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伏努科活航空公司完成私有化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松[1](1996)在《伏努科活航空公司完成私有化进程》文中提出1995年1O月初,俄罗斯第三大航空公司——伏努科沃航空公司成为俄罗斯第一家私有化的航空公司。俄罗斯一家下太有名的投资公
王钟强[2](1994)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伏努科沃航空公司》文中研究说明前苏联民航在改革的历程中已迈出了两大步。第一步是打破前苏联航空公司(Aeroflot)的一统天下,在独联 体范围成立一大批自主经营的空运企业,也叫地区分公司(regional division);第二步是私营化,建立股份制公 司。本文记述了前苏联三大地区分公司之一的伏努科沃航空公司在进行私营化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前景,其 中谈到的很多问题对我国民航的改革也有启发。
朱传忠[3](2014)在《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及其执政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为研究对象,以政党学理论和文明交往自觉论为指导,以社会科学中的结构—行为体问题作为串联全文的核心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结构与行为体之间、行为体之间、行为体内部的多维复杂交往互动思想,以分析和呈现正义与发展党的崛起与执政实践,并尝试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作为三重危机的结果,即合法性危机、经济危机和整合危机;土耳其政治伊斯兰的改革派成功组建了正义与发展党。之后,通过三次选举和两次地方选举,该党得以执政和成为土耳其政治体系中的主导政党。从历史角度看,正义与发展党的崛起是全球化、自由化、民主化背景下土耳其现代化、民主化、欧洲化进程的产物,是土耳其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变迁的结果。第二,就正义与发展党的自身发展而言,在历史环境和现实选举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该党面临着在政党制度化的两个维度——自主性和系统性之间的两难选择。就组织结构而言,正义与发展党由中央、省级、区和市政机构以及议会党团机构、纪律委员会等组成;就其组织原则而言,民主制、民主集中制、领袖魅力是其组织方面的重要特征;就其性质而言,正义与发展党已经不同于土耳其历史上出现过的伊斯兰主义政党,具有保守中右政党和全能型政党的混合型特征。第三,就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而言,可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政治上,在“保守民主”理念指导下实施政治改革,试图实现土耳其政治(民主)的欧洲化、温和化、正常化、民主化;经济上,在修正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实施经济稳定与调整政策,在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同时,推进土耳其经济的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在社会政策方面,以“社会参与”等理念为指导,实施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在民族宗教政策方面,以“民主开放”理念为指导,尝试以民主方式处理困扰土耳其多年的库尔德问题、阿莱维派问题、头巾之争;在对外政策方面,以“战略纵深主义”为指导,实行欧亚并重的对外政策和“与邻国零问题”政策的同时,并因应地区形势的变化,试图输出“土耳其模式”,展现该国的“软实力”,力图实现对外政策领域欧洲化、中东化和奥斯曼化的“三化”并举;在取得部分成功的同时,亦面临着来自国际、地区和国内三个层次的不小挑战。最后,总体上来看,伊斯兰主义政党在中东、北非、东南亚、中亚、南亚、巴尔干国家的影响力渐强。在考察土耳其伊斯兰主义政党的历史演变和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经验之后,本文认为伊斯兰主义政党是伊斯兰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和自身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不能一概而论,必须逐个进行个案研究。伊斯兰主义政党,不论是执政党或反对党,都必须谨慎处理所在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遗产。以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为例,该党必须处理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遗产,如凯末尔主义遗产、新自由主义遗产(厄扎尔遗产)、伊斯兰主义遗产、奥斯曼遗产。总之,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的崛起开启了土耳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新时代,本世纪前十年的土耳其国家呈现出民主巩固、经济增长、社会相对稳定的新局面。在肯定该党执政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影响土耳其内政外交的关键变量,这些因素都束缚着正义与发展党的手脚,成为其继续推进改革、拓展纵深的制约因素。在土耳其内外交往问题上,正义与发展党如何处理挑战与应战、传统与现代、全球与本土、有序与无序等环节之间的关系是该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文明自觉的实现不单取决于该党自身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土耳其所有力量的共同努力,即“集体的文明自觉”。
韩冬涛[4](2016)在《后冷战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苏研究》文中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地处欧洲北端,与俄罗斯隔海相望。虽然在俄苏研究领域没有美国和英国那样声名显赫,但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俄罗斯长达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联系,孕育出本地区相对独特的俄苏研究群体和学术思想。冷战后,与美国、英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的俄苏研究范式转型相似,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苏研究在传统区域国别研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科理论的应用。面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转型所带来的学术研究机遇和潜在的经济机会,斯堪的纳维亚国家1990年代在俄苏研究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本地区俄苏研究的机构和研究人员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冷战后的俄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了相应的提升,从而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学术界在冷战后对苏联和俄罗斯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是国际问题研究框架下,国别问题研究与国内政治经济进程研究的综合。鉴于苏联解体后,西方转型学理论对于俄罗斯的解释力不足,需要将传统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国内进程的深度阐述相结合。因而,一方面,本文通过对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面貌进行概括,厘清这一特定地区俄苏研究的特点,从而观察该地区学术研究如何与决策互动,从而影响地区政治;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国际政治的命题,主要是观察俄罗斯本身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如何成为该地区学术的“镜像认知”。为何同样的俄罗斯现象会在不同地区的学术认知中出现不同的分析与解释?这一双向互动本身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简单地说,学术认知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工具。在整体结构上,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共10章节内容。首先,对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对当前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初步提出本地区俄苏研究的特点;随后进入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对本地区代表性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性的解读和分析,从学术史的分析中汲取尽可能多的营养;最后,对本地区俄苏研究的独特性、面临的挑战进行概括。第一组成部分绪论与第一章。在阐述本研究的源起,在理论、实践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概述。由历史发展脉络、当前研究状况以及研究特点的初步总结构成。在历史发展脉络部分,回顾了本地区俄苏研究的发展历程、动因和主要特点。在当代研究状况部分主要总结了冷战后本地区俄苏研究在机构、人员方面的增长状况,和研究议题的变化。初步认为本地区俄苏研究具有如下特点:研究议题集中于中观层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分散性特征,注重跨学科研究。第二组成部分,第二章至第八章,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学界代表性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针对性的个案分析。从代表性学者的所属学科和研究领域出发,划分为三项主题。第一主题,冷战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罗斯转型研究,包括瑞典学者奥斯隆德从新自由主义视角下对俄罗斯资本主义革命的研究,瑞典学者赫德兰在新制度主义背景下对俄罗斯转型的研究,丹麦学者诺格德在比较政治、经济学框架下下对原苏东国家的转型研究。第二主题,冷战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罗斯历史研究,包括芬兰学者苏特拉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对苏联经济思想演进的研究,丹麦学者罗森菲尔特从政治制度史角度对斯大林信息控制体系的历史研究。第三主题,冷战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罗斯外交研究,包括挪威学者诺依曼基于治理模式认同视角对俄罗斯与国际社会(欧洲)关系的研究,瑞典学者琼森从政策分析角度对俄罗斯1991年至20世纪初零和观念下中亚政策的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两位学者,主要是考虑到其研究对象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欧洲不仅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主要交往对象和西方化思想的来源,更是俄罗斯在转型进程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中亚对于俄罗斯来说更像是“兄弟”,它们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从现实方面来看,中亚地区是俄罗斯在后苏联时代以及后苏联空间中,重要的战略支点。第三组成部分,结论—一相对均衡、务实、兼容发展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基于对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历史发展脉络,冷战后研究现状和代表性学者学术思想的分析和了解,就冷战后本地区的俄苏研究就行综合性评价。相对于文化同源的美国和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和利益诉求,在俄苏研究的立场方面力求均衡;以政策需要为研究导向,讲求务实性;在研究议题、研究途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方面表现出兼容并包的特征。
毕洪业,江博[5](2020)在《寡头干政何时了?——论乌克兰国家治理的困境及根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克兰自独立以来,寡头影响成为其政治体制的重要特征和国家治理困境的关键因素。伴随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转轨,乌克兰寡头与政治精英建立起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并通过担任正式的政治职位和控制主要的大众媒体,操纵政治决策过程,以保持和扩大寻租机会。寡头政治作为乌克兰精英政治的一部分,是非正式的,也是国家寡头化的过程,不仅是危机的原因,更是危机的结果。乌克兰寡头对经济的垄断,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民主进程。政治权力转移没有对乌克兰寡头政治体制带来深刻影响,政府与寡头之间的关系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寡头影响已经融入乌克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之中,打破寡头政治体系将是一项长期挑战。
劳华夏[6](2016)在《乌克兰对外政策演变与乌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乌克兰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两大地缘政治中心之间的“中间地带”,被定义为欧亚大陆上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的对外政策在独立之后的20余年里也一直在东西方之间逡巡周旋,其对外政策重心的变化甚至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危机,从而威胁整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一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国家间关系,双方不仅在民族上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历史和相似的文化,更在长达三百余年的时间里同属一个国家,即便在苏联解体后依然保持着政治、经贸、能源、军事、人文等领域的密切联系。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是其维持和巩固在后苏联空间的传统影响力、推进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关键要素。而乌克兰要确保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也需要与俄罗斯保持伙伴关系,开展互利合作。与此同时,乌克兰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其在独立后不可避免地成为俄罗斯与西方“角力”的对象,乌俄关系也因此逐渐超出双边关系的框架,受到了大国博弈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演变过程与乌俄关系,通过分阶段考察乌克兰独立后历届政府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梳理乌俄两国20余年来政治、经济、人文关系的基本发展脉络,分析各个时期影响乌俄关系的突出问题,尝试在当前乌克兰危机尚未平息的背景下对乌克兰外交走向和乌俄关系的短期和中长期前景作出某种预测。本文共分为序言、正文五章和结论等七个部分。序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第一章论述了克拉夫丘克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阐述了乌克兰独立初期“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的主要内容、推行该政策的原因以及乌俄关系在此背景下不时处于紧张状态的具体表现,分析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争执焦点、起因、双方的不同立场和对策。第二章论述了库奇马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首先分析了影响库奇马调整乌克兰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其推行的“东西方平衡的多维外交”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对外政策方向,分析了该政策在库奇马两届总统任期期间侧重点的不同及影响政策变化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因素。之后,论述了乌俄关系在库奇马时期逐步缓和、改善、实现正常化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各领域决定两国关系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和双方存在的主要分歧。第三章论述了尤先科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首先论述了“橙色革命”对乌克兰对外政策此轮转向带来的影响,阐述了尤先科政府推行的“全面亲西方外交”的具体内容和战略目标。之后,分析了乌俄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显着恶化的情况,重点讨论了导致两国长时间处于争吵甚至对峙状态的各类突出问题和新出现的矛盾冲突点。第四章论述了亚努科维奇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论述了亚氏政府以放弃加入北约、“重启”乌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新实用主义外交”在各对外政策方向上的表现,阐述了乌俄关系由“重启”到进入短暂“蜜月期”过程中在各领域的具体反映,关注了乌俄在包括乌克兰一体化方向在内的部分问题上的纠纷。第五章论述了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乌克兰新政府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的当前状态。本章首先梳理了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过程和现状,之后阐述了反对派上台后推行的“去俄入欧”的对外政策的基本表现,分析了目前导致乌俄关系出现苏联解体以来最严重恶化的关键矛盾,最后对乌克兰危机的解决前景和乌俄关系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语部分总结了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总体特征和影响因素,归纳了导致乌俄关系发展曲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成效和教训进行了思考。
苏亚男[7](2017)在《基于城市群背景下的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航业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并在中长途旅客运输及特定区域运输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机场作为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在交通一体化当中的纽带作用日益突出。将机场群地面交通融入综合交通网络,有助于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和谐发展。论文首先从城市群与机场群的互动入手,提炼出城市群背景下的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含义,并从规划建设、交通设施、运输服务和运营管理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其一体化发展路径。接着分析机场群内部各机场地面交通衔接模式,在大量搜集国内外机场群地面交通案例的基础上获得一体化发展启示。然后采用加权灰色平均关联度的方法对京津冀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得出京津冀机场群地面交通已经具备发展一体化的软硬件条件。最后对京津冀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的实施逐步分析,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主要机场航空业务量预测以及运用ArcGIS软件对各机场的客源分布进行地域分析,确定各机场航空旅客空间分布比例,计算出机场群各方向航空旅客交通量,依据此从规划建设、运输服务及管理运营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和保障措施。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8](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沿途许多国家充分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促进本国经济、文化乃至旅游业发展。乌克兰作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大部分土地领域在亚洲),也是最早响应倡议的国家之一,且作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合作的程度如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战略背景下,乌克兰和中国之间旅游合作的现状如何,取得什么进展,今后双方合作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理论思考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国际旅游合作以及中乌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而旅游业的外向性、关联性和国际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跨境性,国际及区域旅游合作符合当前发展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既遵循国际旅游合作的相关规律,也要符合好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要求。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研究了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以及中乌旅游业合作的现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中乌旅游合作领域、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和机制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和乌克兰2007年至2018年涉及旅游发展潜力因素指标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当前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潜力都处于上升期,双方旅游合作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在充分讨论乌克兰与中国旅游合作存在的有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就乌克兰和中国在旅游合作的领域和内容、方式和模式以及机制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进一步促进中乌旅游合作的具体实施内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杨力[9](2015)在《苏联“8·19”事件研究》文中认为苏联“8·19"事件是对苏联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1991年8月19日,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解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职务,接管国家政权并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这是苏联党和国家部分领导人面对苏联政治、经济、民族、社会危机相互交织、全面加剧的危难局面,而断然发动的一次挽救苏联共产党、扞卫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多民族联盟国家统一的行动。然而,这次看似声势浩大、有众多强力部门首脑参加的行动却在三天后草草收场,最终以迅速夭折而告终。更为可悲的是,这一本以救党救国为宗旨的行动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灭亡和国家的解体。在随后爆发的一连串反共狂潮和独立浪潮中,苏联共产党被禁止活动、联盟中央政府被彻底解散,各加盟共和国乘机纷纷宣布独立,最终苏联走向了解体。本文以“8·19”事件为切入点,遵循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对“8·19”事件整个过程的梳理、解读,深入而系统地分析了事件爆发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并对“8·19”事件的性质和迅速夭折原因进行了较为客观、深入的探讨。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性课题的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历史依据。全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回顾了苏联“8·19”事件的主要过程。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介绍了“8·19”事件的前奏,即“3·17”全民公决后苏联国内形势的变化;第二节介绍了苏共传统派(保守派)策划发动“8·19”事件的详细过程;第三节介绍了“8·19”事件的爆发;第四节介绍了“8·19”事件的夭折。第二章梳理了苏联“8·19”事件的爆发原因。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从“8·19”前的苏联政治局势角度分析“8·19”爆发的原因;第二节从“8·19”前的苏联经济形势角度分析“8·19"爆发的原因;第三节从“8·19”前的苏联民族危机角度分析“8·19”爆发的原因;第四节从“8·19”前的苏联社会危机形势角度分析“8·19”爆发的原因。第三章分析了苏联“8·19”事件迅速夭折所产生的影响。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从苏联共产党被彻底摧毁这一角度探讨了“8·19”事件的影响;第二节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的完全改变角度探讨了“8·19”事件的影响;第三节从苏联经济形势陷入困境的角度探讨了“8·19”事件的影响;第四节从多民族的联盟国家走向解体的角度探讨了“8·19”事件的影响。第四章探讨了苏联“8·19”事件中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8·19”事件的性质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厘定?第二个问题是,“8·19”事件是否必然迅速走向终结或者说无果而终?
丁鹏[10](2020)在《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文中认为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EaP)是欧盟针对东部邻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性制度安排,实现了周边邻国政策在重点地区的差异化,是对欧盟睦邻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大幅增强了欧盟同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联系和合作水平,使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涉及到欧盟与邻国内政和外交层面上的紧密合作,范围广泛,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区别于欧盟传统上的外交政策。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本质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与欧盟扩大有何关系?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推进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影响、遇到了哪些困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冷战结束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版图剧烈变动,美国利用辐射全球的强大军事实力,借助北约加强对原苏联加盟国进行大范围的政治和军事干预,遏制俄罗斯重新崛起,维护自己的单极霸权地位。欧盟则大力实施东进战略,推动欧洲一体化,扩大地缘战略空间,力图提高主导欧洲安全事务的能力。欧盟地理边界大幅拓展,同东部地区一些不稳定国家接壤,东部邻国的安全局势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欧盟自身的安全稳定,引起欧盟的极大重视,在欧盟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显着提升,“欧盟安全战略”强调周边地区是欧盟外交政策的重点。欧盟一方面通过扩大政策,向中东欧国家提供成员国资格,将其纳入内部;另一方面通过邻国政策,向东部地区原苏联国家提供援助,促使其改革转型。欧盟的东部邻国政策经历了主动有限接触、积极高调介入和全面深入参与三个阶段演变后,欧盟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总的来看,在欧洲大陆地缘政治局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向东扩展势力范围,增强与东部邻国的关系符合欧盟的发展战略,是欧盟的必然选择。俄格战争导致欧盟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发生新变化,出于地缘政治、安全、经济以及民主价值观等多重利益考量,2009年5月,欧盟推出针对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六个东部邻国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睦邻政策(ENP)的组成部分,旨在将欧盟安全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签订联系国协定(AA)、提供市场准入和实现签证便利化等措施,加速和深化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一体化水平,力图从根源上解决导致极端主义、危机和冲突的问题,进而实现安全和稳定,最终将这些国家绑上西方的“战车”,成为防范和抵御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东部伙伴关系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是大国争夺的焦点,特别是乌克兰位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加上历史的原因,对俄罗斯来说战略意义异常重要,是其再次实现大国复兴梦的关键合作伙伴。苏联解体后,北约和欧盟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双双向东扩大,不断蚕食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导致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美国和北约的强势介入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这一带有地缘政治动机的外交政策不断触及俄罗斯的底线,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引发严重地缘政治危机,东部伙伴关系国深陷大国博弈的漩涡。东部地区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使欧盟深感自身也越来越“不安全”,不仅要应对日益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更要面对传统安全威胁回归的严峻现实。历史制度主义为我们深入理解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特别是综合考察其发展变迁的逻辑提供了理论视角,按照制度变迁的逻辑来审视,“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混合的特性,是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和渐进转型等制度变迁模式的混合体。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属于欧盟睦邻政策的东部层面,在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合作机制和政策工具以及地缘战略目标等方面都对扩大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事件,成为改变欧盟东部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的关键节点,推动欧盟在不破坏原有规则的前提下对“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进行了优化改造,逐渐调整原先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思维,采取利益优先原则,不断寻求务实调整,完成了一系列制度突破,实现渐进转型。地缘政治博弈、安全局势复杂、经济利益诉求以及民主价值观输出等因素构成“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欧盟在原苏联空间推进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为代表的周边外交战略,主要以自身作为世界上最大单一市场和欧元的世界第二大货币地位等雄厚的经济力量充当工具,通过一系列机制和手段,在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不断蚕食俄罗斯势力范围,加剧了区域地缘政治竞争。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来自欧美的严厉制裁,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寻求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为中俄合作的升级和深化提供了契机。欧盟在内外政策转型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已经抛弃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排他性”传统周边政策理念,开始重视与第三方的合作,这与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的多方合作共赢理念趋于一致,未来将更加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合作。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和国际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和重塑。面对大国博弈日益激烈、欧美分歧不断加大以及内部危机频发的现实,欧盟开始寻求“战略自主”,主张“欧洲主权”,努力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地缘政治行为体。“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周边治理政策,是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制度安排,追求地缘政治利益最大化是其发展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本研究整体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统领全文的视角和主线,重点结合地缘政治理论,在深入考察欧盟东部地缘政治演变以及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一方面,把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发展变迁的模式和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将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发展变迁过程中达到的成效和带来的影响,对产生的作用进行审视反思,同时对其推进机制和手段、深层困境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本文认为,欧盟扩大是成功的地缘政治战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对扩大存在强劲的路径依赖,可以看作是扩大的变种,同样具有深刻的地缘政治属性。本质上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是欧美用来制衡俄罗斯的工具,是欧盟推进扩大的一种“柔性”方式。本文力求能够在全方位分析论述“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基础上,重点解构欧盟外交的战略考量和利益诉求,剖析欧盟在大国博弈中的角色定位,继而更深入的认识欧盟内外政策转型调整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伏努科活航空公司完成私有化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伏努科活航空公司完成私有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3)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及其执政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
三 本文的理论指导:政党学理论与文明交往自觉论 |
四 本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土耳其伊斯兰主义政党的发展系谱 |
第一节 土耳其早期伊斯兰主义政党 |
一 早期伊斯兰政党的出现 |
二 早期民族观点政党 |
第二节 繁荣党的起落 |
一 繁荣党的成立与崛起 |
二 繁荣党崛起的原因及其评价 |
三 “二·二八”进程与繁荣党的倒台 |
第三节 后“二·二八”进程时代的新发展:从美德党到幸福党 |
一 短命的美德党 |
二 边缘化的幸福党 |
小结 |
第二章 正义与发展党的成立与崛起 |
第一节 危机的产儿——正义与发展党的成立 |
一 关于新政党成立的理论梳理 |
二 三重危机与正义与发展党的成立 |
第二节 选举政治和正义与发展党的上台执政 |
一 选举理论综述 |
二 2002年议会选举 |
三 2007年议会选举 |
四 2011年议会选举 |
五 2004年和2009年地方选举 |
六 正义与发展党胜选的综合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正义与发展党的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及性质之辨 |
第一节 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的意识形态析论 |
一 意识形态对于政党的意义 |
二 正义与发展党的意识形态析论——以保守民主认同为中心 |
第二节 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 |
一 政党的组织结构理论综述 |
二 正义与发展党的“硬件” |
三 正义与发展党的“软件” |
四 自身建设问题 |
第三节 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的政党类型(性质)之辨 |
一 关于政党类型的理论综述 |
二 正义与发展党性质的大讨论 |
三 几点认识 |
小结 |
第四章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政治改革 |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 |
一 中央政府部门改革 |
二 地方行政改革 |
三 司法机构改革 |
第二节 普通法改革 |
一 入盟与和谐化方案 |
二 部门法改革 |
第三节 修宪政治与制宪政治 |
一 正义与发展党第一任期的修宪政治(2002-2007) |
二 总统选举危机与修宪(2007-2008) |
三 2010年修宪公投及其影响 |
四 土耳其新的制宪进程(2011.10~至今):启动与进展 |
第四节 正义与发展党执政时期的土耳其文军关系 |
一 土耳其文军关系的历史演变 |
二 欧洲化进程背景下的土耳其文军关系 |
小结 |
第五章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经济与社会政策 |
第一节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
一 经济危机与联合政府的经济政策 |
二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
三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价 |
第二节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社会政策 |
一 社会保险政策 |
二 医疗卫生政策 |
三 教育政策 |
小结 |
第六章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 |
第一节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库尔德政策 |
一 土耳其库尔德问题的历史演变 |
二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库尔德人政策 |
第二节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宗教政策 |
一 阿莱维派政策 |
二 头巾政策 |
三 宗教教育政策 |
小结 |
第七章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对外政策 |
第一节 正义与发展党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
一 达乌特奥卢主义的提出 |
二 达乌特奥卢主义的主要内容 |
三 达乌特奥卢主义的实施手段 |
四 相关评价 |
第二节 正义与发展党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实践:成就与困境 |
一 土耳其与大国关系 |
二 土耳其与地区国家关系——以中东地区为中心 |
三 土耳其的国际组织外交 |
四 相关评价 |
小结 |
结论 从文明交往看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 |
一 文明交往与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 |
二 文明交往与土耳其模式 |
附录一 正义与发展党党纲框架 |
附录二 正义与发展党党章框架 |
附录三 历届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组成人员名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4)后冷战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概述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概述 |
第一节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历史联系 |
第二节 冷战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苏研究 |
第三节 后冷战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的新发展 |
第四节 后冷战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仍将俄苏研究归于区域、国别研究框架下 |
第五节 后冷战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特点的初判断 |
第二部分 后冷战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罗斯转型研究 |
第二章 新自由主义者视角下的俄罗斯资本主义革命 |
第一节 俄罗斯转型——一场资本主义革命 |
第二节 俄罗斯资本主义革命进程的开启——失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
第三节 俄罗斯资本主义革命的混合结果——“市场成功,民主失败” |
第四节 导致资本主义革命混合结果的“罪魁”——寻租的国有企业经理 |
第五节 俄罗斯资本主义革命的终结——普京治下的威权主义回归 |
第六节 奥斯隆德——新自由主义理念“坚定的”支持者 |
第三章 新制度主义背景下的俄罗斯制度变迁 |
第一节 制度变迁——制度与观念的双重转变过程 |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关键——打破路径依赖 |
第三节 俄罗斯制度变迁的历史循环——“未能打破的路径依赖” |
第四节 叶利钦时期制度变迁的失败——休克疗法成为“掠夺盛宴” |
第五节 普京时代制度变迁的逆转——“莫斯科公国”的重建 |
第六节 俄罗斯打破路径依赖的希望——“国家作出可信的承诺” |
第四章 比较政治经济学框架中的原苏东国家转型分析 |
第一节 转型比较分析的基本逻辑——民主政治决定经济变革进程 |
第二节 初始条件制约下的经济制度变革战略选择与转型成本分析 |
第三节 转型成本引发政治反应——民主政治影响经济制度变革的关键路径 |
第四节 民主政治与经济制度变革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转型成功 |
第三部分 后冷战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罗斯历史研究 |
第五章 经济思想史分析框架下的苏联经济思想演进 |
第一节 苏联改革前阶段经济思想演进——从“百家争鸣”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统天下” |
第二节 苏联改革阶段经济思想演进——“从间接集中化到市场社会主义” |
第三节 苏联改革的失败同时意味着经济学说的失败 |
第六章 政治体制类型学分析路径下的斯大林信息控制体系重现 |
第一节 斯大林信息控制体系的基础——列宁遗留的秘密原则 |
第二节 信息控制体系的初建与扩展——斯大林对信息流通的初步个人控制 |
第三节 信息控制体系的“升级”——斯大林对信息流通的个人垄断 |
第四节 后斯大林时代信息控制体系的衰落和重组——决策信息的相对多元化 |
第五节 斯大林垄断性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控制 |
第四部分 后冷战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罗斯外交研究 |
第七章 治理研究视角下的俄罗斯与国际社会关系探析 |
第一节 诺依曼对国际社会理论的扩展——治理模式认同 |
第二节 持续阻碍俄罗斯模仿西方治理模式的根源——对于“欧洲的他者认知” |
第三节 现代化治理模式不能简单等同于西方化的治理模式 |
第八章 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俄罗斯中亚政策评析 |
第一节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中亚政策的新背景——“关系的重构” |
第二节 叶利钦时期“零和博弈”观念下的俄罗斯中亚政策——昆乱与力不能及 |
第三节 普京时期“零和博弈”观念下的俄罗斯中亚政策——“积极与务实” |
第四节 俄罗斯的中亚政策能否从“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博弈” |
第五部分 后冷战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相对均衡、务实和兼容的俄苏研究 |
第九章 后冷战时代相对均衡、务实、兼容发展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 |
第一节 相对均衡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 |
第二节 务实的斯堪的纳维亚俄苏研究 |
第三节 兼容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 |
第四节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面临的挑战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苏研究机构简介 |
研究成果 |
后记 |
(5)寡头干政何时了?——论乌克兰国家治理的困境及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乌克兰寡头网络概述 |
三、寡头干政对乌克兰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影响 |
(一)寡头政治与腐败问题直接相关 |
(二)市场导向和民主改革受阻 |
(三)寡头利益博弈引发政局动荡 |
(四)国家治理能力的匮乏与困境 |
(五)寡头干政仍在乌克兰持续 |
(六)《联系国协议》的影响 |
四、结语 |
(6)乌克兰对外政策演变与乌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序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二) 俄罗斯的研究状况 |
(三) 乌克兰的研究状况 |
(四) 西方的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四、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克拉夫丘克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克拉夫丘克时期“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 |
一、乌克兰独立初期的外交任务及其“西向”性质 |
二、克拉夫丘克时期“背俄向西”的“一边倒”外交 |
(一) 防范俄罗斯、抵制独联体机制 |
(二) 参与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进程 |
(三) 以获得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为目的发展乌美关系 |
第二节 克拉夫丘克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 |
(一) 黑海舰队的归属和划分问题 |
(二) 克里米亚地位问题 |
(三) 乌克兰境内战略核武器问题 |
二、经济关系一波三折 |
(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面临的严重经济困境 |
(二) 乌克兰经济对与俄罗斯之间传统联系的依赖 |
(三) 能源问题是乌俄经济关系中的焦点 |
三、人文关系陷于低谷 |
(一) 乌克兰民族主义浪潮下的“去俄罗斯化”运动 |
(二) “去俄罗斯化”运动的后果和对乌俄关系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库奇马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库奇马时期“东西方平衡的多维外交” |
一、库奇马第一届任期的对外政策:“西倾”的多维外交 |
(一) 停止与俄罗斯对抗、开展互利合作 |
(二) 强调欧洲国家身份、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
(三) 加强与美国的关系、谋求其对本国经济转轨的支持 |
(四) 深化与北约的合作、建立伙伴关系 |
(五) 主导并参与独联体内部离心活动 |
二、库奇马第二届任期的对外政策:倾向俄罗斯的多维外交 |
(一) 库奇马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向 |
(二) 倾向俄罗斯的多维外交政策 |
第二节 库奇马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迈入正常化发展轨道 |
(一) 库奇马第一届任期的乌俄政治关系:结束对抗,寻求共识 |
(二) 库奇马第一届任期的乌俄政治关系:积极对话,增强互信 |
二、经济关系显着升温 |
(一) 乌俄经济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逐渐完善和细化 |
(二) 双边贸易止跌回升 |
(三) 解决双边贸易矛盾的尝试与建立俄白哈乌统一经济空间 |
(四) 天然气领域纠纷与合作并存 |
三、人文关系出现缓和 |
(一) 库奇马政府在民族历史文化问题领域的中间路线 |
(二) 乌俄人文关系的缓和及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尤先科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尤先科时期的“全面亲西方外交” |
一、“橙色革命”与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向 |
二、尤先科政府推行的全面倒向西方的对外政策 |
(一) 以“入盟”为目标加强与欧盟的战略伙伴合作 |
(二) 重建乌美战略伙伴关系,密切与北约的联系,加速“入约”进程 |
(三) 对俄罗斯“不予妥协”,乌俄关系让位于欧洲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战略 |
第二节 尤先科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降至冰点 |
(一) 俄罗斯施压“橙色”政权、扶持亲俄反对派 |
(二) 矛盾对立激增、政治对抗升级 |
(三) 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政策是导致乌俄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 |
(四) 乌俄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上存在根本分歧 |
二、经济关系处于低位、贸易和能源摩擦频繁 |
(一) 双边贸易增速放缓、贸易摩擦增多 |
(二) 天然气危机频繁发生 |
(三) 乌克兰参与统一经济空间进程流产 |
三、人文关系政治色彩浓厚 |
(一) 尤先科政府人文领域的“去俄罗斯化”政策 |
(二) 俄罗斯加强对乌政策中的人文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亚努科维奇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亚努科维奇时期的“新实用主义外交” |
一、《内外政策原则法》的出台 |
二、亚努科维奇政府对“实用主义”外交原则的回归 |
(一) 重启与俄罗斯的对话、大幅改善乌俄关系 |
(二) 平衡发展与欧盟的关系、继续参与欧洲一体化合作 |
(三) 奉行开放的不结盟政策、保持与北约的联系与合作 |
(四) 保持乌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
第二节 亚努科维奇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破冰”重启 |
(一) 延长黑海舰队在乌驻扎期限 |
(二) 边界划定问题取得进展 |
(三) 统一立场、开展政治军事合作 |
二、经济关系中合作与分歧并存 |
(一) 天然气合同纠纷 |
(二) 乌克兰经济一体化道路选择问题 |
三、人文关系得以缓和 |
(一) 提高俄语地位、保障俄语使用权 |
(二) 在争议历史问题上寻求和解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乌克兰新政府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乌克兰危机与亲西方反对派力量夺权 |
一、危机的持续蔓延与戏剧性转变 |
二、危机加剧与中心转移——克里米亚入俄与东部两州独立诉求 |
三、危机的持续恶化和两次明斯克协议 |
四、危机的长期化趋势 |
第二节 乌克兰新政府“去俄入欧”的对外政策 |
一、全面回归参与欧洲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政策 |
二、寻求西方的多方面支持 |
三、将俄罗斯定义为“侵略国”、乌俄关系转入全面对抗 |
第三节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的乌俄关系 |
一、克里米亚入俄成为乌俄关系的分水岭 |
二、乌东部局势发展导致乌俄关系转入全面对立 |
三、经济关系显着恶化 |
(一) 两国“制裁战”日渐升温 |
(二) 天然气领域争端再起 |
四、对立和冲突扩大到人文领域 |
第四节 乌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基于城市群背景下的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机场群理论研究 |
1.2.2 城市与机场互动理论研究 |
1.2.3 机场轨道交通发展应用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城市群背景下的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发展分析 |
2.1 城市群与机场群地面交通的互动 |
2.1.1 互动机理分析 |
2.1.2 城市群为机场群提供交通硬件基础设施 |
2.1.3 机场群是城市群区域空间布局的因素之一 |
2.1.4 机场群地面交通服务水平是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重要体现 |
2.1.5 以机场交通为核心的临空经济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
2.2 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内涵 |
2.2.1 进出机场的基本交通方式 |
2.2.2 机场对外交通发展趋势 |
2.2.3 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定义 |
2.2.4 一体化特征分析 |
2.3 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路径 |
2.3.1 规划建设一体化 |
2.3.2 交通设施一体化 |
2.3.3 运输服务一体化 |
2.3.4 运营管理一体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场群地面交通线路衔接及案例研究 |
3.1 机场群地面交通线路衔接分析 |
3.1.1 影响因素 |
3.1.2 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 |
3.1.3 旅客运输服务的衔接 |
3.2 基于轨道交通的机场群地面交通案例研究 |
3.2.1 东京机场群 |
3.2.2 欧洲西北部机场群 |
3.3 基于综合交通的机场群地面交通案例研究 |
3.3.1 伦敦机场群 |
3.3.2 上海机场群 |
3.4 对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评价研究 |
4.1 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评价方法概述 |
4.2 构建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3 指标的计算 |
4.3 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综合评价方法 |
4.3.1 指标的无量纲化 |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3 加权灰色平均关联度评价方法 |
4.4 京津冀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评价 |
4.4.1 京津冀机场群概况 |
4.4.2 京津冀机场群地面交通格局 |
4.4.3 地面交通一体化水平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京津冀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的实施 |
5.1 京津冀机场群面临问题分析 |
5.1.1 机场交通出行结构不合理 |
5.1.2 机场群地面交通系统不完善 |
5.1.3 机场交通运输组织缺乏顶层规划 |
5.2 京津冀机场群对外交通量预测 |
5.2.1 主要机场航空市场需求总量 |
5.2.2 主要机场客源分布预测 |
5.2.3 主要机场腹地旅客流量 |
5.3 京津冀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对策建议 |
5.4 京津冀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保障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国际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中乌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乌旅游合作概述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条件 |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历程 |
第三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现状 |
第四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和分析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函询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 |
第三节 乌克兰和中国旅游业合作潜力分析 |
第四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的合作范围 |
第五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和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构建中乌特色国际旅游合作新机制 |
第三节 提升中乌合作开放度,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
第四节 完善政府合作沟通机制,规范旅游运营程序 |
第五节 加强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合作,提高旅游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 |
第六节 打造特色旅游和品牌化经营合作 |
结语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发展的愿景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苏联“8·19”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趋势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 |
(五) 创新和不足 |
1、主要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8·19”事件概述 |
(一) “8·19”事件的导火索 |
1、“3·17”全民公决要求保留苏联 |
2、《9+1联合声明》成为了导火线 |
3、彻底引爆局势的新联盟条约 |
(二) “8·19”事件的策划 |
1、苏共传统派策划实行紧急状态 |
2、飞往福罗斯的代表团 |
3、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克里姆林宫会议” |
(三) “8·19”事件的爆发 |
1、国家进入了“紧急状态” |
2、“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管联盟政权 |
3、“民主”反对派组织反击 |
(四) “8·19”事件的夭折 |
1、错失时机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
2、“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反制措施 |
3、“民主”反对派守卫“白宫”的策略 |
4、“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走向失败 |
5、戈尔巴乔夫返回莫斯科 |
二、“8·19”事件爆发的背景 |
(一) 苏联政治局势内忧外困 |
1、苏联共产党处于深刻危机之中 |
2、“民主”反对派日益做大 |
3、内外政策受制于西方国家 |
(二) 苏联经济形势严峻 |
1、处于全面危机中的国民经济 |
2、混乱不堪的国家经济秩序 |
3、被政治内斗绑架的经济改革 |
(三) 苏联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1、恶性膨胀的大小民族主义 |
2、“民主”反对派和民族反对派合流 |
3、邦联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苏维埃联盟 |
(四) 苏联社会危机日趋严重 |
1、社会上各种消极、丑恶现象肆意蔓延 |
2、舆论阵地严重失控 |
3、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 |
4、猖獗反军活动下的苏联武装力量 |
三、“8·19”事件的影响 |
(一) 苏联共产党被彻底摧毁 |
1、“民主”反对派掀起反共逆流 |
2、苏联共产党被迫停止活动 |
3、共产党员受到迫害并陷入困境 |
(二) 国家政权性质完全改变 |
1、全面追究“8·19”事件参与者的责任 |
2、国家机关和军队实行彻底地“非党化”、大改组 |
3、“民主”反对派全面夺取并掌握联盟大权 |
(三) 苏联经济形势雪上加霜 |
1、经济改革完全照搬西方模式 |
2、原有经济管理体制和统一的经济体系遭到破坏、割裂 |
3、苏联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走向危机、崩溃 |
(四) 联盟国家走向解体 |
1、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
2、联盟国家结构更加趋于“邦联化” |
3、“别洛韦日协议”彻底终结苏联 |
四、关于“8·19”事件两个争论问题的再思考 |
(一) 对“8·19”事件性质的界定 |
1、“8·19”事件组织者是一批为了救党救国而行动起来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
2、“8·19”事件是一次不成功的护法护宪行动 |
(二) “8·19”事件必然迅速夭折 |
1、从苏共传统派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角度看 |
2、从叶利钦和“民主”反对派角度看 |
3、从戈尔巴乔夫和苏共主流派的角度看 |
4、从国际因素的角度看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专着 |
二、论文期刊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10)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内容 |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观 |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 |
第二节 历史制度主义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
一、欧洲具有悠久的地缘政治历史 |
二、欧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 |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战后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欧盟东部的地缘政治环境 |
一、冷战后欧盟东部地缘政治的演变 |
二、东扩后欧盟东部边界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主动有限接触阶段:1990年-2003年 |
二、积极高调介入阶段:2004年-2008年 |
三、全面深入参与阶段:2009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模式 |
第一节 路径依赖模式分析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路径依赖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路径依赖的机理 |
第二节 关键节点模式分析 |
一、关键节点一: 俄格战争 |
二、关键节点二: 乌克兰危机 |
第三节 渐进转型模式分析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层叠”式渐进转型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性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安全稳定诉求是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 |
一、欧盟安全战略的调整 |
二、维持周边安全是欧盟全球战略重点 |
三、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
第二节 地缘政治博弈是发展变迁的直接动力 |
一、扩大欧盟的战略缓冲空间 |
二、平衡成员国地缘偏好和利益目标 |
三、协同北约向原苏联空间扩张 |
第三节 民主价值观输出是发展变迁的内在动力 |
一、促使东部伙伴关系国的体制转型 |
二、围绕俄罗斯营造民主示范的包围圈 |
三、避免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产生新分界线 |
第四节 经济利益需要是发展变迁的外在动力 |
一、实现欧盟能源供给渠道多元化 |
二、深化与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自由贸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机制和手段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推进机制 |
一、签订联系国协定是核心目标 |
二、建立深入全面的自由贸易区 |
三、完善内部市场准入机制 |
四、落实“更多换更多”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欧盟推进“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手段 |
一、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市场机会 |
二、强化制度建设和保障善政 |
三、维护能源安全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
四、实施签证自由化和增强流动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效能分析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成效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安全成效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政治成效 |
三、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经济成效 |
四、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社会文化成效 |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影响 |
一、加速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
二、促进东部伙伴关系国的社会化进程 |
三、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 |
四、扩大中俄、中欧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机遇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困境和趋势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深层困境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内在弱点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外部风险 |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发展趋势 |
一、“安全稳定”代替“模式转型”成为优先目标 |
二、坚持“差异化”原则和“量身定制”策略 |
三、推出更具包容性的“邻国的邻国”概念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首字母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伏努科活航空公司完成私有化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伏努科活航空公司完成私有化进程[J]. 松. 国际航空, 1996(01)
- [2]走向市场经济的伏努科沃航空公司[J]. 王钟强. 国际航空, 1994(08)
- [3]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及其执政实践研究[D]. 朱传忠. 西北大学, 2014(12)
- [4]后冷战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俄苏研究[D]. 韩冬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5]寡头干政何时了?——论乌克兰国家治理的困境及根源[J]. 毕洪业,江博. 俄罗斯研究, 2020(06)
- [6]乌克兰对外政策演变与乌俄关系[D]. 劳华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2)
- [7]基于城市群背景下的机场群地面交通一体化研究[D]. 苏亚男. 中国民航大学, 2017(01)
- [8]“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D].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苏联“8·19”事件研究[D]. 杨力.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10]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D]. 丁鹏. 山东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