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版李开宪《闲居》等所见

明版李开宪《闲居》等所见

一、所见明刻本李开先《闲居集》及其他(论文文献综述)

刘铭[1](2011)在《李开先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李开先是明代中期着名的文学家,目前对他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是表现在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主要是对李开先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共包括绪论、上编文学编、下编李开先年谱补正和附录绪论,主要对李开先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彰显成绩,指出不足。另外,还对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进行概括性的说明。上编文学编共包括九章,对李开先主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李开先的生平。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开先的生平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对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有利于理解其文学作品。第二章,李开先的文学思想。李开先的文学作品众多,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也颇为复杂。本章从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复古而不泥古;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和文学贵自然、通俗这五个方面,对李开先的文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并指出了这些文学思想在明代中叶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李开先的诗歌创作。李开先的诗歌数量很大,但这一方面却是目前研究最为薄弱的地方,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章主要研究了李开先的时政诗、闲居诗、咏物诗、边塞诗、悼亡诗、赠答诗、送别诗这几种题材类型。通过对这些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李开先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闲居田园的欢喜与忧伤。通过作品我们还欣赏到了李开先诗歌所包孕的艺术魅力,了解到其诗歌在明代中期文学思潮中的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李开先的散文创作。李开先的散文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也颇高。客观地说,其在明代散文史乃至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应当有一席之地。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的认识还很不足。本章选取了李开先散文中较有文学性和代表性的“序”、“墓志铭”、“传记”、“杂记”四种体裁进行研究,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李开先对于明中期社会政治弊端的大胆揭露,尤其是其对官场黑暗的鞭辟入里的针砭与暴露,这在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中是不多见的。同时,李开先散文所具有的平易通达,明白晓畅,讲究情趣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五章,李开先的散曲创作。作为北人,李开先却创作了大量的南曲。本章通过对其存世的散曲套数《述隐·赠对山》、《卧病江皋》、《中麓小令》、《四时悼内》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开先散曲中所表现的忧时伤世的精神,这也是与明中叶主流的文学思潮相适应的。同时,这些散曲中透露的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对早逝妻子和孩子的浓浓亲情和痛彻心肺的悲情,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厚重,让人感受到外表放浪的李开先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第六章,李开先的戏曲创作。李开先的戏曲尤其是传奇《宝剑记》,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本文以“宝剑意象”为坐标,对《宝剑记》的结构艺术与主题进行了阐释。以“渔翁”意象与“梦文学”为切入点,探究了《园林午梦》的主题。分析了明代中叶时代思潮与《打哑禅》的关系,论证了《断发记》为李开先作品。第七章,《词谑》研究。《词谑》包含着李开先关于曲学的理论见解,本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特别是其关于声韵和宾白等方面的认识,有着一定的价值。第八章,《改定元贤传奇》研究。《改定元贤传奇》是李开先主持编订的戏曲选本,本章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部选本在戏曲理论史上的价值。第九章,李开先年谱补正。本章主要是针对曾远闻和李永祥《李开先年谱》中的一些缺漏和舛误进行了补正。附录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目前出版的《李开先研究资料汇编》的补充;二是对《金瓶梅》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的考证。

王成芳[2](2018)在《明代陕西作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域文学是明代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而陕西文学作为明代文学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诚然,有明二百七十六年,无论是作家质量,还是作家数量,陕西文学皆处于低谷阶段。但就北方地区来说,明代陕西的文学成就依旧可观:第一,明代陕西地区有文献可考的作家近700人,其中有作品存留者近400多人,有别集存世者65人,存世别集达120多种;第二,弘治、正德年间的陕西文坛涌现出李梦阳、康海、王九思等杰出作家,倡言复古,引领一代文风,成为明中期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的主力军;第三,一般认为,嘉靖中期以后明代陕西文学逐渐走向没落,但恰恰就是在“没落之际”,几个不可忽视的文学家族逐渐崛起,并留下了大量作品;第四,明代陕西西安府文学异常繁荣,作家数量可与江南次发达州府相媲美。本文尝试在广泛搜集明代陕西地区作家、作品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展现明代陕西地区作家的时空分布及创作概貌,讨论明代陕西地区文学的特色,并给明代陕西文学以适当的定位。本论文分上下两编,其中上编为《明代陕西作家述论》,以时间为线索,选取50多位明代陕西地区重要的诗文作家,对其诗文创作情况进行重点考察。明代陕西文学的繁盛在中后期,经过明初长达百年的准备,明代陕西文学在弘治、正德朝达到了鼎盛,并于嘉靖、万历朝持续发展,至明末逐渐走向低谷。明前期洪武至成化(1368—1487)是明代陕西文学的沉寂、准备期。此期陕西作家多以政绩、理学见称,张紞、王恕、段坚、薛敬之、康阜、黄谏等构成其主体。其中张紞被称“治行为天下第一”。王恕是关中理学三原学派的创始人,在政绩上更有“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之称。他们对于明代陕西文化的贡献和对后来者的启迪之功是不可磨灭的,而文化的发展必将有利于文学的发展。明中期弘治、正德时期(1488—1521)是明代陕西文学的高峰期,不论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且产生了对全国文学发展有引领意义的文学名家。前七子中的李梦阳、康海、王九思均为明代陕西人,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一批复古派作家,如许宗鲁、胡缵宗、马汝骥、张治道、刘储秀、胡侍、张原、张凤翔、韩邦靖、王用宾、王讴等。此一阶段,更有理学名家如王承裕、吕柟、马理、韩邦奇、南大吉等,在精研理学的同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产生了一批有特色的作品。他们共同将明代陕西文学推向了高峰,一时间成为全国文学发展的主力。明后期嘉靖至万历朝(1522—1566)是明代陕西文学的相对发展期,主要表现在作家的数量以及几个重要文学家族的发展上。此一阶段虽有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仍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但整个陕西文学已处于全国文学的边缘地带。值得注意的是以马自强为代表的同州马氏家族、南轩为代表的渭南南氏家族及其他文学家族在此一阶段的兴盛及发展。此外,尚有王维桢、赵统、杨爵、冯从吾、温纯、张蒙训等人的文学创作显名于地方。明末,泰昌至崇祯(1620—1644)间,明代陕西文学的发展已然进入衰弱期。但陕西依旧有一定数量的作家在进行着文学创作,重要者如焦源溥、温日知、温自知、温启知、来复、来临、张春、秦一藩等。其中温自知在明末清初被尊为关中文坛领袖,享誉关中。本文下编为《明代陕西作家叙录》,以地域为纲,作家为目,为凡有作品存世的明代陕西作家撰写小传,并撰写着述、作品提要。此编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尽量求全,于能力所及处对已有研究资料中作家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科考、着述等的缺失、疑点或讹误加以考证、补订。虽为下编,实为整个研究的基础。总体而言,明代陕西文学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本籍作家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以时间论,属万历、嘉靖朝作家数量为最,次为正德、崇祯,次为成化、弘治。以空间论,西安府的作家有绝对优势,占明代陕西作家总数的60%以上;二是明代陕西作家多受关中理学的影响,正直慷慨,注重气节,体现出较强的创作个性;三是明代陕西地区作家多具有强烈的文学复古意识,文从司马迁,诗宗杜甫;四是明代陕西作家普遍具有关注现实的写作倾向。不论在陕西文学的历史视域中还是明代文学的区域视域中,明代陕西地区文学均不算突出,但明中期以李梦阳、康海为代表的复古派作家的崛起,及区域内作家鲜明的创作风格使明代陕西作家成为明代作家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

单明川[3](2011)在《明代济南府作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明代济南府作家为考察对象,力求通过对此地域内的作家生平、交游、着述及文学创作的全面研究,为明代文学研究的再深入提供有用的资料,也为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探索性的范本。通过对诗文总集、别集、府志、诸家杂记等各种文献资料的考索,共检得明代济南府作家一百六十三人,现存着述一百五十四部,构成了本文的文献基础。第一章为“绪论”,除了交待本课题的若干说明外,包括“地域视角中的明代济南文学”、“文献综述”、“济南的历史沿革”、“明代济南府的教育、文化状况”。自第二章起以历时性为线索介绍济南作家。第二章为明前期的济南作家。元末天下大乱,北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明初山东又经历“靖难之役”,因此明前期的济南府民生凋敝,迫切需要发展生产、恢复民生,而文教之兴则要待民生恢复之后了。故而明前期济南文学不振,自洪武至成化仅寥寥数人。第三章为明代中前期的济南作家。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整个北方文学开始恢复生机,而此时文坛上“南学”的弊病也显露无疑,因此,李梦阳振臂一呼,“北学”开始振兴,明代文坛拉开了复古运动的大幕。伴随着复古运动第一个高潮和低谷,济南府各有人才涌出,如边贡、刘天民、孙重光、李开先等人。第四章专门介绍“前七子”之一的边贡。从其生平、着述、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四个方面入手,全面考察边贡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地位。第五章专门介绍“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在详细论述其生平、着述的基础上,考察其文学思想与复古派和唐宋派的离合关系,之后详论其文学创作,尤其是戏曲成就。最后简要考察以李开先为中心在济南章丘形成的章丘词会。第六章为明代中后期的济南作家。在复古运动经历第一个低谷之后,济南历城人李攀龙再次擎起复古运动的大旗,复古运动迎来第二个高潮,这也是济南文学在明代的顶峰。自嘉靖中期开始,济南诗人大量涌现,其中不乏名家作手。当李攀龙主盟文坛时,许邦才、殷士儋左提右揳,以为羽翼,而海丰杨巍不循时习,独标清音。当李子殁后,公安、竟陵迭起时,临邑邢侗、新城王象春能够继承齐气,与之鼎足而三。第七章专门介绍“后七子”之首李攀龙。考其生平、着述,分析其身后屡遭抨击之原因,辨其文学复古之思想,最后评价其文学创作成就。第八章是明晚期的济南作家。明代晚期北方流寇四起,加之满洲铁骑的不时掳掠,社会环境已无复先时的安定,此期济南再无名家作手出现。但是,明清鼎革后济南的遗民诗人却是一个亮点,徐夜、张光启、张实居等人承袭明代余绪,继续对诗歌的探索,对清初“神韵”诗论的形成有着不小的影响。第九章介绍明代济南府的家族作家。自明代中期开始,济南府的文学世家开始崛起,其子弟进可为庙堂显宦,退可为地方士绅,优裕的生活提供给他们创作的条件。这些家族在明清鼎革时大多衰落败亡了,因此前代人的风流多没有保存下来。存者大多是至清代依然声望卓着的世家,本文取了新城王氏、淄川王氏、德平葛氏、德州程氏和卢氏五个有代表性的世家进行介绍,以窥明代济南府文学世家之一斑。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作家文献资料的考索与整理为重点,考论结合,既清楚明代文学的发展大势,又注重对地域文学的关照,将作家的个人创作与地域风貌结合起来考察,并力争能够理清楚明代济南府的文学发展概貌。

葛小寒[4](2018)在《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文中研究说明明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这种活力表现在商业的发展与文化的多元性之上。作为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明代农业生产的扩大支撑着当时社会的调整与转型,与此同步的则是明代农书数量的喷发,并由此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农学知识体系。那么,对于明代农书的研究便是必要的:一方面,明代农书所蕴含的农学知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明代农书更是深深浸润在当时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诚然,前辈学者已经对于这一问题有了相当的讨论。但是,他们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基础的“文献考辨”之上对当时农书所记载的“科学技术”进行评介,抑或是利用农书中透露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史料去考察当时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由此可见,前人对于明代农书本身的讨论仍是缺乏的,尤其缺少在文献的进一步整理之上,从“知识史”的角度切入进行探讨。从“文本”与“知识”的角度考察明代农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明人的观念中究竟是如何认识作为概念的“农书”。借助于当时士人留下的“文集”、“书目”与“农书”进行分析,明人对于“农书”这一概念的认识颇为多元且伴随着参与性程度的不同发展出异样的农书观。为了研究方便而对于这种多元的“农书”认识作一概括的话,可以总结为:明代的农书便是当时的农事书、农艺书与农政书。明晰了这一范畴之后,梳理现存与佚失的明代文献,不难得出有明一代大约诞生了 502种农书的结论。但是数量的巨大不能掩盖当时农书存在着大量抄袭、翻刻的情况。因此,单纯从农学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说,明代的有价值的农书数量将下降到300种以下。不过,无论明代究竟有多少种农书,对于它们的文献考证活动自然是不可缺少。尤其是一些农书的作者、版本与诞生时代在之前的农书目录里面有误,还有一些农书是前人未见的,另有一些已经侠失的农书也可以辑佚。如果说“文本”研究专注于文献本身,那么“知识史”视角下的农书研究则侧重于考察农书与时间、空间的互动。从“时间”的角度而言,明代农书与宋代农书的比较可以揭示传统社会的不同时代农学知识关注的变化。主要通过内容、作者与时空分布的对比,宋、明农书的连续性与差异性一目了然:相较于宋代,明代的农书更加注重“统合”,其中负载的农学知识则进一步下移,作为农书生产的动力也不再受政治权力的制约。另从“空间”角度来说,明代农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即“花谱”,除了在知识性上超越宋代以外,还更多承担了专业知识记载之外的交往功能。简言之,在明代的社会空间中,以“花谱”为代表的农书参与了当时士人社交网络的建构。此外,“知识史”的视角除了较为宏观的考察之外,更加关注一种知识或书籍的生产、传播、阅读以及社会影响。从《树艺篇》与《汝南圃史》之间的关系与发展来看,明代农书的生产过程漫长而富有弹性。在“稿本”农书到“刻本”农书的变化过程,不仅是农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一些农学知识被删去、另一些农学知识被加入的过程。农书诞生以后的传播活动,官府在其中起到了较为显着的作用。因此考察明代官刻农书的传播行为与影响,可以作为个案了解当时农学知识的传播面向以及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当然,传播是农书生产方或者农书刊刻方的行为,农书中承载的农学知识能否真正为时人认同或接受,还得考察当时农书的阅读问题。对此,由于诞生时间颇早,且在明代流传较广的《救荒本草》与《野菜谱》便是探讨农书阅读活动的重要个案。基于农书内容、序跋以及阅读者的书目、批语,乃至翻刻过程中的改造活动,明代农书阅读的多元面向可以被充分挖掘。例如以上两种野菜书的阅读活动,便呈现出早期阅读与晚期阅读的极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晚明士人对于农书的阅读往往偏离了作者原有的意图。最后,农书与地方社会关系往往不被前人研究所重视,这固然是因为地方性农书不宜保存流传。然而,《亳州牡丹史》却能填补这种研究方向的空白。该书不仅是亳州牡丹的知识性介绍,更是亳州士人与一般百姓从事花事交往活动的记录。通过这一文本,晚明亳州的地方社会显得更加饱满,而《亳州牡丹史》本身也离不开这一社会的制约,尤其是其中所凸显的对于“阶层”变动的敏感。综上所述,明代农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旧有农业文献的整理与考察,更是对于其中所记录的农学知识的分析。这种分析在过往的研究中过多的侧重在“科学技术”的介绍,而忽略了知识以及其载体(农书)的概念、时空变迁、生产过程、传播活动、阅读与接受等等方面的探讨。而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才是后人进一步理解当时农学实况的钥匙。

孙蕴[5](2017)在《明代书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的书目编纂是中国古代书目编纂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代的书目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是研究中国古代目录学史的必经阶段。明代书目编纂的成果较多、种类多样。明代的文渊阁、行人司、地方府学、书院等机构都有大量的藏书,大多编有藏书目录。各家私人藏书、藏书目的数量较之前代皆呈井喷式增长。史志书目方面,兼有国史目录、政书目录及数十种方志艺文志。又有经学、医学、戏曲、宗教等多种专科书目。又有公、私、坊刻书目、地方及个人着述书目、辨伪书目、引用书目等诸家特种书目。此外,尚有大量存世的序跋题记,可看做对书目解题的补充,亦是研究明代书目及作者的重要资料。明代书目于书目体例、着录内容、编纂方式上皆多有创新。其对四部分类法有继承、又有改进;在同一书目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设类依据;对书籍相关信息的着录既简要又灵活;不仅保存了前代书籍的线索,更载录了明代着述、刻板的具体情况;不仅着录了书籍信息,更着录有相关的学术思想。明代的书目编纂为后世的目录学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学界各领域的研究过程中,不乏对明代目录学成果的参考利用,但专门针对这些成果的研究却寥寥可数,且多集中于对明代的某几部书目的研究,而对大多书目并未有所涉及。通过对明代的书目、明代的目录学家及目录学思想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探讨,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对其做出宏观的研究,对研究中国目录学史、乃至整个学术史而言都是必要的,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本论文将明代各家书目分为公藏、私藏、史志、专科、特种五部分,从论述目录学家的目录学事迹、清理书目的存佚与版本、探讨书目的形成、探讨书目的编纂体例、探讨书目的着录方法、分析书目的特色、评价书目的成就七个方面入手,对明代诸家书目进行逐一研究,力求全面、系统地论述明代的书目成果。引用书目在我国问世较早,于明代得到弘扬。本论文对这种特殊目录的产生、发展、类型、特点等做了大致论述,并简要进行举例分析。胡应麟是明代目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本论文通过对《四部正讹》、《经籍会通》等目录学成果的分析,对胡应麟的目录学思想做了整体的探讨。各家书目之外,本论文以《读书后》、《南濠居士文跋》二种序跋着作为例,窥豹一斑,探讨了明人的序跋题记,认为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补充书目解题之未备的史料价值。明代是我国传统目录学的兴盛时期。明代的书目编纂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且种类多样,形成了空前完整的目录学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相对前后各代书目而言,明代书目具有较为突出的主观性、灵活性、实用性特点。类目设置方面,明代的书目大多突破了传统四部分类法的束缚,采用了根据收录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类的方式,并往往在同一部书目内将多种分类依据综合并用。明代书目中不仅产生了藩府类、举业类、性理类等新的类目,且其对类书、丛书、释道等书籍的归置方式较之前代亦呈现出新的格局。其中将四书类与五经类并行设立的设类方式更是成为后世定例。着录内容方面,明代书目既有对前代书籍线索的保留,亦有对明代着述成果的载录。此外,又有《南雍志·经籍考》、《内板经书纪略》等兼记书、板,《南词叙录》兼记理论、作品,《曲品》兼及作者、作品等特殊着录内容的存在。明代书目虽少有解题,但往往以简要、灵活的方式着录相关信息。明代书目大多着录作者姓名、籍贯等,更有详记其生平者,具有重要的史料集志。如《录鬼簿续编》对罗贯中生平的记录,便是现今而言唯一可查的史料,极为珍贵。此外,以赵定宇、赵琦美等为代表的明代目录学家具有极高的版本意识,其书目中对版本项的着录极为丰富,直接启发了钱谦益、钱曾等人的版本学思想。明代书目的着录内容,是考求中国古代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来源。着录方法方面,明代书目中首次出现了互着、别裁的着录方法,合并着录法、表格式着录法、千字文编号法等亦被多次运用,使得明代的书目编纂整体呈现出简明扼要的风格。明代书目普遍具有注重普查、方便检索的特征。统计收录、便于检索的工具性是书目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在明代首次得到了强调。自此以后,书目的工具性逐步为世人所重。统计完整、方便检索亦成为书目编纂的首要任务。书目的分类体系、着录内容、着录方法三方面,是对目录学家的目录学思想的直接反映。明代目录学家不拘常规、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目录学思想,为四部分类法的成熟、完善提供了契机,也为当代目录学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黄仕忠[6](2005)在《《词谑》作者确为李开先——与吴书荫先生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书荫《〈词谑〉的作者献疑》一文主要据明徐复祚《南北词广韵选》所引材料,认为《词谑》中“词套”、“词尾”两部分出自康海之手,《词谑》为李开先和康海两人着作的合刊本。本文详核同书,认为吴文存在材料理解错误和引录证据不全等问题,其结论难以成立。徐复祚所引当为万历间刻本《词谑》,并因此书未题撰者姓名而误以为出于康海之手。所以不能据徐复祚的之说来否定李开先的着作权。

张倩倩[7](2016)在《元杂剧版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二三十年来,在反思将《元曲选》作为研究元杂剧的依据之后,学界也越来越关注元杂剧的版本,不少人认为现存的元杂剧文本仅有《元刊杂剧三十种》为元代本子,其余皆为明本,已然失去了元代杂剧的本来面貌,不能作为元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来加以研究,不足以代表元代杂剧的成就。其中《剑桥中国文学史》的态度最为激烈,甚至在元代文学中没有涉及元杂剧部分。元杂剧的版本问题是元杂剧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基础,关系到元杂剧今后的研究走向,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做出系统梳理。第一章总论元杂剧的记载与存佚,最先着录元杂剧目录的《录鬼簿》所收杂剧总数469种,加之《录鬼簿续编》和《太和正音谱》的补充,比较可靠的元人杂剧目大约有600种。从元代到明代,存世元杂剧的总数从600种下降到一百七十余种,骤减400余种,从明代到清代,存世元杂剧的总数从170余种减少到150余种,仅少不到20种,《元刊杂剧三十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和明中晚期的各种元杂剧选本功不可没。第二章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特征,《元刊杂剧三十种》非一时一地刊刻,刊刻地点分散于大都、杭州或者其他地区;元刊本杂剧在艺术体制上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却保留了完整的曲辞,曲辞定了,元杂剧文本艺术的基本形态也就基本确定了;它们并非剧团自刻本,也非剧团委托书商刊刻,而是民间书坊为了盈利发行的低级形态的案头读物;版本价值在于,它是元末明初带有舞台演出特征的民间坊刻本,这种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对研究剧本本身的演化及思想艺术特点有很大帮助,是我们研究元代杂剧的珍贵资料。第三章探究《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的抄本系统,今存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目录》共收元杂剧99种,其中刊本45种,抄本54种。赵琦美抄内务府本的直接来源是真如邸主人王化隆;赵琦美抄内务府本元杂剧体例统一,面对特殊接受群体,剧本从形式到内容都经过了谨慎加工,离元杂剧的原来的面貌已有一定的距离。但它们属于舞台演出本,元杂剧剧本的表演特征却借此得以彰显。赵琦美抄于小谷本元杂剧内部包含着复杂的版本系统:有明初杂剧版本系统,明中期民间杂剧系统和内务府杂剧版本系统;赵琦美抄来历不明本亦包含不同系统的本子,情况与于小谷本类似。第四章研究明代中叶民间元杂剧系统——曲选所载元杂剧,《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所选元杂剧套数具有承继关系,《词谑》的编纂参考过《盛世新声》,但没有参考《雍熙乐府》,它们都属于明中叶的元杂剧散套清唱版本,真实地反映了明中叶元杂剧散套清唱表演的状况,它们不同于元刊本、后期的文人选本,是单独流传的特殊的元杂剧版本。第五章讨论《元曲选》之前的文人选本。《改定元贤传奇》虽言“改定”,但基本上保持了元杂剧在明初的面貌,对剧本的改动很小;《古名家杂剧》是万历时期第一部面向市场的大型的元明杂剧选集,原书总收剧60种,《古本戏曲丛刊》影印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误将13个剧本判为《古名家杂剧》本;《古名家杂剧》与于小谷本有渊源关系。之后,相继又出现了一批坊刻元杂剧文人选本,多为书坊“杂凑”本。第六章集中讨论《元曲选》。《元曲选》在曲文、科白和脚色记录方面,较内务府本杂剧都更接近《元刊杂剧三十种》,尚保留了说唱文学语言,让我们可以重新窥视早期元杂剧的古朴面貌,臧懋循做的删改增订更多的是表现在形式上。第七章分析《古今名剧合选》。作为现存唯一的改评元杂剧选本,在评语中含了孟称舜所用的底本、校勘和改动信息,孟称舜并没有将所有的杂剧全部校勘,也不是全以《元曲选》本为底本而校以他本,有近三分之一的元杂剧是没有做过改动而直接取自《元曲选》本的。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代表的元本杂剧已经建立了杂剧文本基本的艺术体制,内务府本杂剧删改了内容,保留了舞台表演性;文人选本虽然削弱了舞台性,但对杂剧的改编基本是在元刊杂剧建立的艺术体制内部进行的,杂剧文学的主体一一曲辞依然表现的比较稳定。以元杂剧为对象进行学术研究时,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版本,而是要注意辨别。但也不能因为现存的本子多为明本,而否定元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性,务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保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客观实际性。

周颖[8](2017)在《王世贞年谱长编》文中指出年谱长编作爲近代兴起的一种编年纪史体例,兼纪事、纪人於一。其脱胎於传统年谱,又是年谱体式的补充,有其自身的优长。年谱长编容纳更多史料,记述更重大事、要事,显示细节,更适合记述历史贡献较大、影响深远且生平经历较复杂的谱主。故而,年谱长编较之年谱,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近三十年来,年谱长编编撰已呈蔚然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倾向:对谱主生平活动的考察视域进一步扩展,观照焦点愈加多元,且重视以微观视角考察谱主的心路历程、梳理其思想发展脉络,愈来愈成爲介於年谱与传记之间的一种研究体式。鉴於王世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学、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年谱因自身体例的限制,已不能适应研究的需要。而王世贞文献大量而系统的整理与众多发现,以及王氏研究的日益全面深入,不仅需要有一部王世贞年谱长编,且在客观上也具备了编撰年谱长编的文献条件。故笔者效此前以博士论文作年谱长编之例,基於尚无王世贞年谱长编之实,尝试以《王世贞年谱长编》爲此论文题目。论文是第一部以王世贞爲观照对象的年谱长编。在此前年谱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注重突出谱主一生中的几大变化,揭示其生平变化的事实与形成原因,并力求展现其性格、情绪与文学思想观念演变的过程,以事理史,不乏己见。论文主要贡献与价值如下:第一,填漏补缺,增补许多可信文献。论文所涉及的文献,来自海内外相关的大小图书馆,卷帙数以千计,囊括王世贞个人撰着、相关明人文集、史籍、方志、谱牒、笔记、今人论文论着等诸多门类。其史料之广之富,远远超越前代年谱,增补了许多宝贵文献。在文献选择上,论文对同一着述的不同版本进行比对,一般选用年代较早、保存较好的善本,并予以校勘;主要参考文献规定了底本、校本和参校本。论文还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甄别与取舍。所徵引文献一般选用第一手、年代较早的材料,以保证可信度。凭藉丰赡详实的史料,论文在纪事过程中填空补阙,考疑正误,弥补了以往年谱因史料缺乏而造成的种种缺憾。第二,以事理史,凸显重点,隐现一己之见。论文注重考察事件之间的关联,使得对王世贞生平行实的记述形成一个连贯的、流动的、变化的网络,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谱主的生活原貌。在全面总结王世贞生平活动与性情变化的基础上,将其人生轨迹概括爲七变。嘉靖二十六年少年及第,是爲一变。居郎署九载,以暇与同道友朋致力文事,意气风发,慷慨任事,不避权路。嘉靖三十五年十月,出爲青州宪副,是爲二变。嗣後三载,执政地方,历练政术。然以父位高招忌,时怀避祸之心。嘉靖三十八年五月,突罹父祸,解官赴难,是爲三变。尔後滞京二载,历尽艰难,隐忍求生,惊惧忧愤,其情不复慷慨。嘉靖三十九年十月父以冤终,扶丧南归,是爲四变。从此幽居七年,忧郁惨痛,心性大变,摧刚爲柔。隆庆改元,伏阙申父冤,境况始转,是爲五变。自隆庆二年至万历六年冬,复起出仕,转历多职,数遭弹劾。於坎坷跌宕之中,其性愈柔和。万历六年冬再诏归籍後,愈灰心仕路,八年拜师学道,皈依恬澹,是爲六变。自此七载,专事修行,以逃乎世事。自万历十五年冬,起南京兵部,宦途渐达,至於八座,然心游於仕宦之外,淡泊世味,惟求恬澹以终,是爲七变。由此七变,可将其一生分爲八个时期:早岁,郎署,青州,父难,幽居、再起,学道,晚岁。同时,论文圈定王世贞生平活动的重心领域,聚焦其文学活动与史学成就,给予更细密的考察力度,并着重记述对其人生影响至深的大事、要事,尤其突出嘉靖三十九年父难与万历六年再诏归里二事,以之作爲王世贞人生分野的两大标志。第三,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王世贞文学创作与思想的演进脉络。此前,人们对王世贞一生的创作过程与思想变化情况说法不一,甚至有较大分歧。笔者在逐年考察、爬梳其文学活动文献的过程中,认爲其生平创作和文学思想可分爲四个阶段:嘉靖十九年至嘉靖二十七年冬,创作初起,所持尚无定论,乃起步与初始阶段;嘉靖二十八年至嘉靖三十七年,全面师法古典诗文典范,乃专意复古阶段;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四年秋,求新求变而不废格调,乃探索与嬗变阶段;万历四年冬至万历十八年逝世,虽仍未失复古意,然创作渐洗模拟之态,臻於纯熟,文学思想兼容并包,调和诸家,自成体系,是爲成熟与定型阶段。第四,完善年谱长编体例的一点尝试。年谱长编自诞生以来,其体例仍处在发展、完善中。论文既恪守年谱长编写作的一般定则,又根据行文需要给予适当增益,使之更加完备。主要表现:以谱主人生中两件大事与八个分期爲据,论文正文结构分爲上、中、下三编及八卷;每年纪事之前设置提要,简述一年的要事及影响;正文之下设置按语,或剖析事件本质,或揭示事件原委,或评论谱主思想。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对王世贞生平行实资料的一次补充与总结,也是对年谱长编体例的一次尝试性的丰富与完善。

甄飒飒[9](2011)在《李开先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开先是嘉靖前期的着名文学家,长期以来,研究界都只重视李开先的戏曲创作,而其诗歌研究却存在着大片留白,实际上李开先活跃的时期正是前七子向后七子过渡,唐宋派向复古派发难的时期,而李开先在诗歌创作上既未向复古派靠拢,也未追随唐宋派,他在嘉靖前期诗坛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信口直写”和“不计工拙”的独特风格。本文共计六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李开先和他的文学交际的三个大型圈子一复古派、嘉靖八子和章丘词社的交往酬唱入手,分析李开先诗歌特色形成的背景和环境。李开先早年受复古派影响,入京后发生改变,同嘉靖八子一道,举起反对“复古”主义的旗帜,四十岁时因故放归,成立章丘词社,又开始了俗文学的创作。复古派、唐宋派和章丘词社,各种不同风格的文学交际圈共同影响了李开先的诗文创作。第二部分分析了在此环境下形成的李开先的诗歌理论。李开先的文学观有独到之处。首先他支持文学进化论,肯定词曲等俗文学的文学价值,并指出了雅俗文学的亲缘关系。以文学史的眼光,全面客观地看待前七子和嘉靖八子的文学创作。其次,在诗歌创作上,他坚持“自然”诗论,从立意、抒情、表达三个方面入手,提出诗歌创作贵在有“我”之特色,反对模拟古人。第三部分是对李开先诗歌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在题材上,李开先的诗歌可分为时政诗、抒情感怀诗和纪游咏物诗三大类。李开先“雅负经济,不屑称文士”的心态,反映在他的时政诗上,于折射现实的基础上又比他人深化了一层,表现出浓厚的参政意识。总体来说,他的诗歌特点是:选材的复杂化、感情的真挚表达、语言的通俗化和一韵百篇。第四部分是对李开先散曲的分析。李开先的散曲以罢归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比较豪迈,后期比较凄怆,但总体来说,都是典型的“北曲”风格。通过对李开先诗歌的研究,可以填补目前李开先研究的空白,全面还原李开先在明代文学活动中的全貌。

任广世[10](2008)在《《改定元贤传奇》编纂流传考》文中研究指明《改定元贤传奇》是明代嘉靖时期的一部元杂剧选集,是现存明人整理元杂剧的最早刻本。孙楷第先生云:"李开先刊六种元曲,瞿氏铁琴铜剑楼有其书,余未见,友人赵斐云曾以目见示。"其后,傅惜华在《元代杂剧全目》中提到了《改定元贤传奇》并称存世七种。近年来较早提到《改定元贤传奇》的是卜键,他说:"《改定元贤传奇》六种,明嘉靖刻本,南京图书馆善本部收藏,刊刻甚精。计有《青

二、所见明刻本李开先《闲居集》及其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所见明刻本李开先《闲居集》及其他(论文提纲范文)

(1)李开先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李开先研究综述
    一 明清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该世纪末
    三 本世纪初至今
    五 本文的研究方向
上编 文学编
    第一章 李开先的生平
        一 为官之前
        二 为官时期
        三 罢官闲居时期
    第二章 李开先的文学思想
        一 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二 复古而不泥古
        三 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
        四 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
        五 文学贵自然、通俗
    第三章 李开先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时政诗
        第二节 闲居诗
        第三节 咏物诗
        第四节 边塞诗
        第五节 悼亡诗
        第六节 赠答诗
        第七节 送别诗
        第八节 李开先诗歌的总体特征
    第四章 李开先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序
        第二节 墓志铭
        第三节 传记
        第四节 杂记
        第五节 李开先散文的总体特征
    第五章 李开先的散曲创作
        第一节 北曲【正宫·端正好】《述隐·赠对山》
        第二节 南曲【南昌·一江风】《卧病江皋》
        第三节 南曲【仙昌·傍妆台】《中麓小令》
        第四节 《四时悼内》(南曲:春一套,夏二套,又一韵四咏,秋一套,冬一套;北曲一韵十咏)
        第五节 李开先散曲的总体特征
    第六章 李开先的戏曲创作
        第一节 《宝剑记》结构特色与主题思想新探 #205——以"宝剑意象"为中心
        第二节 《断发记》作者当为李开先
        第三节 《园林午梦》与《打哑禅》的价值
        第四节 李开先《园林午梦》主旨新探
        第五节 《打哑禅》素材来源与主题新探
    第七章 《词谑》研究
        一《词谑》
        二《词套》
        三《词乐》
        四《词尾》
    第八章 《改定元贤传奇》研究
    结语
下编
    李开先年谱补正
附录一 李开先研究资料补编
附录二 《金瓶梅》的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考
参考文献
    一 古代、近代
    二 现当代
    三 期刊
后记

(2)明代陕西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明代陕西作家述论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与方法
        四 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明代陕西文学概述
        第一节 明代陕西的文学土壤
        第二节 明代陕西作家分布概观
        第三节 明代陕西文学发展的几个影响因素
    第二章 明前期(洪武至成化)陕西作家
        第一节 张紞及其诗文
        第二节 关学学者王恕、段坚、薛敬之
        第三节 康阜及其他作家
    第三章 明中期(弘治、正德)陕西作家
        第一节 前七子之李梦阳、康海、王九思
        第二节 羽翼词林:张原、胡缵宗、许宗鲁、韩邦靖
        第三节 关学学者吕柟、韩邦奇
        小结
    第四章 明后期(嘉靖、万历)陕西作家
        第一节 复古接续:赵时春、王维桢、赵统
        第二节 关学学者杨爵、冯从吾
        第三节 同州马氏家族作家
        第四节 渭南南氏家族作家
        小结
    第五章 明末(泰昌至崇祯)陕西作家
        第一节 焦源溥及其《逆旅集》
        第二节 三原温氏三兄弟
        第三节 来氏兄弟及其他
    余论 明代陕西文学的地域特色及地位
        一、明代陕西文学的特色
        二、明代陕西文学的地位
下编:明代陕西作家叙录
    凡例
    西安府
    凤翔府
    汉中府
    延安府
    庆阳府
    平凉府
    巩昌府
    临洮府
    边境司、卫
    宗藩
附录一 明代陕西省政区表
附录二 明代修建或修复陕西书院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明代济南府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域视角中的明代济南文学
        (一) 经济因素对明代济南文学之影响
        (二) 地域传统对明代济南文学之影响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地域文学理论
        (二) 明代山东文学
        (三) 明代诗文
        (四)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
        (五) 个体作家研究
        1. 对于李开先的研究
        2. 对于李攀龙的研究
    第三节 济南的历史沿革
    第四节 明代济南府的文化教育状况
        (一) 明代济南府的教育
        (二) 明代济南府的科举
        (四) 明代济南府方志的修撰
        (五) 明代济南府作家地理分布
第二章 贾仲明与明前期作家
    第一节 明前期作家
        (一) 明前期济南文学概况
        (二) 明初至成化朝济南作家
        1. 张绅
        2. 王琏、杜寅、封术、王允
        3. 尹旻
        4. 张海
        5. 毕亨、王勑
    第二节 前代遗贤——贾仲明
        (一) 生平述略
        (二) 《录鬼簿续编》的归属
        (三) 《凌波仙》中反映的曲学思想
        1. 对元曲兴盛原因的探讨
        2. 对元代曲家作品的客观评价
        3. 对杂剧艺术标准的取舍
        (四) 贾仲明的创作成就
        1. 散曲
        2. 杂剧
第三章 明中前期作家
    第一节 弘治、正德朝诗人
        (一) 刘天民
        (二) 邹颐贤
        (三) 其他诗人
        1. 张瑶、杜泰
        2. 马亨衢、黄臣、李锡、李録
    第二节 嘉靖朝前期诗人
        1. 孙重光、刘汝松、李士翱
        2. 赵云鹏、江南、逯希韩
        3. 袁公冕、谢九仪、范瑟
第四章 海岱之才——边贡
    第一节 生平述略
    第二节 诗学主张
        (一) 倡言复古
        (二) 推崇李杜
        (三) 守之以正,时出其奇
        (四) 文以载道
    第三节 边贡的创作成就
        (一) 边贡的文学地位
        (二) 边贡的创作成就
        1. 五言擅场
        2. 风流俊逸
        3. 沉稳流丽
        4. 感情深挚
        附 边习
第五章 豪杰暗老——李开先
    第一节 生平际遇
        (一) 平生经历
        (二) 广阔的交游
        (三) 丰富的藏书及《中麓画品》
    第二节 文学思想
    第三节 诗文创作成就
        (一) 诗歌创作成就
        1. 忧国忧民的经世之作
        2. 宴享安乐的生活之作
        3. 情真意挚的悼亡之作
        (二) 散文创作成就
        1. 时政散文
        2. 记人散文
        3. 记游散文
    第四节 戏曲创作成就
        (一) 散曲创作成就
        1. 《赠康对山》
        2. 《卧病江皋》
        3. 《中麓小令》
        4. 《四十悼内》
        (二) 杂剧创作成就
        1. 《宝剑记》
        2. 《断发记》
        附 李衡
    第五节 章丘词会
        (一) 词会活动
        (二) 词社成员
        1. 夏文宪、石轲
        2. 袁崇冕
        3. 谷继宗
        4. 高应玘
        5. 其他成员
第六章 明中后期作家
    第一节 嘉靖朝中后期作家
        (一) 许邦才
        1. 攀龙羽翼
        2. 诗歌创作
        (二) 殷士儋
        1. 后世评价
        2. 诗歌创作
        3. 散曲创作
        附 殷盘
        (三) 袭勖、华鳌
        1. 袭勖
        2. 华鳌
        (四) 杨巍
        1. 诗歌风尚
        2. 诗歌创作
        (五) 刘效祖
        1. 诗歌创作
        2. 散曲创作
    第二节 隆庆、万历朝作家
        (一) 邢侗
        1. 精妙的书法
        2. 清雅的诗文
        附 邢王称
        (二) 邢慈静
        1. 多舛的人生
        2. 书画传神
        3. 诗文自成一格
        (三) 王象春
        1. 性格兀傲
        2. 诗论的转变
        3. 自树门庭的创作
        (四) 其他诗人
        1. 沈渊
        2. 王教
        3. 李若讷
        4. 张敬
        附 张中发
        5. 毕自严
        附 毕木
        6. 刘士骥
第七章 微吾长夜——李攀龙
    第一节 生平遭际
        (一) 贫寒的出身
        (二) 结社论诗
        (三) 领袖文坛
        (四) 身后寥落
    第二节 迭遭抨击之原因
    第三节 文学思想
        (一) “拟议以成其变化”
        (二) 《古今诗删》所反映的诗学观点
    第四节 诗文创作成就
        (一) 诗歌创作成就
        1. 雄浑俊爽,情思壮阔
        2. 婉转深切,语言蕴藉
        3. 声调流丽,情韵深挚
        4. 规模法式,拟议变化
        (二) 散文创作成就
        1. 结构严谨,善于谋篇布局
        2. 气势丰沛,笔力雄健
        3. 语言典丽,病于模拟
第八章 明晚期作家
    第一节 国恨家仇——徐夜
        (一) 生平述略
        (二) 诗歌创作
        1. 意气激昂的早期创作
        2. 幽邃隐晦的中期创作
        3. 清淡绵远的晚期创作
        4. 悲痛沉郁的律诗创作
        附 徐准
    第二节 泰昌朝至清初的其他作家
        (一) 刘孔和
        附 刘鸿训、刘一相
        (二) 高珩
        附 高举、高誉
        (三) 张尔岐
        (四) 张光启
        (五) 张实居
        附 张延登
第九章 家族作家
    第一节 新城王氏
        (一) 家世述略
        1. 新城王氏的联姻
        2. 新城王氏的家学
        (二) 新城王氏的着述
        (三) 新城王氏作家
        1. 四世:王重光
        2. 五世:王之垣、王之猷
        3. 六世:王象晋、王象蒙、王象艮、王象节、王象明
        4. 七世:王与胤、王与玟
        5. 八世:王士和、王士纯
    第二节 淄川王氏
        (一) 家世述略
        (二) 淄川王氏作家
        1. 王崇义
        2. 王晓、王睹、王君赏
        3. 王巽、王鳌永
    第三节 德平葛氏
        (一) 家世述略
        (二) 葛氏的家礼传统
        (三) 德平葛氏着述
        (四) 德平葛氏作家
        1. 葛守礼
        2. 葛引生、葛汇生
        3. 葛昕、葛曦
    第四节 德州程氏、卢氏
        (一) 德州程氏
        1. 程珤
        2. 程绍、程泰
        3. 程先贞
        (二) 德州卢氏
        1. 卢宗哲、卢茂
        2. 卢永锡、卢文锡
        3. 卢世潅
余论:明代济南文学
附录一:明代济南作家着述
    一、历城
    二、新城
    三、淄川
    四、章丘、临邑、长山
    五、德州、青城、德平、泰安、海丰、阳信、莱芜、邹平、肥城、禹城、滨州
    引用书目(附简称)
附录二:明代济南府作家小传
    一、历城
    二、新城
    三、德州
    四、淄川
    五、章丘
    六、滨州、阳信、德平、临邑
    七、济阳、长山、商河、乐陵、海丰、武定、莱芜、泰安、青城、长清、禹城、齐河、邹平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一、诗文总集、选集
        二、作家诗文集
        三、诗话、诗论
        四、史料、笔记、方志
        五、现代研究专着
    参考论文
        一、地域文学与文化
        二、明代诗文演变与复古运动研究
        三、遗民诗人与家族文学研究
        四、贾仲明研究
        五、李开先研究
        六、李攀龙研究
        七、其他作家研究
        边贡研究
        刘效祖研究
        王象春研究
        邢慈静研究
        徐夜研究
        其他作家研究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框架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明代的多元农书观
    第一节 一般性观察:文集中的“农书”
    第二节 分类性观察:目录中的“农书”
    第三节 专门性观察:农书的自我认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农书数量考辨
    第一节 明代农书数量初考: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中心
    第二节 明代农书数量校正之一:增加
    第三节 明代农书数量校正之二:删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农书汇考
    第一节 《中国农学书录》所录明代农书补正
    第二节 明代稀见农书考述
    第三节 明代已佚农书辑考
    第四节 《农说》撰者马一龙新考
    第五节 《树艺篇》新考
    第六节 再论《沈氏农书》与《乌青志》
第四章 明代农书的内容、作者与时空:与宋代比较
    第一节 明代“狭义”农书考述
    第二节 宋明农书内容的比较
    第三节 宋明农书作者的比较
    第四节 宋明农书时空分布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农书的撰写特点:以花谱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花谱述略
    第二节 作为交往工具的花谱
    第三节 作为自然知识的花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代农书的生产:从《树艺篇》到《汝南圃史》
    第一节 《树艺篇》与农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节 《树艺篇》与《花史》:农学知识的两次加工
    第三节 《汝南圃史》的完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明代农书的传播:以官刻农书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官刻农书考述
    第二节 明代农书的官刻过程
    第三节 农学知识的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明代农书的阅读:《救荒本草》与《野菜谱》
    第一节 从私密阅读到开放阅读
    第二节 开放阅读与“荒政取向”的延续
    第三节 从开放阅读到多元阅读
    第四节 讨论:写作、刊刻与阅读
第九章 明代农书与地方社会:以《亳州牡丹史》为例
    第一节 亳州牡丹与《亳州牡丹史》
    第二节 《亳州牡丹史》所录亲友小考
    第三节 《亳州牡丹史》所见明代亳州花事活动
    第四节 《亳州牡丹史》中的阶层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5)明代书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代书目编纂概况
    二、明代书目的研究价值
    三、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 历代目录学史中有关明代的章节
        (二) 有关明代书目研究的专门成果
    四、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的公藏书目
    第一节 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
        一、明代文渊阁的建制与功用
        二、《文渊阁书目》的纂修及其作者问题
        三、《文渊阁书目》的版本
        四、《文渊阁书目》的编纂体例
        五、《文渊阁书目》的特色
        六、对《文渊阁书目》的评价
    第二节 钱溥(等)《秘阁书目》
        一、《秘阁书目》的作者与版本
        二、“未收书目”所录书目的来源
        三、《秘阁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秘阁书目》的学术价值
        五、《秘阁书目》与《文渊阁书目》的关系
    第三节 张萱(等)《内阁藏书目录》
        一、称张萱等人所撰为《文渊阁书目》的情况
        二、《内阁藏书目录》的作者张萱等人
        三、《内阁藏书目录》的版本
        四、《内阁藏书目录》的编纂体例
        五、《内阁藏书目录》的特色
        六、《内阁藏书目录》的价值
    第四节 徐图(等)《行人司重刻书目》
        一、行人司概述
        二、《行人司重刻书目》的作者与版本
        三、《行人司重刻书目》的编纂体例与分类特色
第二章 明代的私藏书目(上)
    第一节 吴宽《吴文定公藏书目》
        一、《吴文定公藏书目》的作者吴宽
        二、《吴文定公藏书目》的版本
        三、《吴文定公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吴文定公藏书目》的特色
        五、《吴文定公藏书目》的学术价值
    第二节 李廷相《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
        一、《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作者与版本
        二、《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三、《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特色
        四、《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书目》的价值
    第三节 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
        一、《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编纂者晁瑮父子
        二、《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版本
        三、《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晁氏宝文堂书目》的着录特色
        五、对《晁氏宝文堂书目》的价值评述
    第四节 赵用贤《赵定宇书目》
        一、《赵定宇书目》的作者赵用贤
        二、《赵定宇书目》传世的两个写本
        三、《赵定宇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赵定宇书目》的特色
        五、《赵定宇书目》中反映出的赵用贤藏书特色
        六、《赵定宇书目》对《脉望馆藏书目》的影响——兼议高谷谥号
    第五节 赵琦美《脉望馆藏书目》
        一、对《脉望馆藏书目》作者的考辨
        二、《脉望馆藏书目》的版本
        三、《脉望馆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脉望馆藏书目》的着录特色
        五、《脉望馆藏书目》与《赵定宇书目》的承继关系
    第六节 高儒《百川书志》
        一、《百川书志》的作者高儒
        二、《百川书志》的成书
        三、《百川书志》的版本
        四、《百川书志》的编纂体例
        五、《百川书志》的特色
        六、《百川书志》的价值
第三章 明代的私藏书目(下)
    第一节 李如一《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
        一、《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的作者与编纂体例
        二、各家对《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的着录及该书的版本
        三、《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重视版本的着录特色
        四、李如一的藏书思想
        五、《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存世版本两种的差异
    第二节 祁承(?)《澹生堂藏书目》
        一、《澹生堂藏书目》的作者祁承(?)
        二、《澹生堂藏书目》的版本
        三、《澹生堂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澹生堂藏书目》的特点
        五、祁承(?)的目录学思想——兼议《澹生堂藏书训约》与《旷亭集》
    第三节 陈第《世善堂书目》
        一、《世善堂书目》的作者与成书
        二、关于《世善堂书目》是否是伪书的争论
        三、《世善堂书目》的版本
        四、《世善堂书目》的编纂体例
        五、《世善堂书目》的特点与价值
    第四节 徐(?)《徐氏家藏书目》——兼议红雨楼题跋三种
        一、《徐氏家藏书目》的作者徐(?)
        二、徐(?)的聚书与编目
        三、徐氏旧藏书籍的去向
        四、《徐氏家藏书目》的版本
        五、《徐氏家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六、《徐氏家藏书目》的着录特色与价值
        七、红雨楼徐氏题跋三种
    第五节 朱睦(?)《万卷堂书目》
        一、《万卷堂书目》的作者朱睦(?)
        二、《万卷堂书目》的版本
        三、《万卷堂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万卷堂书目》的着录特色
        五、《万卷堂书目》与《聚乐堂艺文目》的关系
    第六节 王道□《笠泽堂书目》
        一、《笠泽堂书目》的作者为王继贤之子
        二、《笠泽堂书目》的版本与编纂体例
        三、《笠泽堂书目》的着录特色
第四章 明代的史志书目
    第一节 焦竑《国史经籍志》
        一、《国史经籍志》的作者与版本
        二、《国史经籍志》的编纂体例
        三、《国史经籍志》的特色
        四、《国史经籍志》的价值
    第二节 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
        一、《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作者与版本
        二、《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编纂体例
        三、《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特色
        四、《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价值
    第三节 方志艺文志——以(成化)《杭州府志·书籍》与(嘉靖)《浙江通志·艺文志》为例
        一、(成化)《杭州府志·书籍》
        二、(嘉靖)《浙江通志·艺文志》
第五章 明代的专科书目
    第一节 经学目录
        一、朱睦(?)《经序录》
        二、朱睦(?)《授经图义例》
    第二节 医学目录——以《医藏书目》为例
        一、《医藏书目》的作者与成书
        二、各家对《医藏书目》的着录与《医藏书目》的版本
        三、《医藏书目》的编纂体例
        四、《医藏书目》的特色与价值
    第三节 宗教目录
        一、释藏目录
        二、道藏目录
    第四节 戏曲目录
        一、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
        二、《录鬼簿续编》
        三、祁彪佳《远山堂剧品》
        四、徐渭《南词叙录》
        五、《旧编南九宫目录》
        六、吕天成《曲品》
        七、祁彪佳《远山堂曲品》
第六章 明代的特种书目
    第一节 刻书目录
        一、周弘祖《古今书刻》
        二、官刻目录
        三、私人刻书目录——以毛晋《汲古阁校刻书目》为例
        四、坊肆刻书目录
    第二节 引用书目
        一、引用书目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二、引用书目的多种称谓
        三、引用书目的类型
        四、明代引用书目的特点
        五、高武《针灸聚英集用书目》
        六、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采摭诸书》
        七、梅鼎祚《书记洞诠引用书目》
        八、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引用书目》
    第三节 辨伪目录——以胡应麟《四部正讹》为例
        一、《四部正讹》的作者与版本
        二、《四部正讹》的编纂体例
        三、胡应麟的目录学理论——兼议《经籍会通》
    第四节 地方着述目录——以曹学佺《蜀中广记·着作记》为例
        一、《蜀中广记·着作记》的作者曹学佺
        二、《蜀中广记·着作记》的版本
        三、《蜀中广记·着作记》的编纂体例
        四、《蜀中广记·着作记》的特色
        五、对《蜀中广记·着作记》的评价
    第五节 序跋题记——以《读书后》《南濠居士文跋》为例
        一、王世贞《读书后》
        二、都穆《南濠居士文跋》
余论
    一、明代书目中多样化的类目设置
        (一) 二分法与三分法的采用——主要以专科目录为例
        (二) 对四部分类法的继承——主要以综合性书目为例
        (三) 对四部分类法的突破——主要以综合性书目为例
    二、明代书目对多种分类依据的采用
        (一) 设类依据的单一化——以专科目录为例
        (二) 多种设类依据的平行并用——主要以《赵定宇书目》、《脉望馆藏书目》等为例
        (三) 多种设类依据的立体结合——主要以集部、史部为例
    三、明代插架与分类相结合的书目编制体创——兼议《千字文》编号法在书目中的意义
    四、明代书目中新类目的设立与特殊内容的归置
        (一) 藩府类的设立
        (二) 举业类的设立
        (三) 四书、性理类的设立与理学书籍的归置
        (四) 御制类书籍的归置
        (五) 个人着述的归置
        (六) 类书的归置
        (七) 丛书的归置
        (八) 释道二家书籍的归置
    五、明代书目编纂的特征
    六、明代目录学家的目录学思想
    七、明代的书目编纂所体现的学术文化特色
        (一) 经学与理学
        (二) 史学
        (三) 文学——兼议明代目录学家版本意识的抬头
        (四) 医药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元杂剧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缘起及界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清代以前的元杂剧文献研究
        二、近百年元杂剧文献研究
        三、关于元杂剧版本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三节 本选题的意义、方法及结构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元杂剧的记载与存佚
    第一节 元代杂剧的创作与着录
    第二节 明清时期全本元杂剧的存佚
        一、明代元杂剧的存佚
        二、清代元杂剧的存佚
    第三节 明清时期残本元杂剧的存佚
第二章 元杂剧初期文本的原生态——《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基本建立
    第一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
        一、元刊本是否为“剧团自刻”本
        二、《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否“建本”
    第二节 元杂剧舞台演出剧本的艺术体制
        一、首尾总题必要有,题目正名可省略
        二、元杂剧曲辞基本体制的建立
        三、可以省略的科白
        四、元刊杂剧的脚色与人物扮演
    第三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价值
        一、《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作者创作原貌的直接反映
        二、《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元剧初期文本的原生态
第三章 元杂剧多种版本系统的杂糅——《脉望馆校抄古今杂剧》中的元杂剧抄本系统
    第一节 脉望馆杂剧概述及抄本元杂剧剧目之考证
    第二节 赵琦美抄内务府本元杂剧
        一、教坊司、钟鼓司、御戏监
        二、赵琦美抄内务府杂剧的来源
        三、赵琦美抄内务府杂剧的艺术体制
    第三节 赵琦美抄校于小谷本元杂剧
        一、于小谷本并非全为宫廷演出本
        二、于小谷本元杂剧来源并非一处
    第四节 赵琦美抄校来历不明本元杂剧
第四章 明中叶梨园清唱元杂剧系统——三大曲选及《词谑》所载元杂剧
    第一节 明中叶三大曲选所载元杂剧剧目初探
    第二节 曲选、《词谑》与《元刊杂剧三十种》之关系
第五章 元杂剧的文人选本系统(一)——《元曲选》之前的明代刊本
    第一节 嘉靖之后戏曲选本刊刻的繁荣
    第二节 《改订元贤传奇》对于剧本之“改订”
        一、李开先与《改定元贤传奇》的编刻
        二、佚失的十种杂剧
        三、《改定元贤传奇》所收剧作版本来源及其对于元剧之“改定”
    第三节 陈与郊与《古名家杂剧》的辑刊
        一、《古名家杂剧》剧目探究
        二、编刊者之辩
    第四节 万历间其它的书坊“杂凑”文人选本
        一、息机子与《古今杂剧选》
        二、尊生馆主人与《阳春奏》
        三、顾曲斋本《古杂剧》
    第五节 商业性文人选编本的版本特征
        一、普遍逐渐远离明初杂剧系统
        二、与明中叶散套清唱元杂剧的进一步分离
        三、对内务府本杂剧改动颇大
        四、商业性文人选本内部存在复杂的关系
第六章 元杂剧的文人选本系统(二)——《元曲选》与元杂剧文本体制的最终建立
    第一节 臧懋循和《元曲选》的选编
    第二节 《元曲选》与内务府杂剧之比较
        一、曲辞之比较
        二、宾白之比较
        三、人物脚色之比较
    第三节 《元曲选》对之前坊本的选择
        一、臧懋循对于各坊本的选择
        二、臧懋循对于各坊本的改编
第七章 元杂剧之文人评点本——《古今名剧合选》
    第一节 孟称舜与《古今名剧合选》的选编
    第二节 孟称舜与《古今名剧合选》的评点
    第三节 《古今名剧合选》的版本校勘
        一、版本之辩一——“原本”与“今本”
        二、版本之辩二——仅注明“吴兴本”的杂剧
        三、版本之辩三——无版本校勘评语的杂剧
结语
    一、元杂剧艺术精神没改变
    二、元刊本为代表的元本杂剧已建立杂剧艺术的规范
    三、《元曲选》等明本改编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王世贞年谱长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二、编撰凡例
三、必要插图
    插图一:王世贞影身像
    插图二:相关区域历史地理图
四、王世贞家世情况
    (一)王世贞家族世系
        1、王氏受姓以来世系
        2、鄞江琅琊王氏世系
        3、昆山(太仓)琅琊王氏支脉
    (二)王世贞家世考述
五、年谱长编主体内容
    上编
        卷之一(早岁)
        明嘉靖五年丙戌(1526 年)一岁
        嘉靖六年丁亥(1527 年)二岁
        嘉靖七年戊子(1528 年)三岁
        嘉靖八年己丑(1528 年)四岁
        嘉靖九年庚寅(1530 年)五岁
        嘉靖十年辛卯(1531 年)六岁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 年)七岁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 年)八岁
        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 年)九岁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 年)十岁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 年)十一岁
        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 年)十二岁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 年)十三岁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 年)十四岁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 年)十五岁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 年)十六岁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 年)十七岁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 年)十八岁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 年)十九岁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 年)二十岁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 年)二十一岁
        卷之二(郎署)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 年)二十二岁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 年)二十三岁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 年)二十四岁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 年)二十五岁
        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二十六岁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 年)二十七岁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 年)二十八岁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 年)二十九岁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 年)三十岁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 年)三十一岁
        卷之三(青州)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 年)三十二岁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 年)三十三岁
        卷之四(父难)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 年)三十四岁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 年)三十五岁
    中编
        卷之五(幽居)
        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 年)三十六岁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 年)三十七岁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 年)三十八岁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 年)三十九岁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 年)四十岁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 年)四十一岁
        卷之六(再起)
        隆庆元年丁卯(1567 年)四十二岁
        隆庆二年戊辰(1568 年)四十三岁
        隆庆三年己巳(1569 年)四十四岁
        隆庆四年庚午(1570 年)四十五岁
        隆庆五年辛未(1571 年)四十六岁
        隆庆六年壬申(1572 年)四十七岁
        万历元年癸酉(1573 年)四十八岁
        万历二年甲戌(1574 年)四十九岁
        万历三年乙亥(1575 年)五十岁
        万历四年丙子(1576 年)五十一岁
        万历五年丁丑(1557 年)五十二岁
        万历六年戊寅(1578 年)五十三岁
    下编
        卷之七(学道)
        万历七年己卯(1579 年)五十四岁
        万历八年庚辰(1580 年)五十五岁
        万历九年辛巳(1581 年)五十六岁
        万历十年壬午(1582 年)五十七岁
        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 年)五十八岁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 年)五十九岁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 年)六十岁
        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 年)六十一岁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 年)六十二岁
        卷之八(晚岁)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 年)六十三岁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 年)六十四岁
        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 年)六十五岁
六、结语
七、主要参考书目
八、附録
    附録一:王世贞着作简目
        (一)着述类
        (二)选编类
        (三)评点类
        (四)存目类
        (五)存疑类
    附録二:生平行实之重要文献
    附録三:五子文献
九、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9)李开先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李开先作品和研究情况综述
    第一节 李开先作品情况
    第二节 李开先研究现状
第二章 李开先创作的文学环境及背景
    第一节 复古派——早期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二节 嘉靖八子——盛年声势浩大的文学活动
    第三节 章丘词社——归乡后的文学团体
第三章 诗歌理论——重性情而轻门户
    第一节 本色自然与直抒真情
    第二节 与时俱进与不拘门户
第四章 诗歌的题材内容——缘事而发与吟咏性情
    第一节 积极参政的时政诗
    第二节 真挚深沉的抒怀诗
    第三节 朴质流畅的纪游、咏物诗
第五章 诗歌的艺术分析——信手放笔与一题百篇
    第一节 表达自我与真实自然
    第二节 大型组诗各具特色
第六章 李开先的散曲创作
    第一节 散曲创作和研究情况概述
    第二节 激越豪放北曲本色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改定元贤传奇》编纂流传考(论文提纲范文)

    1.张自慎
    2.高应圮
    3.弭子方

四、所见明刻本李开先《闲居集》及其他(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开先文学研究[D]. 刘铭. 复旦大学, 2011(12)
  • [2]明代陕西作家研究[D]. 王成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3]明代济南府作家研究[D]. 单明川.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2)
  • [4]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D]. 葛小寒.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明代书目研究[D]. 孙蕴. 山东大学, 2017(05)
  • [6]《词谑》作者确为李开先——与吴书荫先生商榷[J]. 黄仕忠. 艺术百家, 2005(01)
  • [7]元杂剧版本研究[D]. 张倩倩. 山东大学, 2016(10)
  • [8]王世贞年谱长编[D]. 周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9]李开先诗歌研究[D]. 甄飒飒. 山东大学, 2011(04)
  • [10]《改定元贤传奇》编纂流传考[J]. 任广世. 戏曲研究, 2008(01)

标签:;  ;  ;  ;  ;  

明版李开宪《闲居》等所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