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安思危,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胡冰川[1](2021)在《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与借鉴》文中指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共性因素与一致性特征。梳理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历程,特别是,对照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达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能够观察到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供应、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居住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难发现既有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仍然是基于传统二元视角的人为建构,而未来现代化的路径更倾向于一元化的内生演进。显然,生活在"农村"的未必是"农民"。我国正处于向高收入国家的过渡阶段,通过汲取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经验,总结有关农业专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支持保护等方面的启示,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内生演进路径尤为重要。
鹿军,姜美华[2](2021)在《新时代新阶段青少年粮食安全教育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21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踏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启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粮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高度重视广大青少年的国家粮食安全意识,青少年粮食安全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青少年的粮食安全教育可以从学校课程的研发设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网络和融媒体平台的应用、家校共育、系统建构和整体推进等方面展开,多措并举推进青少年的粮食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广大青少年的国家粮食安全意识。
胡岳岷[3](2021)在《中国粮食安全治理:重大问题与远景战略》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粮食安全与否,事关世界上18%人口吃饭的大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图伟业的大问题,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事关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粮食安全治理必须高度重视并处理好国家目标与主体期望的关系、耕地红线与人口底线的关系、长期挑战与远景战略的关系、肯定成绩与反思失误的关系;必须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战略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采取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一揽子"改革举措;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以种粮农民持续增收为主导,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底线,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抓手,以提产能、促平衡、保安全为目标,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充分释放农村改革红利,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中国由全面脱贫向全面乡村振兴迈进,由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更加富裕的现代化国家迈进。
郭书田[4](2020)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钩沉及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在5 000年亘古未断的历史发展中,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璀璨辉煌的农耕文明,而粮食在中国传统农业中自始至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阐释回顾了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以及粮食购销制度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出新形势下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如粮食生态环境、粮食效益及粮食大量进口等。进而针对未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强调应居安思危,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放大资源观,调动和发挥"两个积极性",解决粮食自给;强化科技创新,建立蛋白饲料基地,确保粮食安全等。
魏泳安[5](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是对马克思经典作家粮食观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粮食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升华,更是对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问题的精准把握。围绕着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地位、形势、目标、方法、机制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科学的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为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工作赢得了主动权,为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规划提供了新思路,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张友琪[6](2020)在《通辽市人防疏散效率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化空袭武器的快速发展、空袭手段的增多使得空袭行动在隐蔽性、快速性以及突然性等均得以提高。从而对人防疏散的指挥、组织等各方面均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完备的防御体系是国家人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袭战争中可以大幅度提高民众的生存率。因此,各国都特别重视人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建立健全城市人口疏散体系。人防疏散效率直接关系着被疏散群众的生命安全,以更高的疏散效率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是人防疏散的核心宗旨。提高人防疏散效率有助于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有利于形成灵活机动、便捷高效的应对体系,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维持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安全、国家安全。本文结合通辽市人民防空的疏散效率,借鉴国内外有关提高人防疏散效率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围绕组织指挥体系建设、预案修订、训练演练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讨论通辽市人防疏散体系建设的方法与内容。应用文献研究法,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法规条例、学术论文、报纸期刊、外文文献、学术着作进行梳理总结,为分析研究提供科学借鉴与理论支撑。运用对比分析法,结合国内外各种提高人防疏散效率建设模式的相关经验,通过各影响因素改善前后的结果对比,为提高通辽市人防疏散效率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提升人防疏散效率问题的成就和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其提升的对策方法,探讨了通辽市人防疏散效率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意义,并分析了当前制约通辽市人防疏散效率提升的障碍和矛盾,如:组织指挥机构组合滞后、预案编辑脱离实际、群众参与度不高、保障措施不完备等,针对其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多主体分析缩短人防疏散时间,研究提高人防疏散效率的对策,丰富相关理论。总结人防疏散的发展方式,以疏散效率为出发点不断演进和改善,从而建立高效的人防疏散体系。
张青磊[7](2018)在《我国公民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公民安全与公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公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国家和公民已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维护和保障公民安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保障公民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军事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顺利推进,我国公民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境内不稳定因素与境外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极端贫困问题、食品不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盗窃诈骗类侵财性刑事犯罪、城镇化进程中的强征强拆、生态环境破坏、公权力腐败等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是新时代推进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从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微观角度探寻克服公民安全困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公民可持续安全理念,从宏观角度思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总体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七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及研究问题的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章是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生存、人的财产、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和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及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等进行梳理分析,挖掘“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的理念、思想和观点,为科学界定公民安全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根据第一章对“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理念、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结合学界对安全的不同界说,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公民安全的概念,核心内容和演绎路径,并分析探讨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的关系,为后文对我国公民安全进行系统分析奠定基础。该部分指出,公民安全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实际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免受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非法侵害,以及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公民生命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公民自由安全是公民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安全的价值所在。将自由安全纳入公民安全核心内容突破了传统上认为公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界限。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亦可称为公民安全的萌生条件。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生,但公民安全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安全的一个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人的安全”理念提出以后的事情,这说明公民安全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该部分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第四章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我国公民安全安全核心内容的三个层面对我国公民安全概况进行现实考量,即主要从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该部分从中国公民安全实际出发,按照“分——总”的思路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第一节主要是针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二节主要是根据我国公民安全的总体概况,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如何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进行了总体思考。通过“分——总”思路分别提出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和推进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虽然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元,而且有些难以预测,但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或减少,公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完善。
张秋柳[8](2011)在《食物安全:基于食品系统理论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消费升级、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凸显的新的外部环境背景下,本文引入了国外新兴的食品系统理论,探讨并提出了可持续的食物安全保障的新观念。食物安全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国内多数学者仍然用30年前食物匮乏时期的思路来研究现代的食物安全问题,其结果导致研究结论与现实情况不符。如何在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同时又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食物消费需求,是对未来食物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食物安全研究的现状,指出了不足和问题,然后引入国外新兴的食品系统理论,在探讨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食品系统与食物安全的关系,影响食物安全的因素和研究视角,并进一步提炼出基于食品系统理论的新的食物安全保障观念,为我国研究食物安全提供借鉴。
丁声俊[9](2008)在《实施“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新战略》文中指出本文客观评估了目前中国食物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是,受资源的约束,中国中长期以粮食为重点的食物安全隐伏着风险。从国情和农情、粮情出发,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战略,实施"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新战略,并阐述了实施"新战略"的举措。论文最后,概括提出东亚各国扩大和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八个方面。
龙方[10](2007)在《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安全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更为重要。进入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新的形势,在新世纪新的形势下,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新世纪我国粮食安全背景的分析,把握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未来,重视我国粮食安全的社会收益与经济成本,明确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与模式,构建多手段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本研究的方法包括调查法,系统分析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的"导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结构与主要内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和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由第二章到第六章组成,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包括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分析和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判断、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及发展趋势的预测、我国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与模式选择等。第三部分由第七章到第十一章组成,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协调粮食产销区的关系、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实施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等。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农经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问题,该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本研究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性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粮食总产量波动率、缺粮人口比率、粮食价格变动率等七个方面构建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2000~2006年粮食安全程度进行了测算,得出了我国新世纪以来粮食状况整体上是基本安全的,但从长期考虑,还存在隐患的结论。第二,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均衡分析,从长期来看,要求实现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的均衡,即以合理的粮食安全成本谋求粮食安全收益的最大化。第三,明确了新世纪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及其实现模式。我国粮食安全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体系,包括粮食安全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供给,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力求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具体目标包括粮食安全的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现实目标、短期目前和长期目标;总量目标与结构目标;量的目标与质的目标。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可供选择的模式有:内部自给型、对外依赖型与内外结合型;紧安全型、过度安全型与适度安全型;经济型和非经济型。根据我国的人口、资源、经济状况及国际环境等因素,要实现我国新世纪的粮食安全目标,我国应选择内外结合型、适度安全型和经济型的粮食安全模式。
二、居安思危,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居安思危,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意涵 |
(一)农业农村的空间可分 |
(二)要素专用性的不断提升 |
(三)劳动地位的不断提高 |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表现:特征性事实 |
(一)乡村凋敝: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异步性 |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升 |
(三)食品保障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及未来趋势 |
(一)农业产出占比下降,食物消费趋于饱和,农业政策由产出导向转为收入导向 |
(二)在工业化的拉动作用下,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快速提高 |
(三)农村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村居形态逐步演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
四、经验与启示 |
(一)农业专业化生产 |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 |
(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调整 |
五、政策建议与讨论 |
(一)农业支持保护 |
(二)退出机制 |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
(2)新时代新阶段青少年粮食安全教育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
二、粮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
(一)粮食安全教育事关国计民生 |
(二)粮食安全教育有利于长久的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
(三)粮食安全教育有利于营造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社会风尚 |
(四)粮食安全教育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 |
三、青少年粮食安全教育的路径 |
(一)粮食安全教育课程设计 |
(二)充分地发挥各级社会实践基地功能 |
(三)全面地发挥网络和融媒体平台的功能 |
(四)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
(五)粮食安全教育的系统建构和整体推进 |
(3)中国粮食安全治理:重大问题与远景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目标与主体期望的耦合:一致与背反 |
二、人地矛盾之结:挑战与战略 |
三、立足国内与适度进口:无法替代的选择 |
四、以大历史观把握粮食安全治理的规律与大势 |
(4)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钩沉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粮食在中国传统农业中的地位 |
二、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 |
三、新中国粮食购销制度的演变过程 |
四、新形势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 |
(一)生态环境问题 |
(二)粮食效益问题 |
(三)粮食大量进口问题 |
五、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
(一)发展趋势 |
1. 从国际趋势看,未来国际市场粮食供给长期紧缺 |
2. 从国内趋势看,未来我国粮食需求持续增加 |
(二)对策建议 |
1. 改变理念,居安思危,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2. 放大资源观,调动和保护“两个积极性”,实现粮食自给 |
3. 强化科技创新,建立蛋白饲料基地,确保粮食安全 |
4. 调整农产品供给侧结构,延长粮食生产链条,实现种粮农民收入不低于务工收入 |
5.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
(6)通辽市人防疏散效率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人防疏散 |
2.1.2 人防疏散体系 |
2.1.3 人防疏散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有机疏散理论 |
2.2.3 公共治理理论 |
3 通辽市提升人防疏散效率的现状分析 |
3.1 通辽市提升人防疏散效率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
3.1.1 所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制约通辽市人防疏散效率的主要因素 |
3.2.1 指挥机构组合滞后 |
3.2.2 预案编辑脱离实际 |
3.2.3 群众参与度不高 |
3.2.4 疏散群众进入疏散场所时间较长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指挥体系组合时间延长 |
3.3.2 城市开发建设速度加快 |
3.3.3 居安思危观念不强及政府宣传力度不足 |
3.3.4 疏散场所位置规划不合理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提高疏散效率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提高人防疏散效率建设概况 |
4.1.1 德国: 出台《民防计划》 |
4.1.2 以色列: 强化民防建设 |
4.2 国内其它地区提高人防疏散效率概况 |
4.2.1 赣州市: 提高人口快速疏散能力 |
4.2.2 大连市: 建设防空防灾一体化的人口疏散体系 |
4.3 经验借鉴 |
4.3.1 加快人防指挥信息系统发展 |
4.3.2 疏散预案覆盖所有突发事件 |
4.3.3 规范训练演练与宣传教育 |
4.3.4 加强疏散保障 |
5 进一步提高通辽市人防疏散效率对策分析 |
5.1 建立高效指挥体系 |
5.1.1 实现多种指挥设备相互连通 |
5.1.2 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 |
5.2 修订完善疏散预案 |
5.2.1 动态制定疏散预案 |
5.2.2 建立“一事多案、一案多变”机制 |
5.3 提高参与积极性,加强日常训练演练 |
5.3.1 建立居安思危观念 |
5.3.2 加强群众人防知识技能学习 |
5.4 强化保障措施 |
5.4.1 合理规划疏散场所 |
5.4.2 加强疏散场所与疏散专业队伍联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我国公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
2.2 国内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
2.3 小结:公民安全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3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3.2 研究问题的说明 |
3.3 研究的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方法 |
4.2 技术路线 |
第1章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 |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 |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思想 |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财产的基本思想 |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
1.1.4 小结: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蕴含人的安全理念 |
1.2 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 |
1.2.1 西方人的安全研究的历史溯源 |
1.2.2 批判安全研究 |
1.2.3 “人的安全”理论 |
1.2.4 小结:批判安全与“人的安全”研究为界定公民安全提供思想滋养 |
1.3 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 |
1.3.1 中国民本思想蕴含的安全理念 |
1.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安全理念 |
1.3.3 小结: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为公民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
1.4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研究述评 |
第2章 公民安全的界定 |
2.1 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
2.1.1 安全的不同界说 |
2.1.2 安全相关的主要概念 |
2.2 公民安全的内涵 |
2.2.1 公民安全的概念 |
2.2.2 公民安全的内容 |
2.2.3 公民安全的演绎路径 |
2.3 公民安全的基本特征 |
2.4 公民安全的实现条件 |
2.4.1 国家善治 |
2.4.2 社会和谐 |
2.4.3 公民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
2.4.4 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
2.5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之关系 |
2.5.1 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对立统一” |
2.5.2 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相互交织 |
2.5.3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和而不同” |
第3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 |
3.1 政治环境 |
3.1.1 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
3.1.2 四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3.1.3 “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完善 |
3.2 经济环境 |
3.2.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3.3 社会环境 |
3.3.1 社会异质性增加 |
3.3.2 社会转型发展 |
3.4 文化环境 |
3.4.1 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 |
3.4.2 “以人为本”文化生态的建立 |
3.5 国际环境 |
3.5.1 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
3.5.2 国际公约的规制 |
3.5.3 世界人权斗争的影响 |
3.5.4 联合国“人的安全”的提出 |
3.6 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实考量 |
4.1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 |
4.1.1 公民生命安全总体得到保障 |
4.1.1.1 威胁生命安全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
4.1.1.2 威胁生命安全的战乱因素总体得到控制 |
4.1.2 公民财产安全基本实现 |
4.1.2.1 公民财产稳步增长 |
4.1.2.2 国家重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安全 |
4.1.2.3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安全的法律比较完善 |
4.1.3 公民自由安全逐步完善并落实 |
4.1.3.1 公民真实自由逐步实现 |
4.1.3.2 公民政治权利逐渐完善和落实 |
4.1.3.3 公民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共同发展 |
4.2 我国公民安全的主要困境 |
4.2.1 公民生命安全面临的威胁 |
4.2.1.1 贫困威胁依然存在 |
4.2.1.2 食品不安全威胁突出 |
4.2.1.3 重大疾病威胁加大 |
4.2.1.4 生产安全事故威胁频现 |
4.2.1.5 恐怖主义威胁增多 |
4.2.2 公民财产安全遭遇的挑战 |
4.2.2.1 强征强拆侵犯公民财产安全 |
4.2.2.2 侵财犯罪损害公民财产安全 |
4.2.3 公民自由安全存在的问题 |
4.2.3.1 公民真实自由存在诸多短板 |
4.2.3.2 侵犯公民自由安全的现象还存在 |
4.3 我国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原因 |
4.3.1 经济发展不科学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根本原因 |
4.3.2 民主法治不完善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关键原因 |
4.3.3 公民安全理念缺位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重要原因 |
4.3.4 社会安全问题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直接原因 |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路径 |
5.1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 |
5.1.1 新时代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威胁的应对 |
5.1.1.1 以“精准扶贫”为指引,打赢扶贫攻坚战 |
5.1.1.2 以“社会共治”为主线,保障公民食品安全 |
5.1.1.3 以“预防”为中心,防控重大疾病威胁 |
5.1.1.4 “规范”为导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
5.1.1.5 以“去极端化”为基础,打好反恐“组合拳” |
5.1.2 新时代我国公民财产安全挑战的化解 |
5.1.2.1 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 |
5.1.2.2 以“打防控”为举措,制止各类侵财犯罪 |
5.1.3 新时代我国公民自由安全问题的处置 |
5.1.3.1 以“发展”为根本,筑牢公民自由安全的基础 |
5.1.3.2 以“制度”为核心,约束公权力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
5.2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路径的总体思考 |
5.2.1 正确架构政党、国家、社会与公民安全的关系 |
5.2.1.1 突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公民安全的主导作用 |
5.2.1.2 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安全的主体作用 |
5.2.1.3 发挥社会力量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作用 |
5.2.2 全面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 |
5.2.2.1 法治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必由之路 |
5.2.2.2 加快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建设 |
5.2.3 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筑牢保障公民安全基础 |
5.2.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
5.2.3.2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
5.2.4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厚植保障公民安全优势 |
5.2.4.1 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5.2.4.2 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外交关系 |
5.2.5 提升公民安全意识,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
5.2.5.1 努力提升公民安全意识 |
5.2.5.2 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食物安全:基于食品系统理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物安全研究现状 |
1.1 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 |
1.2 关于食物安全内涵的解释 |
1.3 基于供求平衡的粮食安全研究 |
2 食品系统的概念及内涵 |
3 食品系统理论与食物安全 |
3.1 核心立论 |
3.2 可持续的食物安全观 |
3.3 影响因素 |
3.4 研究视角 |
4 新的食物安全理念及在我国的应用 |
4.1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 |
4.2 食物安全的内涵和范畴 |
4.3 可持续的食物安全观 |
(10)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 本研究的目的 |
1.2 本研究的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3 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现状的简短评述 |
3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 |
3.1 产业关联理论 |
3.2 公共产品理论 |
3.3 外部性理论 |
3.4 弹性理论 |
4 本研究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
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5.1 研究思路 |
5.2 研究方法 |
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分析与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判断 |
1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分析 |
1.1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国际背景分析 |
1.2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国内背景分析 |
2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判断 |
2.1 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2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与判断 |
第三章 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自然资源 |
1.1 耕地资源的约束 |
1.2 水资源的约束 |
1.3 气候资源的约束 |
2 农业基础设施 |
3 体制与政策 |
3.1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及粮食政策变化的回顾 |
3.2 对我国改革以来所实施的粮食流通体制及政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评析 |
4 科技与农业劳动者素质 |
4.1 科技进步与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状况 |
4.2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中所存在的问题 |
5 国际环境 |
第四章 中国粮食供给波动与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
1 中国粮食生产及其波动的历史回顾 |
2 中国粮食供给波动的成因分析 |
3 中国未来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
3.1 中国未来粮食需求预测 |
3.2 中国未来粮食供给预测 |
4 对未来40~50年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 |
第五章 中国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
1 粮食安全的成本分析 |
1.1 粮食安全成本的理论分析 |
1.2 粮食安全成本的实证分析 |
2 粮食安全的收益分析 |
2.1 粮食安全收益的理论分析 |
2.2 粮食安全收益的实证分析 |
3 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的均衡分析 |
第六章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
1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 |
1.1 确定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依据 |
1.2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 |
2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的模式选择 |
2.1 可供选择的中国粮食安全模式 |
2.2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第七章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1 保护耕地 |
1.1 耕地及其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
1.2 我国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切实保护耕地,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2 保护水资源 |
2.1 水资源及其基本特性 |
2.2 我国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水资源,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3.1 农业基础设施及其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
3.2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4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
4.1 农业科技进步及其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 |
4.2 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5 建设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
5.1 建设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 |
5.2 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3 建设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第八章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协调粮食产销区的关系 |
1 粮食主产区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
1.1 粮食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数量安全的主要力量 |
1.2 粮食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
1.3 粮食主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持续发展安全的关键角色 |
2 粮食主销区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
2.1 粮食主销区是稳定粮食市场的关键 |
2.2 粮食主销区是拉动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动力 |
2.3 粮食主销区是转移粮食风险和成本的重要渠道 |
3 粮食产销区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及成因 |
3.1 粮食产销区关系不协调的表现 |
3.2 粮食产销区关系不协调的原因 |
4 协调粮食产销区关系的措施 |
4.1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实现粮食产销区责权利对等 |
4.2 粮食主销区要主动承担起粮食安全责任 |
4.3 完善市场调控机制,促进产销区矛盾内部解决 |
4.4 提高农民市场地位,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 |
第九章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实施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 |
1 实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1 实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 |
1.2 实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的可行性 |
2 实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的原则 |
2.1 渐进原则 |
2.2 双向原则 |
2.3 平衡原则 |
2.4 风险控制原则 |
3 实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的具体措施 |
3.1 为实施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做好政策引导 |
3.2 加快粮食外贸体制改革,适应粮食安全国际化战略要求 |
3.3 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发挥比较优势,保障粮食安全 |
3.4 探索实现粮食安全国际化的多条途径 |
3.5 重视培养农业国际化专门人才,加速粮食安全国际化进程 |
第十章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后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
1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1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发展历程 |
1.2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现状 |
1.3 我国中央储备粮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2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存在的问题 |
2.1 粮食储备的基本目标不够明确或出现目标错位 |
2.2 粮食储备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
2.3 粮食储备规模过大,成本过高 |
2.4 粮食储备布局不尽合理,增加了粮食储存成本 |
2.5 粮食储备轮换与市场脱节,轮换经营机制不健全 |
2.6 储备粮管理体系财政政策与调控职能存在矛盾 |
2.7 储备粮质量缺乏市场竞争力 |
3 完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措施 |
3.1 合理确定粮食储备目标 |
3.2 合理设置粮食储备体系的层次结构 |
3.3 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 |
3.4 合理调整粮食储备布局 |
3.5 改革国家储备粮轮换经营管理机制 |
3.6 改善储备粮品种结构以及仓储能力 |
3.7 鼓励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银行” |
第十一章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向导: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
1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
1.1 我国粮食生产不稳定因素较多,要求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
1.2 我国粮食市场供求变化多端,要求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
1.3 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变化,要求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
1.4 国内外粮食贸易风险加大,要求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
2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原则 |
3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措施 |
3.1 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监测系统 |
3.2 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应急系统 |
3.3 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配套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四、居安思危,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与借鉴[J]. 胡冰川.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03)
- [2]新时代新阶段青少年粮食安全教育路径探析[J]. 鹿军,姜美华. 才智, 2021(24)
- [3]中国粮食安全治理:重大问题与远景战略[J]. 胡岳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钩沉及策略[J]. 郭书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5]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研究[J]. 魏泳安. 上海经济研究, 2020(06)
- [6]通辽市人防疏散效率提升对策研究[D]. 张友琪.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7]我国公民安全研究[D]. 张青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8]食物安全:基于食品系统理论的探讨[J]. 张秋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9)
- [9]实施“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新战略[J]. 丁声俊. 粮食问题研究, 2008(03)
- [10]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龙方.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