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对家兔口渴及舌象的影响

黄连解毒汤对家兔口渴及舌象的影响

一、黄连解毒汤对家兔渴饮及舌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窦豆[1](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李丽[2](2020)在《虚瘀因素影响小鼠肺癌模型的建立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前期研究基础认为肿瘤与虚瘀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多种瘀血病因建立瘀滞最佳模型;进一步建立虚瘀模型,在虚瘀模型的基础上接种Lewis肺癌细胞建立病证结合肺癌小鼠模型,观察虚瘀因素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的影响。方法通过制备寒凝血瘀、因虚血瘀、气滞血瘀的“瘀滞”模型,寻找最佳瘀滞因素;以寒凝血瘀的冷水游泳+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建立虚瘀模型;在虚瘀模型成功建立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Lewis肺癌细胞接种诱发小鼠肺癌,建立虚+瘀+Lewis肺癌细胞接种的病证结合模型。探讨“瘀滞”在肺癌形成中的客观存在。主要检测指标:血液流变学、小鼠体质量、肿瘤体质量。结果1、寒凝血瘀、因虚血瘀、气滞血瘀三种致瘀模型中,以寒凝血瘀对全血血粘度与红细胞聚集变形性的影响较为显着。2、在虚瘀模型建立中,小鼠体质量模型组造模前后体质量差值(1.53±0.89)较正常对照组(2.90±1.12)的造模前后体质量差值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血血流变学检测显示:模型组的全血粘度值(5ma/s)及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全血粘度值(200ma/s)、血浆粘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全血粘度值(30ma/s)及全血高切还原粘度较正常对照组高。3、在虚瘀模型的基础上,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与正常组比较,虚瘀+Lewis肺癌细胞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存在显着差异(P<0.01);在基本相同条件下与同文献比较,在肿瘤体质量方面,6组实验中有4组的肿瘤体质量表现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在多种致瘀因素中,以寒邪凝滞最为显着。2、虚瘀因素可以减缓小鼠体质量的增长。3、虚瘀因素能够加速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长。

许玫[3](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田超[4](2019)在《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清瘟败毒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清瘟败毒饮是治疗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的重要方剂之一,在临床之中应用广泛,疗效显着,但缺少理论和临床总结,因此需要对清瘟败毒饮临床应用及症治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冀望提高清瘟败毒饮在临床使用范围及疗效。方法:本课题将使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对清瘟败毒饮相关着作、及古代医案和现代临床医案收集进行总结。而后通过现代统计学方法将1986年至2018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清瘟败毒饮文献以及通过临床所收集病例进行筛选、整理,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和黄金分割对临床常见的发病规律,用药范围和常见脉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方证特点。结果:(1)一般发病规律:清瘟败毒饮无明显的地域及季节差别,男性发病较女性多,各年龄段皆可发病,发病年龄以18-65岁为主。(2)核心症状:发热、便秘、头痛、口干、尿赤、烦躁、咽痛、神昏8种症状作为清瘟败毒饮的主治症状,次要症状是余下的斑疹、神昏谵语、疼痛、呃逆等,脉象为数、滑数、洪数、弦数、细数、沉数是常见脉象。(3)原方用药规律:本方主要药物为石膏、生地、犀角(水牛角)、黄连,其余药物使用频次从高至低依次为丹皮、黄芩、芍药、栀子、连翘、知母、甘草、玄参、竹叶、桔梗。(4)加味药用药规律:解表药、清热药、泄下药、祛湿药为加味药物的主要类型。川贝母、杏仁、薏苡仁、蝉蜕、柴胡、滑石、羚羊角、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紫草、黄柏、蒲公英、竹茹、大黄等16味药。(5)中医疾病谱:清瘟败毒饮主要治疗外感、内伤发热、外科疾病、皮肤病等最为多见。主要有发热、痄腮、乳蛾、缠腰火丹等。(6)西医疾病谱:清瘟败毒饮所治的西医疾病主要为传染性疾病、发热性疾病、皮肤性疾病。如发热、败血症、带状疱疹等。结论:清瘟败毒饮原为医治温疫热毒,而创制,也可以医治病机为邪热闭祖神窍,等疾病,包括湿阻、外感发热、便秘等。本文通过方论文献和临床数据两方面对清瘟败毒饮方证进行研究,总结出清瘟败毒饮的证治规律,扩宽了临床应用范围。清瘟败毒饮在传染病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应用,通过临床把握病机,随症加减治疗,经统计加味药物类型主要有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泄下药等。

陈文恬(Tan Wen Tien)[5](2019)在《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寒凉药物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探析其规律,归纳总结其辨治特色及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精髓,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法对《伤寒杂病论》内含寒凉药物的条文进行整理,筛选出性味属大寒、寒、微寒、凉、微凉的药物,并结合历代重要医籍注释、本草着述和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相关资料,对寒凉药物的条文、方剂、常见配伍等做出阐释和分析,探寻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适应症、病机、组方特点等规律。结果:《伤寒杂病论》共有70味寒凉药物,共涉及193首方剂。《伤寒论》全书共42味药物属于寒凉性质(约占48.3%),《金匮要略》共60味属于寒凉性质(约占38.7%),其中28味只见于《金匮要略》。含寒凉药物的原文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便秘、烦躁和发热,提示《伤寒杂病论》内温热性疾病的特点以此三者常见。见“便秘”者,以大黄、枳实、芒硝为要药;应对证见“烦躁”者,则用黄连、石膏、栀子、豆豉、龙骨、牡蛎。对于“发热”,主要运用芍药、石膏、栀子、豆豉、大黄、芒硝、枳实、柴胡、黄芩、茵陈蒿、竹叶、甘遂等;仲景运用的寒凉药物以苦味药居多,高频次寒凉药物为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分别具有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的功效,可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证。寒凉药物组方往往相须而用,如石膏与知母、大黄与枳实、黄芩与黄连等;也常寒温相伍,如桂枝、麻黄、干姜、半夏和附子配伍成方。仲景在寒凉药物的方剂里多配伍和胃之药以防脾胃被伤;又因为寒凉药物所治多为温热性疾病,热邪易伤阴化燥,故也注意护阴,实热证主要通过大黄、芒硝、枳实急下存阴,虚热证则以人参、麦冬、天花粉、地黄、百合等养阴。对热邪与积滞相结成病者,仲景每加入通下药,使邪有去路,以大黄为代表药。在脾胃虚弱者和羸弱体虚者中,慎防如栀子、豆豉、石膏、黄芩、甘遂、大黄等寒凉药物之弊,其用量较小,常与甘草、粳米、生姜等同用。仲景寒凉药物运用集中在《伤寒论》阳明篇、《金匮要略》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明仲景运用寒凉药物于脾胃病症颇多,另外在亡阳格拒,阳气极虚时也有用寒凉药为反佐之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世着述中大多能追溯仲景方药之貌,说明后世是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和发挥。结论:1、仲景不仅重温,也善用寒凉。所用寒凉药物约占《伤寒杂病论》的四成,以苦味居多,治疗范围广泛。2、仲景所用的寒凉药物主要是: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以其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之功,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症。3、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特点有五:一是常以寒温相兼,二是寒凉相须为用,三是顾护脾胃,四是重视护津,五是注重通下。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审慎有度,必审其弊而斟酌用量或配伍用药。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特色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多有借鉴,亦有补充。

张安娜[6](2018)在《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HMGB1水平与卫气营血辨证及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卫气营血证型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APACHEII评分的相关性,探寻卫气营血不同证型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炎症反应的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进行HMGB1检测,并做APACHEII评分,制定统一的调查表,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统计学分析。同时搜集2010级硕士三班及急诊科规培医生等20例信息为健康对照组,并行HMGB1检测。结果:1.本研究收集了 100例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其中卫分证12例(占12.0%),气分证24例(占24%),营分证31例(占31%),血分证33例(占33%)。2.本研究收集的100例患者中,中医各证型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HMGB1值在中医各证型的分布中血分证>营分证>气分证>卫分证。除去营分和卫分,血分和卫分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与HMGB1值的相关系数r=0.6513,P<0.01,因此中医证型与HMGB1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4.APACHII评分在中医各证型的分布中血分证>营分证>气分证>卫分证,中医各证型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系数P=0.9572,P<0.01,因此中医证型与APACHEⅡ分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5.CTNT值在中医各证型的分布中血分证>营分证>气分证>卫分证,除去气分和营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值在中医各证型的分布中,血分证>营分证>气分证>卫分证,其中卫分证和气分证、卫分证和营分证、卫分证和血分证、气分证和血分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型与CTNT值的相关系数r=0.8424,P<0.01,因此中医证型与CTNT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医证型与BNP值的相关系数r=0.4682,P<0.01,因此中医证型与BNP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7.100例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与20例健康组HMGB1值的研究中,结果显示脓毒症组HMGB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结论:1.中医证型与HMGB1值之间存在相关性,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HMGB1值随中医证型的变化而逐渐升高,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2.研究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APACHEII评分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中医各证型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APACHEII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3.研究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CTNT、BNP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血分证>营分证>气分证>卫分证,中医证型与CTNT、BNP之间均存在相关性。4.研究表明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HMGB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5.HMGB1值、APACHEII评分可提示病情的严重度,为脓毒症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价值。

张苏[7](2017)在《人参皂苷Rb-1对LPS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累及肾损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调控脂多糖对SIRS累及肾损伤作用机制,为人参皂苷Rb-1治疗SIRS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SPF级B 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ormal组)、模型组(LPS组)、阳性药组(Dex组)、人参皂苷Rb-1低、中、高剂量组(Rb-1 L、M、H组)6组,每组10只。采用LPS诱导法建立SIRS肾损伤模型。造模12h后,眼球取血,处死小鼠。采集全血样品,离心取上清液用于检测。记录并相互比较各组小鼠一般状态,肾指数,血清中ALT、AST、CREA、BUN指标,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NF-κB p65和p-IκB α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小鼠一般形态学观察:空白组小鼠精神状态及活动均正常;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LPS后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发生竖毛现象,尿量减少,大便稀溏;Dex组及治疗各剂量组小鼠呼吸趋于平稳,扎堆取暖,皮毛顺滑,活动及精神状态良好,大便状态也基本正常。2.对小鼠肾指数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LPS组肾脏指数显着升高,有极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与LPS组相比,Dex组及治疗各剂量组肾脏指数显着降低,接近于空白组。3.血清ALT及AST含量变化的比较:与空白组相比,LPS组血清中ALT、AST含量明显上升LPS组,有极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与LPS组相比,Dex组及治疗各剂量组血清中ALT、AST含量显着降低。4.血清BUN及CREA含量变化的比较:与空白组相比,LPS组小鼠血清中BUN、CREA含量显着上升;与LPS组相比,Dex组及治疗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BUN、CREA含量显着降低。5.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水平变化的比较:与空白组相比,LPS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均升高;与LPS组相比,Dex组与给药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明显降低,以治疗低、高剂量组最为明显。6.肾脏组织病理切片的改变:空白组小鼠肾组织正常;LPS组小鼠肾小管扩张,上皮细胞肿胀变形,间质可见水肿、出血和散在淋巴细胞浸润;Dex组与治疗组小鼠远曲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轻度肿胀,无巨噬细胞及蛋白渗出,细胞浸润减少,肾小管腔内偶见脱落的坏死组织。7.对肾组织NF-κB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LPS组小鼠肾组织中NF-κB p65和p-IκB 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LPS组相比,Dex组与给药组小鼠的NF-κBp65和p-IκBα蛋白表达均有所下降,以低、高剂量组表现明显。结论1.人参皂苷Rb-1可改善SIRS模型小鼠肾组织病理状态,调节血清中ALT、AST、BUN、CREA、TNF-α、IL-1β水平,说明其对SIRS肾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人参皂苷Rb-1诱导小鼠SIRS肾损伤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下调转录调控的炎症因子表达,并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有关。

屈伸[8](2016)在《基于文献的冠心病热证和痰、瘀证相关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冠心病(CH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中医诊治冠心病(胸痹心痛)有独特的优势。从古代到现代,中医对冠心病证候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之中。近年来中医对冠心病证候认识的发展中,“热证”、“从热论治”的观点值得关注和探讨。“痰证”、“瘀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特别是“痰证”、“瘀证”相关的“痰瘀互结证”,同样是近十几年来冠心病证候认识的重要发展。目前对冠心病“热证”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探讨和综述。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方法,基于文献:1.全面理清冠心病“热证”观点发展的全貌和脉络。通过系统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悉心分析,用文献分类、分层方式,客观展示了:(1)冠心病“热证”观点逐年文献数量变化;(2)对冠心病“热证”观点认识的不同程度;(3)对冠心病“热证”观点认识的不同表现形态;(4)持冠心病“热证”观点的相关医家:即是各文章作者或文章介绍的医家;(5)持冠心病“热证”观点的医家在以往冠心病证候认识的基础上对新观点的接纳;(6)冠心病“热证”观点在医家间的承接和发展;(7)医家对冠心病“热证”病因、病理定位的认识;所列的病因、病理定位认识在第三章、第四章的观点形成中发挥了作用。2.提出本课题对冠心病“热证”病理定位的补充认识,理清这一认识与原有认识的关系,完善冠心病“热证”观点。(1)提出并论证冠心病“热证”病理定位应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并述这一观点的临床意义。(2)理清上述冠心病“热证”病理定位观点与原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机体整体的热证”等认识的关系。3.并在上述基础上,探讨冠心病重视“热证”之后,与“痰证”、“瘀证”、“痰瘀互结证”的关系及对其辨证的影响。(1)冠心病热证与痰、瘀、痰瘀互结证的关系。有“仅热证”、“痰热证”、“瘀热证”、“热证+痰瘀证”等。(2)现代冠心病热证辨证的发展,对痰、瘀证的辨证也产生了影响。本研究对客观认识和评价冠心病“热证”观点(包括其未来发展)、完善冠心病的证候认识有一定意义。本研究的创新点:1.全面理清冠心病“热证”观点发展的全貌和脉络。2.提出本课题对冠心病“热证”病理定位的“交感神经兴奋”认识,并理清这—认识与原有认识的关系,完善冠心病的“热证”观点。3.并在上述基础上,总结了冠心病重视“热证”之后,对“痰证”、“瘀证”、“痰瘀互结证”辨证产生影响的6个方面。

王志坚(Wong Chi Kin)[9](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黄柳向[10](2015)在《冠心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及清胃行滞方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HD)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观察清胃行滞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痰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血脂、血液流变学及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抵抗素及脂联素)的影响,探讨清胃行滞方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1.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0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CHD患者112例,均详细记录并核实其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及家族史等情况,并确认其中医证型。采用14碳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并与非冠心病组(59例)比较。2.选择60例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痰热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常规西药治疗加用清胃行滞方)及对照组(30例,常规西药治疗加用复方丹参滴丸),疗程均为6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及抵抗素)水平的变化。观察治疗组治疗后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冠心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①冠心病组总Hp感染率(45.54%)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3.72%)(P<0.01)。冠心病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p感染率为56.14%,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p感染率为34.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冠心病各类型危险因素中,有家族史、吸烟、饮酒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史、男性患者Hp阳性率分别为48.65%、50.88%、46.67%、45.16%、46.88%、47.92%、46.67%;无家族史、吸烟、饮酒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女性患者Hp阳性率分别为46.67%、43.64%、42.31%、48.00%、45.83%、45.31%、43.24%,对应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冠心病组中,热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瘀证组患者Hp阳性率分别为69.23%、44.12%、29.41%、33.33%,寒凝证和气滞证组患者Hp阳性率为0%。热证组患者Hp感染率高于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和痰瘀证组(P<0.01);而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和痰瘀证组患者Hp感染率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清胃行滞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痰热瘀阻证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①两组治疗后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均能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时服用硝酸甘油用量(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②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除气短症状外,治疗组对胸痛、胸闷等中医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下降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为50.00%,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④两组治疗后血脂变化比较:除HDL-C变化不明显外,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的水平均下降(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⑤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除对照组全血黏度(低切)外,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⑥两组治疗前后hs、CRP、抵抗素和脂联素水平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s-CRP、抵抗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治疗组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脂联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治疗组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⑦治疗组治疗后Hp根除情况:治疗组治疗Hp总有效率为80.00%,其中根除率为43.33%。结论: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相关,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诱发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导致不稳定斑块形成而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2.冠心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候以热证居多。不同证候中分布依次为热证>气虚证>痰瘀证>气阴两虚证>寒凝、气滞证。3.清胃行滞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痰热瘀阻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活血化瘀组。能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性,提高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是:①改善脂质代谢。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心肌微循环。③抑制幽门螺杆菌,干预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④降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抵抗素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发挥抗炎、抗AS作用。本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思路和方法。

二、黄连解毒汤对家兔渴饮及舌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连解毒汤对家兔渴饮及舌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虚瘀因素影响小鼠肺癌模型的建立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寒冷刺激对寒凝血瘀小鼠模型的建立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二、饥饿加复合因素对因虚血瘀小鼠模型的建立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三、声光电复合激惹刺激对气滞血瘀小鼠模型的建立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四、“本虚”+“瘀滞”小鼠模型的建立
五、“本虚”+“瘀滞”对Lewis肺癌小鼠模型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3)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1. 文献研究背景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1.2 少阴病论述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3.1 日本医家方论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4.1 麻黄
        4.2 附子
        4.3 细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1.1 文献收集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资料收集项目
    3. 资料整理
    4. 统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1.3 症状统计分析
        1.4 舌象统计分析
        1.5 脉象统计分析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2.4 症状统计分析
        2.5 体征统计分析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3.4 症状统计分析
        3.5 体征统计分析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5.3 症状统计分析
        5.4 舌象统计分析
        5.5 脉象统计分析
        5.6 腹诊统计
第四章: 讨论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1.1 方论
        1.2 方证的概念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2.1 中医病机分析
        2.2 方证病机分析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3.1 主治疾病
        3.2 症状指证
        3.3 体征指征
        3.4 适用人群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4. 类方方证鉴别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4.2 麻黄附子汤
        4.3 麻黄汤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4.5 附子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大黄附子汤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4.9 四逆汤
        4.10 真武汤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5.3 注意事项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7. 结论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7.2 创新点
        7.3 展望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清瘟败毒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方论概述
    1 清瘟败毒饮的制方渊源
    2 清瘟败毒饮的组方与方解
    3 清瘟败毒饮的证治与加减
    4 清瘟败毒饮的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方剂选择标准
    3 病证(疾病)统计
    4 脉症归类
    5 清瘟败毒饮原方药物名称规范
    6 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情况统计
    2 清瘟败毒饮的核心脉症
    3 药物使用规律
    4 中医疾病谱
    5 西医疾病谱
    6 小结
讨论
结论
验案举例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寒凉药物概述
    1.1 寒凉药物的定义与沿革
    1.2 寒凉药物的作用
    1.3 寒凉药物的现代研究
2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概况
    2.1 《伤寒杂病论》寒凉药物的筛选
    2.2 寒凉药物相关原文的统计归纳
        2.2.1 原文高频症状阐释
        2.2.2 《伤寒论》寒凉药物的分布
        2.2.3 《金匮要略》寒凉药物的分布
        2.2.4 含寒凉药物的常见方剂
3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探析
    3.1 所涉性味分类
        3.1.1 苦寒药
        3.1.2 甘寒药
        3.1.3 辛寒药
        3.1.4 咸寒药
        3.1.5 酸寒药
    3.2 主治范围
        3.2.1 邪热炽盛
        3.2.2 燥结腑实
        3.2.3 饮热互结
        3.2.4 湿热阻滞
        3.2.5 瘀热在里
        3.2.6 阴虚津枯
    3.3 高频药物统计与解析
        3.3.1 芍药
        3.3.2 人参
        3.3.3 大黄
        3.3.4 黄芩
        3.3.5 枳实
        3.3.6 石膏
        3.3.7 黄连
    3.4 组方特点
        3.4.1 寒凉相须
        3.4.2 寒温配伍
        3.4.3 顾护脾胃
        3.4.4 保津养阴
        3.4.5 注重通下
    3.5 运用注意事项
        3.5.1 脾胃虚弱慎用
        3.5.2 羸弱体虚禁用/少用
4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的后世影响
    4.1 对孙思邈的影响
    4.2 对刘完素的影响
    4.3 对张子和的影响
    4.4 对温病学家的影响
    4.5 对张锡纯的影响
5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含寒凉药物方剂
附录2 :文献综述 近三十年仲景清法研究进展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4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6)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HMGB1水平与卫气营血辨证及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与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脓毒症诊断标准
        2.2 脓毒症心肌损伤诊断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及剔除标准
    6 检测方法及设备
        6.1 检查方法
        6.2 设备
    7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比较
        1.1 人数构成比较
        1.2 性别、年龄构成比较
    2 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不同性别的HMGB1值、APACHEII分值比较
    3 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不同年龄段HMGB1值、APACHEII评分、CTNT、BNP的分值比较
    4 中医卫气营血证型的HMGB1值、APACHEII评分、CTNT、BNP比较
    5 中医卫气营血证型与HMGB1值、APACHEII评分、CTNT、BNP的相关性
    6 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MGB1对比
讨论与分析
    1 理论研究
        1.1 中医理论中关于对脓毒症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脓毒症的认识研究
        1.3 脓毒症与HMGB1的相关性
        1.4 APACHEII评分在脓毒症中的应用优势
    2 对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中医证型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相关性
        2.3 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中医卫气营血证型与APACHEII评分的相关性
        2.4 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卫气营血证型与CTNT、BNP值的相关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人参皂苷Rb-1对LPS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累及肾损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文献综述
    (一) SIRS的中医认识
        1、SIRS的病因
        2、SIRS的病机
        3、SIRS的中医药防治
    (二) SIRS现代研究进展
        1、SIRS的概念
        2、SIRS流行病学现状
        3、SIRS的发病机制研究
        4、SIRS的西医治疗方案
    (三) 人参及人参皂苷Rb-1的研究
二、实验研究
    (一) 实验材料及前期准备
        1、实验动物
        2、动物模型的分组
        3、动物标本采集
        4、实验药物
    (二) 指标测定
        1、肾指数及血清学指标的测定
        2、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测定
        3、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4、Western Blot实验
    (三) 统计学分析
    (四) 实验结果
        1、一般状态观察
        2、对小鼠肾指数的影响
        3、对小鼠血清中ALT、AST的影响
        4、对小鼠血清中BUN、CREA的影响
        5、对细胞因子TNF-α、IL-Iβ水平的影响
        6、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7、NF-κB通路中NF-κB p65和p-IκBα蛋白的表达
三、讨论
    (一) SIRS概况
    (二) 脂多糖与SIRS
    (三) 中医辨证论治与SIRS
    (四) 血清学指标与SIRS
    (五) 细胞因子与SIRS
    (六) 肾脏病理切片与SIRS
    (七) NF-κB信号通路与SIRS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基于文献的冠心病热证和痰、瘀证相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冠心病热证与炎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1 现代冠心病热证辨证的发展
    1.1 冠心病热证辨证的古代论述
    1.2 现代冠心病热证辨证——未作为主要证候
        1.2.1 注意到热的征象,但未辨热证
        1.2.2 单方或复方为寒性,但不辨热证
        1.2.3 认为“热”是重要病机,但不辨热证(心痛气雾剂)
        1.2.4 辨热证,但未作为主要证候
    1.3 现代冠心病热证辨证——作为主要证候
    1.4 冠心病热证的病因
    1.5 现代冠心病热证辨证的发展小结
        1.5.1 发展曲线
        1.5.2 全面理清冠心病“热证”观点发展的全貌和脉络
2 冠心病:一直被忽视的热证
    2.1 交感神经兴奋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
    2.2 证候实质研究成果表明,热证时,交感神经兴奋
    2.3 冠心病的热证一直被忽视
    2.4 冠心病的热证被忽视的原因
    2.5 本文与近年来冠心病辨热证着眼点和辨证结果不同
    2.6 小结
3 冠心病之热证,热在“心”
    3.1 误解
    3.2 解误
    3.3 小结
4 冠心病热证与痰、瘀证的相关关系
    4.1 冠心病热证与痰、瘀证的关系
    4.2 现代冠心病热证对痰、瘀、痰瘀互结证辨证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地道沿革
        1.2.2 分布
        1.2.3 性状
        1.2.4 炮制
        1.2.5 性味归经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1.2.7 现代应用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步骤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2.2.3 筛选医案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2.2.5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第三部分 讨论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附录
第七部分 致谢

(10)冠心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及清胃行滞方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新认识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定义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炎症机制
        1.4 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
        1.5 幽门螺杆菌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
    2 中医学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的认识
        2.1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病名概述
        2.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的治法
        2.4 从脾胃论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观察方法及指标
    3 结果判断标准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冠心病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5.2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
        5.3 冠心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
    6 讨论
        6.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
        6.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患因素的关系
        6.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分布
        6.4 中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
        6.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同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清胃行滞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痰热瘀阻证)的干预作用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试验病例标准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统计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心绞痛临床疗效比较
        4.2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4.3 两组服用硝酸甘油用量比较
        4.4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5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4.6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4.7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4.8 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4.9 两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比较
        4.10 两组治疗前后抵抗素水平比较
        4.11 治疗组抗幽门螺杆菌疗效分析
    5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理论依据
        6.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病机
        6.3 调理脾胃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6.4 清胃行滞方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基础
        6.5 清胃行滞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痰热瘀阻证)临床疗效分析
        6.6 清胃行滞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痰热瘀阻证)作用机制探讨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四、黄连解毒汤对家兔渴饮及舌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虚瘀因素影响小鼠肺癌模型的建立和研究[D]. 李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清瘟败毒饮证治规律研究[D]. 田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D]. 陈文恬(Tan Wen Tien).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HMGB1水平与卫气营血辨证及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探讨[D]. 张安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9)
  • [7]人参皂苷Rb-1对LPS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累及肾损伤影响的研究[D]. 张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基于文献的冠心病热证和痰、瘀证相关关系研究[D]. 屈伸.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2)
  • [9]《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10]冠心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及清胃行滞方的干预作用[D]. 黄柳向.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黄连解毒汤对家兔口渴及舌象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