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胆管造影的体会

静脉胆管造影的体会

一、静脉法胆道造影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潇宁,吴硕东,吴晓东[1](2021)在《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即时应用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即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行荧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通过信封法随机平分至30 min、15 min、0 min 3个时间组中(时间为开始打药至建立气腹完成后镜头初次观察到Calot三角),经外周静脉注射0.5 mg(1 mL 0.5 mg/mL)ICG溶液;余20例术中经胆囊直接注射2 mL 2.5 mg/mL的ICG溶液。观察患者肝外胆道显影时间及显影率。结果:建立气腹完成后镜头初次观察到Calot三角时,开始手术计时。手术开始计时后10 min,经外周静脉注射途径15 min组与30 min组可完全识别胆总管;计时后20 min, 3个时间组胆总管均可达到完全显影;15 min组、30 min组Hartmann袋、胆囊颈、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显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15 min、30 min组初次观察时Calot三角的白光模式及荧光模式图片,对10名肝胆外科的住院医师级别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标记Calot三角区的结构并进行打分,荧光组得分明显优于白光组(P<0.01),15 min、30 min组荧光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经胆囊直接注射的20例患者中,15例(75%)肝外胆道即刻显影,成功率较高。失败原因主要为术中穿刺口胆汁渗漏。结论:ICG荧光胆道造影安全、有效,且能即时应用。术前15 min经外周静脉注射、术中经胆囊直接注射两种给药方式均可高效配合临床手术操作,真正做到"即用即打,即打即显"。

符庆胜,李涛,张旭东,朱春富,秦锡虎,吴宝强[2](2021)在《吲哚菁绿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时间及剂量选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在精准医疗兴起的时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相比于开腹手术,其优势在于创伤打击小、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但却逃不过胆管损伤的风险,且因各种原因可致胆管损伤随时发生,其不可预见性使得手术难度大大提升。传统的胆管造影虽能规避胆管损伤,然因其使用耗时耗力、费用贵、辐射大等局限性而未被广泛运用。早期吲哚菁绿因其特性被广泛运用于淋巴结检查、血管造影、肿瘤定位及治疗等临床工作中。现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慢慢运用于LC中,其能动态反映术中情况,实现实时手术导航,故在辨清管道结构及预防胆管损伤中能取得理想效果。通过术前经静脉或术中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的方式显影肝外胆管,其明显提升了手术的安全率,然吲哚菁绿的使用时间及剂量尚无统一标准。本文结合研究现状和笔者单位经验对吲哚菁绿的时间和剂量选择及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王九龙,张益明,郑万琼,顾叶春[3](2021)在《胆道镜联合术中胆道造影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术中胆道造影(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符合困难LC诊断的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LC术,观察组采用胆道镜联合IOC的LC术。比较两组患者胆管损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36.38±4.16)min vs(52.24±8.46)min]、术中出血量[(67.35±6.22)mL vs (86.64±7.69)mL]、住院时间[(5.72±0.36)d vs (8.45±1.42)d]、中转开腹率[0 vs 8.60%(8/93)]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4.30%(4/93) vs 15.05%(14/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年龄>60岁(OR 2.128,95%CI 1.395~2.902)、合并糖尿病(OR 2.526,95%CI 1.682~3.427)、手术时间≥40 min(OR 2.318,95%CI 1.879~2.836)、术中出血量≥70 mL(OR 2.418,95%CI 1.389~3.523)、术中无胆道造影(OR 3.967,95%CI 2.184~4.853)是LC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道镜联合IOC在困难LC治疗中可降低患者胆管损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中转开腹率,且术后并发症少。困难LC术后并发症与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有无胆道造影有关。

陈伟勋,张占国,张磊,张万广[4](2020)在《腹腔镜手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及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移植术是目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1-2]。然而供体匮乏,使得尸体肝移植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为克服供体短缺及肝移植器官捐献群体受限的问题,活体肝移植术应运而生,成为自21世纪80年代末以来重要的手术方式。

叶伟恒[5](2020)在《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评估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的作者团队共收治了21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均成功同期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其中95例接受常规LCBDE为常规组,121例接受模块化LCBDE为实验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远期复发率等。统计数据并用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进行LCBDE,无中转开放。实验组的手术时间(120.12±46.11 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58.36±44.5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2,P=0.000);实验组的术后引流量(73.71±78.16 ml)明显少于常规组(119.54±152.6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5,P=0.009);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中转开放、结石复发病例。结论模块化LCBDE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呈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为今后开展此类手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梅成杰,张中林,袁玉峰[6](2020)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一种水溶性花青染料,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可发出荧光。近年来,ICG荧光成像技术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肿瘤检测识别、肝切缘界定、肝段染色定位、胆道显像及胆漏检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此文通过回顾分析PubMed、Embase和Medline数据库中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肝切除术的最新临床研究,结合作者单位实际操作经验,阐述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陆思远[7](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段鸿皓[8](2020)在《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目前治疗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常用方法,有着较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术中操作便捷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在LC中胆管损伤依旧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中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率为0.2%-0.3%,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发生较传统开腹手术升高至0.5%-0.9%[1]。如何有效避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管损伤一直是关注及研究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出现的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技术,为降低困难胆囊切除术中的胆管损伤率提供了一种有效地方法。[目的]1.研究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可靠性,能否有效避免胆道损伤。2.对比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不足与优势,是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3.讨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因胆囊结石并反复胆囊炎发作行胆囊切除术65例,男性27例,女性38例,年龄29—67岁,符合困难胆囊切除术入组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并且无碘过敏史。65例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常规腹腔镜手术组35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术前及术后肝功(ALT、AST、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肾功(肌酐)、能否有效识别胆管解剖结构以及识别胆道时间。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检验,表示用(±s),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x2检验。[结果](1)术前:对照组(腹腔镜组),35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0.7±9.47岁,平均体重73.7±7.35kg。实验组(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8.2±11.49岁,平均体重69.28±7.37kg。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前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能、肌酐,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①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经卡方检验后(x2=0.074,p=0.786),年龄通过 t 检验对比(t=-0.807,p=0.424),体重通过t检验(t=-2.075,p=0.043),统计学无差异,具有可比性。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肾功能(肌酐)均经配对t检验后,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术中:①对照组手术时间(90.16±27.34min)对比实验组手术时间(65.91±20.75min),经配对t检验(t=-3.562,p=0.001),证明手术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手术时间较实验组长;②在分离寻找胆囊三角解剖结构的时间上,对照组时间(11.24±3.75min),实验组时间(7.59±2.75min),经配对t检验分析(t=-3.963,p=0.001),分离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时间长于实验组时间;③对照组术中出血(22.95±13.96ml),实验组术中出血(17.1±8.17ml),经t检验分析(t=-1.691,p=0.102),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①对照组术后通气时间(34.11±8.53h)、住院总费用(7835.10±620.03¥)、住院时间(3.58±1.54d)与实验组通气时间(34.27±7.9h)、住院总费用(7951.22±533.74¥)、住院总时间(4.1±1.47d)无明显差异(P>0.005)。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肾功能(肌酐)均经配对t检验后,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1.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在困难胆囊切除术中辨别胆道解剖结构的可操作性高,安全性强,能有效识别胆囊三角的解剖结构,能有效避免胆道及血管损伤。2.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较传统的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术中存在手术时间短的优势,在术后肝功能、感染指标以及、住院周期及住院总费用无明显差异。3.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在胆囊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白锦峰[9](2020)在《术中亚甲蓝试验在预防肝切除术后胆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探讨肝切除术中行亚甲蓝试验在降低术后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的价值。[方 法]以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8例行肝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亚甲蓝组(n=36)和常规组(n=32)。亚甲蓝组:术中严格创面止血,阻断胆总管远端,经胆道系统注入亚甲蓝稀释液检测胆漏,若发现胆漏则予以修补,并留置腹腔引流管;常规组:术中以白纱覆盖于肝创面检测胆漏。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疾病性质、病变部位、Child-Pugh分级、术前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病种类型及手术方式等,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胆漏检出率、检出点数。术后观察指标:术后3天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引流液情况(引流量及胆红素测定)、并发症(胆漏、腹腔积液、腹腔感染、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及费用等。利用SPSS 21.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证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 果]手术成功68例,无死亡病例。亚甲蓝组成功行亚甲蓝胆漏试验,未发现由该试验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亚甲蓝组术中胆漏检出率(52.8%vs 21.9%),胆漏检出点数均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甲蓝组术后胆漏、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量及胆红素测定、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及总费用均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3天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腹腔感染、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肝切除术中行亚甲蓝胆漏试验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能在术中及时发现并准确定位胆漏发生点,有效降低术后胆漏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杜青[10](2020)在《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一定临床依据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至2019年10月诊断明确并已行根治术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2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患29例,女患95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胆漏、肠肠吻合口瘘、出血、切口裂开、胆管炎、腹腔感染、胰腺炎、淋巴瘘)分并发症组(A)和无并发症组(B),对两组患儿的年龄、实验室指标(术前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前白蛋白及术后白蛋白)、以及两组患儿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囊肿类型、囊肿直径、肝总管直径,是否合并腹部手术史、胆泥结石、肝胆管解剖变异、胆胰合流等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中的计量资料(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术中失血量、囊肿直径、术后白蛋白)符合正态分布的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4例手术患儿发生并发症25例(20.16%),未发生并发症99例(79.84%),其中胆漏14例(11.29%),7例再次手术,7例保守治愈;肠肠吻合口瘘2例(1.61%),1例再次手术,1例保守治愈;出血1例(0.81%),再次手术治愈;切口裂开2例(1.61%),1例再次手术,1例保守治愈;胆管炎2例(1.61%)、腹腔感染2例(1.61%)、胰腺炎1例(0.81%)、淋巴瘘1例(0.81%)均保守治愈。其中非正态分布指标:年龄及白细胞计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及囊肿直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正态分布指标的术后白蛋白(27.84±4.62)g/L&(32.45±3.72)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前贫血(OR=7.922,95%CI:1.46842.757)、合并胆泥结石(OR=1.295,95%CI:1.0754.359)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白蛋白(OR=0.055,95%CI:0.0120.244)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儿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关系,而与囊肿直径、术中出血量有关,囊肿直径越大、术中出血量越多、越增加手术风险。(2)术前贫血、合并胆泥结石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白蛋白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3)术前纠正贫血、术中精细操作清理肝胆管淤泥、减少出血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白蛋白、血红蛋白的监测,可预防及减少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

二、静脉法胆道造影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法胆道造影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即时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经外周静脉注射
        1.2.2 术中经胆囊直接注射
        1.2.3 参与评价的统计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2.2 术中荧光显影情况
        2.2.1 经外周静脉注射
        2.2.2 经胆囊直接注射
    2.3 胆道结构识别评分
3 讨 论

(3)胆道镜联合术中胆道造影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2.3 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4 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腹腔镜手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及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腹腔镜技术在活体供肝切取中的进展
    1.1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取术:
    1.2 腹腔镜左半肝切取术:
    1.3 腹腔镜右半肝切取术:
    1.4 机器人辅助下右半肝切取术:
2 腹腔镜肝切取术的术中要点
    2.1 低中心静脉压在术中的应用:
    2.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胆管造影术:
    2.3 中转开腹的标准:

(5)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器械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术后随访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手术结果
    3.3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4 讨论
    4.1 模块化手术的概念
    4.2 临床疗效
    4.3 并发症
    4.4 模块化手术优势
5 结论
6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文献
致谢

(6)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ICG荧光成像的原理
二、ICG荧光成像的使用方法
    1. ICG荧光成像系统设备
    2. ICG给药方案
三、ICG荧光成像在肝胆外科的应用
    1.肝肿瘤检测识别
    2.肝肿瘤荧光表现
    3.肝切缘界定
    4.肝段染色定位
    5.胆道显像及胆漏检测
    6.病人预后
四、问题与展望

(7)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3.2 发生率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3.4 胆漏类型
    3.5 胆漏原因
    3.6 诊断时间
    3.7 术中情况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3.9.1 治疗方式分类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3.10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4.1.1 年龄特点
        4.1.2 性别特点
        4.1.3 临床表现
        4.1.4 发生率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9)术中亚甲蓝试验在预防肝切除术后胆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切除术后胆漏的诊治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本研究不足之处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静脉法胆道造影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即时应用体会[J]. 王潇宁,吴硕东,吴晓东.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11)
  • [2]吲哚菁绿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时间及剂量选择的研究进展[J]. 符庆胜,李涛,张旭东,朱春富,秦锡虎,吴宝强.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1(07)
  • [3]胆道镜联合术中胆道造影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 王九龙,张益明,郑万琼,顾叶春.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1(05)
  • [4]腹腔镜手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及其进展[J]. 陈伟勋,张占国,张磊,张万广.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0(06)
  • [5]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D]. 叶伟恒. 暨南大学, 2020(03)
  • [6]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进展[J]. 梅成杰,张中林,袁玉峰. 腹部外科, 2020(03)
  • [7]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8]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临床应用[D]. 段鸿皓.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术中亚甲蓝试验在预防肝切除术后胆漏的临床研究[D]. 白锦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D]. 杜青.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静脉胆管造影的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