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弱视343眼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怡[1](2021)在《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随机试验研究中客观指标及主观不适症状的观察,评价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提供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纳入的70例(140眼)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1滴/次,4次/日。治疗组治疗方案为:在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的基础上给予丹栀逍遥散汤剂口服治疗,每日1剂,2次/日,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香丹注射液治疗,每日1次。分别在治疗30天后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泪河高度(TMH)、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I test(SIT)、荧光染色(FL)、中医证候积分、全身症状评分(KI值)、疾病疗效、安全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对其年龄、病程进行检验,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TMH:两组的治疗差值可得出,治疗组的差值大于对照组,且P<0.05;说明治疗组TMH提高程度比对照组明显,P<0.05。3.BUT:根据统计学分析可知,治疗后治疗组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延长,并且远远大于对照组,P<0.05。4.SIT:两组在治疗后的泪液分泌流量均增加,但是治疗组的SIT增加程度更显着,P<0.05。5.FL:与治疗前相比,两组FL数据都有降低趋势,P<0.05;并对两组治疗后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FL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6.中医证候积分:经治疗,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都不同程度下降,P<0.05;再在治疗后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进行比较,得出治疗组数据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7.KI值评分:两组患者的KI值评分在治疗后都有所降低,P<0.05;且进行治疗后的两组数据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在降低KI值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8.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3.93%、72.73%;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进行秩和检验,P=0.018<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明显。9.安全性评价:在两组治疗30天后,分别测量两组基本生命体征及心电图情况,未发现异常波动;且随访3月后,亦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安全而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2.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方式可以显着增加泪液分泌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提高泪膜稳定性,减轻眼局部不适感,并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
廖娇治(LIYAW CHEOW TEE)[2](2021)在《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搜集及整理新加坡中华医院的眼科组的治疗干眼病例,从2013年1月到2019年5月,共收集了 1086个患者初诊病例,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资料,对不同的干眼中医证型,所常用的中药和方剂,进行分析和整理,为以后的新加坡中华医院干眼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和全面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2013年1月~2019年5月临床初诊病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专库,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1086例(皆为初诊)病例,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挖掘病例中的症状、病机、方药等内容。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从2013年1月到2019年5月,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干眼患者的性别分布女性求诊的比男性多。1086病例中,女性在干眼患者中占大多数,占了 74.85%(813例),男性则占25.15%(273例)。在年龄的分布方面40岁过后的干眼患者人数,就占了总数据1086例的1016例,约是总数的93%。1086个病案中干眼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眼干涩83.42%、寐差27.26%、眼痒17.22%、流泪 16.11%,口干 15.93%、视物模糊 15.01%、眼痛 13.26%、畏光 10.13%。主要的证型分布是肝肾阴虚证24.13%、肺肾阴虚证12.06%、气滞血瘀证11.14%、气血两虚证9.02%、气虚血瘀证6.45%、气阴两虚证3.04%、肝脾不调证1.38%、阴虚证1.01%、血瘀证0.92%。主要的方剂运用频次分布有杞菊甘露饮65.75%、增液汤10.22%、小柴胡汤3.31%、桑菊饮3.04%、丹栀逍遥散2.76%、温胆汤2.76%、生脉散2.58%、香砂六君子汤2.58%、杞菊地黄丸2.21%、归脾汤1.75%等20个方剂。主要的中药在诊次中的分布分别为菊花90.7%、麦冬88.86%、生地88.21%、石斛79.65%、百合77.72%、枳壳 75.41%、陈皮 72:84%、枸杞子 71.09%、太子参 69.15%、桑叶 36.19%等36味药。结论:干眼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越高,女性的发生干眼的机率也比同年龄的男性来得高。干眼的主要证型是肝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干眼的核心药物是菊花、麦冬、生地、石斛、百合、枳壳。杞菊甘露饮是治疗干眼的核心方,药物组成是枸杞子、麦冬、百合、石斛、生地、枳壳、陈皮、菊花、太子参。杞菊甘露饮与增液汤、桑菊饮叠加应用,治疗以阴虚发热,津液耗损的干眼证型。
李莹莹[3](2020)在《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理论与文献研究目的:系统总结中医对弱视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探讨推拿在弱视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特点,详细总结推拿疗法治疗弱视的选穴组方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弱视的临床研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为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收录发表的推拿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别对文献发表时间、推拿取穴、腧穴部位、腧穴归经和特定穴属性进行分类整理,并将整理结果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推拿治疗弱视文献38篇,使用频次排前五名的腧穴分别为:四白、睛明、鱼腰、攒竹、承泣;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等上循头面、与眼密切相关的经脉居多,面部经外奇穴使用频率也较高;从穴位分布看,头面部、腰背部穴位使用频次较高;从特定穴属性分析,交会穴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特定穴。得到现代期刊文献常用的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2组,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3首。结论:1.推拿疗法可有效治疗弱视,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2.推拿治疗弱视的组方取穴多从医者个人经验出发,未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推拿治疗弱视的临床推广应用。3.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挖掘分析,得到现代推拿治疗弱视3个新方,以期为推拿治疗弱视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形成提供借鉴,以利于推拿治疗弱视的临床推广应用。临床研究一、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视力改善状况,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情况,远、近立体视觉的改善情况以及远期临床疗效,评价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为提高儿童弱视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77例弱视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配镜遮盖疗法)59例,对照组1(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59例,对照组2(配镜遮盖疗法)59例。所有病例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裸眼视力,临床症状积分,远、近立体视觉变化,以及远期临床疗效,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例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三组患儿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裸眼视力,远、近立体视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总积分经方差分析,P<0.01,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2相比,对照组1与对照组2相比,P值均小于0.05,说明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在改善弱视患儿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配镜遮盖疗法。3.裸眼视力比较:三组患儿的裸眼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2相比,对照组1与对照组2相比,P值均小于0.05,说明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在提高裸眼视力方面优于配镜遮盖疗法。4.远、近立体视觉比较:治疗结束后,三组患儿的远、近立体视觉均得到显着改善。5.临床疗效比较:(1)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58%)明显高于对照组1(85.57%)和对照组2(7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配镜遮盖疗法,中西医联用则临床疗效更佳。(2)不同弱视类型的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分别经?2检验,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比较:在轻度弱视的治疗中,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2.00%,配镜遮盖疗法的总有效率为78.57%,可见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配镜遮盖疗法,中西医联用则临床疗效更佳(94.12%);在中、重度弱视的治疗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小于0.05,说明采用中医推拿结合西医配镜遮盖疗法可明显提高弱视的临床总有效率。6.从远期疗效比较来看:治疗结束3个月、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在稳定远期视力方面优于配镜遮盖疗法;中西医结合,远期疗效更好。结论:1.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作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在改善弱视儿童中医临床证状,调理儿童体质,调理各脏腑功能方面具有显着优势。2.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可明显提升弱视患儿的裸眼视力。3.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可改善弱视儿童的远、近立体视觉;配合西医遮盖配镜,疗效更好。4.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推拿疗法治疗弱视的临床总有效率和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配镜遮盖疗法,且二者配合,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更佳。二、导师于娟教授治疗弱视临床经验总结从肝、脾、肾三脏探讨分析导师于娟教授对弱视发病机理的认识,总结了其“立足生理病理特点,把握弱视发病规律”、“调理脏腑功能,充实先后天之本”、“标本兼治,及时纠正伴随症候”、“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中西医理论结合,擅用振法”、“主张尽早治疗,强调定期巩固及家庭防护”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方法,并对临床典型医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弱视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赵静如[4](2020)在《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视疲劳症状调查、干眼相关检查、调节集合功能的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等检测,观察并客观评价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理,探索颈部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推广防治视疲劳提供参考依据。2总结导师中医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的临床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其中失访3例)中青年视疲劳患者随机分入眼部推拿组38例,颈部推拿组39例,疏经推拿组40例。(2)治疗:眼部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颈部推拿组进行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疏经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即疏经推拿组为前两组方法的联合治疗),治疗均为2次/周,共治疗2周。(3)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治疗前三组患者均行验光、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并行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以及填写问卷进行症状评分。共治疗2周,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当天再次行上述所有检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视疲劳症状评分、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功能检查、集合功能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4)随访:治疗结束后进行2周随访,每周进行一次症状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的持续性。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通过三年的理论和跟师学习,系统总结导师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的理论创新和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1一般资料情况:本研究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治疗前三个月平均每日用眼时间等方面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中阳性率50%以上的视疲劳相关症状有:不耐久视(78.6%),眼干涩(77.8%),眼酸(76.1%),眼胀(76.1%),颈肩痛(72.6%),身体倦怠(69.2%),焦虑、烦躁(58.1%),眼眶疼痛(50.4%)。1.2治疗期疗效:(1)视疲劳症状评价:眼部推拿组总有效率65.8%,颈部推拿组总有效率53.8%,疏经推拿组总有效率95.0%,三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疏经推拿组改善程度优于眼部推拿组和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日视疲劳次数无显着差异(P>0.05)。(2)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治疗后三组最佳矫正视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3)干眼相关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眼部推拿组和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隐斜检查:治疗后三组远距离水平隐斜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近距离水平隐斜度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颈部推拿组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近距离水平隐斜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颈部推拿组(P<0.05)。(5)调节功能检查:调节幅度、双眼/单眼调节灵敏度: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调节反应: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调节滞后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事后多重比较中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正、负相对性调节:治疗后疏经推拿组正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正相对性调节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负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6)集合功能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集合近点缩短、AC/A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集合近点、AC/A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集合近点小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AC/A无显着差异(P>0.05)。(7)血流动力学参数:睫状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高于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颈部推拿组>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疏经推拿组低于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眼动脉PSV、EDV、RI: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眼部推拿组(P<0.05)。1.3随访期症状积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治疗后、随访1周、随访2周的症状积分。随访期三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随访期间组间存在差异,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随访第2周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症状积分仍都低于治疗前(P<0.05)。1.4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调节幅度、单眼调节灵敏度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调节反应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睫状前动脉PSV、EDV改善越明显,患者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越明显。治疗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与调节幅度的变化呈强正相关(P<0.05),与调节灵敏度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与调节反应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改善程度越大,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越明显。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干眼症病因复杂,目前临床治疗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泪液的质和量,因而远期治疗效果不佳。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近40年,以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恢复和维持泪膜的稳定性为治疗原则,尽可能减少药物对眼表的损伤,善于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症,在眼周进行中药雾化熏蒸或灸疗,使药物通过相关的经络穴位吸收,发挥循经效应,更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利用,疗效显着,且安全无副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结论:1疏经推拿法能显着改善视疲劳患者的症状,比单独眼部推拿、颈部推拿有效率更高。2颈部推拿可改善颈部筋骨拘挛,使气血通畅上注濡养于目,通过改善眼动脉和睫状前动脉的血流灌注,对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起到一定的帮助,从而使视疲劳症状得到改善。颈部推拿对于伴有颈肩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的视疲劳患者存在治疗优势。3眼部和颈部推拿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眼部的血流灌注情况的改善有关,睫状前动脉血流的改善为睫状肌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基础,睫状肌功能的恢复引起调节功能的改善,最终改善视疲劳的症状。两种推拿手法的联合使用会加强血流改善的效果。4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疗效可靠,导师自拟中药方雾化熏蒸和局部灸疗治疗干眼经验丰富,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钟梓铭[5](2019)在《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弱视的疗效,对比单纯西医治疗与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弱视的疗效差异。探讨民族壮医学治疗弱视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在2016年10月到2018年0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的180例(314眼)弱视患者,初诊年龄为3-12岁,随机将其分为壮医组(A组):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共90例;对照组(B组):单纯运用西医治疗方法,共90例。壮医经筋推拿疗法主要为壮医经筋摸结、经筋解结的推拿手法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屈光矫正及遮盖疗法。所有A组患者均坚持壮医经筋推拿疗法治疗半年及以上,西医治疗根据每次复诊情况调整方案,记录好患者就诊初诊及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复诊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散瞳后等效球镜、眼轴、对比敏感度及立体视情况。观察统计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最佳矫正视力:经6个月的治疗,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上升了2.5行或以上,但是与单纯西医治疗组对比,壮医组的最佳矫正视力的上升幅度要更大。患者9个月及1年复诊时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与初诊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的总体变化量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效球镜: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复诊时患者平均的正等效球镜均有所下降,而负等效球镜均上涨。所有患者1年复诊时患者平均正等效球镜与初诊的平均等效球镜的总体变化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1年复诊时与初诊的眼轴长度的总体变化量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两组的眼轴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远视眼患者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复诊时患者平均眼轴长度均上涨,壮医组的眼轴增长要比对照组的增长速度快,1年复诊时平均眼轴长度与初诊的眼轴长度总体变化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眼患者两组的眼轴长度在初诊时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复诊时患者平均眼轴长度均上涨,壮医组的眼轴增长要比对照组的增长速度慢,1年复诊时平均眼轴长度与初诊的眼轴长度总体变化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患者6个月复诊的1.5c/d、6c/d及18c/d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较前提高,与初诊的对比敏感度总体变化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c/d、12c/d与初诊的对比敏感度总体变化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复诊,患者1.5c/d、3c/d、6c/d、12c/d、18c/d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较前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医组对立体视恢复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对照组。壮医组的视力回退率低于对照组,对于中、重度弱视患者而言,应用壮医结合西医治疗,有助于降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视力回退率。结论:1、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能较好地提升弱视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该治疗可以相对地加速远视性弱视眼向正视化发展,同时又可以相对地减慢近视性弱视患者的近视速度;可以增加远视性弱视患者的眼轴增长速度,同时又能减慢近视性弱视的长眼轴增长速度;弱视患儿的对比敏感度的提高情况也是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其立体视功能的建立、改变弱视患儿的斜视眼位均有良效。2、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综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特别是对于难治性弱视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功能及眼位情况,在难治性弱视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壮医经筋推拿疗法可为其提供新的临床参考意义。
肖立韦[6](2017)在《左旋多巴穴位导入治疗弱视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配镜遮盖及西医常规治疗加左旋多巴穴位导入治疗弱视临床疗效,观察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疗效差别,从弱视类型、性质、程度等多因素分析对疗效的影响,评价左旋多巴穴位导入治疗弱视的治疗效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弱视的临床价值。方法:抽选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在我院眼科门诊治疗的200例(共320只弱视眼)6-12岁弱视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对确诊弱视的患者,验光配治疗性眼镜并坚持配戴,每日根据情况予以遮盖、光学压抑、弱视仪训练等常规治疗,将这些弱视儿童随机分配分为三组治疗。①药物导入组:直流电左旋多巴药物离子眼部穴位导入法;②针灸组:针灸疗法;③对照组:西医常规疗法(验光配治疗性眼镜、遮盖疗法、光学压抑法、弱视训练仪增视法等),并观察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三组患者视力变化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360,p>0.05);治疗6个月后,组间差异显着(F=5.909,p<0.05);药物导入组和针灸组、常规治疗组1个月后视力均有改善(P<0.05);药物导入组与针灸组治疗6个月视力较治疗1个月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6个月与1个月视力并无明显提高(P>0.05);各组经过6个月治疗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MFT)与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导入组疗效显着高于针灸组(x2=13.59,P<0.05)和常规治疗组(x2=18.819,P<0.00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着。针灸组的疗效与常规治疗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383,P=0.536,P>0.05);弱视的疗效与性别无相关性,而与弱视类型、弱视的程度、弱视的注视性质等众多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配镜遮盖及西医常规治疗加直流电左旋多巴药物离子穴位导入法治疗弱视疗效确切,可以将中医药、西医传统治疗及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服务于临床,并发挥各自的治疗优势,可以达到初步理想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奥,严兴科,刘安国[7](2017)在《中药联合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弱视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弱视的常规方法主要包括验光配镜、遮盖疗法、阿托品点眼、精细目力训练、仪器治疗等或上述综合疗法,但各种疗法的效果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中药曾用于小儿弱视的治疗过程,但其疗效评价有一定争议。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弱视的疗效。方法按照我们制定的检索策略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5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中关于中药联合常规综合疗法与单纯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弱视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按照循证医学(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改良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学进行评分,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 5.1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治疗效果的合并效应量。结果共有33篇符合检索纳入标准的文献纳入分析,总样本量6 666例。33篇文献中共25篇描述了组间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共29篇文献描述了所参照的诊断标准,30篇文献描述了参照的疗效标准;改良Jadad评分显示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评分为6分者1篇,3分者2篇,12分者30篇。Meta分析显示中药联合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弱视的总有效率合并效应量[比值比(OR)]为3.92[95%可信区间(CI):3.304.64],中药联合常规综合治疗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74,P<0.01)。结论中药联合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弱视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常规综合疗法,可以认为中药联合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弱视有效;本研究中纳入文献的总体方法学质量评价尚不令人满意,需要更多设计良好的RCT进一步证实中药在小儿弱视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
赵媛珩[8](2017)在《针刺治疗弱视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观察研究针刺疗法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评价针刺疗法对提高弱视患者视力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合现代研究理论成果,进一步研究针刺疗法对弱视患者视网膜形态学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儿童弱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优化更全面的依据。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共纳入47例68眼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验光矫正戴镜基础上根据需要联合常规遮盖疗法,同时辅以中频治疗仪的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为治疗组。两组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6个疗程。首次治疗前及每个疗程后行相关视力检查,首次治疗前及第6个疗程结束后行OCT检查。分别观察两组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情况及治疗组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1mm区域的厚度、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情况,以客观评价针刺对弱视患者视网膜形态学变化的影响,为临床优化弱视诊治方案提供更多参考。成果:6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基本治愈28眼,进步5眼,无效3眼,基本治愈率为77.8%,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基本治愈17眼,进步9眼,无效6眼,基本治愈率为53.13%,总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其中,对于中度弱视,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意义(P<0.05);对于轻度弱视,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以3个疗程为周期的阶段性对比中,治疗组的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在OCT检查中,治疗后弱视眼的黄斑中心凹1mm区域视网膜厚度、视盘颞侧及下方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仅黄斑中心凹1mm区域视网膜厚度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疗法可以提高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在改善视功能和视网膜形态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张巧玲[9](2016)在《益气增视丸对脾胃虚弱型弱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益气增视丸对脾胃虚弱型弱视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脾胃虚弱型的弱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益气增视丸加配戴矫正眼镜及部分遮盖疗法,对照组口服胞磷胆碱钠片加配戴矫正眼镜及部分遮盖疗法,两组均30天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矫正视力、中医症状积分、注视性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指标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P-VEP-P100波的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缩短(P<0.05);两组治疗后,潜伏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VEP-P100波幅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矫正视力:治疗后两组矫正视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3)两组视力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治愈率为31.91%,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基本治愈率为22.73%,总有效率为72.73%,治疗组的基本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4)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益气增视丸对脾胃虚弱型弱视患者治疗效果良好,能使脾胃虚弱型弱视患者P-VEP-P100波的潜伏期缩短,幅值提高,通过改善视觉中枢神经元的功能,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2)益气增视丸对脾胃虚弱型的弱视患者治疗效果优于胞磷胆碱钠片。(3)益气增视丸有健脾益气,养血明目的功用,可明显改善弱视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治疗脾胃虚弱型弱视的良方。
王雁,周剑[10](2011)在《儿童弱视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病。临床上治疗儿童弱视的方法多样,中、西医各有所长,本文就近5年来中、西医治疗弱视的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二、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弱视343眼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弱视343眼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干眼的诊断标准 |
2.2 西医围绝经期的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2.4 证候诊断标准 |
2.5 纳入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估算 |
2 病例分组 |
3 研究中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情况(产地、型号等) |
4 治疗方案 |
4.1 基础治疗 |
4.2 药物治疗 |
5 指标观察 |
5.1 基本资料 |
5.2 效应指标 |
5.3 安全性指标 |
5.4 疗效判定指标 |
6 疗效判定标准 |
6.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6.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处理 |
8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对比 |
3 治疗后疗效对比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MH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T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L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SIT 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I值比较 |
3.7 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 |
4 两组患者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干眼的认识 |
1.1 性激素与围绝经期干眼 |
1.2 围绝经期干眼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干眼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围绝经期干眼的中医治疗方法 |
3 药物作用分析 |
3.1 丹栀逍遥散方义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2 直流电离子导入香丹注射液 |
4 丹栀逍遥散联合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的有效性分析 |
4.1 丹栀逍遥散与电离子导入香丹注射液相结合 |
4.2 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作用机制的探讨 |
4.3 丹栀逍遥散与直流电离子导入法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的组合优势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围绝经期干眼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 理论研究 |
1. 中医文献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干眼的临床理论思想 |
1.5 中医治疗干眼的研究 |
1.5.1 中医内治法 |
1.5.2 中医外治法 |
1.5.2.1 蒸馏水熏蒸+基础治疗 |
1.5.2.2 中药眼罩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 |
1.5.2.3 超声雾化治疗 |
1.5.2.4 针刺治疗 |
2. 西医文献 |
2.1 干眼的定义与分型 |
2.2 干眼的好发人群和致病因素 |
2.2.1 年龄和性别 |
2.2.2 药物的长期使用 |
2.2.3 病源性干眼 |
2.2.4 环境因素 |
2.2.5 睑板腺功能障碍 |
2.2.6 手术源性后干眼 |
2.3 西医治疗干眼的研究 |
2.3.1 泪液分泌不足型(ATD) |
2.3.2 蒸发过强型干眼 |
3. 研究背景 |
3.1 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的发展史 |
3.2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新加坡中华医院 中医辨证论治干眼临床研究 |
1. 数据采集 |
1.1 病例采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2. 数据清洗 |
2.1 医例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病例的预处理 |
2.4 病例信息纳入方法 |
2.5 病例信息采集方法 |
2.5.1 数据处理过程 |
2.5.1.1 数据录入过程记录 |
2.5.1.2 数据清理过程记录 |
2.5.2 病例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2.5.3 病例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3. 数据表达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1.1 研究基线分布 |
3.1.1.1 性别频次频率分布 |
3.1.1.2 年龄段频次频率分布 |
3.1.2 计量数据解构 |
3.1.2.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3.1.2.2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3.1.2.3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
3.1.2.4 证型频次频率分布 |
3.1.2.5 方剂频次频率分布 |
3.1.2.6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2.1 集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2.1.1 临床症状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1.2 舌象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1.3 脉象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1.4 药物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2 集外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2.2.1 临床症状与证型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2.2.2 临床症状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2.2.3 证型与方剂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2.2.4 证型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3.3.1 临床症状K-聚类结果 |
3.3.2 药物-聚类结果 |
4. 讨论 |
4.1 数据分析 |
4.1.1 一般情况 |
4.1.2 临床表现 |
4.1.3 证型方面 |
4.1.3.1 肝肾阴虚 |
4.1.3.2 肺肾阴虚 |
4.1.3.3 气血两虚 |
4.1.3.4 气滞血瘀 |
4.1.4 治疗用药 |
4.1.4.1 常用中药 |
4.1.4.2 核心方 |
4.1.4.3 核心方中药的药理作用 |
4.1.4.3.1 枸杞子 |
4.1.4.3.2 麦冬 |
4.1.4.3.3 百合 |
4.1.4.3.4 石斛 |
4.1.4.3.5 生地 |
4.1.4.3.6 枳壳 |
4.1.4.3.7 陈皮 |
4.1.4.3.8 菊花 |
4.1.4.3.9 太子参 |
4.1.5 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临床治疗干眼的研究 |
第三部分 基于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 中医辨证论治干眼回顾性分析的研究访谈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访谈研究实施 |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
5. 总结访谈报告 |
5.1 局部和整体关系密不可分 |
5.2 辨病和辨证二合为一 |
5.3 整体审查,辨证论治 |
5.4 舍脉从证 |
5.5 随症用药 |
5.6 病为本,工为标 |
5.7 中西合治,政策改变,教育改革 |
5.8 调整生活习惯,重视情志管理和民众教育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与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弱视的认识 |
1.1 弱视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弱视的诊断标准 |
1.3 弱视的发病机制研究 |
1.4 弱视的临床治疗进展 |
2.中医学对弱视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弱视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2.4 中医药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进展 |
3.推拿治疗弱视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
3.1 数据采集 |
3.2 结果及分析 |
临床研究 |
1.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
1.4 结果 |
1.5 结论 |
1.6 讨论 |
2.导师于娟教授治疗弱视临床经验总结 |
2.1 发病机理认识 |
2.2 治疗思路与方法 |
2.3 典型医案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随机数字表 |
附件2 临床症状积分表 |
附件3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4)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疲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
2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 |
3 视疲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
5 视疲劳的治疗 |
6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近视患者调节和集合状态的研究进展 |
1 近视眼的调节功能 |
2 近视眼的集合功能 |
3 近视眼的AC/A比值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估算 |
2 随机分组 |
3 入组 |
4 治疗方法 |
5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6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结果 |
2 治疗期疗效比较 |
3 随访期比较 |
4 相关性结果 |
讨论 |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2 主要疗效结果分析 |
3 干眼疗效分析 |
4 调节和集合功能疗效分析 |
5 血流动力学参数疗效分析 |
6 疏经推拿法治疗手法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 |
前言 |
1 干眼症的定义、临床表现和发病因素 |
2 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 |
3 干眼的病因病机 |
4 干眼的常用治疗方法 |
5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经验 |
5.1 药熏法治疗干眼症 |
5.2 灸熏法治疗干眼症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视疲劳症状评分表 |
附录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表 |
附录3 眼科检查记录表 |
附录4 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图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认识弱视 |
1.1 弱视的发病机制 |
1.2 弱视的治疗 |
1.2.1 弱视的治疗具有时限性 |
1.2.2 弱视的传统治疗方法 |
1.2.3 弱视的其他治疗方法 |
1.3 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因素 |
1.3.1 初诊的年龄与弱视治疗疗效的关系 |
1.3.2 屈光状态与弱视治疗疗效的关系 |
1.3.3 眼位、注视性质、立体视功能与弱视治疗疗效的关系 |
2 壮医经筋推拿疗法与弱视 |
2.1 认识壮医经筋推拿疗法 |
2.2 壮医对眼睛的认识 |
2.3 壮医经筋推拿疗法与眼病的治疗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基本情况 |
1.1.1 各组依据不同弱视程度分类 |
1.1.2 各组依据不同弱视类型分类 |
1.1.3 各组依据不同的屈光不正类型分类 |
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弱视的分级诊断 |
2.1.1 弱视程度的分级标准 |
2.1.2 初诊时两组不同弱视程度的分布情况 |
2.2 弱视类型 |
2.2.1 弱视的分类依据 |
2.2.2 两组弱视类型分布情况 |
2.3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不同屈光类型 |
2.3.1 不同屈光不正类型分类依据 |
2.3.2 两组不同屈光类型分布情况 |
3 实验数据的测量及记录 |
3.1 病例记录 |
3.2 规范操作 |
3.3 数据的测量 |
3.3.1 检测视力 |
3.3.2 检测屈光度 |
3.3.3 计算等效球镜度数 |
3.3.4 测量眼轴 |
3.3.5 检测眼位 |
3.3.6 检测立体视功能 |
3.3.7 检测对比敏感度 |
4 治疗方法 |
4.1 西医治疗方法 |
4.1.1 屈光矫正 |
4.1.2 遮盖优势眼 |
4.2 壮医经筋推拿疗法 |
4.2.1 经筋摸结 |
4.2.2 经筋解结 |
4.2.3 取穴 |
5 治疗疗效评判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两组间的检查数据结果 |
1.1 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结果 |
1.2 治疗前后的等效球镜结果 |
1.3 治疗前后的眼轴长度结果 |
1.4 两组治疗前后对比敏感度变化情况 |
1.5 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情况的结果 |
2 两组的治疗疗效比较 |
2.1 两组治疗总疗效对比 |
2.2 两组不同弱视程度弱视眼疗效比较 |
2.3 两组弱视眼视力回退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两组实验对象初诊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 |
2 两组治疗前后检查结果的分析 |
2.1 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分析 |
2.2 治疗前后的等效球镜分析 |
2.3 治疗前后的眼轴长度分析 |
2.4 治疗前后对比敏感度情况分析 |
2.5 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分析 |
2.7 两组治疗疗效的分析 |
2.7.1 两组治疗的总疗效分析 |
2.7.2 两组治疗的视力回退情况分析 |
2.7.3 壮医经筋推拿疗法治疗难治性弱视疗效好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及问卷信息登记表 |
附录2 病例收集Microsoft Excel数据库示例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左旋多巴穴位导入治疗弱视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弱视的认识及研究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弱视的认识及研究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环境因素对弱视的影响 |
2.3 发病机制 |
2.4 西医对弱视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采集和分组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和方法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视力 |
3.2 OCT |
3.3 疗效分析 |
3.4 疗效与性别的关系 |
3.5 疗效与弱视类型的关系 |
3.6 疗效与弱视程度的关系 |
3.7 疗效与注视性质的关系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针刺治疗弱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弱视的中医研究进展概况 |
一、弱视的中医古文献论述 |
二、弱视的中医病因病机 |
三、弱视的中医治疗 |
第二节 弱视的现代研究进展概况 |
一、弱视的发病机制 |
二、弱视的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选择标准 |
二、病例来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治疗方法与疗程 |
二、观测指标 |
三、相关检查 |
四、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分析 |
第一节 弱视病因病机讨论 |
第二节 针刺组方分析 |
第三节 疗效结果讨论 |
第四节 OCT结果讨论 |
一、OCT技术的运用 |
二、测量部位的选择 |
三、OCT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益气增视丸对脾胃虚弱型弱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临床结果 |
2 安全性分析 |
3 脱落病例处理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弱视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弱视的认识 |
3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
4 益气增视丸的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
5 益气增视丸的现代药理分析 |
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10)儿童弱视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 |
1.1 经典治疗 |
1.2 弱视治疗仪 |
1.3 药物治疗 |
2 中医治疗 |
2.1 中药为主 |
2.2 针灸为主 |
2.3 其他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总结与展望 |
四、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弱视343眼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丹栀逍遥散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围绝经期肝经郁热型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D]. 张子怡.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D]. 廖娇治(LIYAW CHEOW TEE).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按揉“四明”穴配合旋振法为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D]. 李莹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D]. 赵静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D]. 钟梓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左旋多巴穴位导入治疗弱视临床研究[D]. 肖立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4)
- [7]中药联合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弱视疗效的meta分析[J]. 张奥,严兴科,刘安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06)
- [8]针刺治疗弱视的疗效观察[D]. 赵媛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9]益气增视丸对脾胃虚弱型弱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巧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儿童弱视中西医治疗进展[J]. 王雁,周剑.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