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镀层高浓度硫化氢试验方法及其试验结果的评定(论文文献综述)
徐小江[1](2016)在《硫代硫酸盐镀银层制备及高温抗变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镀银层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焊性及装饰性,在工程技术和装饰领域被广泛采用。目前我国航空企业仍以氰化镀银为主,但氰化物有剧毒,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并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急需一种无氰镀银工艺来替代氰化镀银工艺。本文针对镀银层高温变色的缺点,以镀银层高温抗变色性能为评价指标,探究了镀银层高温变色原因,寻找可以防止镀银层高温变色的方法;对浸银液成分和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浸银液中铜置换银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硫代硫酸盐镀银体系中,浸银工艺可以防止铜离子带入镀液中,以免铜离子污染镀液。优化后的浸银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AgNO3为20g/L25g/L,TU为100g/L180g/L,pH值为12,温度为15℃30℃,时间为2min3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10μm的银层,2cm两点间的表面接触电阻为20μΩ,可焊性为10mm,导电性和可焊性均与氰化镀银层相当,硫代硫酸盐镀银镀液的分散能力、覆盖能力稍逊于氰化物镀液体系。通过XPS测试表明,铜在硫脲溶液会配位溶解生成一价铜离子,随着硫脲溶液的pH值的升高,铜在硫脲溶液中的配位溶解难度逐渐加大,在高pH值硫脲溶液中,铜表面会生成一层黑色膜层,阻碍铜在硫脲溶液中的配位溶解。高浓度的硫脲和银离子络合后,能够得到结合力优良的置换银层。借助SEM和EDS观察镀层表面形貌及镀层中各元素的含量及分布,测试结果表明银层高温变色的原因是由铜原子外渗所导致。在高温烘烤作用下,由于铜原子和银原子相互扩散,在铜银界面上形成了脆性银铜共结晶,镀层热扩散不均匀导致出现鼓泡裂纹,铜原子往外渗透扩散。铜原子在往外扩散时,被氧化为黑色氧化铜,同时基体内部含有硫、氧等物质也向外扩散,与银原子发生反应,致使银层发生变色。结合镀银层孔隙率的测试发现,镀银层孔隙率的降低有助于提高镀银层抗高温变色性能。
张凤菊[2](2012)在《博物馆藏展材料的快速检测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文物是古人遗留下来的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是其它物质无可替代的,非常的宝贵。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珍贵财富,目前国家将出土的文物放在博物馆统一管理。但博物馆相对环境比较封闭、狭小,而藏展材料、装饰材料等释放出来的腐蚀性气体不能及时地扩散到外界,因此有时室内的污染性气体的浓度比外界还要高,无意中就将文物放在了高浓度腐蚀性气体中,对文物造成了几乎无法恢复的破坏。因此博物馆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标准Oddy法以及对标准Oddy法改进的方法均是在较高腐蚀性气体浓度下进行测试。本课题对标准Oddy法进行了改进,将石英晶体微天平引入该方法中,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的超高灵敏度可以原位、定量地检测环境中腐蚀性气体对文物的破坏作用,成功地将测试材料浓度的检测下限降低到目前Oddy法的1.44%,此浓度基本接近博物馆实际情况;利用银纳米镀膜代替Oddy法中的银金属块,大大提高了腐蚀速率,进一步将测试周期缩短到4.5d;标准Oddy法均是在湿度为100%的条件下进行的试验,博物馆实际环境中的湿度通常在50-60%,本课题测试了相对湿度分别为10%、55%及100%环境下银的腐蚀速率。
詹益腾[3](1987)在《防银变色工艺的进展》文中提出 银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和反光能力,为电镀银层在工业上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途。据统计,全世界有10%的银的消耗量被用于镀银。近年来,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镀银层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的导电零件及电接触元件。但银容易变色,若镀银层不进行防变色保护,在工业大气的条件下,一般三个月左右银层就将发黄、变棕色。银层变色以后,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造成银层表面接触电阻增加和不稳定,影响电气元件的电气性能,而且造成镀银元件焊接的困难。电子设备中的高频及超高频元件由于银层变色而对导电性能的影响就十分明显,而在航天、航海及军用电子仪器中的电接触元件由于镀银层变色所造成的危害就更大了。因此,防银变色工艺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电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章啬英[4](1983)在《银镀层高浓度硫化氢试验方法及其试验结果的评定》文中研究说明 一、硫化氢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银和银镀层,由于导电性能好和外观洁白,广泛应用于低压电器和电子器件中。随着低压电器和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银和银镀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银容易变色,特别在含硫化物的工业大气中,银层表面会生成浅黄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薄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这种现象尤为严重。用银和银镀层作为触头和接插件等的电器零件,对所处环境的硫化氢特别敏感。银层的变暗导致接触电阻增加和噪声增大,影响产品的外观和可靠性。
二、银镀层高浓度硫化氢试验方法及其试验结果的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镀层高浓度硫化氢试验方法及其试验结果的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硫代硫酸盐镀银层制备及高温抗变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银变色机理 |
1.2.1 银变色过程研究 |
1.2.2 银变色腐蚀产物 |
1.3 银抗变色研究 |
1.4 预浸银 |
1.4.1 银和铜的电化学性质 |
1.4.2 银和铜的配位剂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镀银层的制备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设备 |
2.2 工艺流程 |
2.2.1 实验介质 |
2.3 镀液性能测试 |
2.3.1 沉积速度 |
2.3.2 覆盖能力 |
2.4 镀层性能测试 |
2.4.1 镀层厚度测试 |
2.4.2 镀层外观 |
2.4.3 镀层结合力 |
2.4.4 镀层可焊性 |
2.4.5 镀层导电性 |
2.4.6 镀层抗变色性能 |
2.4.7 镀层孔隙率 |
2.4.8 镀层高温抗变色性能 |
2.4.9 镀层表面形貌及元素价态分析 |
2.4.10 电化学测试 |
2.5 技术路线 |
2.6 镀银层性能对比测试 |
2.7 镀液覆盖能力和分散能力对比测试 |
2.8 氢脆性能测试 |
第3章 H68铜合金表面置换银层过程研究 |
3.1 前言 |
3.2 铜在硫脲溶液中溶解过程 |
3.2.1 铜在硫脲溶液中溶解过程及溶解产物 |
3.2.2 pH值对铜在硫脲溶液中溶解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浸银处理对镀银层高温抗变色性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浸银工艺 |
4.2.1 浸银液的组成及工艺条件的研究 |
4.3 浸银液稳定性 |
4.3.1 陈化实验 |
4.3.2 连续浸银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氰镀银层高温变色行为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后处理工艺对镀层高温烘烤后镀层外观的影响 |
5.2.2 镀银层厚度对镀层高温烘烤后镀层外观的影响 |
5.2.3 供电方式对镀层高温烘烤后镀层外观的影响 |
5.2.4 镀银层孔隙率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博物馆藏展材料的快速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金属银文物的腐蚀 |
1.2.2 博物馆藏展材料种类与释放的主要气体: |
1.3 石英晶体微天平的原理和应用 |
1.4 纳米薄膜的制备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银纳米膜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试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药品 |
2.2.2 电沉积溶液的配制 |
2.2.3 纳米银膜的制备 |
2.3 银纳米膜的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原装石英晶振片的测试 7 天后照片 |
2.4.2 电沉积法制备纳米银膜的条件 |
2.4.3 石英晶振片的 FE-SEM 的表征 |
2.4.4 镀银晶振片的腐蚀表征 |
2.5 小结 |
第三章 博物馆藏展材料快速检测法 |
3.1 引言 |
3.2 试验部分 |
3.2.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3.2.2 试验装置与步骤 |
3.3 被测材料及预处理 |
3.4 稳定性的测试 |
3.4.1 原装石英晶振片的稳定性测试 |
3.4.2 在原装石英晶振片表面镀上一层纳米银的镀银石英晶振片的稳定性测试 |
3.4.3 镀银石英晶振片在氮气中的稳定性测试 |
3.4.4 不同湿度对镀银石英晶振片频率的影响 空白试验 |
3.6 油漆载体的确定 |
3.6.1 木块做油漆载体的试验 |
3.6.2 玻璃板做油漆载体的试验 |
3.7 不同湿度下腐蚀速率 |
3.8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银镀层高浓度硫化氢试验方法及其试验结果的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硫代硫酸盐镀银层制备及高温抗变色性能研究[D]. 徐小江. 南昌航空大学, 2016(01)
- [2]博物馆藏展材料的快速检测方法[D]. 张凤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3]防银变色工艺的进展[J]. 詹益腾. 电镀与涂饰, 1987(04)
- [4]银镀层高浓度硫化氢试验方法及其试验结果的评定[J]. 章啬英. 特殊电工, 1983(04)
标签:硫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