一、利用资本市场改革国有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元,马永凡,胡兴存[1](2021)在《股价特质信息与全要素生产率:信息有效还是无效?》文中研究指明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当下,金融市场信息是否能有效作用于公司的生产效率呢?本文基于我国2010—2019年A股的非金融企业数据,检验了股价特质信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路径机制。研究发现:(1)股价特质信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提升作用;(2)信息的有效性依赖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与脱虚向实渠道来实现;(3)该作用基于企业异质性产生了不同效果,在非国有、成立年龄较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提升作用更为明显;(4)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助于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是资本市场改革的一剂良药。本文拓展了市场信息有效性的研究,为股市的信息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靳璐畅,池鸿飞[2](2021)在《资本市场助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加速推进期,如何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成为重点研究课题。从引进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和员工持股等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入手,分别结合上述路径的案例,总结改革效果、提炼改革经验、对比路径特点,针对国有企业利用混改保壳、混改初心不明、非市场化竞聘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日常监管、增加多维度考核及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来改善。此外,还针对借助资本市场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充分授权放权、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管理机制等政策建议。
刘凯湘,刘晶[3](2021)在《我国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历史成因——以国有企业改制为线索》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首部《公司法》诞生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是一部服务于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大局的时代产物。转轨时期复杂的行政关系、国家独特的财产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保守认知都深深的嵌入在《公司法》之中,并且促成了"极致的股东会中心主义"成为范式的公司权力配置模式。同时,国家股一股独大的证券市场结构以及长期的行政干预禁锢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自然生长,使得上市公司同样继续维系着所有权高度集中的股东会中心主义治理格局。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股东会中心主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其减少了转轨时期的公司治理成本,并确保国家行使国有企业控制权。国家通过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治理参与到微观的企业决策,从而保障改革大局的平稳发展。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股东会中心主义显然不宜一刀切的适用于所有公司。封闭公司宜继续保留股东会中心主义的治理结构。国有上市公司可以部分借鉴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管理技术来优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非国有上市公司则应当建立契合现代化大型企业管理需求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
李青原,陈世来[4](2021)在《企业上市与税收规避》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固定效应回归研究方法,利用2002-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IPO企业为样本,研究IPO企业的避税问题。结果发现:相比IPO前,企业IPO后避税程度显着降低,且主要表现在非国有企业和创业板上市企业中。保荐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IPO前的避税行为,甚至使IPO前后的避税差异出现逆转。从避税路径看,IPO企业会动态调整避税策略,即在IPO前主要采用账税差异避税,在IPO后更多采用账税一致避税。从经济后果看,企业IPO前的避税行为有助于上市后获得较好的短期股票市场表现,但部分证据表明IPO前的避税行为会对企业长期会计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上市后业绩下滑。本文为理解企业IPO过程中的避税行为提供新视角,也为深化IPO监管和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启示。
周园,张天娇[5](2021)在《多方利益制衡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探究——基于长春供热案例》文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内外部参与主体间存在着不同利益的冲突与矛盾,现有的国有企业引进民营资本的单一路径并不能很好地保障不同主体间的互惠互利,需要探索制衡机制以协调各方利益并推进彼此深层次合作。基于此,文章以长春市供热(集团)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对标学习的视角,将制衡机制嵌入企业混改进程,提出了"权衡""交衡""制衡"三个阶段的系统性混改路径建议。研究表明,权力制衡能够实现改革中各主体间权力的分散与制约,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地位;不同主体间交叉制衡可以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得以实现;员工股权激励与资源整合能够对发挥长效制衡起到促进作用。
宋小保,郭春[6](2021)在《资本市场开放与商业信用融资——来自“沪港通”互通机制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我国开通"沪港通"互通机制试点为背景,以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PSM-DID),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商业信用融资。在区分标的与否和产权性质后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只减少了非标的与非国有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是通过减少银行信贷这一正式债权融资渠道实现的,且上述中介效应也只存在于非标的和非国有企业中。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作为正式的股权融资渠道会对商业信用融资产生替代性融资效应,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经验证据。
谭常春,莫凌玉,彭亲红[7](2021)在《资本市场国际化如何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基于A股纳入MSCI指数的准自然实验》文中认为随着金融加快扩大开放和资本市场改革的全面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驶入快车道。A股纳入MSCI指数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探究资本市场国际化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本文以A股纳入MSCI指数这一事件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4—2020年的股票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与未纳入MSCI指数的股票相比,纳入MSCI指数能显着增加股价中的信息含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国际化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是通过公司信息环境和治理水平传导,两个影响路径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对比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子样本检验结果,发现纳入MSCI指数对非国有企业股价信息含量的提升程度更大。因此,在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工作的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开放,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内部治理机制,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标准,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邹俊,张芳[8](2021)在《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的现实表现与政策启示》文中提出不完全竞争性是国有企业的固有属性,漠视或无视其客观存在,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产生消极影响。从市场结构、经理人、资本、内部组织等方面阐述了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的成因和现实表现。主张客观看待国有企业的不完全竞争性,分类构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战略目标;理性区别不完全竞争性与垄断行为,秉持"竞争中性"原则进行市场监管;利用不完全竞争性,引导国有企业围绕国民经济调整改革与发展目标;发挥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的独特作用,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体系。
陈艺灵,陈关聚[9](2021)在《高新认定、要素市场发展与企业创新产出》文中指出本文利用2008—2019年高端装备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要素市场配置改革背景,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有效性的边界条件以及中国四大经济区政策效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显着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在中东部地区政策效应较强,且对这些地区国有及非国有企业正向激励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对认定政策有效性影响不显着,资本和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显着增强政策效应(东北地区除外);所有制的调节作用主要依赖于资本和技术市场发展水平,且地区差异明显,随着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技术或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认定政策更能提升非国有企业创新产出,而东部的企业在各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对认定政策的反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为缩小认定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吴非,胡慧芷,林慧妍,任晓怡[10](2021)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文中指出数字化转型赋予了企业新的发展动能,这能否进一步改善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表现?本文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07~2018年数据,借助爬虫技术归集企业年报中的"数字化转型"关键词,创新性地刻画出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度,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及其渠道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着提升了股票流动性,并呈现出一定结构异质性特征,上述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渠道机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提高,一是能改善信息不对称并强化市场的正面预期,二是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绩效提升,三是提升企业价值和财务稳定性,这些都有助于提升企业股票流动性水平。本文还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效力的发挥需要外部基础条件的支撑。在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发展较好情况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股票流动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本文可为理解资本市场中微观主体流动性提供线索,并为更好地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相关启示。
二、利用资本市场改革国有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资本市场改革国有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股价特质信息与全要素生产率:信息有效还是无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一)文献综述 |
1. 股价特质信息的“前因”研究。 |
2. 股价特质信息的“后果”研究。 |
3.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二)研究假设 |
1. 股价特质信息与全要素生产率。 |
2. 股价特质信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
3. 基于公司特征的异质性分析。 |
三、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设定 |
1. 股价特质信息(nonsyn)。 |
2.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
3. 控制变量。 |
(三)模型设定 |
(四)描述性统计与典型事实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基准回归分析 |
(二)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
1. 内生性问题。 |
2. 更换主要变量的测度方法。 |
(三)影响机制分析 |
(四)异质性分析 |
五、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一剂良药”吗? |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
(2)资本市场助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资本市场助力国企混改的路径介绍及相关案例分析 |
(一)引进战略投资者 |
1. 案例介绍 |
2. 改革效果 |
3. 改革经验 |
(二)资产重组 |
1. 案例介绍 |
2. 改革效果 |
3. 改革经验 |
(三)员工持股 |
1. 案例介绍 |
2. 改革效果 |
3. 改革经验 |
(四)路径特点对比 |
四、改革经验总结 |
(一)从增量资产入手,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
(二)结合企业自身特色,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三)以党建为抓手,促进国企混改后的文化建设 |
五、借助资本市场实施混改的关注问题及相关建议 |
(一)公司业绩下滑,存在利用混改实施保壳的问题 |
(二)混改初心不明,存在为完成考核实施混改的问题 |
(三)非市场化竞聘,存在选人、用人行政化的问题 |
六、结论及政策启示 |
(一)充分授权放权,推动国有资产管理转型 |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国有上市公司参与度 |
(三)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混改后治理体系融合 |
(3)我国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历史成因——以国有企业改制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中国特色的股东会中心主义 |
(一)我国中西糅和下出台的首部《公司法》 |
(二)极致的股东会中心主义 |
二、公司法诞生的历史使命 |
(一)第一阶段(1949年—1979年):中央计划时期的国家控制模式 |
(二)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转轨时期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模式 |
(三)第三阶段(1993年):建立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公司制改造模式 |
三、股东会中心主义形成的原因 |
(一)保留了国有企业传统治理模式的旧有痕迹 |
(二)解决转轨时期所有权缺位造成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
(三)确保国家掌握国有资产的控制权 |
四、维系上市公司股东会中心主义的证券实践 |
(一)国家股一股独大的证券市场早期结构 |
(二)对证券市场过度的行政性干预 |
1.上市公司发行的股价无法成为判断公司管理效率的参考。 |
2.对证券市场过度的行政性监管。 |
五、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历史合理性 |
六、股东会中心主义的未来走向 |
结语 |
(4)企业上市与税收规避(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制度背景 |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三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三)描述性统计 |
四 经验研究结果 |
(一)IPO与企业税收规避 |
(二)稳健性检验 |
1.替换避税程度的度量指标。 |
2.增加控制变量。 |
3.安慰剂检验。 |
4.改变样本观测期间。 |
5.倾向得分匹配(PSM)与双重差分(DID)估计。 |
6.时间趋势检验。 |
五 进一步检验 |
(一)异质性检验 |
1.基于产权性质视角。 |
2.基于上市板块视角。 |
3.基于IPO制度改革视角。 |
(二)IPO前后的避税路径选择 |
(三)IPO前避税的经济后果 |
1.IPO前避税与企业上市后股票市场表现。 |
2.IPO前避税与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 |
六 结论与政策启示 |
(5)多方利益制衡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探究——基于长春供热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三、案例公司概况 |
(一)股权结构 |
(二)治理模式 |
(三)外部制衡 |
四、同行业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基于宁波热电 |
(一)产权改制实现多元化股权制衡 |
(二)利益制衡机制嵌入公司治理结构 |
(三)依托资本市场重构利益关系 |
五、长春市供热(集团)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建议 |
(一)“权衡”阶段:构建多方权力制衡公司治理体系 |
(二)“交衡”阶段: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多元交叉制衡 |
1. 建立外部资本遴选机制 |
2. 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 |
3.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
(三)“制衡”阶段:实现优质资源整合与劳资利益共融 |
1. 实施员工股权激励 |
2. 加速优质资源整合 |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
(6)资本市场开放与商业信用融资——来自“沪港通”互通机制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 |
(二) 资本市场开放与商业信用融资:标的与非标的企业 |
(三) 资本市场开放与商业信用融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 |
三、 研究设计 |
(一) 样本选取 |
(二) 变量选取 |
1. 被解释变量 |
2. 解释变量 |
3. 中介变量 |
4. 控制变量 |
(三) 模型设计 |
四、 实证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 回归分析 |
1.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 |
2. 资本市场开放与商业信用融资:标的与非标的企业 |
3. 资本市场开放与商业信用融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 |
(三) 影响机制研究:银行贷款 |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资本市场国际化如何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基于A股纳入MSCI指数的准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一)资本市场国际化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 |
(二)资本市场国际化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路径 |
(三)资本市场国际化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异质性分析 |
三、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 |
1. 股价信息含量的衡量 |
2. 解释变量 |
3. 中介变量 |
4. 控制变量 |
5. 其他变量 |
(三)实证模型 |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实证结果 |
1. 平行趋势检验 |
2.A股纳入MSCI指数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 |
五、进一步分析 |
(一)A股纳入MSCI指数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路径 |
(二)异质性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1. PSM匹配检验 |
2. 更换股价信息含量衡量指标 |
3. 安慰剂检验 |
4. 考虑时间长短的影响 |
5. 排除同期其他事件的影响检验 |
六、结论与建议 |
(8)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的现实表现与政策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的成因及表现 |
(一)市场结构方面的不完全竞争性 |
1. 自然垄断性行业形成不完全市场结构 |
2. 市场竞争形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
3. 政府主导改革而形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
(二)经理人方面的不完全竞争性 |
1. 经理人选聘难以完全市场化 |
2. 经理人绩效评价并非完全市场化 |
3. 经理人退出机制并非完全市场化 |
(三)资本市场方面的不完全竞争性 |
1. 投融资机制具有不完全竞争性 |
2. 资本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性 |
(四)企业内部组织方面的不完全竞争性 |
1. 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全竞争性 |
2. 企业高管队伍的不完全竞争性 |
3. 企业组织管理的不完全竞争性 |
二、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的政策启示 |
(一)客观看待不完全竞争性,分类构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战略目标 |
(二)理性区别不完全竞争性与垄断行为,秉持“竞争中性”原则进行市场监管 |
(三)利用不完全竞争性,引导国有企业围绕国民经济调整改革与发展目标 |
(四)发挥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的独特作用,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体系 |
(9)高新认定、要素市场发展与企业创新产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企业创新产出 |
(二)所有制的作用 |
(三)各要素市场发展水平的作用 |
(四)所有制与各要素市场发展水平的协同作用 |
三、研究设计 |
(一)变量说明 |
(二)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三)模型设定 |
四、实证分析 |
(一)基准回归分析 |
1.基准回归结果 |
2.稳健性检验 |
(1)平行趋势检验。 |
(2)替代被解释变量。 |
(3)改变匹配方法。 |
(二)调节效应检验 |
1.模型构建 |
2.实证结果分析 |
五、进一步分区域检验 |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
(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
(三)所有制和各要素市场发展水平的联合调节效应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
四、利用资本市场改革国有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股价特质信息与全要素生产率:信息有效还是无效?[J]. 张志元,马永凡,胡兴存. 金融发展研究, 2021
- [2]资本市场助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研究[J]. 靳璐畅,池鸿飞.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1(11)
- [3]我国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历史成因——以国有企业改制为线索[J]. 刘凯湘,刘晶. 法学论坛, 2021(06)
- [4]企业上市与税收规避[J]. 李青原,陈世来. 世界经济, 2021(11)
- [5]多方利益制衡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探究——基于长春供热案例[J]. 周园,张天娇. 会计之友, 2021(21)
- [6]资本市场开放与商业信用融资——来自“沪港通”互通机制的经验证据[J]. 宋小保,郭春.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21(05)
- [7]资本市场国际化如何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基于A股纳入MSCI指数的准自然实验[J]. 谭常春,莫凌玉,彭亲红. 金融监管研究, 2021
- [8]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的现实表现与政策启示[J]. 邹俊,张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9]高新认定、要素市场发展与企业创新产出[J]. 陈艺灵,陈关聚.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1(09)
- [10]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J]. 吴非,胡慧芷,林慧妍,任晓怡. 管理世界,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