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磁测井在划分油、水层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双军[1](2021)在《砂砾岩水淹层测井解释与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
呼景伟[2](2021)在《辽河油田奈1块低孔渗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文中指出
胡婷婷,李静,余海涛,贾春明,肖亮[3](2021)在《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致密砂砾岩储层有效性的方法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百口泉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百口泉组试油资料为基础,将储层划分为三种类型.在分析了每一类储层及泥岩层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百口泉组储层有效性划分较敏感的参数:密度测井计算孔隙度φD以及中子-密度测井计算视石灰岩孔隙度差φND.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φND与φD交会的储层有效性评价图版.试油层段的实际资料处理结果显示,图版的符合率达到80%.利用该评价图版,对目标区域开发井中钻遇百口泉组的实际测井资料进行了处理,以预测储集层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预测的储层类型与试油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充分证实了本研究提出方法的可靠性.
陈雨露[4](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Q11井区长6储层物性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Q11井区长6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区物性解释精度不足,对物性的认识不够全面等问题,对储层物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综合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以及测井学等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各种分析化验资料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对研究区长6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同时对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进行研究,进而研究物性特征,从储层物性分布特征出发建立物性解释模型,通过声波时差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采用一元回归建立了储层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采用多参数回归方法建立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利用测井资料建立含水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结合以上研究对储层物性平面展布特征进行论述,并对储层物性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区长6储层可分为长61、长62、长63和长64四个小层,构造为东高西低的单斜构造,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以及分流间湾三个微相;岩性以中砂质细粒长石砂岩为主,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和绿泥石粘土膜抑制作用等,处于中成岩阶段的A期,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个别为铸模孔,主要发育ⅢbⅤ类储层。研究区储层物性整体较差,建立的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和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均可满足解释精度要求,通过建立的含水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确定了各项岩电参数。结合编制的孔渗平面等值线图可得出研究区长6段整体物性偏差,存在纵向差异,大部分为超低孔低渗区域,但物性特征从下至上是逐渐变好的;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沉积作用中主要是岩石碎屑颗粒、岩石颗粒结构成熟度以及沉积相带三方面影响储层物性;成岩作用中主要是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绿泥石粘土膜抑制作用影响储层物性。
徐锦绣,彭雪梅,陆云龙,刘欢[5](2020)在《用随钻核磁共振测井识别JZ油田沙河街组地层流体》文中研究说明渤海JZ油田沙河街组首次使用了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际应用表明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总结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在不同岩性、物性及不同流体中的响应特征,利用核磁共振谱特征定性判别气、油、水的方法,提出用含烃指示曲线法和水谱重构法2个新技术定量识别流体:利用轻质油和水的横向弛豫时间差异及孔隙结构参数计算含烃指示曲线定量识别油、水层;利用球管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分别拟合束缚水和可动水核磁谱重构水谱,然后与实测核磁谱对比判别油水层,在目标油田应用效果良好。
董杨坤[6](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任山地区长2油层组低阻油层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孔、低渗、低含油饱和度的砂岩储层,常常会出现绝对或者相对较低的油层电阻率,但仍能形成工业油流,即低阻油层。由于该类油层使传统测井方法解释油气层的精度下降,造成了对油水层解释的混淆或者误判。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任山地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作为研究目标,针对长2油层组电阻率普遍偏低的特点,从区域地层、局部构造、沉积相、储层四性关系入手,对低阻油层的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并利用多种判识方法对油水层进行判别,其中测井曲线重叠法、横向对比法对识别油层效果较好。通过研究表明,研究区长2油层组低阻特征明显,油水层较难区分,平面上低阻油层分布规律性不强,低阻油层的形成与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改造、地层水矿化度、远源成藏、钻井液侵入以及构造幅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当中远源成藏、低幅构造以及钻井液的侵入是造成该区油藏电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
李子悦[7](2019)在《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渤海湾盆地LD27-2油田Ed II油组低对比度油层和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含沸石高阻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测井响应机理及储层评价问题展开研究。LD27-2油田Ed II油组部分油层电阻率低于下限值甚至与水层电阻率相近,造成储层评价中流体识别困难。本文在缺乏岩心分析数据的情况下,利用常规测井、井壁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核磁共振测井(CMR)等测井资料,结合前期已有的少量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的岩性变化特征、岩石结构特征、孔隙度及孔隙结构特征。认为Ed II油组不同时期沉积条件上的差异导致了储层纵向上岩性及物性变化,随之表现为电阻率纵向上按储层岩性变化递减。玛东地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储层中普遍含有沸石胶结物,导致储层电阻率明显升高、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成因机理不清,储层中沸石定性、定量评价难以实现。本文对天然沸石矿物样品完成了常规物性、纵横波波速、不同矿化度下的电阻率及核磁共振T2谱实验测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岩矿物组分分析结果,对含沸石与不含沸石储层进行了测井响应特征对比,发现受沸石矿物影响研究区含沸石储层具有低自然伽马、低密度、高中子孔隙度等测井特征,该储层声波时差与不含沸石储层相近,核磁T2谱上短弛豫部分较宽。此外,综合前人关于沸石矿物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实验测量及电阻率实验测量分析结果,认为即使沸石在粉末状态下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但其作为胶结物形态存在时特有的架状晶体结构使它不具有阳离子附加导电性。沸石含量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沸石在成岩过程中的胶结程度和溶蚀程度控制着研究区储层的物性。通过岩石体积模型的方式,结合沸石在成岩过程中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对各成岩过程及不同流体性质下的含沸石储层进行了测井响应特征模拟分析。基于这两类复杂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响应机理,分别展开了针对性的测井评价。对于Ed II油组低对比度油层,基于不同岩性储层间的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建立了针对LD27-2油田Ed II油组的校正电阻率–声波测井交会图法,并结合电阻率–孔隙度曲线相关分析法、Swi–Sw重叠法对储层流体进行综合判别提高判别结果的可靠性。对于玛东下乌尔禾组含沸石储层,基于沸石矿物测井响应特征,分别提出了声波–密度视孔隙度重叠法、核磁T2谱特征法、多参数神经网络判别法等三种含沸石储层定性识别方法以及密度–核磁测井组合法、视孔隙度差值法、多矿物模型最优化方法等三种储层沸石定量计算方法。在对实际测井资料的处理过程中,验证了各研究区测井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李明媛[8](2019)在《玛湖环带二叠系致密砂砾岩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与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致密砂砾岩油气藏的勘探是准噶尔盆地勘探开发的重中之重。玛湖砂砾岩储层具有岩石成分复杂、粒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多变、低孔低渗、流体粘度变化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测井技术评价技术方法遇到挑战。常规测井技术因其较低的分辨率、对复杂油气藏敏感性变差增加了常规储层测井评价理论体系应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的砂砾岩储层的不适用性。核磁共振测井由于能够不受骨架影响提供孔隙度、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在准噶尔盆地致密砂砾岩储层测井评价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实际测井解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充分研究分析储层地质情况、气测与录井资料、测井资料、电成像资料的基础上,一方面认真总结了研究区块的四性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并基于砂砾岩储层的岩石物理特征和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发展了常规测井资料评价储层的方法;另一方面,进行岩心核磁实验与压汞实验,依据储层核磁共振驰豫特征分析孔隙结构、流体类型及流体粘度对T2谱的影响,并提取核磁参数建立图版划分不同流体性质的储层,最后结合常规测井数据综合建立流体定性识别图版,拓展了二叠系致密砾岩核磁共振测井的应用方法与技术。上述方法均在研究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对准噶尔盆地其他低孔渗砂砾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发挥着指导作用。
孙阳[9](2019)在《甲盆地含砾砂岩实验研究与储层测井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甲盆地含砾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多变,导致油层电阻率变化规律非常复杂。由于对于低阻油层缺乏明显认识,可能对低阻油层进行误判。本文利用岩心、物性、测井、试油、地质以及实验结果等各项资料,分析甲盆地目的油藏A区块的低阻原因。将研究区A区块多井的高阻层位和低阻层位进行对比,并以B区块部分井的高阻层位作为对比参照,进行物性、岩电、全岩、薄片、相渗压汞以及核磁实验等多项实验与原始背景资料进行对比,找寻低阻特性。通过分析低阻成因各种宏观微观因素,从泥浆侵入、仪器误差、骨架、孔隙、地层水矿化度以及地质方面进行分析,寻找造成各层位的低阻成因。最后确定是以孔隙结构较为复杂为主要因素造成的低阻。在研究区的低阻成因分析完成后,对储层进行参数建模。针对复杂孔隙结构计算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束缚水饱和度,提出三组分导电模型,通过与传统阿尔奇公式进行对比,验证其优势性,且与岩心资料有较好的对应性。使用图版法和气测-录井油水法以及双饱和度重叠法进行油水识别。
刘刚[10](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水磨沟长8段致密油藏源—储配置关系测井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世界油气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水平钻井技术的提高,致密油的经济可开采价值越来越高。鄂尔多斯盆地近十年来发现了多个致密油藏区块,如富县探区境内的水磨沟油区,具有可观的储量。但是,由于对水磨沟示范区长8段致密油认识程度较低,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较强,造成致密油藏储层评价难度大,源-储配置关系难以厘清,为后续勘探开发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测井解释模型来评价研究区长8段致密储层,并结合烃源岩特征分析确定源-储配置关系,对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区内岩心特征、分析资料和生产动态,应用测井技术手段对长8进行了评价并对源-储配置关系进行分析。获得具体认识如下:(1)研究区延长组主力烃源岩主要为长7底部以及长9顶部的油页岩、泥岩等,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成熟-高成熟阶段,属于优质烃源岩,为本区致密油成藏奠定物质基础。(2)长8储层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发育多种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粒间孔等为主;孔隙度平均为8.73%,渗透率主要为0.15×10-3μm20.5×10-3μm2,属致密储层。(3)以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以曲线重叠图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储层岩性测井识别方法;通过声波时差—电阻率曲线重叠图和多测井组合特征,对烃源岩进行了有效识别,并运用△LogR方法表征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4)运用多参数多元回归建立储层物性解释模型,并应用阿尔奇经验公式解释了储层的含油饱和度。(5)研究区储层主要可分为三个类型。结合烃源岩评价,认为长8致密油的源-储配置关系主要为四类:“好源岩-优质储层”多形成高产油层,“好源岩-中差储层”形成差油层,“差源岩-优质储层”多形成水层或含油水层,“差源岩-中差储层”往往形成水层或干层。上述认识为水磨沟示范区长8勘探开发提供有效支撑。
二、核磁测井在划分油、水层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磁测井在划分油、水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致密砂砾岩储层有效性的方法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百口泉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地质背景 |
2 基于常规测井资料表征储层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
2.1 储层类型划分 |
2.2 不同类型储层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1)Ⅰ类储层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
(2)Ⅱ类储层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
(3)干层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
(4)泥岩层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
3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表征储层有效性的方法 |
3.1 敏感性参数分析 |
3.2 储层有效性表征方法 |
4 应用实例分析 |
5 结 论 |
(4)鄂尔多斯盆地Q11井区长6储层物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
1.2.2 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1.5 完成工作量统计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区域地质构造 |
2.1.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2.1.3 构造特征 |
2.2 沉积特征 |
2.2.1 研究区区域沉积背景 |
2.2.2 沉积相划分标志分析 |
2.2.3 沉积相划分 |
2.2.4 沉积相展布特征及砂体分布规律 |
2.3 储层特征 |
2.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2.3.2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2.3.3 孔隙结构特征 |
2.3.4 储层分类 |
2.3.5 四性关系研究 |
第三章 储层物性特征 |
3.1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
3.2 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解释模型 |
3.2.1 储层孔隙度解释模型 |
3.2.2 储层渗透率解释模型 |
3.3 储层物性平面展布特征 |
3.4 储层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四章 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
4.1 沉积作用对物性的影响 |
4.1.1 岩石碎屑颗粒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4.1.2 岩石颗粒结构成熟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4.1.3 沉积相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4.2 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 |
4.2.1 破坏性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 |
4.2.2 建设性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用随钻核磁共振测井识别JZ油田沙河街组地层流体(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随钻核磁共振响应特征 |
2 流体识别方法 |
2.1 定性流体识别 |
2.2 油水层定量识别 |
2.2.1 含烃指示曲线法 |
2.2.2 水谱重构法 |
3 结论及前景展望 |
(6)鄂尔多斯盆地任山地区长2油层组低阻油层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阻油概念的提出 |
1.2.2 低阻油层识别方法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阻油层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6 主要工作量 |
1.7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
2.2 鄂尔多斯盆延长组沉积演化特征 |
第三章 地层划分及其构造特征 |
3.1 研究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特征 |
3.2 研究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
3.2.1 标志层及其特征 |
3.2.2 研究区地层对比 |
3.2.3 长2 油层组划分方案 |
3.3 研究区长2油层组各小层构造特征 |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 |
4.1 沉积相标志 |
4.1.1 颜色标志 |
4.1.2 粒度分析 |
4.1.3 沉积构造标志 |
4.1.4 测井曲线要素分析 |
4.2 沉积相特征 |
4.3 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
4.3.1 任山地区长2 段沉积微相剖面特征 |
4.3.2 任山地区长2 段沉积相平面特征 |
第五章 长2储层地质特征及低阻油层发育特征 |
5.1 岩石学特征 |
5.1.1 碎屑成分 |
5.1.2 填隙物特征 |
5.1.3 岩石结构特征 |
5.2 储层物性特征 |
5.3 储层岩电特征及四性关系 |
5.3.1 岩性与电性特征 |
5.3.2 物性与电性特征 |
5.3.3 含油性与电性特征 |
5.4 低阻油藏的发育特征 |
5.4.1 纵向分布规律 |
5.4.2 平面分布规律 |
5.5 低阻油层定性识别方法 |
5.5.1 邻近水层对比法 |
5.5.2 电阻率曲线形态法 |
5.5.3 计算自然电位差值法 |
5.5.4 横向对比法 |
第六章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
6.1 导电矿物的影响 |
6.2 成岩作用对电阻率的影响 |
6.3 远源成藏对电阻率的影响 |
6.4 地层水矿化度对于电阻率的影响 |
6.5 孔隙结构的影响 |
6.6 构造幅度的影响特征对于低阻油藏形成的影响 |
6.7 钻井液对低阻油层的影响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渤海湾盆地低阻油气层研究现状 |
1.2.2 含沸石储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章 复杂储层基本特征及测井评价面临的问题 |
2.1 渤海湾盆地LD27-2油田东营组油层低对比度问题 |
2.1.1 区域概况 |
2.1.2 储层特征 |
2.1.3 测井评价中面临的问题 |
2.2 含沸石矿物引起的储层高阻问题 |
2.2.1 区域概况 |
2.2.2 储层特征 |
2.2.3 测井评价中面临的问题 |
第3章 LD27-2油田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研究 |
3.1 EdII油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3.2 EdII油组低阻成因分析 |
3.2.1 岩性变化影响 |
3.2.2 孔隙结构变化影响 |
3.2.3 粘土矿物影响 |
3.3 EdII油组储层类型识别 |
3.3.1 GR–△SP交会图法 |
3.3.2 FMI孔隙度频数方差–核磁束缚水饱和度交会图法 |
3.4 EdII油组砂砾岩储层沉积背景及分布规律 |
第4章 含沸石高阻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响应机理研究 |
4.1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
4.1.1 沸石的岩石物理性质及测井响应特征 |
4.1.2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
4.2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机理研究 |
4.2.1 沸石的阳离子交换能力与导电性 |
4.2.2 沸石在储层中的成岩作用及分布规律 |
4.2.3 含沸石储层在成岩演化中的测井响应特征变化 |
第5章 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
5.1 LD27-2油田储层测井评价 |
5.1.1 EdII油组储层流体识别 |
5.1.2 EdII油组储层参数评价 |
5.2 玛东斜坡含沸石储层测井评价 |
5.2.1 下乌尔禾组含浊沸石储层测井识别方法 |
5.2.2 下乌尔禾组储层沸石含量测井定量评价 |
5.2.3 储层在成岩演化中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玛湖环带二叠系致密砂砾岩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与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砂砾岩储层测井评价进展 |
1.2.2 核磁共振测井评价致密砂砾岩储层现状 |
1.3 玛湖致密砂砾岩测井难点 |
1.3.1 常规电法测井评价的问题 |
1.3.2 核磁测井评价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概况 |
2.1 地质概况 |
2.1.1 地层特征 |
2.1.2 沉积特征 |
2.1.3 构造特征 |
2.2 储层特征 |
2.2.1 岩性 |
2.2.2 物性 |
2.2.3 含油性 |
2.2.4 岩性与物性关系 |
2.2.5 物性与含油性关系 |
2.3 测井响应特征 |
第3章 常规测井方法评价低孔渗砂砾岩储层 |
3.1 岩性常规电法测井识别 |
3.2 物性参数分析 |
3.3 流体识别方法分析 |
3.3.1 阿尔奇公式计算饱和度出现的问题 |
3.3.2 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法的误差 |
3.4 小结 |
第4章 核磁共振测井评价方法 |
4.1 核磁共振分析储层物性 |
4.1.1 核磁有效孔隙度 |
4.2 核磁共振测井判定流体性质 |
4.2.1 核磁共振驰豫机理 |
4.2.2 流体驰豫特性对T_2谱的影响 |
4.2.3 原油粘度对T_2谱的影响 |
4.2.4 孔隙结构对T_2谱的影响 |
4.3 核磁共振流体识别图版与应用 |
4.4 非电法含油饱和度研究 |
第5章 综合流体识别方法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甲盆地含砾砂岩实验研究与储层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阻储层成因 |
1.2.2 储层参数计算 |
1.2.3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与储层特征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2 研究区储层特征 |
2.2.1 电性基本特征 |
2.2.2 岩性基本特征 |
2.2.3 物性基本特征 |
2.2.4 含油性基本特征 |
2.2.5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
2.2.6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2.2.7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2.3 小结 |
第三章 多井高低阻储层岩石物理实验对比 |
3.1 储层物性与岩电实验 |
3.1.1 柱塞样物性实验 |
3.1.2 干岩样电阻率测量 |
3.1.3 干岩样煮水电阻率测量 |
3.1.4 岩电实验 |
3.2 岩石矿物成分与铸体薄片分析 |
3.2.1 全岩与X衍射实验 |
3.2.2 铸体薄片分析 |
3.3 储层孔隙结构与相渗 |
3.3.1 压汞实验 |
3.3.2 核磁实验 |
3.3.3 相渗实验 |
3.4 小结 |
第四章 低阻成因机理分析 |
4.1 低阻成因综述 |
4.2 外因低阻机理分析 |
4.2.1 泥浆侵入因素 |
4.2.2 仪器薄互层影响 |
4.2.3 小结 |
4.3 内因低阻机理分析 |
4.3.1 岩石骨架 |
4.3.2 粘土矿物阳离子交换特性 |
4.3.3 原状地层水矿化度 |
4.3.4 岩石粒度 |
4.3.5 孔隙结构与微孔隙 |
4.3.6 润湿性 |
4.3.7 小结 |
4.4 宏观低阻成因机理分析 |
4.4.1 沉积作用的影响 |
4.4.2 成岩作用的影响 |
4.4.3 构造作用的影响 |
4.4.4 小结 |
第五章 储层参数计算与流体识别 |
5.1 基本参数计算 |
5.1.1 泥质含量计算 |
5.1.2 孔隙度计算 |
5.1.3 渗透率计算 |
5.2 有效储层下限计算 |
5.2.1 孔隙度下限研究 |
5.2.2 渗透率下限研究 |
5.2.3 含油性下限研究 |
5.2.4 电性下限研究 |
5.3 饱和度解释模型 |
5.4 测录井结合流体识别 |
5.4.1 图版法流体识别 |
5.4.2 气测-录井综合油水识别法 |
5.4.3 基于双饱和度重叠的流体性质识别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水磨沟长8段致密油藏源—储配置关系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烃源岩评价 |
1.2.2 致密油储层岩性评价 |
1.2.3 致密油储层物性评价 |
1.2.4 致密油储层含油性评价 |
1.2.5 源-储配置关系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特色及创新点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2 地层特征 |
2.2.1 地层划分依据 |
2.2.2 地层划分原则 |
2.2.3 小层划分与对比 |
2.3 长8段构造特征 |
2.4 油气勘探开发历史 |
第三章 致密油藏地质特征 |
3.1 烃源岩特征 |
3.1.1 有机质丰度 |
3.1.2 有机质类型、成熟度 |
3.2 储层地质特征 |
3.2.1 岩石学特征 |
3.2.2 物性特征 |
第四章 致密油藏关键参数测井研究 |
4.1 测井资料预处理 |
4.1.1 深度校正 |
4.1.2 岩心归位 |
4.2 致密油储层岩性评价 |
4.2.1 储层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
4.2.2 岩性识别 |
4.2.3 岩石组分分析及脆性指数 |
4.2.4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
4.3 烃源岩评价 |
4.3.1 测井响应 |
4.3.2 定性识别 |
4.3.3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定量表征 |
4.4 物性评价 |
4.4.1 储层物性测井响应特征 |
4.4.2 孔隙度解释模型 |
4.4.3 渗透率解释模型 |
4.5 含油性评价 |
4.5.1 含油性定性识别方法 |
4.5.2 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
4.5.3 物性下限的确定 |
第五章 致密油藏源-储配置关系评价 |
5.1 烃源岩展布 |
5.2 致密油储层分类及其展布特征 |
5.3 源-储配置关系评价 |
5.3.1 “好源岩-优质储层”配置 |
5.3.2 “好源岩-中差储层”配置 |
5.3.3 “差源岩-优质储层”配置 |
5.3.4 “差源岩-中差储层”配置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核磁测井在划分油、水层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砂砾岩水淹层测井解释与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方法研究[D]. 杜双军. 长江大学, 2021
- [2]辽河油田奈1块低孔渗储层测井综合评价[D]. 呼景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致密砂砾岩储层有效性的方法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百口泉组为例[J]. 胡婷婷,李静,余海涛,贾春明,肖亮.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6)
- [4]鄂尔多斯盆地Q11井区长6储层物性特征研究[D]. 陈雨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5]用随钻核磁共振测井识别JZ油田沙河街组地层流体[J]. 徐锦绣,彭雪梅,陆云龙,刘欢. 测井技术, 2020(02)
- [6]鄂尔多斯盆地任山地区长2油层组低阻油层成因研究[D]. 董杨坤. 西北大学, 2019(12)
- [7]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D]. 李子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8]玛湖环带二叠系致密砂砾岩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与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李明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甲盆地含砾砂岩实验研究与储层测井评价[D]. 孙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水磨沟长8段致密油藏源—储配置关系测井评价[D]. 刘刚. 西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