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化石油气代替乙炔气切割——液化石油气瓶与割咀产品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1](2021)在《砂铸阀体冒口自动化火焰切割方案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磊[2](2021)在《砂铸阀体冒口自动化火焰切割方案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铸件的自动化清理有多数专家学者在规则类、小型类、轻型类的铸件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突破,但对于复杂类且重型类铸件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砂铸阀体冒口的自动化切割过程展开研究。该阀体重达300kg以上,在研究过程中,冒口的切割精度是一个重要的依据标准。由于本工序为粗加工阶段,故须尽可能多的去除冒口,且企业要求最后剩余冒口高度不大于4mm即为合格。首先,进行阀体位置的定位识别。市面上常用的三维重建对于表面粗糙砂铸阀体并不适用,故本文选择在阀体的上表面寻找一个虚拟平面。在阀体上放置几个标记小球组成一个虚拟平面并且通过光学运动捕捉系统的红外线相机扫描捕捉来实现。对于虚拟平面的建立本文分别设计了三种方案,试验结果表明第三种方案误差最小。其次,阀体悬挂偏移量误差分析。由于本项目采用的是悬挂式切割方案,因此当反吸盘与阀体被焊接成一个刚体后被吊起时,钢筋刚度不够会导致一定的变形的产生,造成阀体整体偏移对后面的切割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钢筋的变形对整个阀体造成偏移量展开分析。通过理论与仿真结合证明使用4根钢筋优于3根钢筋。然后,阀体可重复性切割定位试验。当积放式悬挂输送机将阀体运输至加工位进行切割试验时,割枪喷出的高速射流会导致阀体晃动,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定位夹具限制其晃动。使用SolidWorks对定位夹具进行设计并加工,通过对夹具进行20次夹紧试验,结果误差在0.9mm左右。最后,自动化火焰切割试验验证。将切割程序录入机器人分别进行碳钢与不锈钢阀体切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切割质量可以满足企业对于阀体冒口不大于4mm要求。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3](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文中指出2020年第26号关于批准发布《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以ISO/IEC标准化文件为基础的标准化文件起草规则》等586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以ISO/IEC标准化文件为基础的标准化文件起草规则》等586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现予以公布。
徐文晶[4](2020)在《《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定语从句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船舶技术百科全书》英汉翻译项目。原文本涉及船舶技术方面的专业术语及相关概念,具有专业性强、措词准确、结构严谨等特点。因此,在翻译科技类信息文本时,译文需达到客观、准确和简洁的要求。本报告旨在研究《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定语从句的汉译方法。定语从句主要的修辞功能分为限制功能和描述功能。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基于材料中出现的定语从句,结合上述两种功能,从定语从句的关系词、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以及定语从句的特殊结构进行翻译和分析,最后总结出定语从句的四种翻译方法:“译成定语”、“译成并列句”、“译成合成独立句”以及“译成状语”。定语从句是英语中一种特有而又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因此,笔者以期通过上述四种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使定语从句的翻译达到通顺忠实的要求,从而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并且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冯俊辉[5](2020)在《基于短电弧加工的铆钉切除装置的研究》文中提出铆钉连接技术以连接可靠、重量轻、成本低、工艺简便等特点,成为当今世界常见的机械连接方案,在生产制造中得到了十分广泛得应用。在设备维护或生产制造中,对于不符合铆接质量技术要求以及作用失效、磨损严重的铆钉,需取下重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电钻和气割等设备去切割铆钉,效率低、成本高且容易造成工件损伤。基于此,论文在结合电火花铆钉切除装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短电弧加工的铆钉切除方案,运用短电弧加工中高能量的电弧放电直接将铆钉头部或者套环环切,再将铆钉钉杆用冲头冲出,即可顺利取出铆钉。在分析了国内外电火花、短电弧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重点对机械运动断弧机制和工作液流体动力断弧机制进行研究,根据实际铆钉切割的需要,选择将二者结合组成新的断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的机械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对工具电极进给调节机构、旋转机构和冲液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分析。对电弧加工的电源斩波电路、计算机控制系统、加工间隙电压检测系统完成了硬件设计。采用PIC16F887单片机作为控制器,完成了加工脉冲控制、电极进给控制、旋转控制和间隙电压检测软件编写,确保了在铆钉切除时能对加工脉冲进行调节,并且不会因为加工过程中工具电极进给速度大于铆钉的蚀除速度,而造成短路损坏装置。最后,在实验室进行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的设备调试和试验,完成了铆钉切除试验。并采用LabVIEW编程平台,编写加工电弧的数据采集程序以记录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证实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断弧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试验基本确定了相关加工工艺参数,为进一步研制铆钉切除装备奠定了基础。
李刚[6](2019)在《车用IBE/柴油混合燃料喷雾和燃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代用燃料在车辆上的使用因可以降低排放、缓解能源压力而备受关注。丙酮-丁醇-乙醇(ABE)混合液是发酵生产生物丁醇的中间产物,可以被直接用作车用代用燃料以避免丁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昂的分离和提纯成本,但ABE中的丙酮腐蚀性大、闪点极低,不适合作为燃料使用。利用生物发酵技术,ABE可以被转化为由异丙醇、丁醇及乙醇(IBE)组成的混合液。与ABE相比,IBE更适合被用作车用代用燃料。大多情况下,代用燃料的使用可以使碳烟排放降低,但NOx排放升高。低温燃烧是一种可以有效降低车用发动机排放的机内净化技术,具有同时降低碳烟和NOx排放的潜力。当前对其开展的研究大多以发动机台架实验为主,很少涉及具体的喷雾与火焰发展过程,而关于IBE/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燃烧的研究更少。为研究车用IBE/柴油混合燃料的喷雾燃烧过程,本文构建了一台预混加热式定容燃烧弹,研究了IBE/柴油混合燃料和纯柴油的差异;IBE中各组分的比例、IBE与柴油混合比;正丁醇、IBE及ABE的差异等对燃料喷雾燃烧的影响。试验过程中,定容燃烧弹的环境温度变化范围为800K-1200K、环境氧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3%-21%,覆盖了低温燃烧、常规燃烧和有无EGR下柴油机的缸内环境参数。此外,本文还对柴油机燃用IBE/柴油混合燃料时的性能、燃烧及排放进行了研究,以验证定容燃烧弹所得结果。不同环境温度和氧浓度条件下的容弹试验结果表明,随环境温度或氧浓度降低,所有测试燃料的喷雾、燃烧及火焰发展过程呈现出一些一般性规律,即液态贯穿距离和喷雾面积均增大,最大燃烧压力和峰值放热率均升高或均降低,滞燃期延长,燃烧持续期缩短或延长,燃烧相位推迟,火焰举升高度和油气混合区域均增大。所有测试燃料的火焰自然发光强度随环境温度或800K和1000K温度下的氧浓度降低依然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降低。但在1200K高温下,随着氧浓度降低却呈现出一些差异,即对于柴油和小混合比的燃料,其火焰自然发光强度降低,而对于纯正丁醇、IBE、ABE及IBE80,其火焰自然发光强度升高。不同燃料的容弹试验结果表明,燃料理化特性对喷雾、燃烧及火焰发展过程的影响在低温下较明显,但高温下不太显着。添加IBE到柴油中,可以改善燃料的喷雾特性,使液态贯穿距离缩短、喷雾面积减小;混合比越大,改善效果越明显,但燃烧压力和放热率降低,不利于发动机热效率的保持;与柴油相比,IBE/柴油混合燃料火焰举升高度较长,油气混合区域较大,火焰自然发光强度较低。对比不同组分的IBE/柴油混合燃料,可以发现,随着IBE中异丙醇含量的增多,被测燃料的液态贯穿距离缩短,喷雾面积减小,火焰举升高度略微延长,自然发光强度显着降低。此结果表明,增加IBE组分中异丙醇的比例有利于改善喷雾特性,降低碳烟排放。正丁醇、IBE及ABE的喷雾特性总体上较为相近,只有在800K低温工况下表现出差异,具体表现为ABE的液态贯穿距离和喷雾面积最小,IBE次之,正丁醇较大。与IBE和ABE相比,正丁醇的自然发光强度最大。在1000K温度下,ABE的自然发光强度略大于IBE,而1200K温度下明显大。由柴油机台架试验结果可知,柴油中掺混IBE可以有效降低碳烟排放,但NOx排放升高。随着进气道氧浓度的降低,NOx排放明显降低,碳烟排放升高。但对于混合比为30%的IBE/柴油混合燃料,碳烟排放随进气道氧浓度降低而升高的程度很小。这表明配合适当比率的EGR,缸内直喷IBE/柴油混合燃料可以同时降低NOx和碳烟排放。
俞昊[7](2017)在《火焰切割割缝宽度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焰切割是一种常用的钢铁粗加工技术,以其成本优势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火焰切割时会产生铁的浪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火焰切割的割缝宽度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火焰切割的适用范围以及火焰切割和其他切割方式的优劣对比做了详细的介绍,解释了选择火焰切割的割缝宽度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之后说明了火焰切割过程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火焰切割时的工艺参数,以及火焰切割时不同燃气的特性。在实验部分,使用数控火焰切割机对150mm厚的铁块进行切割,并研究了丙烷和预热氧流量对割缝宽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割缝宽度平均为4.8mm。通过调节预热氧流量,令丙烷的当量比为1.2,可使割缝宽度在该丙烷流量下达到最窄,此时若使丙烷、预热氧流量同时增大,保持丙烷当量比不变,割缝宽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实验中还使用了重铬酸钾滴定法滴定熔渣样品,得到熔渣中铁、二价铁、三价铁的含量分别为18.8%、55.53%、25.67%,并结合切割速度3.5mm/s计算出切割过程中铁氧燃烧放热的热功率为91.1kW。最后,对火焰切割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达到稳态后铁块的温度场及割缝宽度。模拟中忽略了预热火焰对铁块温度的影响,并在以割炬位置为中心,割缝宽度为直径的圆柱形区域内设定了一个均匀分布的热源项Qt,以模拟切割氧对铁块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当Qt取42.4kW时模拟得到的割缝宽度为4.8mm,且Qt每变化1kW,割缝宽度变化0.1mm。另外,割缝处的对流换热是影响铁块冷却速度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影响割缝宽度的大小。
熊凡凡[8](2017)在《ANG用于切割气气瓶技术开发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工业大国,同时也是工业切割气的消费大国。但传统工业切割气-乙炔的生产过程不仅能耗高,还会生成磷和硫等有害元素,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通过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和切割性能等方面的对比,发现天然气是替代乙炔成为新型工业切割气的最佳选择。而从广谱性、安全性、节能环保性和经济性的角度考虑,ANG气瓶储运是最佳的天然气切割气储运方式。本文对目前ANG气瓶储运的研究成果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本课题组在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研制上取得的成果,研究开发了一套ANG气瓶储运工艺流程。并设计了一套ANG气瓶储运工艺流程的操作方案,用于现场测试和今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指导。该工艺流程中,本文设计了两种容积70L的ANG气瓶。一种是为了抑制吸附热效应,内置循环水换热盘管的卧式气瓶;一种是结构简单,可填充更多活性炭的立式气瓶。现场测试得卧式气瓶活性炭填充率为57.5%,35℃、4.0MPa下平均充气瓶储气性能为81.8v/v;立式气瓶活性炭填充率为62.5%,45℃、4.0MPa下平均充气瓶储气性能为82.7v/v;实验室测得微型储罐活性炭填充率为55.8%,25℃、4.0MPa下的储气性能为95.8v/v。通过分析和计算,本文得出了活性炭理论最大填充率的计算公式。进一步研究发现,设置一个容积为ANG气瓶容积十分之一的预吸附罐,可将ANG气瓶的使用寿命提高294%。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针对目前ANG气瓶储运工艺流程中的不足,本文进一步设计了一套结合门站原有调压工艺的集进气、调压、降温和除杂于一体的ANG来气预处理装置工艺。该工艺可将立式气瓶最高平衡温度下降6℃,在降低最高温度提升安全性的同时,使气瓶储气性能从91.96v/v提升到了94.38v/v;可使气瓶充气时间缩短76.67%;可将ANG气瓶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了18%。该工艺是一种全面优化ANG充气过程的来气预处理方案,对今后ANG用于切割气瓶的实际生产和其他ANG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建议。
谢丽萍[9](2016)在《弹簧生产企业开展安全预评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安全生产问题越来越重视了。安全评价在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的开展,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除了对这些行政许可的行业强制要求开展安全评价外,其他行业主要是以企业自愿开展为主,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开展,不知道怎样开展,对企业安全评价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高,尤其是弹簧生产企业。弹簧生产企业在安全评价开展及研究方面极其少,但是伴随着我国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内燃机、助动车及电气工业不断发展,弹簧制造行业也在逐渐增多,弹簧制造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凸显严峻。弹簧生产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没有建立安全责任体系,生产设备技术水平低,安全设施设计标准低,企业员工管理水平不高,制造过程中危险因素较多,安全生产事故极易发生,因此,弹簧生产企业开展安全预评价工作,辨识存在的危险因素,全面系统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预防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有效避免事故发生。所以,本文对弹簧生产企业安全预评价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本文从国内外安全评价的研究概况,我国当前弹簧生产企业安全预评价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作用,证明了弹簧生产企业安全预评价的研究意义和内容;通过对弹簧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实例,找出弹簧生产企业主要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再应用多种常用的预评价方法来评价项目,分析其结果,从而得出适用于弹簧生产企业的安全预评价方法,即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道化火灾爆炸指数法、安全检查表法、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法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联合运用,对弹簧生产企业进行安全预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李磊,王金燕[10](2016)在《二甲醚发展前景及加快实施《液化二甲醚钢瓶》地方标准的重要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甲醚(dimethyl ether,简称DME)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可以替代液化石油气和柴油使用。液化后盛装于钢制气瓶中,便于储存、运输和使用,根据《液化二甲醚钢瓶》设计和制造的液化二甲醚钢瓶的特点和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制定《液化二甲醚气瓶》标准的重要意义及二甲醚发展前景。
二、液化石油气代替乙炔气切割——液化石油气瓶与割咀产品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化石油气代替乙炔气切割——液化石油气瓶与割咀产品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2)砂铸阀体冒口自动化火焰切割方案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3 各种切割工艺对比 |
1.4 自动化铸件冒口清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切割机器人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切割工装自动化精准定位方案设计 |
2.1 自动化精准定位系统任务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
2.2 运动捕捉的发展历程 |
2.3 光学运动捕捉系统 |
2.4 三维空间刚体运动基本理论 |
2.5 光学运动捕捉系统与机器人通信 |
2.6 自动化精准定位逻辑梳理及方案设计 |
2.7 实验结果分析 |
2.8 本工序最大误差计算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分析钢筋变形对阀体的影响 |
3.1 静力学分析理论 |
3.2 有限元分析基本步骤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 阀体重心与反吸盘重心位置关系对钢筋变形量影响探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积放式悬挂输送机布局设计 |
4.1 闲置积放式输送机基本参数 |
4.2 积放式悬挂输送机简介 |
4.3 积放式悬挂输送机技术原理 |
4.4 输送线的布局类型 |
4.5 改造方案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定位夹紧机构设计 |
5.1 工装夹具的分类 |
5.2 夹具的作用 |
5.3 定位夹紧机构需求分析 |
5.4 定位原理 |
5.5 定位方案设计与比较 |
5.6 机械结构设计 |
5.7 实验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动化火焰切割 |
6.1 火焰切割现状及过程原理 |
6.2 预热火焰 |
6.3 切割工艺参数对切割质量的影响 |
6.4 各种元素对钢材火焰切割的影响 |
6.5 火焰切割试验台准备 |
6.6 本项目最大误差计算 |
6.7 试验与结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论文提纲范文)
2020年第26号 |
2020年第28号 |
一、国家标准 |
二、国家标准修改单 |
2020年第30号 |
(4)《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定语从句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原文介绍 |
1.2 翻译任务简介 |
第2章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第3章 翻译过程分析 |
3.1 英汉文本中定语的特点 |
3.2 翻译理论 |
3.3 英语定语从句概述 |
3.3.1 定语从句的关系词 |
3.3.2 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
3.3.3 定语从句的特殊结构 |
3.4 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 |
3.4.1 译成定语 |
3.4.2 译成并列句 |
3.4.3 译成合成独立句 |
3.4.4 译成状语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总结 |
4.2 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原文与译文 |
附录B 专业术语与缩略语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基于短电弧加工的铆钉切除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铆钉切除技术的研究及现状 |
1.3 短电弧加工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
第2章 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的总体设计 |
2.1 概述 |
2.2 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的关键技术分析 |
2.2.1 脉冲电源方案分析 |
2.2.2 短电弧断弧方案分析 |
2.3 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工作过程描述 |
2.4 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的整体框架整体技术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的硬件设计 |
3.1 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
3.1.1 工具电极进给调节机构设计 |
3.1.2 工具电极旋转内冲液机构设计 |
3.2 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电路设计 |
3.2.1 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电路的总体设计 |
3.2.2 脉冲电源的斩波电路设计 |
3.2.3 控制电路设计 |
3.2.4 保护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短电弧铆钉切除装置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的总体流程 |
4.2 中断保护程序 |
4.3 斩波控制脉宽调制信号的产生 |
4.3.1 脉宽调制信号周期设定 |
4.3.2 脉宽调制信号占空比设定 |
4.4 其它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工试验研究 |
5.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5.1.1 基于NI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1.2 LabVIEW采集程序设计 |
5.2 加工电弧控制试验 |
5.3 不同材料加工试验 |
5.4 铆钉切除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车用IBE/柴油混合燃料喷雾和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车用生物代用燃料综述 |
1.3 生物丁醇及其上游产物ABE、IBE的研究现状 |
1.4 低温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 汽车发动机喷雾与燃烧测量技术简介 |
1.5.1 汽车发动机喷雾和燃烧测量设备 |
1.5.2 汽车发动机喷雾和燃烧测量方法 |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数据处理 |
2.1 定容燃烧弹实验平台 |
2.1.1 工作原理 |
2.1.2 结构组成 |
2.1.3 供油系统 |
2.1.4 控制系统 |
2.1.5 光学测试系统 |
2.1.6 附属机构 |
2.2 液滴蒸发容弹 |
2.2.1 结构组成 |
2.2.2 液滴悬挂系统 |
2.3 发动机实验台架与TEM |
2.3.1 发动机实验台架 |
2.3.2 TEM |
2.4 混合燃料物性估算 |
2.4.1 汽化潜热和饱和蒸气压 |
2.4.2 粘度和表面张力 |
2.5 数据处理 |
2.5.1 喷雾图像处理 |
2.5.2 火焰图像处理 |
2.5.3 碳烟图像处理 |
2.5.4 液滴蒸发图像处理 |
2.5.5 燃烧压力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BE/柴油混合燃料与纯柴油喷雾和燃烧特性对比研究 |
3.1 蒸发喷雾特性对比研究 |
3.1.1 实验燃料与工况 |
3.1.2 喷嘴喷油特性 |
3.1.3 不同环境温度下蒸发喷雾对比研究 |
3.1.4 不同混合比下蒸发喷雾对比研究 |
3.2 喷雾燃烧对比研究 |
3.2.1 实验燃料与工况 |
3.2.2 喷雾特性对比研究 |
3.2.3 燃烧特性对比研究 |
3.2.4 火焰发展过程对比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BE掺混比与组分比例对喷雾和燃烧特性影响研究 |
4.1 掺混比的影响研究 |
4.1.1 实验燃料与工况 |
4.1.2 喷雾特性对比研究 |
4.1.3 燃烧特性对比研究 |
4.1.4 火焰发展过程对比研究 |
4.2 组分比例的影响研究 |
4.2.1 实验燃料与工况 |
4.2.2 喷雾特性对比研究 |
4.2.3 燃烧特性对比研究 |
4.2.4 火焰发展过程对比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BE与 ABE及正丁醇的蒸发与喷雾燃烧特性对比研究 |
5.1 液滴蒸发特性 |
5.1.1 实验燃料与工况 |
5.1.2 液滴蒸发过程 |
5.2 喷雾燃烧特性对比研究 |
5.2.1 实验燃料与工况 |
5.2.2 喷雾特性对比 |
5.2.3 燃烧特性对比 |
5.2.4 火焰发展过程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FILE与 TEM测量技术的碳烟生成过程和结构研究 |
6.1 基于FILE技术的碳烟生成过程研究 |
6.1.1 实验燃料与工况 |
6.1.2 碳烟生成过程 |
6.2 基于TEM技术的碳烟微观结构研究 |
6.2.1 实验燃料与工况 |
6.2.2 碳烟微观结构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柴油机燃用IBE/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 |
7.1 喷射策略影响研究 |
7.1.1 实验燃料与工况 |
7.1.2 主喷射正时的影响 |
7.1.3 预喷射正时的影响 |
7.2 进气道氧浓度的影响 |
7.2.1 实验燃料与工况 |
7.2.2 燃烧特性 |
7.2.3 有效热效率 |
7.2.4 排放特性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火焰切割割缝宽度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火焰切割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火焰切割适用范围 |
1.3 各种切割方式的对比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火焰切割原理及工艺参数 |
2.1 火焰切割基本原理 |
2.2 火焰切割的理论切割速度研究 |
2.3 火焰切割工艺参数 |
2.4 火焰切割燃气选择及催化剂的应用 |
2.5 小结 |
第3章 火焰切割及熔渣滴定实验 |
3.1 火焰切割实验平台搭建 |
3.2 不同气体流量下火焰切割割缝宽度实验 |
3.3 火焰切割割缝宽度实验数据及分析 |
3.4 添加催化剂对火焰切割割缝宽度的影响 |
3.5 熔渣滴定实验原理 |
3.6 熔渣滴定实验步骤 |
3.7 熔渣滴定实验数据及分析 |
3.8 小结 |
第4章 火焰切割的数值模拟 |
4.1 火焰切割数值模拟的模型简化思路 |
4.2 数值模拟的有限元网格划分 |
4.3 火焰切割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 |
4.4 火焰切割数值模拟的算法实现 |
4.5 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设定 |
4.6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4.7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ANG用于切割气气瓶技术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乙炔工业切割气 |
1.1.2 新型工业切割气的比选 |
1.1.3 含增效剂的天然气切割气 |
1.2 天然气气瓶储运技术发展现状 |
1.2.1 液化天然气气瓶储运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压缩天然气气瓶储运技术发展现状 |
1.2.3 吸附天然气气瓶储运技术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天然气工业切割气储运方式的比选 |
2.1 技术经济分析法的比选 |
2.2 天然气气瓶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
2.2.1 液化天然气气瓶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
2.2.2 压缩天然气气瓶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
2.2.3 吸附天然气气瓶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
2.3 天然气切割气储运方式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NG切割气气瓶设计和工艺流程开发 |
3.1 ANG气瓶储运实验设计依据 |
3.2 ANG切割气气瓶设计 |
3.2.1 卧式ANG气瓶 |
3.2.2 立式ANG气瓶 |
3.2.3 预吸附罐 |
3.3 ANG气瓶实验工艺流程设计 |
3.3.1 具体工艺参数设计 |
3.3.2 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开发 |
3.3.3 相关关键设备的选择 |
3.3.4 ANG气瓶实验流程操作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NG气瓶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4.1 ANG气瓶储气性能分析 |
4.1.1 卧式ANG气瓶的储气性能 |
4.1.2 立式ANG气瓶的储气性能 |
4.1.3 实验室微型储罐的储气性能 |
4.1.4 三种气瓶储气性能对比分析 |
4.2 填充率对气瓶储气性能的影响分析 |
4.2.1 ANG气瓶实际填充率 |
4.2.2 ANG气瓶理论最大填充率 |
4.2.3 活性炭吸附性能的计算 |
4.3 预吸罐性能分析 |
4.3.1 采样点气相组成分析 |
4.3.2 预吸罐性能评价 |
4.4 循环水盘管的热效应抑制性能分析 |
4.4.1 有循环水盘管时的热效应分析 |
4.4.2 无循环水盘管时的热效应分析 |
4.4.3 循环水盘管热效应抑制性能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NG气瓶充气方案优化及设计 |
5.1 ANG气瓶充气方案的建议 |
5.2 ANG来气预处理装置工艺的设计 |
5.2.1 多功能预处理装置工艺 |
5.2.2 预处理装置可达到的温降分析 |
5.3 预处理装置工艺参数设计 |
5.3.1 不同低温进气的最高平衡温度核算 |
5.3.2 预处理装置工艺参数的确定 |
5.3.3 预处理装置除杂性能的评价 |
5.3.4 预处理装置综合性能的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弹簧生产企业开展安全预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国内外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外安全评价概况 |
1.3.2 我国安全评价现状 |
1.4 我国弹簧生产企业安全预评价所遇到的困难 |
1.5 弹簧生产企业开展安全预评价的作用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7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方法 |
1.8 小结 |
第二章 安全评价方法 |
2.1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
2.1.1 安全检查表法 |
2.1.2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
2.1.3 事故树分析法 |
2.1.4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
2.1.5 危险度评价法 |
2.1.6 事件树分析法 |
2.2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用原则 |
2.3 小结 |
第三章 某弹簧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安全评价前期准备工作 |
3.1 某弹簧生产企业的基本概况 |
3.1.1 企业基本情况 |
3.1.2 企业总平面布置 |
3.1.3 企业主要建筑物 |
3.2 某弹簧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概况 |
3.3 某弹簧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生产工艺、设备和原材料 |
3.3.1 生产工艺 |
3.3.2 主要设备 |
3.3.3 主要原、辅料及中间品 |
3.4 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 |
3.4.1 电气系统 |
3.4.2 供水系统 |
3.4.3 消防系统 |
3.4.4 空压站 |
3.4.5 厂房通风 |
3.5 小结 |
第四章 某弹簧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1 生产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2 生产工艺流程及维修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2.1 生产工艺流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2.2 维修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3 电气系统及空压站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3.1 电气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3.2 空压站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
4.4 物料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5 液化石油气瓶组站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某弹簧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 |
5.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5.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3 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 |
5.3.1 生产车间预先危险性分析 |
5.3.2 电气系统及维修作业预先危险性分析 |
5.3.3 液化石油气瓶组站预先危险性分析 |
5.4 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评价 |
5.5 火灾爆炸指数分析评价 |
5.5.1 液化石油气瓶组站火灾爆炸指数法危险性分析 |
5.5.2 火灾爆炸指数评价结论及分析 |
5.6 安全检查表法分析评价 |
5.6.1 厂址与总平面布置 |
5.6.2 建筑防火 |
5.6.3 电气系统 |
5.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评价 |
5.7.1 粉尘危害分析 |
5.7.2 噪声危害分析 |
5.7.3 高温危害分析 |
5.7.4 毒物危害分析 |
5.8 几种评价方法对某弹簧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安全预评价结果分析 |
5.8.1 评价方法比较 |
5.8.2 行业评价方法结合运用 |
5.8.3 评价结果分析 |
5.9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液化石油气代替乙炔气切割——液化石油气瓶与割咀产品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砂铸阀体冒口自动化火焰切割方案可行性研究[D]. 刘磊. 宁夏大学, 2021
- [2]砂铸阀体冒口自动化火焰切割方案可行性研究[D]. 刘磊. 宁夏大学, 2021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J].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标准化, 2021(01)
- [4]《船舶技术百科全书》中定语从句的汉译实践报告[D]. 徐文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基于短电弧加工的铆钉切除装置的研究[D]. 冯俊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车用IBE/柴油混合燃料喷雾和燃烧特性研究[D]. 李刚. 长安大学, 2019(01)
- [7]火焰切割割缝宽度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 俞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8]ANG用于切割气气瓶技术开发的研究[D]. 熊凡凡.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9]弹簧生产企业开展安全预评价的研究[D]. 谢丽萍. 广州大学, 2016(03)
- [10]二甲醚发展前景及加快实施《液化二甲醚钢瓶》地方标准的重要意义[J]. 李磊,王金燕.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