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传统用餐方式,提升用餐服务水平

改变传统用餐方式,提升用餐服务水平

一、改变传统的就餐方法,提高膳食服务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项健[1](2018)在《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开发及其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领域飞速发展以及在市场上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餐饮行业出现了多种结合智能终端、电子平台、移动系统于一体的智能点餐系统,其具有类智能化和便捷化特点为不同用户所喜爱。高校餐厅与社会餐馆不同,它不仅需要满足高校学生生活需求,而且要将学生健康、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开发具有健康理念与膳食营养相结合的一款新型点餐系统并付诸实施很有必要。论文利用项目管理理论,将高校健康点餐系统开发与风险分析划分为高校餐厅健康饮食管理现状分析、餐厅健康点餐系统设计、系统应用推广、项目风险分析与对策等四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确定了具体工作内容。在高校餐厅健康饮食管理现状分析中,论文重点论述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健康饮食发展现状,表明我国高校需要推进健康饮食;在餐厅健康点餐系统设计中,重点论述了系统需求以及系统的架构与功能,表明点餐系统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高校健康点餐系统应用推广分析中,重点论述了项目的优点,解析了项目的推广渠道,并根据推广渠道制定推广措施;在项目风险分析与对策分析中,重点论述了项目可能遇到的内外部风险并根据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论文研究结果对高校健康点餐系统类型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具有借鉴作用。

李辉尚[2](2015)在《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居民的食物与营养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和营养健康的重要指标,更是食物生产发展、市场流通、营养改善等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营养健康状况明显变化,城镇居民尤为突出。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居民异质化进一步增强,消费的群体大、层次多、变化快和导向强等特点进一步显现,在全国食物与营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确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转变的趋势和动因,厘清食物营养发展与理想目标和发达国家发展的差距,以营养目标为导向,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加快促进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和膳食营养改善等政策措施,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消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和营养学等理论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变迁特征、消费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将收入分层作为近乎理想需求系统(AIDS)的重要变量对食物消费需求进行了动态研究;分析典型发达国家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以期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提供借鉴;在比较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策略和路径选择,以期为食物生产发展、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和营养改善等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有: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居民营养状况不断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消费支出和消费量均快速增加,食物消费“西化”趋势明显,但植物性食物仍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谷类、蔬菜、水果食用率和食用频率均保持较高水平,但奶类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外就餐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日常食物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收入水平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不同收入组间有所差异。居民收入水平、食物价格水平、区域发展水平、食物生产能力、市场发育程度和餐饮业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组间食物消费的支出和价格弹性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粮食、油脂类、蛋类和菜类已成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奶类仍是低收入户的奢侈品。我国城镇居民营养变化明显,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营养素来源结构更趋合理,但脂肪供能比过高,谷类食物供能比明显低于合理范围;收入水平和在外就餐等对居民膳食营养有重要影响。美国和日本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稳中有变,在外就餐常态化。当人均GDP处于5000-10000美元期间,美国和日本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且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稳步下降;动物食物的消费支出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呈明显增长态势;在外食物消费支出快速增加;蛋白质、脂肪、热量等营养摄入量快速增加。当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后,美国和日本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缓慢增长态势,恩格尔系数趋于稳定或稳中略降,食物消费的“班尼特现象”突出;在外饮食消费支出明显增长,常态化现象较为明显;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及其来源结构趋于稳定,植物性食物在膳食中作用明显增加。同时,美国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增加与动物性食物消费减少的“喇叭口”走势特征明显,日本居民食物消费“西化”趋势明显。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的发展和促进保障机制相对完善。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与理想目标差距明显,应该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主要食物消费支出将继续增长并进一步调整,主要食物消费量将不同程度增长,粮食、奶类消费量将继续增加但仍低于《纲要》和《膳食指南》的目标,肉类消费量继续增长并超过目标消费量。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主要营养素摄入量与营养目标的差距逐步缩小,但脂肪供能比较高等问题突出。针对我国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树立以营养为目标的食物安全新理念、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弘扬传统饮食文化、规范在外就餐、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统计监测制度、创新部际联席工作机制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八项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以期为促进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朱晓凤[3](2018)在《中小型企业食堂的微信订餐及膳食决策优化系统》文中提出企业食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仅关系到员工的用餐问题,同时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食堂的管理和服务十分重要。中小型企业食堂多采用“经验配餐+现场订餐”方式,食堂员工根据自身经验配餐,用户在就餐时点餐,容易使得食堂的管理和服务出现一些问题。一是无法实现个性化需求订餐。由于食堂一般固定菜谱,无法满足员工需求,员工可能自带或者外卖,无法确定就餐人数,从而导致浪费或者食物不足的现象;二是在就餐高峰用户就餐效率低。用户需现场点餐,取餐慢,排队等待时间长,效率低;三是财务核算不规范。食堂员工口头计算用户订餐费用,易出错并且效率低;四是无法按量采购食材。传统食堂无法按需按量采购食材,会造成食材库存增加成本或者食材不够影响食堂正常经营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中小型企业食堂的管理和员工就餐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企业员工提供个性化订餐需求。本文针对用户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遗传粒子群(Hybrid Algorithm of Genetic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GAPSO)多目标营养的膳食决策优化方法,建立能量、蛋白质、脂肪、钙和铁五种营养目标的膳食决策优化模型,利用GAPSO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优化,并进行膳食决策优化的MATLAB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五种营养素达标的前提下获取合理的膳食配餐方案,为员工膳食结构的优化提供新方法,最后将该算法应用于手机微信订餐平台中,为员工提供膳食指导。针对食堂就餐效率低、财务核算不规范、无法按量采购食材等问题,实现了中小型企业食堂的订餐系统的开发。系统主要包括员工手机微信订餐平台、食堂后台管理系统以及刷卡显示装置,手机微信订餐平台和食堂后台管理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2013进行开发,系统采用ASP.NET MVC框架和SQL Server2008数据库。刷卡显示装置利用AVR单片机技术进行开发。为解决食堂浪费或者食物不足、无法按量采购食材等问题,实现菜品生产的物料需求计划,根据用户的订单获取食材采购清单和菜品清单,食堂按量采购食材并按量备餐。企业员工利用手机微信订餐平台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订餐,订餐完毕后食堂后台管理系统统计订餐信息,食堂员工根据用户订单按量采购食材并按量备餐。

杜文雯[4](2014)在《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变化趋势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外就餐的流行是全球营养变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在外就餐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愈加明显。在外就餐的食物特点通常表现为高能量、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低微量营养素,经常在外就餐会降低居民的膳食质量和增加超重、肥胖的危险性。目前,关于在外就餐对中国成年居民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其时间变化趋势的研究甚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的变化趋势,分析在外就餐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对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的影响,探讨在外就餐对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的影响,以及研究我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1991-2011年九省区和2011年三个直辖市调查的18-80岁成年居民,剔除孕妇和慢性病患者,以及关键分析变量记录不完整者。定义家庭以外地点烹调制作的食物为“在外就餐食物”,计算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分析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的变化趋势,在外就餐食物的营养特点,以及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对膳食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的影响。选取2004-2009年至少参加过两轮调查,并有完整数据的研究对象,作为纵向追踪研究的分析对象,采用随机截距发展模型和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与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关系,以及我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1991-2011年间,我国九省区成年居民营养相关慢性病患病率显着增加。超重率从19.6%增加到32.0%,肥胖率从3.1%增加到11.6%,中心性肥胖率从12.1%增加到37.1%。2.1991-2011年九省区成年居民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从8.6%升至16.5%,其中城市居民从12.1%升至20.3%,农村居民从6.9%升至14.7%。2011年加入调查的三个直辖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为25.4%,其中城市地区为27.2%,农村地区为21.3%,远高于其他省区的水平。二十年间,城乡居民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的相对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尤其是女性居民变化更为明显。3.在外就餐食物与在家就餐食物相比,营养特点呈现出地区和年龄差异,不同餐次(早、中、晚)也有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在外就餐食物的能量、脂肪和蛋白质(早餐除外)密度较高,而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和钙的密度较低。在外就餐时,成年居民会更常消费面粉及其制品、油炸食品、高脂肪红肉、奶类、酒类和快餐食品等,而相对较少消费米类、豆类、蛋类、蔬菜类、根茎类、粗粮及其制品和鱼类等。4.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与较高的脂肪和蛋白质摄入,以及较低的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摄入有关,农村居民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还与膳食高能量摄入有关。5.控制其他相关变量后,男性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高者,发生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危险性增加;女性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与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均不显着。6.我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及性别差异。城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2009年已趋于稳定,而农村居民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仍处于上升趋势。年龄、教育程度、收入、饮酒、社区食物环境等是我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结论1991-2011年的二十年间,我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显着增加,但城乡及地区间差异逐渐缩小。在外就餐食物的营养特点和食物选择偏好与在家就餐存在明显不同。在外就餐更多选择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较少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和高维生素C的食物。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与男性成年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危险性增加有关。我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与年龄、教育程度、收入、饮酒和社区食物环境等因素有关。

王子兵[5](2015)在《天津市居民在外就餐现状及营养干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通过调查天津居民就餐行为,餐饮从业人员及就餐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以及居民在外就餐膳食结构,以发现居民就餐行为及在外就餐膳食结构不合理之处,以及营养宣传薄弱环节,并据此试点采取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分析干预效果,探讨科学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1、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各个区县的不同类型餐厅中选取850名就餐人员进行就餐行为调查;2、在天津市选取两家级别和条件相同综合性餐厅,一家作为干预餐厅,另家作对照。在干预餐厅开展为期一年的综合性营养干预,对照餐厅不作任何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在两家餐厅各选取200余人(就餐者和餐厅从业人员)进行营养知信行情况的基线和终末问卷调查;3、在天津市选取1家综合型餐厅作为干预场所,并在干预前对餐厅内就餐者进行膳食调查,随后在餐厅开展为期1年的综合性营养干预。通过收集干预前后就餐者的点菜清单,统计分析干预前后就餐者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变化。应用SPSS 11.5录入和整理数据,运用c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天津市居民每日吃三餐比例为89.9%,每日吃两餐的比例为9.1%,其中以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7.4%)。在家吃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分别为55.4%、39.0%和83.0%,在外吃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分别为44.6%、61.0%和17.0%,其中早餐和午餐多在单位食堂就餐,晚餐多在餐馆就餐,且与家人和朋友外出就餐机会比较多,从口味上看更喜欢在中式餐厅就餐(87.4%)。2、干预前,干预和对照餐厅中服务人员、厨师和就餐者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干预餐厅中服务人员、厨师和就餐者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比例分别为11.1%、0.0%和4.4%,对照餐厅相应比例分别为11.4%、0.0%和5.0%。在干预和对照餐厅中,就餐者喜欢咸味重的比例分别为21.6%和16.5%,点餐首要依据均为菜品口味(58.9%和55.0%);服务人员曾引导过顾客选择健康营养菜品的比例分别为59.3%和51.4%;厨师以低盐少油作为烹调原则的比例分别为19.0%和30.0%。干预后,干预餐厅中服务人员、厨师和就餐者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比例分别为100.0%、100.0%和16.3%,对照餐厅相应比例分别为11.4%、0.0%和4.0%。在干预和对照餐厅中,就餐者喜欢咸味重的比例分别为16.3%和18.0%,点餐首要依据分别为营养搭配及健康作用(57.9%)和口味(47.0%),服务人员曾引导过顾客选择健康营养菜品的比例分别为100.0%和57.1%,厨师以低盐少油作为烹调原则的比例分别为100.0%和35.0%。干预后干预餐厅内服务人员、厨师和就餐者营养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餐厅内服务人员、厨师和就餐者营养知识知晓率未见明显改善。3、干预前,居民在外就餐与我国膳食推荐量比较,谷薯类、水果类、蛋类和奶类摄入较低,午餐谷薯类和豆类摄入量分别为44.7克和10.8克;而肉禽类、鱼虾类、盐类摄入量较高,午餐和晚餐肉禽类摄入分别为105.2克和138.6克,盐的摄入量分别为3.1克和4.0克;蛋白质、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较高,晚餐能量摄入高达1119.2 kcal;而膳食纤维、视黄醇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不足。与在家就餐比较,豆类、蔬菜类、禽肉类和鱼虾类摄入较高,谷薯类、水果类、蛋类和奶类摄入较低;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及钙、铁、锌和硒的摄入高于在家。干预后,午餐豆类、水果和蛋类摄入增加,豆类由干预前10.8克增加到16.7克,盐由干预前3.1克下降到2.7克;碳水化合物、硫胺素和核黄素摄入增加,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减少。晚餐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的摄入量分别由干预前的138.6克、136.4克和4.0克减少到67.5克、85.9克和2.2克,能量摄入减到769.4 kcal,胆固醇由干预前320.3毫克下降到247.2毫克。结论天津市居民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每日吃两餐比例较高,尤以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居民早餐和午餐在外就餐的比例较高。餐饮业从业人员及就餐者营养知识知晓率低。居民在外就餐膳食结构不合理,谷薯类、蛋类、水果类和奶类摄入较少,而肉禽类、鱼虾类和盐摄入量较高,导致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盐饮食;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视黄醇和维生素C摄入不足。综合性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餐饮业从业人员及就餐者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居民在外就餐豆类、水果和蛋类摄入增加,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的摄入量减少;碳水化合物、硫胺素和核黄素摄入增加,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减少。因此,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创建支持环境,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宣传,鼓励居民坚持吃早餐,并指导其在外就餐合理搭配食物。

王月[6](2019)在《中国膳食碳排放及其与国外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全球气候变暖是由自然与人为力量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近几十年的气候变暖成因主要是人类的活动所致。遏制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根据欧盟委员会资料,人类的饮食消耗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29%。本文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官网公布的各国膳食消费数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以及David T等人2014年在《Nature》杂志发布的食物碳足迹系数,计算并相对评价目前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的水平,探讨世界各地区膳食碳排放的趋势。调查沈阳市饭店膳食碳排放情况,对中国居民在外就餐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在FAO给出的数据中,统计146个国家的13种主要食物消耗量,按不同大洲、温度带和收入进行分层,计算经年膳食消费的碳足迹。利用中国和辽宁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给出的数据,分析城乡、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碳足迹。对沈阳市五区的饭店进行调查,分析消费者膳食消费碳足迹。同时进行膳食模式的分析。详细抄录146个国家的大米、小麦、玉米、豆类、水果、蔬菜、牛肉、羊肉、猪肉、禽肉、海产品、牛奶和鸡蛋13种居民主要膳食消费质量,中国和辽宁省城乡、不同性别和年龄居民的膳食消费质量,沈阳市区不同饭店食物消费量,从而计算碳足迹。计算LBS、HBS、TS、DQD分值,并根据LBS、HBS不同分值组合将膳食分为九种膳食模式,综合评价膳食质量。结果:从1961年至2011年世界及各州的人均经年碳单位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并且可以看到大洋洲、欧洲、南美洲的人均经年碳排放量高于其它州,非洲的人均经年碳排放量位于最后面。2011年与1961年相比,亚洲、北美洲、非洲的食品人均经年碳排放增加的比例高于欧洲、大洋洲和南美洲。说明亚洲、北美洲、非洲的人均膳食消费碳足迹增加速率明显加快。各国家所处的温度带不同,食品人均经年碳排放量也明显不同,膳食消费碳足迹与地理位置、气候、动植物的生存条件等有一定的关系。经济水平也是影响膳食消费碳足迹水平的又一因素,高收入国家的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其它收入等级,而低收入国家的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位于底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改变了居民的膳食结构,从而使人均膳食年碳排放上升趋势加快,近年已超过日本,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通过预测分析,发达国家未来人均食品碳排放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同时考虑我国人口基数大,未来中国的食品碳排放不容忽视。对中国及辽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整个周期中碳排放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粮食消费量减少的同时,高碳足迹系数的肉奶蛋类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导致碳排放增加量远远高于因粮食消费减少而降低的碳排放量。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碳排放高于农村居民,说明城镇居民的饮食结构、消费习惯不利于减少食品消费碳排放。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1991年有不到30%的居民居住在城市,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有研究表明,2030年中国城市化将达到70%,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未来15年,将有近4亿人口进入城市,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将增加食品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18-59岁年龄段的人群占62%,通过中国和辽宁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碳排放情况的分析,估计这部分人群的膳食碳排放比例超过80%,成为对膳食碳排放贡献最大的人群。本文研究发现,从1982到2016,中国人均每天食物消费从1135.4g下降到974.5g,然而相应的碳排放却增加了一倍。2016年中国居民和沈阳饭店消费者人均食物消费主要为植物源性食物,分别占77.82%和56.54%,但是碳排放却只占到16.54%和5.58%。沈阳饭店消费者人均每餐碳排放为0.9383kgCO2eq,是2016年全国人均的4.07倍。David等人计算2009年世界人均食物碳排放为0.3054kgCO2eq,根据收入预测,2050年人均食物碳排放将达到0.4018kgCO2eq,沈阳饭店消费者人均食物碳排放分别是前面两者的3.07倍和2.34倍。但是沈阳饭店消费者人均食物碳排放低于发达国家,例如芬兰、法国、西班牙、瑞士、新西兰、英联邦等。大型和中型饭店消费者每餐食物碳排放明显高于小型饭店,且中型饭店略高于大型饭店。自助餐碳排放为桌餐的1.5倍。大型饭店和中型饭店,周末消费者每餐食品消费碳排放高于工作日,而小型饭店除粮谷类、水果和食用油,其他种类食物消费碳排放周末和工作日无统计学差异。与2016版中国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上限比较,沈阳市饭店消费者每餐畜禽肉类消费量为推荐量上限的6.06倍,水产品为2.28倍。只有粮谷类和豆类的摄入量在推荐范围内,其中水果和奶类低于推荐量。结论:从1961年至2011年世界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亚洲上升的比例较大。各州之间的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说明地理位置对于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有影响。各温度带的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各温度带之间的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说明气候条件对于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有影响。越远离赤道地区,动物类食品的人均碳排放量所占比重越大。各收入等级的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且中高等收入国家上升的比例较大。各收入等级之间的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说明经济条件对于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有影响。收入等级越高,动物类食品的人均碳排放量所占比重越大。中国大陆的人均膳食消费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且2011年比1961年的人均膳食碳排放量高5.5倍。动物类食品的人均碳排放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全国和辽宁省城市人均膳食碳排放高于农村。不同年龄段的男性人均膳食碳排放均高于女性,中青年是膳食碳排放的主要人群,他们的膳食选择决定了未来我国居民膳食碳排放的前景。饭店消费者的膳食结构不合理,其中畜禽肉和水产品严重超过膳食指南推荐量。需要引导居民在外就餐的食物选择和消费量,从而达到环境和健康的双赢。

张坤[7](2020)在《基于SWOT分析的中海油配餐公司养老配餐业务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首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无论是老龄人口的增加数量,还是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老龄化问题已日益突出。当前,社会共识的尚未形成与体制机制的薄弱欠缺,使得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间产生了矛盾,解决老龄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立完善的养老生活服务模式,将为我国的养老服务领域注入新活力、新动能,从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运行。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居家养老,养老配餐都是老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需求,虽然全社会对于老年人膳食营养摄入日益重视和关注,但是餐饮行业从业者并未将此类人群作为细分市场去开发和经营,这就造成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也为餐饮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本文从养老餐饮企业的视角出发,系统介绍了人口老龄化、养老产业和养老配餐业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等理论基础,通过参照国内外养老配餐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养老配餐业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中海油配餐公司的相关资料,分析该企业的发展历程,组织结构,经营状况以及在养老配餐业务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借助SWOT分析法,充分挖掘中海油在养老配餐业务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得到该公司从事养老配餐服务的SO、WO、ST、WT四种战略,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在我国未来养老服务需求潜力巨大,市场处于发展初期的行业背景下,为中海油养老配餐业务制定战略,那就是发挥央企资源优势,抓住老年配餐市场机遇,积累项目经验,设置技术壁垒,将养老配餐业务发展与该公司的体系建设、能力建设相匹配、相适应,从而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综上所述,虽然养老配餐业务拥有广泛的市场空间,但需要从业者做好充分的准备,积蓄能量,才能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经过对中海油配餐公司养老配餐业务分析可以看出,开展好养老配餐业务需要餐饮企业制定好发展战略,然后通过提升综合能力、完善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加大科研投入等一整套的措施和改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司智陟[8](2012)在《基于营养目标的我国肉类供需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和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谷类食物消费逐渐减少,肉类食物需求不断增多,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耕地、水、环境等资源的压力更为严峻,保障肉类供需平衡难度加大。同时,我国居民营养状况虽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还存在着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现象。"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协调肉类生产、消费与居民营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肉类生产与消费,消费与营养存在矛盾的前提下,研究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供需问题,创新性地建立营养引导消费,消费指导生产的模式,对合理利用我国资源、保障肉类供需平衡、实现居民营养健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搜集了大量的权威数据基础上,对肉类生产和消费现状开展了深入研究,并通过时序模型对未来10年生产和消费进行推算,并进行肉类供需匹配度分析。提出未来我国肉类生产和消费应进行合理规划,必须从需求出发,以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肉类生产。为了实现以营养目标调整肉类供需,本文借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肉类摄入推荐标准,通过营养素需求量验证肉类摄入的合理标准,测算按照能量摄入的不同,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居民肉类消费量。并根据合理的肉类消费结构,对猪、牛、羊、禽分品种肉类消费量进行了测算。在考虑了浪费因素后,对实际肉类消费量与营养目标进行了对比和差距分析。通过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食物消费量,本文尝试推算合理的肉类生产量。在参考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机构的研究基础上,考虑了统计口径、各环节损耗、浪费等因素,反推肉类产量及出栏量,并采用比例分成法测算全国及各区域肉类供给水平,分析全国及各区域肉类供求状况。进而提出保障我国肉类产品有效供给,要做到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发挥肉类优势区域潜力,切实提高优势地区肉类供给水平。本文对营养目标下的肉类供需状况进行比较和效益分析。以中等能量水平下肉类消费的生产资源需求进行估算,并与非营养目标下的肉类生产资源需求进行对比。结果显示,2020年,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需求要比非营养目标的肉类需求每年节约粮食0.81亿吨;节约水源1478亿吨;节约耕地面积850万公顷。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需求还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每年可减少畜禽排泄物8.07亿吨;减少甲烷排放量226.18万吨,减少氧化亚氮排放量24.29万吨,有效地实现了节约资源及保护生态和环境。最后本文提出以营养健康为目标保障肉类供需平衡的政策建议,一要建立营养目标下的食物安全新理念;二要调整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保障营养均衡;三要以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畜牧业生产和结构;四要加大对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五要制定畜牧业与营养等多部门的协同机制;六要加大食物营养与合理膳食的宣传和普及。

罗洁霞[9](2018)在《居民膳食蛋白质供需平衡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与营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食物生产能力显着增强,居民消费水平稳步上升,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膳食消费结构从最初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消费方式,逐步转变成动植物性食物并重的现代膳食消费模式,营养状况变化显着。因此,进一步明确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统筹我国有限资源,协调营养、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本论文以我国城乡居民膳食蛋白质供需均衡情况为研究主线,分析了当前我国居民蛋白质摄入与标准需求量的差异,为我国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优化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从营养结构优化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各类食物的蛋白质含量及生产消费状况,选取粮食、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类等七大类食物中的40小类食物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物生产和消费结构,计算出1992年至2016年我国主要食物大类蛋白质含量值;其次,为保证居民膳食蛋白质摄入量符合实际状况,本文对居民实际膳食消费状况进行分析,运用时间序列回归模型计算居民在外就餐部分数据的缺失值;再次,本文在计算出的食物消费量基础上估算了19922016年全国、城镇、农村居民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并将结果与居民膳食平衡宝塔推荐能量摄入在16002400kcal时的各类食物蛋白质标准需求量进行对比,试图从宏观角度评定现阶段我国居民膳食蛋白质摄入状况;最后,根据前文分析的结果,对我国居民膳食蛋白质供给量、需求量及供需均衡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蛋白质需求角度对我国农业产业规划提出了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有:1)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升级态势,但从蛋白质摄入量来看,距合理营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全国居民肉类蛋白质摄入量充足,而水果、蛋类、奶类和水产品中的蛋白质摄入量相对偏低;城镇居民奶类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农村居民相较城镇居民发展相对缓慢,水果和奶类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动物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主要与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类食物蛋白质摄入量相对贫乏有关;2)现阶段我国居民基于蛋白质需求量下豆类、水果、蛋类、奶类和水产消费有待提高,而肉类消费中猪肉消费量占首要地位,牛羊肉和禽肉消费量增长空间较大;3)基于蛋白质需求条件下未来我国农业结构应积极扩大大豆种植,加快大豆产业发展;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适当控制畜产品产量过快增长;大力发展渔业产业,提升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来源。

钟慧澜[10](2018)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产生过程与运转机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高龄化与空巢化并行快速发展、带病生存与失能化现象显着、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交织存在,给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了难度。传统的国家——家庭二元核心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照料需求,养老服务的供给之责亟需向国家、社会、市场、家庭等多方共担模式转变。自我国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以来,各地政府都在努力通过采用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形式将社会力量引入到养老服务提供当中,以期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养老需求。虽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养老服务扩大了社会养老服务的惠及面,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的困扰,一些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实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比如社区助餐点运营不佳等。那么,政府如何与社会组织、企业进行合作有效提供养老服务?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本文用合作生产这一学术术语对多元主体合作提供养老服务进行概念化,在文献回顾与概念思辨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在多元主体合作的背景下,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是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产生的?不同组织之间进行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以组织管理理论为起点,福利多元理论、政策工具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为支点,建构了一个包括合作设计、合作运行、合作评估三个流程阶段、九个数据分析维度的整体性分析框架探寻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得以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SPS案例研究方法对来自上海、北京、浙江的四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焦点小组法获得一手数据,并结合搜集的二手数据进行三角互证。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关于合作生产的内涵。(1)从组织角度来看,案例分析表明合作生产的本质上是不同类型组织间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生产是一种始于技术理性,长于开放空间,归于稳定理性的组织间协作活动,外化为利益关系的局部均衡状态,其根本目标是消除组织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提高集体生存的可能性。合作生产具有主体的多样性、目标的共识性、过程的互动性、利益的互惠性四个显着特点,这个定义为分析多元主体合作生产养老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2)案例分析表明,相较于其他公共服务,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具有资产专用性很强、持续性久的特点。如果在合作设计阶段将养老服务设计成一个短期项目,当项目结束后,政府可能会因服务商变更而面临较高的沉没成本,因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是根据服务商需求进行量身定制,不同的服务商会对服务设施产生不同的要求。2、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是由合作生产的出现机制、合作生产的调适机制、合作生产的存续机制组成。从合作生产的出现机制来看,合作设计阶段,不同组织基于技术理性分工的逻辑,采用聚合策略,对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识别,其结果是合作主体兼容度得到增强、合作匹配性得以提高,集体参与得到实现,从而将分属不同领域的公、私组织紧密聚合在养老服务领域,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由此出现。从合作生产的调适机制来看,合作运行阶段,不同组织基于伙伴关系建构的逻辑,采用协调策略,对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建构与维护,其结果是合作利益均衡度得到改善、合作协同性得到提高,降低了合作成本,协同发展得以实现。从合作生产的存续机制来看,合作评估阶段,不同组织基于行为结果控制的逻辑,采用封装策略,对合作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其结果是合作行动稳定度得到提高、合作持续性得到增强,集体生存得以保障。由此,基于技术理性分工发展了合作主体兼容度、基于伙伴关系建构发展了合作利益均衡度、基于行为结果控制发展了合作行动稳定度,合作生产的主体与利益、主体与行动、利益与行动彼此之间建立良性循环联系,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就创造出应有的价值。3、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模式。案例分析发现治理权威影响程度和治理资源集中程度影响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为此,本文将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行政吸纳型合作生产,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高,治理资源集中度高。其适用条件是养老服务发展不成熟,整个区域养老服务需要进行宏观部署,合作伙伴实力弱、选择少的情形;二是权威感召型合作生产,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高、治理资源集中度低。其适用条件是政府负责人社会网络关系发达,合作伙伴具有较强专业的服务运作实力情形;三是优势互补型合作生产,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度低,治理资源集中度低。其适用条件是服务具有可以衡量的市场标准或具有可以比拟的市场标的物,可以准确评估服务结果,合作伙伴具有很强的专业服务实力的情形;四是分享协助型合作生产,其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度低,治理资源集中度高。这种模式适合养老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需要转型升级或合作伙伴有一定专业服务实力但缺乏关键资源的情形。4、关于国家权力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中的作用。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本文发展了授能型政府的内涵,即在合作生产实践中,政府通过把高高在上的国家治权向多元主体下沉,为参与者创造一种授能环境,授予不同主体行动能力,获取相应资源,使主体间能力得以匹配,减少合作不确定性,进而实现集体参与。与授能型政府相近的概念是赋权型政府,本文认为授能型政府是对赋权型政府概念在假设前提和预期效果方面有着细微区别。从假设前提来看,赋权型政府假设政府、市场和社会享有平等治权,权力是结果,政府通过职能转移方式将政府部分治权交给非政府治理主体来行使;而授能型政府假设前提是市场、社会发育不足,三者并不具备天然的平等治权,权力是中介,政府并不是简单盲目地将政府治权赋予非政府主体来行使,而是审慎地将政府治权看作一种催化剂或中介物,政府有效使用治权创造市场、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服务的制度环境,使任务特征与执行任务的组织能力之间的良好匹配,培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从预期效果来看,赋权型政府目标是增加非政府主体的自主权,发挥市场自发生产、社会志愿服务的优势,弥补政府官僚机器的僵化与效率低下的不足,但是作为行动者的组织倾向于通过对不确定性的掌控来扩大自己的行动自主权,行动者通过自身拥有的控制权,既可以控制不确定性,也可以生产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赋权并不一定会产生良好效果,可能还会因为赋权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放大合作生产的不确定性。而授能型政府是着力解决治理主体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在数量和质量上改进公共服务供给,审慎地权力使用会减少不同治理主体生产不确定性的机会。时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简单引入赋权型政府理念指导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并不一定能达到改善公共服务的目标,而授能型政府理念更适合指导中国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实践。在授能型政府理念下,国家权力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中的作用表现在:一是方向引领,责任共识;二是集体参与,合作生产;三是提升能力,创新发展。这三个作用是在地方分权、市场放权、社会赋权交互作用下得以实现。首先,地方分权使地方政府获得治理裁量权,激发其主动作为的能动性,提高官僚机器运转的灵活性。市场放权破除养老服务市场准入障碍,引导资源有序流动。其次,地方分权使基层政府资源调动能力增强,能够搭建合作平台,拓展治理空间容纳能力。社会赋权让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具有了主体合法性,便于得到社会认同。同时,地方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向其转移,形成分工,为集体参与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市场放权是为了培育不太成熟的养老服务市场,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用市场竞争催化服务模式创新。社会赋权还可以培育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增进政社主体间能力匹配度。

二、改变传统的就餐方法,提高膳食服务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变传统的就餐方法,提高膳食服务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开发及其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相关研究综述
        1.2.1 系统的设计开发方面
        1.2.2 项目管理方面
        1.2.3 项目风险控制方面
    1.3 论文研究思路
    1.4 本文研究架构
第二章 健康饮食管理与项目管理理论
    2.1 健康饮食的内涵与发展前景
        2.1.1 健康饮食的概念及重要性
        2.1.2 健康饮食推进的急迫性
        2.1.3 国内健康饮食的推进情况
    2.2 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
        2.2.1 项目管理的内容
        2.2.2 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
        2.2.3 项目风险管理
第三章 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的设计
    3.1 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需求分析
    3.2 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架构
        3.2.1 系统总体架构
        3.2.2 服务器端构架
        3.2.3 点餐子系统结构
    3.3 点餐系统功能
        3.3.1 系统前台用户功能
        3.3.2 系统后台管理功能
        3.3.3 前端业务实现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第四章 高校健康点餐系统项目推广策略
    4.1 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优点解析
    4.2 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推广渠道分析
    4.3 健康点餐系统推广措施
第五章 高校健康点餐系统项目风险分析与对策
    5.1 高校健康点餐系统项目风险分析
        5.1.1 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5.1.2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5.2 高校健康点餐系统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5.2.1 外部风险应对
        5.2.2 内部风险管控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消费函数与需求函数理论
        1.2.2 关于食物消费的研究
        1.2.3 关于食物消费与营养的研究
        1.2.4 关于在外食物消费的研究
    1.3 技术路线和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开展本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消费函数理论概述
        2.1.1 经典消费函数理论概述
        2.1.2 消费异质性理论概述
    2.2 需求函数理论与食物消费研究的主要模型
        2.2.1 需求函数理论概述
        2.2.2 食物消费需求研究的主要模型
    2.3 本文食物消费研究模型的确定
    2.4 居民营养变迁理论概述
第三章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变迁分析
    3.1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变化趋势分析
        3.1.1 食物消费支出水平
        3.1.2 食物消费支出结构
    3.2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量变化情况分析
        3.2.1 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
        3.2.2 植物性食物消费量逐渐减少
    3.3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行为变化特征分析
        3.3.1 食物消费频率分析
        3.3.2 在外饮食消费支出变化趋势分析
        3.3.3 在外饮食支出与收入水平关系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收入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分析
    4.1 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
        4.1.1 经济发展水平
        4.1.2 食物供给水平
        4.1.3 其它因素
    4.2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计量模型的构建
    4.3 数据处理和参数估计
    4.4 结果和讨论
        4.4.1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支出和价格弹性
        4.4.2 不同收入分组的食物消费支出弹性分析
        4.4.3 不同收入分组的食物消费价格弹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镇居民营养变迁特征分析
    5.1 食物摄入量
    5.2 主要营养素摄入量
    5.3 主要营养素来源构成
    5.4 居民膳食营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收入群组对主要营养素来源的影响
        5.4.2 居民收入水平对营养摄入量的影响
        5.4.3 在外就餐是影响城镇居民营养变化的重要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典型发达国家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变迁分析
    6.1 美国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分析
        6.1.1 食物消费支出
        6.1.2 食物消费量
        6.1.3 食物消费行为
        6.1.4 居民营养变迁特征
    6.2 日本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分析
        6.2.1 食物消费支出
        6.2.2 食物消费量
        6.2.3 食物消费行为
        6.2.4 居民营养变迁特征
    6.3 小结
        6.3.1 食物消费支出比重趋于稳定
        6.3.2 居民膳食中更加重视植物性食物消费
        6.3.3 在外就餐常态化现象日趋明显
        6.3.4 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及其来源结构趋于稳定
        6.3.5 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保障机制相对完善
第七章 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路径选择
    7.1 居民营养目标
        7.1.1 关于食物消费量
        7.1.2 关于营养素摄入量
    7.2 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情况与理想目标差异分析
        7.2.1 食物消费量
        7.2.2 营养素摄入量
    7.3 基于营养目标的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策略选择
        7.3.1 树立以营养为目标的食物安全新理念,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7.3.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能力
        7.3.3 弘扬传统饮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膳食模式
        7.3.4 引导规范在外就餐,促进居民食物消费行为更加科学合理
        7.3.5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的制度保障 . 1047.3.6 创新统计监测制度,增强食物与营养发展支撑能力
        7.3.6 创新统计监测制度,增强食物与营养发展支撑能力
        7.3.7 强化部际联席工作机制,推进食物与营养战略实施
        7.3.8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更加科学理性食物消费
第八章 结论和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小型企业食堂的微信订餐及膳食决策优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订餐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营养分析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系统的企业需求分析
    2.2 员工营养分析的需求
    2.3 系统的需求分析
        2.3.1 手机微信订餐平台需求分析
        2.3.2 食堂后台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3.3 食堂硬件装置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结构设计
    3.1 系统的体系结构
    3.2 手机微信订餐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3.3 食堂后台管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4 数据库结构设计
    3.5 系统硬件装置的方案设计
        3.5.1 食堂订餐传菜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
        3.5.2 食堂刷卡显示装置的硬件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GA_PSO多目标营养的膳食决策优化算法
    4.1 营养分析模型的建立
        4.1.1 不同劳动强度人群的营养需求分析
        4.1.2 营养分析模型的建立
    4.2 多目标营养的膳食决策优化模型的建立
    4.3 膳食优化算法的设计和应用
        4.3.1 粒子群算法的概述
        4.3.2 多目标优化
        4.3.3 膳食决策优化算法的设计
    4.4 多目标营养的膳食决策优化结果分析
        4.4.1 多目标营养的膳食决策优化试验
        4.4.2 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企业食堂微信订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微信订餐系统的实施方案
    5.2 系统的平台体系和功能结构
    5.3 企业食堂订餐系统的开发简介
    5.4 数据库的连接
    5.5 手机微信订餐平台的实现
        5.5.1 用户的注册与登录模块
        5.5.2 膳食分析模块的实现
        5.5.3 食谱配置
        5.5.4 订单信息管理
    5.6 菜品生产的物料需求计划
        5.6.1 食材物料清单设计
        5.6.2 食材库存管理体系设计
        5.6.3 MRP计划安排
    5.7 食堂后台管理系统的实现
        5.7.1 食堂后台管理员登录
        5.7.2 用户信息管理
        5.7.3 菜品信息管理
        5.7.4 食材信息管理
        5.7.5 用户订单信息管理
    5.8 本章小结
6 刷卡显示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6.1 刷卡显示装置的硬件构成
        6.1.1 IC卡读写器
        6.1.2 工业串口显示屏
        6.1.3 USR-K3串口转网口电路
        6.1.4 ATmega1280芯片
    6.2 刷卡显示装置的电路设计
        6.2.1 刷卡显示装置电路设计开发环境
        6.2.2 电源电路设计
        6.2.3 USR-K3串口转网口电路设计
        6.2.4 RS485电路设计
        6.2.5 ATmega1280单片机主控电路设计
    6.3 单片机程序设计
    6.4 刷卡显示装置的实现
    6.5 Socket通信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变化趋势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项目介绍
    二、抽样设计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
    四、质量控制
    五、研究对象
    六、研究指标
    七、统计方法
结果
    一、1991-2011年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变化趋势
        (一) 分析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 1991-2011年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变化趋势
        (三) 不同食物来源的能量摄入状况变化趋势
        (四) 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变化趋势
    二、在外就餐食物的营养特点分析
        (一) 在家就餐食物和在外就餐食物的营养特点
        (二) 在家就餐食物和在外就餐食物中最常消费的食物类别
    三、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与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的相关分析
        (一) 城市居民
        (二) 农村居民
    四、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与超重肥胖关系的纵向数据分析
        (一) 基本情况
        (二) 在外就餐与体重
        (三) 在外就餐与BMI
        (四) 在外就餐与腰围
        (五) 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
        (六) 在外就餐与中心性肥胖
    五、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
        (一) 城市男性
        (二) 城市女性
        (三) 农村男性
        (四) 农村女性
讨论
    一、我国居民的营养变迁
    二、在外就餐变化趋势
        (一) 在家就餐食物供能减少,在外就餐食物和零食供能增加
        (二) 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增加,地区差异减小
    三、在外就餐对我国成年居民膳食质量的影响
        (一) 在外就餐食物的营养特点
        (二) 在外就餐食物中经常消费的食物类别
        (三) 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与成年居民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的关系
    四、在外就餐食物供能比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一) 男性
        (二) 女性
    五、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
        (一) 城市男性
        (二) 城市女性
        (三) 农村男性
        (四) 农村女性
    六、在外就餐相关的政策及健康应对
    七、创新之处
    八、不足之处
    九、未来研究
研究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列表
综述及论着
    综述
        参考文献
    论着

(5)天津市居民在外就餐现状及营养干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天津市居民就餐行为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问卷调查
        1.1.4 质量控制
        1.1.5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1.2 结果
        1.2.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1.2.2 调查人群每日就餐次数
        1.2.3 调查人群不吃早餐、午餐、晚餐的比例
        1.2.4 调查人群常与谁外出就餐
        1.2.5 调查人群就餐地点
        1.2.6 调查人群在外就餐方式的分布情况
        1.2.7 调查人群在外就餐餐厅类型选择的分布情况
    1.3 讨论
        1.3.1 每日就餐次数
        1.3.2 调查人群不吃早餐、午餐、晚餐情况
        1.3.3 调查人群就餐地点及就餐习惯
    1.4 小结
二、餐饮业从业人员及就餐者营养知信行及营养干预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问卷调查
        2.1.4 质量控制
        2.1.5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
        2.2.1 调查对象营养知信行情况
        2.2.2 综合营养干预效果分析
    2.3 讨论
        2.3.1 就餐者知信行
        2.3.2 餐饮从业人员知信行
        2.3.3 综合干预后知信行改善情况
    2.4 小结
三、天津市居民在外就餐膳食结构及营养干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质量控制
        3.1.4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
        3.2.1 调查人群在外就餐膳食结构
        3.2.2 综合营养干预效果分析
    3.3 讨论
        3.3.1 居民在外就餐膳食结构现状
        3.3.2 营养干预后膳食结构改善情况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餐厅综合营养干预措施相关照片和资料
附录2 调查研究所用调查问卷
综述 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情况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膳食碳排放及其与国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世界各国膳食碳排放水平及趋势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世界13种主要消费食物人均经年消费量变化
        3.2 各洲13种主要消费食物人均经年消费量变化
        3.3 不同温度带13 种主要消费食物人均经年消费量变化
        3.4 不同收入等级13 种主要消费食物人均经年消费量变化
        3.5 世界及不同洲、温度带、收入等级的碳排放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营养膳食调查全国膳食碳排放和膳食模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中国城乡居民膳食消费量及碳排放
        3.2 中国不同性别年龄居民膳食消费量及碳排放
        3.3 2002 年中国居民家庭和外餐碳排放
        3.4 中国居民膳食模式与碳排放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营养膳食调查辽宁省膳食碳排放和膳食模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3.1 辽宁省城乡居民膳食消费量和碳排放
        3.2 辽宁省不同性别年龄居民膳食消费量和碳排放
        3.3 辽宁省居民膳食模式和碳排放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基于饭店调查沈阳居民外餐碳排放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调查范围
        2.2 计算和分析
    3 结果
        3.1 沈阳市不同规模饭店消费者每餐各种食物消费碳排放分析
        3.2 沈阳市饭店消费者自助餐和桌餐每餐各种食物消费碳排放分析
        3.3 沈阳市不同规模饭店工作日和周末各种食物消费碳排放分析
        3.4 沈阳市饭店与全国、城市和农村人均碳排放的比较
        3.5 中国及沈阳市饭店食物消费及碳排放构成比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7)基于SWOT分析的中海油配餐公司养老配餐业务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列分析法
        1.4.3 SWOT分析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老产业
        2.1.2 养老餐
        2.1.3 养老配餐业务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中海油配餐公司养老配餐业务发展概述
    3.1 中海油配餐公司情况概述
        3.1.1 公司基本状况
        3.1.2 公司经营状况
    3.2 中海油配餐公司养老配餐业务发展状况
        3.2.1 机构老年团餐
        3.2.2 社区养老助餐
        3.2.3 餐饮延伸服务
        3.2.4 行业对接交流
第4章 中海油配餐公司养老配餐业务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科研能力雄厚,技术标准形成
        4.1.2 智慧厨房理念,服务专业标准
        4.1.3 供应体系完善,运营模式成熟
        4.1.4 食安体系完备,服务质量保证
        4.1.5 央企制度优势,助力健康生活
    4.2 劣势分析
        4.2.1 议事决策流程长,体制机制不灵活
        4.2.2 市场开拓经验少,适应市场变化慢
        4.2.3 技术体系不完善,科研转化周期长
        4.2.4 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梯队未形成
    4.3 机会分析
        4.3.1 宏观环境变化,注重营养健康
        4.3.2 团餐市场巨大,行业价值重构
        4.3.3 养老行业发展,释放服务需求
        4.3.4 老年餐饮行业,消费规模可观
    4.4 威胁分析
        4.4.1 养老政策变数多,政府协调难度大
        4.4.2 消费市场未激活,膳食理念需培养
        4.4.3 竞争对手多样化,跨界资本渗透强
        4.4.4 四高一低挑战大,行业发展困难多
第5章 中海油配餐公司养老配餐业务可持续发展策略
    5.1 中海油配餐公司的SWOT战略选择与分析
        5.1.1 SO战略
        5.1.2 WO战略
        5.1.3 ST战略
        5.1.4 WT战略
    5.2 中海油配餐公司养老配餐业务可持续发展策略
        5.2.1 发挥央企资源优势,用更加灵活的机制激活养老配餐业务
        5.2.2 完善供应体系建设,用成熟的运营模式护航养老配餐业务
        5.2.3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用紧跟市场的节奏深耕养老配餐业务
        5.2.4 加大科研技术投入,用专业的技术团队助推养老配餐业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基于营养目标的我国肉类供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物消费不断升级,营养需求成为关注热点
        1.1.2 肉类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生产与消费结构上存在脱节
        1.1.3 肉类产业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1.1.4 营养不均衡问题突出,居民健康受到威胁
    1.2 目的和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及调整说明
        1.4.1 生产数据
        1.4.2 消费数据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2.1.1 膳食营养健康目标的国内外研究
        2.1.2 营养角度分析肉类食物摄取的国内外研究
        2.1.3 畜产品供需状况的国内外研究
        2.1.4 畜产品供需预测的国内外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营养均衡理论
        2.2.2 供需均衡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3.1 肉类
        2.3.2 营养素
        2.3.3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3.4 平衡膳食
        2.3.5 营养目标
第三章 我国肉类供需现状分析及趋势判断
    3.1 我国肉类生产分析
        3.1.1 我国肉类产量
        3.1.2 我国肉类生产结构
        3.1.3 我国肉类生产区域分析
    3.2 我国肉类消费分析
        3.2.1 我国肉类消费量
        3.2.2 我国肉类消费结构
        3.2.3 我国肉类消费区域分析
    3.3 我国肉类生产与消费推算
        3.3.1 肉类生产推算
        3.3.2 肉类消费推算
    3.4 我国肉类供需匹配度分析
        3.4.1 肉类生产与消费差距原因剖析
        3.4.2 肉类供需匹配度
        3.4.3 未来肉类供需趋势判断及思考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与肉类摄入
    4.1 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与营养状况
        4.1.1 膳食模式变迁,肉类消费增加
        4.1.2 脂肪超标,蛋白质摄入不足
        4.1.3 动物性食物提供营养素增加,城乡差距大
    4.2 肉类消费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4.2.1 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
        4.2.2 肉类消费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4.3 肉类消费在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中的地位
        4.3.1 肉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探讨
        4.3.2 动物性食物生物学利用价值探讨
        4.3.3 肉类消费在人类膳食中具有重要地位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消费
    5.1 营养目标
        5.1.1 国外膳食指南
        5.1.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5.2 营养目标认知分析
        5.2.1 调查方法和问卷设计
        5.2.2 样本特征与统计描述
        5.2.3 营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消费预测
        5.3.1 未来肉类消费结构预测
        5.3.2 未来人口数量预测
        5.3.3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摄入量
        5.3.4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消费量
    5.4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消费量与现实消费差距分析
        5.4.1 现实肉类消费超过营养目标
        5.4.2 消费差距原因分析—基于在外就餐肉类浪费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生产
    6.1.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产量
        6.1.1 肉类消费量推导产量
        6.1.2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产量推算
    6.2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发展规模
        6.2.1 肉类产量推导出栏
        6.2.2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出栏推算
    6.3 基于营养目标的各区域肉类供给
        6.3.1 全国及各区域肉类供给比例
        6.3.2 全国及各区域肉类发展规模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供需效益分析
    7.1 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分析
        7.1.1 减少脂肪摄入,降低慢性病发病率
        7.1.2 调整动物性食物结构,达到营养均衡
    7.2 节约生产资源效益分析
        7.2.1 节约饲料粮
        7.2.2 节约水资源
        7.2.3 节约土地资源
    7.3 保护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7.3.1 减少动物代谢排泄物
        7.3.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预测肉类生产与消费增长趋势,分析未来肉类供需匹配度
        8.1.2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需求分析
        8.1.3 考虑肉类浪费因素,研究实际消费与营养目标的差距
        8.1.4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供给及供求趋势分析
        8.1.5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供需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8.2 基于营养目标的肉类供需政策建议
        8.2.1 建立营养目标下的食物安全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8.2.2 调整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保障营养均衡
        8.2.3 基于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肉类生产和结构
        8.2.4 加大对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8.2.5 建立畜牧业与营养等多部门的协同机制
        8.2.6 加大食物营养与合理膳食的宣传和普及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居民膳食蛋白质供需平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营养均衡问题,关系我国居民健康
        1.1.2 消费结构升级,营养需求成为关注热点
        1.1.3 合理规划种植养殖业,优化资源配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研究蛋白质的重要性
        1.3.2 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1.3.3 居民膳食中蛋白质生理摄入量研究
        1.3.4 国内外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优化研究
        1.3.5 居民膳食中蛋白质供需状况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内容结构
        1.5.1 论文框架
        1.5.2 技术路线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营养目标居民膳食消费需求的理论基础
    2.1 居民膳食消费食物种类的选择
        2.1.1 主要食物大类的确定
        2.1.2 营养质量指数(INQ)
    2.2 居民膳食消费数据的调整
        2.2.1 将在外就餐考虑在内调整膳食消费数据
        2.2.2 全国居民食物消费数据的调整
        2.2.3 奶类消费数据的调整
    2.3 居民膳食食物消费与蛋白质摄入量转换方法的确定
        2.3.1 主要食物消费与蛋白质含量成分表的转换依据
        2.3.2 1992~2016年主要食物大类蛋白质含量成分表的计算
        2.3.3 全国城乡居民膳食蛋白质摄入量的计算
第三章 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蛋白质摄入量现状分析
    3.1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1.1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3.1.2 消费支出稳步增长
    3.2 居民膳食消费结构逐步改善
        3.2.1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
        3.2.2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
        3.2.3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差异
    3.3 居民膳食蛋白质摄入量状况分析
        3.3.1 城镇居民膳食中动、植物性食物蛋白质摄入量
        3.3.2 农村居民膳食中动、植物性食物蛋白质摄入量
        3.3.3 城乡居民膳食动、植物性食物蛋白质摄入量及差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蛋白质需求量下我国居民蛋白质摄入情况分析
    4.1 居民蛋白质标准需求量
        4.1.1 营养目标相关概念介绍
        4.1.2 不同能量下我国居民蛋白质标准需求量
    4.2 基于标准蛋白质需求量下城乡居民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分析
    4.3 基于标准蛋白质需求量下城乡居民膳食植物蛋白质摄入量分析
        4.3.1 城乡居民膳食粮食蛋白摄入量分析
        4.3.2 城乡居民膳食蔬菜蛋白摄入量分析
        4.3.3 城乡居民膳食水果蛋白摄入量分析
    4.4 基于标准蛋白质城乡居民膳食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分析
        4.4.1 城乡居民膳食肉类蛋白质摄入量分析
        4.4.2 城乡居民膳食蛋类蛋白质摄入量分析
        4.4.3 城乡居民膳食奶类蛋白质摄入量分析
        4.4.4 城乡居民膳食水产品蛋白质摄入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居民膳食蛋白质供需均衡状况及食物生产分析
    5.1 人口分析
    5.2 居民膳食植物性食物蛋白质供需均衡状况及种植业生产分析
        5.2.1 粮食蛋白质供需均衡状况及生产分析
        5.2.2 蔬菜蛋白质供需均衡状况及生产分析
        5.2.3 水果蛋白质供需均衡状况及生产分析
    5.3 居民膳食动物性食物蛋白质供需均衡状况及养殖业生产分析
        5.3.1 肉类蛋白质供需均衡状况及生产分析
        5.3.2 蛋类蛋白质供需均衡状况及生产分析
        5.3.3 奶类蛋白质供需均衡状况及生产分析
        5.3.4 水产品蛋白质供需均衡状况及生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以蛋白质标准需求为指标,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6.2.2 依托营养知识舆论宣传,引导城乡居民合理理性消费
        6.2.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减城乡收入差距
        6.2.4 转变居民食物消费数据统计模式,动态监测国民营养健康
    6.3 不足与研究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产生过程与运转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
        1.1.2 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
        1.1.3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1.1.4 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
    1.2 研究对象
        1.2.1 养老服务
        1.2.2 合作生产
    1.3 研究问题
        1.3.1 现实问题的表现
        1.3.2 学术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
        1.5.1 SPS案例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篇章结构
    1.7 研究创新
2 文献评述
    2.1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形成机制研究
    2.2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主体的参与动因研究
    2.3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主体的角色关系研究
    2.4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运行模式研究
    2.5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问责绩效研究
    2.6 简要评价
3 理论视角与案例分析框架
    3.1 组织管理理论
        3.1.1 人性假设:组织合作行为的缘起
        3.1.2 诱导-贡献平衡:组织间合作的理论动因
        3.1.3 理性、冲突与环境:组织间合作的审视维度
    3.2 福利多元理论
        3.2.1 福利多元主义下的合作生产
        3.2.2 多中心治理下的合作生产
    3.3 政策工具理论
        3.3.1 政策工具的意涵
        3.3.2 政策工具的类型与特征
        3.3.3 政策工具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
    3.4 网络治理理论
        3.4.1 网络与网络治理
        3.4.2 网络治理成功运行的条件
        3.4.3 网络治理中的政府
        3.4.4 网络治理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
    3.5 案例分析框架
4 政企合作生产养老服务案例:社区助餐点
    4.1 政府与国有企业:上海光明村老年配餐中心
        4.1.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4.1.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4.1.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4.1.4 小结
    4.2 政府与民营企业:上海长桥助餐中心
        4.2.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4.2.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4.2.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4.2.4 小结
5 政社合作生产养老服务案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5.1 政府与官办社会组织:天目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
        5.1.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5.1.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5.1.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5.1.4 小结
    5.2 政府与民办社会组织:易来福养老驿站
        5.2.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5.2.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5.2.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5.2.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合作生产的内涵再认识
    6.2 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
    6.3 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模式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6.4 授能型政府:国家权力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中的作用
    6.5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改变传统的就餐方法,提高膳食服务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开发及其风险分析[D]. 项健.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3)
  • [2]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D]. 李辉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12)
  • [3]中小型企业食堂的微信订餐及膳食决策优化系统[D]. 朱晓凤.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4]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变化趋势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D]. 杜文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11)
  • [5]天津市居民在外就餐现状及营养干预模式研究[D]. 王子兵.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6]中国膳食碳排放及其与国外的比较研究[D]. 王月.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7]基于SWOT分析的中海油配餐公司养老配餐业务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坤.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营养目标的我国肉类供需分析[D]. 司智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8)
  • [9]居民膳食蛋白质供需平衡分析[D]. 罗洁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1)
  • [10]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产生过程与运转机制[D]. 钟慧澜.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改变传统用餐方式,提升用餐服务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