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未来20年外贸出口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洁,田进[1](2022)在《2022年外贸仍将增长 但可能是个位数》文中指出1月11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示当前我国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外贸运行基础并不牢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做好跨周期调节,助企纾困特别是扶持中小微外贸企业,
徐政,丁守海,曾丹[2](2021)在《美国加征进口关税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基于出口企业的生产动态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自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的加剧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整体经济发展较大的外部不稳定因素。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失业率调查&2019年专项调查》所得的企业样本数据,以美国对华实行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关税清单为例,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出口企业的生产动态角度考察了关税加征信号与关税加征政策实际落地对我国对美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受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预期的影响,2018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企业的产量比内贸企业产量的提升幅度更大,同时,在这些对美出口企业中,处于关税加征行列的企业产量的提升幅度更为明显;(2)2018年下半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关税加征政策的实际落地在总体上并未对对美出口企业的产量产生显着影响,但却对位于关税加征行列企业的产量表现出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由于不同省份政府支持政策不同,浙江省对美出口企业的产量上升最为明显。
朱亚冰[3](2021)在《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区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拉尔联邦区作为俄罗斯重要的老牌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扎实、综合实力雄厚,投资潜力巨大。区域经济问题对维持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健康、高效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俄两国合作关系一直在稳步发展,但是对俄罗斯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仍多集中于同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或者是莫斯科中央区、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事实上,俄罗斯不止地域广阔,市场也十分广阔,每个联邦区和中国的距离也不一样,每个联邦区和每个地区都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经济合作机会。了解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优势,有助于实现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可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引导。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乌拉尔联邦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方针政策、优势产业、投资环境,以期能为中俄合作开辟新思路。
宿展豪[4](2020)在《中欧班列(渝新欧)对重庆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内陆城市而言,受限于区位因素,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用好“丝绸之路经济带”,由此中国内陆多所城市开通了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往来于中国与欧洲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伴随着中国与欧洲及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迅猛发展,班列开行数量和范围大幅增加,2016年统一品牌和标识的中欧班列正式发布启用。目前,中欧班列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内陆城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版图的重要载体,中欧班列为内陆城市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国际贸易运输通道,极大地改善了相关城市的国际贸易环境。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中欧班列(渝新欧)在重庆出口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探讨了交通运输对城市贸易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中欧班列(渝新欧)对重庆出口贸易的影响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构。其次,对中欧班列(渝新欧)相关概念和基本状况进行了概述并进一步介绍了中欧班列(渝新欧)时代重庆经济贸易发展的整体状况,定性分析了中欧班列(渝新欧)开通后给重庆贸易带来的影响。再次,运用一系列计量方法计算中欧班列(渝新欧)时代重庆出口贸易的定量指标: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框架计算重庆出口欧洲贸易量;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对重庆市生产的产品进行了行业分类,构建生产函数模型、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和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用以计算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的重庆潜在出口总规模这一变量;提出重庆外贸运输可达性的相关概念及计量方法用以表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的重庆-欧洲间国际贸易便利水平这一变量。最后,针对中欧班列(渝新欧)开通前后重庆出口贸易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探讨中欧班列(渝新欧)对重庆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欧班列(渝新欧)‘提高了重庆市各行业产品的外贸运输可达性尤其是高时间价值行业产品的外贸运输可达性,促进了重庆市各行业产品的贸易运输便利性,明显提高了高时间价值行业产品对欧洲出口的贸易量,对重庆的出口贸易具有显着地促进作用。
杨宁[5](2020)在《中国外贸企业上市公司异质性对经营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让中国外贸上市公司面临着更多机遇与挑战。经济与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让外贸上市公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外贸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公司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战略规划等方面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中国外贸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就如何提升中国外贸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尝试给予分析和解答。首先,本文通过DEA模型从投入和产出视角对企业经营效率进行量化分析,继而以企业异质性为出发点研究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人力资本、财务风险、企业性质。在研究企业经营效率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创新,以区别于此前的企业偿债能力、技术效率、社会责任等角度研究,最后,对中国外贸上市公司如何改善经营效率给出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外贸上市公司异质性与经营效率的理论研究,为企业经营效率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外贸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研究结果中有86.75%的企业未达到经营效率最优水平,仅有13.25%的企业处于最优水平,且平均规模效率高于平均纯技术效率,说明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仍有一定进步空间;以企业性质角度分析,总资产、应付职工薪酬、产权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对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影响显着,对民营企业无显着影响;净利润增长率、从业人数、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民营企业经营效率影响显着,对国有企业无显着影响,其中,基本每股收益、总资产周转率对国有、民营企业经营效率均起到积极作用。以企业规模角度分析,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周转率、从业人数对大型企业影响显着,对中、小型企业无显着影响,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小型企业影响显着,对大、中型企业无显着影响,基本每股收益对大、中型企业影响显着,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对大、小型企业影响显着,应付职工薪酬对大、中、小型企业经营效率均有显着抑制作用。
毛勤晶[6](2020)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认为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伯尔尼协会的数据,仅2018年出口信用保险就支持了全球2.5万亿美元的出口和投资,占全球跨境贸易和服务金额13%。我国是全世界的生产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出口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样意义重大。从1988年中国恢复出口信用保险制度以来,高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出口。30年间该制度直接支持出口贸易金额从1989年的1.05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098亿美元1。根据我国2019年17.23万亿的出口额计算,出口信用保险占出口额比重达24.8%,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在我国的实践发展中,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至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八次、连续五年提及出口信用保险。希望运用这一政策性工具,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2020年2月抗击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不同的中央会议上,提及出口信用保险,并指出要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稳住外贸外资的基本盘”。然而不同国家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制度安排均有所差异。上世纪末欧盟内部还出现过出口信用保险部分业务私有化的现象,形成了三大商业保险机构:Coface、Autradius、Euler Hermes。在伯尔尼协会中,商业性机构一度占据85%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份额(Morel,2010)。作为政策属性的重要载体,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各国的具体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国外学者对于该制度的政策性和商业化的选择、模式安排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如:Funatsu,1986;Koning et al,2003;Turguttopbas,2013;Pamela,2016;Koen,2019)。在我国,虽然采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方式,体现出了较强的政策性特点,但同样有商业保险机构涉足相应领域的经营。国内学者对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属性问题也展开了争鸣和探索(如:赵慧萍、王国军,2006;唐金成等,2010;周玉坤,2019)。前期的研究多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加上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体量、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部分研究假设、研究结论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那么,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属性内在成因是什么?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在中国,政策属性如何实现其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当前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内外部的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回答这些问题,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对服务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问题,通过规范研究,采用政策性金融理论,分析了其属性、功能等特征事实,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供需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然后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立足我国二元特征的出口贸易,围绕政策性目标的实现,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了相关的作用机制。最后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和风险变化,对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调整提出发展建议。本文的具体内容分为7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梳理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其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包括第一章的导论和第二章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成因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导论。通过实践和理论背景介绍,提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属性与其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目标关系的问题。梳理了既有研究的文献,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了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总结了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理论基础。对于研究的关键范畴予以界定。梳理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成因的主要理论展开讨论,如市场缺陷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等,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探讨政策性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问题。对于出口信用保险展开理论和实证的全面研究,探讨其政策属性、功能等特征事实,以及实现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的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出口信用保险的实际情况,聚焦该制度的关键政策性目标——促进出口贸易,对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供需均衡的展开探讨,做出理论分析,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三章重点探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第四章至第六章解决政策性作用机制问题。第三章,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及演变。梳理了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和全球发展历史,分析在特定贸易环境和发展阶段下,该制度政策性属性的变迁和调整,研究其反映的内在规律。全面梳理总结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研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作用于外贸出口的内在机理。结合全球主要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具体模式,进行了特征事实的对比分析,对于不同模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了讨论。第四章,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基础:基于供需视角分析。从市场均衡角度入手,分析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提出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均衡悖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该险种市场均衡的经济学特点。无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会出现低需求和低供给的均衡状况,无法有效支持出口贸易。从而提出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其政策属性在市场上的作用机制。第五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模型。考虑到国际贸易的风险特殊性,结合前景理论,以政策性目标为导向,构建了一个包括政府、保险公司、出口企业、海外买方在内的国际贸易演化博弈模型。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风险及风险感知的特殊性。通过模型推导,分析政府、政策性保险公司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政策目标,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影响国际贸易买卖双方的交易均衡、推动出口贸易发展。第六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立足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特征事实,对比在不同贸易模式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机制差异,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模型。验证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对于不同贸易模式影响差异,研究该险种在中国发挥政策性价值的特殊性。同时结合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特殊环境,探讨出口信用保险对于贸易结构优化的价值和作用。第三部分作为最终的政策建议和展望,回答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调整和发展的问题。第七章,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风险变化与政策性调整。结合当前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变化,对于国际贸易中风险变化及企业基于风险需求做了分析,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模式问题和变革展开讨论,结合其政策性和金融性特征,对于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做了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同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主要结论有:1、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是和其承担的风险和功能相关的。出口信用保险具备促进出口贸易的功能,进而能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国际收支平衡。因此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立,政策属性贯穿于发展始终。政策性发挥程度则与不同时期全球的宏观风险和不同国家自身的状况高度相关。逆周期调节作用是其政策性体现的关键领域。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可以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政策性体现最关键的是促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功能。该功能同时作用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并通过基础功能的实现,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3、出口信用保险没有政府介入时会出现市场均衡悖论,不利于实现对于出口促进的政策目标。通过演化博弈模型说明,要更好的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与海外买方达成贸易均衡,需要保险机构同时提高赔偿水平和降低保险费率。政府的必要参与才能更好实现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4、中国出口贸易具有二元特征,出口信用保险的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在一般贸易下体现更加明显。在样本期间,通过省级面板数据验证,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每增加1亿元,平均将影响各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2.1%,影响各省总出口额增长8.3%,而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仅6.4%而且并不显着。说明如果准确区分贸易模式,出口信用保险的边际影响会上升45.6%。同时这种影响具有的门槛效应特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本文以问题导向和实证分析为基础,开展了具有一定探索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主要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政策性金融理论、风险感知理论,系统性地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问题。前人的研究侧重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某一方面,且较少涉及其政策属性问题。当前研究的主线围绕政策属性,从政策性成因、属性、功能、作用机制和目标实现不同角度,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聚焦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两个关键问题:风险的特殊性和功能的特殊性。对于风险层面,研究了出口贸易中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特殊属性,及其带来的出口企业风险感知问题,阐述了出口信用保险的特殊需求。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进行了系统梳理,分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将功能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三类。结合成因,进一步研究了作用机制和政策性成效。从促进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两个领域,探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在内容的系统性上有一定的创新。2、用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方法,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国际贸易均衡的改善作用。首次将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方法引入到出口信用保险研究中。构建了政府、保险公司参与下,出口企业和海外买方国际贸易均衡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出口企业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感知情况,探讨了海外买方的违约对于贸易达成的影响。研究了基于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出口信用保险对国际贸易演化均衡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3、结合中国出口贸易中二元特征,拓展了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研究领域,区分不同贸易模式内在作用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本文在讨论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拉动作用时,首次区分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从理论和经验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不同贸易模式传导作用机制的差异问题,拓展了研究领域。并基于中国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推动贸易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相关研究同样为政府制定外贸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价值,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1、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研究涉及政策性金融、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本文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由于作者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水平有限,对于出口信用保险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和研究仍不够深入。2、本文虽然尝试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但在变量选取、模型构建方面,受到数据来源制约仍不够深入,缺乏跨国对比,科学性和完备性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相信随着未来数据的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将更为准确,解释能力和参考价值将进一步提高。
周勍[7](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提出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毕延梅[8](2020)在《跨境电商背景下食品灌装包装机械出口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山东A公司为例》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不断推进国际化路线,海外市场已经对于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跨境电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跨境电商有简化贸易流程,提高效率等特点,同时降低了中小型企业的外贸门槛,让中间环节“直线化”。A公司是我国较早一批生产食品包装灌装机械的企业,成立以来一直在食品包装灌装机械行业不断深耕,注册研发了多项专利技术。2017年A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升级,但因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国外市场销售不理想,导致公司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面对这些现实问题,A公司必须加快海外市场的开拓进程,以满足公司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运用了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定量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跨境电商的宏观环境、食品包装灌装机械的行业环境和A公司自身的情况进行整体的背景分析,并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公司的战略周期目标;然后对A公司现有跨境电商营销策略进行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针对A公司现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建模得出的公司战略周期目标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对A公司目前面临的如何加快海外市场开拓进程问题有实际性的参考价值。综上所述,在海外市场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开展跨境电商时,A公司需要不断开拓互联网思维,开展多种营销模式,同时应树立并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质量,创造附加值。同时通过订单成交灵活性和区域性营销的手段增加贸易机会。还要完善优化岗位职责和薪资体系,并结合跨境电商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和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公司自身情况的政策制度。A公司不仅具备了一般进出口生产贸易公司的特征,且食品包装灌装机械产品也有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成交周期长等机械类产品特点。因此,在跨境电商背景下,符合研究机械设备出口企业的营销策略,具有实际性的应用需求。
王雪垠[9](2019)在《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产业与贸易的周期性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规则正处于重新构建时期,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规则设定,制定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国际间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东部地区作为对外开放先锋已取得良好的发展和先进的经验,并开始向西实施产业梯级转移。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河南省紧抓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外经外贸连年剧增,开放产业不断涌现,成为内陆地区开放高地的探索者和引领者,也为其它内陆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因此,有必要对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探索与经验进行总结,探究其发展模式与路径的探究,一方面为河南省开放型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另一方面也为其它内陆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在对开放型经济理论与研究进行剖析,然后对河南省发展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机遇进行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省情三个层次的分析;并对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及成果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论述河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成就与不足;其次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欧班列进行实践探索,并总结出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实践经验;最后,总结出河南省河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点、框架及路径。
张伟[10](2019)在《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历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1)。这对我国不同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参考相关文献和百度百科,经开区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简称。它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经中央政府批准设立,承载着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要历史使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经开区在带动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按照商务部的统计,2017年全国219家经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91364亿元,同比增长9.9%,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资企业再投资总额3758亿元,同比增长13.8%(2)。在肯定经开区取得成就的同时,通过查阅现有文献发现,经开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经开区存在着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趋同、资源能耗较高等一系列不适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经开区是政府设立的特殊政策区域,这些发展问题的背后离不开所在区域地方政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是否与地方官员治理存在必然联系?为此,论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地方官员治理的角度深入分析其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探索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参照相关研究方法,论文分析的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整个经开区开发建设的“一把手”官员。为实现论文研究的科学性,在论文的写作中首先花费大量时间搜集甄别官员及经开区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主要参考了围绕开发区(含经开区)发展的多方面的文献、理论和实践成果,查阅引用了官员治理包括任期、晋升、来源、去向、交流及更替等多个方面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同时,对经开区发展影响因素的文献也进行了必要的论述。参考的主要理论包括:(1)公共选择的官僚制及激励理论。官员是承担某种职责的公务员,但官员又存在着种种利益诉求,公共选择的官僚制理论为我们理解这方面现象提供了研究视角;(2)中国特色的联邦制,该理论从财政和行政分权的角度探讨了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关系,是理解地方政府关系的重要基础;(3)周黎安教授的行政发包制和晋升锦标赛进一步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研究了官员、政府之间形成的关系,是论文重要的分析框架;(4)基于土地、财税等制度基础上的地方政府与土地之间形成的关系,有利于从制度层面协调地方官员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我国的土地制度、财税制度看,对地方政府而言,土地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具有多重效用,土地效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影响;(5)以威廉姆森《治理机制》的组织、个体及治理三层结构为基础的适应理论有利于理解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论文共分九章内容,前三章为引言、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第四章立足土地制度、财政制度研究官员、土地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探究地方政府官员、土地及经开区经济存在的内在关系,查找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第五章至第八章重点分析官员治理的重要特征,包括任期、晋升压力、来源及去向、交流及更替等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关系。同时,在分析中引入了影响经开区发展的相关因素如相关经济变量以及经开区所在区位、管理体制、升级时间、所在城市等级等做为控制变量。第九章为论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晋升锦标赛在地方官员治理中普遍存在,经开区作为特殊政策区域,这种晋升竞争可能更为显着。在这种治理导向下,表现为官员任期较短、更替较为频繁,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及资源能源利用方面短视化,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官员的年龄、学历、籍贯等治理特征也存在着差异化的影响;从来源、去向或交流看,经验效应和匹配效应也具有异质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提升官员治理水平,促进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借助STATA14.0对2010-2015年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份的90个经开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研究的难点在于经开区面板数据获取十分困难,特别是土地、绿色创新等指标数据在数量上更少。从2017年初开始,研究数据的搜集整理贯穿于论文构思、写作的始终。为增强论文的说服力,通过比较法、图表法等绘制了经开区这一期间的土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以及外向经济发展趋势图,这些图表对实证回归结果起到补充分析的作用。论文研究探索官员治理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以期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目前相关研究围绕省级、市级官员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及民生、企业行为等关系而展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经开区——特殊政策区域的视角研究地方政府官员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是对现有理论的创新研究。但由于当前研究数据获取的局限性,难免存在偏颇,可以相信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此方面的研究也一定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二、中国未来20年外贸出口发展趋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未来20年外贸出口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22年外贸仍将增长 但可能是个位数(论文提纲范文)
高增长或难持续 |
重要的力量 |
政策支持 |
(2)美国加征进口关税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基于出口企业的生产动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基于实地调研的发现 |
3 实证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 |
3.1 实证模型的设定 |
(1)内外贸企业对比的两期DID模型 |
(2)外贸企业内部有无加征关税企业对比的两期DID模型 |
3.2 数据描述 |
4 DID模型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内外贸企业DID模型结果 |
4.2 外贸企业内部DID模型结果 |
(1)总体结果 |
(2)按省份分类的结果 |
(3)按企业注册资本高低分类的结果 |
5 结论、预测与政策建议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对未来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外贸企业对美 出口产量影响的预测及政策建议 |
(3)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区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乌拉尔联邦区的历史沿革与区位优势 |
第一节 乌拉尔联邦区建立的历史沿革 |
一、1861 年后乌拉尔工业区的形成 |
二、苏联时期乌拉尔经济区的建立 |
三、2000 年后乌拉尔联邦区的建立 |
第二节 乌拉尔联邦区的区位优势 |
一、乌拉尔联邦区的地理位置优势 |
二、乌拉尔联邦区的自然资源优势 |
三、乌拉尔联邦区的人力资源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乌拉尔联邦区的经济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乌拉尔联邦区的三种产业发展 |
一、乌拉尔联邦区的第一产业 |
二、乌拉尔联邦区的第二产业 |
三、乌拉尔联邦区的第三产业 |
第二节 乌拉尔联邦区与其他联邦区的经济合作 |
一、乌拉尔联邦区与其他联邦区的经贸合作 |
二、乌拉尔联邦区与其他联邦区的工业合作 |
第三节 乌拉尔联邦区的投资与外贸 |
一、乌拉尔联邦区的投资 |
二、乌拉尔联邦区的外贸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乌拉尔联邦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前景 |
第一节 乌拉尔联邦区经济发展的问题 |
一、关于乌拉尔联邦区的“资源诅咒” |
二、乌拉尔联邦区经济发展问题的表现 |
第二节 乌拉尔联邦区经济发展的前景 |
一、乌拉尔联邦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
二、乌拉尔联邦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项目支持 |
本章小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中欧班列(渝新欧)对重庆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中欧班列研究综述 |
1.2.2 交通与贸易关系研究综述 |
1.2.3 对外贸易规模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结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中欧班列(渝新欧)基本状况 |
2.1.1 中欧班列.(渝新欧)建设背景 |
2.1.2 中欧班列(渝新欧)发展状况 |
2.1.3 中欧班列(渝新欧)运营方式 |
2.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相关理论 |
3 中欧班列(渝新欧)时代重庆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
3.1 中欧班列(渝新欧)时代重庆经济发展现状 |
3.2 中欧班列.(渝新欧)对重庆贸易的影响 |
3.2.1 对外贸易规模变化对比分析 |
3.2.2 主要贸易商品进出口变化对比 |
3.2.3 国际贸易市场分布变化分析 |
3.2.4 重庆国际贸易运输通道发展概述 |
4 中欧班列(渝新欧)时代重庆出口贸易定量指标计算 |
4.1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重庆出口欧洲贸易量的计算框架 |
4.2 中欧班列(渝新欧)时代重庆潜在出口贸易量计算 |
4.2.1 潜在出口贸易量计算方法 |
4.2.2 行业总产出及各部分消费量计算 |
4.3 重庆外贸运输可达性计算 |
4.3.1 重庆外贸运输可达性计算方法 |
4.3.2 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出口路径选择方法 |
4.3.3 出口路径及路径广义运输成本 |
5 中欧班列(渝新欧)对重庆出口贸易影响的定量分析 |
5.1 数据准备 |
5.2 实证分析 |
5.2.1 重庆外贸运输可达性计算结果分析 |
5.2.2 模型检验估计结果 |
5.2.3 重庆出口欧洲贸易量变化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中国外贸企业上市公司异质性对经营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异质性理论 |
2.2 经营效率的理论研究 |
2.3 关于外贸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3 与外贸上市公司经营效率有关的几个问题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外贸上市公司的界定 |
3.1.2 经营效率的界定 |
3.2 经营效率的评价方法 |
3.2.1 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 |
3.2.2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 |
3.2.3 杜邦分析法 |
3.2.4 经济增加值法 |
3.2.5 平衡计分卡法 |
3.2.6 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法 |
3.3 DEA、Tobit模型的理论及分析 |
3.3.1 DEA模型 |
3.3.2 Tobit模型 |
3.4 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 |
3.4.1 企业规模 |
3.4.2 盈利能力 |
3.4.3 营运能力 |
3.4.4 成长能力 |
3.4.5 资本结构 |
3.4.6 股权结构 |
3.4.7 人力资本 |
3.4.8 财务风险 |
3.4.9 企业性质 |
4 外贸上市公司异质性影响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
4.1 外贸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估 |
4.1.1 样本的选择 |
4.1.2 指标体系的选择 |
4.1.3 指标相关性分析 |
4.1.4 DEA模型输出结果 |
4.1.5 结论分析 |
4.2 外贸上市公司异质性影响经营效率的因素分析 |
4.2.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2 DEA-Tobit模型构建 |
4.2.3 DEA-Tobit模型实证结果 |
4.2.4 稳健性检验 |
4.2.5 DEA-Tobit模型结论分析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咨询与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出口信用保险与全球国际贸易发展 |
1.1.2 出口信用保险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 |
1.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路线与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 |
1.4.2 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2.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理论基础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出口贸易中的风险 |
2.1.2 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特点 |
2.1.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 |
2.1.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属性特征 |
2.1.5 政策性与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的辨析 |
2.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成因的理论 |
2.2.1 市场缺陷理论 |
2.2.2 风险感知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政策工具理论 |
2.2.5 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 |
2.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 |
2.3.1 新要素禀赋理论 |
2.3.2 异质性企业理论 |
2.3.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2.3.4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2.4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理论综合分析 |
2.4.1 风险的特殊性阻碍出口贸易的发展 |
2.4.2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属性体现为支持出口贸易 |
2.4.3 国际规则是政策性方式的制度保障和财务约束 |
2.5 本章小结 |
3.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及演变 |
3.1 全球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与政策性演进 |
3.1.1 萌芽期:商业化经营,金融属性明显 |
3.1.2 起步期:政府积极参与,政策属性凸显 |
3.1.3 发展期:政策属性与金融属性有机融合 |
3.1.4 调整期:全球金融危机后政策属性强化 |
3.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与政策性演进 |
3.2.1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演进 |
3.2.2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履职成效 |
3.2.3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政策性特征 |
3.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演进的趋势特点 |
3.3.1 政策性贯穿信用保险发展各个阶段 |
3.3.2 政策性发挥与风险状况高度相关 |
3.3.3 逆周期调节机制是政策性体现的关键领域 |
3.4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与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 |
3.4.1 政策性金融视角的功能分析 |
3.4.2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分析 |
3.4.3 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与功能框架 |
3.4.4 空间逆向调节机制和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拓展 |
3.5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
3.5.1 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
3.5.2 不同模式下的政府角色 |
3.5.3 伯尔尼协会成员对出口贸易影响 |
3.5.4 国际信用保证保险协会成员对出口贸易影响 |
3.6 政策性模式选择的结论与启示 |
3.6.1 经营模式选择与政策目标实现 |
3.6.2 经营模式选择与国家国情 |
3.6.3 欧盟商业化模式的特殊成因 |
3.7 本章小结 |
4.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基础:基于供需视角分析 |
4.1 出口贸易中的风险感知与出口信用保险需求 |
4.1.1 风险感知与保险需求 |
4.1.2 企业的保险需求 |
4.1.3 认知偏差与企业保险需求 |
4.1.4 出口贸易中的企业风险感知与出口信用保险需求 |
4.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供给 |
4.2.1 风险评估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 |
4.2.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目标 |
4.2.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产品及服务 |
4.2.4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特点 |
4.2.5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规模经济 |
4.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供求与出口贸易的经济视角 |
4.3.1 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均衡悖论和政策价值 |
4.3.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外部性与国际贸易发展分析 |
4.3.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
4.3.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福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视角 |
5.1 政策性目标和模型选择、假设 |
5.1.1 政策性目标和模型选择 |
5.1.2 模型假设 |
5.2 模型构建和分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模型求解 |
5.2.3 模型结果 |
5.3 实现政策性目标的建议 |
5.3.1 政府的角色 |
5.3.2 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应对 |
5.3.3 企业的风险应对 |
5.4 本章小结 |
6.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的实证 |
6.1 政策性目标和中国特点 |
6.1.1 我国政策性目标的特殊性 |
6.1.2 中国二元贸易结构特征的研究 |
6.2 假设、变量与模型构建 |
6.2.1 政策性功能的作用机制和假设 |
6.2.2 变量选取 |
6.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6.2.4 计量模型构建 |
6.3 实证检验及分析 |
6.3.1 基本模型和考虑内生性以后的模型 |
6.3.2 门槛效应模型:保费作为门槛 |
6.3.3 门槛效应模型:赔付率作为门槛 |
6.3.4 实现政策性目标的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风险变化与政策性调整 |
7.1 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
7.1.1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强化 |
7.1.2 反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7.1.3 全球贸易的规则面临冲击和挑战 |
7.2 国际贸易的风险变化 |
7.2.1 政治、金融风险的贸易传导加速 |
7.2.2 战争风险威胁仍然较大 |
7.2.3 突发事件影响国际贸易风险 |
7.2.4 风险源众多,风险网状交织传导 |
7.2.5 企业的风险感知变化和风险管理需求 |
7.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模式的问题和变革 |
7.3.1 政策性模式的问题 |
7.3.2 政策性与商业性模式的关系 |
7.3.3 政策性模式的变革 |
7.4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机遇与发展建议 |
7.4.1 政策性与金融性的协调平衡 |
7.4.2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机遇 |
7.4.3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建议 |
7.5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
1.4.2 主要研究形式 |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跨境电商定义 |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
2.4.1 税收政策 |
2.4.2 海关监管政策 |
2.4.3 国家试点政策 |
2.4.4 其他政策 |
2.4.5 电子商务法 |
2.5 相关理论 |
2.5.1 普惠贸易理论 |
2.5.2 平台理论 |
2.5.3 法经济学理论 |
2.5.4 长尾效应理论 |
2.5.5 竞争优势理论 |
2.5.6 营销理论 |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
3.1 《电子商务法》 |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
3.2.2 国家级政策 |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
3.3.1 进口税收政策 |
3.3.2 出口税收政策 |
3.3.3 监管政策 |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
3.3.5 各级试点政策 |
3.3.6 资金支持政策 |
3.3.7 其他政策 |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
4.3.1 政策样本分析 |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
5.2 问卷研究过程 |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
5.2.2 问卷的处理 |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
5.4 结论与建议 |
5.4.1 结论 |
5.4.2 建议 |
5.5 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
6.4.1 基本理论 |
6.4.2 研究框架设计 |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6.6 结论与建议 |
6.6.1 结论 |
6.6.2 建议 |
6.7 研究的不足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创新点 |
7.3.2 不足 |
7.3.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跨境电商背景下食品灌装包装机械出口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山东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
2.2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
2.3 PEST分析法 |
2.4 SWOT分析法 |
2.5 相关理论论评及文献综述 |
第三章 A公司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社会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政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
3.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2.5 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 |
3.3 山东A公司概况 |
3.3.1 A公司战略周期和目标 |
3.4 A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会 |
3.4.4 威胁 |
第四章 A公司现有跨境电商营销策略与不足分析 |
4.1 A公司现有跨境电商营销策略分析 |
4.1.1 B2B渠道分析 |
4.1.2 外贸网站推广渠道分析 |
4.1.3 A公司现有营销渠道总结 |
4.2 公司产品策略不足 |
4.2.1 产品技术更新慢 |
4.2.2 定制化生产难度大,交期长 |
4.2.3 品牌推广力度不足,不具备国际化竞争优势 |
4.3 营销渠道发展不平衡 |
4.3.1 国内外营销渠道投入不平衡 |
4.3.2 B2C平台零投入 |
4.3.3 SNS推广模式不足 |
4.4 人员管理策略不足 |
4.4.1 人员招聘困难且流动性大 |
4.4.2 人员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需要不匹配 |
4.4.3 人员机会少、发展前景不明朗 |
4.4.4 薪资制度不完善 |
第五章 A公司跨境电商营销策略的优化 |
5.1 根据市场需求针对性推广 |
5.1.1 品牌化推广 |
5.1.2 精准化推广和定制化生产相结合 |
5.2 多渠道整合营销 |
5.2.1 增加国外市场的投入 |
5.2.2 低货值标准化产品B2C平台营销推广 |
5.2.3 加强SNS渠道的重视和投入 |
5.2.4 国外代理相关模式的宣传推广 |
5.3 订单成交灵活性的相关手段 |
5.4 针对性的不同区域性营销手段 |
5.5 完善优化岗位职责和薪资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开放型经济的理论研究 |
2.2 开放型经济研究综述 |
3 河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 |
3.1 国际环境为河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提供历史机遇 |
3.1.1 国际政治多极化促使河南省开放型经济接轨国际竞争 |
3.1.2 国际经济全球化助推河南省迈入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路径 |
3.1.3 中美贸易摩擦推动河南省开放型经济改革与优化 |
3.1.4 陆权回归提升河南省于我国发展陆权经济的战略地位 |
3.2 国内环境为河南发展开放型经济创造必要条件 |
3.2.1 河南省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升级贡献力量 |
3.2.2 河南省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
3.3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 |
3.3.1 区位优势 |
3.3.2 交通优势 |
3.3.3 资源优势 |
3.3.4 政策优势 |
4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
4.1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 |
4.2 河南省与全国各省市开放经济发展比较 |
4.3 河南省发展开放型经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5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建设实践与经验 |
5.1 案例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
5.2 案例二: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
5.3 案例三:郑欧班列 |
5.4 河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经验 |
5.4.1 全方位推进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战略 |
5.4.2 完善河南省“四条丝路”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 |
5.4.3 加强贸易区创新改革引导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 |
5.4.4 推动跨境电商新型外贸增长模式 |
6 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框架及政策建议 |
6.1 一个框架 |
6.2 三个重点 |
6.2.1 搞好开放顶层设计 |
6.2.2 打造高端开放平台 |
6.2.3 扩大开放合作领域 |
6.3 六大体系 |
6.3.1 开放型产业体系 |
6.3.2 开放型资本体系 |
6.3.3 开放型贸易体系 |
6.3.4 开放型空间体系 |
6.3.5 开放型政策体系 |
6.3.6 开放型人力资本体系 |
6.4 河南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政策建议 |
6.4.1 完善对外贸易体制,全方位打开对外贸易通道 |
6.4.2 创新“引进来”和“走出去”机制 |
6.4.3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1.5.1 论文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关于政府官员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
2.1.2 关于开发区(包含经开区)相关不同角度的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地方政府、政府官员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
2.2.2 开发区(包含经开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 |
3.1 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
3.1.1 地方官员治理的理解 |
3.1.2 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
3.2 地方官员治理的理论基础 |
3.2.1 官僚制及激励理论 |
3.2.2 中国特色的联邦制 |
3.2.3 行政发包制与晋升锦标赛理论 |
3.2.4 从土地效应研究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
3.3 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优化地方官员治理机制分析 |
3.3.1 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核心 |
3.3.2 优化地方官员治理机制与经开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方官员治理、土地效应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分析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我国经开区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
4.3 地方官员治理与土地效应之间的关系 |
4.3.1 研究设计 |
4.3.2 计量结果及分析 |
4.3.3 稳定性检验 |
4.4 基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土地效应与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
4.4.1 土地效应与经开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
4.4.2 土地效应与经开区产业升级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
5.1.2 研究指标及官员任职特征分析 |
5.1.3 模型设定、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
5.1.4 计量结果及分析 |
5.1.5 稳定性检验 |
5.2 不同区位的官员任期、晋升与经开区经济增长 |
5.2.1 计量结果及分析 |
5.2.2 稳定性检验 |
5.3 经开区体制、升级时间影响下的官员任期、晋升与经济增长 |
5.3.1 模型设定 |
5.3.2 计量结果及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分析 |
6.1 经开区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
6.1.1 经开区工业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
6.1.2 经开区第三产业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
6.2 官员任期、晋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
6.2.1 指标选择、模型设定及变量含义 |
6.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
6.2.3 稳定性检验 |
6.3 官员来源、去向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 |
6.3.1 经开区官员来源及去向情况 |
6.3.2 模型设定及描述性统计 |
6.3.3 计量结果及分析 |
6.3.4 稳定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
7.1 2010 年以来东部及中西部外向型经济比较分析 |
7.2 研究设计 |
7.2.1 现有研究及研究方法 |
7.2.2 指标选取及模型设立 |
7.2.3 计量结果及分析 |
7.2.4 稳定性检验 |
7.2.5 从官员更替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分析 |
8.1 研究设计 |
8.1.1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8.1.2 构建模型及主要变量 |
8.1.3 计量结果及分析 |
8.1.4 稳定性检验 |
8.2 本章结论 |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9.1 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中国未来20年外贸出口发展趋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22年外贸仍将增长 但可能是个位数[N]. 王雅洁,田进. 经济观察报, 2022
- [2]美国加征进口关税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基于出口企业的生产动态视角[J]. 徐政,丁守海,曾丹. 系统工程, 2021(06)
- [3]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区经济发展研究[D]. 朱亚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中欧班列(渝新欧)对重庆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宿展豪.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中国外贸企业上市公司异质性对经营效率的影响[D]. 杨宁.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6]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D]. 毛勤晶.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7]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跨境电商背景下食品灌装包装机械出口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山东A公司为例[D]. 毕延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D]. 王雪垠.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5)
- [10]地方官员治理与经开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D]. 张伟. 辽宁大学, 2019(05)
标签:出口信用保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