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能在火灾中逃生吗(论文文献综述)
郭聪[1](2021)在《地下商业空间步行疏散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土地是城市扩张的重要资源条件。与城市开发伴生的土地使用接近饱和,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了城市分布功能的必要措施和发展方向。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始于英国伦敦对于地铁的设计建造,因而地铁成为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第一种功能,随后地下管廊的概念迅速清晰,得以带动地下空间功能属性的全面发展。伴随城市地下空间而来的安全问题在之后的实践中不断暴露,此后地下资源开发更加注重空间的合理性与疏散性,而地下建筑中人员疏散效率与地下空间室内设计布局紧密相关。本文以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为研究对象,以人员疏散时行为心理、地下空间的环境对人员影响以及社会力学为研究基础,以建筑内人员逃生行为与疏散动力学为研究依据,基于疏散行为特点优化商业空间与布局设计,从而提升地下商业建筑的疏散效率。文章对地下商业空间和建筑疏散领域文献与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阐明论文中涉及相关概念及地下商业建筑人员疏散行为特征。对疏散动力学和社会力学与本文的结合应用关系进行说明,提出适合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而对地下商业空间现状进行调研,通过田野调查和问卷调研发现地下商业建筑疏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地下空间疏散能力和便捷程度与使用者认知有一定偏差;地下商业空间的业态布置、空间形态和装饰与应急疏散需求有着一定的矛盾。基于场地田野调查发现问题和调研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结合社会力学与疏散动力学环境行为特点,采用Anylogic平台设置相应的社会力进行模拟。用交通布局和业态分布两项实验得出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得到地下商业空间商铺平面布局、空间通道布置、竖向交通和商业业态分布相关结论。推导出了协调建筑交通、合理分布业态、疏散习惯意识三项设计原则;针对原则提出了路径设计调和空间疏散能力、业态布局优化人群疏散条件、空间视觉培养疏散习惯三项设计策略。论文以地下商业空间疏散优化方法作为研究目的,总结得到相应方法,丰富地下空间研究理论基础、调研实验数据和研究方法。
邱友航[2](2021)在《最优路径规划的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火灾不仅严重威胁公众安全而且阻碍社会发展。我国火灾发生频率较高,其中建筑物火灾占比较大。建筑物内防火救援工作关系到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的经济发展。现代大型综合建筑内部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火灾发生时快速疏散受灾人员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为保障大型综合建筑消防安全,本文探讨了国内外消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现阶段研究方向,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最优路径规划的智能消防疏散系统,在应用于大型建筑物时,能实时监测消防设备状态,火灾发生时,能根据建筑物内部情况和火源位置,迅速为被困人员规划逃生路径,同时改变建筑物内消防设备状态,引导人群疏散。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个能实时监测消防设备状态并图形化显示的智能消防疏散系统。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系统硬件由控制器、回路以及回路设备等部分组成。根据《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进行系统软件设计需求分析,将软件设计为编辑软件和管理软件两部分,编辑软件用于根据建筑物内部消防设备实际的位置进行矢量图层绘制并保存,供管理软件使用,管理软件用于实时监测消防设备状态,并在火灾发生时为被困人员搜索最优逃生路径。(2)为使系统实现有效的路径规划从而快速疏散受灾人员,本文阐述了路径规划相关理论,归纳概括了目前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和环境建模方法,设计了一个融合的路径规划算法。单一路径规划算法应用于内部结构复杂的大型建筑物时难以实现最优路径规划,本文基于Dijstra算法和蚁群算法,提出一种融合算法并对提出的算法进行改进。在MTLAB中采用MAKLINK图论法建立空间模型,基于空间模型对提出的融合算法进行路径规划仿真分析,20次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融合算法实现了最优路径规划,相比改进前的融合算法在距离上缩短了约2.6米、在迭代次数上提高了38.14%。(3)对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功能进行实现。对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硬件进行配置,为确保消防疏散系统在应用于大型建筑物时能可靠稳定运行,在软件内根据改进后算法得到的结果对疏散指示灯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引导人员疏散。对系统软件进行了系统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软件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软件能够实时监测建筑物内消防设备状态,软件负载测试结果表明在应对多条火警、故障等事件,软件仍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
黄琳[3](2021)在《虚拟人群疏散标志感知与群组行为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内人群应急疏散模拟是室内地理信息系统、虚拟地理环境、计算机人群模拟等的研究前沿,是室内建筑规划、应急疏散演练、消防安全评估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热点。针对灾害事件中人群疏散行为数据获取困难、经典社会力模型难以模拟复杂场景中群组感知疏散行为等问题,本文结合虚拟地理实验和人群疏散建模理论,提出虚拟人群疏散地理实验理论和方法。采用虚拟现实和眼动追踪等前沿技术,主要从标志感知和群组行为两个方面,开展复杂场景中群组感知行为建模和模拟研究。最后以北京市某地铁站为实验区,结合标志感知疏散模型、群组疏散模型和复杂场景疏散模型,开展地铁站内人群疏散过程模拟实验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从虚拟地理实验的角度梳理虚拟人群地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实验工具,构建了虚拟人群地理实验框架。面向人群应急疏散应用,提出虚拟人群疏散地理实验主要包括现实演练人群实验、物理还原人群实验、真人参与虚拟人群实验和数字模拟人群实验。(2)提出了局部信息感知和路径规划的改进社会力人群疏散模型。针对经典社会力模型难以模拟复杂场景(多出口、多通道、多路口等)的问题,本文首先以某一室内场景为研究区开展虚拟人群标志感知疏散实验,基于实验数据提取标志感知时间、距离、角度等重要参数,并对研究区内的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系统进行优化。然后结合标志搜索算法、路口搜索算法和期望速度更新算法,形成了支持场景局部信息感知和路径规划的人群疏散模型,并利用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利用模型模拟结果评估标志系统优化前后的疏散效率,两个初始位置的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标志系统分别可以提升37%和28%的疏散效率。(3)提出了考虑群组避让和次群组协调行为的改进社会力群组疏散模型。针对微观人群疏散模拟中缺乏考虑群组行为影响的问题,开展虚拟群组疏散实验。基于实验数据和人群视频数据,提出了考虑群组间的避让行为模型,包括群组间的同向和相向避让行为。同时提出了考虑次群组间协调行为模型,包括次群组内对齐和保持间距的行为。对比模拟结果与视频数据验证了群组疏散模型的有效性。利用该模型开展群组在单出口场景、双出口场景、狭窄通道等典型场景中不同出口大小、不同期望速度等参数下的疏散过程模拟实验。结果表现出了较强的群组避让行为和次群组协调行为,此外还出现了“出口拱形”、“快即是慢”等经典人群疏散现象。(4)针对现有人群疏散模型缺乏考虑复杂动态场景的问题,结合场景对象空间索引、群组随机算法,提出了适应复杂动态场景的人群疏散模型。以北京市某地铁站为例,构建场景内的静态元素和动态元素,通过模拟复杂地铁站内不同期望速度下的人群疏散过程,证明了疏散人群中群组的存在,增加了疏散时间,降低了疏散效率,且群组的影响作用随期望速度的增加而减小。
李佳贺[4](2021)在《锆基和钼基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在环氧树脂中的阻燃应用》文中指出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是一种重要的热固性树脂,可分为缩水甘油醚类环氧树脂、缩水甘油脂类环氧树脂、缩水甘油胺类环氧树脂、脂肪族环氧树脂等种类。EP因其具有良好的粘结性、电绝缘性和耐化学腐蚀性能,而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然而,EP较差的耐火性能以及在燃烧中释放出大量烟雾和有毒有害气体的缺点,限制了其在建筑和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在EP产品中通常需要添加阻燃剂来提升阻燃和抑烟性能。近年来,探索新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应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焦点。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是由金属离子(或团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具有永久可调孔隙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MOFs材料的多孔结构、催化特性、可修饰性和丰富的有机配体在阻燃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阻燃应用价值,因此MOFs材料在阻燃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阻燃剂新的研究方向。在本文中,我们选用了具有热稳定性能优异和具有可后修饰性的锆基MOF(UiO-66-NH2)为制备基础,通过微波水热法使其快速原位生长在球磨石墨纳米片(Graphene nanoplatelets,GnPs)上,再与六氯环三磷腈(Hexachlorocyclotriphosphazene,HCCP)接枝杂化,材料记为G-U-H;然后将其添加到EP中制备复合材料探究其阻燃性能,最后对其阻燃机理进行了分析;在第二个体系中制备了一种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修饰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负载钼基MOF(Mo-MOF)的杂化材料,并将其添加到EP中,研究其对E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对阻燃剂的阻燃机理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示:第一部分:球磨石墨纳米片负载UiO-66-NH2并接枝HCCP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阻燃EP研究在本章首先使用湿法球磨,利用球磨机将可膨胀石墨(Expanded Graphite,EG)剥离制备球磨石墨纳米片,然后通过微波水热法快速的在石墨纳米片层上生长Ui O-66-NH2颗粒,最后通过MOF材料中的活性氨基(-NH2)、Zr-OH活性位点和球磨石墨纳米片上的-OH与HCCP的P-Cl键进行接枝反应。通过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热重分析(TGA-DTG)测试表征了球磨石墨纳米片和杂化材料的形貌、元素成分、晶型结构、接枝反应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合成出的UiO-66-NH2颗粒具有规整的正八面体结构并且尺寸在400nm左右,能够均匀的生长在石墨纳米片上。同时,HCCP成功的与Ui O-66-NH2的氨基、Zr-OH和球磨石墨纳米片的羟基进行了接枝反应。然后,对E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了测试,极限氧指数结果由纯EP材料的23.6%增加到EP-3(阻燃剂3wt%添加量)的27.3%;锥形量热测试结果显示,EP-3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烟释放峰值相比于纯EP材料分别下降了33.20%和20.79%。另外最大CO产生速率和CO的总释放量分别下降了25.0%和12.23%。最后,结合对残炭的表征(XPS、XRD、FT-IR、SEM、拉曼光谱)提出了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第二部分:[BMIM]BF4修饰的GO负载Mo-MOF杂化材料制备及其阻燃EP研究在本章首先利用Hummer’s法制备出GO,然后在GO的表面生长Mo-MOF,记为GM;最后通过固相研磨法将[BMIM]BF4包裹在GM的外表面,记为GMB。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XRD、TEM、SEM、FT-IR和TGA-DTG对阻燃剂的晶型、形貌、元素含量、官能团和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将Mo-MOF、GM和GMB以3 wt%的质量比加入到环氧树脂中制备复合阻燃材料,并通过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测试、锥形量热测试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发现当添加3 wt%的GMB时EP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烟雾释放峰值分别下降了52.10%和40.12%。结合对残炭的表征分析(XPS、XRD、FT-IR、SEM-EDS、Raman spectra)以及热重-红外联用对气相产物的分析提出了阻燃剂的阻燃机理。最后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且使用SEM对拉伸断面进行了分析。
王守奇[5](2021)在《人员安全疏散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火灾事故已经成为国内伤亡事故中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人群在火灾中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了解人员在火场中的逃生行为特点,寻找规律性,能为今后建筑的火灾防治能力的提升和防治措施的设计提供可靠地科学依据,对火灾时期的应急措施进行可靠优化,使火场中人员能够快速有效地在安全疏散时间内逃生,具有深远意义。
田堃[6](2021)在《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公路隧道为半封闭的狭长空间结构,故运营时均采用高标准的管理模式,据统计,隧道内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整条线路。然而,事故尤其火灾事故的灾情程度较洞外路段严重。因此,降低隧道火灾发生概率和提高灾后疏散效率就成为隧道运营安全的重点。总体来讲,国内外关于隧道火灾的研究多集中在燃烧理论、火灾场景、火源类型、结构损伤、人体伤害等方面,但关于火灾场景下的人员逃生疏散行为的研究较少,在人员逃生疏散方面的少量研究成果中,主要采用数值仿真单一手段,软件边界条件的假设性较强,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学位申请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G07B05-4)课题五子课题四“离岸特长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为科技依托,以港珠澳海底特长沉管隧道安全运营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理试验、疏散行为实测等方法,对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研究。通过分析隧道火灾时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等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确定了人员安全疏散的温度-能见度-CO浓度临界值;采用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方法获得5MW、20MW、25MW、30MW、40MW、60MW六种燃烧规模所对应的典型火灾场景;建立了公路隧道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安全疏散必须时间T(R)和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等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的研究。在隧道发生火灾时,对人员疏散有重要影响的火灾产物主要有: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气体温度对判断隧道使用者和隧道结构是否热暴露,估算探测火灾所需时间和火势蔓延的可能性以及设计通风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隧道内能见度好坏严重影响人员疏散成功率。有毒气体是火灾人员疏散致死率的直接影响因素。2)关于隧道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的研究。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隧道疏散知之甚少,更不知安全设施的位置及用途;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心理行为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消防教育水平等因素显着相关。通过研究隧道火灾疏散的人员行为特性及疏散安全临界值,探究出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条件下的可用时间函数模型与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由此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函数模型。3)关于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的典型火灾场景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隧道类型的火灾场景,得到了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事故着火车辆引燃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应的火灾场景及发生概率,发现了火灾场景的发生概率随燃烧规模增大呈指数降低。4)关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对影响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现有工程实例和疏散实践,通过单因素、双因素分析方法,获得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模型。5)关于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离散化,分成疏散准备时间、疏散运动时间、出口排队时间、通道通过时间等四个方面,研究离散后不同模型的影响因素和函数解法,最终获得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形成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场景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断面隧道火灾着火车辆引燃条件的影响因素,获得了不同火灾场景及其对应燃烧规模的发生概率。2)得到了温度-能见度-CO浓度影响下的人员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研究了基于纵向风速-燃烧规模下的可用时间函数规律,提出了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共同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3)获得了基于疏散行为实测的(1)疏散准备时间、(2)出口排队时间、(3)通道通过时间的模型边界参数;建立了基于增强学习的多元多汇疏散运动模型,给出了(4)疏散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离散单元的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4)提出并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建立的基于统计分析的人员疏散模型,为实现人员疏散的评估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的增强学习方法下的人员疏散路径模型,为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路径及人员的数值求解提供了支持;提出的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为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可实现对既有运营隧道的人员疏散量化评估,并为拟建隧道中的防灾减灾和消防配套设施的设置和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裴江林[7](2021)在《地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地铁是一种地下建筑,具有客流密度高、客流大、车站公共空间小等特点。为了保证发生火灾时及时疏散旅客,保障国家财产和旅客的安全,地铁车站必须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消防相关设备在站内控制。全站消防专业如何使水、风、电快速进入消防救援模式,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和联动控制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
张金辉[8](2020)在《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一直是消防管理中的难题,而传统防火方式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因此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是消防问题的重点。对此,文章首先阐述了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特点和消防安全难点,然后分析了超高层建筑消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
刘瑶[9](2020)在《松原市居然之家商场建筑电气设计》文中指出社会的进步带动房产行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大型商场建筑的建设就变得极为重要,而大型商场属于人员密集、功能复杂的场所,因此对大型商场的建设、建筑电气的要求较高。商场建筑中设计较为复杂,而电气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确保商场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设计将以商场安全为主要出发点论述该商场的建筑电气设计,以松原市居然之家商场为例,结合现今电气发展现状和该商场自身特点,建立该商场建筑电气设计方案。首先,在本研究过程中,采用10/0.4k V变配电系统设计,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电气设计指标,并对负荷进行预计推算,预留后期电气使用负荷;在设计过程中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选用消防电缆对该商场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进行设计。其次,对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形式进行分析,并对商场建筑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设计,使得人员在商场火灾中逃生疏散路径更加安全、智能。再次,建立基于蚁群算法的数学模型,将蚁群算法应用到火灾动态疏散指示中,使得商场消防的控制器实时变动,确保一旦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能够实时监测路径上火源和阻塞点进行检测,然后对人员疏散路径进行优化,选择实时适合于疏散的最优路径。最后,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传统蚁群算法中所存在的弊端,将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利用遗传算法的变异、交叉和选择三个特性优化传统蚁群算法。经对比结果显示,改进的蚁群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逃生路径,适用于该商场疏散的最优路径。通过本次商场建筑电气设计,体现了建筑电气设计特点,并保障供电可靠性和人的安全,并且在此次电气设计过程中,将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对算法进行优化,有利于火灾消防疏散路径的规划与选择。
闫超[10](2020)在《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数量飞速增长,现有高层建筑60余万幢。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安全、有效、快速疏散是高层建筑火灾中逃生首选方法。据调查,有百分之八以上的火灾伤害和死亡事故都与消防疏散直接相关。因此,做好高层建筑火灾的安全疏散工作,对于预防和控制火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和群特点,那就是多楼层,大容积,居住人数众多并且功能复杂。一旦高层起火,建筑中的这些因素将会影响群众安全疏散,造成巨额财产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所以当高层建筑着火,选择怎样的疏散路线,逃生路线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经过测定和实践,以及日常熟悉和演练是否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这些内容都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及安全疏散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入手,以及结合高层建筑安全疏散模式等因素,从疏散管理,疏散设计,安全疏散配套法律等方面,从人员安全疏散时间包括火灾报警时间,人员反应时间,人员运动时间以及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各个时间段进行分析,安全疏散的原则是必须安全疏散时间应小于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以确保被疏散人员的人身安全。高层建筑的传统安全疏散方法仅基于楼梯,火灾时禁止使用电梯。但是,高层火灾的真实情况告诉我们,传统的简单疏散方法远不能满足功能不断变化的高层建筑物。应寻求多种疏散方法的组合,以确保在火灾事故中疏散人员的最大安全。通过近年来的高层建筑重大火灾相关案例研究,国内外安全疏散的调查状况对比,鉴于消防安全疏散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本文利用了 Pathfinder仿真软件,对高层公共建筑人员安全疏散仿真过程进行实际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寻国内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工作的不足并提出新的安全疏散模式,以期对我国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安全疏散方式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二、你能在火灾中逃生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能在火灾中逃生吗(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商业空间步行疏散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地下空间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地下建筑疏散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地下商业空间疏散策略的发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地下商业空间与疏散相关理论研究 |
2.1 地下商业空间概念界定与分类 |
2.1.1 地下商业空间定义 |
2.1.2 地下商业空间分类 |
2.1.3 地下商业空间属性特征 |
2.2 疏散动力学基础理论 |
2.2.1 疏散概念简述 |
2.2.2 人员运动疏散与模型 |
2.2.3 人群典型疏散运动特征 |
2.2.4 疏散运动行为心理 |
2.3 地下商业空间特殊疏散条件 |
2.3.1 地下空间疏散环境特质 |
2.3.2 地下空间疏散动力学特征 |
2.3.3 地下商业空间疏散相关设计规范 |
2.4 本章小结 |
3 地下商业空间疏散调研 |
3.1 调研内容与方法 |
3.2 部分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疏散调研 |
3.2.1 调研城市与对象选择 |
3.2.2 场地现状调研 |
3.2.3 问题总结 |
3.3 地下商业空间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预调研与问卷问题校验 |
3.3.3 问卷形成与调研 |
3.3.4 样本信息收集 |
3.4 问卷统计与分析 |
3.4.1 差异性与相关性分析 |
3.4.2 线性回归验证分析 |
3.4.3 地下商业空间疏散影响因素 |
3.4.4 数据分析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 地下商业空间疏散设计优化实验研究 |
4.1 疏散模型选择 |
4.1.1 模型列举 |
4.1.2 Anylogic模型介绍 |
4.2 地下商业空间平面布局与通道疏散实验研究 |
4.2.1 场地模型构建 |
4.2.2 场地工况条件变更 |
4.2.3 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地下商业空间业态分布与人流特征实验研究 |
4.3.1 场地模型构建 |
4.3.2 场地工况条件变更 |
4.3.3 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地下商业空间疏散设计优化原则与策略 |
5.1 平面布局与水平通道疏散优化 |
5.1.1 疏散设计痛点 |
5.1.2 业态与要素 |
5.1.3 疏散动力学角度的平面优化设计方法 |
5.2 路径选择与竖向空间疏散优化 |
5.2.1 交通空间与营业空间的关系 |
5.2.2 竖向路径与空间关系 |
5.2.3 疏散视角的路径与竖向交通优化设计方法 |
5.3 地下商业空间疏散优化设计原则 |
5.3.1 协调建筑交通原则 |
5.3.2 合理分布业态原则 |
5.3.3 疏散习惯意识原则 |
5.4 地下商业空间疏散优化设计策略 |
5.4.1 用路径设计调和空间疏散能力 |
5.4.2 用业态布局优化人群疏散条件 |
5.4.3 用空间视觉培养疏散习惯意识 |
5.5 疏散模拟验证实验 |
5.5.1 春风里地下商街调研及疏散模拟 |
5.5.2 疏散模拟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研问卷C版本 |
附录 B 调研问卷C统计数据 |
附录 C 实验智能体触发疏散行为部分函数代码 |
附录 D 论文涉及相关建筑规范 |
附录 E 部分实验过程图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最优路径规划的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消防疏散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消防相关路径规划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设计 |
2.1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硬件组成 |
2.1.1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控制器 |
2.1.2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回路 |
2.1.3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回路设备 |
2.2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2.3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设计 |
2.3.1 编辑软件结构 |
2.3.2 管理软件结构 |
2.3.3 数据库设计 |
2.3.4 通信协议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路径规划算法设计 |
3.1 路径规划理论 |
3.2 路径规划算法 |
3.2.1 Dijstra算法概述 |
3.2.2 蚁群算法概述 |
3.3 环境建模方法 |
3.4 Dijstra和蚁群融合并改进 |
3.4.1 MAKLINK图论法建模 |
3.4.2 基于Dijstra和传统蚁群融合算法设计 |
3.4.3 融合算法的改进 |
3.5 路径规划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实现与测试 |
4.1 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实现 |
4.1.1 编辑软件主要功能实现 |
4.1.2 管理软件主要功能实现 |
4.2 软件功能测试 |
4.2.1 软硬件配置 |
4.2.2 编辑软件功能测试 |
4.2.3 管理软件功能测试 |
4.3 软件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虚拟人群疏散标志感知与群组行为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室内地理信息系统前沿发展 |
1.1.2 人群模拟研究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地理环境与人群疏散研究 |
1.2.2 场景感知与人群疏散研究 |
1.2.3 群体行为与人群疏散研究 |
1.2.4 复杂场景中的人群疏散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虚拟人群地理实验理论框架 |
2.1 虚拟地理实验 |
2.1.1 虚拟地理实验概念 |
2.1.2 虚拟地理实验研究体系 |
2.1.3 虚拟地理实验基本理论 |
2.1.4 虚拟地理实验分类 |
2.2 虚拟人群地理实验 |
2.2.1 虚拟人群地理实验框架 |
2.2.2 虚拟人群地理实验基本理论 |
2.2.3 虚拟人群地理实验基本原则 |
2.2.4 虚拟人群地理实验工具 |
2.3 虚拟人群疏散地理实验 |
2.3.1 虚拟人群疏散地理实验研究 |
2.3.2 虚拟人群疏散地理实验分类 |
2.3.3 虚拟地理环境团队研究发展梳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疏散标志感知的人群疏散行为建模 |
3.1 概述 |
3.2 人群感知疏散实验 |
3.2.1 实验环境 |
3.2.2 实验设计 |
3.3 感知疏散实验数据与分析 |
3.3.1 应急疏散标志感知 |
3.3.2 应急疏散标志系统优化 |
3.3.3 问卷调查数据 |
3.3.4 实验结果与现有研究对比分析 |
3.4 人群感知疏散建模 |
3.4.1 社会力模型及其优缺点 |
3.4.2 人群感知疏散模型 |
3.5 人群感知疏散模拟 |
3.5.1 标志系统评估和优化框架 |
3.5.2 个体标志感知疏散模拟 |
3.5.3 多人标志感知疏散模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群组的人群疏散行为建模 |
4.1 概述 |
4.2 人群群组疏散实验 |
4.2.1 实验环境 |
4.2.2 实验设计 |
4.3 群组疏散实验数据与分析 |
4.3.1 群组空间结构特征 |
4.3.2 群组成员间夹角特征 |
4.3.3 群组成员间距离特征 |
4.3.4 群组信息扩散特征 |
4.4 群组行为视频数据与分析 |
4.4.1 商场群组视频 |
4.4.2 办公园区群组视频 |
4.5 群组行为建模 |
4.5.1 改进的群组行为模型 |
4.5.2 群组间避让行为建模 |
4.5.3 次群组内协调行为建模 |
4.5.4 群组信息扩散建模 |
4.6 群组疏散模拟与分析 |
4.6.1 不同场景下的群组避让行为模拟 |
4.6.2 次群组对齐和保持最优间距模拟 |
4.6.3 出口场景群组疏散模拟 |
4.6.4 疏散模拟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杂场景中的人群疏散行为建模 |
5.1 概述 |
5.2 复杂场景感知疏散实验 |
5.2.1 实验场景 |
5.2.2 实验设备 |
5.3 奥林匹克公园地铁站指示标志系统 |
5.3.1 奥林匹克公园地铁站疏散标志系统 |
5.3.2 奥林匹克公园地铁站出口导向系统 |
5.3.3 奥林匹克公园地铁站功能指示标志 |
5.4 复杂场景感知疏散实验数据与分析 |
5.4.1 群组疏散轨迹数据分析 |
5.4.2 群组疏散眼动数据分析 |
5.4.3 地铁指示标志感知分析 |
5.5 复杂地铁站疏散场景建模 |
5.5.1 地铁站结构及特征 |
5.5.2 地铁站静态场景元素 |
5.5.3 地铁站动态场景元素 |
5.6 复杂场景疏散过程建模 |
5.6.1 复杂环境对象空间索引 |
5.6.2 复杂环境中的群组随机算法 |
5.7 地铁站个体疏散模拟与分析 |
5.7.1 局部场景疏散模拟 |
5.7.2 整体场景个体疏散模拟 |
5.7.3 个体模拟数据与分析 |
5.8 地铁站群组疏散模拟与分析 |
5.8.1 局部场景疏散模拟 |
5.8.2 整体场景群组疏散模拟 |
5.8.3 群组模拟数据与分析 |
5.9 个体与群组疏散模拟对比分析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成果总结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讨论与展望 |
6.3.1 本文实验和模型的可推广性 |
6.3.2 未来的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锆基和钼基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在环氧树脂中的阻燃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及应用 |
1.2.1 MOFs材料合成方法简介 |
1.2.2 MOFs在阻燃领域应用 |
1.2.3 MOFs在催化领域应用 |
1.2.4 MOFs在电化学领域应用 |
1.3 石墨烯材料在阻燃领域应用 |
1.4 离子液体及其阻燃应用 |
1.5 磷系阻燃剂 |
1.6 硼系阻燃剂 |
1.7 课题选题意义 |
1.8 实验内容 |
第二章 球磨石墨纳米片负载UiO-66-NH_2接枝HCCP阻燃剂制备及其阻燃EP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阻燃材料的制备 |
2.2.4 阻燃剂及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阻燃剂的表征 |
2.3.2 E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分析 |
2.3.3 EP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
2.3.4 残炭分析 |
2.3.5 阻燃抑烟机理 |
2.4 小结 |
第三章 [BMIM]BF_4修饰GO负载Mo-MOF杂化材料制备及其阻燃EP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阻燃材料的制备 |
3.2.4 阻燃材料的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阻燃剂的表征 |
3.3.2 E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分析 |
3.3.3 EP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分析 |
3.3.4 EP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
3.3.5 气相产物的TG-IR分析 |
3.3.6 E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3.3.7 阻燃抑烟机理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人员安全疏散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2 群体行为特征 |
2.1 群体分类 |
2.2 紧急群体行为特征 |
3 个人素质 |
3.1 生理因素 |
3.2 心理因素 |
3.3 社会因素 |
4 建筑结构材料及设计 |
4.1 建筑结构 |
4.2 疏散系统 |
5 火灾环境 |
5.1 热 |
5.2 毒性气体 |
6 应急管理因素 |
7 小结 |
(6)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基本理论与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
2.1 大型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
2.1.1 大型建筑结构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
2.1.2 典型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
2.2 大型隧道火灾物理试验(与人员疏散相关) |
2.2.1 国外大型火灾试验 |
2.2.2 国内大型火灾试验 |
2.3 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型研究 |
2.3.1 宏观模型、微观模型与介观模型 |
2.3.2 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模型 |
2.3.3 基于规则的模型与基于力的模型 |
2.3.4 离散模型与连续模型 |
2.4 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调查 |
2.4.1 人员疏散的行为阶段 |
2.4.2 问卷设计形式 |
2.4.3 问卷调查主要结论 |
2.4.4 人员疏散行为特征 |
2.5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
2.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 |
2.5.2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火灾增长蔓延的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
3.1 隧道火灾增长理论 |
3.1.1 隧道火灾增长率(Fire growth rate) |
3.1.2 隧道火灾增长模型 |
3.1.3 隧道火灾的逆流传播(上游) |
3.1.4 隧道火灾的风力传播(下游) |
3.2 隧道火灾蔓延理论 |
3.2.1 蔓延机理 |
3.2.2 火灾蔓延模型 |
3.3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
3.3.1 温度 |
3.3.2 能见度 |
3.3.3 有毒气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人员疏散火灾场景 |
4.1 蒙特卡洛法基本原理 |
4.1.1 未知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 |
4.1.2 伪随机数及其对应未知量的计算 |
4.2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值 |
4.2.1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 |
4.2.2 设计火灾的方法 |
4.2.3 达到最大放热率的时间 |
4.2.4 基于疏散的隧道设计火灾曲线 |
4.3 隧道火灾车辆引燃模型 |
4.4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
4.4.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
4.4.2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
4.4.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
4.4.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
4.5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
4.5.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
4.5.2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
4.5.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
4.5.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
4.6 不同隧道模型火灾场景引燃结果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 |
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函数模型 |
5.1.1 安全疏散边界条件 |
5.1.2 安全疏散仿真工况 |
5.2 不同纵向风速下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
5.2.1 零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
5.2.2 小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
5.2.3 大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
5.2.4 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
5.3 不同燃烧规模下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
5.3.1 小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
5.3.2 大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
5.3.3 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
5.4 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 |
6.1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离散模型 |
6.2 疏散准备时间研究T_1 |
6.3 疏散运动时间研究T_2 |
6.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
6.3.2 多元多汇模型 |
6.4 出口排队时间研究T_3 |
6.5 通道通行时间研究T_4 |
6.6 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
7.1 疏散准备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
7.1.1 相似性分析 |
7.1.2 实测场景及内容 |
7.1.3 实测过程及结果分析 |
7.2 疏散运动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
7.2.1 相似性分析 |
7.2.2 零纵坡下的人员疏散运动试验 |
7.2.3 大纵坡对人员疏散运动影响试验 |
7.3 出口排队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
7.3.1 相似性分析 |
7.3.2 实测场景及内容 |
7.3.3 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工况 |
7.3.4 0.9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
7.3.5 1.8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
7.3.6 1.6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
7.3.7 测定结果分析 |
7.4 通道通行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
7.4.1 相似性分析 |
7.4.2 实测场景及内容 |
7.4.3 通道运动速度实测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计算示例 |
8.1 工程概况 |
8.1.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
8.1.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
8.1.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
8.2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 |
8.2.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
8.2.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
8.2.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
8.3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 |
8.3.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
8.3.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
8.3.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
8.4 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评价 |
8.4.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
8.4.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
8.4.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1.1 主要结论 |
9.1.2 主要创新点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 |
附录 |
A 人员个体特征调查结果统计 |
B 人员下车速率调查表 |
C 疏散门流量系数调查表 |
D 人群狭长空间运动速度调查表 |
(7)地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铁火灾的叙述 |
二、地铁火灾的特点 |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重要性及结构 |
四、地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功能设计 |
五、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用 |
六、地铁火灾报警管理系统 |
七、结语 |
(8)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特点和消防安全难点 |
1.1 超高层建筑中火灾发生的特点 |
1.2 超高层建筑的危险性 |
2 超高层建筑消防存在的问题 |
2.1 业主消防安全意识不强 |
2.2 消防设施配置不合理 |
2.3 防火分隔处理不彻底 |
2.4 楼层过高导致供水困难 |
3 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应对措施 |
3.1 明确消防管理责任 |
3.2 加强人员宣传培训 |
3.3 维护保养消防设施 |
3.4 应用现阶段的先进技术 |
4 结束语 |
(9)松原市居然之家商场建筑电气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商场电气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疏散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整体方案设计 |
2.1 松原市居然之家概况 |
2.2 松原居然之家研究内容 |
2.2.1 10/0.4kV变配电系统设计 |
2.2.2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设计 |
2.3 10/0.4KV变配电系统设计 |
2.3.1 负荷等级分类及负荷计算 |
2.3.2 变压器及自备应急电源的选择 |
2.3.3 无功补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设计 |
3.1 松原居然之家消防火灾应急疏散原理 |
3.1.1 松原居然之家建筑结构和功能特点 |
3.1.2 松原居然之家火灾安全隐患 |
3.1.3 影响火灾人员疏散的因素 |
3.2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形式 |
3.2.1 应急照明定义和分类 |
3.2.2 消防应急灯具 |
3.2.3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分类 |
3.3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设计 |
3.3.1 商场建筑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设计 |
3.3.2 备用照明系统设计 |
3.3.3 疏散照明系统设计 |
3.3.4 照明线路电压损失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疏散路线规划研究 |
4.1 蚁群算法 |
4.1.1 蚁群算法原理 |
4.1.2 蚁群算法基本流程 |
4.1.3 蚁群算法运算特点 |
4.2 传统蚁群算法的智能疏散路径分析 |
4.2.1 动态疏散原理 |
4.2.2 传统蚁群算法的数学模型 |
4.2.3 传统蚁群算法的疏散线路分析和收敛性 |
4.3 改进蚁群算法消防路线规划 |
4.3.1 结合遗传算法的改进蚁群算法 |
4.3.2 路径引导搜索策略改进 |
4.3.3 信息素挥发因子改进 |
4.3.4 节点信息素模型改进 |
4.3.5 改进蚁群算法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高层建筑火灾及安全疏散特点分析 |
2.1 建筑构造 |
2.2 高层建筑消防特点 |
2.2.1 火灾特点 |
2.2.2 火灾的危害性 |
2.3 火灾烟气的危害及危险状态的判定 |
2.3.1 烟气的危害 |
2.3.2 着火源位置不同对烟气流动速度的影响 |
2.3.3 烟气的流动 |
2.3.4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及火灾对高层结构的影响 |
2.4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4.1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不足 |
2.4.2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管理的疏忽 |
2.5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方式单一 |
2.6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
2.7 本章小结 |
3 高层公共建筑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 |
3.1 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
3.1.1 火灾报警时间 |
3.1.2 人员反应时间 |
3.1.3 人员运动时间 |
3.1.4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
3.2 人员疏散仿真过程 |
3.2.1 Pathfinder仿真软件简介 |
3.2.2 高层建筑设定 |
3.2.3 疏散场景设定 |
3.2.4 仿真过程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1 安全疏散设计的影响 |
3.3.2 人员疏散方式的影响 |
3.3.3 对建筑物熟悉程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方法与对策研究 |
4.1 延长危险来临时间 |
4.1.1 合理设计防火分区 |
4.1.2 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
4.1.3 设置自动排烟设施 |
4.1.4 设置消防控制系统 |
4.2 缩短疏散开始时间 |
4.2.1 设置火灾探测系统 |
4.2.2 设置报警和通讯系统 |
4.2.3 完善消防管理制度,加强消防管理系统的建立 |
4.3 缩短疏散行动时间 |
4.3.1 建筑布局的设置要求 |
4.3.2 疏散通道的设置要求 |
4.3.3 楼梯的设置要求 |
4.3.4 安全出口的设置要求 |
4.4 设置安全疏散的诱导系统 |
4.4.1 听觉诱导 |
4.4.2 视觉诱导 |
4.4.3 创造防火、防烟、防热的安全环境 |
4.4.4 制定防火安全疏散预案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你能在火灾中逃生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商业空间步行疏散优化设计研究[D]. 郭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最优路径规划的智能消防疏散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邱友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虚拟人群疏散标志感知与群组行为建模研究[D]. 黄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4]锆基和钼基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在环氧树脂中的阻燃应用[D]. 李佳贺. 河北大学, 2021(09)
- [5]人员安全疏散影响因素分析[J]. 王守奇. 科技风, 2021(12)
- [6]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D]. 田堃.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7]地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与应用[J]. 裴江林. 消防界(电子版), 2021(02)
- [8]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 张金辉. 工程技术研究, 2020(23)
- [9]松原市居然之家商场建筑电气设计[D]. 刘瑶. 吉林大学, 2020(03)
- [10]高层建筑火突人员安全疏散仿真分析及对策研究[D]. 闫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