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膳食系报告

同济大学膳食系报告

一、同济大学膳食科情况汇报(论文文献综述)

贺鹏飞[1](2021)在《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遗产是包括了工业建筑遗产等诸多类型遗产在内的遗产综合体,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目前城市更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对工业建筑遗产基础研究的深入,也逐渐开始探讨如何去保护这些遗留下来的城市工业文化特色。但由于我们国家对于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认知不全面,比较匮乏,导致近些年来,出现了一大批有着可供研究的工业建筑遗产被拆除、破坏的现象,在这些被破坏的工业建筑遗产中,建国初期的“156项目”便是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代表。这些工业项目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支撑和基础,它所含有的一系列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如历史、科技和社会等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建国初期,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以其原有的工业基础成为了建国初期八大重点工业城市之一。随后,在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和国家重点建设的“156项目”在西安建厂的一共有17个,其中主要的行业代表有电力、机械和军工等三大产业,在之后的几十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工厂到目前或拆除或遗留下来的一些价值特色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本文以西安高压电瓷厂为例进行分析研究,为西安高压电瓷工业建筑遗产价值作出基础研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其价值等作出理论基础。本文对以西安高压电瓷厂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梳理了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遗产的背景和规划特征、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的现状、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评价体系的建构、高压电瓷厂的价值和保护研究等等。首先以高压电瓷厂为研究对象,多次对其进行现状调研和测绘,并就其建筑和厂区进行相关技术图纸的绘制,并分析总结其现状概况;其次,以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基础研究对高压电瓷厂进行评价体系建构,然后结合西安高压电瓷工业建筑遗产的实际情况,在对比论证后选取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其价值评价方法,从而对高压电瓷厂的价值进行判断并总结是否有对其保护和再利用的可能性;最后,对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研究,通过梳理高压电瓷厂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保护体系和再利用的相关措施,提出对高压电瓷厂合理的保护和再利用建议,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杨艺[2](2021)在《基于时空视角的红色古村特征及保护利用研究 ——以长治地区砖壁、王家峪和北村为例》文中提出红色古村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和反映特定时代特征的村落,其理论研究应成为村落保护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红色古村不仅蕴含历史文化遗产共同的价值,而且具有红色革命精神的特殊价值。山西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军事背景,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部辗转于山西各地,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古村,古村内有许多价值较高的革命历史建筑,其历史和军事地位不言而喻。近些年来,人们对红色古村保护的重视进一步加强,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红色古村也面临了一定的问题。如何保护红色古村不受破坏,如何解决红色古村现存的问题,如何使红色古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成为红色古村当下关注的焦点,解决这些困难与问题,有助于促进红色古村的不断发展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文章以时空理论为基础,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重要机构及其领导人在山西省驻扎过的古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探析其特征和保护利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章为绪论内容。简要论述了文章的研究起源和背景、对象和范围、目的和意义、内容和方法,并查阅国内外有关历史建筑、战争遗址、古村镇、革命旧址建筑和红色古村等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总结。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第2章内容。解读了红色古村的内涵,并阐述了红色古村的概况及所包含的内在价值;解读了时空观的概念,分析了红色古村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为后文研究红色古村的特征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理论构建,具体为第3章内容。此部分基于时空理论,对红色古村的分布、环境、空间格局和建筑特征进行探析。随着时间的变化,村落的环境、空间、建筑随之发生着改变和演化。总结出红色古村具有区别于其它类型传统村落的特征,具有独特性。第四部分:实例分析,具体为第4章内容。列举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北村、砖壁村和王家峪村的典型案例,将理论构建的内容实践于实例中,分析其防御系统、选址必然性、时间性特征等内容,为后文总结红色古村在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策略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红色古村保护和利用研究,具体为第5、6章内容。通过剖析红色古村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保护和利用的原则,总结红色古村的特色保护和利用、整体性保护和利用等适应性策略,为今后红色古村的延续性和适应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希望通过引入时空理论,对红色古村特征进行动态的、四维的分析,并基于这些特征,有效地解决红色古村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红色古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日后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张杰[3](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对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政权的巩固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较为稳定连续的政策,而不再像北京政府时期,教育政策常因政权更替而具有间断性。但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争、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因素,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从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救济帮扶政策等角度阐述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实践,以期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内容范畴、方法举措、历史地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从而力图从根本上去把握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变化规律。本文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国民党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系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增强国民党对青年学生的管制力,并向社会输送具有“共和精神”的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途径。党化教育和训育,旨在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党义教育课程和训育管理举措,使“三民主义”理论和国民党党义的灌输融入学生日常管理。高校训育机关围绕训育目标,依照训育原则,组织实施对学生的训练、教育,试图让学生时时处于国民党的思想控制之下,目的就是让学生认同国民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而认可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自治组织的管理和操行的培养,旨在规范大学生的操守行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主要有学生自治会和学生团体两种组织形式。学生在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学习了知识,联络了感情,但过度的学生自治权力有时又对学校日常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各专科以上学校制订操行考查规程,随时考查学生的操行,并评定等级或酌予操行成绩,将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条件之一,借此达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学生资助和就业管理,旨在帮扶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抗战时期,许多大学迁移至西部,产生了大批流亡大学生。政府为适应战时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并争取这部分青年向国民党政府靠拢,先后制定了奖学金、贷金、公费以及战区学生优待等资助措施,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资助学。高校一方面积极向政府请求补助,另一方面也设立本校奖学金,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发起筹款运动,多渠道筹措资金救济学生。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在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学生个人主观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形势。一方面,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疲软;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结构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的缺乏,使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此外,社会用人机制不科学和大学生职业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政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高校亦成立职业介绍机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但没有达到治本的效果。综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概貌,一些教育家摒弃封建教育观念,积极引入西方教育理论,在管理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促进了中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新陈代谢。但另一方面,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高校沦为统治阶级教化学生的工具,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带有浓厚的“管制”色彩。官僚作风的束缚,管理制度的欠科学性,管理机制的被动性以及经费支持的不力,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

陈飞飞[4](2017)在《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 ——以F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绩效考核已成为当前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方式和手段。一直以来,公立医院都特别关注用绩效考核来激发医院科室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其积极性,借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2009年以来的新医改政策,使得公立医院在职能定位、现实发展以及战略规划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尤其是2017年新医改的“十大巨变”对医院绩效管理冲击最大。因此,公立医院要建立一整套新型的长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来适应新形势下医院的发展。为了优化绩效考核方案,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医院绩效考核的研究现状进行理论梳理,并对本文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紧接着,在借鉴国内外公立医院在绩效考核上相对成功的案例的基础上,将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作为优化绩效考核设计指标体系。然后,选取F医院作为样本对象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该医院当前正在使用的绩效考核方案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其具体院情,提出采用“平衡——关键”双重绩效考核模式来对该医院原有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最后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并规划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黎玖高,皮光纯[5](2017)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文中研究说明一、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起源和发展(一)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理念的起源1985年11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2班赵维柏同学给后勤党委写了一封信,讲述14宿舍楼楼长和值班的王师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他无微不至关怀的事迹,谈到了他从中受到的教育和感受。清华大学《后勤通讯》刊登了这封表扬

丛嘉诺[6](2017)在《高校后勤餐饮内部控制的研究 ——以DG高校后勤餐饮为例》文中提出随着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逐渐转型成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在该种模式中,经营活动存在潜在的风险性并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高校后勤部门的工作内容以保障校师生的住宿与餐饮为主,其中餐饮的经营活动中伴随着较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如何在大规模资金流动的过程中规避风险是保证经营活动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国内某高校的后勤饮食服务中心为对象,对其经营管理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动因。高校餐饮经营的内部控制与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相比较,高校餐饮经营的控制目标除企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还包括师生的满意度;除一般企业所要控制的日常经营活动外,还包括国有资产的使用。正因为高校餐饮经营的独特性,该研究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随后本文对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文献进行剖析,对国内高校餐饮经营活动动态研究的总结,指出理论层面和实际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据此阐发本文的独创性和建设性。全面铺设本文的研究路线,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其次,将《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和COSO报告有机结合,确定内部控制实施评价标准。在调研具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餐饮经营的现状后,进行优缺点评述,同时借鉴国外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经验。进而对DG后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访谈,获悉DG饮服中心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以及内部控制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出该中心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对成因进行分析。为DG饮服中心内部控制的设计方案提供价值导向。再有,通过撰写饮服中心内部控制的构建原则及构建内容,并提供政策及主体支持,使构建内容更加可行,进而找出内部控制设计框架的切入点。最后,提出DG后勤餐饮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业务活动、系统监督五个控制要素作为标准,推导出该饮食服务中心的内部控制框架。通过对国内某高校的案例研究,验证该框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对国内高校餐饮服务的经营规避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

刘玲[7](2017)在《高校单位社区属性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单位社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特有的社区模式、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转型期,单位制解体,单位社区也经历了复杂、剧烈、长期、动态的社会变迁过程。高校单位社区作为一类典型的仍正常运作的单位社区“活化石”,拥有特殊的人员构成与组织,其发展演变情况与未来发展走向是值得关注的议题。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高校单位社区呈现怎样的演变特征是本文的核心议题。文章在梳理单位社区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华南理工大学高校单位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与演变特征,并探讨其演变动力与机制。首先,文章概述了单位社区的相关概念、内涵、类型等,对单位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选取华南理工大学高校单位社区为实证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发展沿革的梳理,将其演变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接着,从社区的属性构成元素出发,从人员构成、物质环境和社区组织管理三个维度着手,运用文献资料阅读、历史地图收集、实地考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高校单位社区各属性要素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情况,并进行演变特征归纳。然后,基于以上详实的演变情况与特征分析,探讨高校单位社区各历史时期的主导动力因素,其演变是在包括国家政策、教育改革、经济制度、文化特征、规划调控、居民诉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最后,基于演变特征与动力因素的探讨,将高校单位社区的属性特征演变情况划分为两大阶段:政府主导下的高校办社会时期与市场力量介入下的高校社会化改革时期,对其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探讨。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第一,属性特征演变方面,高校单位社区人员构成同质性减弱,人员杂化的节奏与程度滞后于其它类型的单位社区;社区物质环境由均质统一向多元复合演变,部分设施的提供仍带有单位福利保障属性;社区组织管理由单位制时期的自上而下式被动服从逐渐向自下而上型主动参与转变。第二,未来发展趋势上,“单位”对高校单位社区的影响仍将持续,其发展演变路径区别于一般的企事业型单位社区,未表现出完全解体或消失的趋势。第三,演变动力机制上,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推动高校单位社区演变的主导动力因素有所差别,但推动其演变的主体都可归至于政府力量,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

张丙蒙[8](2015)在《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政治动员研究(1953-1956)》文中研究表明1953年的粮食危机激化了粮食购销的矛盾,在此契机之下中央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在全国粮食购销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实施的,它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粮食消费习惯,而且对城市的人口流动、经济结构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阻力,包括市民的疑虑、不满、骚乱、抵制及不法分子的破坏等。为了保障政策的顺利贯彻,各地政府依据中央的指示与精神及各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期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政治动员。本文的研究选择具有城市代表性的上海为例,考察了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政治动员的背景、组织机构与动员力量及方式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政治动员的经验教训,希望能给当下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政治动员可大致分为定点供应时期、按户计划供应时期、以人定量供应时期三个阶段。为实现动员任务,在上海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先后成立了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计划供应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粮食计划供应工作办公室等组织和机构,并组织训练了充足的宣传动员力量。而且,根据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动员方式。党委的统一领导和动员机构、动员力量的组织是完成政治动员的根本保障;从市级机关单位到区级再到基层的分类、分层、分区的动员方式保证了政策的准确传达也明确了动员责任的划分;以保证粮食供应及结合总路线等为内容的教育动员打通了上海市民的思想,从而激发了人民建立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热情;会议动员的方式即有利于政策的传达和解读,也有利于做通人们的思想;运动动员则以比较激烈、暴风骤雨式的方式进行动员,它使市民最大可能的被“卷入”到动员活动中,有助于营造政治动员的全民氛围,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传媒动员是最便捷的动员方式,也使得动员对象的触及范围得以最大程度的延伸。各种动员方式的有效配合保证了动员任务的顺利完成。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建立过程中多种动员方式并行的策略,既保证了政治动员深入到各个角落,又激发了人们对建立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热情。再加上基层组织如居民委员会等的密切配合,使得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政治动员极富成效,充分展示了党在处理粮食问题与工业发展、市民需求与国家调度等矛盾方面的能力。

袁艳娟[9](2013)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以南阳地区高校为例》文中指出为了打破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高校后勤服务“瓶颈”,自1999年,在全国热火朝天的开始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和发展要求,尝试选择适合本校发展的后勤管理模式,改变过去那种纯福利性质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更加灵活、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高校选择什么样的后勤管理模式,取决于各个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后勤管理理念和后勤管理水平,并且和高校后勤的服务保障能力之间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几年来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使高校的后勤服务条件、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巨变,也带来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极大提高。但在改革思想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以及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的方面,后勤社会化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南阳地区为例,随着南阳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地政府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投入不足,再因为本地区内的几所高校的学生性质的不同,使本地区的高校在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过程中,与相配套的改革措施没能很好的融合,后勤市场的改革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只突出的做好了本高校后勤的某一项或几项后勤服务工作,使各高校后勤的竞争能力不强,影响了本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前进的步伐。为了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在南阳地区的顺利进行,更好的为本地区高校的教育科研服务,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文章首先,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并在研究国内外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其次,在分析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基于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经济学中的地缘优势,尝试构建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新模式——区域性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提出新模式构建的目标和原则、方向和思路;最后,对南阳地区高校后勤管理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南阳地区目前的高校状况,分析了新模式在南阳地区诸高校实施的可能性和前景,并对构建南阳地区区域性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适用性进行调查分析。在构建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新模式时,将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引入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模式上,依据地缘优势,将在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若干在地域上联系紧密的高校,将现有人员和资源优化重组,成立一个大的服务该地区的后勤服务公司,打破了一校一后勤的原有模式,使后勤管理服务将更加专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此模式的研究,将对今后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任志国[10](2007)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历史条件相适应,形成了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供给型和福利型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作为高校基础保障的后勤管理,其原有的管理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成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于是,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成为高校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主要有六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一是对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二是对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作了简单的说明。第二部分,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作了简要回顾。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状况。对照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管理实践和经验,对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几种模式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提出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认识、后勤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产权剥离、政府相应配套政策等问题作了综述。第五部分,通过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过程的回顾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深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坚持“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转换后勤部门的行政职能,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第六部分,以泰山医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作为案例,对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改革具体模式的应用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论述。

二、同济大学膳食科情况汇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济大学膳食科情况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
        1.1.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和保护策略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概况
    2.1 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概况
        2.1.1 电工城产生背景
        2.1.2 规划特征
        2.1.3 各厂区工业建筑概况
    2.2 西安高压电瓷厂现状分析
        2.2.1 历史沿革
        2.2.2 厂区整体分析
        2.2.3 厂区建筑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和评价标准研究
    3.1 价值与评价关系辨析
        3.1.1 概念阐释
        3.1.2 关系辨析
    3.2 遗产价值构成研究
        3.2.1 文化遗产价值构成
        3.2.2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3.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3.3.1 代表性
        3.3.2 稀缺性
        3.3.3 完整性
    3.4 相关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4.1 相关价值指标体系
        3.4.2 我国相关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说明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建构
    4.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指标体系建构
        4.1.1 指标体系建构原则及评价范围确定
        4.1.2 指标体系目的及建构步骤
        4.1.3 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及具体说明
        4.1.4 指标体系建构
    4.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方法选择
        4.2.1 评价方法分析
        4.2.2 评价方法筛选及确定
    4.3 建立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评价模型
        4.3.1 模型建立思路及原则
        4.3.2 指标权重确定
        4.3.3 模糊综合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
    5.1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要建筑价值分析
        5.1.1 历史价值
        5.1.2 科技价值
        5.1.3 艺术价值
        5.1.4 社会价值
    5.2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要建筑体系测评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厂房车间及办公楼指标体系测评
        5.2.3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厂房车间及办公楼价值测评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6.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6.1.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保存现状
        6.1.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6.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策略研究
        6.2.1 保护对象的确定
        6.2.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保护体系
        6.2.3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保护策略研究
        6.2.4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再利用策略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表录
图录
附表
    附表一: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表
    附表二: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遗产调研现状

(2)基于时空视角的红色古村特征及保护利用研究 ——以长治地区砖壁、王家峪和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起源与背景
        1.1.1 研究起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时间
        1.2.2 对象
        1.2.3 范围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山西省红色古村概况及时空理论介入
    2.1 山西省红色古村概况
        2.1.1 红色古村的内涵
        2.1.2 红色古村的概况
        2.1.3 红色古村的价值
        2.1.4 八路军总部概况
    2.2 时空理论介入红色古村
        2.2.1 时空观
        2.2.2 红色古村空间的时间性
        2.2.3 红色古村的时空构成要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西省红色古村四维分布及特征探析
    3.1 红色古村的四维时空分布
        3.1.1 红色古村的时间分布
        3.1.2 红色古村的空间分布
        3.1.3 红色古村的四维时空分布
        3.1.4 红色古村的分布特征
        3.1.5 红色古村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3.2 历史变迁体现的红色古村环境特征
        3.2.1 历史演变的生长性
        3.2.2 军事介入的突变性
        3.2.3 红色记忆的延续性
    3.3 红色古村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特征
        3.3.1 红色古村空间格局的结构性要素
        3.3.2 红色古村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
        3.3.3 红色古村空间格局的时空特征
    3.4 红色古村建筑的时间维度特征
        3.4.1 建筑功能布局特征
        3.4.2 建筑外观装饰特征
        3.4.3 建筑情感意义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色古村典型案例特征分析
    4.1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北村
        4.1.1 北村概况
        4.1.2 北村价值
        4.1.3 抗战时期北村的防御系统解读
        4.1.4 北村的时间性
    4.2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砖壁村
        4.2.1 砖壁村概况
        4.2.2 总司令部选址砖壁村的必然性
        4.2.3 砖壁村的时空叙事结构特征
        4.2.4 砖壁村的时间性
    4.3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王家峪村
        4.3.1 王家峪村概况
        4.3.2 总司令部进驻王家峪村的原因
        4.3.3 王家峪村的时间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色古村保护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1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北村的现状
        5.1.1 红色资源现状
        5.1.2 生态环境现状
        5.1.3 道路交通现状
    5.2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砖壁村的现状
        5.2.1 革命旧址现状
        5.2.2 道路环境现状
        5.2.3 旅游资源现状
    5.3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王家峪村的现状
        5.3.1 革命旧址现状
        5.3.2 道路环境现状
    5.4 红色古村保护利用的问题总结
        5.4.1 红色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5.4.2 红色文化传承缺失
        5.4.3 缺乏整体性的保护和利用
        5.4.4 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不足
        5.4.5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红色古村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6.1 红色古村保护和利用的对象
        6.1.1 整体形态
        6.1.2 革命旧址
        6.1.3 自然环境
        6.1.4 人文环境
    6.2 红色古村保护和利用的原则
        6.2.1 保护原则
        6.2.2 利用原则
    6.3 红色古村保护和利用的策略
        6.3.1 加强红色古村的各种资源的保护力度
        6.3.2 加强红色古村的整体性保护和利用
        6.3.3 鼓励村民参与,传承红色文化
        6.3.4 加大旅游资源利用,加强宣传力度
        6.3.5 尊重传统,适应时代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酝酿
        一、历史背景
        二、初步发展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一、各项管理措施协同推进
        二、管理内容进一步拓展
    第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衰微
        一、战后重建分散了高校精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弱化
    小结
第二章 党化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党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确立阶段
        二、调整阶段
        三、衰弱阶段
    第二节“党化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安排
        一、组织机构
        二、课程安排
    第三节 开展“党化教育”的辅助手段
        一、加强对共产主义的防范
        二、在学生中发展国民党员
    第四节 “党化教育”的评价
        一、“党化教育”是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政治手段
        二、“党化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小结
第三章 训育: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训育体系的构建
        一、训育目标与原则
        二、训育制度与组织
    第二节 导师制
        一、实施动因
        二、方法措施
        三、各校推行的差异化
    第三节 个案研究——以国立暨南大学为例
        一、训育组织的演变
        二、训育特色
    第四节 训育成效与问题
        一、训育成效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小结
第四章 自治组织: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管理
    第一节 学生自治组织机构
        一、学生自治会与学生团体
        二、学生自治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运行机制
        一、经费
        二、工作机制
    第三节 校方对学生自治组织的监管
        一、制度约束
        二、工作指导
        三、行政管控
    第四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评价
        一、学生自治组织发挥了育人作用
        二、过度自治对高校学生管理造成了困扰
    小结
第五章 操行:高校学生的行为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操行的培养
        一、仪式教育塑礼仪
        二、入学训练助适应
        三、宿舍管理营舍风
        四、学业管理促学风
        五、服务社会践责任
    第二节 操行的考查
        一、考查操行的目的
        二、操行的考查制度
    第三节 操行的奖惩
        一、奖励措施
        二、惩戒措施
    第四节 操行培养与管理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二、存在问题
    小结
第六章 资助:高校学生的生活救济与管理
    第一节 高校学生资助的动因
        一、流亡学生的需求
        二、争取青年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 政府的资助政策
        一、中央政府的资助政策
        二、地方政府的资助政策
    第三节 社会各界的援助
        一、国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二、国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第四节 学校与学生的自助措施
        一、校方的资助举措
        二、学生的自发筹款
    第五节 学生资助的评价
        一、学生资助的作用
        二、学生资助的不足
    小结
第七章 就业:高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毕业生就业的职业类型
        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三、毕业生供求不平衡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职业运动的爆发
        二、就业困难问题的影响因素
        三、学界对就业困难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政府的就业扶助措施
        一、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
        二、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
    第四节 高校的就业管理措施
        一、安排学生实习
        二、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
    小结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评析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
        一、“生本理念”的零星体现
        二、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三、方法措施的管制性
        四、不同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缺失
        一、官僚作风束缚
        二、管理机制被动
        三、制度有失科学
        四、经费支持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致谢

(4)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 ——以F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意义
        0.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0.2.2 选题的实际意义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0.3.1 国外相关研究
        0.3.2 国内相关研究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方法
    0.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0.5.1 本文的创新点
        0.5.2 本文存在的问题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新医改
    1.2 绩效及绩效考核
        1.2.1 绩效
        1.2.2 绩效考核
    1.3 平衡记分卡
    1.4 关键绩效指标
    1.5 医院全成本核算
    1.6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概念和发展
        1.6.1 公立医院
        1.6.2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1.6.3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发展历程
2 F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现状
    2.1 F医院概况
    2.2 F医院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状况
    2.3 F医院现行的绩效考核方法
    2.4 F医院现行绩效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缺失
        2.4.2 绩效考核对象未能涵盖所有科室员工
        2.4.3 绩效工资计算时各指标要素权重均等化
        2.4.4 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未能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2.4.5 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反向修正功能缺失
    2.5 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5.1 医疗服务的自身行业属性
        2.5.2 尚未引起医院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2.5.3 基层员工对医院远景发展战略缺乏足够的认识
        2.5.4 作为公益Ⅱ类医院的政策与制度制约
    2.6 绩效考核原则
        2.6.1 “三公”原则
        2.6.2 实效性原则
        2.6.3 逐层考核、基层优先原则
        2.6.4 及时反馈原则
        2.6.5 差异化原则
3 经验借鉴
    3.1 杜克儿童医院绩效考核
    3.2 华西医院绩效考核
        3.2.1 华西医院简介
        3.2.2 华西医院绩效考核模式简介
    3.3 杜克儿童医院和华西医院绩效考核启示
4 新医改背景下F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方案设计
    4.1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优化的几个核心问题
        4.1.1 考核主体明晰化
        4.1.2 绩效考核的规范化
        4.1.3 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4.1.4 敏感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使用
    4.2 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对象与具体内容
    4.3 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4.3.1 平衡记分卡理论
        4.3.2 关键绩效指标理论
    4.4 再设计后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4.5 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4.5.1 全员统一认识,明确各层职责
        4.5.2 疏通沟通渠道,实现双向沟通
        4.5.3 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确保考核实效
        4.5.4 用好大数据,提高考核时效
        4.5.5 构建医院文化,助推绩效考核方案有序、可持续开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起源和发展
    (一)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理念的起源
    (二) 高校后勤确立“服务育人”为宗旨
    (三) 全国高校后勤掀起“服务育人”的高潮
    (四)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多次写进中共中央文件
二、回顾过去——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经验和体会
    (一) 服务育人, 学生、学校、后勤、社会多方受益
    (二) 教育部门、高校领导重视服务育人, 纳入高校办学评价体系
    (三) 学生广泛参与、建立先进机制、提高技术含量
    (四) 搭建服务育人交流平台, 扩大信息共享, 建立激励机制
三、现状调查——20多年没有总结、检查评估, 做得怎么样了?
    (一) 调查发现, 有许多服务育人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
    (二) 各自为战, 缺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三) 服务育人宗旨意识淡化, 说得多、做得少
    (四) 研究服务育人的主体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四、现代大学后勤服务育人的时代要求
    (一) 中央政策精神, 转化为政府行为
    (二) 中央政策精神, 是否转化为高校行为
    (三) 中央最新政策转化为政府和高校行为, 后勤应当做些什么
    (四) 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大学后勤同行有益经验
五、高校后勤服务育人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价值评估
    (二) 优质服务是服务育人的前提和基础
    (三) “非编”人员参与“全员育人”合规性。
    (四) 社会企业参与服务育人的动机与效果
    (五) “过度服务”不利于培养人, 有些事情要留给学生自己做
    (六) 后勤服务用什么价值观服务育人?值得研究
六、现代大学后勤服务育人, 如何提高质量、丰富内容、拓宽途径
七、建立现代大学后勤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 让服务育人政策落地生根, 变成后勤人的自觉行动, 成为学校培养人才、“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军。

(6)高校后勤餐饮内部控制的研究 ——以DG高校后勤餐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词释义及国外文献综述
        1.2.1 关键词释义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3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2 代表性高校后勤餐饮内部控制的现状
    2.1 代表性高校后勤餐饮发展情况及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评价标准
        2.1.1 代表性高校后勤餐饮发展情况
        2.1.2 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评价标准
    2.2 代表性高校后勤餐饮内部控制的现状及评价
        2.2.1 代表性高校餐饮内部控制的现状
        2.2.2 代表性高校餐饮内部控制现状的评价
        2.2.3 经验借鉴
    2.3 DG饮服中心内部控制的现状及薄弱环节分析
        2.3.1 DG饮服中心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2.3.2 DG饮服中心内部控制现状
        2.3.3 DG饮服中心薄弱环节及成因分析
3 DG后勤餐饮内部控制改进方案设计及论证
    3.1 DG后勤餐饮内部控制的改进方案
        3.1.1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标准
        3.1.3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内容
    3.2 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3.2.1 政策支持分析
        3.2.2 主体支持分析
        3.2.3 实施效果预测
4 DG后勤饮服中心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
    4.1 控制环境建设
        4.1.1 加强文化建设
        4.1.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4.1.3 优化岗位设置
        4.1.4 实行三权分离制
    4.2 风险评估制度的建设
        4.2.1 加强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能力
        4.2.2 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4.2.3 加强信息沟通制度建设
    4.3 业务活动内部控制
        4.3.1 预算控制设计
        4.3.2 资金支付控制设计
        4.3.3 采购控制设计
        4.3.4 收款业务控制设计
    4.4 监督机制内部控制设计
        4.4.1 外部监督机制
        4.4.2 内部监督机制
    4.5 自我评价
        4.5.1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5.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
        4.5.3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稿
致谢

(7)高校单位社区属性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转型期单位制解体
        1.1.2 高校单位社区的特殊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社会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区
        1.3.2 单位制
        1.3.3 单位社区
        1.3.4 高校单位社区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单位社区演变相关研究综述
    2.1 单位社区研究进展
        2.1.1 单位制度的起源
        2.1.2 单位社区的发展阶段
    2.2 单位社区演变的相关研究
        2.2.1 单位社区的人员构成演变研究
        2.2.2 单位社区的物质环境演变研究
        2.2.3 单位社区的社区组织演变研究
        2.2.4 单位社区的共同意识演变研究
        2.2.5 单位社区的演变趋势研究
        2.2.6 单位社区的演变机制研究
    2.3 高校单位社区的相关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校单位社区发展概述及实证对象简介
    3.1 高校单位社区发展历程
        3.1.1 改革开放前的波折发展
        3.1.2 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
    3.2 实证对象的简介
        3.2.1 实证对象的选取
        3.2.2 实证对象的发展历程
        3.2.3 实证对象的演变阶段
        3.2.4 实证对象的现状概况
        3.2.5 调研实施
    3.3 小结
第四章 高校单位社区人员构成演变
    4.1 人员规模——波折中稳步增长
    4.2 年龄构成——老龄化趋势明显
    4.3 人员构成——同质性逐渐弱化
    4.4 小结
第五章 高校单位社区物质环境演变
    5.1 高校单位社区空间布局演变
        5.1.1 建校前(1934-1952)——基本格局成型
        5.1.2 初步建设阶段(1952-1966)——功能分区明确
        5.1.3 停滞受阻阶段(1966-1978)——布局无序失衡
        5.1.4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教学生活齐驱
        5.1.5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功能布局复合
    5.2 高校单位社区空间规模演变
        5.2.1 用地规模与构成演变
        5.2.2 建筑规模与构成演变
    5.3 高校单位社区道路系统演变
        5.3.1 建校前(1934-1952)——校内各功能区联系不便
        5.3.2 初步建设阶段(1952-1966)——整体路网框架基本成型
        5.3.3 停滞受阻阶段(1966-1978)——各级道路衔接逐渐连贯
        5.3.4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各区路网层级逐渐完善
        5.3.5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机动车交通问题突显
    5.4 高校单位社区房屋权属演变
    5.5 高校单位社区福利设施演变
        5.5.1 住宅类福利设施——住房实物配租转向货币补贴
        5.5.2 服务类福利设施——需求供给基本化转向多样化
    5.6 高校单位社区景观风貌演变
        5.6.1 建校前(1934-1952)——人工景观对乡村景观的替代
        5.6.2 初建与受阻阶段(1952-1978)——单位形式及内涵的渗入
        5.6.3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现代元素与手法的运用
        5.6.4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多样化融合发展的趋势
    5.7 小结
第六章 高校单位社区组织管理演变
    6.1 社区管理主体——由单位主导到后勤社会化
    6.2 社区管理模式——由计划配给到供需对应
    6.3 社区参与主体——由服从依赖到基层发热
    6.4 小结
第七章 高校单位社区演变动力与机制
    7.1 建校前(1934-1952)主导动力因素
        7.1.1 工具主义化的教育理念
        7.1.2 因地制宜型的规划实施
    7.2 初步建设阶段(1952-1966)主导动力因素
        7.2.1 贯彻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改造
        7.2.2 效仿苏联模式的政府主导建设
        7.2.3 反思苏联模式的延安模式改造
    7.3 停滞受阻阶段(1966-1978)主导动力因素
        主张公平与“大众化”的政治革命
    7.4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主导动力因素
        7.4.1 改革开放下的教育改革
        7.4.2 实用主义型的规划理论
    7.5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主导动力因素
        7.5.1 从“计划”到“市场”的教育改革
        7.5.2 市场经济下的住房制度改革
        7.5.3 日渐多样化的师生消费需求
    7.6 高校单位社区演变动力机制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高校单位社区的演变情况
        8.1.2 高校单位社区的演变趋势
        8.1.3 高校单位社区的演变机制
    8.2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创新点
        8.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家、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各层面住房制度改革文件一览表
    附录2 不同时期所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指标
    附录3 各部门访谈提纲
    附录4 社区成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政治动员研究(1953-1956)(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论文的创新、不足及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上海粮食计划供应政治动员的背景
    (一) 粮食购销矛盾的变化及私营米店的改造
    (二) 城镇居民对计划供应制度的认知与反应
    (三) 城镇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二、上海粮食计划供应政治动员的组织机构与动员力量
    (一) 政治动员组织机构的建立和演变
    (二) 政治动员力量的组织与培训
三、上海粮食计划供应政治动员的方式
    (一) 分类动员——分层次分区的进行政治动员
    (二) 教育动员——说服教育及结合总路线进行宣传的政治动员
    (三) 会议动员——大会动员、小会报告、集中讨论等多种方式
    (四) 运动动员——节约粮食运动与返乡运动的开展
    (五) 传媒动员——报刊和电台等舆论工具的充分运用
四、上海粮食计划供应政治动员的经验与不足
    (一) 上海粮食计划供应政治动员的经验
    (二) 上海粮食计划供应政治动员的不足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以南阳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本研究存在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管理制度创新理论
    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3 高等教育理论
    2.4 比较优势理论
    2.5 地缘优势理论
第三章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分析
    3.1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现状
    3.2 国内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现状
    3.3 我国后勤管理模式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4.1 目标和原则
    4.2 基本方向
    4.3 基本思路
    4.4 基本内容
第五章 南阳地区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案例研究
    5.1 南阳地区高校及后勤管理概述
        5.1.1 普通高校概况
        5.1.2 后勤社会化情况
    5.2 南阳地区区域性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适用性评价
    5.3 南阳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与对策
        5.3.1 改变后勤管理体制,规范后勤管理与服务
        5.3.2 改革后勤用人制度,实现人员规范分离,实行全员聘任
        5.3.3 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以服务创效益
        5.3.4 建立后勤完善的分配制度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10)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基本概念简述
第一章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
    1、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
    2、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状况
    1、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种模式
    2、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
第三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及任务
    1、思想观念落后、对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2、改革过程中产权不明晰和产权划转不到位
    3、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不能及时转换行政职能
    4、制度建设和相应政策不适应改革的需求
    5、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第四章 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分析
    1、政府统筹主导 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2、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3、转变传统观念和转换行政职能
    4、后勤服务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行
    5、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6、引进竞争机制,推动后勤社会化发展
第五章 泰山医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案例
    1、泰山医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
    2、改革的总体目标
    3、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4、后勤实体运行机制、管理目标和目标责任
    5、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
    6、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效
    7、泰山医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案例简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同济大学膳食科情况汇报(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D]. 贺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时空视角的红色古村特征及保护利用研究 ——以长治地区砖壁、王家峪和北村为例[D]. 杨艺.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 张杰. 苏州大学, 2017(04)
  • [4]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 ——以F医院为例[D]. 陈飞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7)
  • [5]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 黎玖高,皮光纯. 高校后勤研究, 2017(S1)
  • [6]高校后勤餐饮内部控制的研究 ——以DG高校后勤餐饮为例[D]. 丛嘉诺.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7]高校单位社区属性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D]. 刘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8]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政治动员研究(1953-1956)[D]. 张丙蒙.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9]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以南阳地区高校为例[D]. 袁艳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1)
  • [10]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研究[D]. 任志国.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5)

标签:;  ;  ;  ;  

同济大学膳食系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