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语言交流与病人心理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魏蓉[1](2021)在《喉癌术后患者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及干预策略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问卷》,为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提供工具;调查某三甲医院收治的喉癌术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循征研究、质性访谈、现状调查结果,整合创新制定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通过初步应用结果,修订并调整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的干预内容、干预方式、干预时间等相关内容,初步构建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为下一步完善并构建喉癌术后成熟的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实践依据。方法:采用循证研究筛选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问卷条目及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相关内容;通过质性访谈了解患者术后非语言交流方面的相关需求;设计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问卷、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应用德尔菲法,对初步编制的现状调查问卷中各个条目的内容是否合理和其重要性等情况进行咨询,结合界值法对问卷的条目进行筛选;并检验其信效度;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某三甲医院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现状;整合创新制定的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周非语言交流干预,根据应用结果,修订并调整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相关内容,初步构建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应用Excel2017及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构建了《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问卷》,包括一级条目4个,二级条目11个,三级条目32个;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权威系数0.92,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两轮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100%、94.12%;表明专家的参与意愿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23、0.412(P<0.05),显示结果可靠。2.现状调查问卷的信效度:问卷总体信度Chronbach’sα为0.827,表明调查问卷总体一致性较好;一级条目信度Chronbach’sα分布在0.648-0.947之间,说明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可接受;调查问卷同质效度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Kaiser-Meyer-Olkin统计量为0.846,Bartlett’s球形检验X2=1624.072,P<0.05,各个条目KMO效度分布在0.730-0.868之间,说明调查问卷结构效度可接受。3.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选择某三甲医院收治的喉癌术后190名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总分160分,患者非语言交流现状总得分均值为49.37±10.02;单因素方差分析: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非语言交流现状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年龄与喉癌术后患者非语言交流现状之间有相关性(P<0.05);描述性统计分析:95.56%患者未接受非语言交流干预;93.33%患者愿意参加非语言交流干预,且75%患者选择写字板,58.33%患者选择图片,47.78%患者选择肢体语言的交流方式进行沟通表达。4.干预策略初步应用结果:本组患者干预前后评估:干预后比干预前非语言交流现状平均得分提高43.8±4.60分(干预前47.40±4.62分,干预后90.80±3.88分);干预时,干预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中:“自豪、羡慕、赞同、拒绝、气管套管、鼻饲管堵塞脱落”等用图片方式进行非语言交流表达欠准确,患者进行非语言沟通困难;干预方式:对于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选用写字板和图片方式进行非语言交流,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只能选择肢体语言和图片的方式进行非语言交流;干预时间:每次干预总体时间均大于10min,在20min左右;满意度情况:患者95%,家属94.28%,工作人员92.31%。5.初步建立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包括非语言交流干预对象,干预内容,干预方法,干预资料及干预实践。结论:1.构建的《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可接受,在某三甲医院实施中,初步验证了该工具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可作为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现状的评估工具。2.某三甲医院喉癌术后患者非语言交流现状总得分均值偏低;喉癌术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现状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喉癌术后患者非语言交流干预缺乏;患者对非语言交流干预的需求和意愿较高。3.该干预策略应用后能提高患者非语言交流现状,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了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患者、家属及工作人员对本次干预内容、方式、时间等总体评价满意。4.初步建立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实用性。
李宇,杨德芬,肖政,汪成琼,任婷婷[2](2018)在《非语言交流方式应用于喉癌术后病人交流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非语言交流方式应用于喉切除术后病人交流障碍时期的效果。[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关于非语言交流方式应用于喉癌术后病人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类实验研究,采用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2010年的证据分析系统评价标准分析文献质量,根据纳入研究的同质性选择定量或定性评价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637例喉癌病人,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非语言交流方式用来弥补病人术后失音时交流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结论]非语言交流方式用来弥补病人因术后失去发声功能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纳入文献质量不高,结论有待于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谭小燕[3](2005)在《非语言交流在护理实践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吴虹[4](1996)在《非语言交流与病人心理及护理》文中提出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非语言与病人心理产生的关系,并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总结了一些正反两方面的心理护理经验,强调在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时,要熟识并主动正确地也使用非语言交流技巧,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易汉娥,邹翠芳,宋玉荣[5](2012)在《神经外科ICU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清醒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00例神经外科ICU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如否认心理、紧张恐惧心理、孤独抑郁心理、不适无奈心理、失落心理、惧死心理,从多方面细致入微的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论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树立信心,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康复,改善医患关系。
马环兴[6](2005)在《非语言交流在护理中的应用概况》文中提出
曹力燕,刘荣玉[7](1998)在《非语言交流在外宾门诊急诊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非语言性交流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非语言交流除了能辅助有声语言的作用外,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所以往往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1]...
邓小玲,张翠萍,刘坚[8](2005)在《非语言交流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
张鑫岩[9](2020)在《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并提炼乡村全科医生的鉴别胜任力和基准胜任力,旨在为国家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提供依据,同时为乡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选拔提供理论支持,使其真正满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收集和整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胜任力研究,初步建立岗位胜任力词条池。(2)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全国18名乡村全科医生进行访谈,依据胜任力词条进行编码分析,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词条,同时提炼出乡村全科医生鉴别胜任特征和基准胜任特征。(3)依据岗位胜任力词条制订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30名专家对胜任力词条及其内涵的合理性及重要性进行评价,构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4)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建立了乡村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词条池,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84个,并对二级指标进行了释义。(2)提炼出乡村全科医生8项鉴别胜任力,分别为敬业精神、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出诊服务、良好关系的建立、成就导向、有自己的专长、主动了解社区人口动态及健康状况;10项基准胜任力,分别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基本医疗操作技能、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中医诊疗能力、社区合理用药、转诊服务、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和评价、社区重点人群保健、了解医疗卫生体制及相关政策、急诊急救能力。(3)完成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初步构建,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63个。德尔菲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3,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0.87、1.00,两轮协调系数分别为0.312、0.241(P<0.01)。(4)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一级指标按权重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0.311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1960)、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0.1960)、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0.1386)、职业素养(0.1028)、信息利用与管理能力(0.0555)。结论:本研究首次构建了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模型科学可靠,可以为国家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提供依据,同时为乡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选拔提供理论支持。
李小妹[10](2007)在《心理护理》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护士会认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士的工作责任和性质决定了其主要的工作核心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对病人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促进病人尽可能地恢复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
二、非语言交流与病人心理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语言交流与病人心理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喉癌术后患者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及干预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喉癌术后患者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 |
1 调查问卷的初步确立 |
2 调查问卷的预测 |
3 现状调查的实施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初探 |
1 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构建 |
2 喉癌术后患者失声阶段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初步应用 |
3 修订并完善非语言交流干预策略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创新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喉癌术后患者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非语言交流方式应用于喉癌术后病人交流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4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
1.5 数据提取与合成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概况 |
2.2 非语交流应用于喉切除病人的情况 |
3 讨论 |
4 小结 |
(5)神经外科ICU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心理问题 |
2.1 否认 |
2.2 紧张、恐惧 |
2.3 孤独、抑郁 |
2.4 不适、无奈 |
2.5 失落 |
2.6 惧死 |
3 护理干预 |
3.1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
3.2 改善环境 |
3.2.1 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
3.2.2 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 |
3.3 心理护理 |
3.3.1 加强语言交流 |
3.3.2 重视非语言交流 |
3.4 其他支持系统 |
3.4.1 完善探视制度 |
3.4.2 家属情感支持 |
3.4.3 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
(6)非语言交流在护理中的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语言沟通的概念及特点 |
1.非语言沟通概念 |
2.非语言沟通的特点 |
二、非语言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
1.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非语言行为 |
2.非语言交流在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 |
3.非语言交流在烧伤患者心理护理中运用 |
4.非语言交流在外科护理中的运用 |
5.非语言交流在特殊病人中的运用 |
三、非语言交流的双向作用 |
四、非语言交流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及进展 |
(8)非语言交流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概念、分类与特点 |
重要性与必要性 |
1.非语言交流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应用的重要性。 |
2.非语言交流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应用的必要性。 |
应用现状 |
1.图卡片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2.手势语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3.写字板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4.摇铃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5.其他体态语言及相关的沟通技巧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小 结 |
(9)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理论研究 |
2.1.2 建立胜任力指标体系 |
2.1.3 确定各指标权重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行为事件访谈法 |
2.2.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2.2.4 层次分析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研究结果 |
3.2 行为事件访谈结果 |
3.2.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
3.2.2 编码信度分析 |
3.2.3 胜任力特征频次统计 |
3.2.4 访谈时长差异性分析 |
3.2.5 胜任力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3.2.6 建立胜任力词条池 |
3.3 德尔菲专家咨询研究结果 |
3.3.1 专家基本情况 |
3.3.2 专家积极程度 |
3.3.3 专家权威程度 |
3.3.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3.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3.3.6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3.3.7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3.4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3.4.1 一致性检验结果 |
3.4.2 权重赋值结果 |
4 讨论 |
4.1 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4.2 胜任力模型的比较及解读 |
4.3 鉴别胜任力与基准胜任力 |
4.4 乡村全科医生培养的建议与启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0)心理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理护理概述 |
1.1 心理护理的概念 |
1.2 心理护理的意义 |
1.2.1 帮助病人接受病人的角色,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 |
1.2.2 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 |
1.2.3 |
1.3 心理护理的特点 |
1.3.1 普遍性 |
1.3.2 目标性 |
1.3.3 科学性 |
1.3.4 个体性 |
1.3.5 复杂性 |
1.3.6 前瞻性 |
1.4 心理护理的原则 |
1.4.1 个体化原则 |
1.4.2 科学原则 |
1.4.3 服务原则 |
1.4.4 人际原则 |
1.4.5 启迪原则 |
1.4.6 支持原则 |
1.4.7 自理原则 |
1.4.8 保密原则 |
2 心理护理程序 |
2.1 护理程序与心理护理程序 |
2.1.1 护理程序 |
2.1.1. 1 评估病人的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
2.1.1. 2 护理诊断 |
2.1.1. 3 护理计划护理 |
2.1.1. 4 实施护理计划 |
2.1.1. 5 评价护理效果 |
2.1.2 心理护理程序 |
2.1.2. 1 心理护理程序的概念 |
2.1.2. 2 心理护理程序的步骤 |
2.2 心理社会评估 |
2.2.1 心理社会评估的目的 |
2.2.2 心理社会评估的内容及范围 |
2.2.2. 1 病人的一般社会情况 |
2.2.2. 2 对健康问题及医院环境的感知 |
2.2.2. 3 应激水平及应对能力 |
2.2.2. 4 植物神经功能状态 |
2.2.2. 5 精神心理状态 |
2.2.2. 6 人格类型及自我认知 |
2.2.2. 7 患病后的心理社会问题 |
2.2.3 心理社会评估的方法 |
2.2.3. 1 访谈法 |
(1)开始期 |
(2)正式工作期 |
(1) 病人的心理状态 |
(2) 病人的社会状态 |
(3) 生物遗传方面 |
(4) 行为方面 |
(5) 自我感知方面 |
(6) 文化精神方面 |
(7) 神志状态方面 |
(3)结束期 |
2.2.3. 2 观察法 |
2.2.3. 3 整体评估法 |
(1)入院资料 |
(2)健康感知及健康管理 |
(3)营养及代谢 |
(4)排泄 |
(5)活动与锻炼 |
(6)睡眠与休息 |
(7)认知-感知方面 |
(8)角色关系方面 |
(9)性及生殖方面 |
(10)应激及应对 |
(11)价值-信仰 |
2.2.3. 4 实验法 |
2.2.3. 5 心理测试 |
2.2.3. 6 自我评估法 |
2.2.3. 7 其他方法 |
2.2.4 心理社会评估的注意事项: |
2.3 心理护理诊断 |
2.3.1 心理护理诊断的步骤 |
2.3.2 心理护理诊断的陈述 |
2.3.3 |
2.3.3. 1 关系方面: |
2.3.3. 2 价值观方面: |
2.3.3. 3 选择方面: |
2.3.3. 4 感知方面: |
2.3.3. 5 认识方面: |
2.3.3. 6 感觉: |
2.4 心理护理计划 |
2.4.1 护理目标: |
2.4.2 选择恰当的护理措施 |
2.5 心理护理实施 |
2.5.1 心理护理实施的范围 |
2.5.2 心理护理的注意事项 |
2.6 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
2.6.1 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的方式 |
2.6.1. 1 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过程性评价 |
2.6.1. 2 终末性、结果性评价 |
2.6.2 评价过程 |
2.6.2. 1 确立评价标准 |
2.6.2. 2 将标准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
2.6.2. 3 总结评价结果 |
2.6.2. 4 找出未完成的护理计划的原因,重新评估对未完成的或部分完成的护理目标,护士应分析其原因,一般常见的原因有: |
3 心理护理的方法及技巧 |
3.1 护士在心理护理中的角色 |
3.1.1 访谈者(Interview) |
3.1.2 劝导者(Advisor) |
3.1.3 支持者(Supporter) |
3.1.4 引导者(Guider) |
3.1.5 咨询者(Counselor) |
3.1.6 教育者(Educator) |
3.1.7 建议者(Recommender) |
3.1.8 促进者(Facilitator) |
3.1.9 观察者(Observer) |
3.2 心理护理的一般技巧 |
3.2.1 为病人创造轻松的恢复环境 |
3.2.2 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
3.2.3 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 |
3.2.4 锻炼病人的自理能力 |
3.2.5 加强病人的意志训练 |
3.2.6 心理疏导及自我心理保健训练 |
3.3 放松训练 |
3.3.1 概念及原理 |
3.3.2 常用的方法 |
3.3.2. 1 深呼吸训练 |
3.3.2. 2 固定视物深呼吸训练 |
3.3.2. 3 听音乐或其他美妙的自然声音 |
3.3.2. 4 渐进的松弛方法 |
3.3.2. 5 引导想象放松训练 |
3.3.2. 6 言语想象暗示放松训练 |
3.4 治疗性的身体触摸 |
3.4.1 治疗性触摸的概念及意义 |
3.4.2 操作要点 |
3.4.2. 1 |
3.4.2. 2 |
3.4.2. 3 评估能量场的问题 |
3.4.2. 4 恢复平衡阶段 |
3.4.2. 5 评价阶段 |
3.5 心理支持技术 |
3.5.1 心理支持技术的概念 |
3.5.2 方法 |
3.6 建立心理支持小组的技巧 |
3.6.1 心理支持小组形成的过程 |
3.6.1. 1 准备阶段 |
3.6.1. 2 活动阶段 |
3.6.1. 3 结束阶段 |
3.6.2 心理支持小组形成过程中护士的作用 |
3.6.3 心理支持小组形成的注意事项 |
3.7 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 |
3.7.1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及目的 |
3.7.2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
3.7.2. 1 科学性原则 |
3.7.2. 2 实用性原则 |
3.7.2. 3 通俗性原则 |
3.7.2. 4 反馈性原则 |
3.7.3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 |
3.7.3.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知识讲座 |
3.7.3. 2 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 |
3.7.3. 3 个别心理健康教育 |
3.7.3. 4 娱乐性健康教育 |
3.7.3. 5 专业知识咨询 |
4 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培养 |
4.1 护士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
4.1.1 良好的人生观及职业动机 |
4.1.2 敏锐的观察及感知能力 |
4.1.3 精确的记忆力 |
4.1.4 良好的分析及评判性的思维能力 |
4.1.5 稳定的情绪状态及积极的情感感染力 |
4.1.6 坚强的意志力 |
4.1.7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
4.1.8 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
4.2 护士心理素质选拔的工具 |
4.2.1 智力测验 |
4.2.2 个性心理测验 |
4.2.3 需要与动机测验 |
4.2.4 人际关系测验 |
4.2.5 心理健康水平测验 |
4.3 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提高 |
4.3.1 职业价值及与态度的教育 |
4.3.2 特别心理素质训练 |
4.3.3 注意课程设置中增加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
4.3.4 关心护士的职业应激,减少护士的职业压力 |
4.3.5 强化护士岗前培训 |
5 常见的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
5.1 焦虑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
5.1.1 预防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
5.1.1. 1 向病人提供具体、客观的资料及信息。 |
5.1.1. 2 鼓励病人谈论自己的不安及感受。 |
5.1.1. 3 增加病人的控制感。 |
5.1.1. 4 减少感觉剥夺及孤独感。 |
5.1.1. 5 尽量让病人及家属参与护理。 |
5.1.2 |
5.1.2. 1 有一位心理支持者陪伴。 |
5.1.2. 2 鼓励病人宣泄自己焦虑感。 |
5.1.2. 3 应用治疗性触摸。 |
5.1.2. 4 药物治疗。 |
5.1.2. 5 减少病人的惊慌感。 |
5.1.2. 6 |
5.2 无效否认病人的心理护理 |
5.2.1 否认的概念、原因及表现 |
5.2.2 否认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
5.3 抑郁冷漠病人的心理护理 |
5.3.1 原因及表现 |
5.3.2 心理护理措施 |
5.4 不合作及有过分要求的病人的心理护理 |
5.4.1 原因及表现 |
5.4.2 心理护理措施 |
5.5 心理危机病人的护理措施 |
5.5.1 心理危机的概念 |
5.5.2 心理危机的表现 |
5.5.3 心理危机的护理措施 |
5.5.3. 1 危机的护理评估。 |
5.5.3. 2 计划阶段。 |
5.5.3. 3 危机护理阶段。 |
5.5.3. 4 评价及随访阶段。 |
6 不同科室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
6.1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
6.1.1 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
6.1.2 内科病人心理护理的原则及要点 |
6.2 外科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
6.2.1 外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
6.2.2 护理特点及原则 |
6.2.2. 1 向病人提供具体、详细、实际的术前心理准备。 |
6.2.2. 2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术前教育。 |
6.2.2.3疏导病人的术前恐惧及焦虑。 |
6.2.2.4及时解除术后疼痛。 |
6.2.2. 5 支持性心理护理。 |
6.2.2. 6 促进病人的自理,增强病人的恢复信心。 |
6.3 妇产科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
6.3.1 妇产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
6.3.1. 1 妇产科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
6.3.1. 2 孕妇及分娩的心理特征。 |
6.3.1. 3 妇产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特征。 |
6.3.2 妇产科病人的心理护理特点及原则 |
6.3.2. 1 一般病人的护理原则。 |
6.3.2. 2 怀孕分娩期的心理护理原则及要点。 |
6.3.2. 3 妇产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
6.4 儿科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
6.4.1 儿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
6.4.1. 1 婴儿期。 |
6.4.1. 2 幼儿期。 |
6.4.1.3学龄前期。 |
6.4.1.4学龄期。 |
6.4.2 儿科病人的心理护理特点及原则 |
6.5 急诊科病人的护理要点 |
6.5.1 急诊病人的心理需要特点 |
6.5.2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
6.5.2. 1 |
6.5.2. 2 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 |
6.5.2. 3 向病人提供心理支持。 |
6.6 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特点 |
6.6.1 门诊病人的心理需要 |
6.6.2 心理护理特点及原则 |
试题 |
四、非语言交流与病人心理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喉癌术后患者非语言交流现状调查及干预策略初探[D]. 魏蓉.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非语言交流方式应用于喉癌术后病人交流的效果评价[J]. 李宇,杨德芬,肖政,汪成琼,任婷婷. 循证护理, 2018(02)
- [3]非语言交流在护理实践中的研究进展[J]. 谭小燕. 医学临床研究, 2005(01)
- [4]非语言交流与病人心理及护理[J]. 吴虹. 实用护理杂志, 1996(01)
- [5]神经外科ICU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 易汉娥,邹翠芳,宋玉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06)
- [6]非语言交流在护理中的应用概况[J]. 马环兴. 右江医学, 2005(02)
- [7]非语言交流在外宾门诊急诊中的应用[J]. 曹力燕,刘荣玉. 中华护理杂志, 1998(07)
- [8]非语言交流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邓小玲,张翠萍,刘坚.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06)
- [9]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 张鑫岩.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心理护理[J]. 李小妹. 继续医学教育, 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