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瘀汤治疗妇科病经验

逐瘀汤治疗妇科病经验

一、逐瘀汤治疗妇科疾病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岑曦,朱向东[1](2021)在《方药运用的精准策略探讨》文中认为方药精准运用是中医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传统方药主要针对证候,存在模糊性,缺乏对疾病规律和指标的认识和掌控。现代"精准医疗"重视个体化治疗,这与中医辨证论治有共同之处,辨证论治对于治疗病因复杂不明的综合性疾病有明显优势,但缺乏对疾病群体化规律的把握。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中医精准化的方向是对疾病群体化的认知。临床用方的精准性可从辨病辨部位论治、精准配伍、煎服用方及通用方等方面得以实现;临床用药的精准性可通过辨症状、辨指标、辨部位、据象用药,及合理把握剂量来实现。研究发现方药量效关系在临床应用上有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药运用的精准性,因此通过深入探讨量效关系,可为方药精准运用提供思路。

刘洁[2](2021)在《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治疗寒湿瘀滞型SPID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型)的临床疗效,为本病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型)的66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32例、试验组34例。对照组口服少腹逐瘀汤颗粒剂,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联合脐疗外治法。颗粒剂开始服用时间为月经干净后,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连续服用21天为1个疗程。脐疗与颗粒剂同时开始使用,连续使用14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在临床观察结束后,以VAS评分、综合疗效、局部体征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作为疗效判定指标,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别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处理,对比两组疗效,最后对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治疗寒湿瘀滞型SPI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3人,剔除1人,两组实际观察人数各30人。1.对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疗效评判指标基线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示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综合疗效比较: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3.3%,服用少腹逐瘀汤组的总有效率则为83.3%。治疗后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总体治疗寒湿瘀滞型SPID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3.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在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都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都可以明显改善局部体征及中医证候(P<0.05)。在总体疗效、中医证候及VAS评分方面,以及改善中医单项症状下腹部冷痛或刺痛、带下量多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更优于综合情况及中医证候的改善。试验组在降低局部体征评分方面、及改善腰骶部酸痛、经血紫暗有块及大便溏泄中医单项症状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局部体征及改善部分症状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近。4.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及CRP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作为本次实验客观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两组血清CRP水平,可见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表现优异(P<0.05),说明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的方法改善机体CRP水平更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水平,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试验组患者在使用脐疗治疗过程中,因使用无纺布出现1例脐周皮肤发红发痒,更换同等大小防水pu膜后该症状消失,继续治疗,余无任何不良反应,两组药物具有安全性。其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结论: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治疗寒湿瘀滞型SPID具有显着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局部体征,降低机体CRP水平。内服中药、外贴脐贴的联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杨星[3](2021)在《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四逆散是治疗阳郁厥逆证和肝脾不和证的常用方剂,属于导师临床中常用方剂,且疗效颇佳。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历代医家对四逆散的认识,明晰其配伍制方之奥义;再通过收集导师临床医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分析导师用四逆散加减临床用方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高建忠老师使用的四逆散加减临床医案453例,把数据分别录入Excel表格,针对医案中性别、年龄、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等内容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探索四逆散加减的临床用方经验。结果:1.频数统计1.1基本情况:通过解析数据,发现:(1)男性占比5.52%,女性占比94.48%,男女比例约为1:17;(2)主要发病年龄在31~40岁,总占比31.57%,发病人群以中年女性为主;发作时间各月频率接近,以7月份相对较多,占比13.91%,2月份较少仅为3.09%。1.2症状分布情况:经过数据收集,症状主要表现在妇科疾病,频率最高的是月经量少(38.85%),其次是经色暗红(26.27%)、经期延后(24.28%)、月经血块(21.41%)、行经腹痛(18.98%);其他症状中频率最高的是便干(34.22%),其次是睡眠欠佳频率较高(24.94%)、腰困(18.54%)、乏力(16.34%)、口干(15.01%)、肢冷和胃脘不适频率均为14.13%。1.3舌脉情况:整理453例医案,发现:舌质以淡暗为主,占比40.62%;暗红舌次之,占比28.92%,暗舌占比17.88%;舌苔以白苔(58.06%)为主;脉象以复合脉象为主,其中脉细缓占比最大为49.23%,其次是脉细弦缓(16.78%),和脉细弦(15.45%),单一脉象所占比例较少,以脉缓为主占比9.49%。1.4用药情况:使用四逆散化裁治疗疾病,常用的药物,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柴胡(100%)、炒鸡内金(84.99%)、生甘草(82.56%)、当归(71.08%)、牡丹皮(70.64%)、枳壳(67.77%)、赤芍(53.20%)、焦山楂(48.79%)、党参(45.25%)、生白芍(42.83%);药物类别方面,以解表药(100%)为主,其次是消食药(84.99%)、补虚药(82.56%);联合方组方面,柴桂龙牡方使用频率最高,占比27.15%,其次是半夏泻心汤(16.56%)和温胆汤(15.23%)。2.聚类分析2.1针对频率排在前12个症状做聚类分析,得出5类组合,分别为S1:经色暗红、月经血块、经期延后、行经腹痛;S2:口干、肢冷、胃脘不适、腰困、乏力;S3:睡眠欠佳;S4:便干;S5:月经量少。2.2针对频率排在前15位的药物做聚类分析,得出2类组合,分别为S1:柴胡、炒鸡内金、当归、牡丹皮、生甘草、枳壳、赤芍、焦山楂,此类药常作为四逆散常用加减药物使用;S2:鸡血藤、水红花子、青皮、瓜蒌、生白术、生白芍、党参,此7味药常配伍四逆散根据患者兼症加减使用。2.3针对频率排在前12个症状以及发病年龄频率排在前3的做聚类分析,得出3类组合,分别是S1:经色暗红、月经血块、经期延后、行经腹痛、21至30岁;S2:睡眠欠佳、41至50岁;S3月经量少、31至40岁。3.关联规则分析3.1对使用的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显示,两药组合中,置信度最高的有5项分别是:柴胡→枳壳、柴胡→牡丹皮、柴胡→当归、柴胡→生甘草、柴胡→炒鸡内金,置信度均为100%,支持度最高是炒鸡内金→柴胡和生甘草→柴胡,支持度均为100%;三药组合内,有三组置信度均是100%,分别为柴胡→牡丹皮、生甘草,柴胡→当归、生甘草,柴胡→生甘草、炒鸡内金;支持度最高的三药组合为生甘草→炒鸡内金、柴胡,支持度为84.989%3.2对症状进行关联分析,其中置信度最高的是经色暗红→月经血块,为62.887%,置信度在50%—60%之间的有月经量少→经期延后、月经血块→经色暗红、经期延后→月经血块、月经量少→经色暗红;另外支持度最高的两组是月经量少→经色暗红以及月经血块→经色暗红,支持度均为26.269%,支持度在20%以下仅有三组,为月经血块→行经腹痛、月经量少→行经腹痛、便干→口干。3.3症状与药物关联分析表明,置信度最高的是水红花子→月经量少,为49.645%,支持度最高的是水红花子→经色暗红,支持度为36.613%,其次是生白芍→胃脘不适、赤芍→胃脘不适、枳壳→胃脘不适,支持度均为36.384%。结论:通过对导师临床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疾病的医案整理分析,可得出下列结论:1.所治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或因气滞日久形成的气滞血瘀证和气滞血虚证,使用四逆散疏肝、理气、通郁,调整气机升降出入,并根据兼症加减健脾消食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等。2.四逆散加减适用人群,多以女性为主,且年龄段多在21至40岁之间。舌质以颜色偏黯的舌象为主,表现为淡暗舌和暗红舌,舌苔以白、腻苔较多,脉象多表现为细缓脉、细弦缓脉、细弦脉。3.使用四逆散加减时,气血并治,寒热并用,虚实兼顾,并肝脾同治,注重固护脾胃功能。4.根据伴随症状,运用联合方组,拓展治疗范围,提高疗效。四逆散的使用,应把握“郁”的基本病机,重视气机的升降浮沉,运用四逆散以“通”立法,疏肝郁、理肝气、畅气机,治疗以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并随证加减治疗。

孙铭[4](2021)在《腹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腹针疗法与常规体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总结出腹针疗法治疗本病对比常规体针是否更具有优势,并进一步探讨腹针疗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方法:本课题纳入72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疗法组)与对照组(体针组),每组36例患者,因临床试验存在不确定性,72例患者中存在脱落与剔除掉的患者,剩余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两组均于经期前7天开始治疗,直至月经来潮时为止,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各评分量表,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予以分析。主要结果指标为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显效)/总例数×100%)。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月经周期、经期、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经比较分析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组内、组间对比分析P<0.05,有明显差异,两组在临床上对本病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总有效率治疗组93.55%,对照组79.31%,说明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腹针疗法与常规体针均能降低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痛经程度计分和痛经症状积分,二者有明显差异,证明腹针疗法较后者疗效好。2.腹针疗法与常规体针均能改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二者有明显差异,证明腹针疗法较后者疗效好。3.腹针与其他针刺不同,取腹部穴位,采用细体针,针刺时不追求针感,因此避免了酸麻胀痛为患者带来的痛苦,患者依从性较高,且安全,无副作用,疗效高,为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提供了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

李钰[5](2021)在《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刘渡舟教授是中医伤寒大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经方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研究中。刘老临床治病擅长使用柴胡剂,在肝胆病的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是同一时期拜读于刘老门下的弟子,二人传承了刘老调肝法学术思想的精髓,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证诊疗经验。基于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刘老和两位弟子调肝法的学术思想,挖掘临床调肝治肝的组方规律,探讨各自的调肝遣方用药特点。通过研究可以量化地分析调肝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调肝的宝贵学术经验,为临床医师调肝治肝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师徒之间的学术传承研究,和两位弟子之间的学术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师徒传承过程中的规律和痕迹。通过探索在相同的学术传承挖掘环境中弟子对于师承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获得对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和中医学子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启发。研究方法在刘渡舟教授和两位弟子的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中,主要是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刘老和弟子关于调肝治肝的学术着作、文章、访谈,以及学生、其他弟子发表报道刘老及两位弟子调肝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期刊文章,对其中能反应调肝法学术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评价、研究。在对刘渡舟教授两位弟子的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两位弟子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时间段内的门诊病例,按照筛选标准提取调肝处方,形成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纳入数据库中的调肝方进行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的发掘,提取基本方,分析用药频次。基于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发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高频数的药物组合,并发掘新方。将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获得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将刘老与两位弟子的调肝法进行对比,发现传承痕迹和师承发展变化;对两位弟子的组方用药规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观察同一师承环境下学术传承的相同点与差异性,结合学术经历、工作环境等背景对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研究成果刘渡舟教授对于调肝治肝论着颇丰,对于肝病的辨证分型,以气和血作为基本纲领,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时重视疏泄。刘老擅长使用经方柴胡剂,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在柴胡汤类方基础上创制了针对肝经湿热内盛的柴胡解毒汤和血瘀气滞的柴胡活络汤等诸多治肝新方,并依据病邪轻重和病机演变灵活创制了衍生方。王庆国教授十分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善用经方调肝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临床将经方加减变化或合方应用都得心应手,总结出具有调理气机、软坚散结功效的调肝经验药对。张雪亮教授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的看法,重视对患者的情志调节,调肝擅长使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化肝煎等方剂,不拘经方时方,灵活化裁。在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1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黄芩,柴胡”、“柴胡,白芍”、“柴胡,炙甘草”、“法半夏,柴胡”、“黄芩,炙甘草”,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黄芩,桂枝→柴胡”,置信度为1;在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组合之间的相关度为4、惩罚度为2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20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23个;在这些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分析,提取到含有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7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到全新的独立处方8个。在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4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陈皮、白芍、郁金、浙贝母;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陈皮,白芍”、“陈皮,柴胡”、“白芍,柴胡”、“黄芩,柴胡”、“合欢皮,远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远志,茯神→合欢皮”,置信度为0.981;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之间的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12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49个,四味药的药物组合28个,五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以及六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组合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8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出8个新处方。对刘渡舟教授的两位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表明,二人共同传承了刘老“气机论”学术思想,重视肝脏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以“气机郁滞”作为肝之为病的主要病机,调肝多以和解为法,善用经方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二人的调肝法学术经验中也有刘老“方证相对论”和“古今接轨论”的学术思想的传承痕迹。两位弟子在临诊时应用调肝法治疗疾病的种类不同,王庆国教授门诊的肝病患者占比较多,且患者群体偏于中老年;张雪亮教授门诊上使用调肝法则多是针对结节类疾病和胆囊息肉以及杂病,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散。两位弟子的师承经历不尽相同,王庆国教授的跟师时间长达二十年,作为刘老的学术传承研究负责人,在学术思想传承上更加深入和全面;张雪亮教授的跟师时间相对较短,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另有师承,但与刘老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往来。基于师承时间的差异和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王庆国教授在调肝方药的使用上更加重视对于经方尤其是柴胡剂的使用,在方药选择上更注重补益气血;张雪亮教授则经方与时方灵活遣用,所选用的药物则更偏重于疏泄。结论及意义“主疏泄”和“主藏血”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肝气郁滞”是肝之为病的基本病机,肝郁日久容易化火、生湿、瘀血等。刘渡舟教授调治肝病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重视疏泄。刘老临床调肝治肝承伤寒之学,上溯岐黄,下逮诸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肝学术思想。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在传承刘老调肝学术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与发挥。相同的学术传承环境可以影响中医弟子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的运用,后天的自学经历、工作环境、临诊经验积累都会对中医师的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师徒之间的纵向学术传承进行了比较,也对同一时期相同传承环境下的同门弟子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师承的差异得到启发,不仅要重视中医传承工作中学院教育的关键作用,也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工作平台和自身经验积累对于中医学子成长的重要性。

曹凯琪[6](2021)在《基于FIGO分型研究HIFU联合软坚散结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疗效差异》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约占52%),也是临床患者子宫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其西医治疗仍以传统有创手术为主,但随着“有创-微创-无创”治疗观念的改变,更多的女性开始选择近乎无创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子宫肌瘤。然而,HIFU术后肌瘤原位坏死的吸收问题,西医并无有效方法,而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优势,是理想的干预手段。我院研发的软坚散结胶囊(软坚)具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作用,临床应用多年,在良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前期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其在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上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基于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分型,将子宫肌瘤分为0~8型,研究了 HIFU及软坚散结胶囊治疗不同分型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疗效差异,为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提供更好的个性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根据纳排标准,回顾性地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山西省中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HIFU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235例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患者,共纳入子宫肌瘤296枚。根据地域差异,将患者分为两组,山西省的125例患者均为HIFU+软坚组,共有肌瘤158枚,其中0型6枚,1型24枚,2型23枚,3型26枚,4型28枚,5型26枚,6型20枚,7型4枚,8型1枚;上海市的110例患者均为HIFU组,共有肌瘤138枚,其中0型5枚,1型21枚,2型19枚,3型18枚,4型21枚,5型20枚,6型26枚,7型6枚,8型2枚。两组患者术前准备及手术过程一致,HIFU+软坚组的患者在术后1天开始口服软坚散结胶囊至术后3个月,HIF U组术后不予任何子宫肌瘤相关药物干预,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来院随诊并复查盆腔增强核磁,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术后肌瘤的消融率、缩小率、疗效判定及患者术后症状评分的改变,并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术后1天所有患者总的肌瘤消融率达85.57%,HIFU组与HIFU+软坚组之间患者的消融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之间1~6型肌瘤的消融率也没有统计学差异,0、7、8型肌瘤因样本量太小,与其他组差异对比无意义,故不再进行对比。(2)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肌瘤缩小率方面,HIFU+软坚组均较HIFU组高;且不同时间窗上,1~6型肌瘤在两组患者中缩小率的差异经方差分析后均为1型>2型>3型=4型>5型=6型;而通过计量最小二乘法利用矩阵分析,软坚散结胶囊对1~6型肌瘤术后缩小率影响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3个月肌瘤的疗效判定上,HIFU组与HIFU+软坚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总有效率达到98.28%;两组患者1~6型肌瘤的总有效率经方差分析后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组患者之间1~6型肌瘤疗效判定的两两对比,经卡方检验计算后也无统计学差异。(4)术后1个月症状总评分上,两组患者均较术前降低,且HIFU+软坚组较HIFU组低;术后1个月各症状评分上,HIFU组较术前仅痛经、下腹部不适2个症状有统计学差异,较术前降低,而HIFU+软坚组较术前在血块量增多、痛经、乏力、下腹部不适、腰酸5个症状上具有统计学差异,较术前低。术后3个月症状总评分上,两组患者均较术前1个月降低,且HIFU+软坚组较HIFU组低;术后3个月各症状评分上,两组患者较术后1个月在各症状评分上均降低,而两组之间,HIFU+软坚组较HIFU组在血块量增多、痛经、乏力、下腹部不适、腰酸5个症状评分上更低。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随访中,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疗区域疼痛、臀部及骶尾部疼痛、低热等并发症,根据SIR标准进行分级评估后,两组均无SIR C~F级的患者,再使用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安全性均较高。结论:研究中所有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患者均能顺利安全地完成HIFU手术,且术后肌瘤消融率均较高,两组患者肌瘤的总平均消融率可达到85.39%,而各组患者在肌瘤消融率、疗效判定、并发症发生上无明显差异;肌瘤缩小率上,由于0、7、8型肌瘤例数太少,与其他组对比差异无意义,而1~6型肌瘤在HIFU术后不同时间窗上缩小率排序均为1型>2型>3型=4型>5型=6型;软坚散结胶囊可以提高肌瘤术后的缩小率,但在1~6型肌瘤缩小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症状评分上,HIFU术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总症状评分,其中HIFU对于痛经、下腹部不适改善最明显,而软坚散结胶囊可以在HIFU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块量增多、乏力、腰酸;术后1个月患者可能仍存在月经量多、月经周期紊乱、血块量多等症状,但在术后3个月时所有症状基本都可好转,可在术后提前告知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卢周彤[7](2021)在《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疗效,以期寻求临床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方法,并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流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进行药流,妊囊排出后予除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进行药流。观察、随访患者的药流完全流产率、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月经复潮情况,以及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6例患者,其中有64例病人完成了临床观察,试验总完成率为96.9%,其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有2例患者未随访到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无患者因不耐受药物而脱落。2.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治疗组为87.1%,对照组为63.6%,治疗组与对照组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治疗组药流完全流产率高于对照组,故除膜逐瘀汤在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上有显着疗效。3.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比较:治疗组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长平均为12.55±3.01天,对照组为14.94±2.84天,从研究结果得知,治疗组总体阴道出血时长较对照组短(P=0.002﹤0.05);说明除膜逐瘀汤可以有效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4.药流后阴道出血量比较:阴道出血量根据阴道出血记录卡(根据PBAC法制定)计算阴道出血积分,治疗组阴道平均出血积分为45.35±3.352,对照组为47.67±4.329;除膜逐瘀汤可减少药流后阴道出血量(P=0.018﹤0.05)。5.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间对比:治疗组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长较对照组短(P=0.047<0.05);除膜逐瘀汤可缩短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间。6.药流后月经复潮量对比:复潮月经量少于平时经量者治疗组有8例,对照组有10例;相当于平时月经量者治疗组有20例,对照组有17例;多于平时月经量者治疗组有3例,对照组有4例;除膜逐瘀汤对药流后月经复潮量没有显着影响(χ2=0.608,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血、尿、粪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检查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两组治疗方法均具有安全性。结论:除膜逐瘀汤能够有效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阴道出血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安全有效。同时在缩短药流后患者月经复潮时间有显着疗效,对药流后复潮月经量没有显着影响。

吴思雨[8](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德尔菲法开展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研究,进一步形成专家共识,从而为临床治疗宫颈癌相关并发症的综合疗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宫颈癌”、“并发症”、“cervical cancer”、“complication”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发表在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 d上的文献,分析得出常见的宫颈癌并发症的种类;再以“宫颈癌”、“术后尿潴留”、“化疗后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下肢淋巴水肿”、“淋巴囊肿”、“化疗后恶心呕吐”、“疲劳”、“疼痛”、“焦虑抑郁”、“失眠”、“性功能障碍”、“并发症”、“综合疗法”、“中医药”、“中医”、“Postoper ative urinary retention”、“myelosuppression”、“radioactive cystitis”、“lower limb ly mphedema”、“lymphocele”、“nausea and vomiting”、“fatigue””、“pain”、“anxiety de pression”、“insomnia”、“sexual dysfunction”、“complication”、“comprehensive therap y”、“integrative therapy”、“Chinese medicine”、“psychosomatic behavior therapy”、“energy therapy”、“operational body therap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根据预设的纳排标准得出参考文献,分析出相应的综合疗法具体种类,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德尔菲法制定专家问卷的条目。结果:三轮专家调查问卷的积极系数分别为为90%、100%、100%,通过对三轮专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得出12种常见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及42种综合疗法,最终形成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法进行中西医专家问卷调查,形成了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综合疗法的专家共识,为临床治疗宫颈癌相关并发症提供指导,期待在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中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

李聪[9](2021)在《隔药饼灸督任脉腧穴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血清雌孕激素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隔药饼灸督任脉腧穴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以及灸量与疗效的关系,探讨其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机制,为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疗提供临床理论支持。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痛经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1组予隔药饼灸5壮;观察2组予隔药饼灸7壮,观察3组予隔药饼灸9壮,艾炷均为大艾炷,选择督脉的命门、腰阳关及任脉的神阙、关元穴;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每天2次,每次0.4g,餐后服用;四组均从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至月经期第2天结束治疗,连续3个月经周期。记录四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随访3个月后的VAS评分以及痛经症状评分,检测治疗前、治疗后血清雌二醇与孕酮含量。结果:(1)治疗前四组患者年龄、病程、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血清雌二醇及孕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治疗后:(1)四组患者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四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降程度优于观察组,说明四组均能降低疼痛程度及缓解痛经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对照组近期疗效优于观察组,观察3组又优于观察2组和观察1组;(2)四组患者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比较:观察组血清雌二醇含量下降,孕酮含量升高(P<0.05),对照组无显着改变(P>0.05),观察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表明观察组对血清雌二醇及孕酮含量有不同程度调节作用,以观察3组作用优于观察2组和观察1组。(3)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1)四组患者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说明随访3个月后仍有疗效,但观察1、2、3组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对照组VAS评分及痛经症状评分呈上升趋势,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持续性优于对照组,四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及痛经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结束3个月后四组疗效仍有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3组又优于观察2组和观察1组。(2)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80.00%、93.33%、36.67%,经秩和检验,四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以观察3组疗效最优,其次为观察2组和观察1组。结论:(1)隔药饼灸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减轻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近期疗效优于隔药饼灸,但隔药饼灸疗效的持续性更为稳定,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从督任脉论治痛经,能调节阴阳平衡,使气血顺畅,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是治疗痛经的有效方法。(2)隔药饼灸5壮、7壮、9壮均有治疗效果且存在差异,疗效随着灸量的增加而提高,提示灸量对疗效产生影响,增加灸量可提高热能量,本研究以9壮疗效最佳。(3)隔药饼灸能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雌二醇,升高血清孕酮含量,隔药饼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雌孕激素含量,间接缓解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有关。

朱钟妍[10](2021)在《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 目的观察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2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门诊、妇科门诊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气滞血瘀型PD患者,采用SPSS 26.0软件产生随机数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试验组采用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治疗,对照组参考指南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1周内治疗3次,隔日 1次,即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治疗前及第1、2、3疗程后分别进行观察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X 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中医证候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 结果3.1 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6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试验组因患者不能坚持参与研究脱落1例,对照组因自行接受了其他的治疗剔除1例,故最终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时的年龄、病程、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分组统计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组时各项基本资料及病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3.2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2疗程及3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后与前一疗程比较,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1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SS严重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3疗程后试验组3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1例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安全性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1例出现针刺穴位皮下出血,无其他明显不适,嘱患者自行热敷,患者诉6天后瘀血消失。无其它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表明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安全性可靠。4结论(1)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与常规针刺疗法均能改善气滞血瘀型PD患者的VAS评分、CM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安全性可靠。(3)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对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在初期无明显差异,但随着疗程的增加,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对于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疗法。虽然两组3个疗程内对CMSS严重程度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点的变化,两组改善痛经症状严重程度的趋势不完全一致,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疗效趋向更佳。

二、逐瘀汤治疗妇科疾病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逐瘀汤治疗妇科疾病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方药运用的精准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精准化的发展方向
    1.1 辨证论治的优势与不足
    1.2 方药精准运用的主要内容
    1.3 中医药精准化的发展
2 临床用方的精准性
    2.1 辨病论治
    2.2 辨部位论治
    2.3 精准配伍用方
    2.4 精准煎服用方
    2.5 疾病通用方
3 临床用药的精准性
    3.1 辨症状用药
    3.2 合理把握剂量
    3.3 辨指标用药
    3.4 辨部位用药
    3.5 据象用药
4 结语

(2)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治疗寒湿瘀滞型SPID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综述 妇科慢性盆腔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四逆散文献研究
    1.四逆散来源
    2.四逆散条文
    3.四逆散方义
    4.四逆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研究资料
    2.资料规范化
    3.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频数统计
    2.系统聚类分析
    3.关联规则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症状分析
    2.症状与年龄分析
    3.运用四逆散加减的指征
    4.用药规律分析
    5.药物与症状特点
    6.联合方组
    7.临证用药规律特点
    8.医案举隅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四逆散方证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腹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 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2.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
        2.2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2.3 当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途径
    3 总结与展望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分组方法
    4 治疗方案
    5 临床观察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情况分析
    2 疗效分析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 选题依据
    3 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分析与讨论
    4 治疗组选择方案的分析与讨论
    5 选穴思路
    6 安全问题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药调肝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广义调肝法
        2.2 肝病证治专论
    第三节 讨论
        1 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
        2 阐述病机以肝郁为要
        3 遣方用药以疏泄为重
第二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藏象理论
        2 善用经方调肝
        2.1 常用柴胡汤类方
        2.2 妙用经方合方
        3 调肝经验药对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
        1.1 气郁阳气不通达
        1.2 气郁化火
        1.3 气郁湿滞
        1.4 气郁痰凝
        1.5 气郁血瘀
        2 重视调节情志
        3 调肝经验方药
第三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 基本资料
        1.1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1.2 处方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提取数据源
        2.2 药频分析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4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四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相似之处
        1 “气机论”的传承
        1.1调肝以和解为法
        1.2 善用柴胡汤类方
        1.3 常用的调肝药物
        2 “方证相对论”的传承
        3 “古今接轨论”的传承
    第二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不同之处
        1 调肝法针对的优势病种不同
        2 师承经历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3 调肝方药的性味功效有差别
        3.1 王庆国教授更重视补益
        3.2 张雪亮教授更重视疏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FIGO分型研究HIFU联合软坚散结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疗效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FIGO分型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病例分组
    2.课题材料
        2.1 治疗设备
        2.2 试验药物
        2.3 检查设备
    3.治疗方法
        3.1 采集病史
        3.2 术前检查
        3.3 术前准备
        3.4 HIFU治疗
        3.5 术后分组治疗
    4.研究方法
        4.1 资料收集
        4.2 观察指标
        4.3 .安全性评价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图
二、结果与结论
    1.术前一般情况
        1.1 患者年龄
        1.2 肌瘤分布
        1.3 肌瘤最大直径及体积
        1.4 术前症状评分
    2.术后肌瘤消融率
    3.术后肌瘤体积缩小率
    4.术后疗效判定
    5.术后症状评分表
    6.安全性评价
    7.结论
三、讨论
    1.HIFU在子宫肌瘤中的应用
    2.软坚散结胶囊在子宫肌瘤中的应用
    3.不同分型子宫肌瘤患者HIFU术后的疗效
        3.1 患者基本情况的对比
        3.2 肌瘤缩小率及疗效对比
        3.3 患者症状评分的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子宫肌瘤的中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登记表
致谢

(7)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与诊断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的临床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2.1 64 例患者年龄比较
        2.2 64 例患者停经天数比较
        2.3 64 例患者孕次比较
        2.4 64 例患者产次比较
    3 64 例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1 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
        3.2 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比较
        3.3 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对比
    4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5 安全性指标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西医对药流不全的认识
        1.1 药流后异常出血机制探讨
        1.2 药流不全的相关因素
        1.3 西医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办法
    2 瘀血与药流不全的关系
    3 中医药提高药流流产完全率的方法
        3.1 联合验方
        3.2 联合自拟方
        3.3 联合外治法
    4 除膜逐瘀汤的组方原则及分析
    5 除膜逐瘀汤方药的现代药理分析
    6 除膜逐瘀汤提高药物流产完全率可能作用机理
    7 选择米索前列醇口服组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8 临床疗效分析
        8.1 64 例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8.2 64 例患者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比较的分析
        8.3 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比较
    9 安全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10 存在问题
    11 今后研究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基于德尔菲法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综合疗法的概述
        一、综合疗法的概念
        二、妇科肿瘤综合疗法的现代研究
        三、小结
    第二节 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文献研究
        一、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概述
        二、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文献研究
    第三节 展望
第二章 专家共识的形成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德尔菲法的概述
        二、专家调查问卷的制定
        三、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第一轮专家问卷的统计分析
        二、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三、第三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合疗法在宫颈癌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应用”专家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附录2:“综合疗法在宫颈癌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应用”专家问卷调査表(第二轮)
    附录3: “综合疗法在宫颈癌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应用”专家问卷调査表(第三轮)
    附录4: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综合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隔药饼灸督任脉腧穴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血清雌孕激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观察指标比较
        3.3 临床疗效评价
        3.4 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讨论
    1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1.1 督任脉的循行与胞宫的关系
        1.2 督任脉的阴阳属性关系
        1.3 从督任脉论治痛经的临床实践依据
        1.4 督任脉同治的依据
        1.5 从督任脉论治痛经的现代医学依据
        1.6 穴位选择依据
    2 隔药饼灸疗法的选择依据
        2.1 传统医学对隔药饼灸作用研究
        2.2 现代医学对隔药饼灸治疗痛经作用机理研究
        2.3 隔药饼灸治疗痛经的优势
    3 研究证型的选择依据及隔药饼灸的治疗作用
    4 不同灸量的选择依据
    5 治疗时间的选择依据
    6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7 研究结果分析
    8 小结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概况
第四部分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10年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西医治疗现状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中药治疗
        1 历史沿革
        2 现代中医认识
        3 中药治疗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1 古代针灸疗法
        2 古代针灸疗法小结
        3 现代针灸疗法
        4 现代针灸疗法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和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2.4 安全性检查
        2.5 伦理问题
        2.6 统计方法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基线比较
        3.3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齐刺法治疗PD的理论依据
        1.1 齐刺法的起源
        1.2 齐刺法的操作及作用
    2 选穴依据分析
        2.1 穴位分论
        2.2 选穴依据总论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基线分析
        3.2 总有效率分析
        3.3 VAS评分分析
        3.4 CMSS总频率评分分析
        3.5 CMSS严重程度评分分析
        3.6 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3.7 安全性分析
    4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逐瘀汤治疗妇科疾病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方药运用的精准策略探讨[J]. 岑曦,朱向东. 亚太传统医药, 2021(12)
  • [2]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治疗寒湿瘀滞型SPID的临床观察[D]. 刘洁.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高建忠运用四逆散加减临证经验研究[D]. 杨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腹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孙铭.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D]. 李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FIGO分型研究HIFU联合软坚散结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疗效差异[D]. 曹凯琪.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7]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D]. 卢周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德尔菲法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研究[D]. 吴思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9]隔药饼灸督任脉腧穴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血清雌孕激素影响的研究[D]. 李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10]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朱钟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逐瘀汤治疗妇科病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