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所喜爱的《国外激光》(论文文献综述)
戴子扬[1](2021)在《基于DEM的地貌形态原真度研究 ——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鹏[2](2021)在《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后半叶视觉研究作为西方现代性启蒙的一部分,是否提供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还未得到充分阐释。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种视觉文化读本及其研究方法论的出现,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工作已然成为研究的焦点。在此思潮下,视觉文化不仅仅被看作一种跨学科性的研究方法论,更是重新获得了其特有的独立和自治身份。但现有的这些视觉文化的理论研究并没有构筑成一个普遍有效的理论体系,它们彼此孤立于自身的视觉研究领域,只通过强行打开的一个文化研究的范围,或是与某些跨学科性的知识专业的综合体建立少量的联系。本文意在通过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为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提供系统性的认知视角,有助于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文化现象作出一种价值判断论的导向。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解读杰伊的视觉政体研究方法,可以发现西方哲学话语中隐藏着一条关于视觉性隐喻的正反叙事,作者成功地将视觉文化研究重新纳入到西方现代性哲学话语的传统之中。第二部分分析了米歇尔的图像转向并对该理论展开批判,即指出其为一种虚假生命的形象科学。第三部分分析了克拉里的视觉技术考古学,指出克拉里过分强调资本主义对观察者身体注意力问题的操控,忽视了视觉现代性中本雅明关于辩证意象的启蒙路线。第四部分分析了德波的景观社会,指出了他作为一种景观的否定性力量,为视觉文化理论提供了阐释的路径;而德波在景观社会语境下提出的总体都市主义计划,也将研究目光转向了作为视觉民族志的艺术人类学理论。本文对四种视觉文化理论固有的现代性方案进行并置且提出批判,同时着重引出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即这位逐渐被视觉文化研究者所淡忘的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学者,使其重新返回到西方视觉现代性可行性方案的谱系之中,将视觉现代性谱系的目光转向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上来。
闫家笛[3](2019)在《TLR9和NF-κB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引起的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好发于20-40岁的性活跃人群,表现为皮肤粘膜良性异常增殖性病变,在外生殖器及肛周等部位可见数个白色、淡粉色或污灰色丘疹,大小不等,外观呈疣状、丝状或珍珠样,可增大融合成乳头型、菜花型、鸡冠型、蕈样型斑块。与CA相关的HPV亚型主要为6、11、16和18,HPV可通过性接触或者间接接触后经皮肤黏膜微小裂隙种植在表皮细胞基底层,引起皮肤黏膜异常增殖性病变。另外,CA的发病还与感染者免疫功能异常相关。CA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增长速度快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Toll样受体家族(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目前发现的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以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在抵御外来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近些年还发现TLRs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密切相关。TLR9作为家族中的经典成员,在抗病毒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能够启动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protein 88,MyD88)依赖性信号传导途径,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和子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释放多种炎症相关因子参与免疫应答。NF-κB作为重要的核转录因子,能够作用于靶基因促进各种炎症相关因子表达,而所有的TLR均可通过激活NF-κB发挥效应。近些来发现多种肿瘤组织中TLR9和NF-κB呈高表达状态,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血管生成、抑制凋亡、免疫逃逸、侵袭和转移来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和对比CA组织和正常包皮组织中TLR9和NF-κB的表达情况,以及CA组织中两者表达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了TLR9和NF-κB在CA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分子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1材料50例CA标本作为实验组,20例正常包皮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50例CA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6-58岁,平均32.64±9.7岁;病程14-100天,平均46.80±19.2天;临床表现典型,均为外生殖器、肛周、尿道口等部位大小不等的白色、粉红色或者污灰色表面凸凹不平的丘疹或疣状突起,病程较长的患者皮损可表现为融合的乳头状或菜花状斑块;醋酸白检测阳性,原位杂交法均检测到HPV感染,组织病理结果符合CA诊断标准;取材前患者均未行任何局部及系统药物治疗,或者激光、冷冻和光动力等物理治疗手段;并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且在1年内未接受任何免疫抑制剂或增强剂治疗。20例对照组正常包皮组织,组织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正常包皮上皮组织。2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9和NF-κB在CA组织和正常包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所有的实验步骤均严格按照SP染色试剂盒上的说明操作。TLR9主要定位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胞质或胞膜,NF-κB主要定位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胞质或胞核。观察到浅黄色、黄色或棕黄色颗粒的细胞则视为阳性细胞。根据阳性细胞百分比和染色强度进行半定量分级评分。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高倍视野(×400)随机选择每个组织切片的5个不同区域,并将平均分数作为最终结果。(1)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评分如下:0分:0%-10%;1分:11%-25%;2分:26%-50%;3分:51%-75%;4分:76%-100%。(2)染色强度评分如下:0分:无染色;1分:淡黄色;2分:黄色;3分:棕黄色。将上述两个分数的乘积作为最终分数。最终得分为0分表示为阴性(-),1-4分表示为弱阳性(+),5-8分表示为阳性(++),9-12分表示为强阳性(+++)。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获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用χ2检验分析TLR9和NF-κB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对TLR9和NF-κB的阳性表达强度的差异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并用Spearman方法对CA组织中TLR9和NF-κB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当P<0.05时,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TLR9在CA组织和正常包皮组织中的表达50例CA患者标本中,47例TLR9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4%(47/50),阳性表达强度多为+++++,阳性细胞分布于基底层、棘层细胞及颗粒层,为胞质或胞膜黄色或棕黄色颗粒;20例正常包皮组织中,2例TLR9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0%(2/20),阳性表达强度多为-+。CA组TLR9阳性表达率(χ2=48.000,P<0.05)和阳性表达强度(H=-6.560,P<0.05)均显着高于正常包皮组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 NF-κB在CA组织和正常包皮组织中的表达50例CA患者标本中,49例NF-κB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8.00%(49/50),阳性表达强度多为+++++,阳性细胞主要位于棘细胞层,为胞质或胞核内黄色或棕黄色颗粒;20例正常包皮组织中,4例NF-κB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0%(4/20),阳性表达强度多为-+。CA组NF-κB阳性表达率(χ2=47.267,P<0.05)和阳性表达强度(H=-6.561,P<0.05)均显着高于正常包皮组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3 CA组织中TLR9和NF-κB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在47例TLR9阳性表达的患者中,47例NF-κB阳性,0例阴性。在NF-κB阳性表达的49名患者中,47名TLR9阳性,2名阴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A组织中TLR9和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r=0.565,P<0.05)。结论1.CA组织中TLR9的阳性表达率和阳性表达强度均高于正常包皮组织,表明CA组织中TLR9处于过表达状态。2.CA组织中NF-κB的阳性表达率和阳性表达强度均高于正常包皮组织,表明CA组织中NF-κB处于过表达状态。3.CA组织中TLR9和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协同促进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产生慢性炎症,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免疫逃逸和抑制凋亡来参与CA的发生、发展。
王玉磊[4](2018)在《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汽车零件增材制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对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汽车轻量化则是实现节约资源和降低废气排放的重要方式之一。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材料比强度高,性能优异,是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但传统PPS制造方法受到自身加工工艺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于汽车减重、追求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本研究通过控制双螺杆挤出工艺参数和调节挤出丝材冷却条件,提高了PPS 3D打印丝材的韧性,避免丝材的断裂,成功制备了适合3D打印的PPS丝材,并自主研发了PPS 3D打印系统。为提升PPS 3D打印样件填充密度、减少内部空隙,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边界重复率与挤出倍率对PPS 3D打印样件拉伸强度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结果显示边界重复率与挤出倍率对PPS 3D打印样件的拉伸性能有明显影响,当边界重复率为60%、挤出倍率为1.2时打印样件的拉伸强度与弹性模量相对较高,样件内部空隙明显减少,填充密度增加。为得到PPS 3D打印最佳打印参数,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填充角度、外圈圈数、打印层厚对PPS 3D打印样件的拉伸、压缩、冲击三个方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结果表明填充角度为0o、外圈圈数为3圈、打印层厚为0.2mm时,拉伸强度较高;外圈圈数为3圈、打印层厚为0.4mm时,压缩强度较高;填充角度为45o、外圈圈数为1圈、打印层厚为0.2mm时冲击强度较高。为提升PPS 3D打印样件的综合性能,通过改变3D打印成形过程的热环境,降低PPS在打印过程中因结晶不均匀导致的样件翘曲变形,并通过热处理提升PPS 3D打印样件的力学性能。在本实验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3D打印PPS样件在风冷条件下,相较于无风冷条件下力学性能有所下降,但样件的成形尺寸精度有明显提升。对比不同热处理温度的PPS打印样件的力学性能,热处理温度为240oC的打印样件的拉伸强度与压缩强度最大;根据高分子物理学理论,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样件的结晶度不断升高,PPS 3D打印样件的刚性增大,韧性降低,引起经过热处理的打印样件冲击性能有明显的降低。利用自主开发的PPS 3D打印系统成功打印出复杂结构汽车零件。以逆向工程为基础分析了PPS 3D打印件汽车零件的尺寸偏差,在本实验条件下结果显示89.81%的数据点的偏差处于-0.150.1mm范围内,表明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PPS汽车零部件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
李婉玲[5](2018)在《老人陪护机器人的语音交互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陪护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家族不可或缺的一员,具备较高的智能化程度,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医院、酒店、养老院等场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猛发展。本校企合作项目包括了一系列陪伴、护理相关的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此外,面向老年人的陪护机器人主要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缓解社会压力。因此,基于智能语音交互的陪护机器人系统设计需确保机器人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安全可靠性。本课题从老人陪护需求出发,设计并集成了基于语音识别的智能助老陪护机器人系统,针对提高语音纯净度,改善系统识别性能这一目标,着重深入研究语音识别中信号增强、特征提取、声学模型构建等关键技术,详细研究内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根据实际项目需求和项目背景,设计机器人的整体系统方案,分析基于语音识别的陪护机器人系统结构,从硬件系统设计、底盘设计、样机整体造型设计以及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等方面对整体系统作出详细的方案设计与结构分析,构建了基于语音识别的智能陪护机器人系统框架。(2)针对老年人气息较弱,话语能量跟环境噪声能量对比度较低的问题,探讨有关语音增强方面的问题,进行基于联合最大后验概率的语音增强技术研究。针对不同加性噪声,从传统谱减语音增强算法出发,改善算法固有缺陷,提出基于相位和频谱交替迭代的联合相位估计器,并引进多频带谱减法以消除“音乐噪声”的影响,取得良好的降噪效果。(3)为准确获取老年人语音特性,提高特征参数对语音信息的表现力,提取具有良好区分性和鲁棒性的语音特征参数,深入研究语音特征提取技术。以传统MFCC特征参数提取算法为研究主体,对其进行基于F比的加权优化,同时增加不同时域和频域特征参数进行寻优组合仿真对比实验,并对最佳组合进行降维处理,以提高计算效率,为模式识别提供前期研究基础。(4)在特征提取的基础上,为提高系统识别性能,基于Kaldi开源平台完成两种经典模型的系统性能对比实验,研究分别基于GMM-HMM模型和DNN-HMM模型的语音系统识别效果。其中,DNN-HMM模型采用神经网络代替高斯模型在HMM模型中计算状态输出概率,系统性能较优。(5)基于上位机集成开发环境进行人机界面设计,集成机器人智能交互系统与运动控制系统。对各个模块之间的通讯、机器人移动和避障、语音识别数据分析处理以及表情切换等功能进行测试,经多次调试最终达到预期设计要求。
邵振奇[6](2017)在《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活动可以区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非各种媒介依次取代,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戏曲的传播也契合着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口耳相传的亲身传播→→多种方式的单面传播→→一种方式兼容多面传播的三个阶段。电视的出现,使戏曲在同一平台上的多面传播成为可能。电视以其强大的传播和感召效应和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极大拓展了戏曲的受众群体,顺应了观众由剧场到家庭的观演方式的变化。栏目化使戏曲电视节目的编排和播出告别了杂乱无章的局面,不仅是电视编排形式上的革新,也是戏曲电视节目在制作观念、管理模式、传播策略上对电视生态演进的主动适应,是戏曲电视持续深化发展最重要、最突出的标志。它集合了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和真人秀等形式于一身,熔戏曲欣赏、信息传播、知识普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综合性、参与性,加之在固定的时间和频道播出,使观众的收视习惯得以养成,已然成为戏曲传播最好的平台之一。本文的研究按照“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展开。在“面向问题”层面,主要以纵向、横向两种视角,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动态考察和分类观照。梳理戏曲与电视联姻的流变轨迹可见,二者的结缘以电视的主动示好为始,历经初创(1958-1965年)、停滞和复苏(1966-1978年)、迅速成长(1979-1995年)和持续深化(1996年至今)四个阶段,二者结合更加自然,互动更加密切,合作走向深入。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戏曲电视栏目历经萌芽期(1978—1987年)、发展期(1988—1995年)、繁荣期(1996—2003年)、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四个时期。从“戏曲唱段,我播你看”的单一形式,到“多元共荣,采撷众华”的繁华景象,戏曲电视栏目完成了专题化→→板块化→→综艺化→→娱乐化→→竞技化过渡,分众化、品牌化理念愈加深化,参与性日渐凸显,栏目的形式及内容亦趋向多元。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戏曲电视栏目始终以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并尝试与新的栏目形式结合,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更使戏曲栏目成为中国生命力最长的电视文艺形式之一。当前,戏曲栏目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办栏目数量锐减,老牌栏目停办取消,播出时间一改再改,戏曲电视栏目的主创人员在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多变的姿态迎难而上,使戏曲栏目进入了转型重塑的新时期。从“现实”层面,主要对当前开办的戏曲电视栏目进行分类观照。本文从电视类型化的意义出发,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类型应成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遵守的“契约”,同类栏目应体现出相似的文化价值,满足观众特定的需要,引导观众选择。本乎此,戏曲电视栏目可分为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真人秀四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栏目进行了概念释义,对每一类型所包含的具体栏目形态进行细分,从媒体、时间、地理三个方面考察其分布情况,并归纳出各自的局限和问题。在“分析问题”层面,本文力图紧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倾向,以发放问卷的形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04位观众进行了调查。对观众接触戏曲的渠道、收视行为、形式及内容倾向以及收视评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观众的收视差异。调查发现,总体上中年以上群体对戏曲的忠诚度更高,青少年群体则普遍远离。对于接触戏曲的渠道,不同类型的受众选择差异明显,而电视、广播构成各类型受众接触戏曲的主要渠道。在收视行为方面,尽管戏曲栏目的现实受众群体庞大,但忠实受众数量偏少,总体收视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高学历者、城市居民的收视热度更低。在形式及内容倾向上,戏曲剧场、竞赛类栏目受众群稳定,但局限性较强;戏曲教学、访谈、新闻专题类栏目备受冷落,生存空间已十分有限;而戏曲真人秀异军突起,成为戏曲电视栏目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观众对现有戏曲栏目的评价上看,整体满意度不高,“众口难调”矛盾突出;老牌栏目中,有些已进入衰退期,而以《梨园春》为代表的若干栏目收视神话仍在延续;此外,有些新兴栏目受到肯定,说明创新求变,争取年轻观众和高学历观众是当前戏曲栏目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解决问题”层面,本文首先以受众调查的结论为依据,以当前此类栏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为导向,在论述当前文化语境对戏曲电视栏目深刻影响的基础上,力求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此类栏目的发展定位与走向进行观照,并以传播要素为基本线索,从观念、受众、内容等方面展开论析,试图解答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问题。在认识上,戏曲栏目的主创人员应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加强彼此的选择、介入、交流、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站在大众的立场和角度,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栏目“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既要正视大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积极意义,又要提防和抵制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消解和冲击,在承认大众文化合理的感性欲望基础上,唤醒人们对戏曲的审美自觉,最终实现审美超越。一方面,要使栏目具有共性特征,坚守本土化的品质、平民化的品位、人文化的品格;另一方面,要以目标观众为中心,进行受众细分,围绕“传统韵味”、“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娱乐本位”、“多元融合”等方面进行内容定位,满足不同观众的收视需求,从而巩固忠实受众,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本文从策划、主持、包装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以为,戏曲栏目应在主题策划、特别策划和系列策划三个方面大做文章,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加以“动态与常态”的改版,不断调整板块、改进环节、增加元素,使栏目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时刻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新鲜感。同时,还应突破固有的传播模式,实现跨区域合作、跨文化传播、多媒体联袂,最大限度地拓展受众群体。主持人是电视栏目重要的品牌,应在形象气质、言语方式、文化内涵方面与栏目契合。戏曲栏目的主持人可分为表演型、平民型、专家型三种,媒体可拓展来源,广纳英才,并大胆启用跨界主持人,主持人则要不断完善素养,提升技能,以寻求延展与超越,延长其主持生涯。此外,戏曲栏目还必须在外在包装上多动心思,通过对栏目名称、形象标志、宣传口号,以及片头、片尾、片花等的设计和包装,使栏目达到特色鲜明、深入人心、内外兼修、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本文还对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进行了展望。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内容的“海量”和形式的“多样”构成了新媒体传播的显着特征和重要优势;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IPAD等“带体温的媒体”,弥合了戏曲欣赏特性和受众审美习惯之间的裂痕,极大地拓展了观众的收视时空;而欣赏方式的交互性更是打破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带来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培养了观众超链阅读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理念,这一切都为戏曲栏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加强媒介融合,实现多屏联动,应是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整合与互动的有效手段。
周宇晴[7](2017)在《翻译学归结论视域下日语气象科技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以《天气》中获奖纪念演讲稿的翻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关于气象科技的翻译实践报告,旨在通过翻译实践,从翻译学归结论角度探究气象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所选材料为笔者在实习期间翻译的发表于日本气象学会会刊《天气》的获奖纪念演讲稿,演讲内容主要围绕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等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动态。本翻译实践报告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翻译背景及研究意义、先行研究等。第二部分为译前准备,包括文本准备、理论准备及知识准备。其中,文本准备即对日本气象学会及会刊《天气》的简介、文本类型分析、受众分析;理论准备主要论述翻译学归结论的内容、意义及在本实践文本中的应用;知识准备包括专业知识的储备、查词工具的使用及通过平行文本规范气象科技文献语言的表述。第三部分为翻译实践探析,在翻译学归结论指导下,笔者分别根据最佳关联原则、语篇对等原则及文体得体原则解决词汇、语篇和文体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探讨。第四部分总结了翻译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气象科技类文本专业特点突出,写作背景知识含量高,理论性、逻揖性强,译者需要不断提高语言功力,灵活运用翻译方法,保证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还要注重提高多学科理论素养,扩大知识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代龙龙[8](2016)在《4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真菌性角膜炎(Fungai Keratitis, FK)是一种在我国危害较为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尤其好发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随着近年来临床上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滥用、角膜接触镜的使用人群曰益增多、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原因,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我国,有统计显示真菌性角膜炎占感染性角膜病致病原因的首位(约34.8%--61.9%),因此提高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治水平对防盲治盲意义重大。目的:本文对4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检查结果、治疗结局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该病住院治疗期间的疾病特点及评价诊疗效果,并为指导今后的临床用药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至2015年间在我科拟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48例(48眼)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第1天,首先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刮片镜检、真菌培养,随后给予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每日进行裂隙灯检查,且每隔1周左右复查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对比观察治疗期间患者角膜溃疡灶的范围、深度、局部菌丝数量、前房积脓及角膜愈合情况的变化,总结48例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检查结果、治疗结局等,以此评价该病的疾病特征及住院期间的药物治疗反应。结果:48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男女比5:3;患者平均年龄47.8岁,以40-49岁年龄组的患者最多(17例,35.4%),50-59岁年龄组次之(10例,20.1%);职业因素中,农民37例,占所有患者的77.1%;诱因以植物性角膜外伤史最多(19例,39.6%),继发于其他眼部疾病、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患者8例。入院后48例患者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均查见菌丝,阳性率1000%;角膜刮片镜检查见真菌31例,阳性率64.6%;真菌培养检查示7例患者查见真菌,阳性率14.6%,其阳性患者中镰刀菌属5例、曲霉菌属2例,其他致病菌属未见。所有患者的共聚焦检查显示:菌丝浸润深度为41-217um,平均浸润深度135.9umm;根据治疗1周后27例共聚焦复查者中18例阳性结果统计,治疗前菌丝平均浸润深度137.1um,治疗后,菌丝平均浸润深度109.4um,平均减少27.7um。同应用伏立康唑及氟康唑、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等治疗,发现所有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4.6天(中位数12天,众数7、8天),其中住院天数为1-2w天者21例(43.8%),2-3w者11例(22.9%),另小于1w者4例(8.3%)、超过4w者5例(10.4%)。所有患者中39例(81.25%)好转出院,9例患者因角膜穿孔或病情严重而行角膜移植术(PKP或LK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共聚焦菌丝侵犯深度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角膜溃疡的范围、前房积脓的情况)与菌丝侵犯深度之间相关;而患者是否伴有前房积脓与菌丝侵犯深度相关(P>0.05),则推断前房积脓并不能决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样方法分析,病程严重程度与住院天数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推断患者的病情越重,住院天数越长,其药物治疗反应越差。结论:真菌角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角膜感染疾病之一,其临床特征较为明显,结合多种诊断方法均可确诊。共聚焦显微镜是诊断真菌角膜炎的高效、特异、无创的诊断技术有效手段,其阳性率高、易于操作、实时动态评估临床疗效,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共聚焦发现菌丝侵犯深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而伴或不伴前房积脓与菌丝深度无明显相关。所有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约2W,大部分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后达到临床痊愈。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局可为反馈诊疗疗效提供一定依据,指导和调整实际临床用药剂量、调整治疗方案,从而在今后开展更多研究、减少住院天数、提高治疗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郝桂莲[9](2014)在《反思的文学:苏珊·桑塔格小说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虽然桑塔格在文化批评界显赫的名声和地位主要来自于她的散文和批评着作,但她本人却更看重自己作为小说家的地位。桑塔格曾明确表述过自己对小说创作的偏爱,认为只有小说才能充分表达自己在批评文章中无法言说的思想,也曾多次表达过要将过去的作品置之身后,从而在创作上重新开始的愿望。这种重新开始的努力,应该说贯穿了她创作生命的始终。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先锋姿态到世纪末的现代主义情怀,桑塔格在她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自我修正。在后期写作的批评文集和两部长篇小说中,她使用了一种更加抒情、怀旧的表达方式,缅怀那些已经逝去的生命,进行了一种“智性的自我表达”。她的长篇小说创作书单不长,但是综观其四部小说,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桑塔格创作手法的改变和批评中心的位移。尽管她早期曾反对将自己的批评理论化的主张,但后期又承认自己在创作与批评上一脉相承,如果我们把桑塔格放在整个文艺理论和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考察的话,不难看出桑塔格的文学文化批评在针砭时弊方面所做的贡献,她为数不多的虚构作品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主张。本论题正是以桑塔格前后四十年创作观的发展变化为着眼点,着重考察桑塔格的长篇小说创作,同时结合她本人在不同时期对文学问题、美学问题及众多艺术家的评论,试图发现她对小说基本要素在理论方面的论说和在创作实践之间的统一。对桑塔格来说,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其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在反思各种流行模式中所彰显的价值。与她所挚爱的作家罗兰·巴特一样,写作也是桑塔格一生的主题。她关于作家及艺术形式所作的精彩论述与她的小说创作一起,诠释了她自己身为作家所坚持的理念和为了这个理念终其一生所作的努力。论文共分八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介绍桑塔格其人其作、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这一部分除了对桑塔格的生平、着作和国内外桑塔格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外,主要强调了小说创作在她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地位。这样就不仅仅限定了本论题的研究范围,同时也把过去将桑塔格简单地视为时代的代言人的说法加以修正,奠定了研究作家桑塔格,而不是批评家桑塔格的基调。第一章从宏观上论述桑塔格的文学现实观。在她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桑塔格的文学现实观经历了从反对“文学模仿现实”到推崇文学反映自身之外的现实这一转变。这种转变主要基于桑塔格对当时过于偏激的文学批评现状的反思,她的前后期小说作品忠实地反映了这一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反对阐释”等批评理念及其小说创作,本章主要讨论桑塔格的小说作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现实的关系。第二章和第三章从微观的角度论述桑塔格的叙事交流观。根据查特曼对于叙事交流过程的总结,这两章分别通过分析“作者之死”、“聚焦”等批评观念,讨论在桑塔格前后期作品中小说作者与叙述者在叙事交流过程中形象及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第四章和第五章也是从微观的层面论述桑塔格的小说故事观。故事是小说的基本层面,当故事走进小说时,它就变成了情节,而人物又是故事情节得以发展的基本要素。桑塔格前期的小说以淡化姓名、地点、情节等传统叙述手段,或者故意突出情节的荒诞不经等方法弱化了人物和情节的因素,在后期的作品中又一反前期的风格,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模型,基本遵循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后现代一片主张解构与不确定的呼声中,又一次叛道离经。这两章分别从桑塔格前后期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等故事要素入手,详细讨论桑塔格小说中的情节构成和人物刻画。第六章与第一章相呼应,从宏观上论述桑塔格的小说形式观。六十年代的桑塔格曾从一个批评家的角度指出了文学作品形式的重要性,而风格,又是经常与形式相重叠的另一个关键词汇。在桑塔格的所有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她为形式付出的努力。但由于所处历史情境不同,她对形式或内容的强调也有所偏重,目的是为了对时代的流弊有所反思和纠正。本章分别从桑塔格小说的时空设置、静默美学等方面阐述桑塔格在不同时期对于小说形式的态度。最后是结语,总结桑塔格关于小说创作及其本质的基本观念,概括她与西方文学传统的关系。虽然我们无法为这样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和一生主张多元文化现实的艺术家归属门类,但基于对其四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的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基本把握桑塔格反思主流文化、不断否定和超越自己的文学艺术观念,更深刻地理解她作为当代智性知识分子代言人的创作理想,看清她身处各种文化思潮中独特的身影。
祝常德[10](2014)在《益肾通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是困扰中老年男性的最为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良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尿频、尿急、进行性排尿困难等。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是本世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尤其是中国,伴随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BPH的发病率也必将进一步增加,其结果必然会严重影响中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甚至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直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治疗BPH的方法大致分三种: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症状较轻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可选择观察等待。症状较重者多需药物治疗,一般选择西药:5α-还原酶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等。α-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松弛平滑肌而改善排尿症状,而5α-还原酶抑制剂则主要通过降低双氢睾酮浓度以缩小前列腺体积,但这些药物有引发体位性低血压、无力、性欲低下甚至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可能。因此,西药治疗前列腺增生受到一定的局限;况且,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虽然首先考虑手术,但是因为此类患者多数年事已高,其一般情况较差,手术的耐受性又是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BPH的发病机制目前不是十分明确,学说较多,其中以雄激素学说最为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该学说由Wilson等于1970年提出,认为BPH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其前列腺组织内双氢睾酮(DHT)的含量异常增多导致,而DHT是在前列腺组织内经5a-还原酶作用从睾酮转化而来。非那雄胺正是基于此理论而开发的药物,临床应用多年,疗效确切。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癃闭”、“精癃”范畴。目前国内多数学者从脾肾亏虚,下焦湿热,或肺壅肝郁,瘀血痰浊,败精阻窍论治。我院男科名医崔学教教授指出,本病病位在精室,病因病机大多为肾虚血瘀。因老年人肾气亏虚,不能温阳化气,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血不行则停而为瘀,郁结精室,阻塞水道。治疗上崔老以益肾祛瘀为法,自创益肾通方(我院制剂,剂型为胶囊),该方组方精妙,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临床应用多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已陆续有关益肾通胶囊临床研究方面的报道,但均不系统,尤其在实验研究方面尚缺乏有益的探索。目的旨在通过从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研究益肾通治疗BPH的疗效,希冀进一步全面评价益肾通胶囊治疗肾虚瘀滞型BPH的临床疗效及深入探索益肾通治疗BPH的机理。方法1.临床观察本试验观察所有患者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男科2012年10月—2013年7月的门诊病人。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益肾通胶囊组、非那雄胺组各30例。益肾通组(A组)予益肾通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连续3个月;非那雄胺组(B组)予非那雄胺片,每次1片,每日一次,连续3个月。观察各组在治疗前、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Vp)、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Ur)的变化,综合评价益肾通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2.实验研究将40只健康SPF级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2)模型对照组;(3)非那雄胺组;(4)益肾通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动物每天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5mg/kg,连续注射给药21d。造模结束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均每日以生理盐水0.3ml灌胃一次;非那雄胺组以0.7mg/kg非那雄胺片(粉碎后溶于0.3ml蒸馏水中)每日灌胃一次;益肾通组以0.7g/kg益肾通(粉末性状,直接溶于0.3ml蒸馏水中)每日灌胃一次。各灌胃液按比例配比后总量均控制在0.3ml。于实验第51天称重每只小鼠,全部断颈处死,剖腹仔细解剖、分离、摘除前列腺(去除附带的结缔组织),滤纸吸去表面液体,万分之一精密天平称重后放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48h,酒精逐级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常规切片4μm,HE染色。OLYMPUS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小鼠前列腺间质增生、炎细胞浸润等情况。随后进行Ki67免疫组化指标的检测,采用Ki67-LI (Ki67-LI labeling index,即记数每例切片随机5个高倍镜视野5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作为统计指标。结果1.临床观察治疗组治疗三个月后IPSS、QOL、Vp、Qmax、Ur比较,均P<0.05;对照组治疗三个月后IPSS、QOL、Vp、Qmax、Ur匕较,均P<0.05;两组分别治疗三个月后IPSS、 QOL、Vp、Qmax、Ur的前后差值比较,均P>0.05。2.实验研究各组小鼠前列腺指数两两比较:P12=0.001(注:P12即1组和2组比较的P值,下同),P13=0.905, P14=0.000, P23=0.001, P24=0.494, P34=0.000;各组小鼠Ki67-LI两两比较:P12=0.000(注:P12即1组和2组比较的P值,下同),P13=0.000,P14=0.000,P23=0.000,P24=0.241,P34=0.000。结论1.益肾通胶囊治疗肾虚瘀滞型前列腺增生在三个月疗程里取得了与保列治(非那雄胺)同等的临床疗效,包括在患者的主观感受上,如IPSS、QOL评分和客观指标上,如Vp、Qmax、Ur等。治疗组(益肾通组)经三个月的治疗后IPSS、QOL评分明显降低,前列腺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最大尿流率改善,残余尿较前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保列治组)相比,各指标改善的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即益肾通胶囊在三个月疗程里治疗肾虚瘀滞型前列腺增生可获得与保列治相近或相似的临床疗效。2.益肾通对小鼠前列腺增生组织细胞并没有明显抑制的作用,而非那雄胺抑制或逆转了部分小鼠前列腺组织细胞的增生,表现出了明显的缩小小鼠前列腺体积的作用。3.综合临床和实验结果,我们推测,益肾通虽然可以在短期内(3个月)达到与非那雄胺同样的临床疗效,但二者机理却不尽相同,益肾通并非通过象非那雄胺那样通过抑制睾酮向二氢睾酮的转化进而抑制前列腺组织的增生,益肾通的疗效机理可能更为复杂。
二、我所喜爱的《国外激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所喜爱的《国外激光》(论文提纲范文)
(2)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何谓西方视觉现代性 |
一、对“视觉现代性”概念的阐释 |
二、对“视觉现代性”概念的定位 |
第二节 西方视觉现代性的理论梳理 |
一、作为现代性哲学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
二、作为现代性社会学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
三、作为现代性审美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视觉现代性与视觉政体 |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的视觉政体 |
一、笛卡尔的视觉中心主义 |
二、视觉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进程 |
第二节 20世纪反视觉主义的视觉政体 |
一、反视觉中心主义的解构理论 |
二、新视觉本体论的理论重建 |
三、反视觉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三节 符号性形象与精神性形象的视觉政体 |
一、视觉技术中的符号性形象与精神性形象 |
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人造视角与技术拜物教 |
第二章 视觉现代性与图像转向 |
第一节 米歇尔与视觉文化 |
一、视觉性与艺术性 |
二、视觉文化的霸权主义 |
三、视觉媒介的批判 |
第二节 米歇尔的图像转向 |
一、作为图像学1.0的转义修辞 |
二、作为图像学2.0的图像何求 |
三、作为图像学3.0的甜蜜形象科学 |
第三节 虚假生命的形象科学 |
一、形象的价值 |
二、形象的政治 |
三、虚假的面孔 |
第三章 视觉现代性与视觉技术装置 |
第一节 克拉里的视觉技术装置 |
一、观察者技术的外在性研究 |
二、观察者知觉的内在性研究 |
三、反视觉: 走向晚期资本主义的观察者技术 |
第二节 散心的谱系——对克拉里视觉考古学的批判 |
一、散心概念与消遣娱乐 |
二、散心感受与早期电影技术 |
三、散心概念的价值差异 |
第四章 视觉现代性与景观社会 |
第一节 景观社会中的视觉文化 |
一、景观社会与图像转向 |
二、景观社会与视觉化 |
三、景观社会与视觉性 |
第二节 总体都市主义与视觉民族志 |
一、德波与总体都市主义计划 |
二、作为视觉民族志的视觉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3)TLR9和NF-κB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Toll样受体家族和NF-κB家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汽车零件增材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汽车零部件材料分类与制造方法 |
1.2.1 汽车零件材料分类 |
1.2.2 汽车零件传统制备方法 |
1.2.3 3D打印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
1.3 PPS简介与应用 |
1.4 3D打印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3D打印技术分类 |
1.4.2 3D打印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PPS增材制造系统搭建与打印样件填充密度研究 |
2.1 PPS原料的性能及测试 |
2.2 实验仪器 |
2.3 PPS 3D打印丝材制备 |
2.4 PPS 3D打印系统的搭建 |
2.5 挤出倍率与边界重复率对PPS增材制造力学性能的影响 |
2.5.1 实验方案 |
2.5.1.1 拉伸样件断面面积的测定 |
2.5.1.2 力学实验方案 |
2.5.2 实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打印参数对PPS增材制造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力学实验标准样件模型 |
3.2 PPS 3D打印样件拉伸实验 |
3.2.1 实验方案 |
3.2.2 实验结果分析 |
3.3 PPS3D打印样件压缩实验 |
3.3.1 实验方案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4 PPS3D打印样件冲击实验 |
3.4.1 实验方案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冷与热处理对PPS增材制造性能影响及汽车零件打印 |
4.1 成形过程冷却条件对PPS增材制造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热处理对PPS 3D增材制造样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1 PPS 3D打印样件拉伸实验 |
4.2.2 PPS 3D打印样件压缩实验 |
4.2.3 PPS 3D打印样件冲击实验 |
4.3 PPS汽车零件打印实验 |
4.3.1 PPS 3D打印汽车齿轮实验 |
4.3.2 PPS 3D打印汽车耐高温零件实验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老人陪护机器人的语音交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语音识别概述 |
1.2.1 语音识别历史 |
1.2.2 语音识别的基本框架 |
1.3 语音识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语音增强技术研究现状 |
1.3.2 特征提取算法研究现状 |
1.3.3 声学模型研究现状 |
1.4 智能陪护机器人应用现状 |
1.4.1 智能陪护机器人应用 |
1.4.2 智能陪护机器人功能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路线 |
1.5.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老人陪护机器人的技术基础 |
2.1 老人陪护机器人语音交互技术 |
2.1.1 语音交互技术 |
2.1.2 语音识别关键技术 |
2.1.3 语音识别框架 |
2.2 语音识别系统的预处理 |
2.2.1 语音信号预处理 |
2.2.2 端点检测 |
2.3 语音增强基本原理 |
2.4 特征提取 |
2.5 基于GMM-HMM的声学建模 |
2.5.1 声学建模单元 |
2.5.2 HMM识别流程 |
2.5.3 HMM基本问题求解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联合最大后验概率的语音增强研究 |
3.1 基于多频带的改进谱减法 |
3.1.1 传统谱减法 |
3.1.2 改进谱减法 |
3.2 基于联合MAP的改进谱减法 |
3.2.1 相位估计偏差 |
3.2.2 联合MAP估计 |
3.2.3 基于联合MAP的多频带谱减法 |
3.3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征提取优化与声学模型实验分析 |
4.1 MFCC特征提取及加权优化 |
4.1.1 MFCC特征提取 |
4.1.2 MFCC特征参数的加权优化 |
4.2 组合特征参数 |
4.2.1 单维数时域特征 |
4.2.2 Teager能量算子(TEO) |
4.2.3 特征组合方式 |
4.3 仿真分析与优化 |
4.3.1 仿真数据采集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3 语音特征参数降维优化 |
4.4 DNN-HMM模型 |
4.4.1 DNN基本计算单元 |
4.4.2 感知器 |
4.4.3 基于DNN-HMM的声学建模 |
4.4.4 DNN参数初始化 |
4.4.5 DNN算法训练 |
4.5 实验与分析 |
4.5.1 实验平台及配置 |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人陪护机器人总体框架 |
5.1 需求分析 |
5.2 基于语音识别的智能陪护机器人系统方案 |
5.2.1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
5.2.2 主要元器件选型 |
5.3 样机造型说明 |
5.3.1 机器人造型说明 |
5.3.2 主要底盘元器件型号介绍 |
5.4 智能语音交互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老人陪护机器人系统实验测试 |
6.1 系统平台设计 |
6.1.1 机器人集成系统搭建 |
6.1.2 人机界面设计 |
6.2 控制系统实验测试 |
6.2.1 样机系统搭建 |
6.2.2 机器人运动与语音交互 |
6.3 智能模块实验测试 |
6.3.1 语音交互模块 |
6.3.2 表情语音交互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流变及特征 |
第一节 戏曲与电视的联姻与互动 |
一、初创阶段(1958-1965年) |
二、停滞和复苏阶段(1966-1978年) |
三、迅速成长阶段(1979-1995年) |
四、持续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 |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及观念衍变 |
一、萌芽期(1978—1987年):摸索、尝试,形式单一 |
二、发展期(1988—1995年):灵活、分众,注重参与 |
三、繁荣期(1996—2003年):娱乐、竞技,打造品牌 |
四、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创新、求变,期待突围 |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特征 |
一、固定性 |
二、综合性 |
三、参与性 |
第二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分类及问题 |
第一节 戏曲剧场型 |
一、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定义 |
二、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分布情况 |
三、戏曲剧场型栏目的构成元素 |
四、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
第二节 戏曲知识型 |
一、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定义 |
二、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分类 |
三、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
第三节 戏曲综艺型 |
一、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定义 |
二、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元素 |
三、综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新类型——真人秀 |
一、戏曲真人秀栏目概述 |
二、戏曲真人秀栏目的构成元素 |
三、戏曲真人秀的文化坚守与传播效应 |
四、戏曲真人秀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
第三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调查与收视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过程及样本情况 |
第二节 受众接触戏曲的渠道分析 |
一、问卷的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
二、总体情况分析 |
三、不同年龄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
四、不同文化程度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
五、不同居住地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
六、结论及启示 |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观众的收视行为分析 |
一、问卷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
二、戏曲电视栏目的到达率 |
三、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热度分析 |
四、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动机分析 |
五、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时段分析 |
六、结论及启示 |
第四节 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倾向分析 |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
二、总体情况分析 |
三、不同年龄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
四、不同文化程度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
五、不同居住地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
六、结论及启示 |
第五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评价分析 |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
二、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总体评价 |
三、当前戏曲电视栏目所存在的问题 |
四、观众对中央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
五、观众对省级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
六、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素质的要求 |
七、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评价 |
八、结论及启示 |
第四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 |
第一节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戏曲电视栏目 |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释义 |
二、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冲击 |
三、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启示 |
四、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 |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观念定位 |
一、品质本土化 |
二、品位平民化 |
三、品格人文化 |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定位 |
一、巩固忠实受众 |
二、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 |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内容定位 |
一、传统韵味 |
二、时代特征 |
三、地方特色 |
四、娱乐本位 |
五、多元融合 |
第五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制作与包装 |
第一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策划与改版 |
一、策划手段 |
二、改版创新 |
三、传播与合作模式 |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主持艺术 |
一、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类型 |
二、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选择 |
三、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 |
四、主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外在包装 |
一、栏目名称 |
二、栏目形象标志 |
三、栏目宣传口号 |
四、栏目片头、片花、片尾 |
余论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 |
参考文献 |
附录A:戏曲电视栏目受众调查问卷 |
附录D:若干优秀戏曲电视栏目台本 |
附录E:诸种戏曲电视综艺形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翻译学归结论视域下日语气象科技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以《天气》中获奖纪念演讲稿的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
摘要 |
第一章 はじめに |
第一节 翻訳背景と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先行研究 |
一 気象科学技术翻訳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二 翻訳学还元论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第二章 翻訳前の准备 |
第一节 翻訳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
一 日本気象学会とその机関志『天気』 |
二 翻訳テキストに対する分析 |
三 読者层分析 |
第二节 翻訳理论の指导 |
一 翻訳学还元论の提出 |
二 翻訳学还元论の内容 |
三 翻訳学还元论の意义 |
四 翻訳学还元论が本テキストにおける応用 |
第三节 知识の准备 |
一 专门知识 |
二 翻訳ツール |
三 对訳テキスト |
第三章 翻訳実例分析 |
第一节 最适関连规则 |
一 名词 |
(一) 专门用语 |
(二) 固有名词 |
(三) 同形类义语 |
(四) 同形异义语 |
二 指示代名词と副词 |
三 同じ単语が异なる文における翻訳 |
第二节 ディスコース等価规则 |
一 ディスコース等価规则の指导による长文の翻訳 |
(一) 语顺転换 |
(二) 加訳と减訳 |
(三) 分訳と合訳 |
二 ディスコース等価规则の指导による受け身文の翻訳 |
(一) 受け身式の动词の省略 |
(二) 受け身文の主动态への翻訳 |
三 ディスコース等価规则の指导による図表と公式の翻訳 |
第三节 文体适当规则 |
一 挨拶文の翻訳 |
二 口语的な表现の翻訳 |
第四章 终わりに |
第一节 本翻訳実践による経験と心得 |
第二节 本翻訳実践における问题と不足 |
参考文献 |
付録 |
付録1 原文 |
付録2 译文 |
付録3 术语表 |
付録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翻译硕士(日语)笔译实践导师核准意见书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4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反思的文学:苏珊·桑塔格小说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桑塔格其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目前桑塔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桑塔格的文学现实观 |
第一节 意义的影子世界 |
第二节 对历史的重构 |
小结 |
第二章 桑塔格的小说作者观 |
第一节 作者之死 |
第二节 作者不死 |
小结 |
第三章 桑塔格的叙事主体观 |
第一节 单一聚焦叙述者 |
第二节 多重聚焦叙述者 |
小结 |
第四章 桑塔格的小说情节观 |
第一节 行为情节 |
第二节 思想情节 |
小结 |
第五章 桑塔格的小说人物观 |
第一节 虚构性人物 |
第二节 主题性人物 |
小结 |
第六章 桑塔格的小说形式观 |
第一节 从心理时空到历史时空 |
第二节 从“静默”到“言说”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益肾通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学对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一、定义 |
二、流行病学 |
三、病因学 |
四、病理学 |
五、临床表现 |
六、诊断 |
七、鉴别诊断 |
八、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一、病因病机 |
二、中医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现状 |
第三节 前列腺增生动物实验的研究进展 |
一、造模 |
二、药效及机理研究 |
第四节 益肾通胶囊既往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 |
一、临床研究 |
二、实验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特征比较 |
二、疗效结果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药物 |
三、造模药物 |
四、实验场所 |
五、实验试剂 |
六、实验方法 |
七、具体的实验步骤 |
八、统计学方法 |
九、技术路线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入组时各组小鼠体重比较 |
二、出组时各组小鼠体重比较 |
三、各组小鼠前列腺湿重比较 |
四、各组小鼠前列腺指数比较 |
五、各组小鼠前列腺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 |
六、各组小鼠Ki67-LI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我所喜爱的《国外激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EM的地貌形态原真度研究 ——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例[D]. 戴子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D]. 张鹏.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3]TLR9和NF-κB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 闫家笛. 郑州大学, 2019(07)
- [4]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汽车零件增材制造研究[D]. 王玉磊. 吉林大学, 2018(01)
- [5]老人陪护机器人的语音交互技术研究[D]. 李婉玲. 江南大学, 2018(01)
- [6]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D]. 邵振奇.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5)
- [7]翻译学归结论视域下日语气象科技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以《天气》中获奖纪念演讲稿的翻译为例[D]. 周宇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3)
- [8]4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D]. 代龙龙. 山东大学, 2016(01)
- [9]反思的文学:苏珊·桑塔格小说艺术研究[D]. 郝桂莲. 四川大学, 2014(11)
- [10]益肾通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祝常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