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双歧杆菌的生物拮抗作用及药敏试验

兔双歧杆菌的生物拮抗作用及药敏试验

一、兔双歧杆菌的生物拮抗与药敏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牛钟相,朱瑞良[1](1996)在《兔双歧杆菌的生物拮抗与药敏试验》文中认为采用试管混合培养法和纸片法分别对兔双歧杆菌做了生物拮抗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免双歧杆菌对肠道正常菌群及病原菌有调节与拮抗作用,且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提示在治疗肠道感染时.应尽量避免拌饲或饮用对兔双歧杆菌敏感的药物,否则会使肠道感染加重或蔓延。

史怀平,解广勤,史新娥,胡沈荣,卜书海,郑雪莉[2](2011)在《獭兔双歧杆菌的培养特性及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獭兔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及抗菌能力。【方法】将獭兔双歧杆菌接种于特定的培养基后,观察其生长特性,并与大肠埃希菌共培养,研究其抗菌能力。【结果】獭兔双歧杆菌呈分枝状,在改良肉汤培养基中生长旺盛;耐温驯化后发现,獭兔双歧杆菌可在42℃下生长;獭兔双歧杆菌对许多药物如红霉素等敏感;獭兔双歧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共培养可抑制大肠埃希菌生长,其代谢产物也具有明显的抑菌能力。【结论】獭兔双歧杆菌在体外培养良好,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谷子林[3](2004)在《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规模化养兔的开展,家兔疾病呈现上升势头。尤其是断奶仔兔的肠炎和腹泻,成为一些兔场的最主要疾病。一些技术储备不足的兔场,幼兔死亡率高达50%~70%,其中腹泻占到80%以上。生产中采用传统方法以抗生素等药物控制腹泻,不仅造成药物的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家兔腹泻病因复杂,患病后治愈率较低,因此,成为中国养兔业的棘手问题,也是世界养兔业的技术难题之一。 为了深入探讨断乳仔兔腹泻发生诱因和机制,并以生物活性物质替代抗生素防治该病,本课题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第一,断乳仔兔腹泻的诱因研究。根据广泛的生产调查、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外文献的查询,确定四大诱因,即低纤维日粮、抗生素诱发、饲料应激和病原菌污染;第二,发病和死亡机理研究,进行了盲肠区微生物的变化、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肠道pH和内容物的变化、消化道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第三,断乳仔兔腹泻的生物调控研究。在营养调控的基础上,开展双岐杆菌制剂调控、复合微生态制剂调控、寡糖和大蒜素调控等。拟通过三个方面的研究,实现三个目标:确定发病诱因,明确致病机理,探索生物调控途径。最终使断乳仔兔腹泻得到有效控制。 研究表明: 1.低纤维日粮(CF7%和CF9%)可导致断乳仔兔发生腹泻。粗纤维含量与腹泻频率呈负相关,即粗纤维含量越低,腹泻频率越高。从日增重、料重比、营养物质消化率等几项指标综合评价,断乳仔兔日粮适宜的粗纤维含量为12%。 2.低纤维日粮型腹泻断乳仔兔盲肠内容物中无氮浸出物含量有一定增加,部分支持了Cheeker和Patton的“后肠碳水化合物过度负荷”学说。但在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和球虫病的条件下,低纤维日粮使断乳仔兔仅发生粘液性肠炎。结合本研究其他信息认为:低纤维日粮使断乳仔兔消化道内环境(盲肠内淀粉含量、VFA、pH等)发生一定变化,有利于病原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的侵入和增殖,改变了正常的微生物菌群,使断乳仔兔处于一种亚临床状态。当卫生不良、球虫侵袭、环境应激等情况发生时,容易爆发急性肠炎或腹泻。 3.低纤维日粮、饲料污染、饲料突变和大剂量饮用氨苄青霉素均可诱导断乳仔兔发生腹泻。每只断乳仔兔每天食入0.2克腹泻患兔盲肠内容物(含有大肠杆菌63 2000个,魏氏梭菌79 600个),腹泻率达到45%(CF14%日粮)~80%(CF12%日粮);每天每只口服60万单位氨苄青霉素,可使腹泻率达到75‰以CF10%和CF14%日粮交替更换,可使100%断乳仔兔发生腹泻。四种因素是生产中断乳仔兔腹泻的主要病因。 4.低纤维日粮使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有益菌含量大幅度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增加,正常微生物菌群失调。据此提出健康断乳仔兔最佳菌群比: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与大肠杆菌的比值分别为17:1、100:1、12:1和20:1;饲料污染、饲料突变、氨苄青霉素诱导的断乳仔兔腹泻,盲肠内以上几种有益微生物大幅度减少,以氨苄青霉素组减少幅度最大,其次是饲料污染和饲料突变组。大肠

王振国[4](2009)在《苦豆籽粕—双歧杆菌合生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开发新型饲用微生态制剂,本研究以苦豆籽粕和两歧双歧杆菌为主要实验材料,首先实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两歧双歧杆菌普通TPY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选择;并分别应用平板计数进行了2%、4%、6%、8%不同浓度苦豆籽粕对三株鸡肠道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体外生长影响的研究;应用打孔法测定了双歧杆菌对鸡白痢沙门氏菌、鸡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后研究了苦豆籽粕-双歧杆菌合生元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大肠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两歧双歧杆菌普通TPY培养基的碳源、氮源进行配比优化,得出最佳增菌培养基配比为:碳源(葡萄糖︰乳糖=1︰1):3.0%、氮源(胰蛋白胨︰大豆蛋白胨=2︰1):2.5%;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吸光值(OD600)绘制生长曲线,确定优化后培养基的最佳增菌时间为34h,此时活菌数可达2.1×109 cfu/mL。2.在培养基中添加6%浓度的苦豆籽粕对两歧双歧杆菌的体外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2%、4%、6%、8%不同浓度苦豆籽粕均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大肠杆菌有促进作用,且呈递增关系。其中2%、4%、6%浓度苦豆籽粕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生长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对鸡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8%浓度苦豆籽粕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生长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对鸡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就6%浓度苦豆籽粕而言,对两歧双歧杆菌的促进作用远远强于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促进作用。6%浓度苦豆籽粕组的两歧双歧杆菌活菌数的数量级是对照组的1000倍,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活菌数的数量级与其相应对照组相比并没有变化。表明苦豆籽粕-双歧杆菌合生元中的益生元苦豆籽粕对益生菌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对有害菌群的促进作用。3.实验采用打孔法研究两歧双歧杆菌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大肠杆菌的体外生物拮抗试验,均未表现出肉眼可见的抑菌作用;而采用混合培养法研究两歧双歧杆菌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大肠杆菌的体外生物拮抗试验,在16h内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大肠杆菌的生长呈上升趋势,到34h时二菌的生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4.制作液体苦豆籽粕-双歧杆菌合生元,采用混合培养的方法研究其对鸡白痢沙门氏菌、鸡大肠杆菌体外生长影响。结果表明:从1%浓度的合生元开始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体外生长出现抑菌,差异显着;从1.5%浓度的合生元开始对鸡大肠杆菌的体外生长出现抑菌,差异显着。以上试验表明:苦豆籽粕可以作为益生元,促进益生菌(两歧双歧杆菌)的增殖,进而发挥其合生元的协同作用,抑制致病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大肠杆菌)的生长。为生产实践应用本合生元拮抗某些鸡肠道致病菌,奠定了实验依据。

霍桂桃[5](2004)在《蝇蛆粉对蛋鸡盲肠微生物菌群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选用190日龄海兰褐蛋鸡(128只),随机分为四组。在原蛋鸡料的基础上,试验一组的饲料是用3%人工干燥蝇蛆粉代替原蛋鸡料的部分蛋白质;试验二组的饲料是用3%自然干燥蝇蛆粉代替原蛋鸡料的部分蛋白质;试验三组饲料是用3%蝇蛆培养残料代替原蛋鸡料部分蛋白质;对照组蛋鸡饲喂原蛋鸡料。观测饲喂添加3%人工干燥蝇蛆粉、3%自然干燥蝇蛆粉和3%蝇蛆培养残料对夏季产蛋鸡盲肠菌群、腹泻频率、肠道pH、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饲养试验期间准确记录试鸡的采食量、产蛋量等生产指标,饲养试验结束后,先进行试验鸡心脏采血,制备抗凝血和血清,待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而后无菌操作采集试验鸡盲肠内容物并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试验一、二、三组蛋鸡盲肠区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拟杆菌显着增多,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一、二组中大肠杆菌数量显着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对照组检出沙门氏菌;试验组一、二、三组蛋鸡盲肠的pH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腹泻发生率以对照组最高,饲喂含3%人工干燥蝇蛆粉、3%自然干燥蝇蛆粉和3%蝇蛆培养残料可显着降低蛋鸡的腹泻频率(腹泻频率分别是:试验一组4.20%、试验二组4.3%、试验三组3.00%,对照组10.67%);试验一、二、三组和对照组蛋鸡血液生理指标变化不明显,差异不显着(p>0.05);生化指标中血清GSH-Px的活性,试验一、二、三组较对照组极显着降低(p<0.01);试验一、二、三组蛋鸡血清SOD活性较对照组的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5)脂质过氧化物终产物丙二醛的含量以对照组最高,试验一、二、三组与之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以对照组最高,试验一、二、三组与之相比,差异显着(p<0.05)。试验一、二、三组谷草转氨酶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碱性磷酸酶以试验一组最低,与试验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与试验三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试验二组、试验三组间相互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肌酸磷酸激酶对照组极显着地高于各试验组(p<0.01);各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一、二、三组蛋鸡的产蛋率、平均产蛋量和饲料转化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以上结果表明,用3%蝇蛆粉代替原蛋鸡料的部分蛋白可促进夏季产蛋鸡盲肠优势菌群的建立和保持动态平衡,提高盲肠内的酸度,降低腹泻发生率,提高蛋鸡产蛋率和产蛋量,降低料蛋比;同时,试验结果也表明,用3%蝇蛆培养残料代替原蛋鸡料的部分蛋白,也可起到同蝇蛆粉相似的作用;蝇蛆粉可缓解夏季自然热应激给蛋鸡造成的损伤,增强蛋鸡的免疫力。

赵雪敏[6](2010)在《植物源大蒜菌质活素粉对扬州鹅生产性能、理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日粮中添加4种不同剂量植物源大蒜菌质活素粉(Botanical activity flour of garlic bacterium substance,简称GBS),进行扬州鹅的饲养试验,研究其对扬州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内源性激素代谢、血清理化指标、免疫性能以及对体外培养盲肠内容物菌群的影响,为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本研究选择1日龄扬州鹅240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使用基础日粮,试验1、2、3、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GBS 0.25、0.50、1.00、2.00 g/Kg配合料。公母各半,6笼/组, 8只/笼,编翅号,称初重。研究不同添加剂量对扬州鹅生长代谢的影响,试验期60天。结果表明:(1)成活率: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2)生产性能:与对照组相比,1-30日龄,体增重,试验2、3、4组分别提高11.57% (P<0.05)、12.40%(P<0.01)、14.05% (P<0.01);采食量,试验验4组提高8.71% (P<0.05);饲料转化比,试验1、2、3组比对照组降低了5.05% (P<0.05),7.80%(P<0.01)、6.88% (P<0.01);31-60日龄,体增重,试验3、4组分别提高14.00%(P<0.01)、11.10% (P<0.01);采食量,试验4组提高8.83% (P<0.01);饲料转化比,试验3组降低了12.03% (P<0.05);总体1-60日龄,体增重,试验各组分别提高了5.91%(P<0.05)、8.18%(P<0.01)、13.64%(P<0.01)、13.64%(P<0.01);采食量,试验4组分别提高8.79% (P<0.01);饲料转化比,试验2、3组分别降低7.55% (P<0.05)、9.37% (P<0.01)。(3) 60日龄屠宰性能:与对照组相比,屠宰率,试验2、4组分别提高0.70% (P<0.05)、1.36%(P<0.01);半净膛率,试验1组提高1.02%(P<0.05);全净膛率,试验4组提高1.06%(P<0.05)。(4)血清激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3、4组T3水平分别提高11.76%(P<0.01)、14.38%(P<0.01);试验各组T4水平分别提高7.75%(P<0.01)、14.06%(P<0.01)、14.30 %(P<0.01)、66.52%(P<0.01)。试验1、3、4组Glu.水平分别降低14.78%(P<0.01)、14.45%(P<0.01)、16.05%(P<0.01)。试验各组采食后3 h试验1、3、4组血糖平均水平分别降低7.96%(P<0.01)、6.81%(P<0.01)、11.30%(P<0.01);Ins.平均水平试验2、3、4组分别提高14.85%(P<0.01)、12.54%(P<0.01)、23.27%(P<0.01)。(5)血清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胆固醇含量,试验4组降低9.43% (P<0.05)。(6)血清钙、磷:与对照组相比,血清磷,试验4组比对照组提高15.98% (P<0.05)。(7)胸肌养分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胸肌粗蛋白含量,试验2、4组分别提高22.88%(P<0.05)、17.81%(P<0.05) ;粗脂肪含量,试验各组分别降低22.82%(P<0.05)、31.21%(P<0.05)、44.63%(P<0.05)、33.22%(P<0.05)。(8)免疫性能: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抗体效价滴度试验1、4组分别提高17.31% (P<0.01)、30.03%(P<0.01)。(9)体外培养盲肠菌群: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统计学上没有显着性差别。结果提示,GBS对扬州鹅盲肠菌群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没有显着性影响。

张玉华[7](2003)在《纤维型腹泻断乳仔兔盲肠区菌群化及双歧杆菌对其调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实验用花生秧、麸皮为提供粗纤维主要原料,配制粗纤维7%、9%、12%、14%的实验日粮饲喂断乳仔兔。其中,饲喂12%、14%粗纤维日粮的断乳仔兔不发生腹泻,饲喂7%、9%实验日粮的断乳仔兔均有腹泻发生。采用稀释滴种法,对饲喂不同纤维含量(7%、9%、12%、14%)日粮和用双歧杆菌G不同方式调控饲喂7%低粗纤维日粮断乳仔兔的圆小囊、盲肠、蚓突(合称为盲肠区)内容物中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选择性培养、计数、生理生化实验鉴定、统计学F-检验及q法多重比较分析。 对饲喂不同粗纤维含量(7%、9%、12%、14%)日粮断乳仔兔盲肠区内容物菌群变化的研究表明,12%纤维日粮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最高,因此被盲肠区微生物菌群发酵产生的VFA量最大,圆小囊的pH6.70,盲肠pH6.40~6.50,蚓突的pH6.40~6.50,盲肠区呈弱酸性,有利于厌氧生理性菌群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生长,各菌群数量从大到小的依次顺序是:拟杆菌8.28~8.31、双歧杆菌7.53~7.57、消化球菌7.41~7.61、乳酸杆菌7.04~7.37、大肠杆菌4.22~4.36、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分离率均为零。14%、9%、7%纤维日粮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依次降低,被盲肠区微生物菌群发酵产生的VFA量减少,圆小囊的pH6.70~7.00,盲肠pH6.70~7.00,蚓突的pH6.70~7.20,向弱碱性趋势发展,厌氧生理性菌群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等数量减少,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数量增多;其中饲喂12%、14%粗纤维各菌群数量与饲喂9%、7%的差异显着,但12%与14%比较差异不显着。各菌群在饲喂任何实验日粮的断乳仔兔盲肠区不同部位的分布数值差异均不显着。大肠杆菌外毒素测定阴性,说明大肠杆菌外毒素不是断乳仔兔腹泻的因素。 对不同方式(7%+1/8、7%+1/4、12%+1/8、12%+1/4、12%)调控饲喂低纤维(7%粗纤维)日粮盲肠区菌群失调的断乳仔兔5天后,通过对盲肠区各菌群变化的研究表明,12%+l/4调控方式圆小囊、盲肠、蚓突不同肠段的pH值分别为6.50~6.70、6.40、6.40与第一次实验中饲喂CF12%日粮正常断乳仔兔的相同,显着低于其它调控方式;且内容物中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厌氧生理性菌群数值显着多于其它调控方式,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需氧机会致病菌显着少于其它调控方式,12%+l/4调控盲肠菌群失调的效果最佳。另外,各菌群在任何方式调控断乳仔兔盲肠区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

李巧贤,韩菊英,魏道茵[8](1997)在《NM6益生菌对肠道致病菌的生物拮抗和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笔者筛选的NM6益生菌是由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肠链球菌的6个菌株组成的配方。它们对肠道致病菌──强毒大肠杆菌、强毒沙门氏菌、强毒鸡白痢杆菌有明显的生物拮抗作用;对肠道正常菌群有调节作用。选用的有益菌之间无拮抗作用,能够互利共生。

刘辉[9](2003)在《断奶幼兔腹泻症病因学及其防制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断奶幼兔腹泻问题,根据微生态理论,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对Hyla(伊拉)父母代断奶幼兔的肠道菌群进行研究。对健康和腹泻断奶幼兔肠道中的需氧菌即需氧菌总数、肠杆菌、葡萄球菌、酵母菌和厌氧菌即厌氧菌总数、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肠球菌、梭杆菌、韦荣氏球菌、梭菌、优杆菌、棒状杆菌、弯曲杆菌等分别进行了细菌分离及菌落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健康和腹泻幼兔肠道菌群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幼兔腹泻发生的规律和原因,为有效控制家兔腹泻奠定理论基础。为了快速、准确地鉴定厌氧菌,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分析的方法对从肠道中分离纯化得到的26株厌氧菌进行了鉴定。此外,利用需氧芽孢杆菌等制备了微生物制剂,通过饲喂试验和治疗试验发现,此制剂在预防和治疗断奶幼兔腹泻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断奶幼兔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选用普通营养琼脂、血琼脂和多种选择性培养基对上述需氧菌和厌氧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计数。结果显示,健康断奶幼兔肠道中需氧菌总数3.98×103~1.86×105CFU/g肠内容物,平均为4.37×104 CFU/g;酵母平均为1.78×104CFU/g;肠杆菌平均含量为1.23×104 CFU/g;葡萄球菌只在空肠中分离到,为6.92×103 CFU/g;各肠段中厌氧菌总数8.13×105~2.09×107,平均为5.25×106 CFU/g;各种厌氧菌中含量较多的有:双歧杆菌(平均2.09×106 CFU/g)、类杆菌(平均1.86×106 CFU/g)、乳酸杆菌(平均8.71×105 CFU/g)和优杆菌(平均8.32 ×105 CFU/g)等。其它厌氧菌的含量较少。本课题系山东省(科技厅)2001攻关项目<WP=7>在腹泻断奶幼兔各段肠管中需氧菌总数4.27×105~2.63×107,平均为3.16×106 CFU/g;肠杆菌含量4.68×104~1.07×108,平均为1.38×106CFU/g;葡萄球菌2.29×104~2.75×105,平均为5.75×104 CFU/g;酵母菌8.32×103~2.82×106,平均为7.08×104 CFU/g。各段肠管中,厌氧菌总数4.07×105~2.09×107,平均为2.14×106 CFU/g;各种厌氧菌中含量较高的有:梭菌(平均含量为9.12×105CFU/g)、双歧杆菌(平均5.75×105 CFU/g)、优杆菌(平均为5.75×105 CFU/g)、梭杆菌(平均5.25×105 CFU/g)、乳酸杆菌(平均2.19×105 CFU/g)和类杆菌(平均7.41×104 CFU/g)等。其它厌氧菌的含量较少。各种厌氧菌相比较健康兔而言,除了梭杆菌和梭菌含量有所升高外,其余各厌氧菌含量均下降。将腹泻兔与健康兔的肠道需氧菌含量进行比较发现,腹泻幼兔的需氧菌总数、肠杆菌数差异极显着(P<0.01)。葡萄球菌、酵母菌的差异不显着(P>0.05)。分别比较每段肠管中腹泻幼兔与健康幼兔的需氧菌总数、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含量发现,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差异显着(P<0.05),其他三段肠管的差异不显着(P>0.05)。与健康兔相比,腹泻幼兔肠道厌氧菌中的类杆菌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和韦荣氏球菌差异显着(P<0.05)。对肠道中的厌氧菌总数、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梭菌、优杆菌、棒状杆菌和弯曲杆菌的含量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将各段肠管中的各种厌氧菌含量进行比较,发现盲肠中的厌氧菌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回肠差异显着(P<0.05),其它四段肠管(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直肠)中厌氧菌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比较腹泻兔与健康兔中各段肠管的需氧菌与厌氧菌比值,两者差异极显着(P<0.01)。第二部分:气相色谱法鉴定肠道厌氧菌 将上述研究中分离纯化得到的26株厌氧菌,在PYG培养基中厌氧培养48h后,从代谢产物中分别提取挥发性脂肪酸和非挥发性脂肪酸,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法作出色谱图。比较各菌株的产酸谱与标准脂肪酸谱图,得出符合率。结果鉴定出乳酸杆菌7株,脆弱类杆菌6株,核梭杆菌和念珠状优杆菌各4株,双歧杆菌和诺维氏梭菌各2株,四联消化链球菌1株。<WP=8>第三部分:微生物制剂饲喂幼兔和治疗腹泻试验 将450只断奶幼兔分成三组分别进行饲喂。第一组使用从健康断奶幼兔肠道中筛选出的三种菌株:蜡样芽孢杆菌、酵母菌和厌氧乳酸杆菌制成的Ⅰ型微生物制剂;第二组使用三种标准菌株:产朊圆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制成的Ⅱ型微生物制剂;第三组为对照组,饲料中添加一定的抗生素添加剂。同时对腹泻幼兔进行治疗实验。试验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增重最多(1580g),腹泻发生率最低(4.67%),治疗腹泻效果最好(82.35%);第三组的增重为1450g,腹泻发生率为10%,治愈率为62.5%;Ⅱ型微生物制剂饲喂组效果最差,增重仅为1430g,腹泻发生率为12%,治愈率为46.15%。

陈桂银[10](2007)在《益生菌在兔营养中的应用(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续上期)4家兔益生菌的研究进展4.1兔肠道正常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特性研究常维山等[25]用稀释滴种的方法,对健康成年家兔回肠及结肠中消化球菌、韦荣氏球菌、梭状芽胞杆

二、兔双歧杆菌的生物拮抗与药敏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兔双歧杆菌的生物拮抗与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2)獭兔双歧杆菌的培养特性及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2.1 细菌培养
        1.2.2 耐温驯化
        1.2.3 药敏试验
        1.2.4 大肠埃希菌抑制试验
        1) 将家兔大肠埃希菌培养液 (5.1×108
        2) 取2
        3) 将双歧杆菌培养液 (6.5×107
2 结果与分析
    2.1 獭兔双歧杆菌的生长特征
    2.2 獭兔双歧杆菌的耐温驯化
    2.3 獭兔双歧杆菌的药敏试验
    2.4 獭兔双歧杆菌对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性
3 讨 论

(3)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立项背景及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效果
    1.4 课题来源
2 文献综述
    2.1 断乳仔兔腹泻病因研究
        2.1.1 病源因素
        2.1.2 非病源因素
    2.2 腹泻对机体的影响研究
        2.2.1 消化道内环境的变化
        2.2.2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2.2.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2.4 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2.3 腹泻发生机制研究
        2.3.1 断乳仔兔机体脆弱性
        2.3.2 后肠过渡负荷学说
        2.3.3 异常的肠道内环境及运行方式
    2.4 腹泻的调控研究
        2.4.1 药物调控
        2.4.2 营养调控
        2.4.3 免疫调控
        2.4.4 生物活性物质调控
        2.4.5 综合调控
    2.5 存在问题及其展望
3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设计的总体方案
    3.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及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低纤维性腹泻的调控研究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3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区主要微生物的影响试验
        3.3.1 试验设计
        3.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4 不同诱导因素诱导断乳仔兔腹泻及调控试验研究
        3.4.1 试验设计
        3.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5 生物统计方法
4 试验结果
    4.1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的影响
        4.1.1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腹泻频率的影响
        4.1.2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4.1.3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内营养物质含量及pH的影响
        4.1.4 不同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1.5 不同生物活性调控物质对低纤维日粮断乳仔兔的影响
    4.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内主要微生物和pH的影响
        4.2.1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4.2.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区pH的影响
    4.3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4.3.1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腹泻率的影响
        4.3.2 不同诱导因素对腹泻断乳仔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盲肠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3.4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肠道内容物pH的影响
        4.3.5 断乳仔兔腹泻主要病理解剖变化
        4.3.6 不同诱导因素对腹泻断乳仔兔肠道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4.3.7 生态素对断乳仔兔不同类型腹泻的调控效果
5 讨论
    5.1 不同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的影响
        5.1.1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腹泻
        5.1.2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饲料消化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5.1.3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盲肠内VFA和pH
        5.1.4 粗纤维水平与断乳仔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5.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内主要微生物和pH的影响
        5.2.1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5.2.2 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兔盲肠区pH的影响
    5.3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1 饲料污染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2 氨苄青霉素诱导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3 饲料突变应激诱导对断乳仔兔腹泻的影响
        5.3.4 不同诱导因素对腹泻断乳仔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3.5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盲肠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5.3.6 不同诱导因素对断乳仔兔肠道内容物pH的影响
    5.4 诱导腹泻对断乳仔兔组织器官变化的影响
        5.4.1 诱导腹泻对断乳仔兔主要器官病理变化的影响
        5.4.2 诱导腹泻对断乳仔兔消化道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5.5 生物活性物质对断乳仔兔腹泻的调控
        5.5.1 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低纤维型腹泻的预防效果
        5.5.2 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低纤维型腹泻的治疗效果
        5.5.3 生态素对不同诱因腹泻的预防效果
        5.5.4 生态素对不同诱因腹泻的治疗效果
6 结论、创新点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6.1 结论及创新点
        6.1.1 断乳仔兔日粮适宜的纤维含量
        6.1.2 低纤维日粮与“后肠碳水化合物过度负荷学说”
        6.1.3 断乳仔兔腹泻发生主要诱因
        6.1.4 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
        6.1.5 腹泻与肠道pH
        6.1.6 断乳仔兔腹泻的生物活性物质调控
        6.1.7 断乳仔兔腹泻的生化指标
        6.1.8 断乳仔兔腹泻的病理变化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6.2.1 腹泻的营养评价指标
        6.2.2 家兔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问题
        6.2.3 饲料污染诱导腹泻问题
        6.2.4 饲料突变诱导腹泻问题
        6.2.5 腹泻的寡糖复合生物活性物质调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的着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苦豆籽粕—双歧杆菌合生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1.1.1 生理功能
        1.1.2 应用现状
    1.2 苦豆籽粕的研究进展
    1.3 合生元的研究进展
        1.3.1 合生元的组成
        1.3.2 合生元剂型的研究
        1.3.3 合生元的作用机理
        1.3.4 合生元的生理功能
        1.3.5 合生元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
2 两歧双歧杆菌增菌培养基的优化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结果与分析
        2.2.2 培养基各成分用量正交优化结果
        2.2.3 两歧双歧杆菌在增菌培养基中的生长特点
    2.3 讨论
3 苦豆籽粕对鸡几种肠道菌体外生长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苦豆籽粕对两歧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3.2.2 苦豆籽粕对鸡白痢沙门氏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3.2.3 苦豆籽粕对鸡大肠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3.2.4 苦豆籽粕对鸡几种肠道菌生长影响的对比
    3.3 讨论
4 两歧双歧杆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歧双歧杆菌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体外生物拮抗试验
        4.2.2 两歧双歧杆菌对鸡大肠杆菌的体外生物拮抗试验
    4.3 讨论
5 苦豆籽粕-双歧杆菌合生元的生物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合生元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生物作用
        5.2.2 合生元对鸡大肠杆菌的生物作用
    5.3 讨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蝇蛆粉对蛋鸡盲肠微生物菌群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动物微生态理论
        1.1.1 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1.1.2 正常菌群与营养和免疫
        1.1.3 正常菌群的作用
        1.1.4 成年鸡盲肠正常菌群
    1.2 益生素和抗生素
        1.2.1 益生素的作用机理和存在的问题
        1.2.2 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及危害
    1.3 蝇蛆的研究进展
        1.3.1 蝇蛆粉的营养价值和饲喂效果
        1.3.2 蝇蛆的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稀释液
        2.1.3 培养基
        2.1.4 革兰氏染色液
        2.1.5 厌氧培养装置
        2.1.6 蝇蛆粉及蝇蛆培养基料
        2.1.7 检测试剂盒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及饲料配方
        2.2.2 试验鸡的管理
        2.2.3 日粮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测定
        2.2.4 试验鸡盲肠区菌群测定
        2.2.5 试验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 结果
    3.1 4种试验日粮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
    3.2 试验鸡盲肠内各菌群的鉴定结果
        3.2.1 乳酸杆菌(Lactobacterium)菌群
        3.2.2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菌群
        3.2.3 拟杆菌(Bacteroides)菌群
        3.2.4 消化球菌(Peptocoecus)菌群
        3.2.5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菌群
        3.2.6 沙门氏菌(Salmonella)菌群
    3.3 试验鸡盲肠内各菌群、pH变化结果
        3.3.1 乳酸杆菌的数量变化
        3.3.2 双歧杆菌数量的变化
        3.3.3 拟杆菌数量的变化
        3.3.4 消化球菌数量的变化
        3.3.5 大肠杆菌数量的变化
        3.3.6 沙门氏菌数量的变化
        3.3.7 添加不同物质同一组内不同菌群分布的比较
        3.3.8 试验各组蛋鸡盲肠内容物pH的变化
    3.4 试验各组蛋鸡的腹泻频率
    3.5 试验各组蛋鸡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
    3.6 试验各组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3.7 试验各组蛋鸡生产性能的变化
4 讨论
    4.1 添加不同物质对蛋鸡盲肠内各菌群的影响
    4.2 日粮中添加不同物质对pH的影响
    4.3 日粮中添加不同物质对腹泻率的影响
    4.4 日粮中添加不同物质对蛋鸡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4.5 日粮中添加不同物质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5.1 对血清酶的影响
        4.5.2 对血清蛋白的影响
    4.6 添加蝇蛆粉和蝇蛆培养基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植物源大蒜菌质活素粉对扬州鹅生产性能、理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大蒜及大蒜素的研究进展
        2.1 大蒜的化学组成及主要功能成分
        2.2 大蒜素的形成机制和生物学作用
        2.3 大蒜素的安全性
        2.4 大蒜素在饲料领域的应用及开发前景
    3 动物生长发育调控
        3.1 营养、环境调控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动物内分泌调控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4 动物微生态研究
        4.1 动物微生态理论与研究方法
        4.2 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4.3 正常菌群在肠道微生态学的动态平衡的作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植物源大蒜菌质活素粉对扬州鹅 生产性能、理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及处理
        1.4 饲养管理
        1.5 营养标准及日粮组成
        1.6 样品采集
        1.7 测定指标及方法
        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GBS 对扬州鹅成活数和成活率的影响
        2.2 GBS 对扬州鹅生产性能的影响
        2.3 GBS 对扬州鹅屠宰性能的影响
        2.4 GBS 对扬州鹅血清 T_3、T_4 及 Glu.水平的影响
        2.5 扬州鹅血清血糖、Ins.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
        2.6 GBS 对扬州鹅血清胆固醇的影响
        2.7 GBS 对扬州鹅血清钙磷的影响
        2.8 GBS 对扬州鹅胸肌肌肉养分的影响
        2.9 GBS 对扬州鹅新城疫抗体效价的影响
        2.10 GBS 对盲肠菌群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3.1 GBS 调节血糖水平作用的探讨
        3.2 GBS 对改善扬州鹅生长性能的作用及促进生长代谢的调节机理研究
        3.3 GBS 对改善扬州鹅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作用
        3.4 GBS 对扬州鹅免疫性能的影响
        3.5 鹅盲肠菌群人工体外厌氧发酵技术的作用评价
        3.6 GBS 对体外人工培养盲肠菌群代谢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纤维型腹泻断乳仔兔盲肠区菌群化及双歧杆菌对其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稀释液
        1.1.3 BS选择性培养基
        1.1.4 MRS选择性培养基
        1.1.5 NBGT选择性培养基
        1.1.6 NN选择性培养基
        1.1.7 PS选择性培养基
        1.1.8 麦康凯琼脂
        1.1.9 GAMG厌氧菌纯培养培养基
        1.1.10 三糖铁琼脂
        1.1.11 普通营养琼脂
        1.1.12 革兰氏染液
    1.2 研究方法
        1.2.1 日粮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测定
        1.2.1.1 增菌培养
        1.2.1.2 选择培养
        1.2.1.3 纯培养
        1.2.1.4 染色、镜检
        1.2.1.5 生化反应的测定
        1.2.2 实验日粮纯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1.2.3 纤维型腹泻盲肠区菌群变化试验
        1.2.3.1 取材
        1.2.3.2 滴种
        1.2.3.3 菌落观察、计数
        1.2.3.4 纯培养
        1.2.3.5 染色、镜检
        1.2.3.6 需氧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1.2.3.7 大肠杆菌外毒素的测定
        1.2.3.8 厌氧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2.3.9 圆小囊、盲肠、蚓突pH值测定
        1.2.4 双歧杆菌G口服制剂对纤维型腹泻断乳仔兔盲肠区菌群调控的实验
        1.2.4.1 取样
        1.2.4.2 滴种
        1.2.4.3 菌落观察、计数
        1.2.4.4 纯培养
        1.2.4.5 染色、镜检
        1.2.4.6 需氧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2.4.7 厌氧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2.4.8 盲肠区pH值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粮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测定
    2.2 四种试验日粮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测定结果
    2.3 断乳仔兔盲肠区各菌群的初步鉴定
        2.3.1 拟杆菌
        2.3.2 双歧杆菌
        2.3.3 消化球菌
        2.3.4 乳酸杆菌
        2.3.5 大肠杆菌
        2.3.6 沙门氏菌
    2.4 四种不同纤维日粮断乳仔兔盲肠区各菌群的计数和pH结果
        2.4.1 饲喂不同粗纤维含量日粮断乳仔兔盲肠区同种菌群的数量变化
        2.4.1.1 拟杆菌的数量变化
        2.4.1.2 双歧杆菌的数量变化
        2.4.1.3 乳酸杆菌的数量变化
        2.4.1.4 消化球菌的数量变化
        2.4.1.5 大肠杆菌的数量变化
        2.4.1.6 沙门氏菌的数量变化
        2.4.2 同种菌群在饲喂相同粗纤维含量日粮断乳仔兔盲肠区部位的分布
        2.4.2.1 各菌群分别在饲喂7%粗纤维日粮的分布结果
        2.4.2.2 各菌群分别在饲喂9%粗纤维日粮的分布结果
        2.4.2.3 各菌群分别在饲喂12%粗纤维日粮的分布结果
        2.4.2.4 各菌群分别在饲喂14%粗纤维日粮的分布结果
        2.4.3 不同种菌群在饲喂相同粗纤维含量日粮断乳仔兔盲肠区同一部位的分布
        2.4.3.1 在饲喂7%粗纤维日粮的分布比较
        2.4.3.2 在饲喂9%粗纤维日粮的分布比较
        2.4.3.3 在饲喂12%粗纤维日粮的分布比较
        2.4.3.4 在饲喂14%粗纤维日粮的分布比较
    2.5 不同调控方式对饲喂7%粗纤维日粮断乳仔兔的盲肠区各菌群及Ph的影响
        2.5.1 不同调控方式断乳仔兔盲肠区同种菌群的变化
        2.5.1.1 双歧杆菌的变化
        2.5.1.2 拟杆菌的变化
        2.5.1.3 消化球菌的变化
        2.5.1.4 乳酸杆菌的变化
        2.5.1.5 大肠杆菌的变化
        2.5.2 同种菌群在相同调控方式断乳仔兔盲肠区不同部位的分布
        2.5.2.1 各菌群分别在7%+1/8调控方式的分布比较
        2.5.2.2 各菌群分别在7%+1/4调控方式的分布比较
        2.5.2.3 各菌群分别在12%+1/8调控方式的分布比较
        2.5.2.4 各菌群分别在12%+1/4调控方式的分布比较
        2.5.2.5 各菌群分别在12%调控方式的分布比较
        2.5.3 不同种菌群在相同调控方式断乳仔兔盲肠区同一部位的分布
        2.5.3.1 在7%+1/8调控方式的分布比较
        2.5.3.2 7%+1/4调控方式的分布比较
        2.5.3.3 12%+1/8调控方式的分布比较
        2.5.3.4 12%+1/4调控方式的分布比较
        2.5.3.5 12%粗纤维日粮调控方式的分布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9)断奶幼兔腹泻症病因学及其防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引言
实验一 断奶幼兔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实验二 气相色谱法鉴定肠道厌氧菌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实验三 微生物制剂饲喂幼兔和治疗腹泻试验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讨论
    1断奶幼兔肠道菌群变化
    2气相色谱法鉴定厌氧菌
    3微生物制剂饲喂幼兔和治疗腹泻试验
结论
致谢
附图
附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四、兔双歧杆菌的生物拮抗与药敏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兔双歧杆菌的生物拮抗与药敏试验[J]. 牛钟相,朱瑞良.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6(01)
  • [2]獭兔双歧杆菌的培养特性及抗菌活性研究[J]. 史怀平,解广勤,史新娥,胡沈荣,卜书海,郑雪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9)
  • [3]断乳仔兔腹泻发生机制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研究[D]. 谷子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1)
  • [4]苦豆籽粕—双歧杆菌合生元的研究[D]. 王振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5]蝇蛆粉对蛋鸡盲肠微生物菌群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D]. 霍桂桃.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 [6]植物源大蒜菌质活素粉对扬州鹅生产性能、理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D]. 赵雪敏. 扬州大学, 2010(02)
  • [7]纤维型腹泻断乳仔兔盲肠区菌群化及双歧杆菌对其调控的研究[D]. 张玉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03(03)
  • [8]NM6益生菌对肠道致病菌的生物拮抗和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J]. 李巧贤,韩菊英,魏道茵. 内蒙古畜牧科学, 1997(03)
  • [9]断奶幼兔腹泻症病因学及其防制研究[D]. 刘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03(03)
  • [10]益生菌在兔营养中的应用(中)[J]. 陈桂银. 中国养兔杂志, 2007(03)

标签:;  ;  ;  ;  ;  

兔双歧杆菌的生物拮抗作用及药敏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