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会霞,刘红,王玉文,田岗,刘鑫,郑植尹[1](2021)在《谷子抗除草剂杂交种去除假杂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谷子杂交种所用不育系大多属于高度雄性不育系,有5%~10%的自交结实率,因此谷子两系杂交种会有一定比例的假杂种。传统去除假杂种方法是在苗期喷施除草剂去假留真。为了研究更简便、安全、有效去除假杂种的方法,选用拿捕净和咪唑乙烟酸2种除草剂,2019年设置6个浓度(0.2%、0.4%、0.6%、0.8%、1.0%和1.4%)的除草剂药液浸泡种子,筛选最佳浓度;采用阴干、晒干和烘干3种方式,筛选最佳干燥种子方法;2020年把除草剂配入包衣剂对杂交种进行包衣试验,2种除草剂分别设置6个和3个浓度配比。结果表明,采用药液浸泡法时,2种除草剂均采用0.8%浓度最佳,种子均匀沾上药液后捞出阴干或烘干较好。采用包衣方法时,长杂谷466(抗拿捕净类型杂交种)采用"50g包衣剂拌4~5mL拿捕净包衣2.5kg种子"、长杂谷2922(抗咪唑乙烟酸类型杂交种)采用"50g包衣剂拌3mL咪唑乙烟酸包衣2.5kg种子"的方法最佳。
宋慧,王涛,田礼新,张扬,李龙,邢璐,刘金荣,冯佰利[2](2021)在《谷子抗咪唑啉酮的遗传应用和基因初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究咪唑啉酮除草剂在谷子应用上的安全剂量和最大剂量,并对抗咪唑啉酮进行基因初定位,以期为抗咪唑啉酮谷子育种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谷子抗性材料‘安5158’和敏感材料‘豫谷9号’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种子和幼苗喷施不同浓度咪唑啉酮,并选用250 mL/hm2浓度对亲本和BC1群体喷施,结合转录组分析完成抗咪唑啉酮基因的初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250 mL/hm2浓度下,敏感材料‘豫谷9号’只有14%的种子能正常发芽但无法存活,而抗性材料‘安5158’的种子发芽率和存活率均不受影响;敏感材料‘豫谷9号’幼苗在喷药第7天,250 mL/hm2浓度下的抗逆生理指标(SOD、POD、CAT、MDA)出现明显的变化,并且不同喷药天数之间差异显着,而抗性材料‘安5158’在450 mL/hm2浓度下才表现相似变化趋势。用250 mL/hm2浓度咪唑啉酮对亲本和BC1群体喷施,回交后代出现50%左右死亡率,符合完全显性遗传规律。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谷子抗咪唑啉酮除草剂基因定位在第1条染色体短臂6.8~30.8 Mb区间内,共有9个与抗咪唑啉酮相关的候选基因。本试验确定了谷子喷施咪唑啉酮除草剂的安全剂量是250 mL/hm2,验证了其完全显性遗传规律,并完成抗咪唑啉酮相关候选基因的初定位,为抗除草剂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王新珂[3](2021)在《25个辣椒组合杂种优势分析及亲本选配研究》文中指出
刘娅云[4](2021)在《“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文中提出食物,不仅仅是维持人体机能最基础的保障,其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宗教禁忌、等级身份等更是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透过食物这扇窗,更能真切地了解当地人是如何就地取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食物,一步步发展成为人们的地域身份。在食用的过程中,人类又是如何将文化一层一层加诸在食物身上,赋予其更多的象征意义,甚至通过这个“物”来达到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中华文明三千年,小米的驯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山西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地质地貌沟壑纵横,也为小米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沃土。山西人不仅爱吃醋,也爱吃小米。本研究主要以沁县为田野点,以沁州黄小米为研究对象,从饮食人类学整体论的学科视角出发,主要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作为山西小米代表的沁州黄进行历史的追溯、文化的阐释以及最终所达到的地域认同。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饮食人类学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食物作为一种中介来探析族群背后的文化性已成为常态。人类学中对于小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台湾地区,大陆地区学者从人类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便从此研究角度出发,以小米作为媒介来探寻其背后的地方文化及身份认同。第一章主要是田野点概括。首先是对山西省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进而了解山西地区谷子的种植情况。其次是介绍田野之行到达的第一个目的地——山西沁县,介绍了沁县的历史沿革以及初到田野点的所见所闻所思。最后是沁州黄小米的原产地——檀山村,介绍了檀山村的现况以及村名的来源和传说故事。第二章主要是梳理小米的历史。首先是中国小米的历史,包括小米最早被驯化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传播的过程。其次是山西小米的历史,从最早期的人类活动踪迹到流传至今的神农教耕生谷到后期考古文物的出土,来追寻山西小米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最后是笔者最终的田野点——檀山村的历史和沁州黄小米的相关传说。第三章主要是从小米的种植、食用、加工三个方面来展现小米的社会生命史。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当地人的地方性知识以及在社会变迁中小米所扮演的角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小米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对于小米的不同认知。第四章主要是剖析沁县人如何通过小米这个媒介来达到一种身份认同。从日常的生活惯习着手,折射出漂泊在外的人通过想念家乡的小米粥来达到对于地方认同的阐释。通过本地人一日三餐离不开小米的饮食结构来体现小米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性,以及外地人移民当地以后如何形成身体上对小米的依赖。通过身体适与不适以及心理的认知从而达到一种对地方文化以及沁县人身份的认同。
王汉霞,马巧云,单福华,田立平,张风廷[5](2021)在《北部冬麦区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北部冬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及其与配合力关系,选用14个普通小麦品种为亲本材料,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49(7×7)份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并根据亲本的性状表现和一般配合力(GCA)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杂交小麦具有普遍的中亲优势,对照优势较强,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制约杂交小麦产量优势的主要因素。长6452、周麦30号、京生麦1号、中麦175的单株产量GCA较高,强优势组合有中麦175/周麦30号、中麦175/泰科麦33、京花12/周麦30号、农大5181/长6452、京生麦1号/长6452、京冬17/长6452、中麦175/石优20、京生麦1号/周麦30、中麦175/长6452、农大5181/中优206。依据双亲之一的GCA效应值或者双亲GCA效应之和较大的要求进行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出现的几率较大。经聚类分析,依据8个性状的GCA和表现值将14个亲本分别划分为5个和4个类别。
陈茜午,温蕊,张永虎,丁鑫,张小霞[6](2021)在《谷子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谷子具有抗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优点,是水分利用率最高的环境友好型作物,适合在多种土壤种植。谷子以小米为主要消费方式,小米富含优质蛋白、脂肪、胡萝卜素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健脾胃及补益虚损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同时对其品种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谷子育种目标的不断推进对谷子育种手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育种手段已不能满足谷子育种的发展。为促进和加快谷子育种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撑,以杂交育种为基础,从杂种优势利用、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抗除草剂辅助育种和空间诱变育种等方面综述谷子多元化育种方式的研究进展。
于广宁[7](2021)在《平凡的谷子 走近“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文中研究指明现年63岁的赵治海是中国知名谷子研究专家,其培育出的"张杂谷"系列曾填补世界空白,他也因此被誉为"杂交谷子之父",业界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之称。谷子,古称稷,又称粟。对于中国人,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广大人民来说谷子都不陌生,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粮食作物,谷子可以说早已经浸入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中:谷子的种植历史由来已久,在半坡遗址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就发现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种植谷子,并用谷子碾制小米食用。
史关燕,王啸旗,韩渊怀,杨成元,麻慧芳,赵雄伟,乔治军[8](2021)在《谷子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谷子(Setaria italica)两系杂交后代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以3个高度雄性不育系为母本(A1、A2和A3),6个抗除草剂恢复系为父本(R1、R2、R3、R4、R5和R6),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了18个组合,分析组合的株高、粒重和蛋白含量等11个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亲本间及杂交组合间的性状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两系杂交组合的小区产量与千粒重、单穗粒重、株高、穗长显着相关,而与小米的品质(粗蛋白、粗脂肪、总淀粉)无显着相关。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不同,A1 (不育系)和R1 (恢复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GCA正效应值较大,是改良谷子高产优质的潜在优良亲本。而杂交组合的特定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与亲本GCA效应值表现并不一致,其中A1×R5、A1×R6、A2×R1、A2×R4的SCA效应值较高,属于优异组合。此外,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大于65%,主要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谷子杂交组合的株高、穗重、小区产量具有显着的中亲优势,部分杂交组合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株高、穗长、穗码、千粒重、脂肪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加性遗传作用较大,而穗重、茎节数、蛋白非加性遗传作用更为突出。虽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特性不同,但均由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共同作用决定。
麻慧芳,史关燕,杨成元,王宏丽[9](2021)在《山西谷子优质不育系选育及杂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是大幅度提高谷子产量的重要途径。谷子属自花授粉作物,在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不育系选育是关键。针对现有谷子不育系存在的早熟、高杆、制种困难、杂交种早衰、品质较差等问题,笔者在晋汾1A、晋汾21A等不育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杂交转育、诱变等育种方法选育出植株较矮、中晚熟、异交结实率高的优良不育系:晋汾21A-6、汾57A-3、汾92-22A;同时,筛选抗拿捕净除草剂优良恢复系K27-10、K15-4等53个。并利用新优质不育系与优质恢复系大量测配,选育出3个优质杂交种汾杂16-3、汾杂16-8、汾杂16-11,通过适应性鉴定,可作为山西省中晚熟区种植的优质杂交种应用于生产。
张文飞,陈国秋,张海金,王凯玺,朱康宁,朱晓东,孟庆林[10](2020)在《辽宁省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选育方法探究》文中指出对辽宁省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有基础及谷子光温敏不育系、谷子恢复系、谷子杂交种的选育标准、途径、组配过程等进行汇总,以期为辽宁省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二、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谷子抗除草剂杂交种去除假杂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2.1 浸种处理试验 |
1.2.2 包衣处理试验 |
1.3 调查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除草剂药剂浸种试验结果 |
2.1.1 不同浓度拿捕净处理对去除假杂种的效果分析 |
2.1.2 不同浓度咪唑乙烟酸处理对去除假杂种的效果分析 |
2.1.3 不同干燥方式对去除假杂种的效果分析 |
2.2 除草剂配入包衣剂对杂交种包衣处理试验结果 |
2.2.1拿捕净包衣长杂谷466去除假杂种的效果分析 |
2.2.2 咪唑乙烟酸包衣长杂谷2922去除假杂种的效果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谷子抗咪唑啉酮的遗传应用和基因初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试验点自然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3.1 谷子萌发试验 |
1.3.2 抗性效应试验 |
1.4 生理指标的测定 |
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甲咪唑烟酸对谷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咪唑啉酮对谷子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 谷子抗性遗传基础鉴定 |
2.4 谷子抗咪唑啉酮敏感性基因初定位 |
3 讨论 |
4 结论 |
(4)“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起源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走进田野:三晋大地上的沁州黄 |
第一节 了望三晋:黄土高原上的金珠粟 |
第二节 初探沁州:五谷中的金珠子 |
第三节 细访檀山:金珠子中的金珠王 |
第二章 发展脉络:沁州黄的历史长河 |
第一节 中国小米的起源与传播 |
第二节 山西小米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三节 檀山村的历史和沁州黄的传说 |
第三章 文化隐喻:沁州黄的社会生命 |
第一节 种之有道:沁州黄的种植传统 |
第二节 食之有方:沁州黄的饮食风俗 |
第三节 延之有路:沁州黄的加工途径 |
第四章 地方认同:沁州黄的人文空间 |
第一节 乡愁是一碗米汤 |
第二节 流淌在血液中的生活习惯 |
第三节 “小米加步枪”的红色记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北部冬麦区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性状调查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杂种优势表现 |
2.2 配合力效应 |
2.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2.2.2 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GCA效应 |
2.2.3 杂交组合的SCA效应 |
2.3 杂种优势与GCA、SCA的关系 |
2.4 杂种优势群划分 |
2.4.1 根据亲本GCA划分杂种优势群 |
2.4.2 根据亲本性状表现划分优势群 |
3 讨 论 |
(6)谷子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杂种优势利用 |
2 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 |
2.1 雄性不育系 |
2.2 光敏不育系 |
3 抗除草剂基因辅助育种 |
3.1 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方法 |
3.2 抗除草剂基因类型 |
3.3 抗除草剂基因在实际生产上的利用 |
4 空间诱变育种 |
5 小结 |
(7)平凡的谷子 走近“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论文提纲范文)
一株特殊的谷子 |
一株改变世界的谷子 |
一株平凡的谷子 |
(8)谷子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亲本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
2.2 杂交组合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2.3 杂交组合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2.4 亲本产量和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 |
2.5 组合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2.6 杂交组合的产量和品质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
3 结论和讨论 |
(9)山西谷子优质不育系选育及杂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案 |
1.1 研究内容 |
1.2 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优质不育系选育 |
2.1 杂交转育 |
2.2 辐射诱变 |
2.3 选育结果 |
3 恢复系抗性鉴定和品质筛选 |
4 优质杂交种选育 |
4.1 试验目的 |
4.2 设计和方法 |
4.3 调查考种项目 |
4.4 产量结果 |
4.5 3个优势杂交种特征特性 |
4.6 小面积试验示范 |
5 制种技术研究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设计和方法 |
5.3 试验结果 |
6 讨论 |
(10)辽宁省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选育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不育系选育标准、途径及方法 |
1.1 光温(敏)核不育系标准 |
1.1.1 育性性状。 |
1.1.2 农艺性状。 |
1.1.3 配合力。 |
1.2 选育途径 |
1.2.1 从自然界谷子田中选出雄性不育材料。 |
1.2.2 采用理化处理产生雄性不育材料。 |
1.2.3通过人工杂交产生雄性不育株材料。 |
1.3 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材料保种选育方法 |
1.3.1 促蘖保种选育法。 |
1.3.2 杂交保种选育方法。 |
1.3.3 杂交转育法。 |
2 恢复系选育及获得途径 |
3 杂交组配 |
4 小结 |
四、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谷子抗除草剂杂交种去除假杂种技术研究[J]. 李会霞,刘红,王玉文,田岗,刘鑫,郑植尹. 作物杂志, 2021
- [2]谷子抗咪唑啉酮的遗传应用和基因初定位[J]. 宋慧,王涛,田礼新,张扬,李龙,邢璐,刘金荣,冯佰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3]25个辣椒组合杂种优势分析及亲本选配研究[D]. 王新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D]. 刘娅云.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5]北部冬麦区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王汉霞,马巧云,单福华,田立平,张风廷. 麦类作物学报, 2021(09)
- [6]谷子育种研究进展[J]. 陈茜午,温蕊,张永虎,丁鑫,张小霞. 贵州农业科学, 2021(05)
- [7]平凡的谷子 走近“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J]. 于广宁. 河北农业, 2021(03)
- [8]谷子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分析[J]. 史关燕,王啸旗,韩渊怀,杨成元,麻慧芳,赵雄伟,乔治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1(04)
- [9]山西谷子优质不育系选育及杂交利用研究[J]. 麻慧芳,史关燕,杨成元,王宏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1)
- [10]辽宁省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选育方法探究[J]. 张文飞,陈国秋,张海金,王凯玺,朱康宁,朱晓东,孟庆林. 园艺与种苗,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