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准则的验证实验

强度准则的验证实验

一、强度准则的验证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马慧欣[1](2021)在《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与变权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多属性决策问题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其理论与方法一直是决策分析学科的重要热点问题。从决策过程上看,多属性决策的核心环节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确定方案的属性价值,其二是确定属性(及)权重并结合方案属性价值得到方案的综合价值。对于方案的属性价值,不同于传统多属性决策方法仅利用简单的向量归一法等规范化方法来解决各个属性之间的不可公度性,Bana e Costa等学者提出了旨在采用同一区间量制测度出多个属性维度上属性价值的MACBETH方法。对于属性权重,针对建立在属性偏好独立假设基础上的传统多属性固权决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方法失效的问题,学术界迄今提出了能够反映点依赖偏好关联关系和能够反映序依赖偏好关联关系的两类多属性变权决策方法。然而,上述方法在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时,存在着理论和应用上的缺陷。例如,MACBETH方法在多个属性维度上确定出的Good值并不能具有保证属性价值公度的完全相同的偏好涵义,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存在着状态变权的确定具有主观武断性和核心思想与技术思路相矛盾的问题,等等。若能够解决上述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则对指导人们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本文首先针对RF理论模型的范围价值不能科学合理反映决策者主观偏好的问题,在借鉴CPT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纳入参考点和CPT价值函数对RF模型的范围价值予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RF理论模型的修正模型即MRF模型。基于偏好行为测验和属性价值测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决策者的参考点、偏好非线性和损失厌恶对属性值综合价值存在着显着影响,MRF模型相较于RF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属性价值测量的数据,MRF模型的参数相对于不同拟合方法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由此表明MRF模型相对于RF模型而言,具有更强的科学合理性。针对MACBETH方法在多个属性维度上确定出的Good值并不能保证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涵义,在发展CPT价值函数和RF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技术和马尔可夫理论给出了以目标参照方案为导向的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和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的方法程序。基于实验问题的应用分析直接验证了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方法程序的科学有效性,间接验证了包容性属性价值函数和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的科学理性。针对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存在的未考虑属性价值测度的公度性、乐观系数y的确定具有主观武断性以及核心思想与技术路线相矛盾的问题,利用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方法和摆幅置权方法,提出了能够克服多因素变权决策模型前述不足的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多因素变权决策模型及方法。数值对比分析表明,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能够给出与决策者关于偏好依赖关联定性看法及客观事实非常相符的方案优选排序结果;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相对于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能够更恰当地反映决策者的具体偏好,从而具有更强的科学合理性。针对多属性相对变权决策模型未能实现对方案属性价值公度测量的不足,通过引入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方法实现属性价值的公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相对变权决策模型及方法。数值分析表明,在对应不同目标参照方案的情况下,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相对变权决策方法既能够合理地反映决策者具体偏好,又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因目标参照方案不同而引起的备选决策方案的优选排序结果的改变,由此验证了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的相对变权决策方法的科学合理性。针对决策信息模糊情况下的多属性变权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概率语言偏好语言关系和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的偏好序依赖多属性变权决策模型。该模型首先通过引入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和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实现了决策信息模糊情况下的属性价值公度,其次,基于能够灵活且真实地反映出决策者偏好信息的概率语言偏好关系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确定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参数和属性集容量,并根据Choquet积分得到序依赖偏好关联研究框架下决策信息模糊的备选决策方案多属性综合价值。案例应用表明了基于概率语言偏好语言关系和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的偏好序依赖多属性变权决策模型应用的可行性。最后,结合风电场设备评标的实际决策问题,对论文提出的两种点依赖变权决策新模型予以了应用和实证分析。方法应用过程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和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相对变权决策方法是可行的,且相较于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王滕[2](2021)在《粘土地层盾构掘进泥水劈裂压力及伸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盾构技术已经在我国地铁、公路、铁路、输水、电力管道等基础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泥水盾构是现代盾构法中的重要分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大型越江海软土隧道几乎都采用了泥水盾构工法。越江海盾构隧道施工设计受地质条件、工程造价等因素限制,隧道覆土厚度往往较薄,防止小覆土条件下地层水力劈裂的发生对保证水下盾构隧道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粘土地层泥水劈裂压力与裂缝伸展路径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正交试验,研制了不同强度人造粘土的材料配比,并通过基本土工试验及改进后的粘土断裂韧性测定试验,测得人造粘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为粘土地层泥水劈裂研究提供参数取值依据。在此基础上,基于自主研发的三轴劈裂仪对粘土试样进行劈裂试验,揭示了加载条件、试样尺寸、试样强度、泥水粘度对启裂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启裂压力受轴压影响较小,随围压和剪切强度的增大线性增大,随厚径比和泥水粘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速度变缓。通过总结启裂压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启裂压力计算公式,为盾构泥水压力的设定提供理论依据。(2)研制了一套观测试样劈裂过程及裂缝形态的大型劈裂试验装置,并对大尺寸粘土试样进行了劈裂试验,分析了裂缝在伸展过程中的泥水压力及伸展路径,揭示了泥水粘度及应力状态对裂缝伸展压力及伸展路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泥水粘度较小时,裂缝伸展过程中劈裂压力基本不变;泥水粘度较大时,裂缝伸展过程中劈裂压力逐渐增大;伸展压力与启裂压力随泥水粘度及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试样劈裂时裂缝自盲孔底部以一定角度斜向上伸展,裂缝倾角受应力状态影响较大。(3)基于断裂力学基本原理,对ABAQUS扩展有限元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张拉-剪切组合破坏准则的嵌入,建立了泥水劈裂数值模型,通过对粘土泥水劈裂模型试验以及现场劈裂试验进行模拟分析,验证了泥水劈裂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粘土地层泥水劈裂裂缝形态及地层破坏类型。结果表明,粘土地层泥水劈裂主要为剪切破坏,裂缝与最大主应力夹角约为45°+φ/2。(4)基于张拉-剪切组合破坏准则,建立了盾构掘进泥水劈裂裂缝伸展模型,模拟了粘土地层盾构掘进泥水劈裂过程,阐明了裂缝伸展过程中裂缝水压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压、覆土厚度、地层剪切强度和泥水粘度等因素对裂缝伸展压力及伸展路径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扩展有限元与粘聚力单元建立盾构泥水劈裂三维数值模型模拟裂缝三维动态伸展过程,探明了裂缝三维伸展路径及形态,揭示了隧道直径、覆土厚度、泥水粘度和泥水注入速度对裂缝三维细观形态的影响规律。(5)采用泥水劈裂伸展模型模拟泥水盾构穿越水底冲槽区时地层启裂及伸展过程,分析了冲槽深度、水深及冲槽位置对地层启裂及伸展路径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启裂压力、伸展压力及泥水注入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防止冲槽区泥水劈裂发生与伸展的相关措施。

石磊[3](2021)在《风力机叶片表面结冰相似性及粘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储量大和绿色无污染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风力发电领域,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改善全球气候环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风力机在寒冷和潮湿环境条件下工作时,叶片表面会产生结冰现象,导致叶片气动外形变化、气动性能恶化、风能利用率降低、发电效率下降。此外,叶片表面结冰会导致其重量增加,破坏风轮动平衡,增加传动系统负载,缩短风力机使用寿命,对风力机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开展风力机叶片结冰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当前,风力机叶片结冰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等。然而,风力机叶片尺度大,且工作在野外,气候条件复杂,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的难度较大,通过结冰风洞试验探索结冰规律是当前的重要手段。限于风洞尺寸,试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风力机工作情况,需要满足一定的相似性,国内外目前对此还没有开展深入研究。另外,研究结冰特性是防除冰技术的重要因素,粘结力是描述结冰界面粘结特性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对结冰粘结特性的研究还不深入,尤其是对动态结冰的表面粘结力研究得较少。为此,本文主要针对风力机叶片结冰相似性和结冰粘结特性开展风洞试验研究,同时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为风力机叶片结冰特性和防除冰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与试验依据。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1)在飞机翼型结冰相似准则的基础上,结合风力机的工作特点和翼型叶片结冰理论,考虑旋转离心力对结冰特性的影响,增加了旋转动力学相似参数,提出了针对旋转风力机叶片的结冰相似性研究方法。基于该方法,确定了在静止和旋转状态下风力机叶片结冰相似参数的选取原则,包括修正惯性参数、冻结比例系数、聚集因子、相对热因子、空气能量传递势、水滴能量传递势、基于水膜厚度的韦伯数和离心拉应力。在此基础上,为了定量分析风力机叶片结冰冰形相似性,选取了无因次结冰驻点厚度、无因次结冰面积、无因次结冰上极限和无因次结冰下极限等参数作为评价参数。(2)为开展风力机叶片结冰相似性和粘结特性的研究,研制了一套小型回流式低速结冰风洞试验系统。风洞由回流气道、制冷系统和喷雾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回流气道试验段的截面尺寸为250 mm×200 mm,可以拓展为变截面结构,用于开展风力机叶片段旋转结冰相似性和粘结特性的研究。测量了风洞试验段工作参数及其分布,包括风速、温度、液态水含量(LWC)和水滴粒子直径(MVD)。结果如下:试验段风速为1 m/s~20 m/s,温度为-20℃~0℃,液态水含量(LWC)为0.1 g/m3~5 g/m3,水滴粒子直径(MVD)为20μm~100μm,上述参数满足试验要求。为验证风洞的结冰性能,分别开展了圆柱、对称翼型叶片段(NACA0018)和非对称翼型叶片段(S809)在静止和低速旋转状态下的结冰试验,并与FENSAP结冰软件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静止和低速旋转状态下,三种结冰体表面的霜冰冰形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重合度最高,明冰的重合度最低;在不同模型条件下,圆柱表面的结冰冰形重合度最高,非对称翼型(S809)叶片段的重合度最低。在霜冰条件下,冰形的最大重合度为90.1%,最小重合度为80.9%。变截面试验段对结冰冰形的影响作用较小,可利用该方法拓展结冰风洞的试验能力。(3)开展了圆柱和风力机叶片(采用对称翼型NACA0018)的结冰相似性试验。选取了3种直径圆柱(缩比因子为1.5和2)和5种弦长叶片段(缩比因子为0.5、0.75、1.25和1.5),试验研究了在明冰、混合冰和霜冰条件下各试样的静止和旋转结冰冰形,定量分析了每种结冰条件下缩比模型的典型特征量,包括结冰面积、无因次结冰面积、结冰厚度、无因次结冰厚度、结冰上下极限和无因次结冰上下极限。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止结冰条件下,当模型缩比因子在0.5~2范围内时,圆柱结冰冰形的相似度为80.1%~96.4%,对称翼型叶片段的结冰冰形相似度为62.4%~93.6%;在旋转结冰条件下,当模型缩比因子在0.75~2范围内时,旋转圆柱结冰冰形的相似度为76.8%~83.2%,旋转翼型结冰冰形的相似度为78.9%~92.7%。在上述缩比范围内,圆柱和叶片的结冰冰形相似度较高。(4)在相似性试验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某1.5 MW水平轴风力机叶片的结冰相似性,计算了缩比因子分别为0.2和0.5的叶片模型在尖端处的结冰冰形。当缩比因子在0.2~1的范围内时,冰形重合度较高,三维结冰冰形的轮廓变化趋势一致。(5)为了研究大型风力机叶片表面结冰粘结特性和防除冰技术,开展了圆柱和方块表面结冰粘结特性试验研究。采用剪切法和离心法,测试分析了在有、无疏水涂层条件下试样表面的静态和动态结冰的粘结力。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和表面涂层疏水性是影响静态和动态结冰粘结强度的重要因素,温度升高及涂层疏水性的提高会降低结冰与叶片表面间的粘结强度。在无涂层条件下,动态结冰的粘结力小于静态结冰粘结力。对于静态结冰,疏水涂层和温度对冰层粘结强度影响显着,当温度升高时,冰层粘结强度显着降低;当试样表面有疏水涂层时,冰层粘结强度随涂层疏水能力的增加显着降低。对于动态结冰,疏水涂层对冰层粘结强度的影响则较弱。

曾文蕾[4](2021)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缠绕成型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压力容器在现代的工业以及生活当中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传统的压力容器大多都是纯金属制造或者以金属或者合金作为内衬制造,结构简单但价格昂贵,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压力容器的应用。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性能与压力容器的内衬成型工艺、纤维的缠绕层数、缠绕角度和缠绕方式等制造工艺密切相关。文章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方法,去设计压力容器的缠绕成型参数。本文主要针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低压压力容器的内衬、缠绕层的设计分析展开工作。以高密度聚乙烯为内衬材料,设计内衬的结构参数、成型工艺,以及对内衬的成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并设计内衬成型的模具。通过研究缠绕成型的切点,对压力容器的缠绕线型,进行分析;对缠绕层以及缠绕厚度进行设计。然后通过CADWIND数值模拟的方法,与理论分析做对比。在CADWIND的基础上建立容器的有限元模型,然后使用有限元软件对压力容器的失效强度进行研究。研究压力容器在受到均匀的内部压力1.5MPa,3MPa,5MPa时的强度。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有限元仿真分析的结果,并进行优化。本文研究可以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低压容器的设计与使用提供参考。

都伟忠[5](2021)在《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低速冲击及剩余压缩强度研究》文中指出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因具有重量轻、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船舶等交通领域。蜂窝夹层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可能会受到静态和动态载荷。尤其是低速冲击载荷会对结构产生目视不可见的内部损伤,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发生低速重载冲击。因此有必要对低速重载冲击下蜂窝夹层结构的损伤机理和冲击后的压缩失效机理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对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杂蒙皮和NOMEX蜂窝构成的夹层结构冲击损伤和剩余压缩强度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各向异性材料的本构关系,对复合材料纤维拉伸和压缩失效理论、基体拉伸和压缩失效理论展开研究。因数值模拟中应变相较于应力具有连续性特点,采用应变来定义损伤起始准则。引入了层间失效判据来预测复合材料的分层损伤。通过对复合材料的损伤起始准则和损伤演化的研究,构建能准确预测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的三维渐进失效模型。为后续的冲击以及冲击后压缩仿真提供理论基础。在建立了三维渐进失效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冲击能和不同边界条件对低速重载冲击下夹层结构失效模式、冲击力和能量吸收与耗散的影响。同时对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进行验证。利用已验证的仿真模型来进一步讨论蒙皮厚度和冲头直径对夹层结构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将冲击前后的试件进行面内和面外压缩实验。通过记录破坏时的极限压缩载荷来讨论冲击能和边界条件对夹层结构剩余压缩强度的影响。采用损伤累积的分析方法探讨夹层结构在面内压缩载荷下的失效机理和变形过程。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系统性讨论混杂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在低速重载冲击下的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问题。分析了边界条件和相关冲击参数对夹层结构的失效模式、冲击力和能量吸收与耗散的影响。为合理评估蜂窝夹层结构的损伤特性以及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李倩[6](2021)在《TiB2p/TiBw混杂增强Cu基复合材料强化及断裂行为数值模拟》文中认为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通过调控原位生成的增强体种类、形貌、大小、分布和数量的来获得理想的复合材料性能。但是,实验中的这些增强体参量交互、协同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难以获得各个增强相参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根据TiB2颗粒、TiB晶须增强Cu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分别建立TiB/Cu、TiB2/Cu、(TiB2+TiB)/Cu微观复合材料有限元模型,研究颗粒、晶须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模型中引入界面损伤理论、基体韧性断裂准则、增强体脆性断裂准则,在软件平台上模拟了复合材料在单向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损伤全过程力学行为。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定量分析了晶须(体积分数、长度、直径)、颗粒(体积分数、尺寸、圆整度)、颗粒晶须混杂(体积分数、占比)对复合材料单轴拉伸的应力-应变关系、增强体应力分布、基体应变分布以及断裂方式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导电率预测模型的结果建立了强度-导电率统一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晶须长度、直径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晶须应力分布影响较大。晶须较长或较细时,晶须容易发生中间部位脆断:晶须较短或较粗时,晶须容易发生露头或者拔出。晶须长径比为6、直径为0.25μm时,TiB/Cu复合材料具有的最优综合力学性能。(2)TiB2/Cu复合材料拉伸过程中,颗粒的平均应力随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其中颗粒体积分数为8%的颗粒平均应力最大;颗粒尖角处的应力集中随着颗粒圆整度的增大逐渐减小,且增大圆整度可以有效改善颗粒上的应力分布状态:颗粒的平均应力随颗粒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中直径为2μm的颗粒平均应力最小。(3)通过断裂损伤模拟结果发现,TiB/Cu 复合材料在拉伸载荷下存在三种损伤模式:Cu基体的延性损伤、界面损伤和TiB晶须的脆性断裂。晶须较短、较粗的复合材料的主要断裂方式为前两种,晶须较长、较细的复合材料的主要断裂方式为前三种。TiB2/Cu复合材料在拉伸载荷下存在三种损伤模式:Cu基体的延性损伤、界面损伤和TiB2颗粒尖角Cu基体的延性损伤、界面损伤和TiB晶须的脆性断裂。晶须较短、较粗的复合材料的主要断裂方式为前两种,晶须较长、较细的复合材料的主要断裂方式为前三种。TiB2/Cu复合材料在拉伸载荷下存在三种损伤模式:Cu基体的延性损伤、界面损伤和TiB2颗粒尖角的脆性破裂。(4)基于逆向神经网络的力电统一预测模型,在可给定抗拉强度和导电率情况下,获得对应增强体体积分数与颗粒晶须配比。采用M=σ2ρ作为铜基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评价标准,获得了增强体体积分数12%和配比为晶须:颗粒=5:1的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优。

孙振亚[7](2021)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复合材料加筋板失效行为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合材料帽型加筋壁板是体现高强和轻质设计概念的典型复合材料结构形式,其设计参数多、屈曲失效模式丰富,工程计算的简化方法预测精度不高。尽管采用有限元精细预测可以实现高精度预测,但是对于工程设计人员来说耗时较大。本文首先通过试验验证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复合材料帽型加筋壁板的力学行为,然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提供了一种结构承载能力预测的快速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本文中建立了两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帽型加筋板的压缩屈曲行为,成功地预测了其压缩屈曲载荷和压缩屈曲模式。首先,开展有限元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复合材料帽型加筋板的压缩屈曲行为。接着,考虑了四个加筋板的力学参数,采用ABAQUS二次开发程序来批量生成了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对比选择了两种神经网络结构来分别预测屈曲载荷和屈曲失效模式。基于测试集数据和新测试数据来检查人工神经网络的性能表现和泛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试验与数值分析预测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揭示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压缩屈曲行为,此外经过有效训练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高效地预测复合材料帽型加筋板在轴压载荷下的屈曲行为。(2)本文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帽型加筋壁板的剪切失效行为,成功地预测了其剪切屈曲载荷和极限载荷。首先,开展有限元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复合材料帽型加筋壁板的剪切屈曲行为和承载能力。接着,采用二次开发的ABAQUS参数化建模技术批量计算生成了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并使用自编码器对原始特征进行压缩。最后,通过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剪切屈曲载荷和极限载荷,基于测试集数据来检查人工神经网络的性能表现和泛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试验与数值预测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揭示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剪切变形过程和破坏机理,此外采用自编码器压缩抽取的特征可有效替代原始特征,且有效训练的BP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高效地预测复合材料帽型加筋壁板在剪切载荷下的屈曲载荷和极限载荷。

卿菁[8](2021)在《不同强度准则与不同本构模型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

杨宏昌[9](2021)在《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自闭症学前儿童特定损伤和外界环境因素减少了他们身体活动的参与机会,导致体质不佳。社会技能缺陷是自闭症核心缺陷之一,对自闭症患者构成终身挑战。执行功能是自闭症个体多种缺陷取得改善的关键性中介变量。身体活动是有潜力的干预策略,在改善认知功能、社交沟通技能和感觉运动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结果,但研究较为缺乏且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且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自闭症学前儿童。因此,有必要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特点,构建适合他们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从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依据、目的、内容和实施四个方面,构建适合自闭症学前儿童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然后,采用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进行实践修正,形成被实践认可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最后,采用教学实验法对比交互式身体活动(实验组)和传统体育课(对照组)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1)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须从理论基础、方案的目的、内容、实施四个维度进行构建,综合性、多学科的理论支持成为必然;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包括如下要点:身体活动内容应具有趣味性、全面性、难度适宜性、且能够达到中等以上身体活动强度,采用1:3师生比的结构化教学组织形式,结合适宜的提示技术(身体辅助、示范、示范结合指令、指令、时间延迟)和强化(物质强化、精神强化、代币制),以视觉提示法和示范为主要教学方法,选取能激发参与者学习动机并有助建立自信的教学材料,合理持续时间为40分钟,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和手段实施评估。(2)经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作出如下修正:将方案实施结构化改为半结构化;交互式身体活动内容最终选择切水果、网球、滑雪和儿童舞蹈;在原有社交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并动态调整随机社交互动训练内容;引入随机教学法以培养社交互动中动态应变能力。(3)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交互式身体活动在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抑制能力、工作记忆、灵活性)、社交技能(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参与、社会沟通、自我调控)方面均优于传统体育课(P<.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在体质方面,实验组参与者体质(除平衡木)的各项指标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平衡木第二、三月发生显着变化(P<.05);传统体育课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在执行功能方面,实验组中,参与者的抑制能力和灵活性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工作记忆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工作记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抑制能力和灵活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在社交方面,实验组在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交总分方面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参与和自我调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社会趋向第一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沟通和社会参与后两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自我调控最后一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交总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研究结论:(1)交互式身体活动是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缺陷、特点和差异进行设计,能够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触发自闭症儿童狭窄注意的迁移,将其融入人与人交互的身体活动中。科学的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取、组织方案实施、教学策略运用是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保障。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丰富发展了自闭症个体身体活动干预的理论体系。(2)行动研究是自闭症学前儿童身体活动方案实践修正的有效方法,研究者与特教机构、教师形成科研、教学共同体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干预效果。(3)交互式身体活动和传统体育课均可显着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和社交技能,相比之下,交互式身体活动效果更快、幅度更大。

高顿林[10](2021)在《孔隙/界面结合特征对CFRTP/Al激光连接接头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P)因具有轻质、高强、耐冲击等优良力学性能,已成为高端装备减重增效的优选材料。为满足高端装备构件承受巨大、复杂、多变载荷的要求,其在连接部位仍需与铝合金(Al)等金属材料共同使用。实现CFRTP/Al的可靠连接是保证此类结构服役性能的关键,激光连接技术利用CFRTP所具备的可焊接性,可实现CFRTP/Al快速、非破坏连接,是适用于此类叠层结构可靠连接的新发展方向。然而,CFRTP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且激光连接温度场梯度大、时变性强,致使常出现CFRTP内部孔隙缺陷和界面不充分结合现象,严重影响了CFRTP/Al激光连接接头性能。为此,本文通过定量提取孔隙与界面结合特征,开展了孔隙/界面结合特征对CFRTP/Al激光连接接头性能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实现孔隙、界面结合特征的量化提取,通过拍摄接头断面与横截面数字图像,利用孔隙边缘内外以及界面结合/未结合部分灰度差异,开发了基于灰度变换与图像求导的孔隙提取方法与基于灰度归一化与滤波处理的界面有效结合提取方法,提出了孔隙率、孔隙分布与界面结合面积等量化指标。(2)基于上述的孔隙、界面结合特征提取算法,通过开展CFRTP/Al变激光功率的激光连接实验,分析了激光功率对孔隙、界面结合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界面有效结合面积随激光功率提升而增加,但在高功率下界面处形成了大量孔隙,使界面性能达到峰值后下降,在此工艺下的接头最大失效载荷仅3840N。(3)为分析孔隙、界面结合特征对接头性能的影响规律,编写考虑孔隙真实分布特征的接头几何模型生成脚本,基于内聚力模型与Hashin失效准则,建立考虑界面及CFRTP失效的激光连接接头拉伸剪切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孔隙、界面结合特征对接头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以此给出了孔隙与界面结合特征的优选区间:在保证界面结合性能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避免剪切应力集中区域处孔隙的生成。(4)为提升CFRTP/Al激光连接接头性能,依据提出的孔隙与界面结合特征优化条件,以界面填充树脂层工艺为载体,保证了界面的充分结合,抑制了接头内孔隙的形成,使接头最大失效载荷提升至6660N,实现了激光连接接头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本文研究成果阐明了孔隙与界面结合特征对CFRTP/Al激光连接接头性能的影响规律,能够为合理控制缺陷与促进界面结合,进而提升激光连接接头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后续激光连接工艺的进一步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强度准则的验证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度准则的验证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与变权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范围-频率理论模型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方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评析
        1.2.3 多属性变权决策方法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应用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范围-频率理论
    2.2 累积前景理论
    2.3 需要层次理论
    2.4 MACBETH方法
    2.5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2.6 多属性固权决策方法
        2.6.1 加权和法
        2.6.2 摆幅置权判断
        2.6.3 网络分析法
    2.7 序依赖Choquet积分模型
    2.8 概率语言术语集和概率语言偏好关系
第3章 范围-频率模型的改进及实验验证
    3.1 引言
    3.2 RF模型的改进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被试
        3.3.2 实验内容
        3.3.3 实验程序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参数估计与相关分析
        3.4.2 属性价值影响因素的显着性检验
        3.4.3 模型数据拟合能力检验
        3.4.4 模型参数的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方法
    4.1 引言
    4.2 模型构建与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
    4.3 多属性决策属性价值公度的方法程序
    4.4 方法验证
        4.4.1 实验问题与实验调查结果
        4.4.2 数值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的点依赖变权决策模型
    5.1 引言
    5.2 具有点依赖偏好关联关系的多属性变权决策模型及其评析
        5.2.1 多因素变权决策模型与相关评析
        5.2.2 多属性相对变权决策模型与相关评析
    5.3 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多因素变权决策模型及方法
        5.3.1 模型构建
        5.3.2 乐观系数和属性固权的估算及方案优劣排序
        5.3.3 TOMFDM-VW的方法步骤与优点
        5.3.4 数值对比分析
    5.4 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价值公度的相对变权决策模型及方法
        5.4.1 模型构建
        5.4.2 TOMADM-RW的方法步骤与优点
        5.4.3 数值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和模糊偏好关系的序依赖变权决策模型
    6.1 引言
    6.2 目标导向多属性序依赖变权决策框架与信息的模糊表达(PLPR)
    6.3 基于PLPR的目标导向属性价值的确定
    6.4 基于PLPR的属性集容量判断赋值及备选决策方案优劣排序
    6.5 模型实施的基本步骤
    6.6 方法的案例应用
        6.6.1 问题描述
        6.6.2 目标导向属性价值函数的确定
        6.6.3 备选决策方案综合价值的确定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两种点依赖变权决策新模型的案例应用
    7.1 案例应用背景
    7.2 设备评标指标体系的设计
    7.3 基础决策信息收集与处理
    7.4 单属性目标导向公度价值的测算
    7.5 基于TOMFDM-VW模型的方案排序结果
    7.6 基于TOMADM-RW模型的方案排序结果
    7.7 基于多因素变权决策方法的方案排序结果
    7.8 不同点依赖变权决策模型的应用结果分析
    7.9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粘土地层盾构掘进泥水劈裂压力及伸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断裂力学在裂缝扩展中的应用
        1.3.2 扩展有限元的发展与应用
        1.3.3 水力劈裂研究现状
        1.3.4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粘土开裂机理及参数试验测定
    2.1 断裂力学原理
        2.1.1 裂纹开裂方式
        2.1.2 线弹性裂纹扩展准则
    2.2 人造粘土制备
    2.3 材料参数测定
        2.3.1 抗拉强度
        2.3.2 摩尔库伦抗剪强度
        2.3.3 张拉韧性
        2.3.4 剪切韧性
    2.4 本章小结
3 粘土地层泥水劈裂压力试验研究
    3.1 泥水劈裂启裂压力试验研究
        3.1.1 试验装置研发
        3.1.2 轴压对启裂压力的影响
        3.1.3 围压对启裂压力的影响
        3.1.4 厚径比对启裂压力的影响
        3.1.5 无侧限抗压强度对启裂压力的影响
        3.1.6 泥水粘度对启裂压力的影响
        3.1.7 启裂压力计算公式
    3.2 泥水劈裂伸展压力及路径试验研究
        3.2.1 试验装置研发
        3.2.2 泥水粘度对伸展压力及裂缝形态的影响
        3.2.3 应力状态对伸展压力及裂缝形态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粘土地层启裂-伸展过程模拟分析
    4.1 扩展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4.1.1 扩展有限元原理
        4.1.2 节点增强函数的引入
        4.1.3 单元开裂原理
        4.1.4 单元初始损伤及损伤演化
        4.1.5 张拉-剪切断裂准则的嵌入
    4.2 粘土地层泥水劈裂启裂压力模拟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拟过程
        4.2.3 围压对启裂压力的影响模拟验证
        4.2.4 厚径比对启裂压力的影响模拟验证
        4.2.5 无侧限抗压强度对启裂压力的影响模拟验证
        4.2.6 泥水粘度对启裂压力的影响模拟验证
    4.3 粘土地层伸展压力及路径模拟分析
        4.3.1 伸展压力模拟验证
        4.3.2 三维裂缝形态模拟验证
    4.4 粘土地层泥水劈裂破坏类型现场试验模拟分析
        4.4.1 地层劈裂现场试验介绍
        4.4.2 地层劈裂现场试验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盾构泥水劈裂伸展压力及裂缝三维细观形态研究
    5.1 盾构泥水劈裂伸展压力及路径研究
        5.1.1 盾构泥水劈裂裂缝伸展模拟方法
        5.1.2 水压对伸展压力及路径的影响
        5.1.3 覆土厚度对伸展压力及路径的影响
        5.1.4 剪切强度对伸展压力及路径的影响
        5.1.5 泥水粘度对伸展压力及路径的影响
    5.2 盾构泥水劈裂裂缝伸展三维细观形态研究
        5.2.1 盾构泥水劈裂裂缝形态三维模拟方法
        5.2.2 隧道直径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5.2.3 覆土厚度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5.2.4 泥水粘度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5.2.5 泥水注入速度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水底冲槽对地层启裂-伸展影响及控制措施研究
    6.1 水下泥水盾构掘进特征
    6.2 冲槽深度对劈裂压力及裂缝形态的影响
        6.2.1 覆土厚度2.5 倍洞径时冲槽深度的影响
        6.2.2 覆土厚度1.5 倍洞径时冲槽深度的影响
    6.3 水深对劈裂压力及裂缝形态的影响
    6.4 冲槽到掌子面距离对劈裂压力及裂缝形态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风力机叶片表面结冰相似性及粘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风能利用现状
        1.1.2 风力机结冰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结冰试验方法研究
        1.2.2 结冰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1.2.3 结冰相似性研究
        1.2.4 结冰粘结特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风力机叶片结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风力机工作原理
    2.2 叶片结冰基础理论
        2.2.1 叶片结冰影响因素
        2.2.2 气动计算
        2.2.3 水滴运动轨迹计算
        2.2.4 热力学模型
    2.3 叶片结冰数值模拟方法
        2.3.1 数值模拟软件
        2.3.2 叶片结冰计算过程
    2.4 叶片结冰风洞试验系统研究
        2.4.1 工作原理及系统设计
        2.4.2 参数测量与分析
        2.4.3 性能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叶片结冰相似参数研究
    3.1 结冰相似性要求及准则
    3.2 叶片结冰相似参数
        3.2.1 几何相似
        3.2.2 绕流流场相似
        3.2.3 水滴运动轨迹和撞击特性相似
        3.2.4 物面撞击水质量相似
        3.2.5 热力学特性相似
        3.2.6 翼型表面动压相似
        3.2.7 表面液态水动力学相似
        3.2.8 旋转相似参数
    3.3 叶片结冰相似参数选取原则
        3.3.1 静止叶片
        3.3.2 旋转叶片
    3.4 本章小结
4 叶片结冰相似性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4.1 静止模型结冰相似试验
        4.1.1 静止圆柱结冰相似试验
        4.1.2 静止翼型结冰相似试验
    4.2 旋转模型结冰相似试验
        4.2.1 试验设计
        4.2.2 旋转圆柱试验结果与分析
        4.2.3 旋转翼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风力机叶片结冰相似性数值模拟
        4.3.1 计算模型与参数
        4.3.2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冰粘结特性试验研究
    5.1 试样设计与制备
    5.2 剪切法结冰粘结特性试验
        5.2.1 静态冰试验结果与分析
        5.2.2 动态冰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离心法结冰粘结特性试验
        5.3.1 测试原理
        5.3.2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物理量符号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缠绕成型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复合材料压力容器概述
    1.2.纤维缠绕成型工艺概述
        1.2.1.内衬的成型工艺
        1.2.2.纤维缠绕工艺
        1.2.3.纤维缠绕设备
    1.3.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特点及应用
        1.3.1.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特点
        1.3.2.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应用
    1.4.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压力容器内衬的结构设计及其吹塑成型有限元分析
    2.1.压力容器的结构设计及成型
        2.1.1.高密度聚乙烯内衬结构设计
        2.1.2.内衬成型工艺
    2.2.压力容器内衬成型的有限元分析
        2.2.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2.结果分析
    2.3.压力容器内衬的模具设计
        2.3.1.型腔的设计
        2.3.2.分型面的设计
        2.3.3.口模及底部嵌块的设计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缠绕成型工艺的设计和仿真分析
    3.1.纤维的选择与确定
    3.2.线型的设计
    3.3.缠绕参数的设计与计算
    3.4.CADWIND缠绕成型仿真分析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有限元分析
    4.1.网格理论
    4.2.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失效准则
    4.3.复合材料压力容器有限元分析
        4.3.1.有限元模型建立
        4.3.2.结果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分析
    5.1.方案设计
    5.2.实验过程
    5.3.固化
    5.4.实验数据分析
        5.4.1.爆破实验
        5.4.2.实验结果分析
    5.5.实验优化
    5.6.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低速冲击及剩余压缩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蜂窝夹层结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低速冲击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剩余压缩强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冲击理论研究
    2.1 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冲击损伤
    2.2 复合材料蒙皮本构关系
    2.3 编织复合材料蒙皮三维渐进失效模型
        2.3.1 损伤起始准则
        2.3.2 损伤演化
    2.4 VUMAT子程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
    3.1 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抗冲击性能实验研究
        3.1.1 试件介绍
        3.1.2 实验计划
        3.1.3 实验装置
    3.2 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抗冲击性能仿真研究
        3.2.1 有限元模型
        3.2.2 仿真计划
    3.3 失效机理
        3.3.1 蒙皮失效
        3.3.2 蜂窝芯体失效
    3.4 冲击力曲线
        3.4.1 冲击能量的影响
        3.4.2 边界条件的影响
        3.4.3 冲头直径的影响
        3.4.4 蒙皮厚度的影响
    3.5 能量吸收与耗散
        3.5.1 冲击能量的影响
        3.5.2 边界条件的影响
        3.5.3 冲头直径的影响
        3.5.4 蒙皮厚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剩余压缩强度研究
    4.1 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压缩实验研究
        4.1.1 实验计划
        4.1.2 实验装置
    4.2 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压缩仿真研究
        4.2.1 剩余压缩强度分析方法
        4.2.2 有限元模型
        4.2.3 仿真计划
    4.3 面内剩余压缩强度
        4.3.1 失效机理
        4.3.2 结果分析
    4.4 面外剩余压缩强度
        4.4.1 失效机理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TiB2p/TiBw混杂增强Cu基复合材料强化及断裂行为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复合材料微观有限元模拟研究进展
        1.2.1 二维有限元模型
        1.2.2 三维单胞模型
        1.2.3 三维多颗粒模型
        1.2.4 基于连续切片与三维重建技术的模型
    1.3 颗粒、晶须增强材料有限元模拟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复合材料研究理论及有限元建模
    2.1 研究基础与理论
        2.1.1 复合材料基体强化理论
        2.1.2 内聚力模型理论
        2.1.3 渐进性损伤理论
        2.1.4 脆性断裂理论
        2.1.5 晶须应力传递理论
    2.2 复合材料有限元建模
        2.2.1 材料本构
        2.2.2 基于双线性内聚力界面模型的建立
        2.2.3 基于渐进性损伤基体模型的建立
    2.3 模型的稳定性验证
        2.3.1 网格尺寸对有限元模拟质量的影响
        2.3.2 模型尺寸对有限元模拟质量的影响
        2.3.3 加载方向对有限元模拟质量的影响
        2.3.4 质量缩放因子对有限元模拟质量的影响
    2.4 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3.TiB晶须对TiB/Cu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断裂行为的影响
    3.1 TiB/Cu复合材料建模
    3.2 TiB晶须长度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3.3 TiB晶须直径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3.4 TiB晶须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3.5 TiB/Cu复合材料断裂方式
    3.6 本章小结
4.TiB_2颗粒对TiB_2/Cu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断裂行为的影响
    4.1 TiB2/Cu复合材料建模
    4.2 TiB_2颗粒体积分数对TiB_2复合材料的影响
    4.3 TiB_2颗粒圆整度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4.4 TiB_2颗粒尺寸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4.5 TiB_2/Cu复合材料中裂纹萌生及扩展方式
    4.6 本章小结
5.颗粒晶须混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断裂行为的影响
    5.1 纯颗粒、纯晶须、颗粒晶须混杂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5.2 颗粒晶须混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3 强度与导电率统一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7)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复合材料加筋板失效行为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材料加筋板屈曲分析研究
        1.2.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复合材料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屈曲分析方法与软件开发
    2.1 复合材料加筋板工程分析方法
        2.1.1 工程计算方法框架
        2.1.2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等效刚度模型
    2.2 有限元分析方法
        2.2.1 线性屈曲分析
        2.2.2 非线性屈曲分析
        2.2.3 复合材料损伤演化模型
    2.3 加筋板屈曲分析标准化工具软件开发
        2.3.1 基本思路
        2.3.2 程序界面和功能说明
    2.4 小结
3 基于ANN的压缩屈曲行为预测研究
    3.1 加筋板压缩屈曲行为分析
        3.1.1 试样信息
        3.1.2 数值分析
        3.1.3 轴压实验
        3.1.4 结果与讨论
    3.2 神经网络预测屈曲行为
        3.2.1 基本流程
        3.2.2 训练集的准备
        3.2.3 网络结构的确定
        3.2.4 训练神经网络
        3.2.5 性能评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屈曲载荷预测
        3.3.2 屈曲模态预测
        3.3.3 工程计算方法对比
    3.4 小结
4 基于ANN的剪切失效行为预测研究
    4.1 加筋板的剪切失效行为分析
        4.1.1 试样信息
        4.1.2 数值分析
        4.1.3 剪切实验
        4.1.4 结果和讨论
    4.2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失效行为
        4.2.1 基本流程
        4.2.2 准备数据集
        4.2.3 基于自编码器的特征提取
        4.2.4 建立BP神经网络
        4.2.5 性能评估与模型保存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屈曲载荷预测
        4.3.2 极限载荷预测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行危机:自闭症患者数量逐年剧增
        1.1.2 社会融入:自闭症个体回归主流社会
        1.1.3 现实需要:自闭症患者缺乏身体活动途径
        1.1.4 体医融合:完善身体活动干预的治疗功能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自闭症谱系障碍
        2.1.2 身体活动
        2.1.3 交互式身体活动
        2.1.4 体质
        2.1.5 执行功能
        2.1.6 社交技能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2.2.1 自闭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
        2.2.2 自闭症的流行性
        2.2.3 自闭症诊断和治疗
    2.3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综述
        2.3.2 体感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
        2.3.3 小结
3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构建
    3.1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构建的理论依据
        3.1.1 具身认知理论
        3.1.2 社会学习理论
        3.1.3 情境学习理论
        3.1.4 游戏化学习
    3.2 构建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目的
    3.3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教学训练内容
        3.3.1 内容选取原则
        3.3.2 身体活动形式选择
    3.4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实施
        3.4.1 方案实施的结构化
        3.4.2 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3.4.3 方案实施的教学策略
        3.4.4 方案实施的评估
    3.5 小结
4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实践修正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行动研究的定义和特征
        4.2.2 方法选择依据
        4.2.3 行动研究的形式
        4.2.4 行动研究的过程
    4.3 行动研究流程
        4.3.1 前期动员
        4.3.2 组建行动团队
        4.3.3 提出行动方案
        4.3.4 搜集分析资料
        4.3.5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构建的行动过程
5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影响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方法
        5.2.1 参与者
        5.2.2 实验方案
    5.3 研究结果
        5.3.1 实验方案执行忠实度核查结表
        5.3.2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5.3.3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3.4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沟通技能的影响
    5.4 讨论
        5.4.1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5.4.2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4.3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技能的影响
6 综合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方案训练内容调整
    附录2 教学方法的调整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
    附录5 强化物调查表
    附录6 自闭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
    附录7 交互式身体活动课程安排
    附录8 传统体育课项目表
    附录9 传统体育课课程安排
    附录10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课程教案
    附录11 传统体育课干预课程教案
    附录12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附录13 传统体育课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附录14 个人学习经历
    附录15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孔隙/界面结合特征对CFRTP/Al激光连接接头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1.1.2 CFRTP与金属的连接方法
    1.2 国内外激光连接的研究现状
        1.2.1 激光连接接头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1.2.2 激光连接接头界面结合特征与孔隙相关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激光连接接头孔隙/界面结合特征表征方法
    2.1 激光连接接头孔隙特征提取与表征方法
        2.1.1 激光连接接头孔隙特征概述
        2.1.2 孔隙缺陷提取方法
        2.1.3 孔隙率与孔隙分布表征方法
    2.2 激光连接接头界面结合面积提取表征方法
        2.2.1 激光连接接头界面特征概述
        2.2.2 界面特征提取与界面结合面积表征方法
    2.3 激光连接接头孔隙缺陷表征方法准确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工艺参数对孔隙/界面结合特征与接头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3.1 激光连接及其接头检测实验
        3.1.1 激光连接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
        3.1.2 激光连接接头形貌观测与性能测试方法
    3.2 孔隙/界面结合特征受工艺参数影响分析
        3.2.1 激光功率对孔隙率、孔隙分布的影响
        3.2.2 激光功率对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
    3.3 接头性能受工艺参数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孔隙/界面结合特征对接头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4.1 激光连接接头性能测试仿真模型建立
        4.1.1 界面及CFRTP失效理论
        4.1.2 考虑孔隙影响的接头几何模型建立
        4.1.3 仿真模型的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定
        4.1.4 界面及CFRTP层间结合设置
    4.2 仿真模型准确性验证分析
        4.2.1 界面处断裂的仿真验证
        4.2.2 CFRTP内部断裂的仿真验证
    4.3 孔隙/界面结合特征对激光连接接头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4.3.1 孔隙特征仿真设置
        4.3.2 界面结合强度对接头性能的影响
        4.3.3 界面结合面积对接头性能的影响
        4.3.4 孔隙区域位置对接头性能的影响
        4.3.5 孔隙区域大小对接头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孔隙/界面结合特征优化策略的接头性能提升方法
    5.1 激光连接特征优化策略与实验设计
    5.2 接头特征受填充树脂层影响分析
        5.2.1 填充树脂层对孔隙率、孔隙分布的影响
        5.2.2 填充树脂层对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
    5.3 接头性能受填充树脂层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强度准则的验证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目标导向多属性决策价值公度与变权决策模型研究[D]. 马慧欣. 吉林大学, 2021(11)
  • [2]粘土地层盾构掘进泥水劈裂压力及伸展路径研究[D]. 王滕.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风力机叶片表面结冰相似性及粘结特性研究[D]. 石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缠绕成型工艺的研究[D]. 曾文蕾.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1)
  • [5]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低速冲击及剩余压缩强度研究[D]. 都伟忠. 江南大学, 2021(01)
  • [6]TiB2p/TiBw混杂增强Cu基复合材料强化及断裂行为数值模拟[D]. 李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复合材料加筋板失效行为预测研究[D]. 孙振亚.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不同强度准则与不同本构模型的对比研究[D]. 卿菁.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9]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杨宏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10]孔隙/界面结合特征对CFRTP/Al激光连接接头性能的影响研究[D]. 高顿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强度准则的验证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