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埃及的养牛与乳品加工业(论文文献综述)
戴琼[1](2015)在《中国乳制品产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乳制品工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推动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目前,我国乳制品工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问题,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国际乳品市场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面对国外乳制品大量涌入我国,挤占市场份额的冲击,中国的乳制品产业利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建立制度与政策上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分析影响乳制品产业区域发展的相关因素,为乳制品产业区域发展的资源利用与政策支持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第2章通过相关数据的整理、计算、制图对我国乳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奶牛存栏量、牛奶生产及乳品消费等方面同世界水平、发达国家等有典型消费特点的国家的差距;第3章采用Excel表格、图形对我国乳业生产、消费的区域布局与演变、乳制品产业的区域发展情况进行描述性的定量分析;第4章针对乳业区域发展的特点,结合理论分析中国乳制品产业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第5章对乳制品产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6章总结全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对生产进行合理布局,调整加工产品结构,培育优质产品,深化乳制品加工企业改革,加强消费引导,开拓潜在市场。
李梦洋[2](2014)在《新源牧业公司乳制品项目投资财务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投资项目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是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力求实现投入资金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在评价的过正中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以新源牧业乳制品投资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项目在乳制品市场和财务评价上的分析说明,对该类乳制品项目进行一个全面的财务分析与市场评价。即在投资前期综合评价该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使企业对未来的投资活动有正确的把握,以确保该项目建设及运营的顺利实施。由于该项目为纯市场竞争类项目,项目的未来市场情况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未来收益,论文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乳制品行业市场并构建乳品项目经济评价体系。本文以项目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基本工具,以乳品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项目市场情况展开探讨,并结合项目的特点建立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通过该实例对论文提出的方法进一步加以验证。本文结构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的整体介绍,同时找出该公司及其未来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针对第二部分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第四部分,对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新源牧业奶牛繁育及乳品加工的市场分析及经济评价,从而得出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其投资回收期低于基准回收期7年的标准。净现值大于零,其余财务指标能够满足行业要求。由此得出项目的赢利能力分析结果较强,认为该项目财务评价中确定的理论指标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的。同时对该项目建设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判断,分别从项目资金落实及未来项目市场预测为重点分析对象,发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使项目能够得以顺利建设,并达到预期经济效益。本项目的建成不但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将大大推动项目所在地区的乳制品行业和奶牛业发展建设,为当地农民致富开创了一条新路,也使当地的牧业草地和以前闲置的玉米秸杆得以开发利用,同时还将带动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产业链,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为振兴吉林省经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做出重要贡献。本文的分析结论也对我国乳制品行业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为我国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瑞红[3](2012)在《提高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能力[1]。乳品加工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举重轻重的地位,因而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本文对乳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从乳品加工业产业技术路线图和产学研合作模式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对如何提高我国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给出了一些建议。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一种创新性的管理方式,它能够帮助企业预测未来发展,进而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整合资源,集中优势进行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于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和设备资源,进一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竞争角度来看,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有利于企业抢占产业的核心环节,抓住产业发展先机[2],而制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又可以有力的促进产学研的结合[3]。本文将以产业技术路线图和产学研合作模式两部分作为主体内容展开分析。论文对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进行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分析、加工壁垒分析以及研发需求分析。在市场需求分析方面,又分别对乳品品类、消费区域、技术、加工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需求分析,并进行了SWOT矩阵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乳品行业的综合技术路线图。对科技创新模式的研究表明,应用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提高乳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并具体探讨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优势,目前在乳品加工业遇到的障碍,以及乳品加工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促进该模式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本文最后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提高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完善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针对不同的创新类别、创新方式进行创新,按照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规划、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创新,政府发挥职能进一步促进乳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等。
侯淑霞[4](2008)在《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向组织关系研究是产业经济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其实质是实现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的联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实现产业链条系统内部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乳业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特殊产业,产业链不同阶段的参与主体之间呈现“纵向关系”,因此,对乳业产业化的研究其实质就是对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研究。我国乳业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正处于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转变以及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对促进乳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乳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乳业增效,为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强对乳业调控和支持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考察世界乳业和我国乳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世界乳业典型国家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对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沿革和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对我国现阶段乳品产业链主要的纵向组织关系类型——纵向约束下的关系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动因和机理,指出了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目标模式和优化整合的路径以及实现目标模式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认为,乳业发达国家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相关行为(利益)主体关系紧密,实现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合作社一体化纵向组织关系,从而形成了比较牢固的“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我国乳业诞生近百年来,在城郊型、牧区型以及农区型三种乳业模式下,乳品产业链的行为(利益)主体从分散、小规模走向规范化和产业化,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完全垂直一体化到多元化的过程。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总体上表现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由政府统一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各活动主体进行理性选择并不断调整;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外部经济机会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主要因素,且交易费用的减少也促进了纵向组织关系向更高级形式的演进;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受到外部利润和交易费用的影响,以制度均衡作为一个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周期的起点,经历了制度“均衡—非均衡—均衡”的过程。在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进程中,政府职能逐步发生改变,政府的职能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介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间接调控。目前在我国乳业占主导地位的纵向约束关系存在不完备性;基于G-H-M模型的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分析表明,乳品企业与农户之间应该采用产权一体化的联结方式,即农户与乳品企业应该属于同一个所有者,这样的资源配置才是高效率的。论文阐述了“合作社一体化”纵向组织关系是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目标模式,实现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从纵向约束向合作社一体化的转变是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优化与整合的路径。最后,论文探讨了存在的局限,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有:1.对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沿革与现状进行准确总结和概括,按照不同阶段对其发展历程展开全过程的分析和纵向透视;对典型国家印度、新西兰、荷兰的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进行全程的比较、分析,这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总结方面均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研究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市场规模扩大等因素与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的实证关系;讨论了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的机理和过程,得出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机理的数学模型。这在理论探讨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郭辉,李丽莉,杨膺白[5](2007)在《我国水牛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国内外水牛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水牛奶的理化特点,分析了水牛奶所具有的优势与特色,并对水牛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刘宇宏[6](2006)在《内蒙古奶业产业化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入WTO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奶业是内蒙古畜牧业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奶业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本文在分析国内、国际奶类生产、消费和贸易状况,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奶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内蒙古奶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奶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奶牛单产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的作用、利益分配机制等进行了剖析。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内蒙古奶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及对策: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奶源基地、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奶业产业化水平等,促进内蒙古奶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王筱丽[7](2005)在《从世界及中国奶业发展的角度探讨贵州奶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文中认为奶业发展对改善我国人民的营养状况、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围绕世界奶业以及澳大利亚奶业发展情况,分析总结了世界及澳大利亚奶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得出其对中国奶业发展的启示;其次围绕中国奶业的发展,就中国奶业的生产、加工、消费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中国奶业发展的对策是:一要把奶业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二要逐步建立各种奶业合作组织,加强奶业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三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四是认为澳大利亚在品种改良和选育、生产模式与体系、饲养管理方法等方面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科研与奶牛生产紧密结合,其经验值得中国奶业学习和借鉴。 论文最后对贵州省奶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的观点是:贵州奶业发展具有政策优势、项目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奶牛养殖总体规模小、单产水平低、机械化挤奶程度低、奶牛基地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等。本论文分析了国内国外、贵州奶业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奶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奶业发展得出的启示和国内奶业发展的趋势以及贵州奶业发展经验,得出在贵州通过“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奶业是可行的结论,提出贵州省奶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是:提高奶业的科技水平,壮大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导消费。
纪红丽[8](2005)在《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得以实现,是最终实现区域产业升级的一个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产业集聚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活力,引起了众多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在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加快的全球经济激烈竞争中,扎根于特定土地上的产业集聚对于增强国家竞争实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竞争压力将促使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发展产业集聚。内蒙古地区的乳业发展初显产业集聚,如何培育和引导其可持续发展下去,是提升内蒙古地区经济实力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对产业集聚的研究进行回顾,围绕如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优势这一核心问题,在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特征、形成机制的同时,列举了国外产业集聚成功的范例,并借鉴了国内的产业集聚的经验和教训,旨在运用产业集聚的理论以及国内外产业集聚的实践,为内蒙古地区实施乳业产业集聚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畜牧业是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产业,而奶牛业是畜牧业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为内蒙古地区乳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国外乳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发展现状、特征、内部组织结构、龙头企业在乳业产业集聚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内蒙古地区发展乳业产业集聚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了促进内蒙古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还处在初级阶段,奶牛饲养和原奶生
许丽[9](2005)在《中国奶类的生产与供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中国奶牛业的发展和奶类生产特征、中国奶类的生产、中国奶类的供给弹性、中国奶业发展中的政府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剖析,详细阐述了中国奶类生产的现状、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1949年以来中国奶类总产量及年人均占有量都在快速增长,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奶类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2003年人均消费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人均消费支出也不高,奶类的主要消费群体城镇居民的人均奶类消费支出只占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5.2%。中国奶类生产具有小规模、低效率、低水平的特点。经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中国的奶类生产具有明显区域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原料奶、液体奶以及干乳制品的分布明显不平衡;二是中国奶类制品的产品结构不够合理,急需调整,调整将会向干酪和发酵奶制品比重逐渐增加而奶粉和液体奶比重逐渐减小的方向发展;三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是中国奶类生产量增加的推动力,居民收入水平对奶类生产量的影响作用显着,而且是呈指数增长趋势;四是中国专业户饲养奶牛的成本低于国营集体奶牛场,这也是造成中国许多地方目前乳品加工企业多而规模小的主要原因之一;五是技术进步将是中国奶类供给增长的主动力。
张莹[10](2004)在《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应用推广方案,本文通过收集文献,整理分析国内外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工作资料,以及总结笔者参与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相关课题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实践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胚胎移植技术在我国奶牛育种和品种改良,提高生产性能方面的实际价值,以及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奶牛生产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作用和重大推广意义。同时,分析了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推广应用中现已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设想。 本文重点分析了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的各自特点与相互配套使用的综合优势,并强调了该项综合技术具有充分发挥优良母牛的繁殖潜力,提高繁殖效率;作为育种手段,加速品种改良,扩大良种牛群;诱发奶牛怀双胎,提高生产效率;代替种牛的引进,节约生产成本;保存品种资源和作为研究手段;以及克服不孕和定性培育良种母牛等多种功效。尤其是作为一项很好的育种手段在奶牛生产繁育中可因时因地加以灵活应用,不仅能显着缩短世代间隔,加速品种改良,扩大良种牛群,提高繁殖效率等,而且能很好地通过解决目前发展奶牛业所存在的良种奶牛短缺的关键问题,有效地避免盲目扩大养牛规模给草地和土地带来的极大压力。因此,明确提出进一步推广应用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和发展奶牛业必须要走精养之路,靠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量的发展思路。因为,该项综合技术是在短时间内经济有效地大力发展良种奶牛的极佳繁育手段,况且,这样既能减少有限资源的占用,又能显着提高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 笔者结合我国养牛业的现状及奶牛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根据不同的目的,提出将同期发情、超数排卵、人工授精、胚胎采集、胚胎质量及性别鉴定、胚胎鲜胚保存、胚胎冷冻、解冻与移植,以及胚胎体外培养、性别控制和分割等现代家畜改良繁育技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目的有选择地有机结合,综合配套使用的推广应用方案,其中包括现有种子牛群的加速扩繁、高产优良品种奶牛胚胎的引进、定向培育优良高产性能母犊、品种资源保存比较研究、加倍提高产犊率降低繁育成本等可行性较高的技术配套方案。同时根据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情况,指出了不同层面推广应用胚胎移植综合技术的实施要点和技术关键,提供了一套能有效应用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的推广方案。
二、埃及的养牛与乳品加工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埃及的养牛与乳品加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乳制品产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的难点和创新 |
1.4.1 本研究的难点 |
1.4.2 本研究的创新 |
第2章 中国乳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
2.1 中国乳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 |
2.2 中国乳业发展现状 |
2.2.1 牛奶生产 |
2.2.2 乳品加工 |
2.2.3 乳品消费 |
2.2.4 乳制品进出.贸易 |
2.3 我国乳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
2.3.1 奶牛存栏量 |
2.3.2 牛奶产量 |
2.3.3 乳品消费 |
第3章 中国乳业区域发展状况分析 |
3.1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各区域生产状况 |
3.1.1 中国奶牛饲养和牛奶生产的区域分布现状 |
3.1.2 中国奶牛饲养和牛奶生产的区域演变 |
3.2 中国乳制品产业区域发展及演变 |
3.3 中国乳制品消费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区域演变历程 |
第4章 中国乳制品产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1 资源禀赋 |
4.2 科学技术水平 |
4.3 相关产业 |
4.4 市场需求 |
4.5 对外开放水平 |
4.6 产业政策 |
第5章 中国乳制品产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理论模型的设计 |
5.2 模型的参数估计 |
5.3 模型的检验与比较 |
5.4 回归结果及解释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小结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统计数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新源牧业公司乳制品项目投资财务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项目情况及存在问题 |
2.1 项目公司概况 |
2.2 新源牧业建设项目分析 |
2.3 项目投资面临的问题 |
第3章 新源牧业投资项目问题分析 |
3.1 项目公司财务问题分析 |
3.2 项目筹资问题分析 |
3.3 项目投资市场环境分析 |
第4章 项目问题解决方案与风险防控措施 |
4.1 项目财务问题解决方案 |
4.2 项目筹资问题解决方案 |
4.3 项目市场风险防控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提高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基础理论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市场营销理论 |
2.3 技术路线图 |
2.3.1 技术路线图的涵义 |
2.3.2 技术路线图的基本结构 |
2.3.3 技术路线图制定的原则及意义 |
3 国内外乳品加工业现状 |
3.1 我国人均收入及乳品产量状况 |
3.2 我国乳品行业的消费状况 |
3.3 我国乳品行业的竞争状况 |
3.4 国外情况 |
3.4.1 产业发展情况 |
3.4.2 产品创新情况 |
3.4.3 乳业相关政策 |
4 我国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分析 |
4.1 科技创新的现状 |
4.2 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市场分析 |
4.2.1 乳品加工业品类分析 |
4.2.2 乳品消费区域分析 |
4.2.3 乳品加工技术分析 |
4.2.4 乳品加工企业设备分析 |
4.2.5 乳品加工业SWOT 分析 |
4.3 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目标分析 |
4.4 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技术壁垒分析 |
4.5 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研发需求分析 |
4.5.1 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研发需求项目分析 |
4.5.2 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需求项目的模式及优先性分析 |
5 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技术路线图及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
5.1 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综合路线图的绘制 |
5.2 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种类及模式 |
5.3 我国重点乳品企业已取得的创新成果 |
5.4 乳品加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现状 |
5.5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
5.5.1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 |
5.5.2 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及可行性 |
5.5.3 乳品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模式面临的主要障碍 |
5.5.4 乳品企业应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议 |
6 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
6.1 乳品加工企业完善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
6.1.1 新观念 |
6.1.2 新体制 |
6.1.3 新管理方式 |
6.1.4 新技术方法 |
6.1.5 新评价方式 |
6.1.6 新设备机器 |
6.2 乳品加工企业针对不同创新类别及方式选择创新 |
6.3 政府发挥在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中的职能 |
6.3.1 驱动机制 |
6.3.2 约束机制 |
6.3.3 建立乳制品加工业信息数据库 |
6.3.4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
1.2.1 纵向关系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
1.2.2 乳业产业化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1.4.1 产业 |
1.4.2 产业链 |
1.4.3 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 |
2 国内外乳业发展现状概述 |
2.1 世界乳业发展现状 |
2.1.1 世界原奶生产 |
2.1.2 世界乳品加工 |
2.1.3 世界乳品消费 |
2.2 中国乳业发展现状 |
2.2.1 中国原奶生产 |
2.2.2 中国乳品加工 |
2.2.3 中国乳品消费 |
2.3 本章小结 |
3 典型国家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比较研究 |
3.1 印度 |
3.1.1 印度乳业概况 |
3.1.2 印度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 |
3.1.3 经验与启示 |
3.2 新西兰 |
3.2.1 新西兰乳业概况 |
3.2.2 新西兰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 |
3.2.3 经验与启示 |
3.3 荷兰 |
3.3.1 荷兰乳业概况 |
3.3.2 荷兰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 |
3.3.3 经验与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沿革与现状 |
4.1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利益主体及关系形成 |
4.1.1 原奶生产者 |
4.1.2 原奶收购者 |
4.1.3 乳品加工者 |
4.1.4 乳品销售者 |
4.1.5 乳品消费者 |
4.2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进程 |
4.2.1 城市郊区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进程 |
4.2.2 牧区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进程 |
4.2.3 农区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进程 |
4.3 当前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主要类型 |
4.3.1 龙头企业带动型纵向组织关系 |
4.3.2 中介组织联动型纵向组织关系 |
4.3.3 龙头企业带动的准合作社一体化纵向组织关系 |
4.3.4 一体化纵向组织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的动因与机理 |
5.1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的特点 |
5.1.1 演变的基础是制度供求的非均衡性 |
5.1.2 演变中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并存 |
5.1.3 组织关系演变的主体是政府组织而非个人或自愿联合团体 |
5.1.4 组织关系演变的诱因是追逐外部利润 |
5.2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的动因 |
5.2.1 基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分析 |
5.2.2 基于交易成本与契约选择的分析 |
5.3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机理 |
5.3.1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机理 |
5.3.2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机理的数学模型 |
5.3.3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与政府职能转变 |
5.4 本章小结 |
6 乳业纵向约束组织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以“公司+奶站+农户”模式为例 |
6.1 “农户—奶站”关系分析 |
6.1.1 奶站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
6.1.2 奶站与农户的博弈分析—以抗生素检测为例 |
6.1.3 结论 |
6.2 “奶站—企业”关系分析 |
6.2.1 奶站产权属于企业的“奶站—企业”关系 |
6.2.2 奶站产权独立的“奶站—企业”关系 |
6.2.3 结论 |
6.3 “企业—销售商”关系分析 |
6.3.1 产权关系下的交易费用分析 |
6.3.2 契约关系下的交易费用分析 |
6.3.3 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从纵向约束到合作社一体化—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优化整合 |
7.1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优化整合的目标模式与路径 |
7.1.1 基于制度演化的分析 |
7.1.2 基于G-H-M模型的分析 |
7.1.3 结论 |
7.2 合作社一体化纵向组织关系的特点和比较优势 |
7.2.1 合作社一体化纵向组织关系的特点 |
7.2.2 合作社一体化纵向组织关系的比较优势 |
7.3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优化整合 |
7.3.1 提升农户在乳品产业链中的地位是优化整合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核心问题 |
7.3.2 打造强势核心企业是优化整合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重要措施 |
7.3.3 加强政府干预和调控是优化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必要保障 |
7.4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内蒙古奶业产业化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奶业的发展趋势 |
1.2.2 国外奶业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框架及特点 |
第二章 内蒙古奶业现状、贸易及市场前景 |
2.1 奶业发展现状 |
2.2 牛奶产品贸易分析 |
2.3 牛奶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
第三章 内蒙古发展奶业的有利条件及经验分析 |
3.1 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决定了我区较适宜发展奶牛业 |
3.2 饲料、秸杆资源优势显着 |
3.3 有“伊利”和“蒙牛”两大全国驰名品牌及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
3.4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奶业的健康发展 |
3.5 原奶价格具有直接的优势 |
第四章 内蒙古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奶牛整体单产水平低、品种改良步伐缓慢 |
4.2 乳品加工企业布局不尽合理、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
4.3 奶源基地建设落后 |
4.4 奶类加工制品品种单调、品质不高、企业规模小 |
4.5 奶牛饲养技术水平低、饲料结构不合理、技术支持不足 |
4.6 奶业生产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化组织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五章 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完善 |
5.1 伊利集团现状分析 |
5.2 蒙牛公司现状分析 |
第六章 利益机制的建立 |
6.1 奶农与企业形成对等的两个利益主体 |
6.2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的具体措施 |
6.3 利润分配 |
第七章 内蒙古奶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
7.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制定正确的奶业发展战略 |
7.2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
7.3 加快奶业科技进步 |
7.4 扶持奶业龙头,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
7.5 转变人们的饮食观念,加强消费引导,开拓潜在市场 |
7.6 加强奶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化体系 |
7.7 加强宏观管理,避免中小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从世界及中国奶业发展的角度探讨贵州奶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综述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阶段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世界奶业发展状况分析—以澳大利亚为例 |
3.1 世界奶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启示 |
3.2 澳大利亚奶业发展状况分析 |
第二节 中国奶业发展的特征、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3.3 中国奶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3.4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 |
3.5 中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6 我国奶业发展对策 |
3.7 我国奶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贵州奶业发展情况分析 |
3.8 贵州奶业发展现状分析 |
3.9 政府支持奶业发展的情况分析 |
3.10 龙头企业对贵州奶业发展所起作用的分析 |
3.11 贵州自然资源条件有利奶业发展情况的分析 |
3.12 贵州奶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发展贵州奶业的政策建议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产业集聚成为区域发展的驱动力 |
(二) 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
(三) 产业集聚是内蒙古地区发展乳业的需要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创新点 |
第二章 产业集聚理论分析 |
一、什幺是产业集聚 |
二、西方产业集聚的理论发展 |
(一) 产业集聚理论在历史和学术上的探讨 |
(二) 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
(三) 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 |
(四) 国内外产业集聚的发展实例 |
(五) 产业集聚理论对内蒙古地区发展的指导意义 |
三、国内产业集聚的研究 |
(一) 国内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
(二) 国内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 |
(三) 国内产业集聚实践对内蒙古地区发展的指导意义 |
第三章 内蒙古地区乳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一、世界乳业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
二、内蒙古地区乳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
(一) 中国乳业发展的现状 |
(二) 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三)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内蒙古乳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分析 |
一、内蒙古地区乳业的发展现状 |
(一) 内蒙古地区乳业所取得的成就 |
(二) 目前内蒙古地区乳业呈现集聚发展 |
二、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的形成、结构、及特征 |
(一) 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 |
(二) 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的内部组织结构 |
(三) 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中龙头企业的地位 |
(四) 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的特征 |
三、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
(一) 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优势分析 |
(二) 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中政府的作用 |
四、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思路 |
一、基本结论 |
(一) 奶牛饲养和原奶生产是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主要原因 |
(二) 乳品质量是乳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
(三) 中国乳品需求持续增长是内蒙古地区乳品产业集聚发展主要拉动力 |
(四) 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发展的薄弱环节 |
(五) 技术创新是影响乳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
二、政策思路 |
(一)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
(二)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中国奶类的生产与供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2 中国奶牛业的发展和奶类生产特征 |
2.1 世界奶类的生产现状 |
2.2 中国奶牛业的发展变化历程 |
2.3 中国奶类生产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
2.4 中国奶类制品的产品结构分析 |
3 中国奶类的生产分析 |
3.1 中国奶类生产的波动及变化 |
3.2 影响中国奶类生产波动的因素 |
3.3 中国奶类生产成本变化分析 |
4 中国奶类的供给弹性分析 |
4.1 即期供给 |
4.2 长期供给 |
4.3 中国奶类短期供给弹性预算 |
4.4 对未来10 中国奶类供给量的估算 |
5 我国奶业发展中的政府支持政策 |
5.1 中国奶类市场政策的发展变化 |
5.2 现行的奶类市场政策 |
5.3 乳品加工业发展中的政府支持 |
5.4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奶业发展的支持 |
5.5 政府在奶类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
6 结论 |
6.1 中国奶类生产处于滞后状态且其分布具有区域不平衡性 |
6.2 中国奶类制品的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
6.3 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是中国奶类供给量增加的推动力 |
6.4 中国专业户饲养奶牛的成本低于国营集体奶牛场 |
6.5 技术进步将是中国奶类供给量增长的主动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胚胎移植技术发展史 |
1.1.1 世界胚胎移植技术发展历程 |
1.1.2 我国奶牛胚眙移植技术发展进程 |
1.2 国内外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际应用现状 |
1.2.2 国内推广情况 |
1.2.3 发展趋势 |
1.3 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的目的和推广意义 |
1.3.1 奶牛胚眙移植技术研究的主要目的 |
1.3.2 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推广意义 |
2 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应用研究 |
2.1 《牛胚胎移植技术应用研究》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主要结论和问题探讨 |
2.2 《奶牛胚胎分割技术研究》 |
2.2.1 简便、高效切割奶牛胚眙方法的筛选研究试验 |
2.2.2 提高半胚移植妊娠率和提高同卵双犊率的技术研究 |
2.2.3 应用国产纯化促滤泡素(P-FSH)诱发黑白花奶牛超数排卵试验 |
2.2.4 应用国产氯前列烯醇诱发黑白花奶牛同步发情试验 |
3.奶牛胚胎移植综合技术要点 |
3.1 胚胎的体内生产 |
3.1.1 供体和受体母牛的选择 |
3.1.2 同期发情 |
3.1.3 超数排卵 |
3.1.4 胚胎采集 |
3.1.5 胚胎质量鉴定 |
3.1.6 胚胎保存与冷冻和解冻 |
3.1.7 胚胎分割 |
3.1.8 胚胎性别鉴定及控制 |
3.1.9 胚胎移植 |
3.2 胚胎的体外生产 |
3.2.1 卵母s细胞的准备 |
3.2.2 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 |
3.2.3 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 |
3.2.4 受精卵的发育培养 |
3.2.5 胚胎质量的评定和胚胎移植 |
4 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配套应用推广方案 |
4.1 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的整合配套与应用 |
4.1.1 高产优良品种奶牛胚胎的引进 |
4.1.2 现有种子牛群的加速扩繁 |
4.1.3 定性培育优良高产奶牛的母犊 |
4.1.4 品种资源保存比较研究 |
4.1.5 提高母犊产犊率降低生产成本 |
4.2 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实践影响因素分析 |
4.3 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配套应用推广方案设想 |
4.3.1 组织机构 |
4.3.2 参与主体及职责分工 |
4.3.3 推广方式方法 |
4.3.4 资金来源 |
4.3.5 推广应用收效预测 |
4.4 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推广应用的注意事项及建议 |
5 主要参考文献 |
6 个人简历及致谢 |
四、埃及的养牛与乳品加工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乳制品产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D]. 戴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02)
- [2]新源牧业公司乳制品项目投资财务分析与评价[D]. 李梦洋. 吉林大学, 2014(03)
- [3]提高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对策研究[D]. 李瑞红.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4]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研究[D]. 侯淑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5]我国水牛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A]. 郭辉,李丽莉,杨膺白. 第二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7
- [6]内蒙古奶业产业化问题探讨[D]. 刘宇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05)
- [7]从世界及中国奶业发展的角度探讨贵州奶业今后的发展方向[D]. 王筱丽.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8]内蒙古地区乳业产业集聚问题研究[D]. 纪红丽. 内蒙古大学, 2005(03)
- [9]中国奶类的生产与供给分析[D]. 许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11)
- [10]奶牛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推广应用研究[D]. 张莹.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