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洋葱对心血管病影响的调查与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方瑜[1](2021)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描述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以及膳食行为的分布;探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蛋类摄入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CP)的关系;评估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新鲜蔬菜与CP关系间的潜在中介效应,为改善膳食行为、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对2015-2016年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数据和资料,描述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以及膳食行为的分布。对于连续性资料,用(?)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均数比较;定性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2.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获取研究对象的蛋类摄入情况,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获取研究对象的CIMT和CP检出情况。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蛋类摄入频率与CIMT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蛋类摄入频率与单发CP之间的关系。3.将研究对象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情况按摄入频率分为几乎不摄入、偶尔摄入及每日摄入,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蔬菜和水果摄入频率与CIMT值之间的关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蛋类摄入水平与CP检出,以及检出数量之间关系,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探讨LDL-C在新鲜蔬菜和CP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1.江苏省2015年至2016年心血管病高危对象检出率为25.9%。在本研究纳入的13008名高危对象中,高危类型的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血压高型(73.3%)、血脂异常型(23.0%)、WHO患病风险≥20%型(21.3%)和CVD史型(12.4%)。高危类型聚集情况为1种、2种、3种、4种的构成比分别为73.4%、23.4%、3.0%和0.2%。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在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教育程度和家庭年均收入间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1.3%的高危对象每天摄入大米,33.3%每天摄入面食,68.4%每天摄入新鲜蔬菜。2.蛋类摄入<1次/周组(2293人)、1-3次/周组(4890人)、4-6次/周组(2239人)、7次/周(1970人)的CP发生率分别为40.8%,33.3%,37.7%,39.6%。调整年龄、家庭年均收入、教育程度,吸烟、饮酒、BMI、高血压、糖尿病、HDL-C、LDL-C、TG、TC,禽肉、畜肉、水果、蔬菜摄入情况后,与每周摄入低于1次相比,每周1-3次摄入蛋类时发生CP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为0.66(0.58-0.75)。以斑块单发作为结局变量,每周1-3次摄入蛋类的OR为0.74(0.64-0.85)。未发现蛋类摄入频率与CIMT值间有线性关系(P>0.05)。3.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年均收入、教育程度、吸烟、饮酒、BMI、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后,与很少食用蔬菜者相比,偶尔摄入和每日摄入蔬菜的研究对象检出CP的OR分别为0.67(0.58-0.78)和0.70(0.62-0.79)。以斑块单发作为结局变量,偶尔摄入和每日摄入蔬菜者的OR分别为0.77(95%CI:0.64-0.92)和0.80(95%CI:0.68-0.94)。LDL-C在新鲜蔬菜摄入与CP检出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未发现水果摄入与CP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频率与CIMT值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2015年至2016年间,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对象检出率为25.9%。男性、年龄较大者、农村地区居民、教育程度较低者、家庭年均收入较低者更易于发生高危类型聚集。该人群膳食行为以面粉谷类和蔬菜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膳食习惯属于东方膳食行为。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低频率蛋类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降低存在关联,而较高频率的蛋类摄入与发生斑块的风险无关联。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摄入新鲜蔬菜和偶尔摄入新鲜水果均可降低检出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每日摄入水果对单发颈动脉斑块的保护作用并不显着。摄入新鲜蔬菜可通过影响LDL-C水平对CP的发生产生影响。
方旭琴[2](2021)在《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现代文献及临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不难发现,肠道菌群的功能与中医脾胃的功能有相同之处,肠道菌群的部位在肠,功能属脾胃。而很多中医临床大家在治疗冠心病时也多采用从脾胃治疗的方法,众多研究已证实,调理脾胃的相关药物能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调节脂质代谢,减少脂质过氧化造成的血管内膜损伤、脂质沉积,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减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将中医脾胃功能失调与肠道菌群失调有机结合起来指导临床实践,或可更进一步提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本论文分为理论探讨和用药规律两部分。理论综述主要梳理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冠心病的关系、中医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用药规律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与崔向宁主任医师的用药经验。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中文四大数据库中从脾胃治疗冠心病的文献处方及崔向宁主任医师从脾胃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处方,总结其用药规律,探讨二者的关联,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检索CNKI、VIP、WanFang Date、CBM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2月31日,中药复方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整理处方;收集整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崔向宁主任医师门诊从脾胃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首诊处方,分别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信息核对、规范数据后,运用“统计报表”、“数据分析”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药物频数、药对、关联规则及新方组合等信息,并总结导师从脾胃治疗冠心病的用药特点。研究结果:文献研究共纳入433篇文献,共575首处方,涉及262味药物。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处方中证型分布以痰瘀互结证为首,其中频次≥30次的高频药物包括56味,其中前18味使用频次都大于100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丹参、茯苓、白术、黄芪、党参、炙甘草、川芎、陈皮、瓜蒌、当归、薤白、桂枝、甘草、半夏、郁金、红花、赤芍、枳壳。药物功效分类以补益药为首,药物以白术、黄芪、党参、炙甘草等为主,总频次达1952次,占比27.6%,活血化瘀、理气、化痰药物次之;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排序以脾、胃、肺、心、肝、肾为主;高频药物组合19组,包括丹参-茯苓、白术-茯苓、丹参-白术等,关联规则4组,包括陈皮-茯苓、薤白-瓜蒌、瓜蒌-薤白、白术-茯苓。熵聚类分析得到26组核心药物组合,13首新方。导师临床用药规律共纳入203首处方,涉及163味中药,频次≥30次的药物有37味,频次大于100次的药物有法半夏、丹参、茯苓、柴胡、降香、桂枝、枳实、厚朴、黄芩、香附。药物功效以理气药为主,总频次达619次,占16.5%,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次之。药物四气主要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脾、肺、肝、心、胃、大肠、肾等为主,高频对药组合43组,前5位分别是法半夏-丹参、法半夏-茯苓、降香-丹参、法半夏-柴胡、丹参-柴胡,角药中首位组合为法半夏-降香-丹参,四位药物组合首位为法半夏-降香-丹参-茯苓。熵聚类分析得到22组核心药物组合,11首新方。研究结论:1.文献研究中高频用药分类按照频次依次为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利水渗湿药,导师的高频用药分类依次为理气药、补益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其共同点是都体现出标本兼顾的治疗特点,不同点是前者用药以补为主,调补脾胃气血阴阳,而后者则以通为主,调畅脾胃气机升降,故从脾胃治疗冠心病时要注重其纳和化,升和降,润和燥,在临床中可以综合、灵活应用,以期取得更好疗效;2.文献研究中从脾胃论治的核心方以六君子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而导师则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合四逆散加减,前者主要以健脾活血化痰为主,后者以理气活血化痰为主;3.导师认为冠心病的病机核心为脾胃功能失调,同时涉及肝肾,故在治疗时,辨证施治,灵活应用调理升降,和解肝脾;健脾祛湿,清热化痰;益气化痰,活血通络;益气健脾,濡养心血;温阳散寒,调补脾肾;双心同治,身心同调等法治疗此病。
王佳馨[3](2021)在《初发冠心病患者膳食炎症指数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膳食问卷调查研究初发冠心病患者膳食炎症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连续入选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冠心病一科住院治疗,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我院住院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膳食问卷获得受试者膳食种类的日摄入量及营养素日摄入量,计算膳食炎症指数,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严重程度使用Gensini评分来评估。冠脉狭窄病变的程度及膳食炎症指数之间的关系使用多重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用来确定冠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216例受试者,(1)参与者基于冠心病临床患病与否分为对照组和病例组,对照组和病例组两组间在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和膳食炎症指数(Diet inflammation index,DI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指标无显着差异性。两组间肌钙蛋白、单核细胞计数、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ALT)、碱性磷酸酶以及游离脂肪酸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叶酸、铁的摄入上有显着差异(P<0.05)。(2)根据DII将参与者分为抗炎饮食组和促炎饮食组,两组Gensini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用来分析冠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证实DII(OR=1.10,95%CI:1.02-1.18,P<0.05)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膳食炎症指数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更促炎的饮食冠心病发生率越高。膳食炎症指数是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独立危险因素,即DII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
杨轶男[4](2021)在《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矿区空气、土壤、饮水、饮食等各环境介质铅(Pb)含量,旨在揭示矿区儿童Pb外暴露现状;将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Integrated Exposure Uptake Biokinetic,IEUBK)结合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IEUBK模型,并与实际检测儿童的血Pb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矿区IEUBK模型实用性;从儿童行为、父母职业与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集成研究矿区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为矿区儿童Pb暴露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按照典型性、重点性、可行性原则选择中国北方某矿区为研究现场,根据污染程度选择5个外环境空气采样点,根据当地河流走向设置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在矿区农田设置30个土壤监测点,在矿区社区设置15个室内空气监测点,15个室内积尘监测点,随机采集收获期自产玉米30份,自产蔬菜30份,市场采购食品36份,进行外暴露Pb含量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Pb污染评价;采用风险商(HQ)进行Pb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采用超额终生癌症风险(ILCR)进行Pb致癌健康风险评价。(2)选择矿区儿童569名为研究对象,进行血Pb及尿肾功监测,采用一对一问答式对其监护人进行调查。(3)利用美国环保署EPA提出的IEUBK模型结合研究现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矿区儿童铅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综合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采用SAS9.3、SPSS26.0等统计软件进行儿童Pb暴露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矿区采暖期Pb单因子污染指数是非采暖期的3.0倍,枯水期Pb浓度为丰水期的59.04倍;Pb在蔬菜地、玉米地土壤中的超标率分别为37.50%和52.94%,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8和2.50倍;室内空气中Pb仅在采暖期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达到了25.45%;室内积尘Pb的超标率高达100%,最大超标倍数17.20倍;家庭自产叶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其他蔬菜中Pb的超标率分别为66.67%、14.29%、35.0%,明显高于市场采购蔬菜,自产玉米Pb不存在超标现象。(2)矿区人群不同暴露途径Pb的暴露水平依次为:经消化道>经呼吸>经皮肤,经消化道的暴露量占总暴露水平的98.21%;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HQ分别为3.20、5.54、3.01×10-3,ILCR经呼吸道、消化道分别为4.96×10-7、5.64×10-6。(3)矿区儿童血Pb中位数为10.61μg/dl,四分位数间距为4.33μg/dl~19.32μg/dl;矿区儿童血Pb与铝(Al)、钒(V)、铬(Cr)、锰(Mn)、镍(Ni)、锌(Zn)、砷(As)之间呈正相关,与Cr相关系数最大,rs=0.437;与铜呈负相关。(4)多重线性回归多因素显示:每天平均在马路上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吃牛奶奶粉3~4次、混合喂养、人工喂养时间9个月以上均是导致矿区儿童血Pb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5)利用矿区环境参数构建本土化IEUBK模型,预测显示儿童血Pb浓度及其超过观察值10μg/dl在不同年龄组分别为:0~岁组浓度2.18μg/dl,概率0.06%;1~岁组浓度4.35μg/dl,概率3.84%;2~岁组浓度5.3μg/dl,概率8.84%;3~岁组浓度6.16μg/dl,概率15.12%;4~岁组浓度6.23μg/dl,概率15.71%;5~岁组浓度6.38μg/dl,概率16.93%;6~岁组浓度6.56μg/dl,概率18.47%。结论:矿区采暖期空气、枯水期饮水中铅含量增高,当时农产品铅含量超标,环境治理仍需加强;儿童血铅水平较低,仍需长期观察研究;父母既往职业暴露、住房装修时间长短与儿童血铅存在关联;矿区儿童体内钒、锰、镍元素与血铅呈正相关;儿童每天超过2小时在马路是血铅水平的危险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影响儿童血铅水平,乳制品是血铅水平的保护因素。IEBUK模型预测效果在1,2,5,6年龄段表现良好,在0,3,4年龄段还需要优化模型暴露参数。
卢慈香[5](2020)在《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中医师对高血脂患者采用单方或复方治疗的用药判断;其次是分析高血脂患者在治疗周期自我健康促进与饮食调整的具体作为。以及从治疗周期结束后的血液检验报告分析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TG)的降低程度。方法:使用较适合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中医师正在治疗中的个案病患作为研究对象,经向中医诊所进行参与研究意愿调查,并取得四家中医诊所及32位高血脂患者参与研究。并且采用文件分析法及内容分析法针对中医师之问诊纪录、病患在治疗期间之饮食纪录,以及在治疗周期结束后再以血液检验报告数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取得四所中医诊所及32位高血脂患者共同参与为期八周的治疗,经中医师诊断也多属于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肝肾亏虚、脾胃湿热、气血不足、血热、肝胆湿热等症状,不同中医师针对调理病患的高血脂症,其用药方略也不尽相同,除了有复方的天麻钩藤饮、柴胡疏肝汤、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之外,也有中医师开立生技中药「寿美降脂一号」的特殊用药;其次,在单方用药上则是有山楂、陈皮、决明子、鸡血藤、大黄、黄耆等。最后,中医师也根据病患的身体素质,开立竹叶石膏汤、骨碎补、干姜、保和丸、白芍、砂仁、冇骨消(Sambucus formosana Nakai)、补阳还五、续断、三黄泻心汤、川栋子、远志、茯神、茵陈篙汤、麦冬、枳实等单方及复方合并调理病患的其他病症。结论:高血脂患者的自我健康促进行为,加上为期八周的中医治疗成效上显示,仅有按时服用药物的患者,在胆固醇(TC)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数、三酸甘油脂(TG)指数都有下降,然而仅有按时服药的各项指数下降的趋势却不如患者具有积极运动者的指数变化。
袁铭,押辉远,牛江秀[6](2020)在《功能性食品素材来源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食品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近年来已成为食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功能性食品素材可来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本文对当前功能性食品素材来源进行综述,为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借鉴.
安娜[7](2020)在《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地区汉、藏族高脂血症相关因子及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地区(青海省西宁地区、果洛州地区)、不同民族(汉族、藏族)高脂血症患者的TG、TC、LDL、HDL、HcY、Hs-CRP、CysC的影响,同时观察活血化浊胶囊对痰瘀结滞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症状的影响,探讨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不同民族高脂血症的影响作用,为该药在高原地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选取长居于西宁地区(10年以上)和长居于果洛地区(10年以上),来西宁就诊的汉、藏族并属中医痰瘀阻滞证的高脂血症患者各20例,均给予活血化浊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观察该药物对患者的血脂指标(TG、TC、LDL、HDL)及相关因子(HcY、Hs-CRP、CysC)的影响。同时观察活血化浊胶囊对痰瘀结滞型主要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西宁地区汉、藏族治疗前TC、TG、HDL、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洛地区两组治疗前TC、TG、HDL、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宁地区汉族治疗前后TC、TG、HDL、LD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藏族治疗前后TC、TG、LD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无统计学意义。果洛地区汉族治疗前后TC、TG、HD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治疗前后TC、TG、HDL、LD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宁地区汉、藏族治疗后TC、TG、HDL、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洛地区两组治疗后TC、TG、HDL、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藏两族两地区治疗后TC、TG、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有统计学意义(P<0.01);藏族两地区治疗后TC、TG、HDL、LDL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宁地区汉族HcY、CysC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Hs-CRP、CysC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洛地区汉族HcY、Hs-CRP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ysC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HcY、CysC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汉、藏族高脂血患者痰瘀阻滞证症状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活血化浊胶囊对同一海拔地区不同民族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均有调节作用,即降低TC、TG、LDL,升高HDL。2.活血化浊胶囊可以降低患者的Hs-CRP、CysC、HcY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3.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地区汉、藏族高脂血症属痰瘀结滞证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可起到缓解作用。
王敏[8](2020)在《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女性从卵巢功能出现减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特殊生理变更时期,称为围绝经期。女性在进入围绝经期后会出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变,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以及神经精神等症状,此阶段也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高发时期,而合理的膳食则有助于延缓和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植物化学物具有抗氧化、抗炎、雌激素样等作用,它们以多靶点的方式调节着人体新陈代谢,对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血压异常是否与膳食中植物化学物的摄入量有关却鲜有研究。为此,本研究拟以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利用文献整合现有植物化学物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膳食频率问卷调查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番茄红素、花色苷、叶黄素、大豆异黄酮等)的摄入量,探讨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和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从而为指导围绝经期女性合理摄入植物化学物,获得最大健康益处提供支持。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情况,分析各种营养素及膳食摄入量,探讨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女性合理饮食提供一定的指导。实验方法1.收集2017-2018年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共504例围绝经期女性,其中247例合并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例组),257例无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对照组)。2.参考《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膳食调查模式,并通过预调查以及咨询专家等方式制定食物频率调查问卷。3.收集其个人相关资料,内容包括:(1)年龄、教育背景、是否吸烟、饮酒等基本特征;(2)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的测量;(3)血糖、血压、血脂的测量;(4)采用24 h回顾法和调整的膳食频率问卷进行统计,患者参照《回顾性膳食调查辅助参照食物图谱》回顾过往一年的饮食摄入情况,调查员根据膳食频率调查问卷量表统计日平均饮食摄入量,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和已收集的植物化学物数据库换算出患者日平均膳食营养素与植物化学物摄入量。4.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二组之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二组之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2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以日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由低到高四分位法分为四个等级,以摄入量低组作为参数组,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校正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总能量后,获得不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于血压、血脂的相对危险度(odd ration,OR),检验水准选择?=0.05。实验结果1、植物化学物数据库: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我国发表的食物中植物化学物含量的文献以及参考USDA、EFSA相应的食物数据库,整理建立适用于本次调查计算用的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番茄红素、花色苷、叶黄素、大豆异黄酮)数据库,本次数据库中我们建立了常见谷类、豆类、蔬菜、坚果、水果、油类中植物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烷醇和菜油甾烷醇)、花色苷、叶黄素、番茄红素和大豆异黄酮含量。通过建立好的植物化学物数据库为后期膳食调查中植物化学物摄入量计算提供依据。2、基本资料:参与膳食调查的围绝经期女性共有504人,其中病例组247例,对照组257例。调查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4.55±4.93岁和53.41±4.67岁,其中年龄在≤50岁分别占23.5%和28.0%,年龄在51-59岁之间分别占60.3%和50.5%,年龄在≥60岁分别占16.2%和12.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教育背景普遍不高,在小学教育及以下分别为55.9%和56.8%,初中教育背景分别占31.2%和28.8%,大学教育背景分别占13.0%和14.4%;研究对象吸烟和饮酒现象较为少见,大多数都不吸烟和不饮酒,病例组和对照组不吸烟和不饮酒分别占98.4%和99.6%;研究对象膳食补充剂摄入情况也相对较少,其病例组和对照组不摄入膳食补充剂分别占96.8%和95.7%;研究对象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BMI分别为24.76±3.26kg/m2和23.56±2.92 kg/m2,病例组和对照组中BMI≥24分别占57.2%和43.2%,BMI在18.5-23.9之间分别占39.3%和54.9%,BMI<18.5分别占2.8%和1.9%。通过对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教育背景、吸烟、饮酒以及膳食补充剂摄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01)。3、各类食物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蔬菜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169.99g和204.43g,病例组、对照组蔬菜摄入量低于推荐摄入量(300-500g),且对照组高于病例组(P<0.001);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豆制品类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4.26g和4.79g,均低于推荐摄入量(25-35g),病例组低于对照组(P=0.003);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在水果、肉制品类、奶制品类、蛋制品类、鱼虾类、谷物类以及食用油、盐类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能量、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摄入量4.1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女性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25g),病例组患者膳食纤维的每日平均摄入量(11.04±4.79g)低于对照组(12.76±5.6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胆固醇的平均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维生素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A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800?g RAE),病例组维生素A每日摄入量中位数(567.41?g RAE)高于对照组(490.59g RA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100mg),病例组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中位数(82.37mg)低于对照组(91.2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以及维生素E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矿物质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钾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1851.27mg,低于推荐摄入量(2000mg),而对照组钾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2133.82高于推荐摄入量(2000mg),且病例组患者钾的每日平均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矿物质中钙、磷、钠、镁、铁、锌、硒、铜、锰元素等元素的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植物化学物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花色苷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0.39mg)低于对照组(0.9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大豆异黄酮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6.10mg)低于对照组(7.89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病例组叶黄素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1085.19g),低于对照组(1546.6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植物甾醇和番茄红素每日平均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及构成比5.1能量食物来源构成比两组围绝经期妇女中能量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类、肉制品类、豆类、鱼虾类以及其他,其中病例组能量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41.7%,26.6%,10.4%,8.3%和13%,对照组中构成比分别为40.3%、19.7%、12.5%、13.4%和14.1%。能量的食物来源构成比之间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56,P=0.041)。5.2蛋白质食物来源构成比两组围绝经期妇女蛋白质食物主要来源于豆类、谷物类、动物性食物类及其他,病例组的蛋白质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20.3%、3.6%、51.8%和24.3%,对照组构成比分别为25.7%、4.7%、40.6%和29%。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构成比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76,P=0.032)。5.3脂肪食物来源构成比病例组脂肪食物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构成比分别为58.7%和41.3%,对照组的构成比分别为46.3%和53.7%。病例组中脂肪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对照组脂肪性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病例组和对照组在脂肪食物来源构成比来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87,P=0.015)。5.4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两组围绝经期妇女碳水化合物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类、薯类、蔬菜类以及其他。病例组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64.4%、21.3%、8.6%和5.7%,对照组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构成比分别为56.2%、23.5%、13.5%和6.8%。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构成比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667,P=0.681)。6、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与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相关性6.1宏量营养素摄入量与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相关性在调整了研究人群基本信息因素(年龄、BMI、吸烟、饮酒等)和总能量对各项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的混杂因素干扰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能量(OR=2.81,CI0.46-17.08)、蛋白质(OR=0.67,CI 0.07-6.58)、脂肪(OR=0.9,CI 0.24-3.29)、碳水化合物(OR=0.64,CI 0.14-3.02)、膳食纤维(OR=0.74,CI 0.13-4.41)以及胆固醇(OR=0.9,CI 0.27-2.97)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6.2维生素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A的第四分位(OR=3.8,CI 3.53-15.8)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而维生素B1(OR=2.95,CI 0.7-12.5)、维生素B2(OR=1.36,CI 0.29-6.52)、烟酸(OR=0.45,CI 0.08-2.43)、维生素C(OR=0.73,CI 0.19-2.77)以及维生素E(OR=0.6,CI 0.15-2.4)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6.3矿物质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妇女膳食中矿物质摄入量如钙(OR=0.69,CI0.20-2.34)、磷(OR=0.51,CI0.06-4.16)、钾(OR=0.23,CI 0.03-1.67)、钠(OR=1.46,CI 0.70-3.02)、镁(OR=2.16,CI 0.39-12.04)、锌(OR=3.98,CI 0.45-34.9)、硒(OR=0.91,CI0.16-5.32)、铜(OR=0.35,CI 0.07-1.83)和锰(OR=1.00,CI 0.2-4.93)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植物甾醇和花色苷的第四分位分别为(OR=1.56,CI 3.53-15.8)和(OR=0.22,CI 0.10-0.51),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大豆异黄酮(OR=0.52,CI 0.24-1.12)、叶黄素(OR=0.57,CI 0.23-1.41)以及番茄红素(OR=0.63,CI 0.27-1.47)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无明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围绝经期女性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血压和血脂影响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病例组中的围绝经期妇女在蔬菜、豆制品类等膳食摄入量低于对照组,而肉制品摄入量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可能与膳食中上述食物摄入量有关,适当提高蔬菜的摄入,减少肉制品的摄入量对降低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两组围绝经期妇女在能量来源构成比、脂肪来源构成比有显着性差异,病例组的能量、脂肪主要来源于肉类,而对照组能量、脂肪来源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可见血压血脂异常的围绝经期女性膳食结构不均衡,应保持合理饮食。2、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在膳食纤维摄入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病例组低于对照组,膳食纤维在饮食中主要来源于全谷类、杂豆、薯类以及蔬菜等,说明围绝经期女性适当增加上述食物对降低血压血脂具有一定的意义。3、植物甾醇与花色苷的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膳食中保持上述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降低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血压具有明显的指导价值。
项泽寰[9](2020)在《自由重量器械与固定轨迹器械对健美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抗阻训练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健身健美训练理论,选取社会大众,23-35岁,共60人。分为两组: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每组实验对象为30人,男性女性各15人。探究自由重量器械训练和固定轨迹器械训练对于健美效果的差异性,提出如何在训练中合理分配固定轨迹器械训练与自由重量器械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率的建议。1.围度:围度增长指标在肩宽和腰围方面的变化,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与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臂围方面的增长,不论男女,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均优于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胸围的增长,男女性的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增长幅度也高于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腿围的变化上,男女性的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变化也大于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2.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和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的力量差异比较:四大项中三大项的力量成绩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均高于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3.身体成分的指标:体脂方面的变化,男女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和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体重的变化,男性和女性的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和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之间也无明显差异;而瘦体重项目上的变化,男性女性的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和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之间出现了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建议:1.自由重量器械训练对于力量的增长相对于固定轨迹具有更好的表现,能越早掌握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的训练,对于力量的提升就越有帮助。2.其次自由重量器械训练中需要注意,自由重量器械训练轨迹不固定,运动的轨迹会随着训练者的生理轨迹而变化,训练者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容易找到目标肌肉的发力感觉,教练在教学中要强调动作的运动轨迹和方向,指导训练者完成标准动作。3.在抗阻力训练中应采用自由重量器械训练作为训练的主要手段,而固定轨迹器械训练作为辅助训练手段。在涉及关节较少的训练部位时,可以相对增加固定轨迹器械的训练比例。
李文毅[10](2020)在《洋葱醇提物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降脂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洋葱醇提物(ACE)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是否具有降脂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和有效成分研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普通组(NC)、高脂组(HF)、阳性对照组(PC)、低剂量组(AC-L)、中剂量组(AC-M)、高剂量组(AC-H),每组10只。普通组喂养基础饲料、灌胃生理盐水,其余喂养高脂饲料(HFD)、灌胃脂肪乳剂(HFE)。两周以后,进行不同剂量ACE干预实验,药物干预两周后进行取材。(1)相应试剂盒检测SD大鼠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变化,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并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2)HE染色观察主动脉弓和肝脏形态学变化;(3)Western-blot检测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 A 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HMGCR)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蛋白表达;(4)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ACE中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含量。结果:(1)与HF比较,ACE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TC、LDL、MDA水平(P<0.05),增加HDL、SOD水平(P<0.05),减小AI的值(P<0.05),TG变化不明显(P>0.05);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中TC、TG、LDL、MDA 水平(P<0.05),增加 SOD 水平(P<0.05);(2)ACE可以使高脂血症所致的肝组织、主动脉弓病变程度降低;(3)与HF比较,AC-L、AC-M、AC-H中肝组织LDL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增加49.1%、72.7%、100.0%,HMGC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21.1%、30.0%、45.5%;(4)ACE含有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其含量分别为2.42 mg/g、4.60 mg/g。结论:(1)ACE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体内血脂水平,并对肝脏和主动脉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ACE通过增加LDLR蛋白表达,降低HMGCR蛋白表达发挥其降脂作用;(3)ACE中发挥降脂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包括槲皮素和异槲皮苷。
二、洋葱对心血管病影响的调查与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洋葱对心血管病影响的调查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及膳食行为的现状研究 |
1.1 前言 |
1.2 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统计学方法 |
1.3 结果 |
1.3.1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1.3.2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健康指标情况 |
1.3.3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慢性病现患和管理状况 |
1.3.4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危检出类型和聚集情况 |
1.3.5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分布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蛋类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血管危险因素情况 |
2.3.2 不同特征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 |
2.3.3 不同蛋类摄入频率人群CIMT值与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 |
2.3.4 不同蛋类摄入水平与有无颈动脉斑块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2.3.5 不同蛋类摄入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单发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蔬菜水果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基本情况 |
3.3.2 不同特征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 |
3.3.3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频率人群平均CIMT值情况 |
3.3.4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水平与有无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分析 |
3.3.5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单发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3.3.6 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蔬菜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中介效应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心血管病与膳食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
1.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 |
2.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
3.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模型 |
4.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
5.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现代文献及临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肠道菌群概述 |
2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 |
3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冠心病的关系 |
4 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中医理论探讨 |
1 历史渊源 |
2 脾胃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 |
3 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机理 |
4 现代医家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认识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资料处理及筛选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整理与规范 |
2.2 分析软件 |
2.3 数据库的建立 |
2.4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证型分布 |
3.2 药物频次 |
3.3 药物功效分类 |
3.4 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布 |
3.5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3.6 核心药物组合及新处方 |
4 讨论 |
4.1 证型分布分析 |
4.2 用药频次及药物功效分析 |
4.3 性味归经分析 |
4.4 组方规律分析 |
4.5 核心组合及新方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崔向宁主任医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经验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整理与规范 |
2.2 分析软件 |
2.3 数据库的建立 |
2.4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药物频次 |
3.3 药物功效分类 |
3.4 性味归经 |
3.5 关联规则 |
3.6 核心药物组合及新处方 |
4 讨论 |
4.1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4.2 崔向宁主任医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4.3 典型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初发冠心病患者膳食炎症指数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试验情况 |
2.1 资料采集 |
2.2 实验室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过程及结果分析 |
3 饮食数据采集 |
3.1 调查方法 |
3.2 膳食炎症指数计算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膳食炎症指数与心脏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儿童铅暴露途径 |
1.2 儿童机体中的铅代谢 |
1.3 儿童铅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
1.4 儿童环境铅暴露防治及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
2 矿区概况 |
2.1 矿区介绍 |
2.2 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区环境铅暴露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评价方法 |
1.5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
2 结果 |
2.1 污染源暴露分析 |
2.2 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
2.3 人群外暴露计算及其风险评估 |
3 讨论 |
第三章 矿区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2 儿童体内铅含量现状分析 |
2.3 儿童血铅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IEUBK模型的环境铅对儿童血铅的影响研究 |
1 IEUBK模型原理及应用 |
1.1 常用血铅模型比较及选取 |
1.2 模型概况 |
1.3 模型构造 |
1.4 铅的生物利用度 |
1.5 模型参数设置基本原理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儿童行为参数调查方法 |
2.2 环境污染参数研究方法 |
2.3 模型本地化、验证和应用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饮食习惯 |
第二节 高血脂 |
第三节 高血脂之中医方剂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观念性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第三节 临床研究实施步骤 |
第四节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研究成果 |
第一节 研究个案背景分析 |
第二节 临床问诊与投药方剂分析 |
第三节 病患自我健康促进与饮食调整分析 |
第四节 治疗成效差异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意涵 |
第三节 研究限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中医师参与研究意愿调查表暨同意书 |
附录2:高血脂患者参与研究意愿调查表暨同意书 |
附录3:中医诊所治疗高血脂症问诊及用药纪录 |
附录4:高血脂患者日常饮食习惯纪录表 |
附录5: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6:致谢 |
附件 |
(6)功能性食品素材来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来源功能性食品素材 |
1.1 中草药类 |
1.2 果蔬类 |
1.3 茶叶及植物香辛料 |
1.4 油料作物 |
2 动物来源功能性食品素材 |
2.1 肉骨类 |
2.2 蛋类 |
2.3 奶类 |
2.4 其它 |
3 微生物来源功能性食品素材 |
4 展望 |
(7)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地区汉、藏族高脂血症相关因子及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引言 |
1 立题依据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2.2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地区汉、藏族两组TC、TG、HDL、LDL治疗前比较 |
3.3 西宁地区汉、藏族两组TC、TG、HDL、LDL治疗前后比较 |
3.4 果洛地区汉、藏族两组TC、TG、HDL、LDL治疗前后比较 |
3.5 两地区汉、藏两组TC、TG、HDL、LDL治疗后比较 |
3.6 同民族不同地区TC、TG、HDL、LDL治疗后比较 |
3.7 西宁地区汉、藏族HcY、Hs-CRP、CysC治疗前后比较 |
3.8 果洛地区汉、藏族HcY、Hs-CRP、CysC治疗前后比较 |
3.9 西宁地区汉、藏族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10 果洛地区汉、藏族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
1 内治 |
1.1 病因病机 [1] |
1.2 辨证分型论治 |
1.3 经方治疗 |
1.4 中成药治疗 |
1.5 单味药治疗 |
2 外治法 |
2.1 穴位埋线 |
2.2 针灸治疗 |
2.3 麦粒灸 |
3 中医特色疗法 |
3.1 耳穴疗法 |
3.2 穴位贴敷 |
4 食物疗法 |
5 预防 |
6 结语 |
【参考资料】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8)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建立植物化学物数据库 |
三、研究内容 |
四、质量控制 |
五、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 |
结果 |
一、植物化学物数据库 |
二、基本资料 |
三、各类食物摄入量 |
四、能量、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摄入量 |
五、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合物的食物来源及构成比 |
六、膳食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 |
讨论 |
一、各类食物摄入情况 |
二、能量、营养素与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围绝经期妇女对血脂、血压的影响 |
三、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围绝经期妇女血压血脂的相关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叶黄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自由重量器械与固定轨迹器械对健美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战略下健身健美发展的需要 |
1.1.2 《全球健身趋势调查报告》体现了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
1.1.3 心血管病患病率的上升推动健身健美发展的需要 |
1.1.4 健美赛事的蓬勃发展让更多大众接触健美运动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测量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2.3 .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 |
2.3.1 实验对象 |
2.3.2 实验准备阶段 |
2.3.3 教学实验实施阶段 |
2.3.4 误差控制 |
2.3.5 饮食计划 |
2.3.6 FMS功能性动作筛查 |
2.3.7 自由重量器械训练组和固定轨迹器械训练组训练方式的优缺点对比: |
2.3.8 自由重量器械训练和固定轨迹器械训练动作方案 |
2.4 .实验验收阶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两组实验对象身体各指标的对比 |
3.1.1 实验前两组实验者力量指标的对比 |
3.1.2 实验前两组实验者身体成分的对比 |
3.1.3 实验前两组实验者围度指标的对比 |
3.2 实验后两组实验对象身体各指标的对比 |
3.2.1 固定轨迹器械组与自由重量器械组前后力量的变化 |
3.2.2 固定轨迹器械组与自由重量器械组前后身体成分指标的变化 |
3.2.3 固定轨迹器械组与自由重量器械组前后围度指标的变化 |
3.2.4 固定轨迹器械组与自由重量器械组前后力量指标的变化幅度对比 |
3.2.6 固定轨迹器械组与自由重量器械组前后身体成分的变化幅度对比 |
3.2.7 固定轨迹器械组与自由重量器械组前后身体围度的变化幅度对比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洋葱醇提物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降脂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ACE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保护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ACE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降脂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ACE中降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洋葱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脂血症和胆固醇代谢调节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洋葱对心血管病影响的调查与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D]. 朱方瑜. 扬州大学, 2021(08)
- [2]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现代文献及临床用药规律研究[D]. 方旭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初发冠心病患者膳食炎症指数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D]. 王佳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某矿区儿童环境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轶男. 兰州大学, 2021(09)
- [5]台湾人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之影响研究[D]. 卢慈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功能性食品素材来源研究进展[J]. 袁铭,押辉远,牛江秀.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8)
- [7]活血化浊胶囊对不同海拔地区汉、藏族高脂血症相关因子及临床疗效的研究[D]. 安娜. 青海大学, 2020(02)
- [8]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相关性的研究[D]. 王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自由重量器械与固定轨迹器械对健美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项泽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洋葱醇提物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降脂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文毅. 川北医学院, 2020(04)
标签:血脂异常; 心血管病; 营养素推荐每日摄入量; 血脂检查; 饮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