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和5%福尔马林处理的异体骨在犬下颌骨移植中的实验研究

0%和5%福尔马林处理的异体骨在犬下颌骨移植中的实验研究

一、0、5%福尔马林处理异体骨在狗下颌骨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1](2021)在《数字化技术辅助齿槽嵴裂骨缺损精准修复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建立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修复精准评估体系。通过三维数字化测量,分析并计算术前缺损体积、术后成骨效率,为手术方案设计及术后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实现齿槽嵴裂的术前准确测量,术中精准修复,术后定量评价。2、基于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修复精准评估体系,探讨rhBMP-2对齿槽嵴裂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的影响。3、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自体浓缩骨髓血复合β-TCP支架材料对齿槽嵴裂骨缺损治疗效果非劣效于自体髂骨松质移植。4、建立兔齿槽嵴裂动物模型,使该动物模型满足骨移植修复成骨机制的研究以及应用不同生物材料修复齿槽嵴裂骨缺损的疗效研究。建立可靠的兔齿槽嵴裂模型骨修复效果评价方法便于后续基础研究。研究方法1、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二期齿槽嵴裂修复手术治疗的26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26例患者术前CT数据进行数字化分析,分别采用我中心改良的镜像法和差减法测量齿槽嵴裂缺损体积,分析、对比这两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一致性、观察者间信度。2、对上述26例接受自体髂骨或rhBMP-2复合自体髂骨修复齿槽嵴裂临床对照患者进行术后成骨效果的评估。采用我中心提出的齿槽嵴裂术后修复效果精准评估方法,将术前、术后12个月三维重建数据导入Geomagic软件中,进行布尔运算相减,得到齿槽嵴裂植骨区域的骨组织形态差异。计算新生骨的体积,并直观分析新生骨块的形态。统计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可重复性。3、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行齿槽嵴裂修复的患者,按入选、排除标准入组共20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通过中央随机系统随机进入2种手术方法组:自体浓缩骨髓血复合β-TCP支架材料组10例,传统自体髂骨松质移植组10例。术后5天、1个月评估不良事件,髂部供区疼痛量表评分;术后6、12个月行头颅CT检查。随访结束后,对术前、术后6月、术后12月CT数据行三维影像学分析,评估缺损修复情况和移植物变化。4、将12只实验兔随机分成三组,采用外科手术方式制作不同大小的右侧齿槽嵴裂缺损并拔除左侧中切牙,中切牙侧:4mm缺损;A组:6mm缺损;B组:8mm缺损;C组:10mm缺损。术后8周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及大体解剖学观察兔齿槽嵴裂自我修复情况,确定标准的兔齿槽嵴裂模型缺损大小。然后,将18只实验兔建立齿槽嵴裂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植入等量自体髂骨松质骨和等量β-TCP。术后第2、4、8周每组分别随机挑选3只兔子行头颅CT扫描后处死,对兔齿槽嵴裂模型行解剖学、组织学观察,观察骨小梁、血管及造血组织、成骨破骨情况。结果1、镜像法测量26例患者齿槽嵴裂骨缺损体积均值:1.29±0.31cm3,平均测量时间:11.93±1.75min;差减法测量骨缺损体积均值:1.22±0.35cm3,平均测量时间:9.52±1.24min。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这两种方法测量的体积之间呈很强的正相关(r=0.904,p<0.05)。两者的差异从-0.32cm3到0.44cm3,配对t检验显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3.8%(1/26)的点在95%—致性界限以外,说明镜像法和差减法测量齿槽嵴裂缺损体积的一致性高。镜像法两位观察者的ICC为0.964,差减法两位观察者ICC为0.975,说明两种测量方法的观察者间信度及复测信度高。2、ICBG组与BMP组患者性别(p=0.899)、年龄(p=0.919)无统计学差异。26例患者的齿槽嵴裂平均缺损体积:1.25±0.32cm3。ICBG组(n=12):新生骨体积平均值:0.52±0.20cm3,平均 BF%:42.01±15.57%。BMP 组(n=14):新生骨体积平均值为0.69±0.21cm3,平均BF%为55.79±11.84%,ICBG组和BMP组的术后骨修复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2)。两位观察者测得的新生骨体积之间的ICC为0.923,观察者LB两次测量之间ICC为0.948,观察者LBH两次测量之间的ICC为0.939,证明该测量方法的观察者间信度及复测信度高。3、我院共入组20例单侧齿槽嵴裂患者,平均术前缺损体积为1.27±0.32cm3。实验组术后5天、30天疼痛量表评分均值:1.2±0.87分、0.3±0.64分。对照组术后5天、30天疼痛评分均值:4.1±0.94分、1.1±0.83分。两组术后5天及术后30天疼痛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术后6月新生骨体积均值:0.65±0.24cm3,BF%:57.66±17.95%;术后 12 月新生骨体积均值:0.52±0.18cm3,BF%:52.38±14.37%。对照组:术后 6 月新生骨体积均值:0.74±0.14cm3,BF%:52.13±15.73%;术后12月新生骨体积均值:0.68±0.23cm3,BF%:48.06±21.10%。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6月和12月的修复比例无显着差异。4、中切牙侧(4mm)牙槽窝缺损完全愈合;右侧齿槽造模6mm组:齿槽造模部位成骨良好,骨缺损接近愈合,平均缺损体积:48.75±11.65mm3;8mm组:造模部位骨壁有较明显的凹坑状骨缺损,平均缺损体积:97.94± 13.94mm3;10mm组:造模部位骨壁凹坑明显,齿槽嵴高度下降明显,平均缺损体积:175.16±23.00mm3。自体髂骨组:术后2周骨吸收率为17.21±2.62%;术后4周骨吸收率为37.61 ±4.74%;术后8周,骨吸收率为22.48±10.59%。β-TCP组:术后2周骨吸收率为17.78±1.74%;术后4周骨吸收率为33.77±12.22%;术后8周骨吸收率为21.95±5.16%。自体髂骨组与β-TCP组在术后2周、4周、8周的骨吸收率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1、我们所建立的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修复评估体系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好、耗时短且临床实用。差减法较镜像法应用范围更广。2、在齿槽嵴裂修复术中,rhBMP-2联合自体骨移植比单独自体骨移植的成骨效率更高。3、自体浓缩骨髓血复合β-TCP支架材料修复齿槽嵴裂缺损成骨效果与自体髂骨松质移植相当,且住院天数和髂骨区术后疼痛较对照组显着减少。4、手术制作10mm*5mm的兔齿槽嵴缺损可建立足够大小,且稳定、可靠的齿槽嵴裂模型。数字化测量与免疫组化分析是兔齿槽嵴裂模型骨修复效果评价的有效方法。

刘林林[2](2021)在《个性化多孔股骨组合式支架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骨是人体的主要负重骨之一,也是骨肿瘤最常发生的部位之一。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股骨肿瘤假体存在生物活性较低、与骨缺损部位解剖形状匹配性不足及应力遮挡等问题,这会导致股骨修复支架的松动甚至失效。因此如何快速设计力学和生物学性能好、与患者解剖形状匹配的个性化股骨修复支架成为股骨重建的关键。本文利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提出了一种个性化的多孔股骨组合式支架设计方法。在股骨组合式支架模块化设计、支架多孔结构设计与选取、支架表面改性、支架不同模块修复材料的选取和支架固定方式等问题上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传统致密钛合金股骨修复支架存在生物活性低、应力遮挡效应等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架对股骨缺损进行修复的方法。多孔结构降低了材料的弹性模量并允许骨组织长入支架内部。利用骨重建理论对传统股骨支架和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架对周围骨组织的力学刺激和骨重建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架具有良好的骨重建功能。结合人体股骨结构和现有骨修复材料的力学与生物学性能特点,提出了模块化的股骨组合式支架设计思路。模块化设计根据支架不同功能模块采用相匹配的支架材料和多孔结构,能够实现快速的个性化定制,为后续设计高强度、高生物活性和高稳定性的股骨修复支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股骨修复支架首要的目标是与缺损部位的力学性能进行匹配,但如何在一定弹性模量下提高支架的细胞活性仍不清楚。研究提出了一种推导孔隙功能梯度支架(PFGS)设计中均质结构的设计参数、孔隙率和力学性能之间数学关系的方法。PFGS结构的设计是通过设计参数的匹配将不同的均质结构组合在一起。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方法制备了尺寸为10×10×12mm孔隙功能梯度和均质结构钛合金支架,并研究了这些结构的力学性能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孔隙率的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力学性能。对于PFGS结构,细胞增殖率从4天至7天为140%,而均质结构只有90%,说明PFGS结构更适合于骨组织植入。(3)多孔骨支架的几何结构对其骨长入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目前仍缺乏对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研究建立了孔隙率为65%和孔径大小为650μm的曲面结构和支柱结构多孔支架。采用兔股骨远端植入的方法研究了其体内骨长入性能。通过计算机流体力学计算了支架结构内部的流体力学性质和流体流线轨迹。结果表明曲面结构支架比支柱结构支架的体内骨长入性能更好,但力学性能不如支柱结构支架。支架结构内部流体流线情况和速度差都对骨长入有很大影响,相同情况下支架结构内部流体速度差越小,流体流经的区域越大骨长入的越好。研究结果表明,骨支架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植入部位优化支架几何结构以满足不同植入部位的需求。(4)多孔支架的表面状态对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粘附有很大的影响,3D打印制备的钛合金支架表面并不利于细胞生长粘附。研究利用飞秒激光对3D打印钛合金表面进行了改性,得到了表面粗糙度高、波谷多于波峰并具有抗菌性能的尖峰表面。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表面比改性前的表面润湿性更好,表面结构更有利于羟基磷灰石的沉积。采用兔胫骨植入的方法研究了其体内骨长入情况,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支架表面有更强的细胞粘附和扩散能力。研究表明,利用飞秒激光对3D打印钛合金表面改性可以改进其表面的润湿性、粗糙度、峰度、偏度等物理特性,使其有更强的骨整合能力。(5)人体股骨皮质骨和松质骨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差别很大,用一种材料、一种结构来匹配宿主骨组织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显然是不现实的。相比于钛合金支架,可降解硅酸钙生物陶瓷支架生物活性好,力学性能也与股骨松质骨部分更加匹配,因此选用生物陶瓷支架对股骨松质骨部分进行修复。首先,建立了孔隙率和孔径大小相同的钛合金和掺镁硅酸钙生物陶瓷支架。然后,采用兔颅骨植入的方法研究了两种支架材料体内骨长入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差异。最后,通过化学沉淀法将锶离子加入掺镁硅酸钙中,对其生物学性能进行了改性。结果表明,掺镁硅酸钙生物陶瓷支架体内骨长入性能比钛合金支架高,但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其抗压强度下降较快,并不适用于负重区的骨缺损修复。锶离子的加入虽然降低了其抗压强度,但提高了掺镁硅酸钙生物陶瓷支架的生物活性和降解速率。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陶瓷支架在非负重区的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钛合金支架,而钛合金支架在体内可以保持良好的抗压强度可以用于负重骨的修复。(6)以一例恶性股骨肿瘤患者为例,通过磁共振成像、CT三维重建、模拟截骨以及个性化的股骨组合式支架模块化设计等流程,设计了一种个性化的钛合金和生物陶瓷组合的股骨修复支架。利用有限元法对支架不同固定方式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钢板加固定螺钉的固定方式相比,一体化的固定方式有更强的稳定性。以临床实际为例,通过设计分析展示了模块化设计在个性化股骨修复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后续临床上定制力学性能和解剖形状均满足不同患者个性化需求的股骨修复支架奠定了基础。

刘勇[3](2020)在《聚多巴胺/成骨生长肽功能化的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其成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表征[目的]构建聚多巴胺(PDA)/成骨生长肽(OGP)功能化的左旋聚乳酸(PLLA)纳米纤维支架(PLLA-PDA-OGP),并评价其物理和化学性能。[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利用不同浓度(1%、2%、3%、4%)的PLLA溶液制备纤维支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纤维直径分析筛选出制备PLLA支架的合适浓度。利用多巴胺(DA)碱性条件下的自我聚合能力,在PLLA支架表面形成聚多巴胺(PDA)涂层,再通过PDA特有的界面交联反应与OGP形成稳定的共价结合,最后制得PDA/OGP功能化的PLLA纳米纤维支架(PLLA-PDA-OGP)。基于功能化物质的不同,将支架分为三组:PLLA组、PLLA-PDA组和PLLA-PDA-OGP组。应用SEM表征支架的微观结构,NanoMesurer软件根据SEM图像测量支架纤维直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支架的化学基团和化学键的变化,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支架表面元素构成,水接触角仪(WCA)分析支架表面亲水性能,力学测试仪测试支架的力学性能,ELISA法检测支架在0.5d、1d、2d、3d、5d、7d、14d、21d、28d时OGP的累积释放量,评价其释放能力。[结果]通过SEM观察和粒径分析筛选,本研究最终采用3%的PLLA溶液用于支架制作。SEM图像显示PLLA支架在分别经过PDA和OGP功能化以后纤维结构仍保持均匀连续、网格状分布的特点。NanoMesurer软件测得PLLA支架、PLLA-PDA支架和PLLA-PDA-OGP支架的纤维直径别为731.40±85.89 nm、747.01±105.90 nm 及 751.31±126.34 n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CA 结果显示PLLA支架呈疏水性且水接触角为122.50±7.25°,PLLA-PDA支架亲水性增加且水接触角为32.73±3.95°,PLLA-PDA-OGP支架的亲水性进-步增加,水接触角度为15.57±4.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PS结果显示PLLA支架无氮元素峰(N1s)且氮元素(N)含量为0%,PLLA-PDA支架上出现微小的氮元素峰(N1s)且氮元素(N)含量为3.9%,PLLA-PDA-OGP支架出现升高的氮元素峰(N1s)且氮元素(N)含量为 8.7%。FTIR 结果显示 PLLA-PDA-OGP 支架在 1501 cm-1 and 1615 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PLLA支架、PLLA-PDA支架和PLLA-PDA-OGP支架的拉伸强度分别为4.64±0.24 MPa、4.76±0.22 MPa和4.73±0.19 MP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PLLA-PDA-OGP支架上OGP呈持续缓慢释放,第 1 d 释放 4.97±1.28%,28 d 累积释放 25.91±4.23%。[结论]PLLA-PDA-OGP支架具有三维多孔纳米结构、良好的亲水性能、一定的力学强度,并且能够持续缓慢释放OGP。第二部分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促进BMSCs体外成骨的研究[目的]探讨PLLA-PDA-OGP支架促进大鼠BMSCs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应用全骨髓贴壁法提取SD大鼠BMSCs,通过流式细胞仪(FAC)检测细胞表型,并通过成骨、成脂肪和成软骨诱导来评估BMSCs多系分化能力。通过BMSCs与支架共培养评估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设立Control组、PLLA组、PLLA-PDA组和PLLA-PDA-OGP组进行对照研究。通过死/活细胞染色观察细胞存活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能力,鬼笔环肽和DAPI染色分别观察细胞骨架和细胞核形态,SEM观察、Integrinβ1和Vinculin免疫荧光染色研究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和铺展情况。通过ALP染色和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钙结节含量检测,Runx2、Col-1、OPN和OCN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评价支架促进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采用RT-qPCR检测 BMSCs 成骨分化相关基因 Runx2 mRNA、Col-1 mRNA、OPN mRNA 和 OCN mRNA在第3、7、14 d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FAC)对体外培养的BMSCs的表型鉴定结果显示,表面抗原CD29、CD90表达分别为97.9%、99.9%,而CD34和CD45表达均为阴性。经过相应的诱导,结果表明BMSCs能够向成骨、成脂肪和成软骨分化。细胞死/活染色结果显示PLLA-PDA-OGP组的活细胞数量最多,并且活细胞比值P活>PLLA组和PLLA-P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结果显示细胞在三组支架上均能增殖生长,尤其是PLLA-PDA-OGP支架上的细胞增殖能力最强,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和细胞骨架/核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均能在三组支架黏附和铺展,其中PLLA-PDA-OGP支架上的细胞随着时间的增加,细胞的黏附和铺展更好。PLLA-PDA-OGP组Integrinβ1和Vinculin荧光染色强度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染色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PLLA-PDA-OGP组细胞染色更深、ALP活性最高,与其余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和钙结节含量检测结果显示PLLA-PDA-OGP组钙结节颜色更深、染色面积更大,钙结节含量较其余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14 d的培养,PLLA-PDA-OGP组Runx2、Col-1、OPN和OCN细胞免疫荧光亮度明显高于其余组。RT-qPCR检测结果显示,PLLA-PDA-OGP组Runx2和Col-1的表达在第3、7和14 d均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OPN和OCN表达在第3 d时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7和14 d,PLLA-PDA-OGP组OPN和OCN的表达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LA-PDA-OGP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相容性,能够促进BMSCs在支架上黏附、铺展、增殖,以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第三部分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研究[目的]探讨PLLA-PDA-OGP支架促进体内成骨性能,以及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缺损直径为4 mm。将支架植入颅骨缺损区,并根据植入支架的不同,设立Control组、PLLA组、PLLA-PDA组以及PLLA-PDA-OGP组。分别在术后4 W和8 W获取颅骨标本,通过Micro-CT扫描观察颅骨缺损区新骨生成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新生骨体积/组织总体积(BV/TV)及骨密度(BMD),通过组织学H&E和Masson染色分析新骨生成和支架降解情况。[结果]支架植入骨缺损区4W和8 W的Micro-CT结果显示,Control组仅在骨缺损区边缘形成少许新生骨,PLLA组和PLLA-PDA组骨缺损区形成少量片状新生骨。而PLLA-PDA-OGP组在第4 W时骨缺损区形成较多的新生骨,在第8 W时骨缺损区大部分被新生骨覆盖。采用BV/TV对骨缺损区新骨生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PLLA-PDA-OGP 组 4 W 和 8 W 的 BV/TV 分别为 35.74±4.61%和 61.57±8.75%,明显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LA-PDA-OGP组4 W和8 W的新生骨 BMD 分别为 198.77±58.49(mg/cm3)和 366.08±65.16(mg/cm3),明显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Control组骨缺损区为疏松结缔组织,PLLA组及PLLA-PDA组骨缺损区形成少许的新生骨、支架残留较多,而PLLA-PDA-OGP组骨缺损区可见大量的新生骨,并且有血管组织形成,同时支架大部分降解。[结论]PLLA-PDA-OGP支架可显着促进体内新骨生成和提高骨密度,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能力明显优于PLLA支架和PLLA-PDA支架。

赵彬彬[4](2020)在《不同骨移植材料在颌骨缺损中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因肿瘤、外伤、感染、缺牙后长期不修复、上颌窦气化等原因常导致口腔颌面部骨缺损。充足的骨量有利于种植体植入理想的三维位置,而且有利于种植体稳定性和长期存留率。应用骨增量技术可以改善局部骨量不足的问题,扩大了种植手术适应症,常用的外科技术包括骨劈开术、骨挤压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上颌窦内外提升术、onlay植骨术等,而这些骨增量技术的应用常需要使用骨移植材料,比如自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骨等。各种骨移植材料各有优缺点,Bio-oss颗粒作为异种骨在骨增量领域应用广泛。近些年来牙本质颗粒作为新型的骨移植材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获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β-TCP/Col)模拟了一种适合骨细胞生长的三维环境[1],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合成材料,诸多实验证实了其良好的骨再生效果。本实验通过建立比格犬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比较三种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性能,从而为临床骨移植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1、牙本质颗粒的制备:将临床上收集的牙齿清洗干净,快速手机去除釉质、牙骨质、牙髓、牙周组织后经骨磨和筛子敲碎为直径约0.5-1mm的颗粒,经过异丙醇脱脂处理2小时,煮沸2小时,高温高压灭菌后备用。2、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β-TCP/Col):本实验选用成品块状磷酸三钙/胶原蛋白骨填料,是由人可吸收的胶原蛋白和β-TCP混合而成,经脱水、紫外线照射灭菌及冷冻干燥处理后使两种材料交联在一起。3、Bio-oss颗粒:是天然的小牛骨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去除了全部的有机成分,与人体骨骼中的无机物结构相似,由瑞士盖氏公司生产的骨增量材料。4、实验动物分组:选取8只健康比格犬,在双侧下颌骨制备共16个骨缺损,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4个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牙本质颗粒,B组植入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C组植入Bio-oss颗粒,D组作为空白对照,3月后处死动物取材。5、手术过程:在双侧下颌外斜线处做角形切口,翻开黏骨膜瓣,于两侧外斜线处制备10×8×2mm的箱状骨缺损区,分别植入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牙本质颗粒和Bio-oss颗粒,严密缝合,术后肌肉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6、观察指标:大体观察植骨区伤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溢脓等,移植物探诊质地和有无活动度,石蜡脱钙切片观察新生骨生成情况,组织学测量分析新骨生成率,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新骨生成率,以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体观察:3月时可见植骨区粘膜愈合良好,未见到化脓、感染等情况。切开翻瓣观察,A组骨缺损界限模糊,边界光滑,牙本质颗粒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探诊与基骨连接部位质地略硬,中心处质地较软;B组界限清晰,植骨区探诊质地比牙本质颗粒组软,材料表面可见纤维结缔组织的包裹;C组边界清晰,材料表面可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探诊质地略硬;D组边界清晰,有一明显的凹陷,长入了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探诊质地软。2、组织学观察:术后3月时,组织学切片可见A组牙本质颗粒略有吸收,牙本质颗粒周围有新生骨组织包绕,有新生骨小梁和毛细血管的生成,骨小梁间有大量活跃的成骨细胞,在植骨区中心区域可见牙本质颗粒被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包绕。B组可见少量的新生骨小梁和成骨细胞,在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大量的粉末状β-TCP颗粒和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部分β-TCP颗粒被新生骨组织包绕,新生骨中可以见到骨髓腔。C组可见部分Bio-oss颗粒被新生骨组织包绕,部分Bio-oss颗粒被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纤维、颗粒和新生骨交织在一起。D组纤维结缔组织长入骨缺损中,并未见新骨形成,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许多毛细血管。3、组织学测量分析:术后3月时,A、B、C、D各组的新骨生成率分别为(43.92±13.93)%,(30.10±10.02)%,(42.76±12.67)%和(7.40±2.91)%。各组间新骨生成率相比较,A组、B组和C组分别与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种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效果均优于空白对照组;A组和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成骨效果优于B组;A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成骨效果与C组相当;B组和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成骨效果优于B组。结论:1.通过本研究发现,在下颌骨箱状缺损修复中,未脱钙异种牙本质颗粒、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Bio-oss颗粒三种骨移植材料都能促进新骨的形成。2.骨移植后3个月,未脱钙异种牙本质颗粒与Bio-oss颗粒成骨效果无显着性差异,未脱钙异种牙本质颗粒与Bio-oss颗粒成骨效果均优于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但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叶岚[5](2020)在《异种及自体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骨缺损的修复依旧是临床一大重要问题,目前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材料种类较多,但这些材料均有各自的优缺点。牙本质作为一种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牙本质的处理方式有:煮沸、脱矿、煅烧、液氮冷冻等。经过处理的牙本质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促进新骨形成。而单独使用异种未脱矿牙本质能否达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否能够促进新骨形成需要进一步研究。本实验将异种未脱矿牙本质作为移植材料,与自体骨移植材料进行比较,以观察异种牙本质成骨效果。方法1.动物分组:雄性纯种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约2.5kg,每只兔子颅骨制备四个骨缺损区,每只兔子骨缺损区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人牙本质组,B组为自体牙本质组,C组为自体骨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2.牙本质制备方法:将收集的人健康前磨牙(因正畸原因拔除)及拔除的兔中切牙清洗干净,去除表面软组织及髓腔内牙髓,磨除牙釉质及牙骨质。将其磨碎成直径为2-3mm的小块,使用0.2%氯已定溶液浸泡10min;3.动物实验:麻醉后,用手术刀片,在颅顶作约5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及骨膜,暴露颅骨,用环形钻在颅骨区颅中缝两侧各制备两个直径8mm的骨缺损,术中将取出的兔颅骨骨质磨成2-3mm的骨块,快速将处理好的人牙本质块、自体牙本质块、自体骨各约0.3g随机放入骨缺损区,并留空白对照,覆盖Bio-Gide膜,创口分层严密缝合;4.观察方法:术后严密观察兔子精神状况、饮食情况,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各处死8只兔子得到术区标本,观察术区皮肤色、形、质的变化,是否存在炎症反应;骨缺损部位是否密实,是否有纤维包裹,采用Micro-CT观察并计算骨体积分数,组织学观察新骨形成面积及炎症细胞的数量。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饲养期间所有兔子无畏寒、发热征象,手术伤口无红肿、渗血现象,术区未见感染,毛发重新生长,无动物死亡。术后4周,可见骨缺损区表面有纤维包裹;术后8周,异种牙本质组、自体牙本质组与自体骨组骨缺损区与周围骨组织界限不明显,材料变得密实;术后12周,此三组骨缺损区与周围骨组织的界限更为模糊,材料密实,而空白组实验区域密实度较差;2.Micro-CT示:异种牙本质组、自体牙本质组与自体骨组相比成骨量相似,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三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4周,牙本质组均可见少量新骨形成、成骨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新生骨组织围绕移植材料周围分布,并可见少量炎症细胞,可见牙本质块位于骨缺损区,牙本质周围呈现虫蚀状吸收,随着时间增加,牙本质吸收增多,新骨形成更多,炎症细胞减少。异种牙本质、自体牙本质和自体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异种牙本质和自体牙本质均可促进新骨形成,随着时间增加,新骨形成量增加;2.异种牙本质作为移植材料,并未见到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说明牙本质的免疫原性较低;3.牙本质较易获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促进新骨形成,有望为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

陈玉成[6](2019)在《未处理自体及异体牙本质对兔颅骨缺损区修复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牙本质基质来源于天然牙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及骨传导能力,且富含可诱导新生骨形成的生长因子,国内外有一些报道认为其对骨缺损区有修复作用,但是到底成骨效果如何及它与自体骨移植的成骨效果比较却未见分析报道,本实验比较两者对骨缺损的成骨效果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牙本质是否能够成为一种优良的骨替代材料。方法:1.动物选择:选择24只健康的三个月龄新西兰纯种大白兔,雌性,平均体重为2.4kg,分成4组。其中A组自体牙本质组;B组异体牙本质组;C组自体骨组;D组空白对照。2.牙本质的处理:拔除实验动物下颌切牙,将牙齿去除牙釉质、牙骨质、牙髓及牙周膜,制成片状牙本质块,0.2%氯己定溶液浸泡10min。3.动物实验:实验动物麻醉后于颅顶中央切开达颅骨表面,分离骨膜,种植机配合环形钻冷却下制备四个直径为8mm,深至颅骨内侧皮质骨。自体颅骨剪碎,再将A、B、C三组材料分别植入相应部位,D组留空白,覆盖胶原蛋白膜,严密缝合。4.观察方法:术后严密观察实验动物术区情况,于术后4周、8周、12周随机选择处死相等数量的动物,观察术区愈合情况,有无炎症、水肿、出血等。植入的材料颜色变化、质地密实等情况,形态饱满,活动度,表面纤维包裹情况。Micro-CT观察骨体积分数的变化。组织学观察植入的材料周围炎性细胞数量,单位面积下新骨生成量的变化。所得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得结果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24只大白兔都健康存活,颅部创面愈合良好,未见肿胀、渗出、炎症等表现。取下颅骨标本可见所有组织表面均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组织密实。通过触压感觉术后4周、8周、12周材料稳定性逐渐增高,靠近表面仍可见有少量牙本质材料有松动。2.Micro-CT示两种牙本质未见明显吸收,自体骨组吸收较明显,空白对照组未见骨完全修复。三种植入材料之间的骨体积分数无明显差异,P>0.05;三种植入材料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组织学观察牙本质边缘有虫噬样缺损。在牙本质周围可见新骨形成并与牙本质黏连。单位面积下的炎症细胞数量和单位面积下新骨生成率在三种植入材料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不论是自体牙本质还是同种异体牙本质均能诱导新骨的形成,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新骨形成的质量增加。2.同种异体牙本质植入后并未见明显的排异情况,表明牙本质具有低免疫原性。3.与自体骨的比较显示牙本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骨形成能力。其自身的分解较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相比其他骨替代材料更廉价,易得,是一种优良的骨替代材料。

罗婷苑[7](2017)在《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创伤和肿瘤切除等因素均可导致骨缺损,进而出现严重的畸形和功能障碍,需要给予修复。目前,可作为骨缺损修复的材料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异质骨等。自体骨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是目前疗效最佳的治疗手段。但自体骨移植存在着供骨量有限、创口感染、血肿形成、神经损伤、取骨区疼痛和继发骨折等局限性,促使人们研究骨移植替代材料。同种异体骨和异种骨存在着材料来源有限、传播疾病和引发免疫排斥反应等不足之处。在众多的异质骨材料中,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lapatite,CHA)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CHA是以珊瑚为原材料,通过“热液转换”制备而来的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其相互交通的管道结构与人体松质骨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无细胞毒性,可以为正常骨沉积和维持提供支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是第三代血液提取物,由Sacco于2006年首次提出,通过变速不间断离心技术获取,与第二代自体血液提取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相比,其中的生长因子浓度更高,物理特性更优越。CGF制备过程简单、成骨诱导能力强,在骨组织再生修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以CHA为支架复合CGF用于修复骨缺损,以评价其骨修复能力和骨修复效果。实验一浓缩生长因子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修复兔颅骨缺损目的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材料与方法1.选40只新西兰兔,2月龄,雄性。在每只兔的两侧颅骨上各制备1个直径10mm圆形缺损,分别植入CGF/CHA、CGF、CHA、自体骨或空白。术后6周和12周取材,通过Micro-CT分析各组的新生骨量和骨密度,通过组织学观察分析各组的成骨情况,以评价骨修复效果。2.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d表示,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两两比较用S-N-K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Micro-CT观察显示,术后6周和12周,CGF/CHA组新骨形成量和骨密度显着多于CGF组、CHA组和空白组(p<0.05),在术后12周,CGF/CHA组新骨形成量与自体骨组相近(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6周,在CGF/CHA组整个缺损区的CHA孔隙内有散在的新骨形成,CHA组仅在邻近骨床的CHA孔隙中有少量编织骨长入。术后12周,CGF/CHA组的CHA孔隙内有大量新骨形成并相互融合,部分CHA降解吸收,而CHA组的CHA孔隙中新生骨进一步长入,但缺损中央区CHA孔隙内仅有结缔组织充填。结论CGF与CHA联合使用能有效地促进骨愈合,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实验二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复合浓缩生长因子(CGF)修复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选符合条件的单个上颌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实验组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内植入CHA/CGF复人工骨,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术后常规即刻临时树脂固定修复,术后3个月,最终全瓷修复。术后1、4、6个月复查,观察种植体的留存、修复体功能状态和牙龈形态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记录龈乳头指数。即刻种植同期和术后4个月,行CBCT检查,测量分析种植体唇侧和腭侧牙槽嵴高度变化值。结果在随访期间,所有种植体无松动和脱落,CBCT示骨结合良好,牙龈形态恢复良好,永久修复后咬合功能和红白美学恢复良好。牙龈乳头恢复良好,两组间龈乳头指数的频数分布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唇、腭侧牙槽嵴高度变化值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CHA/CGF复人工骨修复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效果理想,是理想的骨增量骨移植替代材料。

周立[8](2017)在《外源性VEGF复合BMP对兔同种异体脱钙骨异位构建血管化骨的影响》文中认为1背景由创伤、感染和骨肿瘤引起的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治疗一直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在临床中,自体骨移植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之一,但是当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后会常常或面临一些感染、疼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同时由于自体骨移植取材有限,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对骨移植替代材料的不断深入研究,同种异体骨凭借其来源广、可满足多种形态的骨缺损修复,有骨诱导、骨传导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同种异体骨在修复骨缺损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再血管化和骨重建等难题,针对这些难题,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不断探索研究,我们在前期试验中也通过把同种异体骨异位于兔右侧大腿血供丰富的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内近隐动脉处,经过一段时间同种异体骨可再血管化为活化骨。为了能加速同种异体骨异位再血管化为活化骨的进程,缩短二期移植骨爬行替代修复骨缺损的时间,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中国白兔作为实验对象,以兔同种异体脱钙骨作为移植骨材料,设想通过施加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骨活性发生蛋白(BMP)加快同种异体骨异位血管化为活化骨的速度,缩短其二期骨缺损修复的爬行替代的进程。2目的探讨外源性VEGF复合BMP对兔同种异体脱钙骨异位构建血管化骨进程的影响。3方法选用成年中国白兔210只,雌雄不限,随机取30只作为供体制备同种异体脱钙骨,其余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实验组A(同种异体脱钙骨+VEGF+BMP)60只、B(同种异体脱钙骨+VEGF)60只,对照组(同种异体脱钙骨)60只。实验组A将制备好的1.5 cm长同种异体脱钙胫骨段置于兔右大腿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近隐动脉处,并用2根0.8mm克氏针将其固定于股骨上,于其附近皮下植入一枚胶囊渗透压泵,泵内载有浓度为0.5μg/ml的VEGF溶液200μl,同时将浓度为1μg/ml的BMP溶液取1ml滴在凝胶海绵上并植入移植骨内;实验组B做与实验组A相同处理,但不施加BMP;对照组取等长同种异体脱钙骨同法置于兔右大腿相应部位。每组分别于术后0、2、4、6、8、10、12周处死10只白兔,通过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观察、CD34计数、I型胶蛋白荧光强度检测、Ca2+含量检测和骨碱性磷酸酶检测,分析判断外源性生长因子对同种异体脱钙骨异位再血管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4、结果一、大体标本观察结果术后2周三组实验白兔术后切口愈合均良好,未见明显炎性溶液渗出。术后4周,观察到实验组A骨段表面有少量结缔组织覆盖,且与周围软组粘连较为紧密,与2周时相比骨段表面出现一些较为表浅的骨吸收陷窝;实验组B观察到异位骨段与周围软组织有一定的粘连,骨段表面也出现少许浅表性陷窝;对照组骨段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为疏松,骨段表面也仍然较为光滑、无明显陷窝。随着预构时间的进一步延长,骨段与周围组织粘附紧密,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长入髓腔,形成较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支架,取出骨段发现骨表面色泽较暗,陷窝进一步加深。二、HE染色结果0周时,三组骨段骨组织哈佛管内残留极少量的结缔组织,未见明显的血管残留结构。2周时,实验组A可见较少量新生血管和破骨细胞分布在哈弗管内,实验组B哈弗管周围无明显的血管长入,仅有少许肉芽组织,对照组观察大哈弗氏管周围无明显变化。4周时,实验组A哈佛管内出现较多新生微血管分布在管腔旁;实验组B哈弗管管腔增大,管内新生微血管增多且伴随着部分致密结缔组织;对照组的哈弗氏管内逐渐出现少许的微血管样结构,余未见明显变化。当预构进程进一步延长可发现哈弗管基本稳定,管内分布较多粗、细不等的成熟骨小梁,且伴随着大量的骨细胞分布其周围。三、免疫荧光检测结果CD34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D34的阳性血管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三组的实验结果都呈现先增加,然后减少的趋势,且实验组A和实验组B在前8周的增加趋势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A和实验组B无明显差别。实验组A的CD34阳性血管数和实验组B的CD34阳性血管数均在术后第6周达到最大值,对照组的阳性血管数在第8周达到最大值,实验组A第6周的血管生成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第8周的血管生成量,同时实验组A的血管生成量稍多于对照组第B周的血管生成量,实验组B第6周的血管生成量也多于对照组第8周的血管生成量,且做组间比较(P<0.05)。实验组A组内作比较,前六周随着观察时间的增加,CD34阳性血管数也呈现增加趋势,且4周的CD34阳性血管数少于6周时CD34阳性血管数,(P<0.05),8周时的CD34阳性血管数也少于6周时CD34阳性血管数(P<0.05);实验组B组内比较结果与实验组A相似;对照组组内对比发现,6周时的CD34阳性血管数同样少于8周时的CD34阳性血管数,10周CD34阳性血管数少于8周时CD34阳性血管数(P<0.05)。I型胶原蛋白的荧光强度值,三组I型胶原蛋白的荧光强度值总体变化趋势:实验组A在术后到第6周内I型胶原蛋白吸光度值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从第6周到第12周内吸光度值呈下缓慢降趋势;前6周内每次观察点值与上一观察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第6周与第10周、12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从0周到第8周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第8周到第12周I型胶原蛋白荧光强度值出现下降趋势。且在前8周内,每次观察点的吸光度值与上一观察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与第10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0周到第10周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第10周到第12周I型胶原蛋白荧光强度值出现下降趋势。且在前10周内,每次观察点的吸光度值与上一观察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周与第12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第6周时I型胶原蛋白的荧光强度大于实验组B第10周数值,实验组B第8周时I型胶原蛋白的荧光强度大于对照组第10周数值,但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钙含量检测随着同种异体脱钙骨在肌间隙内构建血管化骨的进程延长,发现,三组的钙含量都在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于实验组A结果示,在4周到6周的观察节点,钙含量由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6周到8周结果示钙含量有稍微的增加,但统计学无意义。从第8周到12周,钙含量仍出现下降的趋势。实验组B术钙含量在第6周到8周有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第8周到10周,钙含量又出现增加趋势,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且无统计学意义;第10周到12周,钙含量又呈现下降的趋势。对照组的钙含量同样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虽然在个别观察点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骨碱性磷酸酶检测随着构建血管化骨及骨活化的时间增加,实验组ABALP的含量则在第6周达到最大值,且在第6周到第10周出现缓慢下降趋势。实验组B在第8周前其BALP含量也在逐渐的增加,在第8周达到峰值,然后在第10周至第12周出现略微下降趋势。对照组则在第10周前,骨组中BALP的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第10周出现最大值。5结论兔同种异体脱钙骨在异位构建血管化骨的过程中,施加外源性的生长因子VEGF和BMP可以明显促进同种异体脱钙骨异位构建血管化骨的进程。

李殿奇[9](2016)在《PDGF-BB调节成、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及促进骨愈合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因颌面部的位置暴露,骨骼框架内以腔隙为主,是外伤后骨折的好发部位。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局部血液供应、患者年龄和健康状况以及医源性因素等。虽然大多数骨折在解剖复位及固定治疗后可以良好愈合,但仍然有约5%至10%左右的患者骨折发生延迟愈合或骨不连。颌面部骨折以及骨缺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功能和外形的美观,颌面部骨是面部外形的基础,受损后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和发音等功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引起骨缺损的主要病因包括:创伤、肿瘤及术后、感染和某些与骨组织相关的先天性疾病等。许多体外及动物实验研究发现,PD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通过血小板释放等方式在创伤区域出现较早,促进成骨相关细胞的迁移和募集以及细胞的增殖:在体内实验中发现PDGF-BB可以通过促进血管形成、促进糖尿病动物模型中的骨折愈合以及细胞的迁移,并且可以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然而,PDGF-BB对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还没有明确的结论。骨愈合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个阶段的过程,创伤后许多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通过血液扩散或细胞分泌等方式聚集于骨折区域。不同的细胞因子分别在不同阶段的参与并促进骨折的愈合。目前临床及实验中修复骨缺损的方法,主要包括骨组织的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异种骨移植和人工材料植入,以及口腔颌面部常用的牙槽骨的引导骨再生技术、牵张成骨、赝复体修复和组织工程技术等。骨组织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骨缺损的研究与治疗中。研究目的:通过研究PDGF-BB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对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作用,及调控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与探讨PDGF-BB在体外对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等作用的调节作用,对RAW264.7细胞系及BMMs(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形成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以及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培养条件下PDGF-BB调节成、破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机制;构建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模型,研究PDGF-BB在体内实验中调节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并探讨PDGF-BB在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以期发现PDGF-BB对骨折愈合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构建缓释PDGF-BB的生物学支架材料,研究材料的缓释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及促进大鼠颅骨缺损愈合的作用,为指导临床中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治疗骨缺损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原代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原代成骨细胞、原代单核细胞以及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等细胞,来研究PDGF-BB对于骨髓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1)取小鼠髓腔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原代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研究PDGF-BB对于细胞多向诱导分化、细胞增殖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2)采用骨组织块法,培养原代成骨细胞,研究PDGF-BB对于细胞成骨分化、增殖和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3)培养原代单核细胞及RAW264.7细胞系,研究PDGF-BB调节破骨细胞形成和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趋化性的作用及其机制,实验中使用PDGFR-β抑制剂(AG-1295)、JAK2抑制剂(AG490)以及STAT3抑制剂(S3i-201)等来阻断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在体外实验中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4)构建成骨-破骨共培养体系,研究PDGF-BB在成骨-破骨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2、构建较为完善的下颌骨骨折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通过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研究PDGF-BB对于下颌骨骨折愈合的作用。(1)通过体外测量与评估下颌骨形态及骨质,设计并制作不同类型的下颌骨骨折模型,通过组织学、影像学方法评估下颌骨骨折模型的情况,选择其中模拟骨折愈合过程最优的模型,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2)利用构建下颌骨骨折模型,术后1、2、3周等时间点进行TRAP染色,研究PDGF-BB在动物实验中对破骨细胞形成的调节作用;(3)结合下颌骨骨折模型,设计对照组及局部应用PDGF-BB的实验组,术后于不同的时间点取材,通过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测,研究PDGF-BB对骨折愈合的影响。3、设计并制作壳聚糖复合介孔硅纳米材料的复合支架,研究负载rhPDGF-BB(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壳聚糖-介孔硅复合支架材料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能力。(1)将壳聚糖和介孔硅两种材料混合,采用冷冻干燥法将材料制作成型并负载PDGF-BB蛋白,构建不同配比的壳聚糖和SBA-15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材料的表面微结构;(2)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材料的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通过CCK-8细胞活性测定和矿化诱导后的茜素红染色评价PDGF-BB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并研究复合支架的体外缓慢释放PDGF-BB蛋白的能力;(3)构建大鼠临界颅骨缺损模型,在骨缺损中植入不同分组的材料,术后使用半定量X线检查、显微CT和组织学等方法检测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的新骨形成,评估复合支架材料促进骨缺损愈合的能力。结果:1、PDGF-BB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以及部分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促进了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与矿化形成能力;在成骨诱导后期使用PDGF-BB对于间充质细胞矿化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前期给予PDGF-BB与诱导过程中全程加入PDGF-BB无明显区别:PDGF-BB能促进小鼠原代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骨钙素、Runx2核转录因子、骨形态形成蛋白等与成骨相关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增高,与血管生成和细胞迁移能力相关的金属基质蛋白酶-9基因的转录水平也明显增加。同时,P13K抑制剂LY294002能抑制甚至下调这些基因的转录水平;2、PDGF-BB能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同时这种促进作用能够被JAK2抑制剂AG490、PDGF-Rβ抑制剂AG-1295以及STAT3抑制剂S31-201所降低;PDGF-BB在体外细胞实验中能促进破骨细胞形成,而AG490和AG1295抑制这种作用。PDGF-BB促进了RAW264.7细胞中ERK1/2,Akt和STAT3的磷酸化。AG490能抑制PDGF-BB诱导的STAT3磷酸化;PDGF-BB上调了破骨细胞生成相关信号分子NFATc1、DC-STAMP和BCL-2的表达,AG-1295、AG490和S3I-201能降低该促进作用;PDGF-BB增强RAW264.7细胞迁移作用,通过促进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趋化增强破骨细胞形成,PDGF-BB促进MMP-9蛋白的表达,PDGFR-β抑制剂和JAK2抑制剂能抑制PDGF-BB促进细胞迁移的作用;3、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PDGF-BB对破骨细胞形成的促进能力较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的条件下有所下降,其可能的机制是PDGF-BB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一氧化氮,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PDGF-BB促进成骨细胞形成一氧化氮的作用,能够被JAK2抑制剂AG490、PDGF-Rβ抑制剂AG-1295、STAT3抑制剂S31-201以及iNOS抑制剂SMT所逆转;此外PDGF-BB能促进成骨细胞MCP-1的表达,在加入PDGF-Rβ与JAK2/STAT3的抑制剂能够抑制这种促进作用;4、通过测量并评估下颌骨的骨质情况及解剖结构,我们设计了下颌骨下缘入路和构建的下颌骨骨折模型,并通过评估三种不同大鼠下颌骨骨折的术后组织学、影像学表现,以及力学性能,来选择最优的骨折模型,用于之后的实验研究。在骨折模型的评估中我们发现,裂隙组能够比较好的模拟骨折愈合的生物学过程,即血肿形成、血肿机化、纤维骨痂形成和骨性骨痂形成这一过程;而且该模型的可重复性和统一性较好,能够保证实验研究的大样本量和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与各组间数据的可比性;此外,结合我们对于正常愈合情况下,骨折愈合在组织学上的表现研究,我们发现该下颌骨骨折模型除了研究骨折愈合过程外,还可以用于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5、结合我们构建的下颌骨骨折愈合模型,我们发现PDGF-BB在体内实验中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骨折愈合第1周,在对照组中未发现破骨细胞形成,而PDGF-BB组有明显的破骨细胞形成,说明PDGF-BB促进了破骨细胞形成;PDGF-Rβ抑制剂AG-1295.JAK2抑制剂A6490明显抑制了PDGF-BB所促进的破骨细胞形成。在大鼠下颌骨折愈合的第2周,破骨细胞形成量与PDGF-BB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AG-1295和AG490组均抑制了破骨细胞形成;将外源性PDGF-BB应用于骨折区域,在组织学与影像学检查中均发现,PDGF-BB促进了骨折的愈合。6、壳聚糖/SBA-15复合支架材料具有理想的促进骨再生的潜质,具有良好的孔隙率与应力学性能,在体外实验中壳聚糖/SBA-15复合支架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有效保证PDGF-BB以持续和稳定的方式释放;在体外细胞实验中,负载rhPDGF-BB的复合支架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复合支架材料的缓释浸出液促进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通过对半定量X线和Micro-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的评估,表明负载rhPDGF-BB的壳聚糖/SBA-15复合支架材料可以促进大鼠颅骨临界骨缺损中新骨形成,其中CTS/S20组中新骨形成量显着大于其他组。结论:1、PDGF-BB能够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促进其矿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且能够通过PDGF-Rβ-JAK2-STAT3通路来直接作用并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PDGF-BB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能够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等产物,从而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PDGF-BB能促进破骨前体细胞的迁移,这可能与PDGF-BB促进MMP-9和MCP-1蛋白的表达有关;2、我们设计的下颌骨骨折模型可以用于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以及骨折愈合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PDGF-BB能促进体内破骨细胞的形成,这一促进作用与PDGF-Rβ-JAK2-STAT3通路相关;PDGF-BB能促进大鼠下颌骨骨折模型的愈合;3、负载rhPDGF-BB的壳聚糖-介孔硅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良好的促进细胞粘附能力,这一支架作及组织工程方法有望在不断改进后能应用于颅颌面部大面积骨缺损的治疗。

季骏[10](2016)在《大块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因各种疾患引起患者大块颌骨缺损时,重建骨组织并恢复面部外形及咀嚼功能,提高患者临床生存质量极为重要。对于超过6-8 mm的骨缺损一般可以称为大块骨缺损,临床上结合缺损的部位、病因、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现阶段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自体或异体骨移植、外来材料种植、及组织工程技术(再生医学)。相对于其它方法,组织工程骨具有能避免供区二次损伤,无免疫排斥反应及疾病传播等优点,为最终实现无损伤骨缺损修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骨组织工程的四个基本要素为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和生物力学微环境。传统组织工程骨缺损修复是将种子细胞接种到支架材料,经过一定时间的体外培养后,移植到体内继续构建。但组织工程骨也有自身的缺点:没有血供系统。营养物质的供给和代谢产物的排出主要通过有限的弥散和渗透,这阻碍了大块组织的构建。所以目前,组织工程骨仅限于修复体积小、厚度薄的骨缺损,也仅处在动物实验阶段。我们通过以下方面的研究,尝试解决大块组织工程骨构建中的一些难题。1)自制生物反应器模拟口腔力学微环境,促进组织内部营养供给、废物移除和刺激细胞成骨分化;2)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hiPSCs)最新干细胞技术用于口腔颌面部成骨;3)合成新型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明胶(HCG),通过改变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晶体结构、增加nHA含量等提高其骨诱导活性;4)血管化组织工程大块骨构建,包括3个部分工作:缺损个体化信息采集及具有内部管道的支架制作,体外细胞支架内部种植及营养灌注、力学微环境模拟,及裸鼠体内皮下移植。具体通过以下4个实验完成:实验1:体外模拟咀嚼循环三维细胞培养加力装置的研发及自制的口腔生物反应器促进牙髓干细胞(DPSCs)成骨分化。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模拟口腔力学微环境的细胞培养装置,用于模拟口腔的咀嚼运动,模拟研究DPSCs在周期性的咀嚼压力作用下的增殖分化情况。同时,本装置还能调节所提供力学刺激的形式,境,在体外促进组织工程骨内部细胞的营养和成骨分化。实验2:新型细胞支架复合物的形成。本实验使用在口腔临床容易获得的人牙龈纤维细胞(hGFs)重新编程后建立病人自体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hiPSCs),成骨分化诱导后,用来形成骨组织,并验证其用于临床自体修复的可能性及前景。本实验中合成的HCG-311提高HA在HCG复合支架材料中的含量至60 wt/wt%,更接近天然HA在人体骨中含量。体外实验和裸鼠体内皮下实验证明HCG-311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高度的成骨诱导分化促进作用。hiPSCs和HCG-311细胞支架复合物作为新型的组织工程骨有实现临床应用转化的潜在可能。实验3:nHA具有纳米级材料所具有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本实验研究nHA的晶体结构类型影响HCG复合支架材料的生物活性,从而影响hiPSCs的粘附、生长、增殖、和成骨分化。结果表明,相比较含棒状nHA晶体的HCG支架,球形nHA晶体的HCG支架更加能够增加hiP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研究表明hiPSCs和含球形nHA的HCG细胞支架复合材料作为组织工程人工骨在修复大块骨缺损中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的大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实验4:大块组织工程骨的患者个体化构建。首先,通过CBCT扫描、对骨缺损部位、形态、体积三维重建成像;再次,生成骨缺损CAD模型,加入内部管道的结构设计;最后,快速成型技术(RP)技术制造个体化模具(本实验中为16×16×16 mm3大小)及合成含有内部管道的大块HCG支架,观察hiPSCs与支架的相容性及细胞生长增殖分化情况。预实验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D骨缺损模具及内部管道的3D设计和打印;2)组织工程大块骨支架制造;4)体外实验(内部细胞种植);5)细胞支架复合物裸鼠体内移植(内部营养灌注)。

二、0、5%福尔马林处理异体骨在狗下颌骨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0、5%福尔马林处理异体骨在狗下颌骨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技术辅助齿槽嵴裂骨缺损精准修复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修复精准评估体系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术前骨缺损体积测定的研究
    三、数字化技术辅助的齿槽嵴裂修复术后成骨效果精准评估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自体浓缩骨髓血复合β-TCP支架修复齿槽嵴裂的临床对照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手术材料及方法
    三、术后随访、评估
    四、结果
    五、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兔齿槽嵴裂模型的建立与骨移植修复成骨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
    技术路线图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二、兔齿槽嵴裂模型的建立
    三、自体髂骨与β-TCP修复兔齿槽嵴裂效果评估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颌面骨组织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词表
致谢
发表文章及学术交流情况

(2)个性化多孔股骨组合式支架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骨的结构
        1.2.1 骨组织结构
        1.2.2 骨组织的力学性质
    1.3 骨支架的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1.3.1 传统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1.3.2 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1.4 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支架研究现状
        1.4.1 人工骨修复支架设计研究现状
        1.4.2 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
        1.4.3 支架多孔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4.4 支架表面修饰研究现状
        1.4.5 传统股骨缺损修复体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和总体框架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总体框架
第二章 股骨大段骨缺损组合式支架的模块化设计
    2.1 引言
    2.2 修复方式对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2.2.1 骨组织的三维重建
        2.2.2 骨重建理论
        2.2.3 骨重建模拟计算
    2.3 股骨组合式支架的模块化设计
        2.3.1 模块化设计
        2.3.2 人体骨组织结构及其修复材料
        2.3.3 股骨组合式支架模块化划分
        2.3.4 个性化股骨组合式支架模块化设计流程
        2.3.5 模块化股骨组合式体支架的技术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孔隙功能梯度钛合金支架力学及细胞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均质支架单元结构的力学性能
        3.2.1 结构选取及参数化设计
        3.2.2 结构力学性能仿真
        3.2.3 支架的制造及力学性能测试
    3.3 孔隙功能梯度支架的力学性能
        3.3.1 支架的设计
        3.3.2 支架的制造及力学性能测试
    3.4 孔隙功能梯度支架的细胞活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钛合金支架几何结构对其力学及骨长入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支架结构的设计及制造
        4.2.1 支架结构的选取及参数化设计
        4.2.2 支架的制造及表征
    4.3 不同支架结构的力学性能测试
    4.4 不同支架结构骨长入性能评价
        4.4.1 兔股骨远端骨缺损修复
        4.4.2 Micro-CT评价
        4.4.3 组织学评价
    4.5 不同支架结构的CFD分析
        4.5.1 控制方程
        4.5.2 边界条件
        4.5.3 支架结构流体特性
        4.5.4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钛合金支架表面飞秒激光改性对其骨长入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支架表面的飞秒激光改性
        5.2.1 支架的制造及表面飞秒激光改性
        5.2.2 支架表面微观结构评价
    5.3 支架体外活性评价
        5.3.1 支架表面接触角的测量
        5.3.2 支架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5.4 支架体内骨长入性能评价
        5.4.1 兔胫骨骨缺损修复
        5.4.2 Micro-CT评价
        5.4.3 组织学评价
        5.4.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降解硅酸钙生物陶瓷支架的力学及骨长入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生物陶瓷支架与钛合金支架骨长入性能分析
        6.2.1 支架的制造与表征
        6.2.2 支架体外细胞活性评价
        6.2.3 兔颅骨骨缺损修复
        6.2.4 体内骨长入性能评价
    6.3 含锶硅酸钙生物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3.1 生物陶瓷材料粉体的制备与支架打印
        6.3.2 生物陶瓷材料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6.3.3 生物陶瓷材料体外降解性能评价
        6.3.4 生物陶瓷材料的细胞活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3D打印模块化组合式支架重建股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7.1 引言
    7.2 病例分析
    7.3 模块化股骨修复支架的一体化设计
        7.3.1 股骨影像数据影像的采集及三维重建
        7.3.2 模块化股骨缺损修复支架的设计
        7.3.3 股骨修复支架固定方式的构建
    7.4 支架固定方式对支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7.4.1 微动位移分析
        7.4.2 应力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附录1 实验材料与设备
附录2 实验过程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A]已发表论文
    [B]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聚多巴胺/成骨生长肽功能化的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其成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表征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支架表征
        2 支架亲水性能
        3 支架表面元素分析(XPS)
        4 化学基团和化学键分析(FTIR)
        5 支架力学性能
        6 支架释放药物性能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促进BMSCs体外成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BMSCs分离、培养及鉴定
        2 细胞存活及增殖性能
        3 细胞形态及黏附铺展性能
        4 细胞成骨分化检测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LLA-PDA-OGP纳米纤维支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术后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2 Micro-CT
        3 组织学检查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基于聚乳酸的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不同骨移植材料在颌骨缺损中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牙本质颗粒的制备
        1.4 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
        1.5 Bio-oss颗粒
        1.6 实验药物试剂
        1.7 处理标本试剂
        1.8 制作切片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下颌骨箱状缺损模型的制备及移植物的填入
        2.3 标本采集
        2.4 石蜡切片制作和HE染色
        2.5 不脱钙硬组织磨片制作及甲苯胺蓝染色
    3、观察方法
        3.1 大体观察
        3.2 组织学观察
        3.3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
    3、统计学观察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牙本质作为骨移植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异种及自体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用品
    2.3 实验方法
    2.4 观察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放射学检查
    3.3 组织学检查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牙本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未处理自体及异体牙本质对兔颅骨缺损区修复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试剂
    2.2 试剂的配置方法
    2.3 实验分组
    2.4 实验方法
    2.5 观察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Micro-CT摄片
    3.3 组织学检查及统计学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修复兔颅骨缺损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实验动物
        1.2 CGF制备
        1.3 CHA人工骨的制备
        1.4 CHA/CGF复合人工骨的制备
        1.5 动物分组及手术方法
        1.6 Micro-CT检查、分析
        1.7 组织学观察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情况
        2.2 Micro-CT分析
        2.3 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3.1 骨替代移植材料
        3.2 珊瑚羟基磷灰石
        3.3 生长因子
        3.4 浓缩生长因子
        3.5 显微CT(Micro-CT)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择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材料与设备
        1.4 术前准备
        1.5 CGF制备
        1.6 CHA/CGF复合人工骨的制备
        1.7 手术方法
        1.8 术后处理
        1.9 观察指标
        1.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拔牙窝的愈合过程
        3.2 种植体植入时机的分类
        3.3 种植体植入时机选择的决策因素
        3.4 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三维变化和形态
        3.5 即刻种植的优缺点
        3.6 即刻种植的适应症
        3.7 即刻种植的相对禁忌症
        3.8 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修复
        3.9 即刻种植的即刻修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外源性VEGF复合BMP对兔同种异体脱钙骨异位构建血管化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移植骨的制备
    1.3 实验方法
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1 大体标本观察
    2.2 钙含量测定
    2.3 兔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检测
    2.4 HE染色
    2.5 CD34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2.6Ⅰ型胶原蛋白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制备的同种异体脱钙骨细菌培养结果
    3.2 大体标本观察结果
    3.3 HE染色检测结果
    3.4 CD34的荧光免疫染色检测结果
    3.5Ⅰ型胶原蛋白荧光免疫染色检测结果
    3.6 钙含量检测结果
    3.7 骨碱性磷酸酶检测
4 结论
5 讨论
6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PDGF-BB调节成、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及促进骨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1、骨组织与骨代谢
    2、成骨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
    3、破骨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
    4、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相互作用
    5、成骨细胞调节破骨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部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作用于成、破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PDGF-BB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PDGF-BB促进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PDGF-BB调节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四、PDGF-BB促进破骨细胞形成的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五、PDGF-BB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培养体系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代谢的影响
    前言
    实验一、大鼠下颌骨骨折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促进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促进大鼠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缓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的介孔硅/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大鼠临界性缺损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缓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的介孔硅/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缓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的介孔硅/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缓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的介孔硅/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大鼠颅骨临界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大块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1节 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前景及现阶段主要治疗进展
    第2节 本课题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创新性,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口腔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对细胞影响的研究
    第1节 体外模拟咀嚼循环三维细胞培养加力装置的研发
    第2节 口腔生物反应器促进牙髓干细胞成骨分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复合体构建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形态对细胞支架复合体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块组织工程骨及内部管道的个体化设计和可控制造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5.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0、5%福尔马林处理异体骨在狗下颌骨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技术辅助齿槽嵴裂骨缺损精准修复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D]. 刘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个性化多孔股骨组合式支架设计及性能研究[D]. 刘林林. 四川大学, 2021
  • [3]聚多巴胺/成骨生长肽功能化的纳米纤维支架的构建及其成骨性能研究[D]. 刘勇. 苏州大学, 2020(06)
  • [4]不同骨移植材料在颌骨缺损中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D]. 赵彬彬.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异种及自体牙本质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叶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未处理自体及异体牙本质对兔颅骨缺损区修复效果的比较[D]. 陈玉成.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7]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罗婷苑.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8]外源性VEGF复合BMP对兔同种异体脱钙骨异位构建血管化骨的影响[D]. 周立. 新乡医学院, 2017(04)
  • [9]PDGF-BB调节成、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及促进骨愈合的实验研究[D]. 李殿奇. 武汉大学, 2016(01)
  • [10]大块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实验研究[D]. 季骏. 南京大学, 2016(08)

标签:;  ;  

0%和5%福尔马林处理的异体骨在犬下颌骨移植中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