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企业经营者队伍(论文文献综述)
任永强[1](2016)在《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三十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看,通过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试点、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企治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员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不合理、能力不适应、活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高层次、国际化的人才相对短缺。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在行业内一般为领军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的中国企业85%为中央企业。中央企业面临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更重的市场责任。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企业家精神”需要进一步有效激发。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针对职业经理人的探索与试点也在不断的推进,不少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针对契约管理、市场化招聘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站在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起点上,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将成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特别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针对性的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深化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论文围绕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深刻阐述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外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相关理论成果,通过案例深入剖析了国外跨国公司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条件和主要特点;梳理回顾了我国非公企业和国有企业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证分析了中央企业经理人特征和范围,研究提出中央企业高层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目标、总体要求、实现路径、主要举措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综合采用了文献梳理、国际比较、历史比较、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一、论文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理论。在界定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相关概念,介绍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在社会分工导致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为根本遵循的责权利体系,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二、论文研究了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是: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选拔培养方式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评价方式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具体条件了法国电力公司、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其启示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三、论文比较分析了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具体分析了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以联想集团、万科集团、国美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为例分析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分析了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从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四、论文研究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和角色定位。研究指出,职业经理人具有契约关系、市场属性、领军地位、职业水准4项基本特质。一是契约关系,出资人或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通过平等协商,明确权(权利范围)、责(责任边界)、利(义务与利益),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两者是平等的法律主体。二是市场属性,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由其经营业绩决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通过协议薪酬反映。三是领军地位,一般享有比较充分的经营权,处于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顶端。四是职业水准,把成功经营企业作为职业理想,具有忠实于出资人的职业操守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职业能五、论文构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研究认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能力特征至少包含了信息敏感、智力能力、管理沟通、组织承诺、自我效能、挫折容忍、成就动机、自我控制及领导力几个维度;此外,政治素质是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特有素质。六、论文深入分析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目前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主要有:完全竞争性企业的全面探索模式、集团新设子公司和新兴业务板块的“特区”模式、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双轨”模式和竞争性较低企业的零星试点模式。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在推进企业管理人员身份转变、探索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任、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和业绩合同管理、探索市场化薪酬分配和激励、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开发、探索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退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论文以华润集团、宝钢集团和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例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能上难下”“能进难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七、论文探索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论文在研究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改革路径的基础上,从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开发、风险管理、退出机制、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探索构建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必须准确把握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深化规范董事会建设为契机,以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抓好顶层设计,形成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系,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富有活力、业绩突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更好的发挥企业家作用,促进中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提升中央企业现代化的企业治理能力。总体要求是:把握方向、抓住主线,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规范起步、试点先行,注重协同、统筹推进。企业可根据实际,择优选择增量改革模式、存量改革模式两条实现路径。增量改革模式是指,从市场上择优选聘部分职业经理人嵌入企业经营班子,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存量改革模式是指,推进现行经理层职业化,实现整体转身。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的关键是要在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上级组织探索建立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人才池”;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契约化管理,需要牢牢把握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加强业绩合同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推进市场化退出等重要环节,关键是以契约为基本遵循,依据聘任协议和业绩考核结果决定上下去留、能多能少。八、论文提出了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着眼于完善市场化法制环境,从政策、环境、法律等层面全面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建议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优化相关国有企业人才管理政策,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以及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余兴[2](2011)在《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社会最稀缺资源之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正剧烈改变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首当其冲。作为市场的主体,我国企业能否顺应时代潮流,顺利地由传统企业金蝉脱壳成为现代企业,将直接决定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后劲。而传统企业的这种蜕变又取决于我国现代企业家的成长状态。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的研究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主题。现代高科技因素和全新的时代特征规定了现代企业家与传统一般企业家的区别,也凸显了现代企业家成长要求与一般企业家的很大不同。本文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从企业家的本质入手,通过分析现代企业家劳动的性质和现代管理劳动的特征与属性,提出了现代企业家成长状态事实上就是企业家现代管理劳动素质的成长状态,并构建了企业家现代管理劳动素质体系,规定了现代企业家成长标准。依此标准,本文对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成长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剖析了形成现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环境调适与优化以及机制构建与运行等三个方面来作为改变现状、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
郑学筠[3](2009)在《建设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构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占据金融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权制度改革,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多种股份制为补充的新的金融架构,各类商业银行控制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面对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进一步繁荣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面临着多重挑战,这其中包括战略选择的挑战、产品创新的挑战、经营理念的挑战、管理水平的挑战、风险控制的挑战和服务水平的挑战。纵观中国各类商业银行的现状,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方法、金融产品创新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都与外资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本土迎接外资金融机构挑战的同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就必须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对商业银行全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尽快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以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理论的研究,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态势和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全面提高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本项研究通过对现代企业制度和委托代理理论及相关理论的研究,阐明一般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职业经理人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根据职业经理人能力胜任模型的研究成果,揭示一般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出发,通过对商业银行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将商业银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揭示商业银行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态势;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职业经理人现状分析,揭示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制度缺陷,进一步论述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及商业银行发展方向的研究,设计出造就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途径。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方面讲,职业经理人制度本身是个舶来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职业经理人产生和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深入探讨职业经理人在商业银行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从实践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已经从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市场,即使是国家主导的四大国有银行也陆续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演变成为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这些变革,无疑为金融职业经理人的诞生、使用、再造和成长提供了条件。因此,深入探讨职业经理人在金融领域中的作用,对于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缔造新一代金融银行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国民经济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本文研究方法本项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一是理论先导法,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引申出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基础和成长条件,为中国商业银行全面引进职业经理人奠定理论基础;二是比较分析法,通过中外职业经理人生存环境和制度建设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理念、制度、管理方法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不同,从而制定适合中国职业经理人发展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三是回顾提示法,通过对我国历史上相对成功的山西票号的相关制度研究,借古喻今,对当今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做了有意义的提示。四是实证说明法,本文选用了部分实例说明职业经理人的社会作用,并以成功人士的成就作为范本,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三、内容与结构全文共分六章,其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基点、研究的方法、文献基础等。第二章《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职业经理人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现代企业制度、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和诚信法则等相关理论。第三章《职业经理人的产生及基本素质》,主要论述职业经理人的一般定义、职业经理人自身产生、发展与成长进程、职业经理人的一般特性好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要求。第四章《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前景与职业经理人需求态势》,主要论述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中国近代史金融机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中国商业银行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等问题。第五章《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重点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用人制度、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国商业银行引进职业经理人的障碍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生存条件探析及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要求。第六章《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创新》,为全文的重点章节。主要论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由政府任命转向董事会聘任的制度变迁与本质问题、现代金融体制催生金融职业经理人队伍认证制度、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引进及流动机制问题、事业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作用和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约束等问题。四、本文主要创新和不足(一)本文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架构。全面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全面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除了具备一般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素质要求、职业标准要求、道德水平要求和能力结构要求外,还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具备中国特色。比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必须具有面向全社会和人民大众的高度社会责任意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必须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适应经济转型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形成多层次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架构;结合中国实际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社会认知程度,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职业经理人必须建立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二)本文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出了系统的建议。如:中国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前提;拟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标准是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核心;制定一系列适应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成长的规章制度是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制度保障;设计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和评价机制是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重点;完善对商业银行各级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是巩固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有效措施和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等。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问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尽管取得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体会,但是由于本人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资料来源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的研究结果肯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职业理念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创新、实践推进和理论研究一定会进一步深入和扩展,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机遇和空间一定非常广阔。
沈明达[4](2009)在《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文中提出在当今时代,是产权制度而不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公司治理,是以激励约束为核心的企业现代管理的运行机制及企业经营者的作为决定了公司治理
毛惠媛[5](2009)在《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目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开始着手探索和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企业家问题就是国企改革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1]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关键是国有企业是否拥有大量的合格企业家,以实现企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随着渐进式改革与国有企业转轨转型,企业和企业家的功能角色和评价机制的不断变化,导致理论和方法的不确定性;伴随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家培养、选拔、考评、激励的机制体制必然与时俱进,因此,要完成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造就、建设和管理好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需要创新企业家管理机制。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关于企业家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集成创新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和经验教训,对企业家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确定了企业家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地位。在国内外关于企业家能力和素质相关文献研究并与4家企业的12位高层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家能力资本的构成因素。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收集到的各项素质、能力进行整理,经过编码分析,初步得出企业家能力资本的理论框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能力资本的内容包括4个要素及32项条目。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框架的结果加入了个体特征变量后形成企业家能力资本调查问卷,以某省范围内的企业家为样本,分别对26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要素及32项条目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某企业拟候选的10个企业家结合该量表进行选拔评价,通过因子萃取,找出在多因子分析中影响企业家能力资本发挥的主因子,为了使选拔招募来的企业家与实际岗位的需要相匹配,笔者从培养理念、培养途径和培养机制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对国内外同类关于企业家绩效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的归纳总结,进行理论集成创新,构建了动态的企业家绩效评价体系,根据笔者自编的企业家绩效评价的初始问卷(共包括24项条目),对发放回收的22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保留了20项条目并对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这20项条目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通过分析以往绩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方法应用创新,运用先进的统计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SVM),以某省市国资委控股的14家企业的企业家作为样本对企业家进行绩效评价的应用过程,对企业家进行绩效评价是实施激励机制的基础和依据,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为获得一个更高的业绩水平而实行的手段,而激励则是为了更好地改进业绩尽力使业绩最大化,笔者从薪酬、控制权、声誉、市场竞争几个方面对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对企业家培养选拔机制、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最终促进企业家的职业化、市场化发展,建设企业家队伍。针对企业家发展现状和国企“政治化”属性阻滞企业家职业化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需求与机制优化及“党管企业家”与企业家市场化的实现形式。为反映企业家职业化的现实状况,在集成创新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企业家市场化与职业化对应关系来测量企业家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家职业化阶段做出定性的判断。最后,指出本研究的创新性工作及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王廷[6](2007)在《培养和造就一支资本经营者队伍》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资本经营者队伍在我国建立的重要意义,并尝试界定了企业资本经营者的内涵。进而论述了企业资本经营者在我国的选择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
徐明[7](2007)在《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企业经营者经营能力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共识。一个企业控制的资源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人力资本当中的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决策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环境使得国企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决策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但是,国企经营者具备较高的经营能力并不等于就一定愿意或一定能够发挥其经营管理能力。在国有经济的改革中,旧有体制被打破的同时,新的体制还不完善,致使国企经营者的行为出现了新的问题,国企经营者缺乏提高其所在企业经营绩效的内、外部激励与约束,从而没有动力和压力去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从改革初期的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到目前企业中“内部人”控制问题,机会主义问题等,特别是过去多以财务指标来衡量经营者的业绩,业绩评价不能真正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从而使有些经营者可以在经营行为上不选择努力,而是一些机会主义行为,如偷懒、做假账等行为来粉饰经营业绩,从而获得较高的评价,为其升任更高级别的职务铺路。种种现实说明,从业绩评价的视角,来研究国企经营者的行为,并最终找到合适的路径,从而规范国企经营者的行为,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基于上述思考,本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国企经营者的特有的行为规律,分为八个章节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一章明确的界定了国企经营者行为的内涵外延以及研究的意义,进而提出问题;第二章分别对国内外关于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和经营者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然后对国内外从业绩评价角度研究国企经营者行为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在第三章对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行为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国企经营者的个人目标与国有企业的社会和价值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通过对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找到了国企经营者的行为一般规律,特别是把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分为生产性努力和分配性努力行为两种来进行分析,并且建立了博弈模型,进而找到不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努力选择。第四章研究了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提出了在国有企业传统“德、能、勤、绩、廉”的考核评价模式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来设计业绩指标体系,设计出了具有通用性的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综合计分卡,通过考核和评议两种评价方式,并且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由于这一章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研究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的思路,需要保持业绩评价体系的通用性和代表性,所以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框架与操作思路。本文的第五章进行了业绩评价与经营者行为激励约束的博弈分析,并且建立了两个博弈模型,从不同角度对业绩评价与经营者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出博弈分析,并运用博弈模型得出相关结论来指导对经营者行为的认识,从而为业绩评价实践活动和经营者激励约束提供理论依据。第一个模型分析了静态经营者行为激励约束。第二个模型建立了基于企业线性业绩模型和线性激励模型基础上的国企经营者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分析模型,通过对经营者与国资委之间的动态博弈分析,分析了经营者的行为变量、业绩分享系数、股东监督力度之间的关系,为如何有效约束经营者的负面行为,并使得业绩评价与经营者行为激励约束更好地挂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本文第六章和第七章,进一步从业绩评价的角度对于国企经营者的行为激励与约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第六章中,首先对经营者的行为激励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业绩评价的角度对国企经营者的行为进行了考察,对于经营者的显性和隐性激励,从现状和问题分析,并分别提出了解决对策,同时在第六章中的显性激励部分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第七章中,首先分析了业绩评价与国企经营者约束的关系,其次对经营者的约束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从业绩评价角度构建经营者约束机制的对策。在本文第八章分析了国企经营者的选拔任用和淘汰退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业绩评价的角度,在完善经理人市场的前提下,构建经营者的选任和退出机制的对策。
宗杰[8](2007)在《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与措施。
王卫东[9](2007)在《陕西省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地处西部的陕西而言,企业家资源的严重缺乏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时期陕西省要实现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迫切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国有企业目前在陕西省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效益普遍不佳,因此,陕西省尤其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和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为陕西省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家的内涵、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以及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征和属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指导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进一步通过二手资料整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对陕西省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陕西省在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经营者选择机制不合理、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以及社会环境不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对企业家的培训不能满足形势需要等问题,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扼要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陕西省企业家队伍建设,必须走市场化和职业化道路,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健全的企业家约束机制,同时,要创建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重视企业家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如何推进企业家的市场化和职业化,本文指出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培育企业家人才市场以及建立以平等竞争为核心的市场化经营者选择机制;就建立和完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本文指出要逐步建立市场化的企业家薪酬机制,要重视并加强对企业家的精神激励,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产权、企业家人才市场、企业内部等约束机制;最后,就社会环境的创建和企业家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本文提出要对社会的各个环境进行改良,形成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氛围,要通过建立企业家培训体系和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训。并且,就企业家市场的构建、相关制度的建立、市场化薪酬机制的实行等核心问题,本文还相应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廖小菲[10](2007)在《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是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经过20几年的努力,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国企效率低下问题却始终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此引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论文首先在第二章对相关激励理论作了一个系统回顾。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作了一个概述,分析了各种机制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认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补充和替代的关系,同时又指出报酬机制是整个激励约束体系中最基础和最主要的一种,尤其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来说是如此。并针对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与企业效率的关系构造了一个综合分析模式图。关于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问题,本论文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首先对国有企业外部市场体系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进行了阐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较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了目前在这两大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探寻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我们发现,在国有企业,无论是外部市场体系,还是内部治理结构,功能都是不完善的,激励约束作用均未得到有效发挥。因而要控制“内部人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加强这两方面的建设都是必要的。而内、外部机制失灵的起源和基础,就在于国有企业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所以在改善公司治理这一系统工程中,优化股权结构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实证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而实施股权激励是优化股权结构的一条必要且有效的途径。上述两种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最终都会反映到经营者的物质报酬上来,论文在第五章对经营者的报酬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报酬结构和最优激励方案的论述,得出:固定薪酬只有保健作用,变动薪酬才有激励作用,合理的薪酬结构应该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而何种形式的变动薪酬才最有效呢?西方经济学家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即通过股权激励建立起代理人的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实际上这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经营者缺乏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最有效的办法。我们为这一观点寻找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据,论证了股权激励制度的强大激励效应。业绩评价是激励机制的基础而重要的环节,评价指标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激励机制的有效程度。我们阐述了目前使用的三类评价指标的优缺点,并分析了EVA这种创新指标的优越性,讨论了它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以及目前在我国的适用性。为了了解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层的货币报酬和持股比例的现状及其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我们在第六章对2004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论得出了今后国企经营者薪酬制度改革的大方向应该是:进一步提高经营者货币报酬水平,推广年薪制,加大经营者持股比例以构建多元化的报酬体系、实现长短期激励的有效结合。尽管构建多元化的报酬体系是今后薪酬制度改革的方向,但目前我们薪酬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加大经营者持股数量,积极推行股权激励。论文第七章对我国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考察,发现:总体来说,股权激励确实起到了激励公司经营者努力提高公司经营绩效的作用,不过这种激励作用因某些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分析了这一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之后,针对目前外部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在第八章阐述了我国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基于股权激励的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在此方向下,我们给出了设计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并针对国有企业的多种不同类型,列出了几套不同的国企经营者报酬方案以供参考。论文在结语中指出,各种激励约束机制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经营者的,我们强调报酬机制的基础和主要地位,但不能忽略它与其他机制的有效匹配和协调。此外在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不能离开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大背景,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运用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企业经营者队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企业经营者队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经营管理者与经营管理者制度 |
二、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诞生及成长期(1841年—1925年) |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快速发展期(1925年—20世纪60年代)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
第三节 契约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与法律契约 |
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契约治理 |
三、法人治理与职业经理人 |
四、社会心理契约治理 |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与“委托-代理”成本 |
二、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
三、委托代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制度设计 |
第五节 产权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激励 |
二、职业经理人的控制权监督 |
第六节 人力资本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源特征 |
二、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分类 |
三、职业经理人的选聘 |
第七节 公司治理理论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一、企业发展初期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公司治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 |
第八节 小结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在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及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缺陷在于委托—代理风险 |
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以契约化为核心的责权利体系 |
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践 |
第二章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现状 |
一、职业经理人层级与职能不断细化 |
二、采用从企业内部为主的选拔培养方式 |
三、采用以出资人和市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
四、建立以中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和激励制度 |
五、采用以内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相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二节 国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具体实践 |
一、法国电力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三、美国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四、通用公司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支撑 |
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以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为基础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 |
第三章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和实践 |
第一节 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与实践 |
一、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
二、家族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
三、创业型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特点与存在困境 |
四、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实践 |
第二节 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 |
一、地方改制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历史 |
二、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典型案例 |
三、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主要特点 |
四、地方改制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方向 |
第三节 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践的比较 |
一、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动机的比较 |
二、职业经理人选拔与培养的比较 |
三、职业经理人制度存在问题的比较 |
第四章 职业经理人与中央企业发展 |
第一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度的历史回顾 |
一、探索及过渡阶段 |
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 |
三、厂长负责制 |
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
五、分级管理模式 |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特征和角色定位 |
一、中央企业内涵界定 |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
三、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范围及角色定位 |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中央企业发展的作用 |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动中央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加强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 |
三、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进中央企业市场化、国际化的现实需要 |
第五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及问题解析 |
第一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的模式和建设的经验 |
一、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模式 |
二、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经验 |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 |
一、华润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
二、宝钢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
三、中粮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 |
第三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问题解析 |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
二、官本位及行政化管理问题 |
三、党管干部原则实现形式问题 |
四、薪酬分配和激励市场化问题 |
五、“能上难下”、“能进难出”问题 |
六、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问题 |
第六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 |
第一节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一、胜任力的定义 |
二、胜任力素质要素 |
三、经典胜任力模型 |
四、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
第二节 职业经理人胜任素质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模型构建 |
一、构建路径 |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
三、中央企业高级经理人胜任力模型 |
第四节 中央企业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应用 |
一、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
二、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中央企业经理人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第七章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本设计 |
第一节 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要求 |
一、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
二、中央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改革路径 |
第二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 |
一、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聘任制 |
二、创新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 |
三、改进完善市场化选拔任用方式 |
第三节 职业经理人的契约化管理 |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制度 |
二、实行职业经理人业绩合同管理 |
三、完善薪酬分配和激励政策 |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培养与开发 |
一、注重提高职业经理人的政治素质 |
二、着力提升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 |
三、探索实行总经理继任计划 |
四、大力营造职业经理人文化 |
第五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风险管理 |
一、着眼于降低契约风险,强化契约约束 |
二、着眼于降低执业风险,完善内部监督 |
三、着眼于降低信用风险,引入社会监督 |
四、着眼于控制执业风险,引入“风险抵押金或执业风险金”及“信用披露”机制 |
第六节 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退出机制 |
一、建立以契约为基本遵循的退出机制 |
二、探索建立履职行为“负面清单”制度 |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经理人交流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 |
第七节 正确处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 |
一、明确党管干部原则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定位 |
二、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对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说明 |
第二节 推进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
一、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建设规范的董事会 |
二、强化相关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 |
三、加快研究制定薪酬激励及约束保障方面的政策 |
四、加强国有企业功能界定,有序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
五、推进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 |
六、完善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政策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方法 |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从现代管理劳动视角研究现代企业家成长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石 |
第二节 西方学者关于企业家成长的理论借鉴 |
第二章 现代企业家劳动属性及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目标 |
第一节 现代企业家劳动的性质 |
第二节 现代管理劳动的发展状态与趋势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的成长目标 |
第三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现状及成因 |
第一节 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四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
第一节 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文化诱因 |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扬弃——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文化基础 |
第三节 文化创新——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重要拉力 |
第五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环境调适与优化 |
第一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环境的构成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关键环境障碍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 |
第六章 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的机制构建与运行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民早期教育机制 |
第二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的选聘机制 |
第三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 |
第四节 我国现代企业家培训与储备机制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建设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课题选择的初衷 |
1.1.1 课题的选择 |
1.1.2 现代商业银行改革趋势为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诞生和成长奠定了基础 |
1.1.3 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 |
1.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视角 |
1.2.1 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
1.2.2 国内外有关职业经理人研究概况 |
1.2.3 本文研究视角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文献参考 |
1.3.1 本文研究方法 |
1.3.2 文献参考归类 |
1.4 本文章节构成及主要创新 |
1.4.1 全文篇章结构 |
1.4.2 主要创新 |
1.4.3 存在的不足 |
2. 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
2.1 现代企业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产生的制度基础 |
2.1.1 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内容和特点 |
2.1.2 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求职业经理人的产生 |
2.1.3 职业经理人的使用将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2.2 委托代理理论——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定位依据 |
2.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
2.2.2 契约关系与监管成本 |
2.2.3 委托代理矛盾 |
2.3 激励理论——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基本方法 |
2.3.1 激励理论的内涵和特点 |
2.3.2 激励的基本原则 |
2.3.3 激励的基本方法 |
2.3.4 国外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2.4 诚信理论——职业经理人培育和成长的关键 |
2.4.1 诚信的一般概念 |
2.4.2 诚信在古老中国的体现 |
2.4.3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
2.4.4 诚信是职业经理人培育和成长的关键 |
3. 职业经理人的产生及基本素质 |
3.1 职业经理人的理论概述 |
3.1.1 西方国家专家学者对职业经理人概念的界定 |
3.1.2 我国相关组织和人士的表述 |
3.2 职业经理人产生与成长进程 |
3.2.1 世界最早的职业经理人产生 |
3.2.2 西方职业经理人成长阶段 |
3.2.3 世界知名的职业经理人成长进程分析 |
3.3 职业经理人的一般特性 |
3.3.1 职业经理人基本特征分析 |
3.3.2 职业经理人能力特征分析 |
3.3.3 职业经理人道德特征分析 |
3.3.4 职业经理人心理特征分析 |
3.4 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素质 |
3.4.1 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 |
3.4.2 职业经理人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 |
3.4.3 职业经理人普遍具有敬业精神 |
3.4.4 职业经理人具有团队精神 |
3.4.5 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执行力 |
4.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前景与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态势 |
4.1 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方向 |
4.1.1 入世带来的转型紧迫性 |
4.1.2 现代金融理念要求商业银行改变观念 |
4.1.3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银行最终出路 |
4.2 我国历史金融职业经理人的应用经典 |
4.2.1 山西票号产生的时代背景 |
4.2.2 山西票号的社会经济作用 |
4.2.3 山西票号的股权结构及分配原则 |
4.2.4 山西票号的经理人雏形 |
4.2.5 山西票号的激励约束机制 |
4.2.6 委托代理关系的历史考证 |
4.3 现代企业制度催生职业经理人 |
4.3.1 新经济成分的出现诞生中国职业经理人 |
4.3.2 金融创新催生中国金融职业经理人 |
4.3.3 商业银行改制为职业经理人提供更多施才机会 |
5. 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5.1 中国商业银行用人制度解析 |
5.1.1 国家专业银行时期的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 |
5.1.2 国有商业银行时期的管理模式和用人制度 |
5.1.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
5.1.4 中小商业银行的机制以及用人机制 |
5.2 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5.2.1 思想观念存在的误差 |
5.2.2 管理制度不利于职业经理人引进和成长 |
5.2.3 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队伍不稳 |
5.2.4 职业经理人缺乏生存条件 |
5.3 中国商业银行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障碍分析 |
5.3.1 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 |
5.3.2 传统思维方式的障碍 |
5.3.3 非市场化因素的障碍 |
5.3.4 激励约束机制的障碍 |
5.3.5 决策层的责任障碍 |
5.4 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生存条件探析 |
5.4.1 党和国家对人才工程给以高度重视 |
5.4.2 商业银行改革为职业经理人搭建了舞台 |
5.4.3 金融监管规范了银行业从业人员行为 |
5.4.4 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自身改造 |
5.5 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素质要求 |
5.5.1 金融职业经理人诚信素质要求 |
5.5.2 银行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素质要求 |
5.5.3 银行职业经理人职业素质要求 |
6. 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创新 |
6.1 国有商业银行行长由政府任命制改为董事会聘任制 |
6.1.1 任命制与聘任制的根本区别与改制的意义 |
6.1.2 任用方式的转换导致银行领导人地位的转变 |
6.1.3 任用方式的转变带来银行领导人身份的转变 |
6.2 积极催生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认证制度 |
6.2.1 职业经理队伍认证的紧迫性 |
6.2.2 CCMC制度 |
6.2.3 金融行业职业认证制度 |
6.3 建立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引进和流动机制 |
6.3.1 大力引进尖端人才充实职业经理人队伍 |
6.3.2 加大人才流动力度造就一批职业经理人 |
6.3.3 加快现有人员培训步伐,转化一批职业经理人 |
6.3.4 加强制度化建设保全职业经理人队伍 |
6.4 事业经理人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
6.4.1 有关事业经理人的概念 |
6.4.2 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方向分析事业经理人需求态势 |
6.4.3 从商业银行控制风险角度分析事业经理人使用 |
6.4.4 从商业银行员工成长分析事业经理人需求 |
6.5 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 |
6.5.1 建立广泛使用和人所共识的外在激励机制 |
6.5.2 建立广受欢迎和人文关怀的内在激励机制 |
6.5.3 建立广为期盼和长远效能的远期激励机制 |
6.5.4 建立清晰严明和共同遵守的制度约束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5)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家理论 |
2.1.1 J.B.Say的企业家理论 |
2.1.2 Alfred Marshall的企业家理论 |
2.1.3 Joseph A.Schumpeter的企业家理论 |
2.1.4 Israel M.Kirzner的企业家理论 |
2.1.5 Frank H.Knight的企业家理论 |
2.1.6 Edith Penrose的企业家理论 |
2.1.7 H.Leibenstein的企业家理论 |
2.1.8 M.C.Caisson的企业家理论 |
2.1.9 张维迎等人的企业家理论 |
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1 Jacob Mincer的人力资本理论 |
2.2.2 Theodore w.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 |
2.2.3 G.S.Becker的人力资本理论 |
2.2.4 Denison的人力资本理论 |
2.2.5 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
2.2.6 人力资本理论与企业家 |
2.3 管理激励理论 |
2.3.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3.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3.3 强化激励理论 |
2.3.4 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
2.3.5 管理激励理论与企业家 |
2.4 本章小结 |
2.4.1 以往研究的主要结论 |
2.4.2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3章 企业家涵义及企业家角色定位 |
3.1 中国的国有企业及其改革 |
3.1.1 国有企业的定义与分类 |
3.1.2 国有企业的制度特征 |
3.1.3 国有企业改革的变迁与思考 |
3.2 企业家的涵义和本文企业家的界定 |
3.2.1 企业家概念的历史考察 |
3.2.2 中西方企业家概念的差异 |
3.2.3 本文企业家涵义的界定 |
3.3 企业家的角色定位 |
3.3.1 企业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
3.3.2 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 |
3.3.3 企业家在企业中的掌门人角色定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家培养选拔机制创新 |
4.1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探索 |
4.1.1 国外相关研究 |
4.1.2 国内相关研究 |
4.1.3 半结构化访谈 |
4.1.4 问卷条目及量表的形成 |
4.2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构成体系的因子分析 |
4.2.1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2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1 信度分析 |
4.3.2 效度分析 |
4.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家选拔评价 |
4.4.1 常用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4.4.2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构建 |
4.4.3 因子分析过程 |
4.4.4 评价结果分析 |
4.5 创新企业家培养机制 |
4.5.1 创新培养理念 |
4.5.2 企业家培养的途径 |
4.5.3 企业家培养机制的实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家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创新 |
5.1 企业家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 |
5.1.1 企业家绩效与绩效评价 |
5.1.2 企业家绩效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 |
5.2 企业家绩效评价的内容构成探索及分析 |
5.2.1 企业家绩效评价内容构成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2 企业家绩效评价内容构成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企业家绩效评价 |
5.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4.2 支持向量机特性及原理 |
5.4.3 企业家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处理 |
5.4.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企业家绩效评价的应用 |
5.5 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
5.5.1 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
5.5.2 控制权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
5.5.3 声誉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
5.5.4 市场竞争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
5.6 创新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 |
5.6.1 增强对企业家获得剩余索取权的合理性认识 |
5.6.2 完善既有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 |
5.6.3 创新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企业家职业化与市场机制创新 |
6.1 企业家的发展现状 |
6.1.1 文化结构 |
6.1.2 年龄结构 |
6.1.3 能力素质 |
6.1.4 收入状况 |
6.2 国企"政治化"属性阻滞企业家职业化发展 |
6.2.1 企业家选拔、任用标准的"政治化" |
6.2.2 企业家管理和考核中的"政治化" |
6.2.3 企业家非正常化的"政治偏好" |
6.3 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需求与优化 |
6.3.1 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需求 |
6.3.2 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优化 |
6.4 市场化是企业家职业化的前提 |
6.4.1 企业家走向职业化、市场化道路的历程 |
6.4.2 市场化促使企业家实现了由职务向职业化的转变 |
6.5 "党管企业家"与企业家市场化的实现形式 |
6.5.1 构建"党和政府服务市场、市场调节配置企业家"的宏观管理体系 |
6.5.2 建立和完善企业家的三个机制 |
6.5.3 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企业家市场体系 |
6.5.4 建设企业家"进"与"出"的畅通渠道 |
6.6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测度 |
6.6.1 企业家职业化的含义 |
6.6.2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6.3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阶段划分与评价指标的构建 |
6.6.4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测度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
作者简历 |
附件1:企业家能力资本选拔评价要素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附件2:企业家能力资本调查问卷 |
附件3:要素对应变量 |
附件4:企业家绩效评价调查问卷 |
附表 |
附表1 专家打分获取的组织知识原始数据 |
附表2 专家打分获取的环境知识原始数据 |
附表3 专家打分获取的智力原始数据 |
附表4 专家打分获取的个性特征原始数据 |
附表5 专家打分获取的政治素质原始数据 |
附表6 专家打分获取的精神素质原始数据 |
附表7 专家打分获取的专业知识原始数据 |
附表8 专家打分获取的健康原始数据 |
附表9 提取后企业家能力资本构成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 |
附表10 K-S检验 |
附表11 相关系数矩阵 |
附表12 总的解释变量 |
(7)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基本假设前提 |
1.3.1 有限理性假设 |
1.3.2 不完全信息假设 |
1.3.3 不确定性和风险假设 |
1.3.4 帕累托最优 |
1.3.5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1.3.6 机会主义倾向 |
1.4 选题中关键词的概念界定 |
1.5 本文结构和创新之处 |
1.5.1 本文的技术路线和篇章结构 |
1.5.2 创新之处 |
2 研究综述 |
2.1 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国企经营者行为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3 业绩评价与国企经营者行为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3 国企经营者行为的一般性分析 |
3.1 国企经营者的行为目标的理论分析 |
3.1.1 国企经营者行为目标的均衡分析 |
3.1.2 国企经营者需要分析 |
3.1.3 国企经营者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互补、替代关系分析 |
3.2 国企经营者行为的均衡分析 |
3.3 国企经营者与所有者行为目标的差异性分析 |
3.4 国企经营者的行为传导规律 |
3.5 国企经营者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 |
4.1 国企目标分析与类别划分 |
4.1.1 国企目标分析 |
4.1.2 国企目标类型分析 |
4.2 国企经营者职业特征和规律 |
4.2.1 国企经营者职业特征 |
4.2.2 国企经营者绩效特点分析 |
4.3 完善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 |
4.3.1 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理论体系 |
4.3.2 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4.4 完善和改进业绩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企经营者行为博弈分析 |
5.1 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企经营者行为激励约束静态博弈分析 |
5.2 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企经营者行为激励约束动态博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企经营者行为激励 |
6.1 经营者行为激励的机理分析 |
6.1.1 一般激励机理分析 |
6.1.2 激励作用的性质 |
6.1.3 激励机制的改进与设计 |
6.2 业绩评价视角下国企经营者行为激励的分析 |
6.2.1 国企经营者行为激励的一般问题 |
6.2.2 解决国企经营者动力问题的基本方法 |
6.2.3 激励约束的一般过程 |
6.3 国企经营者行为显性激励研究 |
6.3.1 国企经营者行为显性激励的结构分析 |
6.3.2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显性激励的实证分析 |
6.3.3 国企经营者行为显性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6.3.4 完善国企经营者行为显性激励机制对策 |
6.4 国企经营者行为隐性激励研究 |
6.4.1 隐性激励的内涵和特点 |
6.4.2 国企经营者行为隐性激励的构成 |
6.4.3 完善国企经营者行为隐性激励的构成的对策 |
6.5 本章小结 |
7 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企经营者行为约束 |
7.1 业绩评价与国企经营者行为监督约束机制的关系 |
7.2 国企经营者行为约束的理论基础 |
7.2.1 公司治理理论与公司治理模型分析 |
7.2.2 监督理论 |
7.3 国企经营者行为约束机理分析 |
7.3.1 国企经营者行为内部约束机理分析 |
7.3.2 国企经营者行为外部约束机理分析 |
7.4 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企经营者行为约束机制 |
7.4.1 国企经营者行为内部约束对策 |
7.4.2 加强国企经营者行为外部监督约束的对策 |
7.5 本章小结 |
8 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企经营者选拔和退出 |
8.1 国企经营者选拔任用主体和管理模式 |
8.1.1 国企经营者选拔任用主体 |
8.1.2 国企经营者管理模式 |
8.2 国企经营者的选拔任用现状分析 |
8.2.1 目前国企经营者的选任标准 |
8.2.2 国企经营者选拔任用方式及效果分析 |
8.3 国企经营者的淘汰退出现状分析 |
8.3.1 任期制 |
8.3.2 契约管理制 |
8.3.3 其他淘汰退出制度探讨 |
8.4 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企经营者选任和退出机制对策 |
8.4.1 经营者的职业化、市场化及特征分析 |
8.4.2 完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竞争配置机制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附录: 《公司法》关于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 |
[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8)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基础 |
2.1.1 公司治理结构的提出和发展 |
2.1.2 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和本质 |
2.1.3 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构架与功能 |
2.1.4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框架 |
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
2.2.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
2.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
2.2.3 国际组织的银行公司治理原则与标准 |
2.3 两种典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
2.3.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
2.3.2 德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
2.3.3 英美模式与德日模式比较 |
2.3.4 两种模式的演变趋势 |
2.3.5 经验借鉴 |
2.4 本章小结 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沿革与现状 |
3.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沿革 |
3.1.1 国有银行的演变 |
3.1.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沿革 |
3.1.3 治理结构公司化标志性事件 |
3.2 治理结构公司化取得的成绩 |
3.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产权主体的“人格化”虚置,多头监督管理导致监督力度不足 |
3.3.2 委托—代理机制形同虚设,纵向管理链条多,效率低下 |
3.3.3 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激励约束机制扭曲 |
3.3.4 公司治理的组织框架不健全 |
3.3.5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银行经营透明度不高 |
3.3.6 多元化的经营目标难以衡量经营者绩效 |
3.3.7 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3.3.8 宏观经济环境与法制环境不协调 |
3.3.9 市场机制未能渗透并有效发挥效能 |
3.3.10 社会信用建设落后 |
3.4 中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
3.4.1 中国银行概述 |
3.4.2 中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
3.4.3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4 构建完善的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总体框架 |
4.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基本含义 |
4.1.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总体目标 |
4.1.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原则 |
4.1.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标准 |
4.1.4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战略选择 |
4.2.1 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运作环境分析 |
4.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分析 |
4.2.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阶段 |
4.3 构建完善的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总体框架 |
4.3.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选择前提性认识 |
4.3.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 |
4.3.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总体架构 |
4.4 本章小结 5 完善国有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
5.1 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产权结构 |
5.1.1 推进股份制改造 |
5.1.2 明确出资人法律定位 |
5.1.3 完善境外战略投资者引入机制 |
5.1.4 谨慎引进民间资本 |
5.1.5 加大引入机构投资者的力度 |
5.2 强化国有银行的核心管理,整合管理架构 |
5.2.1 完善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制衡机制 |
5.2.2 完善董事会制度 |
5.2.3 完善监事制度,加强监事会职能 |
5.2.4 完善高效管理层组建机制 |
5.3 完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
5.3.1 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
5.3.2 建立多元化激励方式 |
5.3.3 强化约束机制 |
5.4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5.4.1 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 |
5.4.2 规范信息披露的方式 |
5.4.3 创新信息披露的手段 |
5.4.4 确保信息披露的质量 |
5.5 完善内部审计体制 |
5.6 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
5.6.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
5.6.2 构建风险控制体系 |
5.7 确立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 |
5.8 本章小结 6 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
6.1 深刻认识完善外部治理结构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
6.2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
6.2.1 合理定位政府的角色 |
6.2.2 强化监管当局执行外部监督的作用 |
6.3 完善外部法律环境 |
6.3.1 健全保证银行稳健运营的相关法律 |
6.3.2 强化法律对银行治理的外部监管职能 |
6.4 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制 |
6.4.1 大力发展企业信用 |
6.4.2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
6.4.3 加强政府信用 |
6.5 完善外部治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
6.5.1 强化产品市场对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的作用 |
6.5.2 完善市场监督对银行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 |
6.5.3 强化资本市场对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的作用 |
6.5.4 强化控制权市场对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的作用 |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
(9)陕西省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内容及框架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家的内涵 |
2.2 经济学家对企业家的研究 |
2.2.1 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理论 |
2.2.2 企业家的素质和才能 |
2.3 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对企业家的研究 |
2.3.1 企业家人力资本理论的相关论述 |
2.3.2 企业家人力资本理论的启示 |
2.4 我国其他省份在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
3 陕西省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陕西省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现状 |
3.2 陕西省企业家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调查 |
3.3 陕西省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1 缺乏对企业家的正确认识 |
3.3.2 企业经营者的选用机制不合理 |
3.3.3 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 |
3.3.4 对企业家的培训效果欠佳 |
3.3.5 社会环境不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 |
4 实现企业家的市场化和职业化 |
4.1 市场化和职业化是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 |
4.2 市场化和职业化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影响 |
4.3 推动我省国企企业家职业化和市场化建设 |
4.3.1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
4.3.2 积极培育企业家人才市场 |
a.构建完善的企业家人才市场 |
b.建立企业家人才价值评估体系 |
c.建立多层次的企业家人才网络 |
4.3.3 建立以平等竞争为核心的市场化选择机制 |
5 建立和完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 |
5.1 建立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
5.2 激励约束机制的效应及其对企业家队伍的影响 |
5.2.1 正面效应 |
5.2.2 负面效应 |
5.3 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家激励机制 |
5.3.1 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
5.3.2 逐步建立市场化的企业家薪酬激励机制 |
5.3.3 重视并加强企业家的精神激励 |
5.4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
5.4.1 建立企业产权约束机制 |
5.4.2 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 |
5.4.3 培育企业家市场约束机制 |
5.4.4 发挥其它主体对企业家的约束作用 |
6 改善企业家成长环境,提高企业家素质 |
6.1 改善陕西企业家队伍成长的社会环境 |
6.2 培养和提高企业家队伍的综合素质 |
6.2.1 切实加强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训 |
6.2.2 多渠道广泛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企业家人才 |
7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的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经营者与企业家 |
1.5.2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激励理论的回顾与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综合分析 |
2.1 相关激励理论回顾 |
2.1.1 交易费用理论 |
2.1.2 产权理论 |
2.1.3 代理理论 |
2.1.4 人力资本理论 |
2.1.5 管理学激励理论 |
2.2 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概述 |
2.2.1 四种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机理 |
2.2.2 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
2.3 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与企业效率的综合分析模式 |
2.4 小结 |
3 市场体系、竞争机制与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
3.1 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与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 |
3.1.1 资本市场的接管机制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
3.1.2 融资结构、破产风险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
3.1.3 我国资本市场和融资结构的现状与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
3.2 经理市场、自增强理论与我国经理市场的培育 |
3.2.1 经理市场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
3.2.2 自增强理论与我国经理市场的培育 |
3.3 产品市场竞争和标尺竞争对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
3.4 小结 |
4 公司治理结构、控制权机制与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
4.1 控制权机制与公司治理结构 |
4.2 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 |
4.3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 |
4.4 董事会、监事会与我国企业的内部监督模式 |
4.5 国有企业的控制权机制与“内部人控制”问题 |
4.6 国有企业经营者各类监督约束机制的比较与总结 |
4.7 小结 |
5 经营者的报酬结构与报酬机制 |
5.1 经营者的报酬结构及最优激励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
5.2 股权激励—现代企业优秀的长期激励机制: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共同结论 |
5.3 经营者报酬机制与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 |
5.4 经营者报酬机制激励强度的实证分析:现金报酬与股权报酬的比较 |
5.5 股权激励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
5.6 小结 |
6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层货币报酬、持股比例及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
6.1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层货币报酬的现状及实证分析 |
6.2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层持股比例的现状及实证分析 |
6.3 分类样本的实证分析 |
6.4 年薪制、持股与高管层薪酬结构的实证分析 |
6.5 小结 |
7 股权激励与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 |
7.1 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激励模式简介 |
7.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现状与实施效果分析 |
7.3 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
7.4 我国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7.5 对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几点看法 |
7.6 小结 |
8 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构建 |
8.1 建立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
8.2 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总体思路 |
8.3 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基本原则 |
8.4 国有企业经营者多元化报酬体系的组成内容 |
8.5 基于股权激励的国企经营者多元化报酬方案的基本设计思路 |
8.6 可供选择的国企经营者多元化报酬方案设计要点 |
8.6 小结 |
9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运用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企业经营者队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央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究[D]. 任永强. 武汉大学, 2016(01)
- [2]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D]. 余兴.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3]建设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构想[D]. 郑学筠.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4)
- [4]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 沈明达. 企业文明, 2009(03)
- [5]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 毛惠媛. 东北大学, 2009(06)
- [6]培养和造就一支资本经营者队伍[J]. 王廷.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7(04)
- [7]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问题研究[D]. 徐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07)
- [8]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D]. 宗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1)
- [9]陕西省国有企业企业家队伍建设研究[D]. 王卫东.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1)
- [10]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 廖小菲.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