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声,王洁民[1](1990)在《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各稀土元素相同的地球化学性状,使它们常以一个特殊的"共性集团"存在于自然界里,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常作整体运移。但当地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它们呈现出有规律的分馏,且具特定的分配模式。所以地质学家把它们作为一种重要地球化学跟踪元素来研究一些重大地质问题。如用来探讨各种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乃至研究地壳、地幔,地球及
刘振声,王洁民[2](1990)在《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稀土元素相同的地球化学性状,使它们常以一个特殊的“共性集团”存在于自然界里,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常作整体运移。但当地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它们呈现出有规律的分馏,且具特定的分配模式。所以地质学家把它们作为一种重要地球化学跟踪元素来研究一些重大地质问题。如用来探讨各种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乃至研究地壳、地幔,地球及
秦燕,王登红,盛继福,王岩[3](2019)在《中国不同类型钨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钨矿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可以反映成矿作用的条件和过程,为矿床成因提供有效的信息。中国钨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硕果累累,从单矿种角度进行全国性的系统总结十分必要。本文统计了1990年至2016年间不同类型钨矿床钨矿石矿物及与成矿有关岩体的稀土元素300多组数据。通过总结可知,不同类型钨矿床钨矿石矿物及与成矿有关花岗岩中稀土元素的总量和稀土配分曲线不同,这与成矿原始物质及成矿时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有关。不同类型钨矿床大部分具有Eu负异常的特征,显示成矿条件为较高温的还原环境;黑钨矿及其成矿岩体的稀土分配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从关系,但是,黑钨矿中的稀土元素并没有随着岩浆-流体的结晶分异而富集。
祁生胜[4](2015)在《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依托―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青海省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及东昆仑地区新近完成的1:25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对东昆仑造山带火成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采用QAP实际矿物定名和TAS、CIPW An-Ab-Or化学分类的双重岩石学命名方法,利用统一的岩石地球化学方法,筛选大量高精度锆石U-Pb同位素数据,通过造山带火成岩编图,厘定火成岩自然岩石组合,划分构造岩石组合,建立了东昆仑造山带火成岩时空格架,分析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作用关系,探讨了东昆仑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通过调查研究,在东昆仑造山带新发现了晚寒武世TTG花岗岩、志留纪TTG花岗岩、早泥盆世火山岩、晚二叠世火山岩等岩石构造组合,重新厘定了环斑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基性岩墙群等岩石构造组合及万宝沟群、祁漫塔格群、鄂拉山组、八宝山组等火山岩地层的形成时代,明确了与东昆仑造山带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岩石构造组合,确定了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典型的俯冲增生造山带,并探讨了分阶段的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岩浆演化,为东昆仑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基础资料。东昆仑地区的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可划分为与大洋环境、与洋俯冲、与碰撞有关、与后碰撞阶段伸展环境有关的四个类型的17种岩石构造组合,并经历了蓟县纪-青白口纪、寒武纪-晚泥盆纪、石炭纪-侏罗纪三个构造岩浆旋回。蓟县纪-青白口纪昆中断裂以南为MORS蛇绿岩和洋岛-海山组成的昆中洋,北侧为以古元古代变质基底为主的昆北陆块,新元古代碰撞汇聚形成强过铝花岗岩。寒武纪-泥盆纪为原特提斯洋阶段,昆中断裂以南的MORS蛇绿岩和以北的那陵郭勒河、昆北两条SSZ型蛇绿岩-弧后盆地,形成典型的弧盆系结构,寒武纪-奥陶纪发育与俯冲有关的火成岩组合,志留纪时原特提斯洋开始闭合,形成规模巨大的南昆仑俯冲增生杂岩带和强过铝花岗岩,并形成与S型花岗岩有关的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钨矿,但北部的弧后盆地持续俯冲;早泥盆世不整合在昆中断裂两侧俯冲增生杂岩带和岩浆弧上的高钾陆相火山盆地,标志东昆仑造山带拼合成一整体,造山带两侧形成大量碰撞汇聚环境高钾-钾玄岩质花岗岩组合,中间出现与伸展作用有关的基性杂岩、基性岩墙群和高分异长英质花岗岩,形成与基性-超基性杂岩有关的岩浆熔离型铜镍矿,造山带处于一个持续的洋陆转换阶段碰撞汇聚环境。石炭纪-侏罗纪为古特提斯洋阶段,昆南断裂以南的石炭-二叠纪MORS蛇绿岩和兴海-沟里楔状SSZ型蛇绿岩,构成东昆仑造山带的边界,向北到昆中断裂为弧前盆地,以北为陆缘弧,总体构成一个典型的后退式的俯冲增生的弧盆系,从中二叠世-晚三叠世形成一系列的向南逐渐退缩的外弧-主弧-内弧的岩浆弧组成极性,并在中三叠世进入岩浆活动的高峰期,形成与大规模的俯冲碰撞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和陆相火山岩型矿床;侏罗纪后布青山带进入碰撞阶段,而昆南断裂以北则进入俯冲增生后伸展环境,从而结束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活动。通过研表明,东昆仑造山带并未经历一个区域性伸展或大规模的后造山过程,亦未出现完整的陆-陆碰撞造山,它只是一个南侧不同时期的大洋不连续的向北俯冲增生而形成的一个增生造山带。
刘杰勋[5](2019)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东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辽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中生代开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经历了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时期构造-岩浆活动的理想地区。本文以辽东地区早白垩世岩浆岩、断陷盆地和区域主干断裂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年代学资料和本文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将研究区中生代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划分为三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弱伸展作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时期(俯冲挤压)和早白垩世时期(区域伸展)。本文通过对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Lu-Hf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讨论了它们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同时,对辽东地区断陷盆地的发展演化过程与主干断裂的空间分布、变形发展进行研究,并综合区域上前人各项研究成果,探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辽东地区的中生代构造演化史,也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的机制与动力学原因进行讨论。早白垩世时期,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地区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在辽东地区形成了众多的侵入岩体。大营子地区的帽盔山二长花岗岩、关门山地区的花岗斑岩-碱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凤城地区的凤凰山二长花岗岩、桓仁地区的太平哨碱长花岗岩都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A型花岗岩,它们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和不相容元素(K、Rb、Th),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i)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营子地区的荒地花岗闪长岩与凤城地区的大兴二长花岗岩则是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岩浆起源于因地幔底侵作用发生垂向增生加厚的、在高压条件下加热部分熔融的下地壳。朝阳岩体为苏长辉长岩,属于准铝质系列岩石,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U、P、Ti),轻稀土元素富集,岩浆起源于在源区或上升过程中有地壳物质加入的上地幔熔融。上述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发现和确定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早白垩世期间正处于伸展构造背景。辽东地区中生代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与构造活动紧密相关,根据盆地内沉积的不同时代地层,可以将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侏罗纪时期和早白垩世时期。其中,田师傅-赛马-叆阳断陷盆地自早侏罗世开始沉积,中间经历了数次地壳隆升和下降,盆地内部地层不连续,存在沉积间断。而大营子-朝阳-黄花甸断陷盆地、刘家河断陷盆地及桓仁断陷盆地则都形成于早白垩世时期,盆地内发育小岭组火山-沉积建造。上述中生代断陷盆地演化过程明显受控于构造活动的影响和改造。通过对辽东地区燕山期构造研究,并结合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时间规律,辽东地区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研究区受到古亚洲洋与华北板块碰撞后拉伸应力作用,处于较弱的伸展构造环境。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以低角度缓速向欧亚大陆俯冲,研究区内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并形成了典型的挤压作用产物—逆冲推覆构造,而同时期的岩浆岩也以具有加厚地壳背景的活动大陆边缘弧花岗岩为主。早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发生俯冲速度、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并产生回退效应,导致研究区内形成了大量的伸展构造。早白垩世时期,研究区产生的区域性的伸展构造与古太平洋俯冲关系密切。研究区近乎同时发生了拆沉作用与软流圈上涌,它们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岩石圈的减薄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时期,与辽东地区相邻的开原地区、吉林东部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持续俯冲,并最终闭合,而后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但上述过程对辽东地区影响较弱。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处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后碰撞伸展环境,整个区域为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的初始阶段。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欧亚大陆板块进行俯冲,陆壳发生加厚,辽东地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早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发生俯冲退回和俯冲方向的改变,区域挤压转变为区域伸展,华北克拉通发生了强烈的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
朱维娜[6](2014)在《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中段典型铁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位于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拼合部位西天山造山带,发育众多大中型铁矿床。目前已有工作主要集中在成矿带东段,为更好了解该地区的成矿规律,本文选择中段松湖、穹库尔、尼新塔格三个铁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矿床地质特征并划分成矿阶段,通过电子探针测试、单矿物微量元素分析、岩浆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测试和稳定同位素研究,对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及矿床类型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主要认识如下:1、松湖铁矿早阶段磁铁矿的形成与高K-酸性岩浆热液相关,晚阶段磁铁矿化作用发生在岩浆活动晚期或间歇期,表现为热液成因。穹库尔铁矿磁铁矿的形成同样经历了早、晚两个阶段,结构特征及元素含量与松湖铁矿存在差异,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强烈的热液叠加改造作用。2、尼新塔格铁矿磁铁矿形成于早、中、晚三个期次,电子探针测试结果显示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磁铁矿中Zn、Sc、Co、Cu含量较高,具有岩浆及热液交代成因磁铁矿的特点,但Ni含量和Ti/V比值普遍偏低,排除了岩浆成因的可能性,整体呈现出热液成矿的特点。3、尼新塔格矿区内出露岩浆岩为主动大陆边缘岩浆弧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来源相同,前者具低钾弱过铝质钙碱性特征,两个样品锆石U-PbLA-ICP-MS年龄分别为324.5±2.0Ma和322.9±2.6Ma;后者属准铝质钾玄岩系列,两个样品锆石U-Pb LA-ICP-MS年龄分别为334.4±2.3Ma和333.6±2.2Ma。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岩浆来源复杂,以较年轻的地幔物质为主,受古老地壳混染。4、三个矿床黄铁矿的δ34S变化范围为-3‰3.7‰,相对集中,接近地幔硫同位素组成,说明硫源较为单一,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系统。碳、氧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与海水混合的特点,但以岩浆水为主。5、综合本次研究工作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松湖、穹库尔、尼新塔格铁矿形成于岛弧环境,构成了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其中松湖、穹库尔铁矿为海相火山热液型铁矿床,形成于同期成矿作用,仅就位空间存在差异;尼新塔格铁矿形成稍晚,为海相次火山热液型铁矿床,隐爆作用使其矿化特征区别于前两个矿床。
余小灿,王春连,刘成林,张招崇,徐海明,谢腾骁[7](2014)在《江陵凹陷古新统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稀土元素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已成为研究湖泊沉积物的物源、古环境和古气候等变化的良好示踪剂。笔者采集江陵凹陷GK2井古新统沙市组上段岩芯样品21件、新沟嘴组下段岩芯样品39件,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其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REE为67.941284.385μg/g,平均值为174.63μg/g,高于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值,稍大于北美页岩。样品的δEu值为0.610.89,平均为0.71,中度Eu异常;δCe值为0.880.99,平均为0.93,Ce微负异常。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为LREE、HREE分异明显,LREE呈现右倾,HREE较为平坦,富集LREE,HREE相对亏损。δEu、δCe值的变化表明当时的水体为还原环境;∑REE和(La/Yb)N值的变化表明,从沙市组上段到新沟嘴组下段气候由干热变得相对暖湿;物源以沉积岩为主,也有部分可能来自花岗岩和玄武岩。黄陵隆起的隆升剥蚀过程和东秦岭、华容地区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江陵凹陷样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秦岭、黄陵隆起和华容地区花岗岩在古新世时期可能向江陵凹陷提供了物源。
李平[8](2011)在《中天山中西段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对天山洋陆转换时限的制约》文中认为中国天山为中亚巨型复合造山系的中国境内部分,由于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相对复杂性,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古生代南天山洋闭合时限这一科学问题仍存有较大争议。本文通过中天山中-西段花岗岩的岩石学成因研究对天山古生代洋盆的洋-陆转换过程进行了探讨,进而限定了南天山洋的闭合时限。根据区内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变形程度和LA-ICPMAS锆石U-Pb定年资料,中天山中西段花岗质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花岗质岩浆活动发生在495-460Ma之间,此阶段花岗岩主体分布在那拉提山西段,一般规模较小,多呈带状分布,显示有较强的区域变形特征,岩石组合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系列;第二阶段花岗质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440-390Ma之间,此阶段花岗岩主体分布在那拉提山中西段和巴伦台地区,成带状或不规则面状分布,具有区域变形,在构造带发育部位变形强烈。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伴有少量的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第三阶段主要发生在370~310Ma之间,该阶段形成的花岗岩主要出露在那拉提山东段,多呈不规则面状或椭园状产出,无显着变形特征(除强构造变形带外)。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系列,含有少量的闪长岩。第四阶段为300-260Ma,该期花岗岩多为未变形的碱长花岗岩,在区内零星分布。中天山中西段不同时段花岗岩体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在碱含量、铝饱和指数、Eu、Nd和Ti等元素的亏损程度上表现的较为明显。Sr-Nd同位素多反映其为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研究区内花岗岩自269.7Ma至494.2Ma之间均显示有Nb、Ti、P等元素的亏损,前人多以此作为天山古生代洋盆持续俯冲的地球化学依据。但本文认为此种地球化学特征也可源自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是源区与形成构造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中天山南缘花岗岩的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其物质源区较为复杂,包含有前寒武纪古老地壳物质和古生代新生地壳两部分。形成于370Ma之前的花岗岩,一部分具有负的εHf(t)值,且T2DM远大于岩体的形成年龄,因而为前寒武纪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其余形成年代大于370Ma的花岗岩具有正εHf(t)值,为亏损地幔形成的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且可能含有古老地物质的加入),这种新生地壳可能为弧岩浆作用的产物;360Ma后,伴随花岗质岩浆的大规模活动,形成有具有正的εHf(t)值的花岗岩,反映了石炭纪之后中天山南缘侵入岩带的物质源区可能有幔源物质加入。本文认为在花岗质岩浆宁静期前后,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所反映的两次地幔物质的加入,极有可能同石炭纪前后天山地区地壳的侧向增生和垂向增生有关。通过综合分析,本文认为370-360Ma为天山造山带的主碰撞期;370Ma之前为古生代南天山洋及更早的帖尔斯克依洋俯冲消亡阶段形成;360Ma之后南天山洋完成闭合,研究区形成一定数量和后碰撞阶段伸展环境的花岗岩。尤其是石炭纪初期区内显示的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和幔源物质加入事件,暗示360Ma之后,天山全区已经进入碰撞后大陆伸展的阶段。因而本文认为,南天上山洋的闭合时限应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石强[9](2020)在《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前寒武纪石榴花岗岩变质深熔成因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大青山-集宁-凉城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孔兹岩带中-东段,是典型的古元古代早前寒武纪基底出露区,区内古元古代孔兹岩系和深熔石榴花岗岩广泛出露,期间分布相对较少的大青山表壳岩、基性辉长/苏长岩和紫苏花岗岩。孔兹岩带内石榴花岗岩深熔现象的广泛出露使得其成为研究深熔作用天然实验室。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基础上,利用SHRIMP锆石U-Pb定年、EPMA电子探针矿物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大青山-集宁-凉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岩石进行系统的研究,取得以下的认知:1)大青山地区哈德门沟石榴花岗岩和大青山表壳岩,野外空间上密切共生渐变过渡,二者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有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哈德门沟的一条地质剖面上依次可以观察到大青山表壳岩石榴黑云母片麻岩、深熔含夕线堇青石榴黑云母片麻岩和石榴花岗岩。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含夕线堇青石榴黑云母片麻岩中获得一期变质成因锆石年龄2367±8Ma,石榴花岗岩中获得深熔成因锆石年龄2434±6Ma,表明石榴花岗岩变质深熔作用发生在2.43-2.37Ga之间,认为变质深熔作用与2.45-2.37Ga构造事件密切相关。平方沟紫苏花岗岩样品中获得其深熔年龄为2466±8Ma,结合以往资料,认为石榴花岗岩和紫苏花岗岩的深熔作用可能发生在2.452.37Ga期间,并且与区内基性岩浆底侵事件有关。2)对大青山地区含夕线堇青石榴黑云母片麻岩与石榴花岗岩进行相平衡模拟研究,分辨出变质作用演化的3个阶段,其早期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以石榴石变斑晶中石榴石+黑云母+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包体为特征;峰期变质阶段典型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钾长石+斜长石+夕线石+石英+熔体;峰后近恒温减压和降温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黑云母+堇青石+斜长石+石榴石+石英+夕线石+钾长石+熔体,堇青石与大量的斜长石伴生以及堇青石中含有细粒的石英和斜长石包体,暗示可能发生以下黑云母脱水熔融反应:Bio+Sil+Q±Pl→Crd+Melt。此外,石榴石边部被堇青石围绕,可能发生的熔融反应为:Gt+Sil+Melt→Crd+Bio。通过相平衡模拟进一步限定变质作用三个阶段的温压条件,依次为650–750℃/5.3–8.9kbar,800–830℃/9.8–11.2kbar和780–810℃/5.0–6.0kbar,形成一条具有顺时针特征的变质作用演化P-T轨迹。结合以往资料,认为研究区石榴花岗岩深熔作用可能发生在具有顺时针P-T轨迹的峰期及峰期后等温降压过程,主要是钾长石熔融和黑云母熔融。3)通过SHRIMP锆石U-Pb定年,集宁-凉城一带三件斑状中细粒石榴花岗岩样品获得1.90-1.93Ga变质深熔年龄,三件富铝片麻岩样品中获得变质锆石年龄为1.89-1.92Ga,结合以往资料,表明石榴花岗岩变质深熔作用发生在1.90-1.93Ga期间,同时存在一期1.90-1.92Ga变质事件年龄。巨斑状石榴花岗岩获得1915±5Ma变质深熔年龄,两件细粒含石榴花岗岩中变质成因锆石获得变质锆石年龄为1909±6Ma和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1911±23Ma,大什子紫苏正长片麻岩中变质成因锆石获得变质年龄为1925±6Ma。综上所述,集宁-凉城地区至少存在一期1.90-1.93Ga构造事件,同时对应一期深熔石榴花岗岩。通过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对比分析,认为斑状中细粒石榴花岗岩、巨斑状石榴花岗岩和细粒含石榴花岗岩与1.96-1.90Ga期间变质辉长和苏长岩底侵事件有关。4)深熔石榴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源岩具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但是又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石榴花岗岩中具有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等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相对富集的特征。研究表明Eu富集型样品中斜长石含量相对较高和石榴子石含量可能相对较少,这种Eu的异常特征成为小规模深熔岩石最标志性的特点之一。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尾部上翘的特点与石榴石、锆石及磷灰石有关。深熔作用的发生对源岩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酸性端元可能更容易发生深熔。对源岩的继承性在于近原地的成因使得深熔岩浆尽最大可能保持源岩的组分特征,未发生元素的重新分配;差异性则暗示与深熔作用及之后的熔体原地-半原地-远半原地的汇聚和流动有关。5)依据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按照深熔熔体运移的距离,将华北克拉通北缘孔兹岩系内出露的深熔花岗岩分为原地、近原地、半原地及远半原地石榴花岗岩。这些原地→远半原地石榴花岗岩具有局部岩石类型逐渐趋于单一化的特点,说明岩石成分逐渐均匀,与其源岩的差异性逐步增强,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下形态和获得年龄均与其源岩具有相似性,认为区内石榴花岗岩是其源岩在不同深熔程度下,熔体发生不同距离运移的产物。研究表明石榴花岗岩主要为变泥岩部分熔融和变杂砂岩部分熔融,与其源岩大青山表壳岩石榴黑云母片麻岩(哈德门沟石榴花岗岩源岩)/孔兹岩系富铝片麻岩(集宁-凉城石榴花岗岩源岩)特征一致。同时,深熔作用对源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源岩的酸性端元可能更容易发生深熔。6)综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华北克拉通大青山-集宁-凉城石榴花岗岩经历如下演化过程形成:2.45-2.37Ga期间,大青山地区幔源基性岩浆底侵形成局部热点,(夕线堇青)石榴黑云母片麻岩发生变质深熔作用,熔体经历原地-近原地运移,形成哈德门沟石榴花岗岩。同时,哈德门沟-平方沟中基性麻粒岩发生深熔作用,深熔熔体与残留体、残留矿物相逐渐分离形成紫苏花岗岩。1.96-1.92Ga期间,集宁凉城一带发生大规模的变质辉长苏长岩等幔源基性岩浆底侵事件,中-上地壳孔兹岩系富铝片麻岩发生深熔,形成大规模的深熔熔体。1.92-1.90Ga期间,深熔熔体在原地结晶成岩,残留体与熔体未发生分离,形成赋存在深熔富铝片麻岩中团块状石榴花岗岩;深熔熔体经原地-近原地运移后,残留矿物相与熔体初步分离,结晶成岩形成斑状中细粒石榴花岗岩;部分深熔熔体在与基性岩浆充分接触后可能发生成分的置换,受到局部热点的影响经半原地运移,残留矿物相与大部分熔体分离,形成巨斑状石榴花岗岩;最终,深熔熔浆经远半原地运移萃取出成分相对均一、残留体与熔体几乎完全分离的细粒含石榴花岗岩岩株。
陶继华,李武显,李献华,岑涛[10](2013)在《赣南龙源坝地区燕山期高分异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O同位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南南岭地区广泛分布燕山早期花岗岩,其中大型花岗岩基常常分布在南岭腹地(粤中,北地区),而南岭北缘的赣南地区分布许多小岩体,并大量伴生有具工业价值的稀有金属矿床(W,Sn,Nb和Ta).本文系统研究了赣南地区侵入龙源坝杂岩体中的3个燕山期小岩体,研究表明它们的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获得的龙源坝-澄江和小幕北黑云母花岗岩的SIMS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56.7±1.2)和(156.1±2.1)Ma,江头东二云母花岗岩SIMS锆石U-Pb年龄为(156.4±1.3)Ma.黑云母花岗岩以高硅(SiO2=70%~79%),高钾(K2O/Na2O>1.9)和过铝质(ASI=1.05~1.33)为特征.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富集Rb,Th,Pb和LREE,贫Ba,Nb,Sr,P和Ti,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10.7~13.5),Eu负异常(δEu=0.28~0.41);二云母花岗岩也具有高硅(SiO2=75%~79%),高钾(K2O/Na2O>1.2)和过铝质(ASI=1.09~1.17)特征.更富集Rb,Th,Pb和强烈亏损Ba,Nb,Sr,P和Ti,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La/Yb)N=0.75~1.08),Eu负异常十分强烈(δEu=0.02~0.04),具有明显的稀土四分组特征(TE1.3=1.10~1.14).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特征,εNd(t)分别为13.0~9.6和11.5~7.7,锆石Hf-O同位素组成也相似,黑云母花岗岩εHf(t)=10.8~7.9,δ18O=7.98‰~8.89‰和εHf(t)=13.8~9.1,δ18O=8.31‰~10.08‰;二云母花岗岩εHf(t)=11.3~8.0,δ18O=7.91‰~9.77‰,反映它们来自以沉积物为主的地壳源区,并有小比例的地幔物质的贡献.尽管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许多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它们更可能来自于具I-型花岗岩特征的原始岩浆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富铝的沉积围岩所造成,因此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具有稀土元素四分组特征,但是有与黑云母花岗岩相似的同位素特征,因此也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是由于经历去气作用的晚期岩浆流体的交代造成.不存在流体的单一体系条件下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以及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是没有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的高分异花岗岩,存在流体的多元体系条件下岩浆演化晚期,经历了熔体-流体的分离以及流体-气相的分离作用,并产生自交代作用才可能形成具有稀土元素四分组特征的海鸥型高分异花岗岩.稀土元素四分组特征是华南燕山早期稀有金属成矿的重要标志,反映了成矿流体的交代作用.
二、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不同类型钨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钨矿床钨矿石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 中国钨矿床相关岩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 讨论 |
4.1 钨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成因意义 |
4.2 钨矿床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类型的关系 |
4.3 与黑钨矿成矿有关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关系 |
5 结论 |
(4)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1.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工作目的 |
1.2 东昆仑造山带火成岩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
1.3 东昆仑地区地质调查研究程度 |
1.4 研究内容、工作方法和概况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5 科学意义 |
2.东昆仑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格架划分 |
2.2.区域断裂 |
2.3.地层 |
2.4.侵入岩 |
2.5.火山岩 |
2.6.变质岩 |
2.7.区域成矿作用 |
3.元古代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 |
3.1 中元古代蛇绿岩组合 |
3.2.中元古代洋岛玄武岩组合 |
3.3.新元古代与碰撞有关的强过铝花岗片麻岩组合 |
4.寒武纪-泥盆纪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 |
4.1.寒武-奥陶纪蛇绿岩组合 |
4.2.寒武纪与洋俯冲有关的侵入岩组合 |
4.3.奥陶纪火成岩组合 |
4.4.志留纪侵入岩组合 |
4.5.泥盆纪岩石构造组合 |
5.石炭纪-侏罗纪火成岩组合 |
5.1.石炭-二叠纪蛇绿岩组合 |
5.2.中晚二叠世火成岩组合 |
5.3.三叠纪火成岩组合 |
5.4.早侏罗世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 |
6.与火成岩有关的成矿作用研究 |
6.1.东昆仑造山带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类型 |
6.2.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及时空分布特点 |
6.3.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 |
7.东昆仑火成岩时空格架和构造演化特征 |
7.1 东昆仑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划分 |
7.2 东昆仑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对构造演化阶段的约束 |
7.3 东昆仑地区火成岩时空格架 |
7.4.东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岩浆演化 |
8.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东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的破坏研究现状 |
1.2.2 辽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研究现状 |
1.2.3 辽东地区中生代伸展构造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本论文依托的项目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元古界 |
2.2.2 新元古界 |
2.2.3 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第3章 辽东中东部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及构造背景 |
3.1 辽东大营子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 |
3.1.1 岩相学特征 |
3.1.2 年代学特征 |
3.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3.1.5 源区性质及岩石成因 |
3.2 辽东关门山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 |
3.2.1 岩相学特征 |
3.2.2 年代学特征 |
3.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3.2.5 源区性质及岩石成因 |
3.3 辽东凤城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 |
3.3.1 岩相学特征 |
3.3.2 年代学特征 |
3.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3.3.5 源区性质及岩石成因 |
3.4 辽东太平哨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 |
3.4.1 岩相学特征 |
3.4.2 年代学特征 |
3.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4 源区性质及岩石成因 |
3.5 辽东中东部地区白垩纪岩浆活动构造背景 |
第4章 辽东地区中生代断裂活动 |
4.1 北东向断裂构造 |
4.1.1 鸭绿江岩石圈断裂带 |
4.1.2 太平哨断裂带 |
4.1.3 庄河-桓仁岩石圈断裂带 |
4.1.4 刘家河-青堆子断裂带 |
4.1.5 寒岭-偏岭岩石圈断裂带 |
4.2 东西向、南北向逆冲推覆构造 |
4.2.1 赛马双重逆冲推覆构造 |
4.2.2 玄羊-叆阳双重逆冲推覆构造 |
4.2.3 太子河叠瓦扇推覆构造 |
4.3 拆离断层 |
4.3.1 大营子-黄花甸拆离断层 |
4.4 断裂构造小结 |
第5章 辽东中生代断陷盆地空间分布与演化 |
5.1 大营子-朝阳-黄花甸断陷盆地 |
5.1.1 盆地宏观地质特征 |
5.1.2 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 |
5.1.3 控盆断裂 |
5.1.4 断陷盆地的形成时代 |
5.2 刘家河断陷盆地 |
5.2.1 盆地宏观地质特征 |
5.2.2 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 |
5.2.3 控盆断裂 |
5.2.4 断陷盆地的形成时代 |
5.3 本溪田师傅-赛马-叆阳断陷盆地 |
5.3.1 盆地宏观地质特征 |
5.3.2 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 |
5.3.3 控盆断裂 |
5.3.4 断陷盆地的形成时代 |
5.4 桓仁断陷盆地 |
5.4.1 盆地宏观地质特征 |
5.4.2 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 |
5.4.3 控盆断裂 |
5.4.4 断陷盆地的形成时代 |
5.5 辽东地区中生代断陷盆地构造演化 |
5.5.1 侏罗纪时期盆地的构造演化 |
5.5.2 白垩纪时期盆地的构造演化 |
第6章 辽东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 |
6.1 辽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 |
6.1.1 三叠纪岩浆活动 |
6.1.2 侏罗纪岩浆活动 |
6.1.3 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
6.2 构造活动 |
6.2.1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弱伸展作用) |
6.2.2 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时期(俯冲挤压) |
6.2.3 早白垩世时期(区域伸展) |
6.3 区域性伸展构造与岩石圈减薄的机制及动力学原因的讨论 |
6.4 辽东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中段典型铁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演化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3 区域矿产 |
第3章 松湖铁矿成矿地质特征 |
3.1 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物组成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期次划分 |
3.6 矿物学特征 |
3.6.1 测试对象及分析方法 |
3.6.2 分析结果 |
3.6.3 磁铁矿成因意义 |
第4章 穹库尔铁矿成矿地质特征 |
4.1 地质特征 |
4.2 矿体特征 |
4.3 矿石特征 |
4.4 围岩蚀变 |
4.5 成矿期次划分 |
4.6 矿物学特征 |
4.6.1 早阶段磁铁矿 |
4.6.2 晚阶段磁铁矿 |
4.6.3 条带状磁铁矿 |
4.6.4 微量元素特征 |
第5章 尼新塔格铁矿成矿地质特征 |
5.1 地质特征 |
5.1.1 地层 |
5.1.2 构造 |
5.1.3 岩浆岩 |
5.2 矿体特征 |
5.3 矿石特征 |
5.3.1 矿物组成 |
5.3.2 矿石结构构造 |
5.4 围岩蚀变 |
5.5 成矿期次划分 |
5.6 矿物学特征 |
5.6.1 主量元素 |
5.6.2 微量元素 |
第6章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
6.1 岩相学特征 |
6.2 地球化学特征 |
6.2.1 测试对象及分析方法 |
6.2.2 分析结果 |
6.3 锆石 U-Pb 年代学 |
6.3.1 测试对象及分析方法 |
6.3.2 分析结果 |
6.4 锆石 Hf 同位素分析 |
6.4.1 测试对象及分析方法 |
6.4.2 分析结果 |
6.5 岩石成因 |
第7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7.1 硫同位素 |
7.1.1 测试对象及分析方法 |
7.1.2 分析结果 |
7.1.3 硫同位素示踪 |
7.2 碳、氧同位素 |
7.2.1 测试对象及分析方法 |
7.2.2 分析结果 |
7.2.3 碳、氧同位素示踪 |
第8章 铁矿床成因 |
8.1 成矿时代限定 |
8.2 成矿作用特征 |
8.2.1 成矿物质来源 |
8.2.2 矿床成因 |
8.3 成矿地质背景 |
第9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7)江陵凹陷古新统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2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 稀土元素与古环境 |
4.1 古水介质氧化还原性 |
4.2 古水介质酸碱性与沉积环境 |
5 稀土元素的古气候意义 |
6 稀土元素对物源的指示意义 |
7 结论 |
(8)中天山中西段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对天山洋陆转换时限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西天山造山带研究的历史沿革 |
1.2.1 西天山构造演化 |
1.2.2 西天山花岗岩研究 |
1.2.3 西天山花岗岩类成因 |
1.3 花岗岩研究现状 |
1.3.1 花岗岩分类 |
1.3.2 花岗岩成因 |
1.3.3 不同构造背景的花岗岩岩石组合 |
1.3.4 造山带花岗岩 |
1.3.5 存在问题分析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野外地质调查 |
1.5.2 室内研究方法 |
1.5.3 地球化学测试 |
1.6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西天山造山带大地构造背景 |
2.1 西天山造山带地理位置及大地构造位置 |
2.1.1 西天山造山带地理位置 |
2.1.2 西天山造山带大地构造位置 |
2.2 西天山构造单元划分 |
2.3 小结 |
第三章 西天山南段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 |
3.1 中天山中西段花岗岩 |
3.1.1 夏特地区(木扎尔特河) |
3.1.2 森木塔斯岩体(阿克牙孜河) |
3.1.3 比开岩体(比开河) |
3.1.4 科克苏河地区 |
3.1.5 穹库什台地区 |
3.1.6 那拉提塔勒木吉尔尕郎河岩体 |
3.1.7 洽布河岩体 |
3.1.8 确鹿特岩体 |
3.1.9 那拉提景区空中草原岩体 |
3.1.10 巴伦台地区 |
3.2 中天山中西段花岗岩体的年代学 |
3.2.1 中天山南缘花岗岩 |
3.2.2 巴仑台花岗岩 |
3.3 讨论 |
3.3.1 西天山南段古生代花岗岩年代学格架 |
3.3.2 花岗岩源区示踪及岩石成因 |
3.4 小结 |
第四章 西天山南缘古生代花岗岩浆作用及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
4.1 古生代花岗岩浆作用与洋盆闭合时限的启示 |
4.2 西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式 |
第五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5.1 结论 |
5.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相关研究成果 |
资助项目 |
附录 |
致谢 |
(9)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前寒武纪石榴花岗岩变质深熔成因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大青山高级变质地体和集宁-凉城高级变质地体研究现状 |
1.2.1 大青山高级变质地体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 |
1.2.2 集宁-凉城高级变质地体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拟解决问题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解决问题 |
1.4 实验测试方法 |
1.4.1 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
1.4.2 电子探针(EPMA)-矿物化学分析测试 |
1.4.3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1.5 依托项目与主要工作量 |
1.5.1 依托项目 |
1.5.2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位置 |
2.2 大青山高级变质地体 |
2.3 集宁-凉城高级变质地体 |
第3章 大青山新太古代晚期石榴花岗岩及其围岩 |
3.1 大青山哈德门沟石榴花岗岩与围岩 |
3.1.1 哈德门沟石榴花岗岩和围岩的空间展布和产状 |
3.1.2 哈德门沟石榴花岗岩与大青山表壳岩的渐变过渡特征 |
3.1.3 紫苏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与石榴花岗岩的关系 |
3.2 岩相学特征 |
3.2.1 石榴花岗岩围岩岩相学特征 |
3.2.2 石榴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
3.2.3 平方沟紫苏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
3.3 构造变形特征 |
3.4 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
3.4.1 石榴花岗岩与大青山表壳岩同位素年代学 |
3.4.2 平方沟紫苏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 |
3.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5.1 石榴花岗岩与大青山表壳岩 |
3.5.2 平方沟紫苏花岗岩 |
3.6 石榴花岗岩与大青山表壳岩变质作用特征 |
3.6.1 矿物化学特征 |
3.6.2 大青山表壳岩和石榴花岗岩P-T条件 |
3.7 石榴花岗岩与紫苏花岗岩变质深熔时代的探讨 |
3.8 小结 |
第4章 集宁-凉城古元古代晚期石榴花岗岩及其围岩 |
4.1 集宁石榴花岗岩与围岩 |
4.1.1 地质特征 |
4.1.2 岩相学特征 |
4.1.3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4.1.4 地球化学特征 |
4.2 古元古代晚期凉城石榴花岗岩与围岩 |
4.2.1 地质特征 |
4.2.2 凉城石榴花岗岩与富铝片麻岩的渐变过渡特征 |
4.2.3 岩相学特征 |
4.2.4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4.2.5 地球化学特征 |
4.3 凉城大什子紫苏正长片麻岩 |
4.3.1 地质特征 |
4.3.2 岩相学特征 |
4.3.3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4.3.4 地球化学特征 |
4.4 富铝片麻岩与石榴花岗岩变质作用演化研究 |
4.5 小结 |
第5章 石榴花岗岩深熔成因机理及构造意义 |
5.1 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 |
5.2 石榴花岗岩的深熔作用特征 |
5.3 熔体熔融的矿物化学行为 |
5.4 石榴花岗岩的深熔机理讨论 |
5.4.1 石榴花岗岩的源岩 |
5.4.2 石榴花岗岩的温压条件、熔融反应及源岩的可熔性 |
5.4.3 石榴花岗岩的原地-半原地花岗岩特征 |
5.4.4 石榴花岗岩的深熔模式 |
5.5 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晚期变质事件与构造意义 |
5.5.1 深熔事件对造山带演化的启示 |
5.5.2 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晚期构造变质事件序列 |
5.5.3 华北克拉通北缘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构造演化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赣南龙源坝地区燕山期高分异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O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岩体地质概况 |
2采样和分析方法 |
3分析结果 |
3.1锆石U-Pb年龄 |
3.1.1龙源坝-澄江黑云母花岗岩 (08GN55-1) |
3.1.2江头东二云母花岗岩 (08GN61-1) |
3.1.3小幕北黑云母花岗岩 (08GN38-12) |
3.2地球化学特征 |
3.3 Sr-Nd同位素 |
3.4锆石Hf-O同位素 |
4讨论 |
4.1岩石类型及成因 |
4.2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及高分异花岗岩 |
5结论 |
致谢 |
四、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刘振声,王洁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90(00)
- [2]川藏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A]. 刘振声,王洁民.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0)——“三江”论文专辑, 1990
- [3]中国不同类型钨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综述[J]. 秦燕,王登红,盛继福,王岩. 中国地质, 2019(06)
- [4]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构造演化[D]. 祁生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5]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东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D]. 刘杰勋. 吉林大学, 2019
- [6]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中段典型铁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研究[D]. 朱维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7]江陵凹陷古新统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余小灿,王春连,刘成林,张招崇,徐海明,谢腾骁. 矿床地质, 2014(05)
- [8]中天山中西段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对天山洋陆转换时限的制约[D]. 李平. 长安大学, 2011(04)
- [9]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前寒武纪石榴花岗岩变质深熔成因及其构造意义[D]. 石强.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赣南龙源坝地区燕山期高分异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O同位素研究[J]. 陶继华,李武显,李献华,岑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