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洁生产:鱼与熊掌可兼得(论文文献综述)
慈鑫鑫[1](2021)在《政府环境管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 ——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文中认为
张三峰[2](2020)在《中国私营企业治污投资与生产性投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标:考察中国私营企业治污投资对生产性投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基于2006~2014年5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等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企业增加治污投资对生产性投资支出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作用的机制是企业扩大原产品生产规模、新产品研发及新增投资三个渠道。企业治污投资对生产性投资的促进作用未受企业净利润率影响,并在规模大、成立时间长和工业部门的私营企业中产生了更大的促进效果,但在外资企业会削弱这种促进作用。研究创新:基于私营企业视角,考察了企业治污投资与生产性投资的因果关系。研究价值:有助于深入了解私营企业治污投资对企业生产运营产生的影响,为制定企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提供经验支撑。
杜靖南[3](2020)在《煤炭企业储量取得、研发支出对经营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能源格局决定了煤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环保压力日益增大、清洁能源的崛起,让煤炭企业发展日益艰难。煤炭企业在关注外部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应重视内部经营绩效,从中寻求契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煤炭企业储量取得和研发支出高效化及研发支出在储量取得和经营绩效间的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总结了储量取得、研发支出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分析出储量取得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和研发支出在其中存在的调节机制。在储量取得、研发支出和企业经营绩效三者之间做出假设,构建出主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管理能力5个公因子,构建出经营绩效指标。采用GMM分析储量取得对经营绩效和经营绩效各公因子的影响,研发支出在储量取得和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各公因子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煤炭企业当期储量取得对总经营绩效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和滞后效应;当期储量取得对盈利、成长、偿债能力都有正向影响和滞后效应,对当期营运能力仅存在正向影响,对管理能力有负向影响且不存在滞后效应。前一期研发支出在总经营绩效、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管理能力起正向调节作用,当期和前两期研发支出在储量取得和总经营绩效、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起负向调节作用。论文研究指出了煤炭企业储量取得、研发支出和经营绩效间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优化储量取得投入,提升盈利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推动企业快速成长;均衡储量取得和研发支出投入,保障经营绩效提升动力;组建高素质研发团队,增强研发持续性。
卢阳星[4](2020)在《环境规制对健康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赵柯柯[5](2020)在《环境规制对空气污染、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结构的影响 ——基于中国准自然实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在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多种手段的环境规制是解决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并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但环境规制的有效性以及对于不同指标和地区的影响程度仍旧缺乏充分的研究。文章利用216个1998-2016年的城市面板数据,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重点环保城市制度这一准自然实验对空气污染、环境绩效、全要素生产率(TFP)以及要素结构的影响。更为具体的是,我们重点关注了重点环保城市所受到的政策影响,这些城市比非重点城市受到更为严格的环境约束。文章的经验结果表明,重点环保城市的PM2.5浓度、环境绩效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显着低于非重点环保城市,与此同时重点环保城市政策还影响了城市要素结构。环境规制政策在抑制城市空气污染的同时却带来了城市发展的下降,波特假说在中国并不存在。文章对政策的长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政策效果从长期来看并不显着,这说明重点环保城市政策只是在短期内受到政府行政命令的管制而发生作用,但是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政策部门应该在政策实施后的一段时间里重新评估政策的有效性。文章还尝试对环境规制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文章做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支撑了我们的结论
孙鹏博[6](2020)在《环境规制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空间上与制造业形成了互动发展的格局(陈建军和陈菁菁,2011);另一方面,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后,我国环境治理力度逐渐增强,污染物排放和工业能耗的下降趋势明显,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那么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本文从环境规制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演化和发展的原因进行解释,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在环境规制强度提升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究竟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又是什么?基于现有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的存在,环境规制通过倒逼制造业升级和扩大创新需求、提升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化水平和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关联度,推动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演化和发展。在实证检验部分,根据理论分析本文分别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来检验环境规制是否通过上述理论分析的机制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所得结论如下:(1)使用城市层面的数据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强度提升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演化和发展,并且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存在过犹不及的现象;(2)分区域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环境规制的推动效应更明显,而中西部地区需要在推动产业融合和发挥环境治理的倒逼机制上持续发力;(3)分城市中心度的研究发现:在中心城市的环境规制没有产生推动产业融合的效果,而在非中心城市出现了显着的倒逼效应。(4)通过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发现:环境规制通过倒逼制造业升级和扩大创新需求、提升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化水平和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关联度,推动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演化和发展。由此,针对性地提出因地制宜的环境治理政策,推动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和宏微观相结合的政策引导产业协同发展等相关政策建议。
李蝶[7](2020)在《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凸显,面对日益严峻的减排压力,在达到环境承载力之前提高环境规制强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这又可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就业冲击。随着中国环境管制的加强,部分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被迫关停,溢出了大量失业人口,部分企业面临减排和去产能的压力,其经济效益受限,就业吸纳能力下降,从短期来看环境保护可能引起的失业问题十分严峻。技术创新对实现经济长期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技术创新的就业创造机制具有改善民生的效果。技术创新是实现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双重红利”的有效途径吗?如何利用合理的环境政策和创新政策来应对环境保护和就业冲击的矛盾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和破解目前环境保护和就业增长的“两难”抉择的迷惑和困局。2009年《世界劳工报告》提出了就业的“双重红利假说”,即通过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刺激劳动力需求,实现环境规制和就业增长的双重红利。但是,对于环境规制是否具有改善环境和促进就业的双重红利,现有研究尚未达成共识。根据波特假说,恰当的环境规制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而企业改变生产技术或者治污技术会对就业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本文将技术创新引入环境规制与就业增长关系的讨论中,在分析环境规制对劳动就业直接影响的同时,作为一个新视角,将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分析环境规制对劳动就业的间接影响,将使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更加精确和全面。本文以全球环境危机为背景,结合中国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现状,沿着理论研究→机理探源→实证分析→政策设计的基本路线对论题进行研究。首先,在理论研究上,以波特假说、双重红利假说、创造性破坏理论和就业补偿理论等相关理论假说为基础,通过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其次,在机理探源方面,通过数理分析和归纳提炼得出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劳动就业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而揭示技术创新影响环境规制与就业增长关系的传导渠道。其次,在实证分析层面,以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对环境规制影响就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就业增长的传导机制,并进一步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甄别不同技术创新类型如何协调环境规制和就业增长的关系。最后,在政策设计中,根据中国环境规制的历史阶段和演进轨迹,结合实证检验的结果,提出中国利用技术创新实现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的政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不仅直接影响就业,还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的就业效应。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存在两种机制,即负向的成本效应和正向的替代效应。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取决于抵消效应和补偿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地,技术创新对劳动就业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一是破坏就业的替代机制,二是创造就业的补偿机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验证了三者的作用机理,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系数为(0.061,-0.183)(其中,0.061为二次项系数,-0.183为一次项系数),等于环境规制对就业的总效应系数(0.535,-1.622)减去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直接效应系数(0.474,-1.439)。同样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中介效应系数之和为(0.06,-0.18),进一步验证了三者的作用机理的可靠性。技术创新能够有效缓解或者抵消环境规制潜在的就业负效应,要实现环境保护和就业增长的双重红利,应根据不同行业环境规制与就业U型曲线的阈值,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策略;适当提高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利用环境经济手段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带动经济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促进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灵活匹配,降低环境规制社会成本。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是将环境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导出包含环境政策和研发投入的就业影响因素基本模型,通过理论综合和归纳提炼,揭示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之间的影响机制,有利于在理论上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的复杂关系;二是选取2006—2015年中国34个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按照不同污染程度和技术水平行业对三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有助于为政府部门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针对不同行业实际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策略提供实证支持和参考。
郭俊杰[8](2019)在《中国环境规制与企业行为 ——基于债务融资、创新及盈利视角的研究》文中提出环境规制作为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制度因素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其对企业债务融资、创新及盈利的影响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西方学者基于欧美国家环境政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然而,基于中国环境规制的文献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关于中国环境规制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国内鲜有研究对此进行讨论,目前仍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和有力的经验证据。而关于中国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和盈利的影响研究,现有文献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局限于从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或者盈利的直接关系单一维度进行探讨,而忽略了转型期中国环境规制软约束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导致相关研究无法充分揭示在中国具体情境下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和盈利所带来的影响。为了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本文基于我国转型时期的制度特点,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采用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了我国环境规制对企业债务融资、创新及盈利的影响:第一,基于绿色信贷政策,本文研究了中国环境规制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通过构建银行的信贷决策模型,本文揭示了绿色信贷政策影响企业信贷可得性的三条途径。通过信贷投入总量控制,绿色信贷政策会抑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的债务融资。然而,由于强化了环境绩效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并弱化了银行的信贷歧视,绿色信贷政策同时带来了环境绩效效应和银行信贷歧视效应,在信贷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抑制国有企业的债务融资,并促进民营企业的借款增长。利用上市公司数据,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在银行信贷投入总量控制、环境绩效效应和银行信贷歧视效应的综合作用下,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抑制了国有企业的借款增长,对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则没有显着影响。同时,环境绩效效应和银行信贷歧视效应的机制也得到了本文的实证支持。本文的研究为理解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提供了综合分析视角,是对现有环境规制与企业债务融资行为研究的丰富和补充。第二,作为环境规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关键,环境规制能否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环境规制软约束的视角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通过构建企业创新投资决策模型,本文首次将环境规制软约束引入波特假设的理论框架中,以分析环境规制和环境规制软约束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利用2007-2014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这一准自然实验,本文综合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排污费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法模型,研究环境规制和环境规制软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环境规制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但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上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面对相同的环境规制,国有企业存在更显着的环境规制软约束问题,从而抑制了环境规制的创新激励。而对于民营企业,由于较少存在环境规制软约束,环境规制激发显着的创新效应。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我国环境规制软约束的存在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第三,“波特假说”提出了环境规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局面的可能,其成立与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政策指导意义。本章从环境规制软约束的视角探讨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企业创新投资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本章引入创新投资门槛效应,分析了环境规制和环境规制软约束对企业盈利产生的影响。同样利用2007-2014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这一准自然实验及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本章基于双重差分法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和环境规制软约束对企业盈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环境规制和企业盈利存在实现双赢的可能,但由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环境规制软约束上的差异带来了环境规制创新效应的差异,最终导致其盈利也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国有企业由于存在更显着的环境规制软约束问题,环境规制的创新激励受到抑制,而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增加则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而对于民营企业,由于较少存在环境规制软约束,环境规制反而激发了显着的创新效应,并通过创新补偿效应显着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本章的研究拓展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盈利关系的研究领域,并为实现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梁劲锐[9](2019)在《中国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环境规制工具的视角》文中认为当前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们已不可能通过将污染转移至相对落后国家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只有技术创新才是切实可行且负责任的污染治理途径。环境规制是以改善环境为初衷的政策工具,如果能选择恰当的环境规制工具进一步挖掘其技术创新效应,则有助于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环境规制工具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分析,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各类环境规制工具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将三种环境规制工具纳入古诺模型,探讨了不同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不同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比较创新效应的强弱,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环境规制工具对不同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中国现阶段的相对重要性最高,其次是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相对重要性最低。(2)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成本挤出与倒逼机制、进入退出机制、推拉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主要通过价格传导机制、需求转换机制、财富转移机制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3)环境规制工具的技术创新效应由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组成,减排成本是决定直接效应的重要因素,反需求曲线斜率对间接效应有重要影响。技术创新效应的强弱排名并不确定,会根据受规制对象和受规制行业的特征而改变,但总体看,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的创新效应更强。(4)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治污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节能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为倒U形、U形和倒U形;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治污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影响不显着,对节能技术创新影响呈U形;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治污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节能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为倒U形、U形和U形。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别于以往文献仅就总体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的分析思路,本文根据环境规制工具不同的特点,分类探究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其次,将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与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纳入到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尝试对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构建数理模型,从理论上得出三种环境规制工具的技术创新效应强弱的比较结果。再次,借鉴卡雅恒等式的思路,将技术创新分解为治污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节能技术创新,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了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三种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
陈雨[10](2019)在《D企业镀铬生产线清洁生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不断提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电镀行业由于污染排放中、能源消耗高、产生污染物多,其环保要求也会更加严格。镀铬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电镀镀种,由于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铬废水等污染物,若其环保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将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镀铬行业进行清洁生产更为重要。目前,国家虽然颁布了电镀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但鲜有针对镀铬生产线清洁生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在分析D企业镀铬生产线工艺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清洁生产方案,并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D企业镀铬生产线清洁生产程度进行评估。研究既可促进镀铬行业清洁生产的发展,对于电镀行业清洁生产的发展也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D企业镀铬生产线工艺的分析,发现其工艺为传统的手动六价铬镀铬工艺;存在的问题包括作业过程中的跑冒滴漏、镀件带出液较多、资源利用率较低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包括三项中/高费方案(新设镀铬产品生产线、厂房天窗改造及减少镀件带出液)和十五项无/低费方案。基于D企业镀铬生产线的生产工艺及装备、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与利用、污染物产生三个主要方面,建立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确定了3个因素,其中生产工艺及装备权重最大(0.6806),污染物产生权重最小(0.1179);指标层细化了10个指标,其中清洁生产工艺权重最大(0.3047),废水、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权重最小(0.0145)。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镀铬生产线改造前后的清洁生产程度进行了评估,其得分分别为5.1047分和7.116分,由中等水平提高至中上水平。另外,改造方案的实施效果也表明,该清洁生产方案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并获得优异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本次清洁生产方案总投资469.7万元,年产生经济效益218.64万元,节约用电8.9万kwh/年,节约用水1.8217万吨/年,降低废水排放1100吨/年,电镀污泥48吨/年。
二、清洁生产:鱼与熊掌可兼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洁生产:鱼与熊掌可兼得(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私营企业治污投资与生产性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
1.理论分析 |
2.研究设计 |
二、实证研究 |
1.变量选取 |
2.主要变量的原始数据展示 |
3.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企业环保投资的典型事实分析 |
三、实证的结果及其分析 |
1.基准回归结果 |
2.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
3.稳健性检验 |
4.异质性分析 |
5.影响机制检验 |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
(3)煤炭企业储量取得、研发支出对经营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路径 |
2 相关理论与假设提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储量取得 |
2.1.2 研发支出 |
2.1.3 企业经营绩效 |
2.2 相关理论 |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2 技术创新理论 |
2.3 作用机理 |
2.3.1 储量取得对经营绩效影响机理 |
2.3.2 研发支出在储量取得与经营绩效间调节效应作用机理 |
2.4 假设提出 |
3 研究设计 |
3.1 样本与指标选取 |
3.1.1 样本选取 |
3.1.2 指标选取 |
3.2 研究模型选择 |
3.3 研究模型构建 |
4 描述统计分析与经营绩效测度 |
4.1 描述统计分析 |
4.1.1 煤炭行业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2 储量取得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3 研发支出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4 企业规模、无形资产比例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经营绩效实证测度 |
5 相关检验与实证研究 |
5.1 相关检验 |
5.1.1 相关性检验 |
5.1.2 平稳性检验 |
5.2 储量取得对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
5.2.1 储量取得对总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
5.2.2 储量取得对经营绩效各公因子的实证研究 |
5.3 研发支出在储量取得与经营绩效调节效应实证研究 |
5.3.1 研发支出在储量取得与总经营绩效调节效应实证研究 |
5.3.2 研发支出在储量取得与经营绩效各公因子调节效应研究 |
5.4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6 实证结果讨论与对策建议 |
6.1 实证结果讨论 |
6.2 对策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5)环境规制对空气污染、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结构的影响 ——基于中国准自然实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假说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波特假说 |
2.2 国外环境规制相关文献 |
2.3 国内环境规制相关文献 |
2.4 文献评述 |
3 研究方法和数据 |
3.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3.2 综合环境绩效的测算 |
3.3 识别策略 |
3.4 数据 |
3.4.1 投入产出变量和因变量 |
3.4.2 其他控制变量 |
3.4.3 描述性统计 |
4 实证分析 |
4.1 平行趋势假定检验 |
4.2 环境规制对PM2.5的影响 |
4.3 环境规制政策对环境绩效的影响 |
4.4 环境规制对TFP和要素结构的影响 |
4.5 异质性分析 |
4.6 机制分析 |
5 稳健性检验 |
5.1 替换指标法 |
5.2 安慰剂检验 |
5.3 DDD分析 |
5.4 排除双控区城市的政策效应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总结 |
6.2 政策启示 |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环境规制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线路图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环境规制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文献综述 |
2.1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理论基础 |
2.1.2 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因素研究 |
2.1.3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经济效应研究 |
2.1.4 现有研究评述 |
2.2 环境规制相关研究综述 |
2.2.1 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 |
2.2.2 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 |
2.2.3 现有研究评述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环境规制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理论分析 |
3.1 环境规制的结构效应、制造业需求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 |
3.2 环境规制的产业转移效应、产业发展空间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 |
3.3 环境规制的技术效应、创新需求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 |
第四章 环境规制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
4.1 环境规制强度指标及测度 |
4.2 中国环境规制水平现状 |
4.2.1 中国整体环境规制水平演变 |
4.2.2 各地区环境规制相对强度演变 |
4.3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标及测度 |
4.4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现状 |
4.4.1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整体状况 |
4.4.2 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状 |
4.5 环境规制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相关性分析:线性VS非线性 |
第五章 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研究: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择、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
5.1.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5.1.2 模型设定与模型计量检验 |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2.1 环境规制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 |
5.2.2 稳健性检验 |
5.3 内生性问题 |
5.4 异质性分析 |
5.4.1 区域异质性分析 |
5.4.2 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 |
5.5 中介效应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简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科研成果 |
(7)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环境规制 |
1.2.2 技术创新 |
1.2.3 劳动就业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环境规制与劳动就业关系的研究 |
2.1.1 就业双重红利假说的检验 |
2.1.2 环境规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
2.1.3 环境规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
2.2 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
2.2.1 环境政策和技术创新诱发 |
2.2.2 环境政策和创新绩效:波特假说的检验 |
2.2.3 有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政策 |
2.3 技术创新与劳动就业关系的研究 |
2.3.1 技术创新的就业数量效应 |
2.3.2 技术创新的就业结构效应 |
2.3.3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就业效应 |
2.4 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中介作用影响就业: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工业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劳动就业现状分析 |
3.1 中国工业环境规制的现状 |
3.1.1 中国环境规制的发展阶段 |
3.1.2 中国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及处理情况 |
3.1.3 中国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趋势 |
3.2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现状 |
3.2.1 中国工业行业R&D活动特点与现状 |
3.2.2 中国工业行业产品创新特点与现状 |
3.2.3 中国工业行业工艺创新特点与现状 |
3.3 中国工业劳动就业现状 |
3.3.1 中国劳动力就业现状 |
3.3.2 中国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特征 |
3.3.3 中国工业行业就业的变化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就业的相互作用机理 |
4.1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的数理分析 |
4.1.1 环境规制影响就业的数理分析 |
4.1.2 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数理分析 |
4.1.3 技术创新影响就业的数理分析 |
4.1.4 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影响就业的数理分析 |
4.2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就业的作用机理分析 |
4.2.1 环境规制对就业的作用机理 |
4.2.2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
4.2.3 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作用机理 |
4.2.4 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 |
4.3 环境规制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基于技术创新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建立与变量界定 |
5.1.1 计量模型设定 |
5.1.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5.1.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 计量结果分析 |
5.2.1 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分析 |
5.2.2 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分析 |
5.2.3 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基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 |
6.1 模型建立与变量界定 |
6.1.1 计量模型设定 |
6.1.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6.1.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6.2 计量结果分析 |
6.2.1 环境规制的产品创新效应分析 |
6.2.2 环境规制的工艺创新效应分析 |
6.2.3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
6.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环境规制下利用技术创新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选择 |
7.1 分行业实施差异化环境规制强度 |
7.2 利用环境经济手段激励技术创新 |
7.3 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
7.4 促进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灵活匹配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8)中国环境规制与企业行为 ——基于债务融资、创新及盈利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意义和创新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创新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环境规制的基本定义与内涵 |
2.2 环境规制与企业债务融资 |
2.3 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 |
2.3.1 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理论研究 |
2.3.2 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实证研究 |
2.4 环境规制与企业盈利 |
2.4.1 环境规制与企业盈利:理论研究 |
2.4.2 环境规制与企业盈利:实证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境规制与企业债务融资:基于绿色信贷政策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
3.1 引言 |
3.2 政策背景与理论模型 |
3.2.1 中国绿色信贷政策 |
3.2.2 理论模型 |
3.3 研究设计及数据 |
3.3.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3.3.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4.1 企业借款增长的趋势分析 |
3.4.2 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分析 |
3.4.3 稳健性检验 |
3.4.4 对企业融资需求的考虑 |
3.4.5 内生性检验及对识别结论的进一步检验 |
3.5 环境绩效效应与银行信贷歧视效应的检验分析 |
3.5.1 环境绩效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分析 |
3.5.2 绿色信贷政策对银行歧视的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基于排污收费政策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
4.1 引言 |
4.2 理论模型 |
4.2.1 环境税对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影响 |
4.2.2 环境规制软约束所带来的影响 |
4.3 研究设计与数据 |
4.3.1 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 |
4.3.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4.3.3 时间趋势控制 |
4.3.4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4.4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4.4.1 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4.4.2 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检验 |
4.4.3 环境规制对企业专利的影响 |
4.5 企业环境规制软约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境规制与企业盈利:基于排污收费政策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
5.1 引言 |
5.2 理论模型 |
5.2.1 环境税对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影响 |
5.2.2 环境税对企业总收益的影响 |
5.2.3 环境规制软约束所带来的影响 |
5.3 研究设计与数据 |
5.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3.2 时间趋势控制 |
5.3.3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5.4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环境规制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
5.4.3 环境规制软约束对环境规制与企业盈利关系的影响 |
5.4.4 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检验 |
5.5 环境规制对企业营业成本的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启示与研究展望 |
6.1 启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
致谢 |
(9)中国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环境规制工具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环境规制总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1.2.2 各类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1.2.3 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比较 |
1.2.4 环境规制对不同技术创新类型的影响 |
1.2.5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环境规制工具的理论来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技术创新 |
2.1.2 环境规制 |
2.1.3 环境规制工具的分类 |
2.2 环境规制工具的理论来源 |
2.2.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理论来源 |
2.2.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的理论来源 |
2.2.3 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的理论来源 |
第三章 中国环境规制工具实践 |
3.1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
3.2 中国环境规制工具的演进 |
3.2.1 不同环境规制工具的制度变迁 |
3.2.2 中国不同环境规制工具相对重要性的演变 |
3.3 中国环境规制工具变迁的特点 |
第四章 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
4.1.1 成本挤占与倒逼机制 |
4.1.2 进入退出机制 |
4.1.3 推拉机制 |
4.2 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
4.2.1 价格传导机制 |
4.2.2 需求转换机制 |
4.2.3 财富转移机制 |
4.3 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
4.3.1 外部动力机制 |
4.3.2 内部动力机制 |
第五章 环境规制工具的技术创新效应及其比较 |
5.1 基本模型 |
5.2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 |
5.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 |
5.3.1 排污权交易的技术创新效应 |
5.3.2 环境税的技术创新效应 |
5.4 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 |
5.4.1 自愿性环境协议 |
5.4.2 环境标志 |
5.5 环境规制工具技术创新效应的比较 |
5.5.1 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比较 |
5.5.2 自愿参与型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比较 |
5.5.3 自愿参与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比较 |
第六章 环境规制工具对中国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计量模型设定 |
6.2 指标的构建与选择 |
6.2.1 环境规制指标的构建 |
6.2.2 技术创新指标的选择 |
6.2.3 控制变量的选择 |
6.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6.3.1 全国层面的结果分析 |
6.3.2 区域层面的结果分析 |
第七章 政策建议 |
7.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优化 |
7.1.1 完善健全环境管理体制 |
7.1.2 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
7.1.3 加大环境监督与惩处力度 |
7.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优化 |
7.2.1 完善环境税收体系 |
7.2.2 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 |
7.3 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优化建议 |
7.3.1 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 |
7.3.2 加强自愿性环境协议对企业的吸引力与约束力 |
7.3.3 大力发展绿色消费 |
7.4 协调优化环境规制工具组合 |
7.4.1 适度的环境规制强度 |
7.4.2 优化环境规制工具结构 |
7.4.3 建立完善的环境政策影响评价制度 |
7.5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
7.5.1 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 |
7.5.2 选择性引入外商直接投资 |
7.5.3 加大技术创新的研发资源投入 |
7.5.4 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 |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D企业镀铬生产线清洁生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清洁生产概述 |
1.3 电镀行业国内外研究 |
1.4 镀铬作业的国内外研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方法与路线 |
第2章 D企业镀铬生产线工艺及问题分析 |
2.1 概况 |
2.2 企业管理现状 |
2.3 镀铬生产线生产情况 |
2.4 环境保护现状 |
2.5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构建镀铬生产线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及现状评价 |
3.1 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构建 |
3.2 清洁生产现状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D企业镀铬生产线的清洁生产方案分析 |
4.1 清洁生产方案的提出 |
4.2 清洁生产方案的筛选 |
4.3 清洁生产方案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D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效果评价及持续清洁生产建议 |
5.1 D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5.2 D企业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效果 |
5.3 企业持续清洁生产的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清洁生产:鱼与熊掌可兼得(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环境管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 ——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D]. 慈鑫鑫. 青岛大学, 2021
- [2]中国私营企业治污投资与生产性投资研究[J]. 张三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09)
- [3]煤炭企业储量取得、研发支出对经营绩效影响研究[D]. 杜靖南.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环境规制对健康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D]. 卢阳星. 湖北大学, 2020
- [5]环境规制对空气污染、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结构的影响 ——基于中国准自然实验证据[D]. 赵柯柯. 暨南大学, 2020(04)
- [6]环境规制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D]. 孙鹏博.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7]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视角[D]. 李蝶.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8]中国环境规制与企业行为 ——基于债务融资、创新及盈利视角的研究[D]. 郭俊杰. 厦门大学, 2019(07)
- [9]中国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环境规制工具的视角[D]. 梁劲锐. 西北大学, 2019(01)
- [10]D企业镀铬生产线清洁生产评价研究[D]. 陈雨.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