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林价格的构成

浅谈人工林价格的构成

一、试论人工林立木山价的构成(论文文献综述)

田明华[1](2002)在《中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但长期以来,人类虽然逐步认识到了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的重要性,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持和发展森林的公益功能,但是不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森林资源都没有正确合理地纳入经济运行体系当中,突出表现为森林资源的大幅度毁灭和人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必须全面认识森林资源的功能和价值,重新构造森林资源的利用体系和利用机制。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今天,如何将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重构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林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该文第一大部分,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回顾了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森林资源从无价值到有价值的认识历程,批判了当前几种自然资源价值论,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释森林资源的价值,讨论了其价值形成与价值量决定和价值分摊与补偿,为解决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文第二大部分,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认为总体上我国森林资源生产和再生产存在投入不足、产出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均衡等问题。该文还对不同时期我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考察体制因素对森林资源投入产出的影响。该文还选取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林业生产的十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这些案例基本涵盖了我国主要林业地区的主要树种。同时归纳了生态林业生态效益经济计量的理论和方法,选取了我国主要的林业生态工程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计量和评价。由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我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有了明确认识。该文第三大部分,讨论了森林资源的经济学特性及对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影响,对影响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难点如培育生产周期长、外部性、产权等问题做了重点分析。在总结归纳国内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理论基础上,对我国林业进行了基本定位,认为市场机制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分类经营是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必由之路。该文第四大部分,对当前我国主要林业政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其中包括林业税费政策、森林采伐限额政策、林地林权政策、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政策、全民义务植树政策等,对各项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外做法,结合我国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最后该文在前几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构造了我国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制度框架,包括商品林业运作制度框架和生态林业运作制度框架,对商品林业建设提出了取消商品林的采伐管理制度,落实产权,放开商品林经营;推进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开放林地市场;改革价格与税费制度,减轻森林经营者的负担;提高林业补贴,加大国家对林业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和用好银行的贷款,拓展商品林业对外融资渠道;放手发展非

刘俊昌[2](2002)在《林业产值的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林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森林为经营对象,为进行森林经营利用而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部门。它既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又承担着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具有产业和事业的双重使命。准确和全面地计算林业的产出,对确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地位和正确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林业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林业产品产量,是反映林业生产成果的重要经济指标。它也是反映林业生产水平、评价林业生产成果、确定林业生产发展规模和速度及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经济指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产值计量和分析方法研究不够,一直沿用一九六零年的林业产值统计方案,使得林业产值的计算结果未能反映林业生产的实际成果,也没有真实的反映出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改革现行的林业产值计算方法,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林业产值计量和分析体系,已成为林业经济研究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林业产值计量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林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林业包括人工培育森林(即所谓的营林业)和对森林的开发及利用(即森林工业)。狭义的林业仅指营林业。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从狭义林业概念出发来研究林业产值问题,但也涉及到了木材采运的产值问题,从而形成了作者的大林业产值核算体系,即从种苗、造林开始到木材采伐为止的产值核算范围。考虑到时间和精力的局限,在产值的核算内容上本文仅局限在直接物质产品的价值核算,而没有涉及森林的生态效益的核算。 本文以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林业产值的基本核算体系,在借鉴国外林业产值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对一九六零年林业产值计算方案、一九八八年“新林业产值计算方法”和一九九四年“新林业产值计算方案”的功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林业总产值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提出了用材林总产值、经济林和薪炭林总产值、防护林总产值、特用林和竹林总产值和育苗总产值的计算方法,并对木材采伐总产值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大林业总产值计算方法和核算体系。根据所设计的产值计算方法,以现有的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和林业统计资料为基础,在国家层面上试算了林业总产值。通过试算发现了现有统计资料与所设计的林业产值计算方法的不协调之处。提出了改进林业统计资料发布的内容和形式及建立官方和民间相结合林业统计体系的建议和设想,以便全面和准确地进行林业产值核算。最后对林业总产值的实际应用分析进行了探讨。

杨文杰[3](2006)在《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是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西北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森林培育是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森林问题的根本是森林培育问题,而森林培育的动力和源泉是森林培育主体的积极性,抓住森林培育主体积极性便是抓住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因此,森林培育激励机制是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本文应用市场经济、激励、林业经济学、产权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从分析森林培育的基本过程及其特性入手,结合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现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森林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森林培育的激励机制体系。本研究为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持和提高该地区森林培育积极性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全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森林培育的过程及其经济学特性。阐述了森林资源、森林资产的概念;分析了森林资产的特性,认为森林资产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外,还是一种特殊商品,论文分析了其特殊性;阐述了森林培育的概念及其经济学特性。第三章,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现状及问题。介绍了西北地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分析了西北地区森林资源的现状与特点,总结了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认为西北地区森林培育问题,除了自然、历史原因外,主要原因是营林主体的积极性问题,文章通过西北地区营林主体积极性调查表结果分析,概括出影响营林主体积极性的四大因素,并且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分析了这些因素形成的机理;本章为构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指明了目的和方向,在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章,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林权流转机制。市场机制是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的基石。针对森林产权残缺和缺乏流转机制的问题,把市场机制引入森林培育行为之中。论述了森林产权流转的意义;研究了森林产权制度创新的内容;阐述了森林资产的价值机制;总结了林权流转的类型与形式,提出了林权流转按主体分类的10种类型;阐述了林权流转的原则和林权流转中的林木管护形式;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市场化的思路。第五章,西北地区森林培育主体利益保障机制。森林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特性,其培育具有外部性,需要国家和社会对森林培育予以生态效益补偿和实行优惠的林业税费政策,森林培育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且培育周期长,因此,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需要森林保险,而我国现有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林业税费政策和森林保险政策还不

陈太山,任恒祺,翟中齐[4](1980)在《试论人工林立木山价的构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立木山价是人工林价值的货币表现。我国解放后培育的人工林,有的已进入主伐,有的也将陆续进入主伐。山价正确与否对森林资源的再生产、人民公社和国营林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木材成本、木材的节约和浪费等均有重大的影响。我国是个少林国家,森林资源少,

钱滕[5](2010)在《林价研究进程探讨和现阶段我国人工林林价求算》文中提出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为指导,对国内外林价进程进行研究和探讨,对诸多的林价计算方法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归类,针对我国人工林资源特点和林业生产发展需要,基于孔繁文先生的序列林价计算方法,确立以营林生产成本、林地地租、投入资金利息、投入资金利润、营林投入变化、税费为因素,构建了现阶段林价求算公式。通过对实例(杨树、桉树人工林)价格的求算表明,该公式包含的因子全面,各因子取值简便、可行,符合当前林业生产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求算出的人工林林价和实际交易值接近,可作为人工林资源价值判别的主要依据,能为林业生产和发展服务。

李向玉[6](2015)在《生计、生态与秩序 ——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文中研究说明自古以来,贵州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沟壑纵横,山多田少,属典型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民间更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谚语,艰苦的自然条件使苗侗民族只能靠山吃山,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发展经济。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气候温润多雨,河流密布,在明清之际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杉林。杉木被发现后随即而来的皇木征派,引发了以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大规模木材贸易。皇商、民商及外省失地农民相继涌入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从事杉木贸易与种植,在清朝中后期形成了木材贸易的高峰。木材作为大宗商品,笨重又耗力,陆路运输仅可作短途转运,不能成为首选的外运方式;而清水江、都柳江、(?)阳河及其流域,支流众多,形成了密集的水路网络,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适宜林木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和林农高超的林木种植、管护技术,也成为人工营林之后的林业经济发展重要条件。在前期人工营林的基础上,贵州东南部地区林农对当地土壤适合种植何类林木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经过林农不断的探索完善,林木种植时不再单一种植杉树;林农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对种类繁多的经济林品种也加以选择,使各类林木适应当地具体情况灵活种植。近代以来,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的林木种植、贸易、林副产品规模在贵州省内均居首位,林业经济也促进了流域内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与文化密切相关,互相促进。民国以前,苗侗民族为无文字民族,沿习刻木以记事的传统;林业契约虽用汉字书写,但属典型的苗(侗)音汉字。在近代林业经济繁盛时期,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对贸易中稍纵即逝的商机把握,交易的智慧更直接决定了获取财富的多寡。在人工营林过程中,民众对文字的重视内化为追求财富的一种方式,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逐渐兴起兴学育人的高潮。林农多为栽手或地主,维系林木、林地权属的只有一纸契约,契约遗失就意味着在纠纷争议时可能丧失山地林木。林农对起到权属证明作用的契约都仔细加以保管。自明至民国时期,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遗存了大量与林业经济相关的契约文书。民众的契约意识及订约习惯得以不断强化。教育在开启民智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思维禁锢。在对内与对外之间,纠纷进一步复杂化;平衡与失和,滥诉与缠诉同时并存于纠纷解决过程之中。新旧制度交替之际,在林业经济影响之下的民族村寨内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在区域治理方式及社会秩序方面。清朝前期,清政府对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延续明朝政策,实行土流并治,以土官为主,亦设流官;但土司的封闭割据和违法乱政严重影响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为此,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以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林业经济区纳入到中央统一决策中去。改土归流过程中的用人不当和激进措施,引发了当地部分土司和苗民反抗。在武力镇压苗民起义及改土归流结束后,出于稳定西南诸省的长远战略考虑,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疏浚清水江、都柳江河道。大规模的疏浚河道为杉木顺利外运拓宽了通道,同时改土归流的成功推行也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清水江流域在经济、政治上与全国连为一体。随着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木材贸易的丰厚回报激发了民众挖土栽杉的积极性,人工造林蔚然成风。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外省人口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土地兼并,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区域内更加突出,引发了咸同年间持续不断的苗民起义。近二十余年的苗民起义阻碍了木材贸易的发展,导致杉木大量积压,严重影响了山客、水客利益及底层民众的生活。苗民起义被镇压后,土司势力被基本摧毁殆尽,大量田土荒芜,民生凋敝。山客趁机购进山林,扩大林业的经营规模;清政府也通过实施屯军、招抚流亡苗人、保甲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恢复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经济。战争期间为军事需要修路架桥,也为林业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保障林业经济各方参与人的利益,在人工林发展初期当地民众就充分发挥地方性规约加以规范约束。注重村寨内部制约与文书格式的不断调整,遵从“官有律条,民有禁约”的原则加以防范和治理。由于人工营林的特殊性,只有通过连片种植、适时间伐或全伐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囿于土地规模及地形限制,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内,林木种植形式普遍采取家族共有的股份经营传统。在人工林兴起的初期和中期,林地家族共有,林木按份持有是常见的杉林所有权形式。林木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进而作为生计来源,就要遵从一定的秩序,防止交易纠纷发生,降低贸易的成本和风险。在林木种植时,栽手与地主根据地块大小及离河远近划分收益比例,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林木、林地转让时,凭中的选任与制约,加之村寨内部的特殊调节方式,均有效地规范了生产环节的内部秩序。契约文书与地方性知识相结合,通过文字的形式保障交易安全。水路、陆路运输林木都存在一定的运输风险,因此,在木植流失与田土损坏方面也有对应的调控措施。在林业经济的长久有序发展方面,民众将生态保护与生计方式的选择有机结合。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苗侗民众受自然环境制约,更出于生计的需要,非常重视生态保护。民众以栽杉种树为业,将以林木为主的生产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生活环境的外在因素与生计相结合,是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苗侗民众应对生态的生计策略。世居于此的苗侗民众充分利用特殊自然条件,砍伐原始林木,合理开发林业副产品,在原始林砍伐殆尽之际,又自发走上挖山栽杉的人工营林之路。围绕清水江流域杉木贸易形成的产、供、销木材贸易圈,使清水江流域由封闭型的自然经济融入到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连为一体。近代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苗侗民族以林业生产为主的生计方式与林业发展紧密相连,林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制约了林业发展。由原始林转向人工林、大量林业契约反映出苗侗民众对林业的认知由浅入深,完整地再现了苗侗民族取林、用林、靠林、爱林、护林的生活方式和生态保护意识。民族生计方式融入到林木的生产和对林业的保护之中,使林木的生长和地区的发展相结合,反映了苗侗民族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与此同时,以徽商为代表的皇商与各地商人群体不仅带来了资本、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也带动了偏处西南一隅的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开发。林业经济的兴起,深刻影响了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木材贸易的繁盛促使了清水江及都柳江沿岸早期市镇的形成。以林为主的生计方式和木材贸易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以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契约型社会”建立。

文宗杰[7](1986)在《国营林场林木资产及立木成本核算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一) 国营林场是作为国家永久性用材林基地而投建的,肩负着培育后续森林资源,不断为我国“四化”建设提供木材的光荣任务。 作为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对投资资金的使用情况,有必要作出正确、及时、完整、系统、连续的核算,进行控制监督,并全面考核投建成果,评衡得失,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制定改革措施作出决策。故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工作,在林场内部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又由于投建林场的资金,最多最主要的部份是用于造林营林的,形成为山上的林木,这就是林场的林木资产。所以对形成林木资产的成本核算,在林场整个核算工作中又占有特

姚顺波[8](2005)在《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林业建设加快林业跨越式发展,建设秀美山川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及现代林业经济理论,分析非公有制林业制度障碍的形成和机理,以财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成本—收益为主线,界定非公有制林业补助和非公有制林木补偿的概念和范畴,按照市场经济效率原则,建立一套符合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制度,为消除非公有制林业制度障碍,协调非公有制林业和公有制林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全文共由8 章内容构成第1 章,导言。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界定了研究范围,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了研究思想、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 章,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概述。本章主要界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内涵、外延,介绍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说明了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意义;介绍了制度及制度创新的概念、制度的功能和制度创新作用、制度创新的程序及方法,分析了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的阻碍及制度创新的内容。第3 章,现行非公有制林业制度梳理。本章对现行影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主要制度进行了简要分析,目的是为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做一铺垫。首先介绍了非公有制森林限额采伐制度的由来,评述了实施限额采伐制度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指出限额采伐制度违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其次分析了非公有制林业税费制度,简要介绍了我国现行的林业税费种类及其征收比例,指出林业税费太多, 致使营林生产无利可图,导致林业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无法流向林业生产,主张借鉴国外林业税费政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税收制度。分析了非公制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介绍了我国目前试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指出目前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忽视了非公有制林业的补偿。我国应根据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出激励性非公有制林业补偿制度。最后对林业投资制度进行了评价,介绍了我国林业投资制度历史、现状,分析了林业投资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公益林建设以政府

吕勇[9](2004)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它是以价值量为核心的管理,是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的拓展和延伸,将森林资源实物量管理转化为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将事业型运作机制转变为经营型运作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加强森林资源监管的重要环节。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关键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的评估。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根据特定的目的、遵循社会客观经济规律和公允的原则,按照国家法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以统一的货币单位,对具有资产属性的森林资源实体以至预期收益进行的评定估算。它是评估者根据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的实际情况,所掌握的市场动态资料和对现在与未来进行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资产所具有的市场价值进行评定估算。 本研究以湖南省国营黄丰桥林场为对象,首次提出将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中,综合运用专家系统知识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构建国营林场或县级区域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提出了以中国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特别是二类资源清查系统为基础,构建中国森林资源核算与绿色GDP系统的设想。 研究中分别优势树种(组)建立了生长动态预测模型,提出了利用连年生长量模型实现各优势树种(组)的主要测树因子的更新。首次提出了林分胸高断面积连年生长量G的预测模型:G=2 D*G/D;首次对9种林分蓄积量测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适用的测树用表或数学模型的情况下,最精确的测定方法是等株径级标准木法;在有适用的测树用表或数学模型的前提下,最精确的测定方法是形高表法。 基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数据库,建立了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的分类系统,提出了相应的分类指标体系。改进了现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指出重置成本法仅适用于间伐前的幼林林的林木资产评估;收获现值法则适用于间伐后的中幼林的林木资产评估,提出了楠竹林资产评估的新方法;同时提出了国营林场各种森林资源类型的资产评估方法,并建立了对应的资产评估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以湖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处理系统为基础,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过程等专家知识建立专家知识库,编辑推理机,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解决了大面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问题,使得构建中国森林资源核算与绿色GDP系统成为可能。

王心同[10](2008)在《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生态效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这直接导致了“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成为21世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为加快林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其中充分肯定了林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由于林业既可以是一种天然资源,也可以进行人工培育,既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也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林业资源的培育,既不可能仅仅靠市场来完成,也不必完全由政府来承担。但在林业经济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对林业进行支持和调控。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基本理论、政策学、林业系统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借鉴,同时借鉴森林经营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的林业经济政策展开研究。本研究基于林业发展,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主要林业经济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我国林业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提出了实施上述林业经济政策的具体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基于我国林业发展状况,对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发展的影响,林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林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等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对我国的林业产权改革政策、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政策、林业流通和市场化政策、林业税费政策、林产品贸易政策、林业重点工程政策、封山育林政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等主要的林业经济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并对这些政策在林业发展中所发挥的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设计我国林业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并提出促进林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系统梳理了我国的林业产权改革政策、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政策、林业流通和市场化政策、林业税费政策、林产品贸易政策、林业重点工程政策、封山育林政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主要的林业经济政策,并对这些林业经济政策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评价;(2)设计了包括林业产业政策、林业财政政策、林业税费扶持政策、林业产权和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林业贸易政策和林业国际化政策等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3)提出了在现阶段具有现实操作性、推动我国林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林业财政投入、产权改革、国际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等具体政策措施。

二、试论人工林立木山价的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人工林立木山价的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中基本概念与相关范畴辨析
        1.2.1 森林资源
        1.2.2 森林资源资产
        1.2.3 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与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
2 森林资源价值论
    2.1 森林资源的功能
        2.1.1 森林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
        2.1.2 森林环境在人类发展中的功能
    2.2 森林资源的价值
        2.2.1 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研究的回顾和评价
        2.2.2 人类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的回顾
        2.2.3 自然资源价值论暨森林资源价值论的理论依据
3 我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分析
    3.1 我国森林资源总体投入产出分析和评价
        3.1.1 我国森林资源生产和再生产投入不足
        3.1.2 我国森林资源生产和再生产产出效率低下
        3.1.3 我国森林资源生产和再生产投入产出不均衡
    3.2 我国不同时期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分析和评价
        3.2.1 计划经济时期(1950~1981)
        3.2.2 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82~1991)
        3.2.3 转向市场经济时期(1992~)
        3.2.4 我国不同时期森林资源投入产出的共同特征
    3.3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商品林业投入产出典型案例分析
        3.3.1 商品林业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3.3.2 商品林业典型案例分析评价
    3.4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生态林业投入产出典型案例分析
        3.4.1 生态林业生态效益经济计量的理论和方法
        3.4.2 生态林业典型案例分析评价
4 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对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影响
    4.1 森林资源的经济学特性及影响
        4.1.1 森林资源的经济属性
        4.1.2 森林资源的分类方式
        4.1.3 森林资源的经济学特点
    4.2 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难点分析
        4.2.1 关于木材培育生产周期长的经济分析
        4.2.2 关于森林资源经营外部性的分析
        4.2.3 关于我国森林资源产权问题的分析
5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模式选择
    5.1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理论概述
        5.1.1 世界主要森林资源经营理论
        5.1.2 我国主要森林资源经营理论
    5.2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模式选择
        5.2.1 我国林业的基本定位
        5.2.2 市场机制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
        5.2.3 分类经营是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必由之路
6 当前我国主要林业政策分析与评价
    6.1 林业税费政策
        6.1.1 我国林业税费概况
        6.1.2 我国林业税费政策评价
    6.2 森林采伐限额政策
        6.2.1 我国森林采伐限额政策概况
        6.2.2 我国采伐限额政策评价
    6.3 林地林权政策
        6.3.1 我国林地林权政策概况
        6.3.2 我国林地林权政策评价
    6.4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政策
        6.4.1 我国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政策概况
        6.4.2 我国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政策评价
    6.5 全民义务植树政策
        6.5.1 我国全民义务植树政策概况
        6.5.2 我国全民义务植树政策评价
7 我国森林资源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制度框架
    7.1 商品林业运作制度框架
        7.1.1 商品林业运作基础框架
        7.1.2 商品林建设的制度创新
    7.2 生态林业运作制度框架
        7.2.1 生态林业运作基础框架
        7.2.2 生态林建设的制度创新
8 结论
附录1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商品林业投入产出典型案例分析
    9.1 广西省来宾县桉树速生丰产林投入产出分析
    9.2 广东省平岗林场马尾松短轮伐集约经营投入产出分析
    9.3 福建省莱舟林业试验场杉木林经济效益分析
    9.4 福建闽北地区营造杉木林效益分析
    9.5 福建国有顺昌埔上林场杉木、马尾松、木荷人工用材林投入产出分析
    9.6 福建南平葫芦山国有林场湿地松人工林动态的经济效益分析
    9.7 江西省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9.8 浙江省杉木、马尾松、火炬松世行贷款项目林经营的投资及效益分析
    9.9 浙江开化县“国家造林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9.10 浙江富阳、临海黑杨派新无性系工业用材林经济效益分析
    9.11 河北魏县杨树速生丰产林经济效益分析
    9.12 辽宁省“国家造林项目”落叶松集约经营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
    9.13 辽宁西部杨树经济效益分析
    9.14 黑龙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培育经济效益分析
    9.15 黑龙江红松人工种子林、用材林培育的经济效益分析
    9.16 黑龙江小黑杨纸浆林经济效益的研究
附录2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生态林业投入产出典型案例分析
    10.1 我国四个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计量
    10.2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的计量与评价
    10.3 长江中上游生态林业工程涵养水源效益计量的研究
    10.4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经济效益、面临困难及其对策分析
    10.5 黑龙江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综合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评价
    10.6 山西中阳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投入与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林业产值的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林业产值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 林业产值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的目的
    2.2 林业产值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的意义
        2.2.1 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改善林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2.2.2 保证森林资源的再生产,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3 正确评定林业的经济效益
        2.2.4 完善和充实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2.5 有利于对林业经济运行进行及时和正确的调控
        2.2.6 有利于与世界接轨,实现统计信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3. 林业产值的理论及概念体系
    3.1 林业产值的概念
    3.2 林业产值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3.3 林业产值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3.4 林业产值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的概念体系
        3.4.1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
        3.4.2 林业产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3.5 林业产值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的范围
4. 国外林业产值的研究与应用
5. 我国林业产值的研究现状
    5.1 建国以来我国林业产值研究情况
        5.1.1 一九六零年方案
        5.1.2 一九八八年“新的林业产值计算方法”
        5.1.3 一九九四年“新林业产值计算方案”
    5.2 三个产值计算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一九六零年方案的主要问题
        5.2.2 一九八八年方案的主要问题
        5.2.3 一九九四年方案的主要问题
    5.3 进一步深化产值研究的迫切性
        5.3.1 产值研究是重要的基础性研究
        5.3.2 林业产值研究是林业企业管理现代化、林业计划和国民经济核算科学化的前提
        5.3.3 林业产值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5.3.5 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6.林业总产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和设计
    6.1 林业的概念和分类
        6.1.1 林业的概念
        6.1.2 林业与工农业的区别
        6.1.3 林业的分类
    6.2 林业总产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6.2.1 林业总产值的概念
        6.2.2 林业总产值的一般计算方法
    6.3 用材林总产值计算方法的设计
        6.3.1 用材林的概念、计算范围和对象
        6.3.2 分龄组是计算用材林生长量总产值的科学方法
        6.3.3 用材林按净增长量计算总产值
        6.3.4 用材林净生长量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6.3.5 成熟林林价
        6.3.6 中龄龄和幼龄林林价
        6.3.7 枝条、松脂、农产品总产值
    6.4 经济林、薪炭林总产值计算方法的设计
        6.4.1 经济林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6.4.2 薪炭林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6.5 防护林总产值计算方法的设计
        6.5.1 防护林的概念
        6.5.2 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护岸林总产值计算方法
        6.5.3 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和护路林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6.6 特用林、竹林林业总产值计算方法的设计
        6.6.1 种子园和母树林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6.6.2 实验林、自然保护区、风景林等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6.6.3 竹林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6.7 育苗总产值计算方法的设计
        6.7.1 计算育苗总产值的必要性
        6.7.2 苗木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6.8 木材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6.8.1 计算木材总产值的必要性
        6.8.2 木材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7. 林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7.1 林业增加值的概念
    7.2 林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7.2.1 生产法
        7.2.2 分配法
8. 林业总产值的实际计算与分析
    8.1 我国的森林资源现状
    8.2 用材林林业总产值
        8.2.1 各龄组用材林净生长量
        8.2.2 林价
    8.3 经济林、薪炭林总产值
        8.3.1 经济林总产值
        8.3.2 薪炭林总产值
    8.4 防护林林业总产值
        8.4.1 防护林营造工程总产值
        8.4.2 防护林成林抚育工程总产值
    8.5 特用林、竹林林业总产值
        8.5.1 特用林总产值
        8.5.2 竹林总产值
    8.6 育苗总产值
9. 改进我国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议和设想
    9.1 改进林业统计资料发布的内容和形式
        9.1.1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统计资料发布渠道
        9.1.2 建立无偿和有偿提供信息资料相结合的林业统计体系
        9.1.3 建立既能提供历史统计数据又能提供短期统计预测的体系
        9.1.4 改革现有的对外发布林业统计资料年鉴和资源清查的指标体系
    9.2 建立官方和民间相结合的林业统计体系
10. 林业产值分析与应用
    10.1 林业发展水平分析
    10.2 林业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分析
    10.3 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10.3.1 林业发展现阶段产业结构的分析
        10.3.2 林业产业内产业间均衡分析
    10.4 林业经济效益分析
11. 体会与建议
    11.1 体会
    11.2 建议
附录 1: 农业总产值计算方案
附录 2: 林业产值改革试算方案
附录3:新的林业产值计算方案(1994)
附录4:林业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布置《林业总产值试点方案》工作的通知
    林业总产值试点方案(1997)
附录5:林业总产值计算方案(1997)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森林培育的过程及其经济学特性
    2.1 森林资产及其经济学属性
    2.2 森林培育的基本过程
    2.3 森林培育的经济学特性
第三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现状及问题
    3.1 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状况
    3.2 西北地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3.3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3.4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主体营林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
    3.5 森林培育问题的制度根源
第四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林权流转机制
    4.1 林权流转对森林培育的意义
    4.2 森林培育中的林权制度创新
    4.3 森林资产价值评估
    4.4 林权流转及其类型
第五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主体利益保障机制
    5.1 森林培育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5.2 森林培育税费激励机制
    5.3 森林培育保险机制
第六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投资激励机制
    6.1 我国林业投资的历史回顾
    6.2 我国林业投资的经验与问题
    6.3 国外森林培育投资政策及其借鉴
    6.4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投资机制创新
第七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精神激励机制
    7.1 重新认识和审视森林
    7.2 森林培育精神激励的机理
    7.3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精神激励机制创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林价研究进程探讨和现阶段我国人工林林价求算(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价理论和概念
2 国内外林价研究进程和探讨
    2.1 国外林价研究
    2.2 我国林价研究
    2.3 国内外林价研究探讨
3 现阶段我国人工林林价的求算
    3.1 林价构成因素
    3.2 林价计算公式
    3.3 林价公式中参数取值
    3.4 林价求算
    3.5 本研究林价求算与当前实际比较
4 总结和讨论

(6)生计、生态与秩序 ——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及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一)、史料整理方面
        (二)、学术研究方面
        (三)、相关研究启示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内容
        (一)、篇章结构
        (二)、研究不足及学术创新
    五、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近代林业经济的发展和规模
    第一节 林业经济依托的河系流域
        一、清水江流域
        二、都柳江流域
        三、(?)阳河流域
    第二节 人工营林的新发展
        一、对土壤的新认识
        二、对气候的新认识
        三、管护技术提高
        四、政府支持推动
    第三节 林业经济规模
        一、林木种植规模
        二、林木贸易规模
        三、林副产品规模
        四、林副产品加工
        五、林木商品税收
第二章 社会秩序稳定与林木采伐
    第一节 晚清前后的区域和社会
        一、区域治理的方式
        二、河道疏浚
        三、林木采伐与种植
    第二节 咸同苗民起义后的林业经济
        一、林业规模经营范围扩大
        二、修整道路便利林木运输
    第三节 当江制度弱化与瓦解
        一、当江制度的弱化
        二、徽商与清水江木材贸易
第三章 林业经济与秩序
    第一节 林木种植秩序
        一、林地、林木所有权
        二、地主与栽手的权利义务
        三、地主与栽手的分成比例
    第二节 林业交易秩序
        一、凭中的制约作用
        二、村寨内部的纠纷调节机制
        三、契约文书内容对纠纷的防范
    第三节 林木运输秩序
        一、林木运输方式
        二、林木运输风险
    第四节 林业经济的纠纷解决
        一、民众契约意识及订约习惯
        二、林业纠纷的内部解决
        三、林业纠纷的外部化解
第四章 林业经济与生态
    第一节 林业生产中的生态观
        一、林木种植中的生态
        二、林木保护
    第二节 林业生计与生态
        一、契约反映的林业生产
        二、林木销售价格
        三、林木种植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林木采伐禁忌
        一、采伐时间选择
        二、采伐对象选择
        三、林木采伐禁忌
        四、林木放排禁忌
    第四节 林木保护中的生态观
        一、封山育林
        二、防火防盗
第五章 林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一节 文化教育及社会公益的发展
        一、书院、科考与办学经费
        二、义渡、补路与修井
    第二节 多民族融合的村落社会
        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二、祠堂兴建与族谱编修
        三、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民族融合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婚姻家庭变迁
        一、苗侗妇女人身权利变革
        二、文书所见的婚姻继承纠纷
        三、分关文书反映家庭财产变化趋势
    第四节 风水观念与墓地纷争
        一、风水观念影响下的林木蓄积
        二、墓地纷争的防范与化解
    第五节 早期市镇形成及发展
        一、清水江及都柳江沿岸经济
        二、在码头基础上形成早期市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8)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理论综述
        1.3.1 国外非公有制林业制度研究综述
        1.3.2 国内非公有制林业制度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
第二章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概述
    2.1 非公有制经济
        2.1.1 非公有制经济内涵
        2.1.2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
        2.1.3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2.2 非公有制林业
        2.2.1 非公有制林业内涵
        2.2.2 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形式
        2.2.3 非公有制林业的特点
        2.2.4 非公有制林业的作用
    2.3 制度创新
        2.3.1 制度的内涵
        2.3.2 制度创新的内涵
        2.3.3 制度创新的过程
        2.3.4 制度创新的方法
第三章 现行非公有制林业制度梳理
    3.1 非公有制林业采伐制度
        3.1.1 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概况
        3.1.2 我国采伐限额制度评价
    3.2 非公有制林业税费制度
        3.2.1 我国林业税费概况
        3.2.2 我国林业税费制度评价
    3.3 非公有制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3.3.1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概况
        3.3.2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分析与评价
    3.4 非公有制林业投资制度
        3.4.1 林业投资制度简况
        3.4.2 我国林业投资制度评价
第四章 国外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借鉴
    4.1 美国私有林业制度
        4.1.1 美国的森林资源状况
        4.1.2 美国私有林业制度
        4.1.3 借鉴
    4.2 瑞典私有林业制度
        4.2.1 瑞典私有林发展
        4.2.2 瑞典私有林业制度
        4.2.3 借鉴
    4.3 韩国私有林制度
        4.3.1 韩国私有林现状
        4.3.2 韩国私有林业制度
        4.3.3 借鉴
    4.4 日本私有林业制度
        4.4.1 日本私有林概况
        4.4.2 日本私有林制度
        4.4.3 借鉴
    4.5 小结
第五章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框架
    5.1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的原则
        5.1.1 保护私有财产原则
        5.1.2 放松管制原则
        5.1.3 效率原则
    5.2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需求
        5.2.1 林权制度需求
        5.2.2 非公有制林业融资制度需求
        5.2.3 非公有制林业激励制度需求
    5.3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框架
        5.3.1 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5.3.2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
        5.3.3 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的措施
第六章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制度创新
    6.1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概述
        6.1.1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内涵
        6.1.2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的特征性
        6.1.3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的作用
    6.2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制度评价
        6.2.1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中林业产权制度现状评价
        6.2.2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的采伐政策与木材的流通政策现状评价
        6.2.3 林业税费制度现状评价
        6.2.4 林业投入政策现状评价
        6.2.5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制度综合简要评价
    6.3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制度创新理论——非公有制商品林市场化
        6.3.1 非公有制商品林定位——产业化
        6.3.2 非公有制商品林模式——林工结合
        6.3.3 非公有制商品林生产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
        6.3.4 非公有制商品林产业化经营体系
        6.3.5 非公有制商品林产业化经营措施
    6.4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制度创新理论—激励性林业管制
        6.4.1 管制的基本理论
        6.4.2 林业管制的历史现状、弊端
        6.4.3 激励性非公有制商品林管制模式
    6.5 内部收益率与林业补助
        6.5.1 非公有制造林项目内部收益率
        6.5.2 非公有制商品林业补助
    6.6 非公有制林业投资制度
        6.6.1 非公有制林业投资制度的基本原则
        6.6.2 林业资本市场体系
第七章 非公有制公益林业制度创新
    7.1 非公有制公益林概述
        7.1.1 非公有制公益林业内涵
        7.1.2 现行非公有制公益林业制度评价
    7.2 非公有制公益林制度创新理论:公益林生产市场化
        7.2.1 社会对生态公益林的需要
        7.2.2 在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7.2.3 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式
        7.2.4 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的几个相关问题
    7.3 非公有制公益林制度创新理论:公益林补偿
        7.3.1 非公有制公益林补偿的理论依据
        7.3.2 公益林的价值构成与实现
        7.3.3 公益林可行的补偿机制与模式
        7.3.3 生态公益林价值评估方法
        7.3.4 结论与建议
    7.4 非公有制公益林政府采购制度
        7.4.1 政府采购公益林内涵界定
        7.4.2 公益林采购制度的作用
        7.4.3 公益林采购制度主要内容
        7.4.4 推行公益林采购制度的政策建议
    7.5 非公有制公益林征用与租赁
        7.5.1 非公有制公益林征用
        7.5.2 非公有制公益林征用补偿
        7.5.3 森林征用补偿实践
        7.5.4 建立非公有制公益林补偿制度的作用
第八章 非公有制林权制度创新
    8.1 现行林权制度
        8.1.1 关于林权的内涵
        8.1.2 我国林权制度的实施情况
    8.2 现行林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8.2.1 歧视非公有制林业
        8.2.2 侵害了林权权利人财产处置权
        8.2.3 肢解甚至剥夺部分森林的林权
        8.2.4 侵害了林权权利人的销售权
        8.2.5 过重的税费负担
        8.2.6 森林资源产权存在问题
    8.3 非公有制林权制度
        8.3.1 林权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8.3.2 改革的主要内容
    8.4 林地流转与林价制度
        8.4.1 林地流转的涵义
        8.4.2 建立林地流转制度的意义
        8.4.3 林价的测算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9)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及关键词
第一部分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研究综述
    1.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2.专家系统
    3.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
    1.实验区概况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调查与收集
        2.2 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研究
        3.1.1 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建档
        3.1.2 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的动态预测
        3.1.3 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的自动更新
        3.1.4 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的分类
        3.2 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研究
        3.2.1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
        3.2.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3.3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研究
        3.3.1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设计
        3.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的开发
        3.3.3 专家系统调试与运行
    4.结论与讨论
    5.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致谢
附件: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业绩

(10)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概况
    2.1 理论基础
        2.1.1 林业理论的发展
        2.1.2 经济政策理论
    2.2 林业经济政策的相关研究概况
        2.2.1 国外林业经济政策现状
        2.2.2 我国学者对于林业经济政策理论的研究
3 中国林业发展概况
    3.1 中国林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3.1.1 气候
        3.1.2 地貌
        3.1.3 土壤
    3.2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3.2.1 基本情况
        3.2.2 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
    3.3 中国林业的开发与利用
        3.3.1 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3.3.2 我国林业发展的成就
        3.3.3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4 我国林业发展趋势
    3.4 小结
4 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4.1 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4.1.1 对林业发展的依赖
        4.1.2 对林业发展的促进
        4.1.3 对林业发展的负面作用
        4.1.4 对林业发展的新要求
    4.2 林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4.2.1 林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2.2 森林资源的直接经济价值
        4.2.3 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森林生产的外部性)
        4.2.4 林业发展与贫困问题
    4.3 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发展的互动发展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主要林业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5.1 林业产权改革政策
        5.1.1 林业产权的演变
        5.1.2 森林资源产权
    5.2 森林资源限额采伐政策
    5.3 林业税费政策
        5.3.1 林业税费改革历程
        5.3.2 农林特产税
        5.3.3 所得税
        5.3.4 增值税
        5.3.5 育林基金、维简费、林业保护建设费
    5.4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政策
    5.5 林产品流通和林业市场政策
    5.6 林产品贸易政策
    5.7 封山育林政策
    5.8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6 中国林业经济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1 天然林保护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1.1 生态方面的影响
        6.1.2 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影响
        6.1.3 天然林保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6.2 退耕还林政策对林业发展影响的分析
        6.2.1 退耕还林政策在生态方面的影响
        6.2.2 退耕还林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6.2.3 退耕还林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6.3 封山育林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3.1 有利于顶极群落或稳定性较强的混交次生林的形成
        6.3.2 森林结构优化
        6.3.3 增加了天然生幼树,植被类型增多
        6.3.4 林木生长量增加
        6.3.5 林地植被的盖度增加
        6.3.6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
        6.3.7 封山育林投资效率高
        6.3.8 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牧业的发展
        6.3.9 增加收入
        6.3.10 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6.4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6.4.1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成为必然选择
        6.4.2 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现状
        6.4.3 非公有制林业面临的问题
    6.5 林业产权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5.1 当前林业产权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6.5.2 林业产权改革的思路
    6.6 林业流通和市场政策的影响分析
        6.6.1 当前林业市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推进林业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对策
    6.7 林业税费政策的影响分析
        6.7.1 当前林业税费政策的弊端
        6.7.2 林业税费改革的建议
7 当前主要林业经济政策的分析评价
    7.1 林业产权改革的分析评价
    7.2 森林采伐限额政策的分析评价
    7.3 林业税费政策分析评价
    7.4 林业市场改革的分析评价
    7.5 林业重点工程政策的分析评价
8 促进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
    8.1 林业经济政策设计的理论分析
    8.2 中国林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8.2.1 发展原则
        8.2.2 发展目标
    8.3 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框架
    8.4 林业产业政策
        8.4.1 林业产业政策的目标
        8.4.2 林业产业结构政策
        8.4.3 林业产业组织政策
        8.4.4 林业产业布局政策
        8.4.5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8.5 林业财政政策
        8.5.1 林业财政政策的构成
        8.5.2 建立促进林业投资的政策框架
        8.5.3 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
    8.6 林业税费扶持政策
    8.7 林业贸易政策
    8.8 林业产权和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8.8.1 林业产权改革政策
        8.8.2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8.9 林业国际化政策
        8.9.1 林业国际化政策构成
        8.9.2 利用林业国际化规则完善林业发展
9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试论人工林立木山价的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D]. 田明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2(06)
  • [2]林业产值的计量、分析和应用研究[D]. 刘俊昌. 北京林业大学, 2002(06)
  • [3]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D]. 杨文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4]试论人工林立木山价的构成[J]. 陈太山,任恒祺,翟中齐. 林业经济, 1980(03)
  • [5]林价研究进程探讨和现阶段我国人工林林价求算[J]. 钱滕. 林业资源管理, 2010(04)
  • [6]生计、生态与秩序 ——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D]. 李向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7]国营林场林木资产及立木成本核算的探讨[J]. 文宗杰. 上海会计, 1986(02)
  • [8]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研究[D]. 姚顺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9]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研究[D]. 吕勇. 中南林学院, 2004(06)
  • [10]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D]. 王心同.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浅谈人工林价格的构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