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交通系统固定资产的审计(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交通会计学会[1](1991)在《交通财会目录(1986年-1990年)》文中研究指明
朱中凡[2](2013)在《现代投资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诸多公司损失及倒闭的案例究其原因大多是风险管理不善及内部控制缺失的欺诈事件。这些案例的发生暴露了原有的内部控制的局限性,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一时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主营高速公路的企业来说其主营业务主要是通过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为过往车辆提供服务并收取通行费用。因此该行业固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远高于其他行业。因此,其固定资产存在的风险较大,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现代投资公司是湖南省经营高等级公路的重要企业,其固定资产总额接近10亿元。企业主要通过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为过往车辆提供服务并收取通行费用,因此固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远高于其他行业。对于金额如此庞大的固定资产,其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是实现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法。本文试图从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的角度,采用了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理论及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识别理论进行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介绍了现代投资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找出其风险评估不到位、职责权限不明晰、授权审批不严、会计系统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并分析了产生的具体原因;再次结合案例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改进设计,建立风险评估体系、规范职责权限、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督管理等,完善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增强现代投资公司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管理能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个良好开端,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司制度的完善,以及公司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郑国[3](2019)在《经济要素流动视角下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事业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高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影响愈发明显。国际经验己经证明高铁可以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快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在我国,许多城市管理者和相关专家学者对高铁抱有较髙的期望,将高铁视为促进经济要素流动和城市发展的绝佳机遇。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纷纷利用高铁为城市带来的可达性提升、投资环境改善等优势,吸引来自区域的经济要素流入,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然而,国内一些高铁城市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高铁建设和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我国有关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研究,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支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拟定从经济要素流动的视角审视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带来的影响。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界定城市空间结构这一研究对象的内涵,以整体系统认识的视角将研究内容分为区域、城市、站点三个空间层次,并将经济要素流动这一视角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深入分析“高铁——经济要素流动——城市空间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高铁对区域和城市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阐述城市外部经济要素的流入和城市内部经济要素的流动所产生的空间影响,以及站区资本分布对站区空间结构的作用,从而解释了高铁通过经济要素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和内在机制。本文首先从经济要素流动视角建构了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理论框架。在区域层面,高铁能够极大地改变区域的可达性特征,与高铁直接相连的沿线设站城市可能因可达性的提升而获得经济要素的流入,高铁起到了区域经济要素再分配的作用。在城市层面,经济要素的新增或流失使得城市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发生变化,导致城市内部经济要素依据特定的竞租曲线出现位移,并引发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在站区层面,高铁站点的建设增大站点地区的客流量,不同的客流特征塑造着投资于不同城市功能的资本的分布状态,进而形成相应的站点地区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以上述理论框架为基础,本文对法国TGV东南线高铁走廊和里昂进行了案例分析。随着TGV的开通,巴黎—里昂高铁走廊客流量大幅增加,走廊内部的经济要素从高铁走廊沿线未设站城市流向设站城市。在受到TGV对东南线高铁走廊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以及其对城市内部经济要素产生位移的影响之后,里昂城市传统工业发生重组,第三产业随之兴起,并造成了城市用地规模、强度和结构的变化。TGV的开通导致帕拉迪地区客流量的增长以及节点价值的提升,站点地区一系列的开发措施也导致了场所价值的提升;客流在站点地区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站点地区和核心区的总体结构。在对国外案例进行研究之后,本文以我国沪宁高铁走廊和沿线中心城市南京为例,对南京高铁城市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在区域层面,本文研究高铁对沪宁走廊可达性的影响,以及沪宁高铁沿线城市客流流动特征,认为沪宁高铁的开通有利于降低沪宁走廊的运输成本,提升沿线城市的外部可达性,进而对沪宁走廊经济要素流动产生影响,促进经济要素流动和区域同城化效应,并有利于沪宁走廊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在城市层面,高铁的开通能够提升南京的枢纽地位,加快经济要素从周边地区流入南京,并带来城市整体地租和站点地区地租的上升,进而促进城市内部资本的位移。这些资本在城市空间的变化会促进城市用地规模的增加,驱动城市用地强度的提升,有利于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在站点层面,本文分析南京南站地区的客流分类和特征,总结南京南站地区的开发模式,进而根据资本分布特征将站点地区分为不同的圈层,并阐述了各个圈层的空间结构。最后,本文结合国际经验对国内外高铁城市建设进行对比反思。根据其他国家高铁对区域影响的规律分析,为了防止我国高铁走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要素过度流失,满足城市间多种高铁客流的通勤商务等需求,以及避免经济要素在各个高铁城市之间的无序恶性竞争,研究提出了下面几点认识:其一,在区域层面应加强区域交通网络的建设、丰富高铁运行方式、建立完善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以及加强城市间的产业互补和信息交流,以实现高铁沿线城市的“共赢”局面。其二,在城市层面需要协调不同高铁站点的开发策略,制定基于市场的相关政策,利用价格机制来防止过多企业从城市中心迁移到城市外围站点地区,导致内城的衰败,同时应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减少城市内部经济要素流动的阻力。其三,在站点地区应根据经济要素的分布特征布局不同城市功能,提升站点地区的场所价值,达到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的螺旋式发展。本文主要从上述的理论建构、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对比反思这四大部分进行研究,并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创新:其一,经济要素流动研究视角,即本研究引入经济要素流动视角,厘清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高铁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高铁效应理论研究的不足。其二,整体系统研究分析,即本研究避免从孤立的城市片区维度看待高铁站点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而是将其放置于区域和城市当中,即高铁站点、高铁城市和高铁走廊所构成的系统中,来分析高铁对区域和城市的影响。其三,跨学科交叉研究,即本研究并非采用以往的单一学科视角,而是尝试从新经济地理学、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审视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由于时间和水平限制,本文关于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研究仍存在待改善的地方。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也与多种多样的因素有关,绝非某一两个因素能够完全左右,高铁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要素流动,还有待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去研究论证。全文约20.7万字。
曹译文[4](2019)在《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借鉴国内外文献对于综合运输(integrated transport,comprehensive transport)和综合交通运输概念的阐述,本文将综合运输定义为包含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并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有机协调的运输体系。综合运输已成为我国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完善的综合运输不但最大程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客货运输服务,同时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相衔接,推动和保障国家整体经济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亦是促进和保障我国综合运输发展的有力手段。本文研究的综合运输法律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综合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纵向抑或具有公法性质的特定社会关系,即综合运输经营者、综合运输服务消费者、政府综合运输管理部门之间在综合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纵向抑或具有公法性质的的特定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各种必要的制度,促进和保障综合运输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和安全的运输服务,以及综合运输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综合运输发展和调整综合运输关系的法律尚处于初级阶段,综合运输法律主要表现为调整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和少量设及综合运输的法律规定。现行法律调整模式和调整程度难以满足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综合运输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的需要,不能为我国综合运输建设、运行和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不利于综合运输乃至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综合运输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综合运输中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布局合理、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综合运输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外部关系,在深入剖析我国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现阶段综合运输法律不能满足综合运输发展需要的结论。同时,运用法理学、立法学、经济法学和系统学的理论,以现行我国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为基础,科学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综合运输立法经验,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基础理论,包括综合运输法律的调整对象、目的、价值、基本原则和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并论证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制度体系和各项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的立法模式和主要内容的建议,为进一步开展综合运输法的理论研究和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提供理论参考。除引言与结论外,本文包括五章。引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一章“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体现在:我国综合运输发展迅速,但我国现行综合运输法律存在缺失,在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和制度内容上均存在很大不足,不能反映综合运输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不能满足综合运输快速发展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制定《综合运输法》,构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制度体系;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可行性体现在:现行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公法关系的法律已初步奠定了制定《综合运输法》的基础,国家重视完善综合运输法律、构建制度体系的政策导向,国外综合运输立法经验可供借鉴,以及立法部门对综合运输立法的关注度。第二章“我国综合运输立法基础理论”,运用经济法基础理论,论述综合运输法律的定义和调整对象;运用法理学、经济法和法哲学的理论,论述综合运输法律的价值;从建立和维护综合运输经济秩序,构建满足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政府对综合运输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保障综合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目的;运用立法学和经济法的理论,考察综合运输立法的特殊性,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从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和保障性制度两个层面,论述我国综合运输法律制度架构;结合立法模式的理论,论述我国将来制定的《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纲领性立法模式,并与调整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相衔接。第三章“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提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包括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综合运输规划制度和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并对每一制度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综合运输管理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含义,从加强政府对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保障政府对综合运输依法和科学管理、满足综合运输对政府管理高要求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管理学、系统学和比较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管理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规划制度,一是结合规划与综合运输规划的含义,从综合运输经济发展、综合运输规划制度完善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规划实施评估、公众参与等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规划制度之具体构想。对于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秩序规制、市场宏观调控规则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意义;二是从运用经济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市场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之要点构想。第四章“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提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包括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和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并对每一制度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一是结合资金和综合运输资金的含义,从综合运输建设与发展之需要,综合运输资金保障和合理配置之需要,法律规范与保障资金的供给、分配和使用之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的意义;二是从资金提供主体、融资渠道和融资鼓励政策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含义,从惠及社会公众利益之需要、法律保障之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实施主体、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等角度,提出建立我国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服务供给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意义;二是从综合运输服务供给稳定和使用安全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经济发展的作用、保障综合运输经营主体和消费者权益以及政府部门管理要求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意义;二是从综合运输信息共享的原则、方式、具体要求和救济机制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含义,从保障绿色交通发展的需要、安全普惠原则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环境法和绿色发展理论,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之要点构想。第五章“制定我国《综合运输法》的建议”,论述我国将来制定的《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纲领化模式,提出《综合运输法》主要内容的具体建议,并从立法位阶、立法内容和文本结构角度,论述《综合运输法》与现行调整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等立法的衔接。其中,《综合运输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总则、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运输规划、综合运输市场管理、综合运输资金支持、综合运输普遍服务、综合运输安全保障、综合运输信息共享、综合运输绿色环保、法律责任和附则。结论部分归纳本文的主要结论性观点。
张艺凡[5](2019)在《关键审计事项识别与应对研究 ——以某事务所对H市公交总公司的调价专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审计准则的全面实施,使得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报告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审计报告在近几十年来最大的变化——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正成为当下审计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私人小汽车迅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交通运输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H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是隶属于地区政府的国有独资公益性企业,其日常运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政府补贴,所以公交企业的调价专项审计与大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然而,在公交公司调价专项审计中进行关键审计事项的识别与风险应对的步骤和方法,目前理论界还未形成明确有效的路径。文章通过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框架体系的系统梳理,确定了公交公司调价专审中关键审计事项识别与风险应对的侧重点和评价标准。本文以某事务所对H市公交总公司的调价专审为切入点,通过对其调价专项审计的审计资料、审计过程、审计结果的搜集、整理分析,结合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框架,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的方法,总结出了公交公司调价专项审计中关键审计事项的识别筛选机制以及应对机制。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审计过程中关键审计事项识别和关键审计事项应对两个阶段,总结提炼出关键审计事项的识别评价体系以及公交公司调价专项审计的工作重点。
张国平[6](2011)在《政府投资决策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投资是使用政府性资金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主要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的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巨大,政府投资作为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和救市措施,更是将政府投资的作用运用到极致。但这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政府投资决策科学性和政府投资效益的强烈关注和潜在担忧。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有赖于政府投资决策制度的保障。但遗憾的是,当前我国政府投资领域法治化程度较低,政府投资决策制度很不健全,对于决策权限、决策程序、决策责任等基本问题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无法得以保证,决策失误现象屡有发生。政府投资决策制度建设的艰难和窘境,与政府投资决策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利益调整的深刻性不无关联,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当前对政府投资决策的规律性还缺乏认识和把握,因而很难在政府投资决策的制度建构层面达成共识。政府投资决策,是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型问题。在行政法视野下,最合适的研究切入点是政府投资决策权。本文将以政府投资决策权的配置、运行和监督为逻辑主线,在了解历史、把握现状和借鉴国外的基础上,运用行政法治的基本原理并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探讨当前中国政府投资决策的法治化问题,最终落脚点是要建立规范的政府投资决策制度,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政府投资决策权的基础理论与制度沿革。作为研究的逻辑前提,首先要弄清楚政府投资决策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其次要探寻不同学科背景下尤其是行政法学背景下政府投资决策权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府投资决策制度的发展变迁进行梳理和归纳,为后文研究作好铺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政府投资领域法律规范的缺失,这里更多的是对各种政策性规则的探讨和分析。第二章,政府投资的范围界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鉴于政府投资的特定功能,政府投资决策权有其特有的运作范围,而这可以从政府投资的领域或范围上进行考察。界定政府投资范围的理论依据,在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和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同时,需要在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状况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的投资范围和重点领域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第三章,政府投资决策权的配置模式。政府投资决策权的配置主要是在行使政府投资决策权的决策机构之间的配置,既包括在同一级政府内部的横向配置,又包括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纵向配置。在横向配置中,主要分析项目审批权和资金分配权是在同一级政府内部各相关部门间的配置状况;在纵向配置中,主要考量投资事权和投资财权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配置状况。第四章,政府投资决策权的运行机制。政府投资决策权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研究政府投资决策权的运行机制,首先需要关注政府投资决策的现实过程,并在决策理论视角下进行重新的归类和分析;其次,要摸清当前政府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与政府投资决策运行机制的总体要求相对照;最后,提出完善政府投资决策运行机制的制度建议。第五章,政府投资决策权的监督制度。由于决策失误的存在,政府投资决策权必须受到监督。在理清政府投资决策监督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监督的最终结果必然落实到决策责任追究上,需要根据权责一致的要求,健全现有的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第六章,政府投资决策权的立法建议。基于当前政府投资决策基本“无法可依”、主要依据政策管理的判断,提出了加快推进政府投资决策立法的建议,并从立法路径、立法目的、立法框架、主要内容以及立法实施中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行政法视野下政府投资决策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对其现状、问题以及发展方向等内在规律性的阐述和揭示,更要基于行政法治原理提出相应制度建设的构想或建议。因此,本文除了在政府投资决策权各环节所涉问题的最后部分分别予以说明外,更在“立法建议”中对政府投资决策制度进行汇总性的集中探讨。当然,不容回避的是,由于政府投资决策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涉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牵扯到体制的调整和回应。因此,本文针对某些体制性问题也提出了初步的完善建议。如果大言不谗地说有什么创新之处的话,可能在于本文从行政法——特别是从权力配置、运行机制、法律保障等行政组织法领域——的研究视角对政府投资决策权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由于政府投资决策的自我封闭性导致资料搜集的极为困难,加之作者学识、经历、能力有限等原因,这种探索还是比较肤浅甚至有些幼稚的;对一些问题的讨论还没有全面展开,在逻辑结构、论述方式等方面也需要更好地推敲。特别是鉴于本文研究的具体性和针对性,一些实践问题即使理清脉络和头绪,找出了所谓的“病灶”,但提建议、“开药方”的工作仍是非常艰难的,某些体制性、制度性和机制性问题并存交织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有待于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论证和完善。总之,政府投资决策权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权的重要组成和财政职能履行的主要工具,对其的理论研究是一套复杂的系统课题,相关制度的完善需要放到当今中国的现实环境、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进行综合论证。在此过程中,需要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立法,促进政府投资决策权配置、运行和监督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推动政府投资决策活动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使政府投资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魏源[7](2017)在《航运企业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认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航运业就进入低迷期,至今仍无明显回升迹象,航运业经历了大范围的资源重新组合。航运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大。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处于快速变化的状态,企业自身也正在经历巨大变化,这给航运企业审计带来一定挑战。本文主要讨论如何针对主营运输业务的航运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希望能对当下航运企业审计提供借鉴意义。本文研究了航运企业这一特殊行业在当前内外部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战略经营风险以及业务流程风险。通过对这些风险的分析来揭示其对企业在持续经营、内部控制以及外部审计等方面可能的影响,这些分析有助于揭示当下航运企业可能蕴藏的审计风险。案例分析部分,更进一步分析了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以及前述的风险分析结果,对存在重大风险的环节制定有效审计计划,并通过审计计划的执行效果来进一步论证了当下航运企业审计中所面临的高风险环节。同时,通过审计计划的执行效果来分析审计计划执行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以促使执业人员设计更加良好的审计方案。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本文持如下观点。首先,企业所面临的战略经营风险以及业务流程风险可能对企业审计风险产生影响。其次,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获取相关利益,可能促使上市航运企业存在财务报告粉饰动机。因此,上市航运企业相关审计风险是存在的。最后,企业所面临的战略经营风险以及业务流程风险对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审计风险相关的资源管理环节、销售环节、收款环节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是我们当下应该重点关注的。
蒋小虎[8](2000)在《交通行业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交通行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主要领导在任职期间履行职务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所依赖的理论与方法。在探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观点。该文进一步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做法;并侧重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使之符合交通行业当前职能范围和经济活动范围。对运输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对具有行业特点的经济效益指标的建立与考核的研究。
林晶晶[9](2018)在《福建高速公路公司的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的激荡四十年(1978-2018年),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取得长足进步的光辉岁月,更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从无到有的历史长卷。自1984年12月,我国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上海市区到嘉定县,国高网沪高速-S5)开工建设,到2017年末,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3.5万公里,通车里程数位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的修建、维护和运营离不开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我国,高速公路企业是是经国家特许从事高速公路建设并实行收费经营的公司制企业,在日常运营和管理中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相统一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要求。本论文研究对象—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高速集团”或“公司”)成立于1997年8月,注册资本10亿元,是目前福建省资产规模最大的省属国有企业,主要负责全省高速公路的前期规划、施工建设以及通车后的管理维护工作。由于“建设超前、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分流、车流量未达预期、建设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的投资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财务规划就成为了公司的刚需。公司发展战略是指综合考虑公司内外部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和劣势,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定时期内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发展点的重大规划及策略。公司财务规划主要包括投资规划、筹资规划和资本结构规划等,其中最核心的是投资规划和筹资规划。本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对象选择、研究主要问题和意义、研究框架。第二章从福建省高速集团发展历程出发,衍生出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福建省乃至国内宏观经济情况和高速公路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三章为公司战略定位和目标分析,基于高速公路行业的运营管理特性,先通过SWOT理论进行公司战略定位分析,再进行战略目标选择。第四章为福建省高速集团的财务分析和财务规划,通过对公司2012-2017年财务报表的分析,进行财务评价,并根据发展战略进行财务规划。第五章为战略实施方案分析,包括战略实施方案和相应的具体战略措施等。第六章为主要结论和启示,总结前文分析,对公司提出一些财务规划和建议以及本文存在的不足。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福建省高速集团面临着较大的偿债风险,目前公司多元化发展程度不足,业务较为单一,因此从长远稳健发展的角度来说,急需开拓新的业务发展领域,加快多元化发展的进程,通过不断完善并执行战略和财务规划,才能成长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并重的国内一流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有助于解决企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为类似的国有企业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王永胜[10](2012)在《城市公交成本、票价和补贴联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正制定并实施积极有效的公交行业管理政策,以进一步深化落实国家“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在公交行业规制管理中,公交服务合理成本如何核算、公交企业合理回报如何确定、公交公益性票价如何制定与调节、公交补贴如何量化,政府补贴责任如何划分落实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交行业管理绩效水平的基本前提。论文以探索我国公交行业管理中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相关理论和方法为目标,首先借助于能够收集并整理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公交成本、定价和政府补贴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其次深入研究了相关理论、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参与公交行业管理专项调研和总结分析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构建了我国公交合理成本核算与确认,公交企业合理回报管理,公交公益性票价制定与调节,以及政府财政补贴量化、责任划分与落实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城市公交成本、票价和补贴联动机制,为政府在公交行业规制管理中制定并实施基于联动机制的公交补贴动态调节管理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研究分析我国现行的公交行业定价成本监审方法,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方向。论文提出了以我国法律、法规、政策的相关规定为依据,以政府相关统计数据及城市公交行业实际水平为基础,根据公交成本形成的特点,将公交企业成本按行业规制管理目标进行重新分类和归集,并相应建立政府和企业都能认可的成本指标体系,然后据此对公交企业提供的成本审计数据进行核算、比较和确认,从而获得城市公交服务的合理成本,即公交规制成本。在公交规制成本核算和确认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公交企业合理回报的管理机制,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公交行业规制管理政策以促进公交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分析我国现行的公交定价方法及其弊端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我国公交定价方法改革的方向,并从公交公益性体现在为居民大众生产生活基本出行的公交需求提供保障的角度,探讨了基于公交补贴的最优定价、公交企业合理回报价、城市中等收入家庭成员公交出行能够承受的票价与公交公益性票价的关系,建立了我国公交公益性票价制定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探讨了我国公交公益性票价调整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探讨我国公交补贴合理量化与实施方案制定的理论方法,论文分析了我国政府对公交补贴的理由、责任、目标和原则,研究了我国基于公交最优补贴、规制成本核算与合理回报管理机制下的补贴、以及完成政府委派的公交专项任务的补贴量化方法。同时,论文构建了基于全分摊公交成本核算的我国政府公交补贴责任划分方法,以划分和落实不同辖区政府的公交补贴责任。相关公交补贴量化的理论和方法,能为政府制定、组合和实施相关公交补贴政策,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论文以提高公交补贴效率的角度,从城市公交成本、票价、补贴联动机制构建的目的、目标、运行基础及核心要求的分析出发,在分析公交成本、票价和补贴三者属性及相互联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联动机制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方法,并探讨了基于联动机制的公交补贴管理方案的制定比选方法以及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为公交行业管理部门制定并实施基于联动机制公交补贴管理政策,提供了相关理论和方法支撑。论文以“河南省城市公共交通成本规制管理课题”为依托,结合许昌市公交行业的具体情况及本文的研究成果,以构建许昌市基于城市公交成本、票价和补贴联动机制公交补贴管理方案为目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在许昌市城市公交调研及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许昌市城市公交基本情况及行业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探讨了公交企业规制成本核算与确认、合理回报管理、公交公益性票价分析与制定及公交补贴量化的方法,并探讨20112015年度许昌市基于联动机制公交补贴方案的制定及比选方法,并提出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相关研究成果在许昌市公交行业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谈交通系统固定资产的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交通系统固定资产的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投资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固定资产管理研究综述 |
1.2.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
1.2.3 固定资产风险识别文献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理论 |
2.1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理论分析 |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1.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目标 |
2.1.3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原则 |
2.1.4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
2.2 固定资产风险识别理论 |
2.2.1 风险识别概念及路径 |
2.2.2 风险识别的内容 |
2.2.3 风险识别的特点 |
2.2.4 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 |
第3章 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机构设置 |
3.1.3 行业发展趋势 |
3.1.4 公司发展机遇 |
3.2 固定资产管理简介 |
3.2.1 固定资产类别 |
3.2.2 固定资产特点 |
3.2.3 固定资产核算办法 |
3.3 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
3.3.1 控制环境 |
3.3.2 风险评估 |
3.3.3 信息与沟通 |
3.3.4 内部监督 |
3.4 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4.1 风险评估执行不到位 |
3.4.2 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晰 |
3.4.3 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原则执行不到位 |
3.4.4 会计系统控制不到位 |
3.4.5 授权审批制度不完善且执行不到位 |
3.4.6 固定资产盘点执行不到位 |
3.5 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问题原因分析 |
3.5.1 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
3.5.2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
3.5.3 固定资产制度执行不到位 |
3.5.4 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沟通不畅 |
3.5.5 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监督不到位 |
第4章 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设计 |
4.1 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设计目标与原则 |
4.2 前期调研过程 |
4.3 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职能及授权审批改进设计 |
4.4 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识别改进设计 |
4.4.1 固定资产取得与验收风险识别 |
4.4.2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风险识别 |
4.4.3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风险识别 |
4.4.4 固定资产抵押质押风险识别 |
4.4.5 固定资产处置与摊销风险识别 |
4.5 固定资产管理控制流程改进设计 |
4.5.1 固定资产取得与验收 |
4.5.2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
4.5.3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 |
4.5.4 固定资产抵押质押 |
4.5.5 固定资产处置与摊销 |
4.6 固定资产管理监督评价改进设计 |
4.6.1 监督评价的方式 |
4.6.2 监督评价的要点 |
第5章 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及预期效果 |
5.1 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实施流程 |
5.1.1 实施准备 |
5.1.2 实施执行 |
5.1.3 结果反馈 |
5.2 实施障碍 |
5.2.1 人员障碍 |
5.2.2 组织障碍 |
5.2.3 其他障碍 |
5.3 固定资产管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4 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实施的预期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经济要素流动视角下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基础与理论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待完善的研究领域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经济要素流动视角下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理论建构 |
2.1 经济要素及其流动性 |
2.1.1 经济要素的分类 |
2.1.2 经济要素流动的新经济地理学阐述 |
2.2 区域层面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 |
2.2.1 高铁对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作用 |
2.2.2 区域经济要素流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2.3 城市层面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 |
2.3.1 高铁对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 |
2.3.2 经济要素流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2.4 站点层面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 |
2.4.1 站点地区经济要素集聚模式 |
2.4.2 高铁站点地区资本分布与空间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国外案例研究 |
第三章 法国TGV对东南线高铁走廊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泛欧高铁网络建设 |
3.2.1 泛欧高铁网络建设的背景 |
3.2.2 泛欧高铁网建设的过程 |
3.3 法国高铁网络建设历程 |
3.3.1 1981年:第一条TGV线路——TGV东南线建立 |
3.3.2 1989年:第二条高速线路——TGV大西洋线建立 |
3.3.3 1990年:高铁网络建设总体规划的开展 |
3.3.4 1995年:高铁网络建设的危机与复兴 |
3.4 高铁对区域内不同城市的经济要素流动的差异化影响 |
3.4.1 TGV东南线高铁走廊简介 |
3.4.2 高铁走廊客流量的增长 |
3.4.3 设站城市的经济要素流动 |
3.4.4 未设站城市的经济要素流动 |
3.5 高铁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要素流动的差异化影响 |
3.5.1 东京—大阪(东海道)新干线高铁走廊 |
3.5.2 科隆—法兰克福ICE高铁走廊 |
3.5.3 三大高铁走廊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法国TGV东南线对里昂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里昂简介 |
4.2.1 地理环境 |
4.2.2 城市发展历程 |
4.2.3 空间演变历程 |
4.2.4 联运交通网络 |
4.3 TGV东南线在里昂经济要素流动中的作用 |
4.3.1 吸引城市外部经济要素流入的重要引擎 |
4.3.2 推动城市内部资本位移的催化剂 |
4.4 经济要素流动引发里昂产业结构的调整 |
4.4.1 传统工业的重组 |
4.4.2 第三产业的兴起 |
4.5 产业结构调整对里昂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4.5.1 用地规模与强度的变化 |
4.5.2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变化 |
4.6 案例比较:高铁与城市空间重组——以阿姆斯特丹为例 |
4.6.1 高铁建设及站点相关概况 |
4.6.2 新老站点间经济要素的博弈 |
4.6.3 结果:多中心结构的形成 |
4.6.4 小结:政府政策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法国TGV东南线对里昂帕拉迪站点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里昂三大高铁站点基本概况 |
5.2.1 贝拉舒(Perrache)站 |
5.2.2 萨托拉斯(Satolas)站 |
5.2.3 帕拉迪(Part-Dieu)站 |
5.3 Part-Dieu地区的节点功能、场所功能与经济要素集聚模式 |
5.3.1 Part-Dieu站点地区节点功能的提升 |
5.3.2 Part-Dieu站点地区场所功能的提升 |
5.3.3 Part-Dieu地区经济要素集聚模式 |
5.4 Part-Dieu站点地区的空间结构 |
5.4.1 站点地区总体结构 |
5.4.2 核心区总体结构 |
5.5 案例比较——日本京都站 |
5.5.1 基本概况 |
5.5.2 开发模式 |
5.5.3 场所营造 |
5.6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国内实证研究 |
第六章 高铁对沪宁走廊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 |
6.1 沪宁走廊高铁建设历程及发展概况 |
6.1.1 沪宁走廊高铁建设历程 |
6.1.2 沪宁走廊发展概况 |
6.2 高铁对沪宁走廊可达性的影响 |
6.2.1 可达性相关理论 |
6.2.2 沪宁走廊可达性提升 |
6.2.3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区位优势潜力演变 |
6.3 沪宁高铁沿线城市客流流动特征 |
6.4 高铁对沪宁走廊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 |
6.4.1 沪宁走廊货币资本流动程度的增强 |
6.4.2 沪宁走廊劳动力流动频次的增加 |
6.5 沪宁走廊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 |
6.5.1 产业转移 |
6.5.2 产业结构调整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铁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7.1 南京高铁概况 |
7.1.1 南京及其交通区位 |
7.1.2 南京高铁建设历程 |
7.2 高铁对南京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 |
7.2.1 高铁开通后南京枢纽地位的提升 |
7.2.2 城市外部经济要素的流入 |
7.2.3 城市土地租金的提升 |
7.2.4 城市内部资本的位移 |
7.3 高铁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7.3.1 高铁促进城市用地规模增加 |
7.3.2 高铁驱动城市用地强度提升 |
7.3.3 高铁利于城市用地结构优化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高铁对南京南站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8.1 南京南站概况 |
8.2 南京南站地区客流特征及节点—场所价值 |
8.2.1 南京南站地区的客流特征 |
8.2.2 南京南站地区的节点价值 |
8.2.3 南京南站地区的场所价值 |
8.3 客流需求导向的站区资本分布及用地布局 |
8.3.1 交通功能空间布局 |
8.3.2 商业功能空间布局 |
8.3.3 商务功能空间布局 |
8.3.4 居住功能空间布局 |
8.4 南京南站地区开发模式及空间结构 |
8.4.1 南京南站地区开发模式 |
8.4.2 南京南站地区空间结构 |
8.5 本章小结 |
第四部分 研究启示与结论 |
第九章 国内外对比研究与启示 |
9.1 区域层面:沪宁走廊与世界其他高铁走廊对比及启示 |
9.1.1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建设 |
9.1.2 丰富高铁运行方式 |
9.1.3 建立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
9.2 城市层面:南京与里昂高铁城市建设对比及启示 |
9.2.1 协调不同站点开发策略 |
9.2.2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
9.2.3 推动城市土地功能置换 |
9.3 站点层面:南京南站和帕拉迪站对比及启示 |
9.3.1 留住场所经济要素防止节点-场所失衡发展 |
9.3.2 根据客流分布特征合理进行用地布局 |
9.3.3 因地制宜选取开发模式引导圈层空间结构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10.1.1 基本结论 |
10.1.2 研究创新点 |
10.2 研究后续讨论 |
10.2.1 本研究的不足 |
10.2.2 后续思考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一节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 |
一、综合运输迅速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
二、我国现行综合运输法律完善之需要 |
第二节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可行性 |
一、国家重视综合运输发展的有利政策导向 |
二、现行综合运输法律的基础支持 |
三、国外综合运输立法经验可供借鉴 |
四、国家对综合运输立法的关注度提升 |
第二章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综合运输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
一、综合运输法的定义 |
二、综合运输法的调整对象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法律的价值 |
一、法的价值与经济法的价值 |
二、综合运输法律的社会公平正义价值 |
三、综合运输法律的秩序价值 |
四、综合运输法律的效率价值 |
五、综合运输法律价值冲突的解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立法的目的 |
一、确立综合运输立法目的的依据 |
二、综合运输立法的具体目的 |
第四节 综合运输立法的基本原则 |
一、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
二、制定《综合运输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
三、《综合运输法》应遵循的特殊原则 |
第五节 综合运输法律制度架构 |
一、综合运输法律制度确立的依据 |
二、综合运输法律制度体系 |
第三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 |
第一节 综合运输管理制度 |
一、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二节 综合运输规划制度 |
一、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 |
一、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四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 |
第一节 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 |
一、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 |
一、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 |
一、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四节 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 |
一、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五节 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 |
一、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五章 制定我国《综合运输法》的建议 |
第一节 《综合运输法》的立法模式和与现行立法的衔接 |
一、《综合运输法》的立法模式 |
二、《综合运输法》与现行立法的衔接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法》的主要内容建议 |
一、总则 |
二、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
三、综合运输规划 |
四、综合运输市场管理 |
五、综合运输资金支持 |
六、综合运输普遍服务 |
七、综合运输安全保障 |
八、综合运输信息共享 |
九、综合运输绿色环保 |
十、法律责任 |
十一、附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1 1978-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指标对比情况 |
表1-2 全社会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变化 |
表1-3 各运输方式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变化 |
表1-4 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港口 |
表1-5 2018年全国铁路运输量与其他交通运输业比较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关键审计事项识别与应对研究 ——以某事务所对H市公交总公司的调价专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思路设计 |
2.1 研究背景 |
2.1.1 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框架 |
2.1.2 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 |
2.2 研究思路设计 |
第三章 案例企业介绍与调价专审项目介绍 |
3.1 案例企业介绍 |
3.2 调价专审项目介绍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公交公司调价专审中关键审计事项的识别 |
4.1.1 与治理层沟通审计事项过程 |
4.1.2 执行审计工作中关注过的事项 |
4.1.3 关键审计事项的形成 |
4.2 公交公司调价专审中关键审计事项的风险应对 |
4.2.1 关键审计事项——营运收入调整 |
4.2.2 关键审计事项——营运成本调整 |
4.2.3 关键审计事项——固定资产调整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政府投资决策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投资 |
(二) 政府投资 |
(三) 政府投资项目 |
(四) 政府投资决策 |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视角和主要框架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 研究视角 |
(三) 主要框架 |
四、已有研究综述 |
(一) 行政决策研究综述 |
(二) 政府投资研究综述 |
(三) 政府投资决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政府投资决策权的基础理论与制度沿革 |
一、政府投资决策权的界定 |
二、政府投资决策权的理论基础 |
(一) 政府投资决策权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二) 政府投资决策权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
(三) 政府投资决策权的法学理论基础 |
三、政府投资决策权的制度沿革 |
(一) 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投资决策制度 |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投资决策制度 |
(三) 当前政府投资决策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二章 政府投资的范围界定 |
一、政府投资与公共产品供给 |
(一) 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
(二) 政府投资是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形式 |
二、公共产品理论对政府投资范围的一般界定 |
(一)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 |
(二) 具有显着外部收益、能够创造社会公平的准公共产品 |
(三)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的自然垄断产品 |
三、我国政府投资范围的现状评析 |
四、国外政府投资范围之审视 |
(一) 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投资范围 |
(二) 上述国家政府投资范围的特点 |
五、我国政府投资范围的界定 |
(一) 我国政府投资范围的影响因素 |
(二) 我国政府投资的总体范围和重点领域 |
第三章 政府投资决策权的配置模式 |
一、政府投资决策机构 |
(一)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系统构成 |
(二) 行政决策权视角下的现代行政决策机构 |
(三) 政府投资决策机构的界定 |
二、政府投资决策权的横向配置 |
(一) 政府投资决策权的构成要素 |
(二) 政府投资决策权横向配置的现状描述 |
(三) 政府投资决策权横向配置的总体评价 |
(四) 政府投资决策权横向配置的制度建议 |
三、政府投资决策权的纵向配置 |
(一) 政府投资决策权纵向配置的现状述评 |
(二) 政府投资决策权纵向配置的制度建议 |
第四章 政府投资决策权的运行机制 |
一、政府投资决策过程的现实考察 |
(一) 投资规划(宏观决策) |
(二) 确定项目、安排资金(微观决策) |
二、决策理论视角下的政府投资决策过程 |
(一) 决策问题的构建 |
(二) 决策方案的规划 |
(三) 决策方案的确定 |
三、当前政府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一) 政府投资规划的局限性 |
(二) 决策公开透明度差 |
(三) 公众参与机制缺失 |
(四) 项目咨询论证形式化 |
(五) 领导意志对决策的影响严重 |
四、政府投资决策运行机制的总体要求 |
(一) 基于决策科学视角的观察 |
(二) 基于行政法学视角的观察 |
(三) 总体性要求 |
五、完善政府投资决策运行机制的制度建议 |
(一) 政府投资规划制度 |
(二) 政府投资决策公开制度 |
(三) 政府投资决策参与制度 |
(四) 政府投资决策咨询论证制度 |
(五) 政府投资决策集体决定制度 |
第五章 政府投资决策权的监督制度 |
一、政府投资决策监督现状透视 |
(一) 行政监督 |
(二) 人大监督 |
(三) 社会监督 |
(四) 总体评价 |
二、政府投资决策监督机制构建 |
(一) 部分国家政府投资决策监督机制评介 |
(二) 我国政府投资决策监督机制构建 |
四、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
(一) 内涵 |
(二) 归责原则 |
(三) 责任承担 |
第六章 政府投资决策权的立法建议 |
一、立法现状评估 |
二、立法路径选择 |
(一) 制定政府投资决策基本法 |
(二) 各地方、各领域政府投资决策单行法的配套 |
(三) 立法中充分发挥政策文件的作用 |
三、立法目的、立法架构与主要内容 |
(一) 立法目的 |
(二) 立法架构 |
(三) 主要内容 |
四、立法实施的影响因素 |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二) 行政体制的相应调整 |
(三) 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
(四) 公民社会的培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航运企业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3 文献综述评析 |
3 航运企业经营风险及审计风险 |
3.1 航运业业务概念 |
3.2 航运业经营风险分析 |
3.2.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2.2 企业组织经营模式分析 |
3.2.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3 战略经营风险对审计的影响 |
3.4 业务流程风险对审计的影响 |
4 案例分析 |
4.1 公司介绍 |
4.2 报表粉饰动机分析 |
4.2.1 事件介绍 |
4.2.2 利益相关者分析 |
4.3 资源管理环节审计 |
4.3.1 资源管理环节概况 |
4.3.2 资源管理环节审计措施 |
4.4 销售环节审计 |
4.4.1 销售环节概况 |
4.4.2 销售环节审计措施 |
4.5 收款环节审计 |
4.5.1 收款环节概况 |
4.5.2 收款环节审计措施 |
4.6 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审计 |
4.6.1 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概况 |
4.6.2 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审计措施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8)交通行业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
一、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
二、 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
三、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 |
第二节 我国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必然性 |
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经济责任审计 |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经济责任审计 |
三、 健全经济监督体系,需要经济责任审计 |
四、 反腐倡廉需要经济责任审计 |
第三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
一、 准备阶段的内容和要求 |
二、 实施阶段的内容和要求 |
三、 终结阶段的任务和要求 |
四、 后续阶段的内容和要求 |
第四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
一、 确认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有效的审计方法 |
二、 考核经济指标,分析经济效果的审计方法 |
三、 评价经济责任的审计方法 |
第五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 |
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
二、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
三、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注意几个界限 |
第二章 交通行政机关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 |
一、 交通行业行政机关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二、 交通行政机关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要点 |
三、 交通行业行政机关主要领导工作目标考核 |
第三章 交通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 |
一、 交通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二、 交通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要点 |
三、 交通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工作目标考核 |
第四章 交通运输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 |
一、 交通运输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二、 交通运输企业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指标考核 |
主要参考文献 |
(9)福建高速公路公司的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
一、研究基本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省高速集团发展历程和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公司发展历程和面临主要问题 |
一、公司概况 |
二、公司股权结构 |
三、公司主要业务 |
第二节 内部环境分析 |
一、福建省宏观经济现状 |
二、福建省高速公路现状 |
三、福建省高速公路历史规划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外部(行业)环境分析 |
一、中国宏观经济现状 |
二、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发展现状 |
三、高速公路行业整体规划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省高速集团战略定位和目标分析 |
第一节 战略定位分析 |
一、高速公路及其运营管理特性 |
二、福建省高速集团战略定位 |
三、经营战略SWOT矩阵分析法 |
第二节 战略目标选择 |
一、社会责任目标 |
二、投资目标 |
三、通车里程目标 |
第四章 福建高速的财务分析与财务规划 |
第一节 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
二、损益表分析 |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
第二节 比率分析 |
一、杜邦分析法 |
二、盈利能力分析 |
三、营运能力分析 |
四、资产流动性分析 |
五、偿债能力分析 |
第三节 福建省高速集团财务评价 |
一、主要优点 |
二、主要缺点 |
第四节 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 |
一、发展战略 |
二、投资计划 |
三、筹资计划 |
四、投融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第五章 省高速集团战略实施方案分析 |
第一节 战略实施方案 |
第二节 战略措施 |
一、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财务费用 |
二、开展多元化经营 |
三、投融资体制改革 |
四、提升服务水平,増强用户粘性 |
五、丰富项目融资模式 |
第六章 战略研究主要结论和启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启示和建议 |
一、公司面临一定偿债风险 |
二、融资方案优化 |
三、做好集团财务规划 |
四、对贷款银行的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城市公交成本、票价和补贴联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公交行业的发展现状 |
1.1.2 我国公交行业的管理现状 |
1.1.3 公交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关键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实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 |
1.2.3 文献综述结论 |
1.3 预期目标与突破点 |
1.3.1 预期目标 |
1.3.2 成果主要意义 |
1.3.3 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框架及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交企业规制成本核算与合理回报管理 |
2.1 现行公交定价成本监审方法分析 |
2.1.1 公交定价成本监审方法概述 |
2.1.2 现行公交定价成本监审方法的主要问题 |
2.1.3 现行公交定价成本监审方法的改进方向 |
2.2 公交规制成本核算与政策保障探索 |
2.2.1 公交规制成本的定义及核算思路 |
2.2.2 公交规制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
2.2.3 公交规制成本核算配套政策探讨 |
2.3 公交规制成本核算模型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1 公交规制成本核算的模型、指标及算法 |
2.3.2 公交规制成本核算方法示例 |
2.3.3 公交规制成本核算的效果评价 |
2.4 公交企业合理回报的行业管理 |
2.4.1 公交企业追求合理回报的内在动力 |
2.4.2 我国公交企业回报管理现状与改进方向 |
2.4.3 建立基于效率的公交企业合理回报管理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交公益性票价的制定与调节 |
3.1 我国现行公交定价方法分析 |
3.1.1 我国公交定价方法概述 |
3.1.2 目前公交定价方法的主要问题 |
3.1.3 我国公交定价方法的改进方向 |
3.2 公交公益性票价制定的依据和目标分析 |
3.2.1 公交公益性票价的涵义 |
3.2.2 公交公益性票价制定的依据和原则分析 |
3.2.3 确立公交公益性定价目的和目标 |
3.3 公交公益性票价制定方法 |
3.3.1 公交公益性票价制定方法的思路 |
3.3.2 公交最优定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
3.3.3 公交公益性票价的确定方法 |
3.4 公交公益性票价的调节方法 |
3.4.1 公交公益性票价的调节的主要理由 |
3.4.2 建立公交公益性票价的调节方法 |
3.4.3 构建我国公交公益性票价的调节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公交补贴的量化与实施 |
4.1 我国政府公交补贴理由与责任分析 |
4.1.1 我国公交补贴的主要理由 |
4.1.2 我国政府公交补贴的责任分析 |
4.1.3 我国公交补贴的目标与原则分析 |
4.2 我国公交补贴的量化方法研究 |
4.2.1 基于规制票价的公交最优补贴模型与补贴量化 |
4.2.2 基于规制成本核算的运营补贴量化方法研究 |
4.2.3 公交专项补贴量化方法探讨 |
4.3 政府公交补贴责任划分方法探讨 |
4.3.1 公交补贴责任划分原则和思路 |
4.3.2 公交补贴责任划分方法的构建 |
4.3.3 政府补贴责任划分方法算例 |
4.4 公交补贴的实施与保障建议 |
4.4.1 建立公交补贴资金来源的保障体系 |
4.4.2 合理确定公交补贴的范围与方案 |
4.4.3 建立并完善公交补贴量化与实施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交成本、票价和补贴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应用 |
5.1 联动机制构建的目的和要素关系分析 |
5.1.1 联动机制的构建目的、目标和运行基础 |
5.1.2 联动机制运行的核心要求 |
5.1.3 联动机制要素关联性分析 |
5.2 联动机制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探讨 |
5.2.1 联动机制模型的构建 |
5.2.2 基于公交需求上升趋势的模型应用 |
5.2.3 基于公交需求变化平稳的模型应用 |
5.3 联动机制模型应用方案的比选 |
5.3.1 基于联动机制的补贴管理方案制定与分析 |
5.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基本方法分析 |
5.3.3 基于模糊评价的补贴方案比选 |
5.4 基于联动机制的公交行业管理政策建议 |
5.4.1 公交行业成本合理安排与管理 |
5.4.2 实施票价调节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管理 |
5.4.3 实施公交补贴需求与财政承担能力的宏观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许昌市公交行业联动机制管理实证研究 |
6.1 行业现状和关键问题分析 |
6.1.1 公交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
6.1.2 补贴不足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
6.1.3 公交行业关键问题突破与管理目标 |
6.2 公交企业规制成本核算及合理回报分析 |
6.2.1 公交企业的基本情况及核算思路 |
6.2.2 公交企业的规制成本核算与确认 |
6.2.3 公交企业合理回报的确定与管理 |
6.3 公交规制票价与补贴量化管理 |
6.3.1 公交企业管理期及票价调整分析 |
6.3.2 公交企业的补贴需求分析 |
6.3.3 公交企业补贴的量化与实施 |
6.4 基于公交成本、票价和补贴联动机制的行业管理 |
6.4.1 联动机制构建的目标及思路 |
6.4.2 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应用探讨 |
6.4.3 联动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与效果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7.1 主要成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谈交通系统固定资产的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通财会目录(1986年-1990年)[J]. 中国交通会计学会. 交通财会, 1991(12)
- [2]现代投资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研究[D]. 朱中凡. 湖南大学, 2013(04)
- [3]经济要素流动视角下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 郑国. 东南大学, 2019(01)
- [4]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D]. 曹译文.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关键审计事项识别与应对研究 ——以某事务所对H市公交总公司的调价专审为例[D]. 张艺凡.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6]政府投资决策权研究[D]. 张国平.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7]航运企业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魏源.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17(01)
- [8]交通行业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 蒋小虎. 长安大学, 2000(01)
- [9]福建高速公路公司的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研究[D]. 林晶晶. 厦门大学, 2018(02)
- [10]城市公交成本、票价和补贴联动机制研究[D]. 王永胜. 长安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