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也要注意维护报纸的声誉

记者也要注意维护报纸的声誉

一、报道员也要注意维护报纸声誉(论文文献综述)

付甜甜[1](2020)在《延安《讲话》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组织形态及理论推进》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20年代初至延安文艺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召开,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完成了从稚嫩到成熟,从理论模仿、照搬到结合中国实际最终实现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作为一种外源性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每个参与其中的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更离不开各种文艺组织、刊物等的推动。座谈会前,以组织形态为划分依据,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与传播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社团时期(1921年至1930年,主要以文学社团为平台的传播时期)、“左联”时期(1930年至1936年,主要以“左联”为依托传播与发展的时期)、延安文艺前期(1937年至1942年,依托多种类型组织的发展时期)。不同时期的组织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包含优点也有局限性。不同阶段的组织形态之间也有内在的关联,下一阶段的组织方式既有对上一阶段的继承也有发展,它们在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问题。但无论是发展还是问题,又都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起点。在这种组织形态的更替与演进中,马克思主义文论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都或多或少参与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过程,成为组织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团时期,共产党人主要以个体身份有限地参与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基本上没有介入这一过程;“左联”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其主导下的群众性文学组织——“左联”参与到这一进程,但受到客观条件的极大限制,尤其是在“左联”后期,党组织与“左联”一度失去联系;延安文艺前期,中国共产党直接组织领导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但此前党与文艺组织间松散的联结关系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参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的局限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客观历史条件限制,介入与领导不够;二是因缺乏经验及党内的错误思想,造成了一些失误。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与传播主要以文学社团为依托。文学社团作为本时期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式,其优点是非常明显的:集团性的论战方式、激进的论战策略使马克思主义文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文坛的关注,为此后马克思主义文论赢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文学社团集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于一体,社团内的理论家与当下文坛、文本紧密联系,理论与文学实践互动,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从开始就带有一种实践性品格;论战过程中各社团为了寻找有利于自身的理论武器做了大量的译介工作,为此后他们实现联合、成立“左联”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局限性也客观存在:身处在社团中的理论家难以改变的、基于社团利益的先在立场,使得他们在提倡某种理论时,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甚至误解、扭曲,导致理论的偏狭、偏激;文学社团作为一种群体组织,其群体行为在思维以及决策上的特点,助长了“左”的倾向,压抑了左翼文学内部多元化观点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留有封建宗法组织的痕迹,为了标榜自己的观点而导致门户之见,忙于无谓论争与内耗,未认真进行学理辨析,不利于学术问题的探讨。从整体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本时期在国内的发展还是初步的、稚嫩的且有很大片面性。“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以群众性文艺组织“左联”为具体依托。“左联”与社团时期的文学社团相比既有一些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共性在于:在社团生存方式上,他们都采取激进的、对外论战的生存策略;在人事关系上,普通盟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以刊物作为联结的纽带。不同之处在于:从立场上看,“左联”成立的首要因素是政治立场的一致,而社团时期的文学社团基本都是同人社团,更多是以文学观点、趣味的一致作为集合的因素;从组织结构来看,“左联”比普通文学社团结构更为严密,且多了一个机构——党团。“左联”的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它将文坛上的左翼文艺团体以及个人都收入麾下,结束了左翼文坛论争不断的混乱局面,保存并壮大了左翼文艺力量。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初步的中国化。“左联”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左联”内部有两个领导核心一一党团与鲁迅,这两个核心之间因“左联”后期“联络人”的不确定性以及非面对面的交往模式而导致沟通不畅,不利于“左联”文艺活动的深入开展;其次,“左联”是一个以社团间联合为主导的新型文学组织,这使得“左联”的组织基础薄弱,内部思想分歧并不时论争,造成了内部的分裂与隔阂;最后,“左联”是“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成员,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左的、机械主义的倾向也对“左联”有着直接的影响。延安文艺前期,国内外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这里获得了相对自由多元的发展空间。因此座谈会之前,各种类型的文艺组织蓬勃发展。粗略地划分,这些文艺组织包含两大类型,一类是自由结社的知识分子型文学社团、一类是以文艺演出为主的文艺团体。前者主要继承了国统区的左翼文艺传统,后者则承继苏区文艺而来。这些蓬勃发展的文艺组织部分地克服了“左联”后期所出现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本时期组织形态上的最大特点是党的高层领导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高度关注与指导。但是座谈会之前的文艺组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数量大、种类多、层次丰富,但是没有一个核心的领导组织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就造成文艺组织各自为政,莫衷一是。各文艺组织虽然明确文艺活动的大方向,但是对具体文艺问题的理解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第二,《讲话》前文艺活动总体上是在一种比较自由的氛围内开展,这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是在战时敌我斗争的情况下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一些文艺团体内部过于散漫、缺乏纪律性与集体意识、个人主义严重等。这就影响了文艺活动的深入,甚至产生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都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讲话》形成的重要背景。结语部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总结《讲话》前不同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特点及这种特点对理论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其次,梳理了三种组织形态下一些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子命题的推进。这实际上是对论文主题进行另一个视角的解读;最后,总结了《讲话》形成的背景以及《讲话》作为文艺理论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沈泉鑫[2](2020)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肃党风的运动,其主要对象为党员干部。“五反”是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整顿工商业而进行的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的成功开展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政策和策略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党在领导“三反”、“五反”运动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策略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循序渐进、典型示范”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的舆论动员策略。首先,按部就班开展动员工作,通过成立舆论动员机构,开始进行舆论准备,发起以《人民日报》为核心的舆论攻势,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其次,注重典型示范的舆论引领作用,以社论引领舆论导向,以恶性事件的跟踪报道昭示党的政策,以一事一评的方式造就舆论态势。最后,综合运用各种舆论动员形式,开辟读者来信专栏,创办反贪污展览以及运用快板剧、漫画、诗歌等形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的组织策略。人民群众是运动主体,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首先,开展单位机构检查,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负责,单位自查、互查相结合。其次,制定出合乎实际的计划后,从各个行业中抽调骨干编成工作组,前往各个单位、工厂实地调研。最后,在运动过程中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动基层群众,保障人民的自由批评权,同时又时刻注意群众运动的方向,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有理、有利、有节”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的斗争策略。所谓“有理”就是以《共同纲领》为指导原则,切实掌握可靠证据,在运动中不断出台和完善新的法律法规,按照法律公开审判不法分子。“有利”即对执政党建设有所裨益,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对于改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有节”即是不要四面出击,重点打击要犯、争取高级职工,保障守法者合法权益,适当安排初犯、从犯工作,最大可能的团结多数,反对少数,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从而避免导致人人自危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三反”“五反”运动中运用的三大策略,以运动的进程为逻辑顺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共同推进了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时期党的策略具有诸多特点,第一,形式多样化;第二,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第三,在实践中检验策略的真理性。对于“三反”“五反”运动中党的策略的梳理和总结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党的策略学说,有助于为解决新时代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思维,有助于制定适合实际需要的策略路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史泽源[3](2020)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的宣传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是给国人以希望,使日军如芒在背的敌后模范根据地。而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生的抗敌故事、创作的红色歌曲、刻画的英模形象,所以能在当时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铭记,离不开党杰出的宣传工作。这也说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的宣传工作,留有诸多历史经验有待于人们去挖掘和总结。本文试图对上述课题展开整体系统性探究,在完整审视这一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构建的宣传格局,归纳其中蕴含的基本经验,进而为党在新时代通过宣传工作,传播新思想、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供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的有益借鉴。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多学科交叉等方法,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宣传工作的开展背景、队伍建设、主要内容、运行方式及总体成效展开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科学分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共同构成了晋察冀边区党委领导根据地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依据。在现实背景方面,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党在开辟、建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把宣传工作视为敌后重点工作之一,并希望宣传工作能够传播党的抗战主张、发动群众抗日、净化当地不良社会风气、瓦解敌方宣传攻势及揭穿顽固派散播的反共言论。其次,系统呈现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构的宏大立体宣传格局。在党的有力领导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构筑了由专业宣传队伍、多样宣传载体、全面宣传内容、灵活宣传策略及系统运行方式组成的宏大立体宣传格局。依托于这一宣传格局,党成功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了广大敌后群众,将晋察冀根据地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抗敌堡垒。最后,客观评价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宣传工作的历史成就,并总结其中蕴含的经验与启示。党通过做宣传工作,不仅从凝聚敌后抗战力量、改善当地社会文化与风气等方面,有效推动了晋察冀根据地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为其他根据地提供了宣传工作经验,向国内外广泛传播了党的抗战形象。事实证明,紧紧围绕抗战事业、充分尊重群众习惯、有序发挥组织力量与注重拓宽宣传渠道是党能够在敌后做大做强宣传工作的基本经验。这一光辉历史实践启示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要把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作为根本原则;要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进行宣传作为永恒课题;要把全面提高宣传队伍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工程;要把与时俱进创新宣传工作路径作为关键环节。

王崇杰[4](2019)在《地缘商会的双向嵌入性运作机制研究 ——基于组织生命力分析框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嵌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组织生命力概念并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发现了地缘商会的“双重嵌入”特性,探索了其运作中的多元“双向嵌入”机制。地缘商会因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家聚合体,并具备地缘乡情、工商从业人士、自发形成、无行业及规模限制、自主治理、涉及两地域等特质,而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并以服务会员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辅助政府治理为三大核心功能,因此暗含着其发展嵌入到经济、社会与国家(政治)的互动场景之中。而官方称之为“异地商会”,内含其嵌入的空间是双重的,既有乡籍地的深刻社会底蕴支撑,又有所在地的现实环境约束,既受到两个空间中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也产生反向影响。本文称之为地缘商会的“双重嵌入性”。从运作的角度看,地缘商会双重嵌入的目的是汲取人力、文化、货币、信息、政治和社会等资源以实现三大功能。其中作为地缘商会运作主体与关键资源的人力,尤其是会长和秘书长等核心领导者,基于其它资源的支撑在与市场、政府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了多元“双向嵌入”特性。即其一,领导者以文化符号的身份嵌入到地缘商会这一社会组织中,同时商会又通过领导者对这些文化内涵加以利用,形成了社会(文化符号)与市场的双向嵌入和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双向嵌入:其二,核心领导者往往兼具政治身份,以国家代表的身份将相关党政方针政策嵌入到商会的运作当中。同时,作为商会的热心组织者、管理者、社会知名人士,他们又以社会(组织)的符号嵌入到政治体系中寻求各种资源和利益保障,形成了社会(组织)与政治的双向嵌入。地缘商会利用双重嵌入汲取的资源开拓出经济、社会、政治(政策)三大活动空间,同时也形成了在市场竞争、公益慈善和政策红利三类夹缝中生长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地缘商会多元双向嵌入式运作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路径。以组织的形态寻求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并通过架起桥梁、链接政府与市场,从而弥补市场与国家对民营企业家群体生存发展所造成的裂缝,构成了地缘商会双向嵌入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规模限制及撬动资源能力的劣势凸显了其亟待保护性的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而我国转型期经济结构亟待调整、政治形势变迁导致商会链接政府寻求公共服务无效的双重压力,致使部分地缘商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产生根本性动摇,成为其“脱嵌”的内部动因。通常情况下,地缘商会均经历资源堆积的功能理想化时期,资源摩擦的功能定位期,资源调适与功能稳定期。从而大致呈现三种发展类型:良性的双向嵌入式可持续发展、异化的脱嵌式发展、滞化的不温不火型发展,各自发展路径迥异。良性发展状态下的地缘商会探索出了规模化、乡土精神内化、制度化、品牌化、专业化的成长路径,并形成一种资源与功能的自洽机制,即:双重嵌入、聚合资源——学习、探索、修正——完善文化、创新理念——切中痛点、认真践行——塑造品牌、获得认可——回哺资源——生命力旺盛。而异化的地缘商会因超越常规商会范畴、非规范化管理、服务欠缺、链接政府失效等走向“脱嵌”之路。原因在于其组织资源与功能之间的自悖机制,即:文化拓展与精神支撑相悖,人力错位与动员机制相悖,总体指导思想和影响力与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相悖。滞化的不温不火型地缘商会如果有核心领导者大力投入和积极协调,则可能走向第一种类型,反之必然走向衰亡。本研究中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以下一些启示:从地缘商会发展的角度,第一,应认真反思自己的发展史,积极寻求改变和规模化,从而形成更为坚固和强大的支撑力量;第二,须认清地缘商会存在的根基在于乡籍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支撑;第三,牢记地缘商会的使命是服务会员企业、社会和政府;第四,做好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第五,认清自己发展中的问题,增强自我调整能力。从政府治理社会的视角来看,国家一直通过特定途径嵌入到地缘商会当中,以保证自身基本路线得到维护和践行。地缘商会也应顺势嵌入到国家当中,以充分汲取各种资源,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力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当地方政府的帮手。但切忌成为官商勾结的平台,形成个别人的利益交换工具。本文探讨了“双重嵌入”概念对类似于地缘商会的中国特定类型社会组织如同乡会、同学会、校友会、战友会及特殊的校友型地缘商会等的适用性问题。它们共同的特点均是作为组织嵌入到两个特定的地域(地点),从而受到两地社会关系的影响,并至少涉及国家——组织(商会中内含市场)——社会的互动问题。地缘商会运作中的多元双向嵌入性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双向嵌入性在互动关系层面明显增加了市场环节,更复杂也更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嵌入性的“可分析策略”构建了组织生命力分析框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组织生态理论进行了细化,突出资源与功能的契合过程,是本文可能的理论贡献。

姚洪华[5](2017)在《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舆情反转,信息时代舆论空间的一种新现象,指的是信息或新闻刚发布时,舆论受媒体报道或信息发布者导向影响,加上受众缺乏分析能力,从而跟风盲从随意表态,推动舆论呈现一边倒趋势,都把矛头指向某一方。但随着事实不断曝光,“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态度也瞬间转向,甚至多次反复,持续引发关注。受国内“沾军必热”舆情特点影响,这一现象也广泛出现在抢险救援军事新闻中,不仅消费社会公信力,更严重损害党和军队的形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各类灾害多发频发,军队和武警部队遂行抢险救灾任务已成常态化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作用的不断增强,武警部队出境救援也越来越频繁,每一次行动都受到国内外舆论前所未有的高期待、高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深入分析研究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成因,探索有效应对的建议对策,对于有效引导军事舆情导向,减少、规避或引导舆情反转现象的发生,展示人民军队良好形象,强化党和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借鉴危机公关、危机传播、舆论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武警部队遂行海地、巴基斯坦、尼泊尔、天津爆炸事件等国内外抢险救灾过程中出现的舆情反转实例,深入分析形成诱因,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形成了有理有据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武警部队有效应对或引导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程小玲[6](2016)在《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公共外交从根本上体现了一国政府对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相互理解的自觉努力,是进行国家营销的系统性规划。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是国际传播,传播能力决定了国家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公共外交与媒体国家影响力塑造,正发生强烈互动与融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和平崛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明显存在短板,对外传播明显“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明显,国际舆论环境中“西强我弱”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作为国家的耳目喉舌、身兼官方和民间背景的天然优势,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正在通过外宣、外交、外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际传播,不断在公共外交领域中取得重要成果。本论文在公共外交的视野下,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进行考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结合西方媒体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首先,论文对公共外交、主流媒体及国际传播力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作了阐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渠道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公共外交是主流媒体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在公共外交的背景下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可以灵活、深入地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有效影响外国受众,提高本国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话语权。其次,论文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现状进行了梳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对外报道稀少、国际新闻报道基本无存在感的封闭期;努力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开拓期;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9年以来,以国家为主导的全面布局、促进主流媒体结构优化的战略转型升级期。其中,笔者重点以新华社为例,系统介绍了这个世界性的国家通讯社,在我国国际传播中的地位、作用、渠道,以及议程设置的框架、组织机制、受众定位。并对其特有的国际传播历史沿革、外宣报道平台流变、媒体外交活动开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新华社是中国最重要的官方主流媒体,也是我国对外宣传的缩影。通过对这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论文分析了我国际传播力建设中的主要优势、突出问题、影响因素和未来走向。此外,论文还对西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进行梳理和横向比较,总结对我国有积极借鉴的内容。最后,在综合上述各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公共外交的角度,针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提出包括制定总体战略、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国际化叙事能力、加强传播渠道建设、创新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建议。

金强[7](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孙赫[8](2014)在《我国军事新闻报道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军事信息是一种敏感度、严肃性和保密性都相当高的特殊信息类型。军事新闻既包涵在大众新闻传播的大范畴内,又与国防建设、国家安全等学科息息相关。因此军事新闻既具有大众新闻传播共有的特征与性质,也有着其自身独特之处。军事新闻报道对一国的舆论环境、国防安全、民族凝聚力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与全体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我国,关于军事新闻的理论研究过于零散,尚不完善。在我国尚没有全面清晰的对军事新闻概念的界定。目前我国的军事新闻报道现状是侧重于纸质媒体,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军事新闻报道相对薄弱。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党和军队的主要政治工作的宣传报道,对军队的常规工作重大军事演习的报道,对我国国防安全建设等的重大举措和成就的报道,对国内外热点军事事件的报道,以及对国际军事形势的诠释和报道。主要采取与大众新闻相同的消息、特稿、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等方式来进行报道。我国的军事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强烈政治性,受众有明显的集中性,同时还具有相对的保密性和严格的纪律性等特点。军事新闻与其他大众新闻传播类型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几项功能,即导向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和宣传功能。通过对我国军事新闻所存在的时效性较弱、传播者素质不高、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等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剖析,得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同时还对我国军事新闻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我国对于军事新闻的研究将朝着学科的独立化方向发展,并且我国的军事新闻报道即将朝着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赵利亭[9](2021)在《我国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传媒管理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媒行业发展提速、传播渠道大幅拓展,传统媒体相互之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仅在中央电视台内部,截至2012年共开设有37个电视频道,其中公共频道25个,付费频道12个,央视军事电视节目所在的CCTV-7军事·农业频道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管理被称为电视传媒的“第一生产力”,如何加强军事电视节目传媒管理,不断改善和提高节目质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职责和使命的圆满完成,是每个军事电视节目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为研究对象,充分借鉴传媒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充分吸收“企业核心竞争力”“传媒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和品牌管理理论,分析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随后,借助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理论、基于熵的DEA模型,对军事电视节目中的龙头栏目《军事报道》进行个案分析,从而提出了建构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和改进建议。本文由八章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对象和现状,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绘制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并对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竞争环境和现状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至六章为第二部分,主要是从传媒管理的视角出发,对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构成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将核心竞争力分为内容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效率竞争力三大部分,以《军事报道》栏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理论,提出基于熵的DEA模型,为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构建奠定了基础。第七章和第八章为第三部分,其中第七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提出了构建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考,包括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原则、对策和建议。通过结合CIS战略、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法,提出了打造军事节目品牌、切实加强品牌营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构筑节目人才高地、经营业务收入多元,努力开拓相关产业、栏目编排合理化,提高军事节目效率、完善经济运行统计、科学分析战略决策等建议。第八章是结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对本文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给予一定展望。通过系统学习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现代传媒环境下,运用传媒管理理论特别是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央视军事电视节目进行管理再创新,不仅具有现实可能性,同时也具有现实紧迫性。央视军事电视节目进行传媒管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不仅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过程,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旧有管理体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企业的管理模式的过程。第二,央视军事电视节目作为央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递党和军队声音的主要平台,必须高度重视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推动军事电视节目长远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军事电视节目更好发挥媒体作用的关键。但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政治导向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绝不能动摇。第三,央视军事电视节目成立时间较短,经营管理起步较晚,既能够在传媒管理上吸取行业先进经验,也能够避免行业的弯路,但地方传媒集团和传媒企业的经验教训,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央视军事电视节目,必须逐步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传媒管理体系。第四,传媒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竞争力构建只是其中一项关键内容,未来应着眼于优化传媒管理效益,统筹考虑传媒人力资源管理、传媒技术管理、传媒经营管理等,这样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安平[10](2013)在《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文中指出作为政治动员的强大武器,近代日本报界被政府严厉管控,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逐渐形成了“总体战体制”,不断强化国家和民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既参与“佐幕”与“勤王”之争,也大力宣传自由和民权;既反对军部独裁、争取宪政民主,也积极宣传对外扩张,服从“国益”,不遗余力地鼓动“万众一心”,充当战争帮凶。本论文依托日本传媒史、日本政治史和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利用日文原始文献档案、借鉴国内外先行研究成果,以“政治动员”为线索,系统梳理了1868—1945年间日本报界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深入研究了在政治强力干预和控制下逐渐形成的近代日本报界“总体战体制”和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中的宣传战实践,以及中江兆民、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等舆论领袖的思想传播、传媒影响力,并分析了近代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问题,通过客观、公正地分析与评价,为近代日本报界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一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清晰脉络的“贯战史”画卷。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明治维新时期、自由民权运动时期、大正民主运动时期和甲午战争时期、日俄战争时期、侵华战争时期等六个时期的日本报界与政治互动关系研究,试图阐述以下问题:一是在明治大正时期,即日本政治和社会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报界与政府既相互扶持、共同促进,也相互斗争、控制与反控制,这种既对抗又联合的关系,正是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近代报界发展的必经阶段。总体来说,明治初期的报界在推动日本政治和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政治动员的积极作用。二是当政府为推行侵略扩张国策,不断加强舆论控制后,报界无力对抗,终于放弃做政党和民众维持宪政民主、“参与政争的有力武器”,而是“转向”沦为政府对内控制舆论、对外实施扩张政策的政治动员工具——通过狂热的宣传行动、细致的战胜报道、虚假的欺骗宣传,甚至直接组织战争动员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侵略战争及其长期化。三是对于近代日本历史上的侵略战争,日本报界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责任;由于战后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造,战后报界也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战前和战时的国家民族观念。时至今日,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仍未停止。在“总体战”研究范式下,以“贯战史”的方法论探讨近代日本报界与政治动员的历史,可知其“漫长的战后”仍在继续中。

二、报道员也要注意维护报纸声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道员也要注意维护报纸声誉(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讲话》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组织形态及理论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基本概念界定与问题说明
    三 研究现状分析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与理论推进
    第一节 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背景
        一 晚近以来的社会及文化运动
        二 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
        三 文学生产方式的转变
        四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领域的有限参与
    第二节 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及特点
        一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以文学社团为依托
        二 20世纪20年代文学社团的组织形态特点
    第三节 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成就
        一 创造社与太阳社创办的刊物
        二 “革命文学”论争期间论战各方的理论观点及贡献
        三 社团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推进
    第四节 文学社团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中的局限性
        一 先在立场造成理论的偏狭
        二 群体组织压抑多元观点的发展
        三 宗法特点导致门户之见
第二章 “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与理论推进
    第一节 “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背景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文艺运动
        二 文学生产方式深入变革
        三 南京政府对“左联”的文化压迫与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围剿
    第二节 “左联”的组织形态与特点
        一 “左联”的组织结构
        二 “左联”的组织特点
    第三节 “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成就
        一 “左联”时期的刊物
        二 “左联”时期的译介
        三 原创性
    第四节 “左联”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中的局限性
        一 “左联”内部两个领导核心沟通不畅
        二 “左联”组织基础薄弱
        三 “拉普”对“左联”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延安文艺前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与理论推进
    第一节 延安文艺前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背景
        一 陕甘宁边区成立与边区知识分子政策
        二 延安文艺的源头:苏区文艺与左翼文艺
    第二节 延安文艺前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与传播的组织形态及特点
        一 党的高层领导开始比较多地介入文艺活动
        二 形式多样的文艺组织
        三 风格多样的文艺刊物
        四 延安文艺前期文艺组织的优点及局限
    第三节 延安文艺前期文艺组织与传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影响
        一 领导讲话与文艺理论
        二 文艺组织与文艺理论
        三 文艺组织、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
        四 文艺组织与理论译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三反”“五反”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策略思想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运动策略总结
    六、“三反”“五反”运动基本概况及评价
第一章 “循序渐进、典型示范”的舆论动员策略
    第一节 按部就班展开动员工作
        一、以舆论动员机构为组织领导
        二、开展前期舆论准备
        三、以《人民日报》为核心的宣传高潮
    第二节 注重典型示范的舆论引领作用
        一、以社论引领社会舆论导向
        二、以恶性事件报道昭示党的政策
        三、以“一事一评”的批判方法造就舆论态势
    第三节 综合运用舆论动员方式
        一、开辟报刊读者来信专栏
        二、创办罪证展览会
        三、采用漫画、快板剧等多种宣传形式
第二章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组织策略
    第一节 党领导下的单位检查
        一、领导干部带头负责
        二、单位内部自查
        三、各单位互查
    第二节 派遣工作组实地调研
        一、制定周详计划
        二、抽调骨干成立工作组
        三、深入基层严密调查
    第三节 紧密依靠基层群众
        一、引导基层群众参与运动
        二、放手发动群众与积极领导相结合
        三、坚决保障一切人的自由批评权
第三章 “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
    第一节 有理:依法开展运动
        一、以《共同纲领》为指导原则
        二、出台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三、确切掌握可靠证据
        四、人民法庭公开审判
    第二节 有利:发挥政治斗争积极作用
        一、加强执政党建设
        二、促进经济生产
        三、改善社会风气
        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政治觉悟
    第三节 有节:“不要四面出击”
        一、重点打击要犯
        二、争取高级职工
        三、保障守法者合法权益
        四、适当安排初犯、从犯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的宣传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1.4 相关概念界定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2.1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1.2.2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2.1 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
        2.1.2 列宁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
        2.1.3 中国共产党关于宣传工作的理论
    2.2 宣传工作面对的主要形势
        2.2.1 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2.2.2 晋察冀根据地是敌后重要抗日堡垒
        2.2.3 宣传工作成为党在敌后的重点工作
    2.3 宣传工作面临的基本任务
        2.3.1 传播党的抗战主张发动群众抗日
        2.3.2 净化当地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
        2.3.3 瓦解日伪势力发动的宣传攻势
        2.3.4 揭穿国民党顽固派散播的反共言论
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的宣传队伍建设
    3.1 宣传队伍的基本情况
        3.1.1 宣传队伍的主要来源
        3.1.2 宣传队伍的职业分工
        3.1.3 宣传队伍的常用媒介
    3.2 宣传队伍的建设内容
        3.2.1 关注政治理论学习
        3.2.2 注重业务能力提升
        3.2.3 强调工作纪律建设
        3.2.4 突出思想作风建设
    3.3 宣传队伍的建设方法
        3.3.1 专业培训与业余教育相配合
        3.3.2 政治学习同业务提升相结合
        3.3.3 理论传授和实践操作相统一
4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的主要宣传内容
    4.1 政治宣传
        4.1.1 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4.1.2 宣传基层政权选举运动
        4.1.3 揭露各类投降反共行径
        4.1.4 推广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运动
    4.2 军事宣传
        4.2.1 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
        4.2.2 介绍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战况
        4.2.3 播报正面战场战绩
        4.2.4 宣传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斗争
        4.2.5 宣传征兵征粮运动
    4.3 经济宣传
        4.3.1 引导群众开展春耕生产
        4.3.2 推广统一累进税
        4.3.3 报道敌后大生产运动
    4.4 文化宣传
        4.4.1 传播真实鲜活的抗战文化
        4.4.2 推广识字为主的知识文化
        4.4.3 宣传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
    4.5 社会宣传
        4.5.1 宣传节日纪念日
        4.5.2 播报救灾活动
        4.5.3 推广卫生清洁运动
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宣传工作的基本运行方式
    5.1 以群团为依托形成组织化宣传系统
        5.1.1 群团迅速壮大并成为党的工作依托
        5.1.2 群众团体内部宣传组织的建立
        5.1.3 群众团体组织化开展宣传工作
    5.2 以校园为结点构筑全域式宣传网络
        5.2.1 将民校和小学建成党的宣传阵地
        5.2.2 均衡分布学校且灵活调整学制
        5.2.3 宣传教育学员并发动学员宣传大众
    5.3 以活动为载体打造紧密式宣传格局
        5.3.1 围绕中心工作设置活动主题
        5.3.2 在活动布置中凸显政治象征
        5.3.3 密集且循环地开展群众活动
    5.4 以英模为原型创设示范性宣传案例
        5.4.1 多渠道扩大英模影响
        5.4.2 案例式书写英模事迹
        5.4.3 示范性推广英模经验
6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宣传工作的评析
    6.1 宣传工作的历史成就
        6.1.1 凝聚了敌后广大群众的抗战力量
        6.1.2 改善了根据地的社会文化与风气
        6.1.3 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宣传人才
        6.1.4 为其他根据地提供了宣传工作经验
        6.1.5 向国内外广泛传播了党的抗战形象
    6.2 宣传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
        6.2.1 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
        6.2.2 抗日民主政权的有力支持
        6.2.3 坚持重心下沉的工作方法
        6.2.4 多种宣传策略的灵活运用
    6.3 宣传工作存在的不足
        6.3.1 部分宣传形式存在脱离群众倾向
        6.3.2 宣传工作暴露我军实力引起敌方警觉
        6.3.3 教员文化水平不高影响宣教效果
7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宣传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7.1 宣传工作的基本经验
        7.1.1 紧紧围绕抗战事业是做好宣传工作的根本前提
        7.1.2 充分尊重群众习惯是做好宣传工作的内在要求
        7.1.3 有序发挥组织力量是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
        7.1.4 注重拓宽宣传渠道是做好宣传工作的有力举措
    7.2 宣传工作的现实启示
        7.2.1 要把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作为根本原则
        7.2.2 要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进行宣传作为永恒课题
        7.2.3 要把全面提高宣传队伍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工程
        7.2.4 要把与时俱进创新宣传工作路径作为关键环节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地缘商会的双向嵌入性运作机制研究 ——基于组织生命力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组织生命力的研究
        二、关于商会和地缘商会的研究
        三、简单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人力资源在地缘商会运作中的作用
    第一节 地缘商会运作中的人力资源结构
        一、地缘商会的领导层及其核心价值
        二、地缘商会的工作人员及其作用
        三、地缘商会的智囊团及其影响
        四、地缘商会中普通会员的构成
    第二节 地缘商会的人力资源与服务会员
        一、乡情与信任支撑下地缘商会会员之间的服务
        二、地缘商会工作人员的服务角色
        三、智囊团的构成群体及其服务机制
        四、地缘商会人力资源的流失及其影响
    第三节 服务政府中地缘商会人力资源的多重角色
        一、地缘商会党建的双向嵌入特性
        二、地缘商会人力资源对政治资源的汲取
        三、地缘商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及其问题
第三章 文化资源在地缘商会运作中的变迁
    第一节 地缘商会运作中的文化资源特质
        一、乡籍文化及其作为地缘商会运作资源的不同属性
        二、地缘商会运作中的组织文化变迁
    第二节 地缘商会文化资源对服务会员的多元价值
        一、乡籍文化变迁及其对服务会员的价值
        二、组织文化建构及其对服务会员的价值
        三、文化资源服务会员过程中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特质与地缘商会双向嵌入式服务社会
        一、乡籍文化对地缘商会服务社会的影响
        二、组织文化对地缘商会服务社会的影响
        三、文化资源影响下地缘商会服务社会的特色
        四、服务社会过程中地缘商会文化资源的变迁
    第四节 文化符号化与地缘商会双向嵌入式服务政府
        一、文化符号支撑下地缘商会的嵌入性服务与家乡政府的反向嵌入
        二、文化规范化中地缘商会对所在地政府的嵌入性服务
        三、市场一体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与地缘商会服务政府招商
第四章 货币资源对地缘商会运作的价值
    第一节 地缘商会货币资源的结构与问题
        一、地缘商会日常运作的资金来源和问题
        二、地缘商会大型活动的资金来源及其问题
    第二节 货币资源对地缘商会服务会员的影响
        一、服务会员的地缘商会内部借贷机制
        二、地缘商会平台支撑的银行授信机制
        三、基于内部会员资金的以商养会机制
    第三节 人力与货币一体化支撑下的地缘商会服务社会
        一、社会责任意识下地缘商会会员的公益慈善活动
        二、外在因素对地缘商会人力财力付出的影响
    第四节 货币资源支撑下地缘商会服务政府的双向嵌入机制
        一、地缘商会撬动资金服务地方政府招商的双重考量
        二、利益驱动下的会长竞选路径
        三、争取合理合法政府补贴的路径
        四、货币管道内党建中地缘商会与政府的互相嵌入
第五章 信息资源对地缘商会运作的影响
    第一节 信息资源支撑下地缘商会嵌入式服务会员
        一、内在嵌入性的地缘商会内部信息对服务会员的影响
        二、双重嵌入中的地缘商会外部信息集聚对服务会员的影响
        三、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会员发展中的问题
        四、国外商会信息资源开发的经验和相关比较
    第二节 信息资源支撑下地缘商会双重嵌入中的服务社会机制
        一、乡情牵引与内外部信息支撑的回报乡梓行为
        二、社会责任感召下的回报社会行为
        三、政治任务语境中的服务社会行为
        四、地缘商会利用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双向嵌入性”
        五、信息资源支撑的地缘商会公益行动内在机制
    第三节 信息资源支撑下地缘商会双重嵌入中的服务政府机制
        一、信息沟通需求下的地缘商会对接政府
        二、信息资源支撑的地缘商会政策参与
        三、信息资源支撑下地缘商会的企业行为规范化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一、地缘商会的独有特色及其“双重嵌入性”
        二、地缘商会运作中的多元“双向嵌入性”及其内在机制
        三、地缘商会在夹缝中双向嵌入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地缘商会双向嵌入式发展的基本路径
        五、地缘商会双向嵌入式运作中的生命力特征及其内在机制
    第二节 讨论
        一、本研究对地缘商会发展及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的启示
        二、“双重嵌入”理念对于中国特定社会组织的适用性问题
        二、地缘商会与其它社会组织“双向嵌入性”的异同
        三、组织生命力视角对组织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回应
        四、地缘商会的本质及对其生命的一个预测
        五、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舆情研究对比评价
    1.3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的研究意义
        1.3.1 丰富完善应对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相关理论
        1.3.2 探索净化抢险救灾军事舆情环境的路径
        1.3.3 为有效应对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提供借鉴参考
        1.3.4 提供推进圆满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舆论支撑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研究理论基础
    2.1 概念内涵
        2.1.1 军事舆情反转现象概念
        2.1.2 武警部队国内外抢险救灾的主要任务和类型
        2.1.3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宣传原理
    2.2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 危机公关“3T”原则
        2.2.2 舆论“把门人”理论
        2.2.3 传播受众理论
        2.2.4 舆情反转博弈论
        2.2.5 舆情引导正负论
    2.3 国家军队和武警部队相关规定和要求
        2.3.1 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
        2.3.2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相关规定
        2.3.3 武警部队相关规定
    2.4 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2.4.1 根本目的
        2.4.2 基本要求
        2.4.3 主要内容
第三章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走势分析
    3.1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现状
        3.1.1 武警部队舆情基本情况
        3.1.2 武警部队舆情应对实践
        3.1.3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增长趋势
    3.2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相关性
        3.2.1 受众关注趋势分析
        3.2.2 媒体关注趋势分析
        3.2.3 武警部队相关媒体记者及公信力
    3.3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主要特征
        3.3.1 快速发酵性
        3.3.2 不断反复性
        3.3.3 瞬间逆转性
        3.3.4 大体可控性
第四章 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形成诱因
    4.1 新媒体诱因
        4.1.1 网民非理性情感诱因
        4.1.2 网络“沾军必热”诱因
        4.1.3 网络媒介素养诱因
    4.2 媒体记者诱因
        4.2.1 新闻采访失实
        4.2.2 编审制度缺陷
        4.2.3 经济利益驱动
    4.3 武警部队自身诱因
        4.3.1 观念较滞后
        4.3.2 反应不迅速
        4.3.3 发声力度小
        4.3.4 影响不对称
        4.3.5 宣传人才少
    4.4 其它诱因
        4.4.1 可信度诱因
        4.4.2 外媒炒作诱因
        4.4.3 国际话语权诱因
        4.4.4 技术诱因
    4.5 几种诱因小结
第五章 武警部队应对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对策建议
    5.1 观念创新与突破
        5.1.1 以全球视野审视危机传播
        5.1.2 以鲜明立场正确引导舆论
        5.1.3 以受众视角思考传播路径
    5.2 机制创新与突破
        5.2.1 构建引导机制,变一味封堵为以疏为先
        5.2.2 建立发言制度,变被动灭火为主动发声
        5.2.3 引入人才机制,变小打小闹为体系培养
    5.3 资源创新与突破
        5.3.1 统筹融合军地媒体
        5.3.2 发挥武警党媒优势
        5.3.3 强化新兴媒体效能
    5.4 传播创新与突破
        5.4.1 生产“真实数据”,提升公信力
        5.4.2 构建“军字招牌”,增强权威性
        5.4.3 坚持“内容为王”,确保主导性
        5.4.4 抢占“第二落点”,实现独家性
    5.5 技术创新与突破
        5.5.1 抢占黄金时段发声
        5.5.2 聚焦正面议题发声
        5.5.3 瞄准受众关切发声
        5.5.4 区分真假虚实发声
第六章 几起典型案例分析及经验启示
    6.1 中外媒体在武警海地救援“中国人只救中国人”舆情反转的博弈
        6.1.1 案例背景
        6.1.2 国际视野下舆情反转信源分析
        6.1.3 西方媒体歪解事实的主要手段
        6.1.4 效果评析
    6.2 各方媒体在鲁甸地震“浑水煮泡面”事件舆情反转的较量
        6.2.1 案例背景
        6.2.2 抢险救灾军事舆论敏感度分析
        6.2.3 舆情迅速发酵反转的成因
        6.2.4 效果评析
    6.3 军地应对天津爆炸事件“消防武警疑指挥失误”舆情反转的交锋
        6.3.1 案例背景
        6.3.2 爱军与仇官舆情敏感度分析
        6.3.3 涉军舆情沸点度分析
        6.3.4 效果评析
    6.4 实践运用的几点经验启示
        6.4.1 立场鲜明是前提
        6.4.2 及时准确是基础
        6.4.3 有效引导是保证
        6.4.4 手段灵活是关键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
        1.2.2 关于公共外交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关系研究
        1.2.3 关于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研究
        1.2.4 关于新华社国际传播力的个案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公共外交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
    2.1 公共外交
        2.1.1 公共外交的内涵
        2.1.2 公共外交的特点
    2.2 主流媒体及其国际传播力
        2.2.1 主流媒体的界定及标准
        2.2.2 国际传播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3 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2.3.1 主流媒体是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
        2.3.2 公共外交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3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历史回顾
        3.1.1 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浓厚
        3.1.2 改革开放后到2009年:向中国说明世界
    3.2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现状考察
        3.2.1 初步建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新闻报道网络
        3.2.2 报道时效性、自采率和转发率大幅提升
        3.2.3 新媒体传播强势发展
4 案例:公共外交视野下新华社的国际传播力剖析
    4.1 新华社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4.2 新华社国际传播的信源和渠道
        4.2.1 作为国家通讯社的信源
        4.2.2 新华社国际传播力的渠道建设
    4.3 新华社的“主动推送”和效果分析
        4.3.1 公共外交视野下新华社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和框架
        4.3.2 从“人”出发讲好中国故事
        4.3.3 跨越“接近性”原则的国际障碍
    4.4 新华社在媒介外交活动中的效果分析
        4.4.1 运营海外社交媒体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4.4.2 与联合国等机构实现国际平台资源嫁接
        4.4.3 拓展对外合作机制:与世界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
        4.4.4 新华社国际传播成效分析
5 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5.1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国际传播信息流进流出存在“逆差”
        5.1.2 国家形象的塑造以“他塑”为主
        5.1.3 话语体系在中外融通上存在差距
    5.2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中问题造成的原因
        5.2.1 观念方面:现代传播意识不强
        5.2.2 报道能力方面:议题设置能力有待提升
        5.2.3 管理方面:体制机制不适应国际传播要求
        5.2.4 人才方面:国际传播人才储备不足
6 公共外加视野下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及其启示
    6.1 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
        6.1.1 西方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和地位
        6.1.2 案例:“美国之音”等在国际传播力构建中的表现
    6.2 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启示
        6.2.1 重视媒体专业化和精英智囊作用
        6.2.2 加强国际传播战略规划
        6.2.3 进一步加强传播平台建设
7 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7.1 正确理解国际传播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价值和意义
    7.2 提高国际化叙事能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7.3 加强公共外交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渠道建设
    7.4 提升议程设置力与争取话语权
    7.5 注重统筹规划与传播实效,加强课题研究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我国军事新闻报道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我国关于军事新闻报道的研究现状
    (三)国外关于“军事新闻”的研究概况
一、军事新闻的概念
    (一)我国关于“军事新闻”的早期观点
    (二)军事新闻的概念界定
二、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式
    (一)我国军事新闻的传播媒介
        1.纸质媒体
        2.广播电视媒体
        3.网络电子媒体
    (二)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1.对党和军队的主要政治工作的宣传报道
        2. 对军队的常规工作重大军事演习的报道
        3.对我国国防安全建设等的重大举措成就的报道
        4. 对国内外热点军事事件的报道
        5. 对国际军事形势的诠释和报道
    (三)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特点与功能
    (一)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
        1.内容的政治性
        2.相对的保密性
        3.严格的纪律性
        4.受众的集中性
    (二)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
        2.教育功能
        3.服务功能
        4.宣传功能
四、我国军事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相对较弱
    (二)军事新闻报道的传播者素质不高
    (三)我国军事新闻传播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五、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导致我国军事新闻时效性相对较弱的原因
    (二)造成我国军事新闻传播者素质不高的原因
    (三)造成我国军事新闻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的原因
六、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军事新闻的时效性
    (二)建设高素质军事新闻人才队伍
        1.要重视政治理论素养的强化
        2.要狠抓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
        3.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
        4.要不断的完善政策和制度
    (三)扩展我国军事新闻的报道渠道
七、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未来走势
    (一)军事新闻传播的社会化
        1.军事新闻社会化的表现趋势
        2.军事新闻社会化的发展阻碍
        3.军事新闻社会化困境的化解
    (二)军事新闻传播的国际化
        1.我国军事新闻当前的国际化程度
        2.我国军事新闻国际化的实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我国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传媒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宏观背景
        1.2.2 产业背景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军事电视节目传媒管理的历史考察
        1.5.1 萌芽阶段(1979-1996)
        1.5.2 起步时期(1996-2010)
        1.5.3 快速发展时期(2010-)
    1.6 基本概念的界定
        1.6.1 传媒管理
        1.6.2 企业核心竞争力
        1.6.3 传媒核心竞争力
        1.6.4 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
        1.6.5 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理念溯源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论文技术路线图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图
    1.8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竞争环境和现状分析
    2.1 军事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2.2 军事电视节目的作用分析
        2.2.1 传递党和军队声音
        2.2.2 引导社会舆论发展
        2.2.3 塑造和传播军队形象
        2.2.4 普及传播军事知识
        2.2.5 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2.3 军事电视节目的竞争优劣势分析
        2.3.1 军事电视节目的优势分析
        2.3.2 军事电视节目的劣势分析
        2.3.3 军事电视节目的机遇分析
        2.3.4 军事电视节目的挑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现状
    3.1 军事电视节目渠道建设现状总体分析
    3.2 对《军事报道》栏目的实例分析
        3.2.1 调研目的
        3.2.2 调研形式
    3.3 军事电视节目竞争形势分析
        3.3.1 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3.3.2 竞争中的有利因素
    3.4 《军事报道》栏目现状及总体受众评价
        3.4.1 栏目知名度和到达率
        3.4.2 栏目收看频率及投入程度
        3.4.3 观众对《军事报道》栏目的评价
    3.5 《军事报道》栏目存在的不足
        3.5.1 品牌建设不足,市场推广乏力
        3.5.2 专业人才缺失,栏目创新不够
        3.5.3 内容制作不足,节目资源浪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内容竞争力分析
    4.1 核心竞争力要素—收视率分析
        4.1.1 《军事报道》栏目收视率分析
        4.1.2 《军事报道》栏目收视水平分析
        4.1.3 《军事报道》栏目收视率成长情况
    4.2 核心竞争力要素—受众分析
        4.2.1 受众构成细分分析
        4.2.2 受众接触各类媒体分析
        4.2.3 受众获取军事信息的途径分析
    4.3 核心竞争力要素—内容分析
        4.3.1 观众对军事类新闻节目的需求
        4.3.2 观众对军事类新闻题材的偏好
        4.3.3 观众最感兴趣的武器装备分析
    4.4 核心竞争力要素—主持人分析
        4.4.1 军事电视节目主持人关注度高
        4.4.2 军事电视节目主持人老化明显
        4.4.3 军事电视节目主持人个性缺失
        4.4.4 观众呼唤专家型节目主持人
    4.5 军事电视节目改进内容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4.5.1 从小众军事节目走向大众传播
        4.5.2 提升新闻评论比例和节目深度
        4.5.3 突出栏目的军事特色和专业优势
        4.5.4 调整节目内容构成加大信息供给
        4.5.5 淡化宣传色彩改进语言语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品牌竞争力分析
    5.1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品牌竞争力的总体框架
        5.1.1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产业结构模型
        5.1.2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内部结构模型
        5.1.3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品牌竞争力选择分析
        5.1.4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职能与产品品牌竞争力模型构建
        5.1.5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品牌竞争力的全系统模型
    5.2 军事电视节目改进品牌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5.2.1 打造军事节目优质品牌
        5.2.2 构建军事节目形象识别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效率竞争力分析
    6.1 DEA的方法原理和模型的选择
        6.1.1 基本DEA模型原理
        6.1.2 交叉效率模型和超效率模型
        6.1.3 两阶段多边届模型
    6.2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实例研究
        6.2.1 样本描述及指标选取
        6.2.2 实例分析
    6.3 军事电视节目改进效率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7.1 构建原则
        7.1.1 政治性原则
        7.1.2 服务性原则
        7.1.3 “三贴近”原则
        7.1.4 “创新性”原则
    7.2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实施
        7.2.1 打造军事节目品牌,切实加强品牌营销
        7.2.2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构筑节目人才高地
        7.2.3 拓展经营业务收入,努力开拓相关产业
        7.2.4 优化内部管理结构,减少管理运行层级
        7.2.5 合理编排栏目构成,提高军事节目效率
        7.2.6 完善管理数据统计,科学分析战略决策
        7.2.7 建立节目内容联盟,健全反馈调整机制
第八章 结论
    8.1 文章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10)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二、题目界说
        (一) 关于“近代日本报界”
        (二) 关于“政治动员”
        (三) 关于“1868—1945”
    三、研究意义、方法与研究创新、不足之处
        (一) 关于研究意义
        (二) 关于研究方法
        (三) 关于创新目标
        (四) 关于不足之处
    四、研究综述与史料运用
        (一) 早期日本的报史研究
        (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报史研究
        1、主要资料类
        2、主要着作类
        (三) 早期中国的日本报史研究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日本报史研究
        1、主要资料类
        2、主要着作类
        3、主要论文类
        (五) 日文、西文主要译着类
        1、日文主要译着类
        2、西文主要译着类
    五、本文架构
第一章 明治大正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
    本章小序
    第一节 幕末明治初期的报界政治动员
        一、报纸:“官版”与“民办”
        二、政治:“佐幕”与“勤王”
        三、明治初期:政府的报纸扶植政策及评价
    第二节 自由民权运动时期的报界政治动员
        一、政治:“官报”与“民报”对立
        二、报界:党报的对立与兴衰
        三、自由民权运动时期:报界管制与报纸属性
    第三节 大正民主运动时期的报界政治动员
        一、报界:两次护宪运动
        二、政治:“白虹笔祸”事件
        三、大正民主运动时期:报界与政治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治大正时期:报人的政治动员——思想传播
    本章小序
    第一节 中江兆民与《东洋自由新闻》
        一、中江兆民其人及前期自由民权思想
        二、《东洋自由新闻》——自由民权思想之传播
    第二节 福泽谕吉与《时事新报》
        一、福泽谕吉其人及前期启蒙精神
        二、《时事新报》——“国权皇张论”思想之传播
    第三节 德富苏峰与《国民新闻》
        一、德富苏峰其人及前期平民主义思想
        二、《国民之友》和《国民新闻》——“大日本膨胀论”思想之传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争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与宣传战
    本章小序
    第一节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
        一、甲午战争时期:报界的战争动员与从军记者战况报道热潮
        (一) 报界的战争动员
        (二) 从军记者的战况报道热潮
        二、日俄战争时期:报界的“主战论”、“反战论”与“宣传战”
        (一) 报界的“主战论”与“反战论”
        (二) 报界的宣传战
        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的新闻管制
    第二节 侵华战争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
        一、宣传战研究及战争指导
        二、总体战与报界总动员体制的建立
        (一) 总体战体制中的报界法制控制
        (二) 传媒管理机构的变化、升级
        (三) 国民精神强化运动
        (四) 报界管制措施的变化
        (五) 新闻管制更为严格
    第三节 报界的宣传战
        一、从军记者的狂热宣传行动
        二、细致的战胜报道
        三、欺骗性宣传
        四、直接组织战争动员活动
        五、南京宣传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争时期:报人的政治动员——从思想到行动
    本章小序
    第一节 “情报局时代”的绪方竹虎及其对华“和平外交”
        一、绪方竹虎其人:从《朝日新闻》主笔到情报局总裁
        二、绪方竹虎的对华“和平外交”
        三、绪方竹虎评价
    第二节 “东洋经济新报时代”的石桥湛山及其“小日本主义”
        一、石桥湛山其人:从军曹到资产阶级自由派代言人
        二、东洋经济新报时代:“小日本主义”及其影响
        三、石桥湛山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动员思维在战后的延续
    本章小序
    第一节 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问题
        一、缘起与发展
        二、现实困境
        (一) 《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追究问题
        (二) 《读卖新闻》的战争责任追究问题
    第二节 日本报界的历史认识问题
        一、缘起与发展
        二、现实困境
        (一) 日本报界对东史郎诉讼案、“九条会”的报道尽显历史认识之偏颇
        (二) 日本报界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报道凸显历史认识的变迁
        (三) 日本右翼和右倾报纸的报道倾向与历史认识问题
        (四) 日本报界的 8·15 社论凸显历史认识
        (五) 2005 年是检证日本报界历史认识的关键一年
        (六) 日本报界对南京大屠杀人数报道的误导
    第三节 历史根源、外在动因与报界特质
        一、历史根源:未被彻底追究的战争责任和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革
        二、外在动因:日本政府以及一些政党、政治家历史观的影响
        三、报界特质:以“国益”为中心的报道方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报道员也要注意维护报纸声誉(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讲话》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组织形态及理论推进[D]. 付甜甜. 山东大学, 2020(01)
  • [2]“三反”“五反”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策略研究[D]. 沈泉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的宣传工作研究[D]. 史泽源.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4]地缘商会的双向嵌入性运作机制研究 ——基于组织生命力分析框架[D]. 王崇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2)
  • [5]武警部队抢险救灾军事舆情反转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D]. 姚洪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6]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D]. 程小玲. 武汉大学, 2016(01)
  • [7]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 [8]我国军事新闻报道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赫. 渤海大学, 2014(09)
  • [9]我国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传媒管理视角[D]. 赵利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10]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D]. 安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记者也要注意维护报纸的声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