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区天然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基华,林元武,刘成龙,刘五洲[1](2000)在《张家口南部地区温泉形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及气体组成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张家口南部地区温泉 (井 )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溶解气体组分特征。结果表明 ,大气降水是该区温泉 (井 )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在深循环过程中 ,受地热增温 ,岩浆残余热的影响 ,使水温增高并在适当的构造部位涌出地表形成温泉。
王茜[2](2002)在《四川稻城温泉同位素、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野外开展现场水文测试及水质长期监测,对稻城地区各水体的氢、氧同位素及温泉水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稻城温泉群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及主要水文地质条件等背景的调查,总结出温泉的水质特点、分布特征及基本类型;运用天然水的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同位素质量平衡原理追溯温泉水的热源及运移过程,分析大气降水、常年积雪溶融水和地下水的转换关系,揭示不同水体的补、径、排关系;分析研究区内温泉地下水动力学特征(包括地下水的滞留时间、径流速度等)和地热流体动态演化过程;了解稻城地热系统的类型、分布情况及特点,地质构造作用与地热形成的关系,地热赋存条件及地热水循环系统;对稻城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评价(包括医疗矿泉水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等)。选取具有医疗保健开发价值的温泉,优选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优势靶区:A级靶区:1)稻坝茹布温泉一带;2)赤土乡勇查卡温泉群一带;3)日瓦乡日东、仲堆温泉一带;4)省母乡各瓦温泉一带。B级靶区:1)巨龙乡东朗、当让温泉一带;2)蒙自乡茶花温泉一带;3)各卡乡恰斯、当卓温泉一带。
陈菁[3](2006)在《四川宜宾金沙江河谷区地热温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展开野外现场地质及水文勘查,对宜宾金沙江河谷区内的向家坝西部大峡谷温泉和其周边各水体的氢、氧同位素及其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各水体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及主要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调查,确定该区地热温泉的深部目标热储层和储存条件,并总结出该地区地热温泉水质特点和分布特征;运用天然水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同位素质量平衡原理追溯水体的热源及运移过程,揭示其补、径、排过程和地下水动力学特征;了解宜宾金沙江河谷区的地热系统类型及特点,地质构造作用与地热形成的关系,地热赋存条件及地热水循环系统;对该地热资源圈定优势地热靶区:鸡罩山区W4、W6、W8、W12和安边区W16、W20、W21,钻孔深度为1000—1200m左右。
陈宗宇,张光辉,徐家明[4](1998)在《华北地下水古环境意义及古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形成的影响》文中提出华北地下水的同位素和化学组分受补给时期的气候影响指示了过去3.5万a的气候变化,其δ18O的变化反映出了晚更新世向全新世转变时期的气候变化和晚更新世气温的波动;而在全新世则反映了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的湿度变化。据地下水14C年龄统计特征结合其它地质记录划分出了地下水的补给期。全新世以来对地下水补给有意义的补给期是6kaB.P.左右和4kaB.P.左右,而3kaB.P.左右地下水补给明显间断,钻孔土壤水ωCl变化说明3kaB.P.左右气候干旱对地下水产生重要影响,可能是后期浅部水咸化的主要时期。
陈召文[5](2008)在《攀枝花红格温泉氡及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泉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红格温泉环境地球化学进行调查及开发利用研究,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品质的提高,而且对当地旅游资源品位的提升及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是在对昔格达断裂红格剖面进行氡气测量和对红格温泉宾馆内洗浴池进行水氡气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及部分红格温泉水质检测资料,对红格温泉的环境地球化学,尤其是氡气的含量及其来源以及地热成因进行了综合研究。这项研究填补了红格温泉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一项空白。本文以环境地球化学理论为基础,以放射性测量技术为手段,综合研究红格温泉地下水形成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层岩石组合特征及主要水文地质条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红格温泉水的“储、盖、通、源”基本条件,并着重对红格温泉的成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氡气含量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对红格温泉进行氡气测量、成因研究和环境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具首创性,其成果对进一步科学开发利用红格温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红格温泉的热源具有放射性元素的放射热和地温增热双重性,南北向昔格达深大断裂带和东西向箐门口断裂为其导水和控水构造,变质震旦系地层的碳酸盐岩为地热水储层,岩浆岩和非碳酸盐类变质岩隆起中的浅层水通过断层为温泉补给水源。红格温泉属于中硬度、弱碱性、HCO3·Cl—Na型淡温泉水,温泉水中含有Rn、H2S、H2SiO3等成分。红格温泉氡气来源于地下深部岩层,洗浴池内Rn浓度较高,对人体有明显的医疗保健作用,但温泉宾馆房间应该经常通风,降低Rn浓度,以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但露天浴池处于开放状态,空气中Rn被高度稀释,对人体的危害微乎其微,而浴池水中较高的Rn浓度,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处在红格深大断裂带上的红格温泉片区总体氡气浓度较高,氡气以断裂带为通道从深部向上运移,致使温泉的氡含量较高。
高清武,李霓[6](1999)在《腾冲和五大连池火山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腾冲和五大连池火山流体的物理状态、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腾冲火山区分布的是高温地热流体,分布面积较大,水热活动强烈,气体喷逸作用强。而五大连池火山区分布的是低温流体,温度一般为2~5℃,流体出露也较少。两个火山区的气体化学组成均以高CO2为特点,但腾冲火山区地热流体中H2和CH4含量较高,而且气体化学组成具有分区性特点。两个火山区流体状态、化学组成的差异与两个火山群的成因及所处大地构造环境有关。
彭定邦,吴炳肃,高卫国[7](1991)在《金山岭长城矿泉环境同位素研究》文中指出在地质—水文地质方法研究基础上,本文利用环境同位素方法进一步探讨了金山岭长城矿泉水的补给来源、主要补给范围和年龄。
黄尚瑶,冯江华,郑克桢,谢长芳,马大乐[8](1983)在《北京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区天然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探讨北京地热田地下热水的成因和补、径、排条件及其构造控制,正确评价地热资源的潜力,1979—1980年,对本区天然水(包括大气降水、温泉水及钻孔热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初步调查,取得了一些背景数据。调查结果表明:
二、北京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区天然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区天然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1)张家口南部地区温泉形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及气体组成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构造概况及水热分布特征 |
2 样品分析方法 |
3 温泉 (井) 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 |
4 温泉 (井) 气体组成 |
5 结论 |
(2)四川稻城温泉同位素、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区域自然概况 |
2.1 地貌特征 |
2.2 气候特征 |
2.3 水文特征 |
2.4 土壤、植被 |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岩浆岩 |
3.3 变质岩 |
3.4 地质构造 |
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4.1 研究区地热水的基本特征及类型划分 |
4.2 水样的采集及分析 |
4.3 热储温度的估算 |
4.4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分析 |
4.4.1 各温泉水主要阳离子分析 |
4.4.2 各温泉水主要阴离子分析 |
4.4.3 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的分析 |
4.4.4 各温泉水离子比的分析 |
4.4.5 放射性与地下热水 |
4.5 研究区地下水循环系统 |
5. 同位素示踪分析 |
5.1 环境同位素示踪基本原理 |
5.1.1 氢、氧同位素 |
5.1.2 氘过量参数(d值) |
5.1.3 大气圈中氚的分布 |
5.2 水样的采集与分析 |
5.3 研究区各水体的同位素组成分析 |
5.3.1 热储温度范围的推断 |
5.3.2 地热水补给高度的估算 |
5.3.3 各水体的同位素示踪 |
5.4 影响地热水同位素组成的因素分析 |
5.5 研究区地热水水源组成综述 |
6. 地热系统综合分析 |
6.1 地热资源类型 |
6.2 地热系统 |
6.2.1 地质构造与地热的关系 |
6.2.2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
6.2.3 研究区地热赋存条件 |
6.3 地热水循环系统 |
7. 综合评价 |
7.1 医疗矿泉水评价 |
7.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
7.2.1 稻城地热资源开发战略分析 |
7.2.2 研究区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及附图 |
(3)四川宜宾金沙江河谷区地热温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1 地层 |
3.2 基底地热地质结构 |
3.3 水文地质概况 |
3.4 地质构造 |
3.4.1 褶皱 |
3.4.2 断裂 |
3.4.3 盖层及热储层 |
3.5 地质特征与地热依控关系 |
第4章 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4.1 研究区地热水的类型 |
4.1.1 按成因类型划分 |
4.1.2 按温泉水中的基本离子划分 |
4.2 水样的采集与分析 |
4.3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 |
4.3.1 温泉水、泉水主要阳离子分析 |
4.3.2 温泉水、泉水的主要阴离子分析 |
4.3.3 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的分析 |
4.4 热储温度的估算 |
第5章 研究区水体同位素示踪分析 |
5.1 氢、氧同位素 |
5.2 放射性同位素氚 |
5.3 水样的采集与分析 |
5.4 研究区各水体同位素组成分析 |
5.4.1 热储温度范围的推断 |
5.4.2 水体的同位素结果 |
5.4.3 影响地热水同位素组成的因素 |
5.4.4 水体同位素分析 |
第6章 研究区地热系统分析 |
6.1 地热资源的类型 |
6.1.1 依热储温度划分地热资源类型 |
6.1.2 依地热成因划分地热资源类型 |
6.2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
6.3 研究区地热资源成藏分析 |
6.3.1 地质构造与地热的关系 |
6.3.2 地热赋存条件 |
第7章 地热资源开发优势靶区及钻孔定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攀枝花红格温泉氡及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言 |
1.1 温泉的研究内容-方法-现状 |
1.2 红格温泉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
第2章 自然地理和区域地质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经济和旅游 |
2.3 区域地质概况 |
2.3.1 基底及沉积盖层 |
2.3.2 岩浆岩和热接触变质岩 |
2.3.3 构造 |
2.4 红格片区地质 |
2.4.1 红格片区地质构造 |
2.4.2 红格片区地层岩石 |
第3章 红格温泉氡气测量及水化学组分特征 |
3.1 测量仪器 |
3.2 红格温泉内洗浴池水氡测量 |
3.3 昔格达断裂带构造红格剖面氡气测量 |
3.4 红格温泉水化学组分特征 |
第4章 红格温泉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医疗保健作用评价 |
4.1 红格温泉氡气特征研究 |
4.1.1 红格温泉洗浴池水氡特征研究 |
4.1.2 昔格达断裂带红格剖面氡气特征研究 |
4.2 红格温泉水化学特征研究和医疗保健作用评价 |
4.2.1 红格温泉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4.2.2 红格温泉医疗保健作用评价 |
4.2.3 红格温泉氡的医疗保健作用评价 |
第5章 红格温泉成因讨论 |
5.1 地质构造与地热的关系 |
5.2 红格温泉成因分析 |
5.3 氡的来源 |
5.4 硫化氢的环境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北京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区天然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家口南部地区温泉形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及气体组成证据[J]. 王基华,林元武,刘成龙,刘五洲.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0(04)
- [2]四川稻城温泉同位素、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王茜. 成都理工大学, 2002(02)
- [3]四川宜宾金沙江河谷区地热温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 陈菁. 成都理工大学, 2006(12)
- [4]华北地下水古环境意义及古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形成的影响[J]. 陈宗宇,张光辉,徐家明. 地球学报, 1998(04)
- [5]攀枝花红格温泉氡及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 陈召文.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8)
- [6]腾冲和五大连池火山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高清武,李霓. 地质论评, 1999(04)
- [7]金山岭长城矿泉环境同位素研究[J]. 彭定邦,吴炳肃,高卫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1(06)
- [8]北京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区天然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A]. 黄尚瑶,冯江华,郑克桢,谢长芳,马大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