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引种实验总结

泡桐引种实验总结

一、泡桐引种试验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茹广欣[1](2004)在《泡桐遗传变异与改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泡桐属(Paulownia Sieb.et Zucc)包括9种、4变种,分布于东亚地区,我国均产之,其自然分布与栽培区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是人工林、农林间作系统和四旁绿化的重要树种。 本研究以毛泡桐、白花泡桐等9个种为材料,包括毛泡桐24个种源、白花泡桐33个种源、泡桐种间杂交F1代及复交后代、以及31个泡桐无性系,对泡桐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毛泡桐、白花泡桐种源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10株小区,单行栽植;泡桐杂种对比试验及无性系对比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6株小区,单行栽植。田间调查包括生长性状、树冠性状、物候期、冻害及病害程度,室内分析包括植物细胞膜透性、木材材性等内容,采用田间多年试验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毛泡桐不同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白花泡桐引种试验、泡桐杂种后代生长表现、接干规律、丛枝病变异规律及木材材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毛泡桐(P.tomentosa)不同种源生长性状差异明显。在北方正常情况下不存在冻害现象。物候期表现出种源纬度愈高,发芽愈早,种源纬度愈低,发芽愈迟的趋势。树高、胸径生长随地理经度的增加而增大。与纬度的关系较弱。早期各年间生长性状相关明显,速生品种选择在5a生以后比较可靠。 通过聚类分析,把毛泡桐地理种源划分为3部分,第1部分,在整个分布区东部和南部,以安徽、湖北种源为主;第2部分,在分布区的中部,以伏牛山区种源为主,但同时大连、太原、延安等在分布区北界的种源也聚入此类;第3部分,在分布区的西北部,以甘肃、陕西北部种源为主,聚类归属基本与地理位置相符。 2 河南引种白花泡桐(P.fortuneii),不同种源生长及适应性差异巨大。云南、广西、广东等种源越冬后大部分被冻死,保存率低。自然分布区北部种源保存率较高。室内电导法测定种源受冻率与田间受冻率相关明显,可以用电导率值来指示不同种源抗冻性的强弱。种源所在地气象因子与各种源的表现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低温的影响上。种源所在地低温越低,保存率越高,受冻程度越小。原产地温度年较差越小,引种后保存率越低,受冻程度越大。降水量与引种地的冻害及保存率关系不大。不同种源生长与其原产地的地理纬度关系不大,呈现一种随摘要机变异现象。但与经度相关明显,随经度的增加,树高、胸径呈现下降趋势。 北纬26“以下的种源在河南引种,保存率为56.69%。26“以9“之间的种源,保存率为65.71%,29“以上的种源保存率为74.59%。说明分布区中部以南的种源在河南引种,气候条件对它的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分布区南部白花泡桐向北引种时,河南、陕西、山西及其以北地区属于极不适宜引种区,湖北、江苏、安徽等地虽然有白花泡桐天然分布,但同样受到气候条件影响,(也不适宜引种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分布区中部种源向北引种时,河南南部地区固始、南阳、平顶山、西峡、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市县比较适宜:在北部及西部地区则不适宜。白花泡桐分布区北部种源引种,河南南部属于适宜区、河南北部及陕西属于较适宜区。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与不同种源实际表现基本相符。3泡桐属种间杂交比较容易,但不同种间杂交得到杂种机率不一样。毛泡桐杂交可配性高,山明泡桐杂交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台湾泡桐正反交可配性差异明显,用作父本参与杂交时,较易得到杂种,用作母本进行杂交时成功率较低。杂种F1代与亲本相比,63.41%杂交组合出现杂种优势现象。毛泡桐X台泡桐和白花泡桐X川泡桐正反交后代同时表现出杂种优势,而兰考泡桐X白花泡桐、兰考泡桐x毛泡桐、兰考泡桐x川泡桐、毛泡桐X白花泡桐、毛泡桐x川泡桐以及毛泡桐x南方泡桐等则表现为一方有优势,而另一方则没有优势。但以泡桐杂种作为一方或两方亲本进行杂交,其少数杂交组合后代生长超过亲本,多数组合生长低于其亲本。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在苗高上差异明显,地径仅一般配合力和反交效应明显,特殊配合力差异不显着。 泡桐花的形态特征在单交组合后代上表现比较一致,复交后代多数性状出现分化。本研究发现,泡桐杂交组合,尊裂浅与浅杂交,杂种后代尊裂均为浅裂,深与浅杂交,杂种后代均为浅裂,浅与深杂交,杂种后代72.80k为浅裂,27.2%为深裂,而深与深杂交,16.7%为浅裂,83.3%为深裂。花尊开裂深度浅对深具有较明显的显性。在对花总梗的研究中,同样也发现总梗长对短也具有较明显的显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对花的综合行状分析中花序和果实在分析中起主要作用。4通过聚类分析,将泡桐划分为难接干、连续接干和非连续接干3种类型。连续接干类型在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小,但生长迅速、主干高、树型优美,是泡桐干形改良和选择的优良类型。5参试无性系是在不同条件下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但在相同立地及管理条件下,各无性系间生长表现差异明显。速生性最好是8508一2和14一13无性系,入选群体摘妄单株胸径和树高平均值为35.43cm和16.74m,分别比原始群体高出15.26%和13.49%。根据多性状综?

亓军红[2](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认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马跃,叶金山,潘启龙,劳庆祥,谌红辉[3](2017)在《越南白花泡桐引种试验初报》文中指出对广西凭祥市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引种的2年生越南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seem)Hermsl]幼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越南白花泡桐最适宜生长的是水肥条件较好的下坡,施用桐麸作为底肥能有效促进越南白花泡桐树高和胸径的生长。越南白花泡桐在广西凭祥市生长良好,种植潜力较大。

杭州植物园泡桐研究小组[4](1976)在《泡桐引种试验阶段小结》文中认为 泡桐是原产我国的速生树种之一。材质好、用途多、分布广、繁殖容易。大力发展泡桐是迅速解决我国木材缺乏的捷径,对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发展出口贸易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为了加速推广泡桐这一速生树种,我们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夏泽臻[5](2020)在《辽西地区新疆野杏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从新疆伊犁地区引种到辽宁省喀左县的新疆野杏为研究对象,对其苗期生长、光合生理及抗寒生理等指标进行观测,进而对引种适应性做出评价,以期为新疆野杏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类型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新疆野杏苗期生长在6月和7月分别达到生长高峰,8月趋于平缓。苗高、地径年生长量家系高于CK,无性系低于CK。新疆野杏叶芽萌动期比CK推迟15d,落叶期比CK推迟815d,家系生长期长于无性系210d,长于CK311d。苗高、地径月生长量与温度、光照分别呈显着、极显着正相关;叶芽萌动期、落叶盛期、落叶末期与温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苗期适应性家系强于无性系和CK,无性系低于CK,综合评价筛选出973号等14个家系和J941号等5个无性系苗期适应性较好。新疆野杏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月份既有单峰曲线,也有双峰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无性系7、8、9月净光合速率分别呈单峰、双峰、单峰型的日变化模式;家系分别呈双峰、双峰、单峰型变化;净光合速率峰值分别出现在8:0010:00和14:00。不同月份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模式整体与净光合速率趋于一致,气孔导度日变化模式以单峰曲线为主。8月各光合指标的均值最大,无性系J907号、家系930号各光合指标均值高于CK。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气孔导度呈显着正相关;地径生长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呈显着正相关。新疆野杏无性系一年生枝条木质部比率、木皮比、皮层比率可作为木质化程度和抗寒性鉴定的重要解剖结构指标。无性系木质化程度高于CK,家系木质化程度高于CK4低于CK3。低温胁迫的电导率变化呈“S”型上升曲线,在-30-35℃增幅较大。无性系和家系的LT50均高于引种地山杏。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为无性系高于CK,家系高于CK4低于CK3。综合筛选出抗寒性强的种质包括无性系J907号、J923号、J902号和家系953号、935号、949号。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所[6](1977)在《泡桐引种试验小结》文中提出泡桐是我国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它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用途广、繁殖容易、适 合桐农间作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大力种植泡桐,对于绿化祖国,促进农业稳产高产有显着效果。我省苏北平原发展泡桐生产潜力很大,我们必须大力提倡种植。为 了提供速生、优质、干形好、抗性强的泡桐新品种,我所从今年开始进行泡桐引种试验,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简报如下: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我所公墓山西北坡山脚下的苗圃地,由于山坡遮阴,终年日照时间偏短, 对泡桐生长有些影响。苗圃地地势平坦,为冲积性黄棕壤,质地偏粘,中壤质至重壤质, 呈酸性反应,PH6左右,由于长期耕种和施肥,土壤较肥沃,根据多次测定,有机质为2%左右,全氮0.1%,速效磷6PPM左右,速效钾45PPM。在圃地下方有水塘,雨季 在地表潜层水影响下,有临时积水现象。 根据本所所在地江宁县气象站资料,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七五年历年平均分月气象情

湖北省林科所试验林场[7](1979)在《泡桐引种试验初报》文中研究指明 泡桐是我国特产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它生长快,成材早,而且繁殖容易,木材质地好,用前广,经济价值高,又是我国的外贸物资之一。我省大悟县群众称泡桐为“傻树”,因为它活时傻长,湿时傻重,干时傻轻。泡桐的叶、花、果既可作药用,又是良好的饲料、肥料。泡桐适应性也较强,既宜在地下水位低、土壤疏松肥沃的平原四旁植树,又可在土层深厚湿润的山坡地造林。我省大部分地区群众早有栽培和利用泡桐的习惯,近几年来又有了新的发展。泡桐种类多,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各不相同。为了丰富我省泡桐资源,选定适宜本地区栽培的泡桐种类,我们自1975年开始,参加了全国泡桐引种协作组进行引

莎车县林业站[8](1978)在《莎车县关于泡桐区域性引种和推广工作小结》文中研究表明泡桐是我国最速生的用材树种之一.它的许多优良特性已被人们所了解,并引起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栽植泡桐的规模越来越大,根据我们对泡桐的认识,和本地区有利的自然条件,于一九七一年秋引进了泡桐,一九七五年春参加了全国泡桐科技协作小组,进行区域性引种试验,越冬试验,一九七七年春进行间作造林试验,一九七八年春进行农桐间作和进入农田防护林试验.

邓玉华[9](2019)在《大叶栎优良种源与家系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大叶栎在广西分布较广,除部分人工林以防火林带存在外,大部分为天然林,该树种生长快速,是重要的用材林树种之一。选择优良的大叶栎品种进行造林,对增加用材树种的多样性,改良林地土壤,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广西现有桉树在部分水源林地的改造有重要意义,既适应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从大叶栎的生长量来考虑,选择生长性状优良的大叶栎来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8个种源的生长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表明,种源间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性状存在显着的生长差异,在spss两两检验比较分析中采用邓肯多重范围检验(Duncan multiple-range test),分析表明广西平果种源在胸径、树高和蓄积的生长性状上表现最好,有三个性状与广西永福种源存在显着差异,有二个性状与福建明溪和广东兴宁的种源存在显着差异;其次湖南种源的胸径生长性状也与广东平远、广西永福和福建明溪的种源存在显着差异,但在树高和蓄积的生长性状上与其他种源差异不显着。(2)对50个家系的生长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表明,家系间存在显着差异,广西平果的PG07表现最好,胸径的生长性状与YF11等10个家系存在显着差异,蓄积的生长性状与PY02等11个家系存在显着差异;其次,广西平果的PG05、PG06和PG08家系、广西苍梧的CW04家系、广西融水的RS03家系也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性状,胸径、蓄积生长与PY04等多个家系存在显着差异。(3)在大叶栎的遗传力和遗传增益方面,大叶栎的种源与家系的遗传力均较高,种源的遗传力大于家系的遗传力,遗传力均达到80%以上;种源和家系的遗传增益均不高,遗传增益在110%以下的家系占多数。(4)在家系选择的综合系数计算中,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变异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主要性状的权重进行分配,经过对比分析认为主成份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所估算的权重较为合理;在综合系数的评定中,采用权重与性状平均值、性状遗传增益来统一量化评比系数,按照得分重新排序,并制作综合系数的条形图用于家系选择。(5)根据统一量化得到的综合系数进行图表分析,评定选择出7个优良家系,分别属于广西平果种源(家系号为PG05、PG06、PG07、PG08、PG09)、广西苍梧种源(家系号为CW04)和广西融水种源(家系号为RS03),入选家系占50个家系的14.0%;入选大叶栎最好的家系和最差的家系与家系总平均值比,平均胸径增加110.56%-24.72%,平均树高增加5.49%-6.50%,平均蓄积增加27.72%-58.42%;选择出来的家系性状表现与其他家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为下一步的选育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数据。

韩冰[10](2018)在《十五种百合在豫北地区引种调查试验》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百合的十五个品种进行引种试验,对其成活率,物候期,株高和茎粗,花朵性状以及采后种球的产量和繁殖特性调查记录。同时通过对八个百合品种进行区域性试验,试验内容主要包括调查生长情况,开花性状和种球繁殖情况。旨在为豫北地区发展百合生产中筛选几个优良品种,也为有关地区百合发展提供合适的品种组合或品种区划。研究结果如下:1.引种观察试验表明:(1)在豫北地区比较合适的引种品种有兰州,西伯利亚,索邦。在豫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土质条件下,三个品种都能正常的完成其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2)食用百合品种兰州的成活率是97.5%,花期天数为26天,花朵数为4-9朵,采后种球重量要比原种球大2.83g,种球繁殖系数也较高,抗病虫害能力较强。(3)东方系切花百合品种索邦的成活率是98.5%,花期天数为23天,花朵数为4-8朵,采后种球重量要比原种球大3.16g,种球繁殖系数也较高,抗病虫害能力较强。(4)东方系切花百合品种西伯利亚百合的成活率是97.5%,花期天数为25天,花朵数为2-6朵,采后种球重量要比原种球大4.90g,种球繁殖系数也较高,抗病虫害能力较强。三个品种的经济效益以及繁殖系数和抗病虫害要优于其他引种品种,可以在豫北地区进行推广。2.区域试验表明:(1)在浚县地区栽培品种中生长情况较好的品种有兰州、索邦、西伯利亚、木门。开花性状综合评分较高的品种有科沃尔、泰伯、木门。种球繁殖情况较好的品种有兰州、索邦、西伯利亚。(2)在淇县地区栽培品种中生长情况较好的品种有双子红和泰伯。开花性状综合评分较高的品种有科沃尔、泰伯、木门。种球繁殖情况较好的品种有双子红和泰伯。(3)在林州地区栽培品种中生长情况较好的品种有基铺和科沃尔。开花性状综合评分较高的品种有科沃尔、泰伯、木门。种球繁殖情况较好的品种有双子红和泰伯。综合可以看出,浚县地区种植情况最佳,其次淇县地区,再次是林州地区。

二、泡桐引种试验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泡桐引种试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泡桐遗传变异与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林木遗传资源
    2 泡桐遗传改良研究现状
        2.1 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护
        2.2 良种选育与推广
        2.3 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2.4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毛泡桐(P.tomentosa)的地理变异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种源间的生长差异
        3.2 种源形态特征差异
        3.3 不同种源的物候期
        3.3.1 物候期的差异
        3.3.2 不同种源物候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3.3.3 生长性状与物候期的关系
        3.4 生长性状的变异倾向
        3.5 毛泡桐的早期选择
        3.5.1 毛泡桐生长的早晚期相关
        3.5.2 不同树龄的遗传变化
        3.5.3 选择性状及选择效果
        3.6 种源划分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白花泡桐(P.fortuneii)引种试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田间调查
        2.3.2 电导率测定
        2.3.3 灰色关联度计算
    3 结果分析
        3.1 形态与生态学特性
        3.2 物候期分析
        3.2.1 不同种源物候期差异
        3.2.2 物候期的变异规律
        3.3 不同种源的引种差异性
        3.3.1 适应性差异
        3.3.2 抗寒性差异
        3.3.2.1 田间抗寒性差异
        3.3.2.2 受冻后的细胞膜透性差异
        3.3.2.3 田间冻害和室内测定的相关性
        3.4 冻害与自然分布区气候因子关系
        3.5 白花泡桐生长变异
        3.5.1 年生长过程
        3.5.2 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差异
        3.6 不同性状在种源间的变异
        3.6.1 生长的变异规律
        3.6.2 抗寒性的地理变异
        3.6.3 物候期与抗寒性
        3.7 地理种源的引种区划
        3.8 种源选择
        3.8.1 单因子选择
        3.8.2 综合性状选择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泡桐属的种间杂交
    1 前言
        1.1 杂交育种研究的意义
        1.2 杂种的生长优势利用
        1.3 杂种的抗逆性
        1.4 生物技术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数据采集
        2.4 计算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泡桐种间杂交的可配性
        3.2 杂种后代生长变异
        3.3 苗期杂种优势分析
        3.3.1 单交后代的杂种优势
        3.3.2 复交后代的杂种优势
        3.4 苗期配合力分析
        3.5 正反交效应
        3.6 杂种幼林生长差异
        3.7 杂种后代的花部性状变异
        3.7.1 花部性状的差异性
        3.7.2 花部性状的遗传变异
        3.8 泡桐杂种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9 泡桐优良杂种的选择
        3.9.1 不同组合的选择
        3.9.2 优良个体选择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泡桐干形改良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性状调查
        2.3.2 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接干的变异性
        3.2 不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3 干形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3.4 不同接干类型的划分
        3.5 不同接干类型间的差异
        3.6 不同接干类型的选择
        3.7 优良个体的选择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泡桐优良无性系选择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无性系的生长差异
        3.2 不同无性系的树冠性状变异
        3.3 无性系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3.4 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3.4.1 速生性选择
        3.4.2 优良干形无性系的选择
    4 小结
第七章 泡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种源的感病性
        3.2 不同种源丛枝病的地理变异
        3.2.1 白花泡桐自然分布区的发病情况
        3.2.2 枝病在不同种源间的变异
        3.3 丛枝病与物候期的关系
        3.4 丛枝病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3.5 不同无性系的感病性差异
        3.6 丛枝病感病的遗传分析
        3.7 抗病无性系在不同地点的表现
    4 小结
第八章 泡桐属木材性状的遗传变异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取样方法
        2.4 室内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个体内木材密度的遗传变异
        3.1.1 木材密度随干高的变化
        3.1.2 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
        3.1.3 枝材材性与主干材性的相关性
        3.2 基本密度的种间变异
        3.3 白花泡桐、毛泡桐木材密度的种内变异
        3.3.1 不同种源的密度差异
        3.3.2 不同种源密度的地理变异
        3.4 无性系间木材性状的遗传变异
        3.4.1 木材基本密度在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
        3.4.2 无性系间木材纤维变异
        3.4.3 木材干缩性在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
        3.4.4 木材吸水性在无性系间的变异
        3.4.5 木材颜色在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
        3.5 泡桐生长与木材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2)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3)越南白花泡桐引种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种子处理方法
        2.1.2 营造林方法
        2.1.3 选用肥料
    2.2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越南白花泡桐树高生长状况
    3.2 不同处理越南白花泡桐胸径生长状况
4 小结

(5)辽西地区新疆野杏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野杏概述
        1.1.2 野杏的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林木引种研究现状及适应性评价方法
        1.2.1 林木引种研究现状
        1.2.2 适应性评价方法
    1.3 杏属植物引种研究进展
        1.3.1 杏属植物引种现状
        1.3.2 杏属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1.3.3 杏属植物抗寒生理特性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引种新疆野杏苗期适应性评价
    2.1 种源地与引种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引种地与种源地气候比较
        2.3.2 引种新疆野杏出苗率和嫁接成活率
        2.3.3 引种新疆野杏苗期生长量
        2.3.4 引种新疆野杏物候期特性
        2.3.5 引种新疆野杏抗虫害能力
        2.3.6 引种新疆野杏苗期适应性评价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引种新疆野杏光合生理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引种新疆野杏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月变化
        3.2.2 引种新疆野杏蒸腾速率日变化、月变化
        3.2.3 引种新疆野杏气孔导度日变化、月变化
        3.2.4 引种新疆野杏光合生理指标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3.2.5 引种新疆野杏光合指标平均值的差异性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引种新疆野杏抗寒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1.3 引种新疆野杏抗寒性综合评价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引种新疆野杏枝条解剖结构
        4.2.2 引种新疆野杏枝条含水量
        4.2.3 低温胁迫下引种新疆野杏电导率变化
        4.2.4 低温胁迫下引种新疆野杏无性系抗寒生理特性
        4.2.5 引种新疆野杏抗寒性综合评价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9)大叶栎优良种源与家系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叶栎的特征与特性
        1.1.1 形态特征与分布
        1.1.2 生物学特性与适生环境
        1.1.3 要用途及发展前景
    1.2 林木良种选育研究现状
        1.2.1 林木遗传改良研究
        1.2.2 国内外种源试验研究
        1.2.3 广西当前大叶栎研究进展
    1.3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目的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不同种源/家系大叶栎的生长性状调查与分析
        2.3.2 不同种源/家系大叶栎的遗传差异比较
        2.3.3 不同种源/家系大叶栎的性状综合评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源/家系生长性状
        3.1.1 不同种源生长性状
        3.1.2 不同家系生长性状
        3.1.3 小结
    3.2 种源与家系遗传差异分析
        3.2.1 种源遗传力
        3.2.2 种源遗传增益与现实增益
        3.2.3 家系遗传力
        3.2.4 家系遗传增益与现实增益
        3.2.5 小结
    3.3 家系性状综合评定分析
        3.3.1 权重的选择分析
        3.3.2 优良家系的选择
        3.3.3 优良家系选择结果分析
        3.3.4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十五种百合在豫北地区引种调查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百合栽培概况
        1.1.1 百合分类与分布
        1.1.2 百合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1.1.3 百合栽培历史
        1.1.4 百合的价值
        1.1.5 百合发展现状
    1.2 引种的重要性
    1.3 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百合引种试验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品种百合成活率和物候期的观察
        2.2.2 百合生长情况调查
        2.2.3 百合开花性状调查
        2.2.4 百合种球采后性状调查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百合区域化试验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区域百合品种生长情况
        3.2.2 不同区域百合品种切花性状情况
        3.2.3 不同区域百合品种种球繁殖特性调查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泡桐引种试验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泡桐遗传变异与改良研究[D]. 茹广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4(02)
  • [2]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越南白花泡桐引种试验初报[J]. 马跃,叶金山,潘启龙,劳庆祥,谌红辉. 林业科技通讯, 2017(10)
  • [4]泡桐引种试验阶段小结[J]. 杭州植物园泡桐研究小组. 浙江林业科技, 1976(04)
  • [5]辽西地区新疆野杏引种适应性研究[D]. 夏泽臻.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泡桐引种试验小结[J].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林业科技资料, 1977(04)
  • [7]泡桐引种试验初报[J]. 湖北省林科所试验林场. 湖北林业科技, 1979(02)
  • [8]莎车县关于泡桐区域性引种和推广工作小结[J]. 莎车县林业站. 新疆林业, 1978(04)
  • [9]大叶栎优良种源与家系选择研究[D]. 邓玉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十五种百合在豫北地区引种调查试验[D]. 韩冰.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5)

标签:;  ;  ;  

泡桐引种实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