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对传染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辨证论治对传染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一、中医对传染性肝炎及肝硬变的认识和辨证施治(论文文献综述)

冯欣然[1](2021)在《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参照现有的核心指标集的技术规范,构建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核心指标集,为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治疗选择临床研究的结局指标提供借鉴,同时为构建中医药领域核心指标集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收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相关的结局指标,由研究小组初步整理形成备选结局指标条目池,确定相关利益群体后发放空白问卷,进一步整理形成最终结局指标条目池。根据国际公认的德尔菲法,经过两轮连续的德尔菲调查,评估每一个备选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最后专家组进行面对面圆桌会议,讨论并最终确定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核心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以促进中医药干预研究的高质量。结果:1.系统分析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研究,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97篇,对结局指标汇总整理,得到91项结局指标。2.将医生、患者空白问卷中的结局指标进行筛选整理,最终将109项指标纳入Delphi问卷,按照指标的功能属性,划分为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理化检查、生活质量、总疗效指标、安全性事件和卫生经济学评价、远期预后及满意度指标9类指标域。3.对第一轮Delphi调查涉及的所有指标评分均值、1-3分和7-9分的分布情况及变异系数(CV)分析,39个结局指标的评分均值在7分及7分以上,50%及以上的成员评分在7-9分,且低于15%的成员评分在1-3分共有68个指标,变异系数≥30%的共有19个指标。最终将符合标准的63项指标纳入,形成第二轮Delphi调查问卷。结论:1.通过本研究对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结局指标进行系统评价,发现指标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构建规范统一的核心指标集是中医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2.建立标准化的、公认的、统一的核心指标集可以极大程度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有效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增加研究结果的公认度,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水平。

许海芹[2](2020)在《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我国为慢性HBV感染的高发区,占全世界慢性HBV感染总数的1/3。乙肝后肝硬化是我国肝硬化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病情进展至失代偿阶段5年病死率在70%以上。控制HBV病毒的复制及抗纤维化是目前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观察西医治疗联合益气解毒通络法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探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探讨肝病中血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肝硬化中肝血窦毛细血管化的相关性。评价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HBV相关肝病疾病提供临床辩证用药思路。方法:对124例,2016年至2019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感染科就诊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从初诊至治疗6个月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接受益气解毒通络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3例,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61例,采用西医治疗+益气解毒通络法。分别观察患者初诊时、3个月、6个月中医证侯总积分,中医症状、体征,肝功能,血凝,血小板,肝脏B超影像学指标变化,对结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率70%,对照组有效率29%,两组综合疗效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综合疗效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胸胁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口臭、失眠/多梦、皮肤瘙痒、两目干涩、面色晦暗(P<0.01)。治疗组身目黄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改善倦怠乏力、排便不尽感症状方面较对照组优(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尿黄症状无改善。而对照组在尿黄、头身困重、便秘、身目黄、肌肤甲错方面无改善。(3)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肝功能方面:治疗3、6月时,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3月时TBIL、GGT、ALT、A/G,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6月时治疗组各项肝功能指标疗效均优于对照组。(5)血凝:治疗3、6月时,两组PT、PTA均明显改善。3月治疗组在PT方面优于对照组,6月治疗组PT、PTA疗效均优于对照组。(5)PLT:治疗3、6月时,两组PLT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6)肝脏B超影像学指标方面:治疗6月后两组门静脉直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6月时两组对门静脉直径均无明显改善。两组门静脉直径稳定不变,说明两组在延缓病情进展方面起到一定作用。(7)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大便稀水样,次数增多,临床化验结果无异常,后自行缓解,考虑胃肠道调整过程中的排毒反应,1例患者出现药后头晕,测量血压无异常,休息后缓解,后无再发,考虑药中病邪,正邪相争所致。对照组无不良反应。结论益气解毒通络法对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是明确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益气解毒通络法对于化验指标的改善也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降低门静脉直径与对照组无差异,也可能因观察治疗时间较短所致。

程珂[3](2019)在《低能量损伤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医体质分布及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2-12岁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骨折分型及中医体质的分析,探讨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前瞻性评估骨折高风险儿童的可行性,为防治儿童骨折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83例,通过填写调查量表,确定小儿体质类型,统计患儿骨折分型及其他相关因素,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单一体质145例,平和质有78例,偏颇体质有67例。偏颇体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气郁质,阴虚质。在GartlandⅠ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平和质、气郁质、阴虚质、特禀质。GartlandⅡ型中,出现频率高的是:平和质、气郁质。GartlandⅢ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兼夹体质者共38例。兼夹体质最多见的是阴虚质和湿热质,其次是气虚质和气郁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结论:在调查病例中,平和质所占比重最高,提示暴力因素仍是儿童骨折的首要危险因素;气郁质、阴虚质和特禀质三种体质类型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有相关性;在兼夹体质中,阴虚质最为普遍,气郁质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

陈广梅,黄睿,王玉兰,陈四清,邵铭,吴超[4](2019)在《邹良材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病毒性肝炎多数与湿热瘀毒有关,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肾等脏腑。邹良材临证主张运用清热解毒法、疏肝运脾法、化湿健脾法、泻肝和胃法、柔肝健脾法、双补脾肾法、养阴柔肝法、清金制木法、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重视辨证施治,用药灵活,取得良效。

相安[5](2019)在《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病证结合研究思路,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336例临床病案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对肝硬化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重点探讨其湿热、瘀热和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损伤等复合病机的辨识要点、用药制方经验,揭示“证候-病机-药物”关联规律,并进一步提炼其学术思想,最后初步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病案数据库中肝硬化病案资料,共401例(1886诊次),经过筛选、清洗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病案数据资料,纳入病例总计336例(共1659诊次)病案。录入Excel 2007,建立病案数据库,主要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病案数据库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等,并对典型病案深度分析和对名医进行定性访谈,最后确立病机辨治方案。研究结果(1)病例一般情况:336例肝硬化病案中,男性225例,女性102例,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49.2±13.2)岁。其中:肝硬化代偿期145例,失代偿期191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191例,胆汁淤积性16例,血吸虫性7例,酒精性3例,自身免疫性3例,肝静脉回流受阻性1例,遗传代谢性1例,药物性1例,自身免疫性合并胆汁淤积性1例,未提示病因者112例。(2)证候分布:336例初诊病案中共出现216种症状,症状出现频率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尿黄、腹胀、口干、胁痛、疲劳乏力、面色晦暗、大便溏、纳差、下肢浮肿、面黄、齿衄、腹部膨满、尿少、口苦、目黄(>10%)。(3)病机证素分布:336例患者初诊病例中有158种不同病机描述,以病位因素和病理(病性)因素对其拆分。其中,虚性病理因素以气虚、阴虚为主,实性病理因素以湿、热、瘀、郁、毒、气滞、水停为主,痰少见。病位因素主要为肝脾,涉及肾、胃、胆,偶见于肺、心。常见病机复合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脾两伤、肝郁脾虚、湿热瘀毒互结、湿热瘀滞、湿热瘀郁、气滞水停、湿热瘀毒久郁、气阴两虚、土败木贼、肝肾阴虚(>5%)。(4)中药分布情况:336例首诊病案中共有药物279种,共5888味次,平均每张处方17~18味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依次为:白术、茵陈、茯苓、赤芍、炙鳖甲、丹参、炙鸡内金、醋柴胡、猪苓、泽泻、苍术、广郁金、老鹳草、厚朴、青皮、太子参、楮实子、旱莲草、丹皮、枸杞子。使用频率>5%的药物共85种,按攻邪、扶正划分,攻邪药物以清热凉血化瘀、利水渗湿、行气解郁活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为主,扶正药物以健脾消食、益气滋阴、补益肝肾为主。(5)药物组合分析:将出现频率前67味药物进行分析,共提取17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葶苈子、防己、椒目、沉香、陈葫芦瓢、熟大黄、水红花子、醋柴胡组成,为己椒苈黄丸义;因子2由水红花子、茯苓、醋柴胡、泽泻、炙桂枝、泽兰、白术组成,为苓桂术甘汤义;因子3由女贞子、旱莲草、炙鳖甲、北沙参、老鹳草、麦冬、生地黄组成,为二至丸合一贯煎义。(6)关联规则分析: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常见病理因素、病机与药物之间关系,共12组。如:与湿相关的药物为:酢浆草、苦参、鸡骨草、茵陈、垂盆草、黄芩、黄柏;与热邪相关的药物为:丹皮、酢浆草、黄芩、蒲公英、黑山栀、黄柏、垂盆草、鸡骨草、白花蛇舌草等;与瘀邪相关的药物为:生地黄、赤芍、半枝莲、丹参、丹皮、熟大黄、水红花子、黑山栀、广郁金、黑山栀等;与毒邪相关的药物为白花蛇舌草、黑山栀、半枝莲等;与气郁相关的药物为:香附、蒲公英、广郁金、黄芩、黑山栀、陈皮等;与肝脾两伤相关的药物:醋柴胡、黄芪、茯苓、党参、砂仁、白术、炙甘草;与气滞水停相关的药物为:防己、陈葫芦瓢、椒目、沉香、路路通、水红花子等;与气阴两虚相关的药物为:麦冬、北沙参等;与肝肾阴虚相关的药物为:北沙参、生地黄等。(7)通过证候-病机-药物的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周教授辨治肝硬化的经验要素,初步形成基本方,提炼周教授学术思想,并结合典型病案的研读分析与名医访谈,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结论(1)周教授融多元辨证方法为一体,创制“病机辨证”体系,指出复合病机是内科疑难病的共性病机规律,提倡“病证结合”应首重疾病的基本病机,因机立法,复法制方,这些学术特色在周教授辨治肝硬化的病案中得到充分体现。(2)周教授认为肝硬化的基本病机是“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贯穿病程始终,湿、热、瘀、郁、毒、虚等病理因素兼夹、复合为患,“瘀热”为关键病机,是肝硬化不同阶段病机转化的枢纽。肝硬化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涉及胆、胃、肺。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周教授针对肝硬化的复合病机,因机立法。针对邪实病机,以“清化湿热瘀毒”为基本治法,确立组方大势,具体治法包括凉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等,若并发腹水,则加以活血利水滋阴;正虚病机在不同病程阶段有所差异,具体治法包括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益气养阴、滋养肝肾、温补脾肾等。代偿期以祛邪为主,倡扶正即祛邪;失代偿期肝硬化正虚逐渐显着,以扶正为主,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在整个病程中,要注意顾护脾胃,避免脾胃衰败。(4)针对邪实病机“湿热瘀毒郁结”,初步形成一个基本方(周教授验方):茵陈、虎杖、垂盆草、丹参、赤芍、醋柴胡、广郁金、炙鳖甲、炙鸡内金,炙甘草。治疗以基本方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肝硬化不同病程阶段湿、热、瘀、郁、毒等病理因素的显隐、兼夹转化情况,及病理因素对气血津液阴阳造成的不同影响,随证加减,初步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共列出11个常见的病机证素条目,每个条目下包括常见症状、病位病性、病势演变、治法、方药示例、临证备要等。(5)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以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为划分,代偿期主要包括:①湿热瘀毒郁结型,以周教授验方加减;②湿热瘀毒郁结,肝郁脾虚型型,以周教授验方合六君子汤加减;③湿热瘀毒郁结,肝胃不和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香砂枳术丸、左金丸加减;④湿热瘀毒郁结,气阴两虚型,以周教授验方合四君子汤、二至丸加减。失代偿期主要包括:①湿热瘀毒互结,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型,以周教授验方合柴胡疏肝散、参苓白术散加减;②湿热瘀毒互结,肝热脾湿,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茵陈四苓散、己椒苈黄丸加减;③湿热瘀毒郁结,脾阳不振,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附子理苓汤加减;④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血瘀,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桃红四物汤、五苓散加减;⑤湿热瘀毒互结,脾肾阳虚,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附子理苓汤、金匮肾气丸加减;⑥湿热瘀毒互结,肝肾阴虚,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加减;⑦瘀热相搏,湿热毒蕴,肝脾两伤,肝肾阴虚型,分为瘀热血溢、瘀热阻窍、瘀热发黄3个子证,分别以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合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苏海华[6](2018)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肝活检组织病变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HBeAgp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体质类型与肝活检组织病变特征的关系,探讨不同中医体质所蕴含的免疫功能状态,从中医体质可调性方面入手,对今后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研究提出一些设想,为无症状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论治作出补充,也为慢性乙型肝炎“治未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99例HBeAg阳性CHB患者,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体质调查,根据转化分数对体质类型做出判定,并收集临床资料,运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及与肝活检组织病变特征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HBeAg阳性CHB患者299例,所有患者的中医体质频数分布为湿热质(26.8%)>气郁质(23.1%)>阴虚质(12.7%)>平和质(10%)>痰湿质(8.7%)>阳虚质(8.4%)>气虚质(5%)>血瘀质(4%)>特禀质(1.3%),以偏颇质为主。2.不同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与HBeAg定量、HBV DNA载量分类的关系:血清 HBeAg 定量(Χ2=15.966,P=0.043)、血清 HBVDNA 载量(Χ2=15.814,P=0.045)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HBVDNA载量的增高,湿热、气郁体质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逐渐增加。3.不同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与肝功能、AFP的关系:血清ALT水平(Χ2=20.736,P=0.008)、AST 水平(Χ2=25.589,P=0.001)、TBIL 水平(Χ2=17.089,P=0.029)、DBIL 水平(Χ2=22.808,P=0.004)、GGT 水平(Χ2=21.570,P=0.006)、ALP水平(F=3.112,P=0.002)、AFP 水平(Χ2=19.559,P=0.012)水平在 HBeAg 阳性 CHB患者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HBeAg阳性CHB患者的各中医体质类型与肝活检组织病变特征的关系:本研究的肝活检组织病变特征的炎症分级主要以G1-G2为主,纤维化分期主要以S1-S2为主,且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分级(G)(Χ2=33.484,P<0.001)、纤维化分期(S)(Χ2=36.979,P<O.001)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平和质的炎症分级主要分布在G1-G2,纤维化分期主要分布在S1-S2;气虚质的炎症分级主要分布在G2,纤维化分期主要在S1;阳虚质的炎症分级主要在G1-G3,纤维化分期主要在S1;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的炎症分级主要在G2-G3,纤维化分期主要在S1-S2;血瘀质的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分别以G2-G4、S3-S4为主。结论: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且以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其中CHB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肝活检组织的病变特征、HBVDNA载量、HBeAg定量、肝功能、AFP具有一定关系,肝脏炎症程度较活跃的CHB患者的体质类型以“阴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为主,纤维化分期较重的CHB患者的体质类型以“湿热、血瘀”为主。提示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的CHB患者其免疫状态各异。

黎莹莹[7](2018)在《基于脾统血理论探讨蓝青强教授应用归脾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髙压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蓝青强教授治疗慢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辨证论治、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与中医相关理论进行相结合,从而总结蓝青强教授治疗慢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经验。对于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在以脾统血的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原则下,观察以归脾汤为基础方加减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出血倾向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的病例来源于2017年3月-2017年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患者及脾胃病科、肝病科住院病人,并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共80例。随机分配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普萘洛尔片,治疗组40例,给予归脾汤加减,共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凝血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腹部B超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肝功能: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ALB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肝纤维化指标: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PC-Ⅲ(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血小板计数:两组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较前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两组治疗后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8)腹部B超:两组治疗后患者的B超测定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指标两组患者均较前改善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蓝青强教授基于脾统血理论下,从脾论治肝病,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四项、凝血功能指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以及腹部B超检测指标,对临床上治疗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端阳[8](2018)在《《伤寒杂病论》肝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伤寒杂病论》对肝系疾病的病因、病理、治则、治法预后等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本文旨在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肝病证治方证,治疗规律的探讨,汲取精华,扩大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提升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以宋代林亿等诠次,明代赵开美复刻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同时搜集《喻嘉言医学全书》《陆懋修医学全书》《重订通俗伤寒论》《气化学说与临床》《肝胆病证治精要》《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中关于肝病病症的内容,对经方治疗肝病进行归纳总结。并且结合李家庚教授与其他医家治疗肝病的经方临床运用医案,来探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肝系疾病的证治规律。结果《伤寒杂病论》对于肝病的证治,不但有法可效,而且有方可循。这些条文含有丰富的肝病证治内容,张仲景提出肝病传脾,肝病乘肺的传变观点,为后世掌握肝病传变及辨证规律提供了思路;其创立了数十个治肝方剂,为后世对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其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同样也可以指导肝病的治疗。此外通过举隅导师李家庚教授的临床经验可以更好的将理论结合实际。结论本文从方证及六经角度研究《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治肝病的证治规律,这对于医者临床上学习张仲景辨证思维规律,结合肝病的临床特点,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更好地指导临床是不无裨益的。

巩淑萍[9](2018)在《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符合肝郁脾虚型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恩替卡韦片,0.5mg,日1次口服,同时口服清肝理脾法自拟方,水煎300ml,每次150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片,0.5mg,日1次口服,疗程为24周。观察用药12周、24周时的肝功能,病原学指标,抗病毒应答率,临床症候等的改善情况,以确定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17.40±1.52,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19.13±1.31,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24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8.53±1.83,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11.03±2.04,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在ALT、AST、TBIL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在降低ALT、AST、TBIL方面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24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56.7%和30.0%,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HBeAg转阴方面:两组治疗前HBeAg阳性例数均为30例。治疗1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HBeAg阳性数分别为18例和22例,转阴率分别为40.0%和26.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HBe Ag阴转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24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HBeAg阳性数分别为11例和18例,转阴率分别为63.3%和40.0%,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4)病毒应答率方面:治疗24周时,总应答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病毒应答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5)HBV DNA定量检测的比较:治疗后12周治疗组HBV DNA定量阴转率为30%,对照组为10%,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24周治疗组HBV DNA定量阴转率为70%,对照组为43.3%,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治疗期间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可明显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优于单纯恩替卡韦治疗。2.清肝理脾法对于改善和恢复肝功能疗效显着,具有改善和修复肝损伤的作用。3.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转阴率和HBV DNA阴转率,抑制HBV的复制。

杨义维[10](2017)在《基于肝藏血理论探讨蓝青强教授应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文中认为目的:笔者通过跟师蓝青强教授门诊学习、收集、整理及数据统计蓝青强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门诊病例。结合蓝青强教授临床经验、教学经历,与此同时阅读古籍文献,将蓝青强教授治疗慢乙肝的辩证论治、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与中医相关理论相结合,从而总结蓝青强教授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以肝藏血理论为基础上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慢乙肝经验总结。在明确以肝藏血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原则上,以当归芍药散为基础方加减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方法:本试验病例均选自我院门诊就诊患者。收集蓝青强教授以肝藏血理论方法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并以当归芍药散为基础方治疗患者90例,此90例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45人,对照组45人。两组均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治疗组的基础方为当归芍药散,再根据肝藏血理论及伴随症状加减药物。中药服用为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对照组予水飞蓟宾胶囊70mg/次,每日3次治疗。每月返回医院复诊1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行肝功能指标、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DNA测定、肝纤维化四项及安全性指标测定。2个疗程完成后再次复查各项指标。结果:(1)从临床综合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72.0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症候疗效与中医症候积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2)在肝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L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病毒学方面,HBV-DNA与HBeAg阴转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4)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四项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蓝青强教授的肝藏血理论基础上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以当归芍药散在此理论下作为指导加减治疗慢乙肝具有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对于抗病毒有一定辅助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二、中医对传染性肝炎及肝硬变的认识和辨证施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对传染性肝炎及肝硬变的认识和辨证施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 儿童流感的研究现状及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西医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
        2 生理病理改变
        3 研究进展
        4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
        5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认识
        1.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中医病名归属
        2 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
        3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方案
        2.3 疗效判断标准
    3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疗效比较
    5 讨论
        5.1 络脉理论
        5.2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发展形成
        5.3 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理论分析
        5.4 疗效分析
        5.5 不良反应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低能量损伤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医体质分布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骨折分型
        2.1.2 性别构成
        2.1.3 年龄构成
        2.2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2.2.1 单一中医体质分布
        2.2.2 兼夹体质分布
讨论
    1 小儿体质学说
    2 现代中医对儿童体质的认识
    3 关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4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
    5 关于单一体质的分布
    6 关于兼夹体质的分布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体质理论与骨伤科疾病、儿童骨折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4)邹良材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
2 中医施治九法
    2.1 清热解毒法
    2.2 疏肝运脾法
    2.3 健脾化湿法
    2.4 泻肝和胃法
    2.5 柔肝健脾法
    2.6 双补脾肾法
    2.7 养阴柔肝法
    2.8 清金制木法
    2.9 活血化瘀法
3 讨论
    3.1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3.2 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3.3 与肺肾也可以相互影响
    3.4 配伍清热化湿或利湿之品
    3.5 注意有无肝肾阴伤倾向
    3.6 大黄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3.7 重视肝“保养”的重要性
    3.8 灵活运用“九法”

(5)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肝硬化的研究概况
        1.1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肝硬化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3 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预后
        1.4 肝硬化的治疗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 中医对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2.4 名老中医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整理
        2.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基于病案数据挖掘分析的周仲瑛教辨治肝硬化经验要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预处理
        3.2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证候分布与分析
        4.2 病机分布与分析
        4.3 药物分布与分析
        4.4 常用药物组合规律分析
        4.5 病机-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6 讨论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
    1.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临证经验探析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原则
        1.3 具体治法及用药
    2.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学术思想探讨
        2.1 病证结合,首重病机
        2.2 以“病机十三条”为纲活化辨证
        2.3 倡“伏毒”、“瘀热”和“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专论
        2.4 祛邪即扶正,补虚重养阴,平调防壅滞
    3. 典型病案研读与分析
        3.1 湿热瘀毒郁结,肝脾两伤
        3.2 湿热瘀毒郁结,肝胃不和
        3.3 湿热瘀郁,肝脾两伤,气滞水停
        3.4 湿热瘀毒久郁,肝脾两伤,肝肾阴虚,气滞水停
    4. 周仲瑛教授肝硬化病机辨治方案
        4.1 概述
        4.2 病机辨证条目
第四部分 研究小结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症状规范表
致谢

(6)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肝活检组织病变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HBeAg阳性CHB的诊断标准
        3.2 中医体质辨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CHB患者的性别分布
        1.2 CHB患者的年龄区段分布
    2 CH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
    3 CH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中性别的分布
    4 CH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中年龄的分布
    5 CH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HBV DNA载量、HBsAg定量、HBeAg定量的关系
    6 CH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肝功能、AFP的关系
    7 CH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血常规、凝血四项的关系
    8 CH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肝活检组织病变特征的关系
    9 CH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讨论
    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1.1 中医方面
        1.2 西医方面
    2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3 中医体质学的认识
    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4.1 湿热、气郁及阴虚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体质因素
        4.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的关系
    5 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肝活检组织病变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6 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7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8 存在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基于脾统血理论探讨蓝青强教授应用归脾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髙压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理论研究
    1 脾统血的理论渊源
        1.1 对脾统血的认识及探讨
        1.2 对“脾不统血”的认识
    2 中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认识
        2.1 中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名的认识
        2.2 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疫毒炽盛
        2.2.2 瘀血阻络
        2.2.3 湿热蕴结
        2.2.4 正气亏虚
    3 归脾汤对慢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4 蓝青强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4.1 蓝青强教授简介
        4.2 从脾论治肝病理论依据
        4.3 蓝青强教授在脾统血理论指导下治疗的常见病
        4.3.1 治疗失眠症
        4.3.2 治疗妇科崩漏
        4.3.3 治疗各类贫血
        4.3.4 治疗眩晕症
        4.3.5 治疗慢乙肝肝硬化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基础治疗
        2.3 治疗组
        2.4 对照组
        2.5 疗程
        2.6 观察指标
        2.6.1 中医症状积分
        2.6.2 疗效性指标
        2.7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2.8 安全性检测指标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组患者病情程度比较
        3.3 综合疗效比较
        3.4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3.6 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四项比较
        3.7 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
        3.8 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比较
        3.9 治疗前后电子胃镜比较
        3.10 治疗前后腹部B超比较
    4 讨论
        4.1 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现代研究
        4.1.1 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4.1.2 肝硬化门脉高压与出血倾向的理论研究
        4.1.3 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
        4.1.4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
        4.2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辨证论治
        4.3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4 组方分析
        4.5 加味归脾汤的配伍特点
        4.5.1 重益气升阳
        4.5.2 标本兼顾
        4.6 蓝青强学术思想总结
        4.6.1 肝脾同治,重在治脾
        4.6.2 病证结合,治病重在证
        4.7 临床疗效评价
        4.7.1 中医症状
        4.7.2 肝功能
        4.7.3 肝纤维化
        4.7.4 凝血功能
        4.7.5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
        4.7.6 腹部B超指标
        4.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伤寒杂病论》肝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对肝的生理病理探讨
    1 肝的解剖与经脉循行
    2 肝的生理病理概述
        2.1 肝与血的关系
        2.2 肝与气的关系
        2.3 肝与筋的关系
        2.4 肝与目的关系
        2.5 肝与胆的关系
    3 对肝病认识的中西医之分野与交融
第二部分 张仲景辨治肝病探要
    1 张仲景对肝病的认识
        1.1 肝脾相传,肝病及肺
        1.2 详查症候,以决死生
        1.3 重视本脏,强调功能
    2 肝病方证探讨
        2.1 肝气不调证治方证
        2.1.1 四逆散证
        2.1.2 半夏厚朴汤证
        2.1.3 桂枝加桂汤证
        2.1.4 旋覆代赭汤证
        2.2 肝风证治方证
        2.2.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2.2 风引汤证
        2.3 肝经郁热证治方证
        2.3.1 小柴胡汤证
        2.3.2 奔豚汤证
        2.3.3 白头翁汤证
        2.3.4 当归散证
        2.3.5 黄疸病诸方证
        2.4 肝经寒滞证治方证
        2.4.1 吴茱萸汤证
        2.4.2 当归四逆汤证
        2.4.3 蜘蛛散证
        2.4.4 《近效》白术附子汤
        2.5 肝经气血瘀滞证治方证
        2.5.1 旋覆花汤证
        2.5.2 鳖甲煎丸证
        2.6 肝虚证治方证
        2.6.1 当归芍药散
        2.6.2 芍药甘草汤
        2.6.3 甘麦大枣汤
        2.6.4 小建中汤
        2.6.5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
        2.7 寒热错杂证治方证
        2.7.1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2.7.2 乌梅丸证
    3 六经辨证在肝病中的应用——以现代医学中肝炎为例
        3.1 太阳病阶段
        3.2 少阳病阶段
        3.3 阳明病阶段
        3.4 太阴病阶段
        3.5 少阴病阶段
        3.6 厥阴病阶段
        3.7 六经合并病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西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讨论
    (一) 立题理论依据
    (二) 清肝理脾法立法依据
    (三) 中药自拟方组成及现代药理分析
    (四) 疗效分析评价
    (五)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基于肝藏血理论探讨蓝青强教授应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肝藏血理论学术渊源
    1 肝藏血理论概述
    2 肝藏血理论的临床应用
        2.1 临床理论探讨
        2.2 肝藏血理论对于组方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蓝青强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1 蓝青强教授基本情况
    2 蓝青强教授应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慢乙肝的认识
        2.1 当归芍药散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2.2 当归芍药散对于肝藏血理论的机理探索
        2.3 肝藏血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2.4 蓝青强教授应用当归芍药散治疗的常见病
        2.4.1 治疗慢性盆腔炎
        2.4.2 治疗痤疮
        2.4.3 治疗胃脘痛
        2.4.4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2.1 治疗组
        3.2.2 对照组
        3.2.3 疗程
        3.3 观察指标
        3.3.1 临床症状及体征
        3.3.2 肝功能指标
        3.3.3 病毒学指标
        3.3.4 肝纤维化指标
        3.3.5 安全性指标
        3.4 疗效评定标准
        3.4.1 综合疗效判定
        3.4.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
        3.5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资料
        4.1 一般资料
        4.2 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比较
        4.3 两组病例治疗前HBV-DNA及HBeAg滴度水平比较
        4.4 两组病例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 结果
        5.1 两组综合疗效评定比较
        5.2 两组中医疗效评定比较
        5.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5.5 两组转阴率比较
        5.8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情况比较
    6 典型病例
    7 讨论
        7.1 现代医学对慢乙肝的认识
        7.1.1 慢乙肝的形成机理
        7.1.2 肝细胞炎症损伤的机理
        7.1.3 现代医学治疗慢乙肝的现况
        7.2 中医对慢乙肝的认识
        7.2.1 慢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7.2.2 慢乙肝的辩证论治
        7.3 组方分析
        7.4 基于肝藏血理论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机理认识
        7.5 临床疗效评价
        7.6 慢性乙型肝炎生存质量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中医对传染性肝炎及肝硬变的认识和辨证施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D]. 冯欣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D]. 许海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低能量损伤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医体质分布及相关性分析[D]. 程珂.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邹良材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J]. 陈广梅,黄睿,王玉兰,陈四清,邵铭,吴超. 中医学报, 2019(04)
  • [5]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D]. 相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肝活检组织病变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苏海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10)
  • [7]基于脾统血理论探讨蓝青强教授应用归脾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髙压症的临床研究[D]. 黎莹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伤寒杂病论》肝病证治规律研究[D]. 黄端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9]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D]. 巩淑萍.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8(01)
  • [10]基于肝藏血理论探讨蓝青强教授应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D]. 杨义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辨证论治对传染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