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in Tianshan, Xinjiang,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李紫源,肖文交,谢明财,韩春明[1](2021)在《西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天山是我国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集中区,其矿种包括有铜、镍、钼、铁、金、锌等,这些矿产在前寒武纪和显生宙的地质历史中分别形成了大量的成矿体系。通过对西天山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类型的研究,厘定了5种内生金属矿床类型:1)岩浆型铜镍矿床;2)斑岩铜钼矿床;3)火山岩型铁矿床;4)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5)造山型金铜矿床。典型矿床有菁布拉克铜镍矿床、达巴特铜钼矿床、喇嘛苏铜矿床、敦德铁锌矿床、备战铁矿床、阿希金矿、伊尔曼得金矿床和卡特巴阿苏金矿床等。从构造上看,这些矿床的发育与西天山造山带的增生和汇聚作用密切相关。矿床的形成经历了3个主要阶:早志留世,南天山洋北向俯冲于伊犁—中天山地块之下,形成与铜镍矿床有关的菁布拉克岩体;早-晚石炭世,由于北向俯冲作用,形成了斑岩型铜金矿床、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和火山岩型铁矿床;晚石炭世早期,南天山洋壳可能被消耗殆尽,导致了塔里木克拉通与南天山造山带的碰撞。大花岗岩体广泛分布于北天山增生楔和伊犁—中天山地块,并伴随造山型的金矿床形成。
周成胶,张刚阳,张丁川[2](2021)在《铼金属矿床类型、元素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文中认为铼是一种战略性的稀散金属矿产,很少形成独立的矿床,多数以伴生元素的形式产出于斑岩型岩浆热液系统。研究表明,富铼矿床主要分布于活动大洋或大陆板块边缘,成因上主要与板块俯冲或碰撞作用紧密联系。富铼矿床成矿时代较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已报道的铼独立矿物约11种,主要包括自然铼、硫铼矿、铜铼矿、钌铼矿、氧化铼等,其中以硫铼矿为主。大多数的铼主要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赋存于辉钼矿中,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黑钨矿等。富铼辉钼矿通常形成于中低温热液体系,辉钼矿中铼常显示不均匀性和多阶段性富集特征,最普遍的置换机制为Re4+?Mo4+。自然界中,由于铼独特的化学行为,铼可以以气相、络合物或离子的形式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如温度、pH、氧逸度、硫逸度等)条件下,相对低温、低pH、还原环境更有利于铼的富集沉淀。为了进一步完善铼金属成矿理论,需着重加强铼的成矿物质来源、赋存状态以及铼富集机制的研究。
文斌[3](2021)在《新疆东天山阿奇山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及成因》文中提出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成矿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聚合地区,其中的阿奇山铅锌矿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东南方向,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成矿带阿奇山-雅满苏岛弧火山带。自2013年发现以来学者们对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区周围的花岗岩年龄等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对阿奇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和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方法对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石榴子石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和U-Pb同位素分析;为了详细了解该矿床的成因,本次对矿体南部的花岗斑岩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和锆石U-Pb定年研究。结合下石炭统雅满苏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和大地构造环境研究,对阿奇山铅锌矿床及石榴子石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取得如下认识:下石炭统雅满苏组是阿奇山铅锌矿的重要赋矿层位,分布在康古尔剪切带与阿其克库都克断裂之间。其下部以黄绿色凝灰质碎屑岩与英安质凝灰岩、石榴子石安山质凝灰岩夹少量薄层灰岩为主;中部以灰黑色含砾凝灰质粉砂岩、英安质凝灰岩夹灰岩透镜体为特征;上部为灰绿色绿帘石化安山岩,安山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等,夹少量薄层玄武岩、灰岩透镜体。阿奇山铅锌矿矿体赋存于早石炭世的雅满苏组海相火山凝灰岩中。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阿奇山地区雅满苏组火山岩为一套钙碱性岩石系列,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L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为典型的岛弧火山岩。花岗斑岩,SiO2含量为55.63%~65.83%,K2O含量为1.35%~1.76%,K2O+Na2O含量为4.30%~8.88%,主要为中钾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稀土元素一致的右倾,其中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Eu具有较明显的负异常特征,Ce无明显的异常特征。如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中可见,样品具有右倾多峰值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与岛弧环境形成的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特征。本次对花岗斑岩进行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形成时间为318±1.4 Ma,与雅满苏组地层形成时间一致。尽管如此,地质观察表明,与其相近的雅满苏组含矿地层中的灰岩未见有大理岩化和矽卡岩化。阿奇山铅锌矿地表圈出矿体42条,铅锌矿体长80~3000 m、厚度2~106 m。Zn平均品位0.5%~1.21%,Pb平均品位0.3%~0.9%,Pb+Zn平均0.63%~1.77%。局部钻孔岩芯的炭质泥岩中,Pb、Zn和Cu品位较高,Pb+Zn+Cu品位可达矿床规模为中到大型。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构造具有上部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倾向SE、倾角40°-60°,产状与火山凝灰岩围岩的产状一致;下部发育脉状、网脉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石榴子石化,石膏化和重晶石化。石榴子石呈层状、似层状产于近矿体上部,与矿化关系密切。空间上,阿奇山铅锌矿床与赋存于雅满苏组海相火山岩中的锰铁矿伴生。上述阿奇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均可与世界典型的VMS型矿床特征对比,即为海底VMS的成矿系统属性。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石榴子石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与雅满苏组地层及矿体产状一致,部分矿体赋存于石榴子石中。石榴子石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褐色石榴子石、灰绿色石榴子石。显微镜下,灰绿色的石榴子石晶间及其内部空隙中充填有大量的金硫化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褐色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铁榴石,灰绿色石榴子石为铁铝榴石系列。SiO2含量为34.791%~37.8%,Ca O含量为32.493%~34.274%,两者整体具有正相关。Fe O含量为8.454%~27.275%,Al2O3含量为0.012%~15.293%,含量变化较大,两者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TiO2含量为0.013%~1.057%,含量较低,Mn O含量为0.323%~1.413%。ICP–MS分析结果显示,稀土元素总量为ΣREE=71.405~826.52×10-6,LREE/HREE=8.66~4157.75,La N/Yb N=23.51~984.34。稀土元素总体具有右倾,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与含矿的流纹质火山岩的REE特征相似,明显的Eu正异常,Ce正异常,δCe=0.94~1.85,表明石榴子石形成于氧化环境中,明显与海底热水活动有关。利用LA-ICP-MS方法对石榴子石进行原位U-Pb同位素定年,获得结果为316.6±4.4Ma,与雅满苏组地层形成时间一致。综上所述,石榴子石原位U-Pb同位素年龄和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阿奇山铅锌矿床与雅满苏组火山岩喷发沉积作用以及花岗斑岩体的侵入近于同时进行,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环境中,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成因的VMS型矿床。石榴子石主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石榴子石形成于海底热水活动的氧化环境,不同于碰撞造山带中矽卡岩型矿床中的石榴子石成因。
刘杰添[4](2021)在《安徽庐枞盆地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世界Au、Ag贵金属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全球大型Au、Ag贵金属矿床及Pb、Zn、Cu等有色金属矿床中有很大一部分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但该类矿床在矿床成因等方面研究还有待深入。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庐枞矿集区内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小型浅成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为矿集区内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对其研究以完善补充矿集区内成矿类型。本文主要在矿床地质勘探资料基础上,重点对黄竹园矿床进行了详细的钻孔编录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结合短波红外光谱分析、电子探针测试与石英阴极发光及石英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查明了矿床的蚀变及矿化特征,分析了矿床的成因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黄竹园矿床的成矿模式。此次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通过野外钻孔观察发现矿床中不同类型矿体的赋矿围岩不同,其中砖桥组地层中主要发育低品位铜矿体,双庙组地层中主要发育铜银矿体,元素具有一定分带性。通过短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矿床的主要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伊利石化和高岭石-蒙脱石化;通过SEM及电子探针分析查明矿床矿物组成,并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相互间的穿插关系,将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分别为无矿化石英脉阶段、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和石英-碳酸盐脉阶段,其中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是主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可分为黄铜矿-黄铁矿-镜铁矿组合;辉铜矿-斑铜矿-银矿物组合;蓝辉铜矿-铜蓝组合。通过TIMA综合矿物分析系统对含银和关键金属矿物分析发现,黄竹园矿床中的银矿物主要有自然银、硫铜银矿和硫汞铜银矿,呈不规则粒状或树枝状发育在辉铜矿的边缘或包裹于辉铜矿内部;关键金属矿物主要为辉砷钴矿和铁硫砷钴矿两种钴的单矿物,呈不规则粒状镶嵌分布在辉铜矿、黄铁矿边部。银矿物和关键金属矿物都只在脉状及浸染状矿石中发育。通过对三个成矿阶段石英进行阴极发光照相发现,无矿化石英脉阶段和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石英呈微晶集合体形式产出,未观察到生长环带等特征;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石英呈六方板状或短柱状产出,可观察到明显的生长环带、裂隙等特征。通过对三个成矿阶段不同类型石英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发现矿床中的矿化形成于p H值增加的过程,成矿流体具有从斑岩型矿床到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演化的特点,并将成矿温度初步界定在250-400℃。石英中Al、K、Cu等元素变化反映出成矿流体存在脉冲行为。通过矿区蚀变矿化等地质特征和石英微量元素特征与世界范围内典型矿床相对比,认为黄竹园矿床为一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叠加在斑岩型矿床之上。通过建立黄竹园矿床与钱铺酸性蚀变岩帽在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指示黄竹园矿区-钱铺蚀变岩帽区域内可能存在一大型斑岩-成低温热液系统,为下一步庐枞盆地深部找矿重要靶区。
高荣臻,薛春纪,满荣浩,代俊峰,赵晓波,赵云,亚夏尔·亚力坤,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5](2021)在《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文中指出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矿床多有发现,如哈萨克斯坦Tekeli、Shalkiya和Achisai,乌兹别克斯坦Kurgashinkan和Uchkulach,塔吉克斯坦Altyntopkan,中国新疆乌拉根、彩霞山、阿齐山、阿尔恰勒等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构成了天山巨型铅锌成矿带。这些铅锌矿床形成于怎样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铅锌成矿的基本地质特征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成矿类型?受何要素控制?未来找矿突破方向在哪里?这些都是颇受关注的地质找矿问题。在广泛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及境外天山作为整体,综述了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典型矿床特征与成矿系统/成矿类型,总结了天山地区铅锌成矿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区域铅锌成矿特点与找矿突破方向。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洋-陆俯冲增生、陆-陆碰撞造山和陆内成盆4个地球动力学过程,先后出现了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4类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在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主要受同生断层、还原性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等控制,形成了古陆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SEDEX型铅锌矿床;在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环境,主要受弧岩浆活动、断裂构造、地层等控制,形成了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与矽卡岩型、斑岩型、岩浆热液脉型、VMS型铅锌矿床;在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主要受被动陆缘海相碳酸盐岩、张性开放空间、逆冲推覆构造等控制,形成了碰撞造山铅锌成矿系统与MVT型铅锌矿床;在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环境,主要受盆地三元结构、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硫酸盐岩等控制,形成了山前/山间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砂岩型铅锌矿床。由此可见,天山地区存在多种铅锌成矿环境和不同铅锌成矿系统与成矿类型,其铅锌成矿表现出长时间、多期次、多类型叠合成矿和一定继承性的演化特点。尽管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包括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在全球铅锌矿产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天山地区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则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南、北缘和中天山地块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与东天山中天山地块元古界SEDEX型铅锌找矿、境外中天山地块北缘与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地层MVT型铅锌找矿、新疆西南天山山前/山间盆地砂岩型铅锌找矿前景良好,也仍值得持续关注。
唐小飞,张博文,冯京,陈川,展新忠[6](2021)在《西天山赛博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成因讨论》文中提出赛博铜多金属矿位于西天山赛里木湖—四台海泉铜铅锌成矿带内,是该区域新突破的中-大型铜矿床。通过光薄片鉴定及流体包裹体分析得出,该矿床矽卡岩化发育,成矿期次可划分为退蚀变矽卡岩阶段(S1)、石英-硫化物阶段(S2)和石英-碳酸盐阶段(S3);包裹体类型为纯液相Ⅰ型、富液两相Ⅱa型、富气两相Ⅱb型、含子矿物Ⅲa型(含石盐子晶)和含子矿物Ⅲb型包裹体(不含石盐子晶);成矿流体显示初期以高温、高盐度,金属物质少量出现,成矿期大气降水混入,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沸腾、金属物质大量析出,再至晚期温度、盐度衰减并发育碳酸盐化的演化过程。C-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早期以初始岩浆水为主,晚期以大气降水为主。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为壳-幔混源。总体上,赛博铜多金属矿是形成于活动陆缘岩浆弧环境的典型钙矽卡岩型矿床。
夏冬[7](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宋哲[8](2020)在《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火山岩型铁矿作为我国主要的铁矿床类型之一,具有规模大、品位高的特征,有较高开采价值。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庐枞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分布于新疆的西天山、东天山、阿尔泰等地。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不仅近年来找矿取得巨大突破,而且研究工作深入,建立了包括岩浆型(塔尔塔格铁矿)、热液型(智博、查岗诺尔、松湖、备战等铁矿)、热液-沉积型(式可布台铁矿)3种铁矿化类型的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东天山与西天山类似,在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也发现了雅满苏、沙泉子、黑尖山、红云滩、赤龙峰等一系列具有经济价值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但是对成矿过程以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程度较低,影响了对进一步找矿潜力的评估。因此本文以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带中黑尖山铁矿床、雅满苏铁矿床、赤龙峰铁矿床分别作为矿浆型铁矿化、岩浆热液交代-充填铁矿化、热液-沉积型铁矿化的典型代表,通过描述每个矿化类型典型矿床的含矿构造,矿体和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组合以及围岩蚀变特征,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从成矿作用、构造背景、赋矿围岩、蚀变类型、矿物组合、矿体特征、矿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探讨了成矿机理,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在黑尖山铁矿床矿体围岩安山质角砾熔岩中发现五种富铁团块(钠长石-磁铁矿型、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钾长石-磁铁矿型、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结合富铁团块中磁铁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得出五种富铁团块分别代表岩浆-水热系统的不同演化阶段:依次为钠长石磁铁矿型富铁团块为岩浆活动产物;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和钾长石磁铁矿型富铁团块为岩浆-热液过渡的产物;而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则可能为热液作用的产物。且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的磁铁矿成分特征与矿石矿物中磁铁矿的成分特征最为相似,所以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是残余富铁矿浆结晶且受热液完全交代产物。建立了黑尖山铁矿床富铁团块的形成模型:是由富水且氧化的富铁矿浆在寄主角砾状安山质熔岩的裂缝中结晶并释放出气体,形成囊状和杏仁状的富铁团块。雅满苏铁矿床为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型铁矿床,对矿床含矿玄武岩进行全岩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雅满苏玄武岩样品均属于弧岩浆范畴,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同时玄武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洋壳物质的交代。利用磁铁矿单矿物Fe,O同位素和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雅满苏铁矿和同处一个成矿带的多头山铁矿和骆驼峰铁矿研究,根据主要矿物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岩浆热液交代-充填铁矿化矿石中磁铁矿分为三种,根据不同类型矿石中磁铁矿组分和铁同位素分馏特征不同,表明成矿环境有两种:岩浆热液环境和后期热液环境。因此阿齐山-雅满苏火山岩型铁矿带热液型铁矿床具有岩浆作用到热液作用的连续成矿过程。赤龙峰铁矿床为热液-沉积型铁矿床,对该矿床开展了主要矿石矿物赤铁矿的单矿物Fe,O同位素分析和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以及与矿石中主要矿物重晶石S同位素的分析,提出重晶石和赤铁矿均为为海相环境。且成矿物质的富集与热液蚀变无直接联系,但矿床的主要的成分硅、铁以化学沉积物的形式析出,具有热液特征。表明硅、铁是来源于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流体。综合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带中三种典型铁矿化类型,认为这三种铁矿化类型反映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火山活动及成矿的过程,具体可分为:1)母岩浆形成阶段(成矿母岩浆形成阶段);2)富铁矿浆分离结晶阶段(黑尖山铁矿床中富铁团块形成阶段);3)岩浆热液成矿阶段(区域绝大多数与雅满苏铁矿相似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形成阶段);4)热液-沉积成矿阶段(赤龙峰铁矿形成阶段)。因此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带的不同矿化类型是基于时间变化(火山活动早晚、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空间差异(以火山机构为载体,成矿位置处于火山口的近端至远端的不同)所造成的,代表的是一个连续,具有密切联系的成矿过程。
赵茂春,吴保乾,余海军,何云,唐琼,羊劲松,李佳成,张思山,王光龙[9](2020)在《斑岩型矿床容矿裂隙的成矿流体压裂改造及其脉体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斑岩型矿石中脉体穿切关系普遍而复杂。斑岩型矿床容矿初始裂隙之间具有程度不同的连通关系,成矿作用过程是成矿组分在既有的裂隙中迁移、充填和沉淀的过程。在多期成矿过程中,如果没有构造应力的改造,似乎不应该出现大量脉体的多期穿切关系。然而不仅是斑岩型矿床,其他与热液活动有关的矿床中均可出现大量脉体的相互穿切现象。针对此种现象,运用水力压裂机理,探讨了成矿流体对初始裂隙的压裂改造作用,认为成矿阶段多期流体活动可以形成与流体活动期次和强度相匹配的无数期新生压裂裂隙,同时可极大地扩展容矿空间的规模和范围。成矿流体压裂改造裂隙也是斑岩型矿床容矿裂隙的重要成因类型。由于流体活动的多期性和压裂裂隙生长的快速性,相比构造活动对脉体的改造,流体压裂成因裂隙所导致的脉体穿切关系更为常见。这些观点较好地解释了斑岩型矿床中频繁而复杂的脉体穿切和错断关系。
高玲玲[10](2020)在《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阿尔泰南缘地处中亚造山带西段、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汇聚带北缘。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大体经历了:前震旦纪古陆形成阶段,震旦纪-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形成、俯冲和闭合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晚期大陆板块碰撞阶段,中生代亚洲大陆边缘以及新生代陆内造山四个复杂演化阶段,是我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阿尔泰南缘西段以发育金、铜-锌多金属矿床为特色,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VMS型矿床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VMS型主要代表矿床有阿舍勒铜锌矿床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等。区内VMS型矿床主要产于阿舍勒组一套火山沉积岩/次火山岩中,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早期海相火山喷气-同生热液沉积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作用;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主要产于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中,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VMS型矿床矿石及其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LV型)、少量富气相包裹体(VL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也逐渐减小,由初期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演化为后期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同位素C、H、O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在成矿初期时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成矿流体中混入了海水;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地层中。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V型)、富气相包裹体(VL型)、含CO2包裹体(LC型)和纯CO2包裹体(C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C、H、O研究表明:金矿早期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中期晚期不断有大气水混入,由S、Pb同位素数值暗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和地层。对研究区内主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岩、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VMS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阿舍勒铜锌矿床(342Ma)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383Ma);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300290Ma)。上述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1)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大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西伯利亚块板的构造背景之下的矿化;(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有关的矿化。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VMS型及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分别产于阿舍勒组和托克萨雷组,并且矿床的分布与北西向延伸的断裂同向,构造不同程度控制、影响矿床的产出,金矿床往往沿着侵入体边缘分布,围岩蚀变发育并有一定的分带性且对于矿体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性。时间上研究区中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380340Ma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化以及290300Ma的金矿化。在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采用“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预测概念模型”,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成矿信息的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以定量化空间数据分析和集成方法为主线,开展了区域金、铜-锌及多金属矿床、地质、化探以及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金成矿远景区5处,铜-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4处。
二、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in Tianshan, Xinjiang,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in Tianshan, Xinjiang,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西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类型和典型矿床特征 |
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
2.2 斑岩型铜-钼矿床 |
2.3 火山岩型铁矿床 |
2.4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
2.5 造山型金铜矿床 |
3 讨论 |
3.1 西天山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时代 |
3.2 西天山晚古生代成矿动力学演化过程 |
4 结论 |
(2)铼金属矿床类型、元素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铼资源概况 |
1.1 世界铼资源现状 |
1.2 中国铼资源现状 |
2 铼矿床主要类型 |
(1)斑岩型 |
(2)矽卡岩型 |
(3)石英脉型 |
(4)沉积型 |
3 铼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
3.1 主要成矿带 |
3.2 成矿时代 |
4 铼的赋存形式 |
4.1 独立矿物 |
4.2 含铼矿物 |
5 铼的富集机制 |
5.1 铼的来源 |
5.2 铼的迁移 |
5.3 铼的沉淀 |
5.3.1 温度 |
5.3.2 Eh和pH |
5.3.3 辉钼矿多型 |
6 研究展望 |
(1)铼的成矿物质来源。 |
(2)铼的赋存状态。 |
(3)控制铼元素迁移富集的关键因素。 |
(3)新疆东天山阿奇山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
1.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 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 |
2.1.2 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康古尔韧性剪切带 |
2.3.2 雅满苏断裂 |
2.3.3 阿其克库都克大断裂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岩浆岩 |
3.3 矿区构造 |
3.4 矿体特征 |
3.5 矿石特征 |
3.5.1 矿石类型 |
3.5.2 矿石结构构造 |
3.5.3 围岩蚀变特征 |
3.6 矿化阶段 |
第4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时代 |
4.1 下石炭统雅满苏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
4.1.2 主量元素特征 |
4.1.3 微量元素特征 |
4.2 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 |
4.2.1 花岗斑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
4.2.2 花岗斑岩锆石U-Pb测年 |
4.3 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石榴子石U-Pb年龄 |
4.3.1 石榴子石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
4.3.2 石榴子石主量元素分析结果 |
4.3.3 石榴子石稀土元素分析结果 |
4.3.4 石榴子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 |
4.3.5 小结 |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
5.1 地质构造背景 |
5.2 成岩成矿时代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4 矿床成因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安徽庐枞盆地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3 论文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1.4 论文进度安排 |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3.1 基底类型 |
2.3.2 断裂构造 |
2.3.3 火山构造 |
2.4 岩浆岩 |
2.4.1 火山岩 |
2.4.2 次火山岩 |
2.4.3 侵入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5 围岩蚀变类型 |
3.6 矿物组合和期次 |
3.6.1 无矿化石英脉阶段 |
3.6.2 早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 |
3.6.3 中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 |
3.6.4 晚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 |
3.6.5 石英-碳酸盐脉阶段 |
第四章 银和关键金属赋存状态 |
4.1 Tima分析测试方法 |
4.2 银的赋存状态 |
4.3 Co的赋存状态 |
第五章 石英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特征 |
5.1 石英的阴极发光特征 |
5.1.1 石英阴极发光原理及方法 |
5.1.2 石英阴极发光特征 |
5.2 石英微量元素特征 |
5.2.1 LA-ICP-MS分析测试方法 |
5.2.2 石英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矿床模式与勘探指示意义 |
6.1 酸性蚀变岩帽与矿床成因 |
6.2 绢云母温度与成矿关系 |
6.3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模式 |
6.3.1 矿床成因类型 |
6.3.2 成矿模式 |
6.4 勘探指示意义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2 天山构造演化与重要铅锌成矿环境 |
2.1 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 |
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 |
2.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
2.4 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 |
3 重要铅锌矿床与成矿系统 |
3.1 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 |
3.1.1 哈萨克斯坦Tekeli铅锌矿床 |
3.1.2 中国新疆托克赛铅锌矿床 |
3.1.3 中国新疆哈尔达坂铅锌矿床 |
3.2 古生代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 |
3.2.1 乌兹别克斯坦Kurgashinkan铅锌矿床 |
3.2.2 中国新疆阿尔恰勒铅锌矿床 |
3.2.3 中国新疆阿齐山铅锌矿床 |
3.3 晚古生代碰撞造山铅锌成矿系统 |
3.3.1 乌兹别克斯坦Uchkulach铅锌矿床 |
3.3.2 中国新疆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床 |
3.4 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铅锌成矿系统 |
4 讨 论 |
4.1 天山构造演化与铅锌成矿过程 |
4.1.1 古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铅锌成矿 |
4.1.2 洋-陆俯冲增生岛弧环境铅锌成矿 |
4.1.3 陆-陆碰撞造山环境铅锌成矿 |
4.1.4 山前/山间盆地环境Zn-Pb成矿 |
4.2 天山地区铅锌成矿特点 |
4.3 天山地区铅锌找矿突破方向 |
5 结 语 |
(6)西天山赛博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成因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概况 |
2 采样与分析测试方法 |
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3.1 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
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
3.3 H-O-S同位素研究 |
4 讨论 |
4.1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4.2 成矿物质来源 |
4.3 矿床成因讨论 |
5 结论 |
(7)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2 选题依据 |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1.1 区域地层 |
1.1.2 区域构造 |
1.1.3 区域岩浆岩 |
1.1.4 数据应用情况 |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
1.3.2 石炭纪(299~359Ma) |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
1.4 小结 |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
2.1.1 铜矿 |
2.1.2 金矿 |
2.1.3 铜镍矿 |
2.1.4 铁矿 |
2.1.5 钼钨矿 |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
2.1.7 成矿规律 |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
2.3 小结 |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
3.7 小结 |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
4.2 矿区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构造 |
4.2.3 岩浆岩 |
4.2.4 围岩蚀变 |
4.2.5 矽卡岩 |
4.2.6 地球物理特征 |
4.2.7 地球化学特征 |
4.3 矿体地质特征 |
4.3.1 矿体特征 |
4.3.2 矿石特征 |
4.3.3 成矿阶段划分 |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
5.3 成矿流体 |
5.3.1 流体包裹体 |
5.3.2 硫同位素 |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
5.4.2 锆石U-Pb同位素 |
5.5 矿化富集规律 |
5.6 结论和讨论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1 矿床成因 |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
6.1.2 矽卡岩型矿床 |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
6.2.1 成矿模式 |
6.2.2 找矿潜力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 -补充材料 |
附录 -作者简介 |
一.个人简介 |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
五.获奖情况 |
(8)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国外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2.3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完成工作量 |
1.3.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火山岩特征 |
2.4.2 侵入岩特征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研究样品与实验分析方法 |
3.1 样品采集和处理 |
3.2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实验分析 |
3.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3.4 矿物电子探针实验分析 |
3.5 矿物LA-ICP-MS原位分析 |
3.6 稳定同位素分析 |
3.7 矿物能谱分析 |
第四章 矿浆型铁矿化-黑尖山铁矿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2 矿区富铁团块的特征 |
4.2.1 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
4.2.2 富铁基质地球化学特征 |
4.2.3 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4 富铁基质Fe,O同位素特征 |
4.3 富铁团块的成因及形成机理探究 |
4.3.1 与围岩的时间关系 |
4.3.2 物质来源 |
4.3.3 成因及形成机理 |
4.3.4 与铁成矿的关系 |
4.3.5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富铁团块特征 |
第五章 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型铁矿化——雅满苏铁矿 |
5.1 矿床地质特征 |
5.2 含矿地层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
5.3 含矿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
5.3.1 全岩成分特征 |
5.3.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5.4 玄武岩源区特征 |
5.5 磁铁矿矿石特征 |
5.6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5.6.1 磁铁矿成分特征 |
5.6.2 磁铁矿Fe,O同位素特征 |
5.7 磁铁矿成因 |
5.8 成矿过程探讨 |
第六章 热液-沉积型铁矿化——赤龙峰铁矿 |
6.1 矿床地质特征 |
6.2 矿石矿物学特征 |
6.3 赤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6.3.1 赤铁矿成分特征 |
6.3.2 赤铁矿Fe,O同位素特征 |
6.4 铁矿石中重晶石S同位素特征 |
6.5 矿床铁质来源 |
6.6 矿床成因 |
第七章 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因联系及成矿模式 |
7.1 矿浆成矿机理 |
7.2 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成矿机理 |
7.3 热液-沉积成矿机理 |
7.4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模型 |
第八章 我国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
8.1 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
8.2 与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斑岩型矿床容矿裂隙的成矿流体压裂改造及其脉体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力压裂机理及油气增产主要措施 |
1.1 水力压裂的机理 |
1.2 油气井压裂增产主要措施 |
2 斑岩型矿床中成矿流体压裂改造裂隙及其特点 |
2.1 斑岩型矿床容矿初始裂隙的成因及其主要特点 |
2.2 成矿流体压裂改造裂隙的概念 |
2.3 影响流体压裂改造过程的主要因素 |
2.3.1 初始裂隙的发育程度 |
2.3.2 流体活动的规模和压力及其持续时间 |
2.3.3 岩石的力学性质 |
2.3.4 区域构造应力 |
2.3.5 裂隙空间拓展的自由度 |
2.4 成矿流体对初始裂隙的改造过程 |
2.5 斑岩型矿床中成矿流体压裂改造裂隙及脉体特征 |
3 斑岩型矿床流体压裂改造裂隙成矿作用表现 |
3.1 脉体的穿切关系 |
3.2 矿石构造特点 |
3.3 脉体的矿物组合及其变化 |
3.4 矿化蚀变及其分带 |
4 结论 |
(10)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同类型金矿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矿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1.6.1 主要认识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早古生代侵入岩 |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2.4.1 早古生代矿床 |
2.4.2 晚古生代矿床 |
2.4.3 中-新生代矿床 |
第3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
3.1 VMS型矿床 |
3.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3.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3.2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
3.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3.2.2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3.2.3 金坝金矿 |
第4章 主要矿床成因研究 |
4.1 VMS型矿床 |
4.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4.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 |
4.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4.2.2 托库孜巴依金矿 |
4.2.3 金坝金矿 |
第5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背景 |
5.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5.1.2 萨尔朔克金及多金属矿床 |
5.1.3 多拉纳萨依金矿床 |
5.1.4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5.1.5 金坝金矿床 |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2.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2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3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6章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6.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条件 |
6.1.1 VMS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1.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2 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6.2.1 VMS型金、铜-锌多金属矿 |
6.2.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
6.2.3 矿床空间分布及产出规律 |
6.2.4 矿床时间演化规律 |
6.3 金、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 |
6.3.1 VMS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
6.3.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找矿标志 |
6.4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
6.4.1 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 |
6.4.2 成矿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 |
6.4.3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in Tianshan, Xinjiang,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J]. 李紫源,肖文交,谢明财,韩春明. 地质科学, 2021(03)
- [2]铼金属矿床类型、元素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J]. 周成胶,张刚阳,张丁川. 地质科技通报, 2021(04)
- [3]新疆东天山阿奇山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及成因[D]. 文斌. 吉林大学, 2021(01)
- [4]安徽庐枞盆地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D]. 刘杰添.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5]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J]. 高荣臻,薛春纪,满荣浩,代俊峰,赵晓波,赵云,亚夏尔·亚力坤,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1)
- [6]西天山赛博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成因讨论[J]. 唐小飞,张博文,冯京,陈川,展新忠. 矿物学报, 2021(02)
- [7]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8]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D]. 宋哲.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9]斑岩型矿床容矿裂隙的成矿流体压裂改造及其脉体特点[J]. 赵茂春,吴保乾,余海军,何云,唐琼,羊劲松,李佳成,张思山,王光龙.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3)
- [10]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高玲玲.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