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河采访的一次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吴荻[1](2021)在《浙江音乐教育家靳卯君研究》文中指出
邹美华[2](2021)在《理雅各致夫人信札汉译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材料是1866-1867年及1870-1872年间,近代英国着名汉学家理雅各写给其夫人的信件。这些书信主要记录了他对待传教、翻译、婚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态度和看法。此次翻译实践可以更加全面、详实地了解理雅各的生活状况、性格特征及为人处世之道。且由于国内以其书信为研究对象的学者鲜有耳闻,因此本研究可以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还有助于普通大众更好地了解更多来华传教士的故事,人们在谈到传教士时,大多熟悉的是利玛窦、马礼逊等,对理雅各却知之甚少。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针对翻译中遇到的不同问题,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去解决,以熟悉并掌握书信文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同时,又能兼顾原文书信的写作风格及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在达意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情。具体需要研究的翻译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从词汇上看,原文涉及了菜名、苏格兰语、《圣经》中具有特定意象的词、赋予历史内涵的词等文化负载词。从引文上看,引用了诗歌、名作佳句等语句,如约翰.多恩的颂歌、司各特小说《修墓老人》、《圣经》等。从风格上看,书信兼具口语化和书信体的特点。通过本次翻译实践,以期掌握书信文本的特点、写作风格、写信人语气与心境及可运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等,提升翻译水平与能力,同时希望对其他译者在相关题材的翻译活动中能够给出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倪铭[3](2021)在《城市记忆视角下怀旧空间的体验研究 ——以1192弄老上海风情街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现代化发展的热潮,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但每个城市发展却面临着“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所引发的空间发展与城市记忆遗失问题。然而,急剧的时代变化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都市人群对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愈加向往,加之对于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处在一种缺少安全感和地方认同感的焦虑中。为了弥补这种焦虑,人们往往会寄希望于通过怀旧、重塑美好事物来慰藉心灵缺憾。于是,“怀旧”成为城市更新可以选择的一种文化改造方式。城市是怀旧萦绕的地方,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与延续新的记忆。记忆的传承与延续需要载体,怀旧与空间及地方紧密相连,关注城市怀旧空间体验研究不仅有助于城市记忆的唤醒与延续,还能使城市在复杂的演化进程中追逝文化,从而更能凸显本土传统特色。本研究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怀旧空间体验为主题,挖掘相关概念,发现怀旧与城市记忆、地方认同关系密切,通过对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的内涵及外延的探索,构建了城市记忆视角下怀旧空间体验研究形成框架,作为本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本研究选取1192弄老上海风情街为个案,运用网络文本分析、访谈和主题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并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强化游客地方认同部分辅佐检验,调查1192弄作为怀旧空间的内容组成与游客体验类型,探究怀旧空间对城市地方认同作用,研究怀旧空间体验的形成机制。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前三章,第一章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研究意义;第二章阐明了相关概念以及研究设计,包括案例地的选择、研究目标、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三章为本研究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分别展示了本研究用三种不同的数据获取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第二部分为文章的四、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数据分析过程。第四章根据质性数据分析了城市怀旧空间的体验内容,具体从怀旧体验源、怀旧体验环境与怀旧体验类型三个方面进行;第五章根据第四章的内容及理论框架,分析怀旧空间体验的形成过程,以及建立怀旧体验内容与城市地方认同影响的模型,并通过问卷数据进行检验。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是本研究的结论与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两大环境、三种体验构成怀旧空间体验的主要内容。(2)怀旧空间体验强化了游客的地方认同。(3)怀旧空间体验的形成机制主要为:(1)城市记忆主体通过城市记忆建构环境、景观、文化,形成怀旧空间;(2)怀旧空间宣传、感知、互动唤醒记忆,唤醒怀旧情结;(3)怀旧空间体验内容对地方认同具有积极作用,它强化了游客的认知、情感与意向。本文最后提出了怀旧空间体验提升的建议、研究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莘芳[4](2021)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探究与拓展”栏目研究 ——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在越来越多地区投入使用,如何更高效地运用教科书成为众多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历史教师亟待探索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探究与拓展”栏目作为切入口来进行深入的探究。“探究与拓展”栏目作为现行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栏目和课后习题,不仅起到了丰富、补充和拓展教科书正文的作用,还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素材,更是为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平台和依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论文主要围绕《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中的“探究与拓展”栏目为中心展开具体的研究。基于对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和主要结构体系的探讨来把握“探究与拓展”栏目编写遵循的指导思想及该栏目在教科书中所处的地位。其次对“探究与拓展”栏目在形式上的发展变化、主要功能和主要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再依据收集到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片段来分析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探究与拓展”栏目的运用情况,从中提炼运用该栏目的有效策略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以此更好地实现栏目的使用价值,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目前,针对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探究与拓展”栏目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笔者希望通过对“探究与拓展”栏目进行全方位的探究使历史教科书栏目的存在真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唐承文[5](2021)在《江苏淮安楚州十番锣鼓研究》文中指出楚州十番锣鼓是十番锣鼓乐种在苏北地区的重要一脉,旧时常常上演于淮安庙会之中,也盛演于大户人家的喜庆民俗,是吸收了昆剧曲牌、锣鼓牌子等昆曲音乐的吹打合奏乐种,因着戏曲乐队有文场、武场之分,着重锣鼓配置的楚州十番锣鼓在当地又有“武昆”、“锣鼓昆曲”之称。笔者自选题以来多次田野调查,亲历楚州十番锣鼓的现场,对当地班社、乐手、谱本进行观察、学习、分析和研究。本文以楚州十番锣鼓为研究对象,从淮地历史语境、音乐层面着力探讨这一乐种与昆曲之间的交互。文章由绪论、三个章节构成,第一、二、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探讨楚州十番锣鼓的生成的史地背景与音乐传播环境,它是如何从昆剧音乐中生发出来形成固定的表演语汇的?同时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书写楚州十番锣鼓的历史传承。第二章是以笔者采风获得的音像资料和谱本进行音乐分析,探讨该乐种在曲体结构、旋律发展手法、主伴奏关系、锣鼓特色等方面个性语汇,笔者将曲目划分为锣鼓昆曲(有唱词的曲目)和有词、无词器乐曲牌(无唱词的曲目)两类,深度剖析音乐表演语汇之下该乐种与昆曲音乐的关联与变异,展现民间艺人编创昆曲音乐素材的方法以及主伴奏乐器在分、合、断、连上的配合。第三章则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迁为线索,论述昆曲对于楚州以及周边地区十番锣鼓乐种的辐射和影响,探寻新老艺人的音乐选择和演绎方式,比较苏南、楚州两地的十番锣鼓音乐,同时也将视角延伸至当下的传承和表演活动,着重论述演奏团体的演奏实践、采访记录以及他们的传承理念,以便审视这一乐种当下的音乐表达。本文将目光着眼于楚州十番锣鼓个性的音乐语汇,也关注到它与大江南区域下地缘性十番锣鼓间的曲牌、锣鼓牌子的关联,为十番锣鼓乐种研究增补个案。论文中通过探索楚州十番锣鼓对昆曲的吸收和发展,剖析淮安民间艺人创编曲牌的思路和手法,为十番乐种的音乐形态语汇、发展手法的分析和运用扩充实例。
蒋力[6](2021)在《王丽达的歌剧芳华》文中研究说明庚子腊月,歌剧《沂蒙山》在济南开机拍电影。扮演女主角的王丽达从片场发来语音,约我为她写篇文章,她说,我是看着她一路成长的人,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了。这样讲来,这文章就带有阶段性总结的意思了,但我实在做不到。为什么?别的且不说,就说她一年下来,演唱的歌曲新作有多少?我又听了多少?作为观者、听者,真到了听不过来、记不住记不全那么多新歌的程度了。我能做到的,是就我所见,从歌剧表演这个层面来写一写王丽达,让更多的观众、听众,看到王丽达的歌剧芳华。
董璟璟[7](2020)在《城市儿童公园的空间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将空间叙事这一新颖角度介入到城市儿童公园的设计,试图去探寻空间与叙事、城市儿童公园与空间叙事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建设更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的且更具感染力的城市儿童公园。现有城市儿童公园设计普遍存在场所故事缺失,设计偏商业化、成人化,简单娱乐器械即公园等问题,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叙事性的空间设计有利于防止儿童公园设计甚至城市公园设计趋同化,强调本上理论结合足下景观的重要性。依据儿童各方面的特殊性发展阶段规律、叙事学相关理论、地区特定文化背景等,找出儿童公园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总结提出空间叙事设计的表达原则和方法,形成一套基于儿童视角的城市儿童公园空间叙事体系,也希望能够为以后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总之,本文是在叙事学的基础上,将叙事性的理论进行有效的视觉转化,并且把转化后的结果运用于城市儿童公园设计具体过程中去,使其变得更好。研究空间叙事编排出的不同形式在城市儿童公园中实施的具体策略以及存在的价值,同时提出更多空间叙事的可能性。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研究城市儿童公园现状问题以及空间叙事介入城市儿童公园设计的意义,空间叙事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国内外研究现势并阐释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第二部分为基础研究,用一整章的篇幅对儿童行为心理特征做深入探讨,并按照年龄段加以区别。通过儿童户外活动内容、身心成长的规律和儿童认知空间的过程与采取途径,延展得出儿童视角的空间认识观。并且在本章中附加对儿童最易形成空间记忆的场所分析,为下文展开打好基础。第三部分是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将城市儿童公园空间叙事与叙事学(文学叙事)进行同构类比:叙述者—设计师,接受者—儿童,并重点分析:媒介—城市儿童公园的分类与对应关系,其包含的设计要素主要分成两大类:人文景观要素类和心理感知要素类,再将元素细分后跟文学叙事中的词汇所属词性类比,通过词汇转换(要素位置编排)和篇章结构(空间布局)总结规律,为后续研究空间叙事类型与方式做铺垫。具体分析空间叙事中的要素组合关系,通过一定的编排整理并结合儿童空间认识观,得出城市儿童公园空间叙事类型和方式,主要有隐喻无限的诗歌式空间叙事、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空间叙事、情节跌宕的小说式空间叙事和高度集中的戏剧式空间叙事四大类型,再结合前两章内容研究具体设计方法。第四部分整合前文空间叙事的策略方法,以图表的形式在实际案例中体现并基于前文产生的问题做总结,并对城市儿童公园空间叙事做可持续研究。
邹羽,王晓明,周可,秦佑国,黄天其[8](2020)在《“中国城市与建筑四十年”大家谈》文中认为城市的表演半年前杨宇振老师邀请我参加本次有关城市的笔谈,我随口答应了。前面几十年大都生活在城市中,和乡村缘分浅。虽有人说一件事经历久了会无感,但城与城不同,几处对照,难免有不少发现。而一个人见闻稍广,便像网络流行语描述的,不是你去找发现,而是发现来找你,所以时常也需要为这些"发现"找个去处。
王晓东,戴绍志[9](2019)在《从一篇消息写作看如何增强“四力”——《沧州市区运河两岸2.8万亩土地不做商业开发》采写感言》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1月份,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文字消息《让千年大运河只留下遗产不留下遗憾沧州市区运河两岸2.8万亩土地不做商业开发》获二等奖。
石慧,王皓,王思明[10](2019)在《挥毫奋笔书农史 整铧修犁拓稼田——王思明教授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慧(以下简称"石"):王老师,您好!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长期致力于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刊载科技史家访谈录,以搜集、整理、保存科技史研究者的访谈资料.此次我们也是受万老师的嘱咐对您进行访谈.王思明(以下简称"王"):你们好!几年前,万辅彬先生曾提及希望给我做个科技史专家的访谈,当时我婉言谢绝,建议万先生采访一些科技史界的前辈,他们有开创之功,学术积累丰厚.我自认在科技史领域建树不多,达不到树碑立传的程度.但是万先生解释,专家访谈不单纯是介绍个人,更多的是希望通过
二、运河采访的一次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河采访的一次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2)理雅各致夫人信札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翻译项目介绍 |
1.2 项目研究过程简介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理雅各生平研究 |
2.2 书信翻译研究 |
2.3 理雅各书信翻译概况 |
第三章 翻译过程介绍 |
3.1 译前准备 |
3.1.1 理雅各书信稿的整理与校勘 |
3.1.2 书信类文本的阅读 |
3.1.3 文本风格分析 |
3.2 译中工作 |
3.2.1 译名分类整理 |
3.2.2 翻译工具运用 |
3.2.3 翻译难点总结 |
3.3 译后校对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4.1.1 菜名翻译 |
4.1.2 苏格兰语的翻译 |
4.1.3 《圣经》意象词的翻译 |
4.1.4 历史语词的翻译 |
4.2 引文的处理 |
4.2.1 诗歌的处理 |
4.2.2 名作佳句的处理 |
4.3 书信风格的翻译 |
4.3.1 非正式用语的翻译 |
4.3.2 个人情感语汇的翻译 |
4.3.3 情感表达的再现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人名 |
附录Ⅱ 地名 |
附录Ⅲ 书名 |
附录Ⅳ 轮船名 |
附录Ⅴ 菜名 |
附录Ⅵ 译文 |
致谢 |
(3)城市记忆视角下怀旧空间的体验研究 ——以1192弄老上海风情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更新使城市记忆保护工程面临挑战 |
1.1.2 快节奏的城市消费掀起慢节奏的怀旧热潮 |
1.1.3 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转向”逐渐深入对空间的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城市记忆 |
1.2.2 怀旧 |
1.2.3 怀旧、空间与体验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
2.1 基本概念 |
2.1.1 集体记忆 |
2.1.2 地方及地方认同 |
2.2 研究设计 |
2.2.1 案例地选择 |
2.2.2 研究目标 |
2.2.3 理论框架 |
2.2.4 研究方法 |
2.2.5 研究内容框架 |
2.2.6 技术路线 |
第3章 数据获取与处理 |
3.1 网络文本数据获取与处理 |
3.1.1 网络文本数据的获取 |
3.1.2 网络文本数据的处理 |
3.2 访谈数据获取与处理 |
3.2.1 访谈数据的获取 |
3.2.2 访谈数据的处理 |
3.3 问卷数据获取与处理 |
3.3.1 问卷数据的获取 |
3.3.2 问卷数据的处理 |
3.4 饱和度检验及三角互证 |
3.4.1 数据饱和度检验 |
3.4.2 三角互证 |
第4章 城市怀旧空间体验内容 |
4.1 怀旧体验源 |
4.1.1 场景 |
4.1.2 事件 |
4.2 怀旧体验环境 |
4.2.1 历史环境 |
4.2.2 休闲环境 |
4.3 怀旧体验类型 |
4.3.1 具身感官体验 |
4.3.2 情感补偿体验 |
4.3.3 现象反思体验 |
第5章 城市怀旧空间体验形成过程 |
5.1 城市记忆建构怀旧空间 |
5.2 怀旧空间体验内容唤醒怀旧情感 |
5.2.1 宣传 |
5.2.2 感知 |
5.2.3 互动 |
5.3 怀旧空间体验内容强化地方认同 |
5.3.1 怀旧空间体验对游客地方认同产生积极作用 |
5.3.2 怀旧空间体验强化了游客的认知、情感与意向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两大环境、三种体验构成怀旧空间体验的主要内容 |
6.1.2 怀旧空间体验能够强化游客的地方认同 |
6.1.3 怀旧空间体验的形成机制 |
6.2 建议与启示 |
6.2.1 建议 |
6.2.2 启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探究与拓展”栏目研究 ——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及结构体系 |
第一节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
二、以核心素养为培育目标 |
三、以主题教育为渗透方向 |
第二节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主要结构体系 |
一、课文系统 |
二、课文辅助系统 |
三、课后习题 |
第二章 “探究与拓展”栏目的发展变化与主要功能 |
第一节 栏目在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 |
一、继承之处 |
二、发展之处 |
第二节 “探究与拓展”栏目的主要功能 |
一、丰富正文,补充解释 |
二、提供素材,辅助教学 |
三、巩固知识,拓展能力 |
四、适应课标,培育素养 |
第三章 “探究与拓展”栏目的主要特点 |
第一节 选材特点 |
一、严格精选史料 |
二、结合正文重难点 |
三、渗透时代特色 |
第二节 设问特点 |
一、预留思考空间 |
二、贴近学生生活 |
三、考查角度多元 |
第四章 运用“探究与拓展”栏目的策略分析与值得注意之处 |
第一节 研读栏目,灵活运用 |
一、巧用栏目亮点设计导入环节 |
二、围绕栏目重点组织课堂讨论 |
三、挖掘栏目作用布置课后作业 |
第二节 整合拓展,变式运用 |
一、整合相关栏目资源 |
二、补充拓宽栏目内容 |
第三节 精心设问,深度运用 |
一、围绕课文重点展开追问 |
二、设计渐进式问题链 |
第四节 值得注意之处 |
一、关注材料选用的适用性和真实性 |
二、关注问题设计的指向性和科学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学设计 |
附录 B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
致谢 |
(5)江苏淮安楚州十番锣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十番锣鼓及楚州十番锣鼓释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缘起及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楚州十番锣鼓的历史境遇 |
第一节 淮安地理位置与历史境遇 |
一、淮安地理、历史背景 |
二、淮安庙会民俗 |
第二节 里运河上的昆曲与十番 |
一、里运河上的昆曲传播 |
二、江浙地区十番锣鼓的“原点” |
第三节 楚州十番锣鼓的历史脉络 |
一、堂子的承传 |
二、谱本的承传 |
三、演奏形式及乐器编制的承传 |
小结 |
第二章 楚州十番锣鼓的音乐特征 |
第一节 锣鼓昆曲形成及音乐特征 |
一、锣鼓昆曲的来源 |
二、套曲、联曲:对昆曲唱腔曲牌连缀逻辑的借用 |
三、在程式性的曲牌中衍生新曲 |
第二节 无词与有词的器乐曲牌的音乐特征 |
一、无词与有词的器乐曲牌的来源 |
二、单曲:民间器乐曲变奏手法的延用 |
第三节 楚州十番锣鼓的文、武场 |
一、以笛领奏的文场乐器 |
二、以班鼓、小堂鼓领衔的武场乐器 |
第四节 丝竹与锣鼓的组合方式 |
一、丝竹锣鼓与清锣鼓 |
二、锣鼓牌子的结构 |
三、锣鼓的功能 |
小结 |
第三章 昆曲辐射下的楚州十番锣鼓 |
第一节 回溯:堂子艺人的音乐选择 |
一、同名曲牌移植过程中的稳态特征 |
二、锣鼓昆曲剧目题材的俗化 |
三、昆曲在民间的续延:再观旧时锣鼓昆曲的“唱” |
第二节 共生:楚州与苏南两地十番锣鼓的共性特点 |
一、丝竹乐段对原曲基本框架、连缀逻辑的保留 |
二、锣鼓乐段对昆剧锣鼓牌子的吸收 |
第三节 传承:原生语境的流逝 |
一、非民间的传承者的出现 |
二、演奏以谱本为依据 |
三、楚州十番锣鼓的唱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田野考察简况表 |
附录二:田野考察照片 |
后记 |
(7)城市儿童公园的空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城市儿童公园设计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 课题相关研究与实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概念界定 |
1.5.1 城市儿童公园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
1.5.2 叙事学和空间叙事以及两者的互动关系 |
第二章 儿童行为心理特征的基础性研究 |
2.1 儿童环境行为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2.1.1 儿童心理特征 |
2.1.2 儿童户外活动内容 |
2.1.3 儿童行为活动的特征 |
2.2 儿童认知空间的过程与途径 |
2.2.1 感知觉—接触空间的起点 |
2.2.2 记忆力—记忆空间的动力 |
2.2.3 思维力—解读空间的关键 |
2.3 儿童视角的空间认识观 |
2.3.1 物质空间的吸引程度 |
2.3.2 空间故事的合理选择 |
2.3.3 社会空间的正确引导 |
2.4 儿童空间记忆意向三要素——家、校、街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儿童公园空间叙事的基础研究 |
3.1 城市儿童公园空间叙事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 |
3.1.1 叙述者——设计师 |
3.1.2 接受者——儿童 |
3.2 作为叙事媒介的城市儿童公园的要素分类 |
3.2.1 人文景观要素类(具有实词属性) |
3.2.2 心理感知要素类(具有虚词属性) |
3.3 媒介中包含要素的组织方式 |
3.3.1 词类转换和要素属性 |
3.3.2 篇章结构和空间序列 |
3.3.3 修辞表达和要素编排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儿童公园空间叙事类型及编排研究 |
4.1 隐喻无限的诗歌式空间叙事 |
4.1.1 对仗押韵的格律诗式 |
4.1.2 言语自然的自由诗式 |
4.1.3 语言浓缩跳跃的散文诗式 |
4.2 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空间叙事 |
4.2.1 完整故事的记叙散文式 |
4.2.2 感情至上的抒情散文式 |
4.2.3 富于理性的议论散文式 |
4.3 情节跌宕的小说式空间叙事 |
4.3.1 线状结构—故事线串联 |
4.3.2 网状结构—辐射式布局 |
4.3.3 画面结构—景别搭配 |
4.3.4 矛盾空间—元素错位 |
4.4 高度集中的戏剧式空间叙事 |
4.4.1 独幕剧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4.4.2 多幕剧式—场地大、主题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关城市儿童公园空间叙事的补充研究 |
5.1 富于“游戏精神”的理想儿童公园的空间叙事研究 |
5.2 城市儿童公园空间叙事的可持续研究 |
5.2.1 儿童参与设计 |
5.2.2 高科技手段介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中国城市与建筑四十年”大家谈(论文提纲范文)
城市的表演 |
1城市个性和工业化城市标准 |
2城市的外貌和内涵 |
3被动的表演和主动的表演 |
“不小心”的后果 |
作为时间意象的城市 |
机遇相随曲折路初心不忘志不移 |
1从五个小学到清华 |
2十年后再回清华 |
3中国建筑学教育发展的见证 |
4我是一个教师 |
生态理念的再觉醒和建筑与规划学科的新高度 |
(9)从一篇消息写作看如何增强“四力”——《沧州市区运河两岸2.8万亩土地不做商业开发》采写感言(论文提纲范文)
增强“四力”,根本在提高政治素质 |
增强“四力”,关键在提升业务素质 |
增强“四力”,重点是守正创新 |
原稿: |
让千年大运河只留下遗产不留下遗憾 沧州市区运河两岸2.8万亩土地不做商业开发 |
(10)挥毫奋笔书农史 整铧修犁拓稼田——王思明教授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承古今三师启 术通中西两洲连 |
2 金陵风雨延一脉 农史沧桑跨百年 |
3 传承文化护遗产 关注社会谱新篇 |
四、运河采访的一次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音乐教育家靳卯君研究[D]. 吴荻.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理雅各致夫人信札汉译报告[D]. 邹美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城市记忆视角下怀旧空间的体验研究 ——以1192弄老上海风情街为例[D]. 倪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探究与拓展”栏目研究 ——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D]. 莘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江苏淮安楚州十番锣鼓研究[D]. 唐承文.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6]王丽达的歌剧芳华[J]. 蒋力. 人民音乐, 2021(03)
- [7]城市儿童公园的空间叙事研究[D]. 董璟璟. 江南大学, 2020(01)
- [8]“中国城市与建筑四十年”大家谈[J]. 邹羽,王晓明,周可,秦佑国,黄天其. 新建筑, 2020(02)
- [9]从一篇消息写作看如何增强“四力”——《沧州市区运河两岸2.8万亩土地不做商业开发》采写感言[J]. 王晓东,戴绍志. 采写编, 2019(06)
- [10]挥毫奋笔书农史 整铧修犁拓稼田——王思明教授访谈录[J]. 石慧,王皓,王思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