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思宜》也是一个大节日

《见李思宜》也是一个大节日

一、“见利思义”也是大节(论文文献综述)

魏福明,李娴[1](2021)在《范仲淹的名节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范仲淹继承了我国古代士大夫重视名节的优良传统,在宋初士风因循保守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对老庄"无名论"思想的深入反思和批判,以及对儒家先贤前圣重视名教的历史总结,形成了既符合儒家精神又具有时代内涵的名节观。范仲淹的名节观,批判了老庄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名"的极端立场,主张把个人名利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相结合。以此名节观为指导,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庆历一代新型士人"大厉名节",敢于"直言谠论"和"感激论天下事",这对于培育宋代士大夫所具有的忠义之风,对于北宋儒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富平[2](2021)在《义、利不可以轻重论——儒家义利观考察》文中提出儒家义利观一般被认为是重义轻利,但实际上,孔孟儒家认为义、利二者是异质的、不可通约的。这就是说,义、利在价值上是不能进行所谓的轻重比较的。儒家义利观之所以被认为是重义轻利,是因为混淆了义利观和义利之辨这两个实际上截然不同的概念。义利观是关于道德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思想认识,儒家的义利观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义利并重,而是见利思义;儒家义利之辨是心理动机上的怀义、怀利之辨,是儒家基本的修身实践工夫。对二者的辨析,有助于消除对儒家义、利价值观的误解,也有助于重新发现义利之辨在儒学中的重要意义。

金天彪[3](2020)在《孟子王道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孟子的王道不仅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一种对现实社会具有普遍导向意义的治国理政模式。孟子处于乱世之秋,各国诸侯犹如赌徒,汲汲于巩固权力,扩张领土,至于人民的苦痛则不系于心。由于霸道政治的挑战和崇尚功利风气的影响,要实现“王天下”理想社会秩序就必须实行王道。这样,王道成为儒家努力追求的价值标准和理想状态下的治国理念、治国方针。孟子对王道与霸道这两种不同的政治路线和价值理念进行了梳理和评判。经孟子的阐发,王道就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哲学内涵和伦理意蕴,成为先秦儒家理想政治和道德诉求的集中表达。孟子的王道思想以“民”为根本立足点,以“王天下”为终极旨归,故而民心向善的结果就是王道的实现。政权的合法性取决于它是否建立在民众认可、拥护的基础之上,孟子对政权合法性和王权来源的思考也是相当深刻的。孟子的王道由“天命”为其提供了正当性、合法性来源;由“先王之道”为其提供历史依据和论证手段;由“性善论”为担保,为王道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孟子一生之中信仰王道,而王道以仁义为基础,为人之道在此,为政之道亦在此。“仁义”是孟子王道政治的核心,仁爱原则和道义原则成为孟子王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与义并立而二德,表明它们有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功能。王道之仁的内涵不仅体现了社会伦理要求的最高道德,而且包含着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律和精神价值指向;王道之义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实践准则,对自我完善和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有着导向作用。孟子的王道思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展开,提出了实践路径。其一,“物质担保”为其经济之策。经济之策是孟子王道思想的重点,孟子强调实行道德教化的前提是解决人民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其二,“以民为本”为其政治之措。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在“民贵君轻”思想的主导下,孟子对“君”和“臣”的行为准则进行了规范和约束,而君与臣的行为都应当以造福于民为宗旨。德才兼备之明君贤相,是孟子王道政治贯彻的必要保证和有效措施。其三,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孟子把“修身”当做治国平天下之开端,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

杜雪娇[4](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及新期待。文化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效能,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对历代中华儿女的人格塑造与价值选择发挥着引领与导向的功能。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生力军,对其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必须的也是极为必要的。综观学界学者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推进与实践指导上都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为后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本文分五个部分对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以绪论部分为起点,将研究背景、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概况、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进行了阐明。绪论部分后是本文的四部分主干内容,这四章内容在结构布局上循序渐进:第一章对中华传统美德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做了详细阐述,涉及其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及当代价值等方面。在准确把握中华传统美德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为进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问题及成因分析中,首先对中国当前开展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状进行审视并给与肯定,同时直面当前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与教学环节、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环节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环节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并对应地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表现出当前新时代方位下加强并改进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紧迫性。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新时代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前提,以及转型过程中所应遵循立足现实、古为今用,扬长补短、对症下药,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提出了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转型过程中应该要解决好的总体部署、局部设置与细节推动的关键问题,以及现代转型下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容,这对于加快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转型以及提高其教育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四章提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对策,主要包括新时代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理念的整体规划、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改进策略、新时代校园文化中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充实策略以及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四位一体”的统筹策略四个层面,为新时代进行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价值。一言以蔽之,探讨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要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同时代发展要求相接轨,真正成为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要使得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动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整个中华民族及中华儿女的生生不息与持续壮大汇聚凝聚力与向心力。

林炳坤,吕庆华,龚诗婕[5](2018)在《以义为上义利观核心思想及其企业文化建设应用》文中认为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义利观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运用诠释学方法,在研读先秦儒家《四书》、《荀子》等经典着作的基础上,阐述了先秦儒家"以义为上"义利观核心思想主旨,分析"以义生利"、"以义制利"的道德追求对物质利益的生成和制约作用,指出经营理念上的见利思义、行为准则上的取之有义、经营效果上的先义后利是先秦儒家义利观思想的表现形态。针对企业义利对立的困境,提出"以义为上"现代企业文化命题,包括义思、义取、义先三层涵义,并探讨了"以义为上"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内容,认为确立中庸思维方法、建立利益相关者决策监管机制模式、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是企业构筑"尚义"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

黄宣桦[6](2017)在《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认为“天下之事,唯义利矣。对于“义”、“利”问题的研究从其产生至今,一直是讨论研究的热点,因为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对我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义”、“利”既是一种人类的精神追求也是物质追求,关涉义利的问题,它是伦理学问题上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经久不衰、万古常新的课题。义利观指的是个体和社会如何正确处理义与利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先秦儒家义利观为传统义利观奠定了深厚而凝重的理论基础,开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篇章,从价值标准和价值导向角度规范了中国古代义利观的面貌和特质,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道德价值导向。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扬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先秦儒家义利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面貌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前贤的义利思想,在“百家争鸣”的思潮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义”、“利”、“义利观”的基本概念。先秦儒家义利观涵蕴深厚,丰富而久远,它坚持以义制利,利寓于义的思想理念,先秦儒家杰出代表孔子倡导“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孟子则坚持“义以为上,何必曰利”的道义观,荀子认为在“以义制利”前提下义利并举的道德原则。它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重义轻利的基本倾向和强调道德对经济政治的积极作用为特点,坚持以修养克己守义的道德人格、构建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和提倡公利至上的政治伦理为实现途径。先秦儒家义利观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我辈应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先秦儒家义利观进行了合理的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达到为当代社会服务的目的。故坚持“以义制利”的道德原则,树立正确的个人义利价值取向,构建市场经济的道德之维,确立合理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

郭丽媛[7](2016)在《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研究 ——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子义利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精华部分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绝不会因其存有缺憾而失去光辉。本文以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的认同性为研究对象,以孔子义利观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天津部分高校为样本进行调查问卷的投放与回收。通过对问卷相关数据的整理,从整体上了解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的认同现状。随后对大学生关于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负面影响的成因进一步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指导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进行弘扬与摒弃。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的认同性虽然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影响大学生义利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随后,针对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所存在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从社会环境方面、高校教育方面、及大学生自身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社会环境方面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文化的渗透干扰、新媒体的消极作用;高校教育方面是高校课程设置不完备、教师教育方式不妥帖、校园文化建设不健全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丰富、思想状态不稳定、知识储备不完善。最后,通过分析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的负面影响及其成因,进一步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指导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弘扬与摒弃孔子义利观。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与孔子义利观有契合,代表了义利观发展的主流和大方向,所以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为指导。通过净化社会环境、完善高校教育制度、加强高校教师引导、健全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几方面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弘扬与摒弃孔子义利观,从而充分发挥孔子义利观精华部分在当代社会的引导作用,以及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汪建[8](2016)在《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利关系是任何社会中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开展义利观教育对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具有突出意义。党员领导干部认识科学义利观的内涵及其行为要求,自觉践行科学义利观,做到义利统一、以义节利、倡义导利、为义舍利,是保持党的先进性,防止腐败滋生,促进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陈凌[9](2016)在《基于传统义利观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新变化、新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在有关传统义利观思想方面作了许多重要论述。2013年3月1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了一种以义当先、义利并重的价值观。他指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传统“义利观”文化,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总书记还提出了“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义利观。他提出了先义后利、义利并重的义利观,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并重、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实现义利共赢。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三次重要的“义利之辨”,并在近代义利之辨中转型,形成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并重”等不同类型的思想观点。总体上看,“重义轻利”始终是传统义利观思想的主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新时期,义利冲突比以往更显突出。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在精神层面和价值观方面比较空虚,道德观念有了滑坡和倒退。大学生当中“重利轻义”思想比较盛行,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义利错位,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价值标准降低、道德水平下降等问题。本研究鉴于上述这些现象,通过对传统义利观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简要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人物的义利观思想,并进一步指出传统义利观“重义轻利”思想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总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在人生价值取向上,重个人、轻社会;在义利取向上,重功利、轻道义;在学习上,重实用、轻理想;在生活上,重享受、轻劳动;在择业上,重待遇、轻责任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与网络五个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学生要加强自律,要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刚正不阿”品格;父母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要丰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廉洁教育、责任感教育等;社会层面,要净化义利取向社会环境,加强媒体正能量宣传;最后,以网络新平台来拓展价值观教育渠道,从而增强传统义利观教育的效果。

刘强,汪永贵[10](2016)在《传统儒家义利观与知识产权制度研究——以机会主义行为规制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机会主义行为不利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转,甚至对其正当性形成挑战。从文化根源来说,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文化观念淡薄、西方思想影响的错位,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缺失等。为此,有必要弘扬传统儒家义利观,以遏制知识产权领域的机会主义行为。儒家义利观可以分为"见利思义""利己达人"和"义以为上"等不同层面,分别体现了利益兼顾、合作共赢和为义舍利等思想,并且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阶段的具体制度中得到体现。思想来源的本土化,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理论体系的构建,并为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二、“见利思义”也是大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见利思义”也是大节(论文提纲范文)

(1)范仲淹的名节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范仲淹名节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五代的颓废士风及其影响
    (二)佛道思想的盛行与宋初士大夫的隐逸之风
    (三)宋初的统治政策与士大夫的因循保守之风
二、范仲淹的“大厉名节”及对道家“无名论”的反思和批判
    (一)范仲淹的“大厉名节”
    (二)时论对范仲淹的“好名”指责
    (三)范仲淹对老庄“无名论”的反思和批判
三、对儒家名节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士人意识的觉醒
    (二)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对范仲淹名节观的影响
    (三)范仲淹对儒家名节观的坚守

(2)义、利不可以轻重论——儒家义利观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义、利不可以轻重论
二、义利观与义利之辨的混淆
三、儒家义利观和义利之辨的内涵
四、结语

(3)孟子王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孟子王道思想之缘起
    第一节 孟子之时代背景
        一、春秋无义战
        二、杨、墨之言盈天下
    第二节 王道之思想渊源
        一、敬天保民
        二、为政以德
    第三节 王道与霸道的分野
        一、原始王道
        二、王霸之辨
第二章 孟子王道思想之根据
    第一节 天人之际:王道思想的终极根据
        一、孟子之“天”
        二、天命与王道
    第二节 古今之变:王道思想的历史根据
        一、先王之治国之道
        二、先王之人格典范
    第三节 人性之善:王道思想的人性根据
        一、人禽之辩
        二、性善与王道
第三章 仁义之道:王道思想的核心
    第一节 王道之仁
        一、仁与恻隐之心
        二、仁民而爱物
        三、仁者无敌
    第二节 王道之义
        一、义与羞恶之心
        二、道义为政
        三、义,利之本也
第四章 孟子王道思想之现实路径
    第一节 物质担保:经济之策
        一、制民恒产
        二、用民以时
        三、取民有制
    第二节 以民为本:政治之措
        一、民贵君轻
        二、欲为君,尽君道
        三、欲为臣,尽臣道
    第三节 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本
        一、修身的内容
        二、修身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4)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现状
        (二)国外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概述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一)中华传统美德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一)顾全大局与爱国情操
        (二)乐群贵和与孝慈友恭
        (三)仁爱忠恕与宽容和谐
        (四)诚实守信与知恩思报
        (五)崇尚自强与勇毅力行
        (六)慎独自省与求知敬业
        (七)团结友善与勤俭节约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释析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厘定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思想溯源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问题
        (一)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家庭环境中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五)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传统美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二)课程与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社会环境中传统美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四)家庭环境中传统美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五)传统美德教育中大学生自身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现代转型
    一、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转型的理论前提
        (一)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转型的必要性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转型的可能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转型的发展阶段特征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现实,古为今用
        (二)扬长补短,对症下药
        (三)贴近生活,关注学生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转型的关键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转型的总体部署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转型的局部设置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转型的细节推动
    四、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的现代转型
        (一)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现代转型的原则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转型后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策略
    一、新时代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理念的整体规划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观念
        (三)依托德育工作提升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策略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课程层面的改进
        (二)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学层面的改进
    三、新时代校园文化中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充实策略
        (一)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充实传统美德教育资源
        (二)发挥校园文化作用丰富传统美德教育载体
        (三)激活校园文化活动拓展传统美德教育方法
    四、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四位一体”的统筹策略
        (一)政府政策支持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强心剂
        (二)社会广泛参与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助推器
        (三)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增强传统美德教育的辅助力量
        (四)提升大学生自主性增强传统美德教育内生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1.经典着作与重要文献
    2.学术着作
    3.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以义为上义利观核心思想及其企业文化建设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先秦儒家“以义为上”义利观核心思想主旨
    1. 先秦儒家义利观“以义为上”核心思想及其“生成-制约”机理
    2. 先秦儒家“以义为上”义利观核心思想的表现形态 (1) 经营理念上的见利思义
三、先秦儒家“以义为上”义利观核心思想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用
    1.“以义为上”现代企业文化命题的提出
    2.“以义为上”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内容
    3.“以义为上”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四、结论

(6)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立论基础
    第一节 义利探微
        一、“义”
        二、“利”
        三、义利关系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
        二、文化的变革
    第三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理论来源
        一、西周“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
        二、管仲、子产和晏婴的义利说
第二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内容
    第一节 先秦儒家代表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一、孔子“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二、孟子“去利怀义”的义利观
        三、荀子“以义制利”的义利观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特点
        一、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二、重义轻利的基本倾向
        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
    第三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实现途径
        一、修养克己守义的道德人格
        二、构建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三、提倡公利至上的政治伦理
    第四节 先秦儒家与其他各家义利观的关系
        一、儒墨之争
        二、儒道互补
        三、儒法同异
第三章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价值
    第一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意义
        一、奠定了中国儒家价值观的基础
        二、形成了中国古代“重德尚义”的民族精神
    第二节、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批判
        一、道德和认识关系中的蒙昧主义
        二、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二、构建市场经济的道德之维
        三、确立合理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致谢

(7)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研究 ——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2.1 “义”与“利”原义考察
    2.2 孔子义利观的主要内涵
        2.2.1 义以为上
        2.2.2 义以生利
        2.2.3 先义后利
        2.2.4 见利思义
        2.2.5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2.3 孔子义利观的评价
        2.3.1 孔子义利观的合理性
        2.3.2 孔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第三章 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的调查及分析
    3.1 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调查的基本情况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完善
        3.1.2 问卷数据的回收与统计
    3.2 大学生差异性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的影响
        3.2.1 不同专业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的差异
        3.2.2 不同性别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的差异
        3.2.3 不同年级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的差异
    3.3 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的积极作用
        3.3.1 提升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
        3.3.2 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
        3.3.3 引导大学生继承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3.4 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的负面影响
        3.4.1 影响大学生义利价值取向
        3.4.2 影响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
        3.4.3 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
第四章 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负面影响的成因分析
    4.1 社会环境因素
        4.1.1 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
        4.1.2 西方文化的渗透干扰
        4.1.3 新媒体的消极作用
    4.2 高校教育因素
        4.2.1 高校课程设置不完备
        4.2.2 教师教育方式不妥帖
        4.2.3 校园文化建设不健全
    4.3 大学生自身原因
        4.3.1 社会实践不丰富
        4.3.2 思想状态不稳定
        4.3.3 知识储备不完善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视阈下引导大学生扬弃孔子义利观对策
    5.1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主要思想
    5.2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孔子义利观的对策
        5.2.1 净化社会环境
        5.2.2 完善高校教育制度
        5.2.3 加强高校教师引导
        5.2.4 健全高校校园文化
        5.2.5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义利观教育对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具有突出意义
二、科学义利观的内涵及行为要求
三、党员领导干部科学义利观的践行途径

(9)基于传统义利观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义利观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传统义利观概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概念
    2.1 传统义利观内涵
        2.1.1“义”、“利”的界定
        2.1.2“义”与“利”的内在关系
        2.1.3 传统义利观的类型
    2.2 传统义利观的历史脉络
        2.2.1 先秦时期的义利观(奠基时期)
        2.2.2 两汉时期的义利观(确立时期)
        2.2.3 宋代时期的义利观(转折时期)
        2.2.4 明清时期的义利观(终结时期)
        2.2.5 近代时期的义利观(转型时期)
    2.3 传统义利观的现代选择
    2.4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3章 传统“重义轻利”义利观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3.1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3.2 有助于引导大学生“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3.3 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
    3.4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
    3.5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4章 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4.2 大学生价值观主流表现
        4.2.1 总体价值取向正面积极
        4.2.2 政治观积极向上
        4.2.3 道德观健康向上
    4.3 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4.3.1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重个人、轻社会
        4.3.2 在义利取向上,重功利、轻道义
        4.3.3 在学习取向上,重实用、轻理想
        4.3.4 在生活取向上,重享受、轻劳动
        4.3.5 在择业取向上,重待遇、轻责任
    4.4 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薄弱
        4.4.2 家庭教育相对缺失
        4.4.3 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不佳
        4.4.4 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
第5章 加强大学生传统“重义轻利”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5.1 个人层面
        5.1.1 塑造“刚正不阿”品格
        5.1.2 增强“为仁由己”的道德素养
        5.1.3 培养“舍身取义”的奉献精神
    5.2 家庭层面
        5.2.1 营造一个“见利思义”的家庭氛围
        5.2.2 培养子女“礼义廉耻”的荣辱道德观
        5.2.3 引导子女树立“勤劳致富”的财富观
    5.3 学校层面
        5.3.1 加强大学生“见得思义”的义利观教育
        5.3.2 加强大学生“黜奢崇俭”的廉洁教育
        5.3.3 加强大学生“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教育
        5.3.4 加强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培育
    5.4 社会层面
        5.4.1 净化义利取向社会环境
        5.4.2 加强舆论引导和媒体正能量宣传
    5.5 拓展价值观教育渠道,构建网络新平台
        5.5.1 以舆论热点为重要突破口
        5.5.2 以交流平台为关键载体
        5.5.3 以正视网民诉求为必要补充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10)传统儒家义利观与知识产权制度研究——以机会主义行为规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弘扬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必要性
    (一)机会主义行为泛滥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二)西方知识产权文化及其中国化过程中的缺陷
    (三)我国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存在不足
二、传统儒家义利观的知识产权解读
    (一)传统儒家义利观的理论基础
    (二)传统儒家义利观的道德内涵
    (三)传统儒家义利观的三个层次
三、传统儒家义利观的价值理念
    (一)利义兼顾理念
    (二)合作共赢理念
    (三)为义舍利理念
四、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制度实践: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中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制
    (一)知识产权创造制度
    (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结语

四、“见利思义”也是大节(论文参考文献)

  • [1]范仲淹的名节观研究[J]. 魏福明,李娴.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义、利不可以轻重论——儒家义利观考察[J]. 金富平. 江淮论坛, 2021(05)
  • [3]孟子王道思想研究[D]. 金天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4]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 杜雪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以义为上义利观核心思想及其企业文化建设应用[J]. 林炳坤,吕庆华,龚诗婕.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07)
  • [6]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D]. 黄宣桦.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7]大学生对孔子义利观认同性研究 ——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D]. 郭丽媛.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8]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J]. 汪建.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6(06)
  • [9]基于传统义利观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 陈凌. 重庆工商大学, 2016(01)
  • [10]传统儒家义利观与知识产权制度研究——以机会主义行为规制为视角[J]. 刘强,汪永贵. 武陵学刊, 2016(02)

标签:;  ;  ;  ;  ;  

《见李思宜》也是一个大节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