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素核苷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建立

玉米素核苷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建立

一、玉米素核苷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孟川,刘晓东,吴芳,王玉海,牟金贵,王明秋[1](2022)在《四倍体大白菜叶球形成中内源激素变化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文中认为以叠抱类型和舒心类型四倍体大白菜为试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方法对中脱落酸相关基因Bra018800和生长素相关基因Bra018750进行表达量分析,并利用酶联免疫法对其内源激素进行测定,研究了四倍体大白菜叶球形成内源激素变化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以期为后继研究四倍体大白菜不同叶球类型形成的机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Bra018800和Bra018750基因分别在叠抱类型四倍体大白菜的包心期和莲座期表达量达到最高,比舒心类型同时期表达量高2.56~2.80倍和5.18~6.59倍。内源激素测定结果表明,脱落酸(ABA)和生长素(IAA)2种激素在叠抱和舒心四倍体大白菜2类材料中表现为差异显着。其中ABA在叠抱类型四倍体大白菜的包心期含量达最高,比舒心类型四倍体大白菜同一时期的含量高2.05~2.12倍,与脱落酸相关基因Bra018800在2种类型材料中的表达趋势相一致;在叠抱类型四倍体大白菜莲座期IAA含量显着高于舒心类型同时期的2.58~2.60倍,与生长素相关基因Bra018750在2种类型材料中的表达趋势相一致。综上所述,Bra018750和Bra018800 2个基因调控内源激素IAA和ABA的合成,分别在四倍体大白菜包心期和莲座期对叶球类型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刘阿康[2](2021)在《播期及调控措施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9-2021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中圃场试验基地进行,选用两个不同分蘖力的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和航麦501为供试材料,设置四个播期:9月25日早播(J),10月5日适期播种(S0,对照),10月15日适当晚播(S1)、10月25日过晚播(S2),并对S1和S2同步采取冬前覆膜(F)和补施氮肥(N)做为调控措施,重点研究播期及调控措施对小麦苗期群体质量、个体性状及其生理的影响,为实现冬前壮苗提供理论及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对小麦越冬前苗期所需积温、出苗天数、群体质量、个体生长及其生理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冬前积温、群体总茎数、CGR、NAR、干物质重、PNA、单株分蘖数、LAR、LAI、叶龄及1N至3N的积温需求均逐渐下降,叶绿素a/b值和叶片厚度增加,分蘖生育进程加快。适期播种条件下,冬前群体RGR、NAR、LAR和SLA以及苗期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早播和晚播,冬前群体总茎数、单株分蘖数和叶龄略高于我国北部冬麦区传统壮苗标准,是四个播期中最接近壮苗标准的适宜播期。2.晚播条件下,覆膜和补施氮肥对小麦冬前苗期生长存在不同的调控效应。适当晚播条件下,覆膜可提高小麦越冬前积温、群体总茎数、CGR、RGR、LAI、PNA、单株分蘖数、植株主要器官(茎叶、分蘖节、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及IAA/ZR值,从群体总茎数和单株分蘖数角度分析,达到了冬前壮苗标准;此外,覆膜增加了分蘖1N至3N的积温需求。过晚播条件下,覆膜主要提高了温度,增加冬前积温,显着提高了群体总茎数、单株分蘖数、LAR和叶片干重,降低单株叶片厚度,提高了分蘖NR活性及1N、2N干物重与主茎的比例。而补施氮肥对晚播小麦群体质量、个体性状等影响均不明显,但有利于植株茎蘖NR和GS活性的提高。同时,两个不同分蘖力的品种在个体性状、LAI、PNA和氮代谢酶活性方面,对过晚播条件下覆膜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多穗型品种中麦8号对晚播(积温减少)的适应性低于大穗型品种航麦501,而覆膜(增温)效应对中麦8号的影响大于航麦501。3.晚播苗情评价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条件下,供试品种冬前苗情最好,群体及个体质量的综合评价均为最高。晚播条件下,各处理冬前苗情存在较大差异。多穗型品种中麦8号在晚播+覆膜条件下苗情较好,在适当晚播、过晚播和过晚播+补施氮肥苗情较弱;大穗型品种航麦501则在适当晚播、适当晚播+补施氮肥、适当晚播+覆膜和过晚播+覆膜条件下均有较好的苗情基础,在过晚播和过晚播+补施氮肥条件下苗情较弱。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在试验实施地区,日平均温度为15-17℃时为小麦最适播种期。若在适当晚播时,可通过覆膜改善小麦冬前群体和个体综合质量,促进小麦越冬前达到“三大两小五个蘖,十条根子六片叶”的传统壮苗标准,奠定丰产高产的苗情基础。

彭石子[3](2021)在《基于固相萃取与高分辨质谱的微藻胞间植物激素前处理和检测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激素对提高微藻生物量和藻类资源合成生物燃料具有重要作用。植物激素也能够通过调节藻类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跨界胞间通讯,对藻际微生物生态特征产生重要影响。深入认知植物激素的作用,需要建立精准检测植物激素的方法。然而,植物激素种类繁多、性质纷杂、赋存痕量的特点,提取和检测植物激素仍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建立并优化了藻液中多种植物激素的固相萃取方法,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HRMS)联用法,实现了对激动素、二苯基脲、茉莉酸甲酯、吲哚-3-乙酸、吲哚-3-丁酸、赤霉素6种植物激素的灵敏、准确、快速检测。所建立的固相萃取-高分辨质谱法成功应用于检测藻液胞间植物激素,对探明微藻胞间植物激素分泌情况及作用规律和微藻胞间通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并优化了固相萃取柱净化微藻胞间植物激素的条件。分别比较了Oasis HLB固相萃取柱、Oasis MAX固相萃取柱、pro Elut PXC固相萃取柱对激动素、二苯基脲、茉莉酸甲酯、吲哚-3-乙酸、吲哚-3-丁酸、赤霉素6种植物激素净化及回收的效果,优化了藻液pH值、洗脱液pH值等处理条件。首先,用氨水调节离心后的藻液pH=8;其次,采用甲醇、去离子水活化后的Pro Elut PXC固相萃取柱进行萃取;以pH=2的甲酸水溶液淋洗后,再用pH=6甲酸甲醇溶液洗脱。经过净化后,激动素、二苯基脲、茉莉酸甲酯的回收率分别达到104.08%、129.79%、84.63%。此外,采用相同的方法以活化后的Oasis HLB固相萃取柱上样、去离子水淋洗,甲醇洗脱,能够成功从藻液中净化得到吲哚-3-乙酸、吲哚-3-丁酸、赤霉素,回收率分别为96.97%、106.88%、85.17%。建立了UPLC-Q-OrbitrapHRMS检测6种植物激素的方法,优化了色谱柱选择、色谱柱柱温以及流动相条件。ACQUITY HSS T3(2.1 mm×100 mm,1.8μm)色谱柱柱温对植物激素检测影响不显着。流动相为乙腈、pH=3甲酸水溶液条件下,激动素、二苯基脲、茉莉酸甲酯的检出效果最好;流动相为甲醇、pH=7水溶液条件下,吲哚-3-乙酸、吲哚-3-丁酸、赤霉素的检出效果最好。6种植物激素在0.05-50 ng/m L间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大于0.997。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0005-0.05 ng/m L和0.001-0.1 ng/m L范围内,低于目前已有的方法。低、中、高质控质量浓度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实验RSD值均小于10%。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传统植物激素前处理和检测时上样量大、步骤繁琐、准确率低的缺点,结合高效简便的固相萃取技术与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UPLC-Q-OrbitrapHRMS的技术,建立并优化了综合快速检测植物激素的方法,为研究复杂藻际环境中痕量植物激素的作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彭石子,陈从立,李小双,周奕含,王建伟,周丹丹[4](2021)在《微藻胞间植物激素甄别方法与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植物激素是一类微量的内源化合物,可能是微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通用"语言"。植物激素甄别是认知微藻群体感应和胞间通讯机制的关键。然而,由于植物激素具有超微量、性质复杂和干扰物质共存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提取浓缩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减小基质效应和区分同分异构体仍是甄别植物激素的难点问题。本文综述了植物激素提取与检测的研究现状,关注了各类样品制备植物激素的方法和案例,重点阐释了固相萃取法、液液萃取法、磁性固相萃取法、液液微萃取法等提取方法以及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毛细管电泳等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利用串联固相萃取法从藻液提取痕量植物激素的前景,以及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检测植物激素的方法,以期为藻际微生物生态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刘璐[5](2020)在《丛枝菌根真菌诱导下的广藿香生长及其有效成分积累的研究》文中指出药用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面临着种质资源衰竭、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利于其入药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本文通过盆栽试验,探讨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与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广藿香生长和药用有效成分的影响,以期达到提高广藿香质量、增加产量、满足用药需要的目的。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摩西管柄囊霉与幼套近明球囊霉均能与广藿香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幼套近明球囊霉对广藿香的侵染效果更好,最高时幼套近明球囊霉与摩西管柄囊霉两组的侵染率分别达到78.33%、75.00%。经过侵染的广藿香扦插苗的存活率要高于对照组。(2)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广藿香的根系活力及总根长、平均直径、体积、表面积、根尖数与交叉数均显着增加,广藿香须根增多;幼套近明球囊霉对根系形态及根系活力的影响优于摩西管柄囊霉。(3)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提高广藿香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IAA、赤霉素、玉米素的含量,降低了脱落酸的含量,促进伸长、延缓了植株衰老。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广藿香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有差异,前期摩西管柄囊霉的表现更优,后期幼套近明球囊霉的表现更优。幼套近明球囊霉与摩西管柄囊霉两组接种处理的广藿香叶绿素含量峰值相近,分别是396.59 mg/m2、397.69mg/m2,而CK的峰值为368.70 mg/m2(4)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广藿香的营养生长,提高了广藿香株高、茎粗;促进了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了广藿香挥发油得率。接种摩西管柄囊霉的广藿香株高比CK高9.0%,基部茎径比CK高9.8%,干物质量比CK高21.4%,挥发油得率比CK高40.1%;接种幼套近明球囊霉的广藿香株高比CK高18.6%,基部茎径比CK高14.4%,干物质量比CK高51.4%,挥发油得率比CK高95.2%。(5)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了广藿香挥发油中主要有效成分广藿香醇及δ-愈创木烯的相对百分含量,但并未改变广藿香挥发油中的有效成分种类。接种摩西管柄囊霉与幼套近明球囊霉的广藿香挥发油中广藿香醇的相对百分含量与CK相比分别增幅31.01%、15.89%;δ-愈创木烯的相对百分含量与CK相比分别增幅25.77%、34.81%。综上,丛枝菌根真菌能有效促进广藿香的生长发育,促进其挥发油的积累,增加其药用有效成分的含量。

周先艳[6](2020)在《云南和西藏地区枸橼资源香气评价及柠檬果实外观缺陷的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云南和西藏地区柑橘资源丰富,除常见栽培品种外,还存在丰富的野生、半野生特色柑橘种质资源。近年来,枸橼(Citrus medica L.)和柠檬(Citrus limon L.)作为云南特色柑橘产业,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受到高度重视。枸橼和柠檬区别与其他鲜食柑橘类型的主要特征在于果皮和果肉均可食用,因此果皮香气和外观色泽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最为重要的感官品质性状。但受制于云南和西藏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研究条件,迄今人们对该区域的枸橼和柠檬资源评价及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研究基础还十分薄弱。一方面丰富的枸橼类资源还鲜为人知,对这些枸橼类果实特有香气构成的感官品质缺乏系统的评价,另一方面近年来以云南瑞丽为中心的滇西南边境特色柑橘产区大力发展秋花春熟和春花秋熟青柠檬产业,形成了规模和区域产业特色,但油斑病和果面褪绿不均导致的果面外观缺陷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云南青柠檬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充分发挥云南高原特色柑橘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的区位优势,高质量发展地方特色柑橘产业,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手段对云南和西藏地区特色枸橼类柑橘资源的挥发性物质组分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青柠檬褪绿不均及油斑病的发病成因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枸橼和柠檬果皮挥发性物质组分差异与分布规律(1)179份枸橼和30份柠檬种质成熟果实的果皮挥发性物质组分上存在相似性,单萜物质均显着积累,d-柠檬烯均是含量最丰富的单萜物质。但大多数柠檬种质果皮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单萜、单萜醛、单萜醇、倍半萜等含量均大于枸橼种质,某些特异性物质仅在枸橼或柠檬果皮存在。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区分枸橼和柠檬具有较大贡献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40的共有9个特征物质,其中VIP>1.50的4个物质依次为d-柠檬烯、β-月桂烯、艾里莫酚烯、紫苏醛。9个特征物质中艾里莫酚烯、紫苏醛、桧烯水合物只存在于柠檬果皮;3-蒈烯、α-水芹烯和异萜品油烯仅存在于枸橼果皮中。(2)环境因素和品种对枸橼和柠檬种质挥发性物质成分和含量有较大影响,西藏地区枸橼果皮挥发性物质积累量大于云南地区,湿热区柠檬果皮挥发性物质的积累大于干热区。通过果皮挥发性物质组分主成分分析(PCA)和PLS-DA分析云南和西藏地区大部分枸橼种质、云南干热区和湿热区大部分柠檬种质明显分开,3-蒈烯、α-水芹烯和异萜品油烯在云南129份样品中均未检测到,尤其3-蒈烯在西藏部分种质含量很高,可作为区分云南和西藏枸橼的特征挥发性物质。艾里莫酚烯、香茅醇乙酸酯、香叶醇均在干热区柠檬种质显着积累,湿热区种质基本未检测到,这可能与环境因素、品种或品系的差异有关。2青柠檬采后褪绿不均成因及调控研究(1)青柠檬贮藏过程中形成的黄绿不均花斑果的果皮褪绿部位色差指数CI、叶绿素a和b含量显着低于绿色部位,褪绿部位表面蜡质增多,裸露在外的气孔密度明显减小,绿色部位观察到完整的叶绿体,而褪绿部位,叶绿体逐渐向有色体发生转变,果皮六氢番茄红素和八氢番茄红素显着积累,ABA含量显着升高,IAA、BR和GA3含量显着降低。通过外源CEPA处理后果皮褪绿加快,同时增加果皮褪绿部位ABA、Me-JA含量。果皮激素ABA、GA3、IAA和Me-JA含量变化与色素代谢物变化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尤其ABA和G3含量与果皮色素代谢物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GA3和CEPA处理后抑制和加速果皮褪绿。说明青柠檬果皮褪绿不均形成可能与果皮激素ABA、GA3、IAA和Me-JA分布不均一存在密切关系。(2)青柠檬最佳的外源激素处理为50 mg/L GA3和1000 mg/L CEPA处理。CEPA处理促进了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含量降低和六氢番茄红素和八氢番茄红素积累,促进了蜡质合成,内源激素ABA积累和IAA含量显着降低。CEPA处理显着上调了叶绿素降解途径关键基因PPH、NYC1和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PSY、ZED,乙烯合成及受体ACO1、ACO5、ACS8、ACS1、ETR2表达水平,及茉莉酸积累相关基因LOX、AOC4、JMT的表达水平。此外,CEPA处理显着上调了果皮ABA合成相关差异基因NCED1、ZEP表达水平,显着下调了ABA分解代谢相关基因CYP707A2和CYP707A4的表达水平。而GA3处理效果和CEPA处理效果刚好相反。以上结果表明,外源GA3和CEPA处理通过调控内源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及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调控内源激素和色素含量,进而影响果皮色泽。3青柠檬油斑病的发病机理研究(1)青柠檬油斑病的发生引起青柠檬果皮有色层初生代谢物总含量降低,次生代谢物总含量升高,尤其木质素合成前体物质葡萄糖含量显着降低,木质素含量显着升高,果皮发生严重的木质化。苯丙烷类代谢途径鉴定到差异基因79个,其中65个显着上调表达,占差异基因的82.30%,尤其PAL、C4H、CCR、F5H和POD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促进了木质素积累,增强了果实抗病性。(2)油斑病损伤引起青柠檬有色层C16和C18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而对外蜡总量影响较小,主要通过增加长链烷烃含量和降低长链脂肪醛含量影响外蜡组分和表面蜡质层形貌。同时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Fab Z基因和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的FAD2和SAD6基因及与长链烷烃积累相关CER1基因显着上调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云南、西藏地区枸橼和柠檬(179份枸橼和30份柠檬)果皮挥发性物质谱,获得了主要香气成分的分布规律和积累特征;研究发现了青柠檬果皮褪绿不均与果皮激素分布不均一密切相关,外源CEPA和GA3处理可通过调控内源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及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别促进和抑制果皮褪绿;并解析了油斑病对青柠檬果皮代谢物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特色柑橘资源开发利用及青柠檬采后果皮褪绿不均和油斑病防治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苏亚拉其其格,樊明寿,贾立国,陈玉珍,赵萌莉,闫洁[7](2020)在《土壤pH对马铃薯块茎发育及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和‘费乌瑞它’,研究了不同土壤pH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块茎发育及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5.0、pH6.5、pH8.0处理下的马铃薯植株结薯率、单个薯重、株高、叶面积和整株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高于pH3.5、pH9.5处理,而pH5.0、pH6.5、pH8.0三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克新1号’品种的单株薯数在pH8.0处理下最高,而‘费乌瑞它’品种在pH5.0、pH6.5、pH8.0处理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不同pH处理下,马铃薯块茎形成前后的叶片、匍匐茎中脱落酸(ABA)含量为pH6.5=pH8.0> pH5.0=pH9.5> pH3.5,而赤霉素(GA)含量、赤霉素比玉米素核苷(GA/ZR)值、赤霉素比生长素(GA/IAA)值均在pH9.5处理下最高,呈pH9.5> pH3.5> pH5.0=pH6.5=pH8.0;其脱落酸比赤霉素(ABA/GA)值则在pH5.0、pH6.5、pH8.0处理下显着高于pH3.5和pH9.5,这与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结薯时间、结薯数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说明,在极端的酸碱(pH3.5和pH9.5)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发育被抑制,其生产适宜的土壤pH阈值为5.0~8.0。

郭宇,高美玲,刘秀杰,刘继秀,梁晓雪,张艳玲,胡创然,刘小松[8](2020)在《西瓜种子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文中指出为揭示西瓜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调节机制,本研究以种子大小差异明显的‘LQ06’和‘XinA’西瓜栽培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析两者种子在不同发育时期内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玉米素核苷(ZR)四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西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长度及百粒重均呈不典型的单S型曲线变化趋势;西瓜果实在开花后26 d就已基本达到成熟果实的大小,种子长度和百粒重在开花后8~12 d内迅速上升,12 d后种子长度不再发生剧烈变化,后期百粒重由于种子内部有机物质的积累还会继续上升。在开花后6 d时,两品系种子中IAA和ABA含量最高,在8~12 d内迅速上升,待22 d种子基本发育成熟后,略微下降至平稳状态;ZR和GA3则一直微量存在于种子整个发育过程中,且变化动态差异较大。ABA的含量在种子开花后的8~12 d内上升较快,并且IAA+GA3+ZT/ABA的值在6~12 d内呈下降趋势。本研究发现,种子发育是一个受多种激素互相协调共同调控的过程,种子的快速发育主要在开花后的8~12 d内发生,在该过程中种皮大小初步形成,并且高含量的ABA对于种子前期发育极为重要。研究结果为揭示西瓜种子发育过程中激素调节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史绍林[9](2020)在《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转换中植物激素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温带地带性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是我国及东亚地区极其重要的优质珍贵用材树种和坚果树种。红松种子产业已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今后林业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红松具有漫长的营养生长阶段,这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和遗传改良进程。本研究根据红松具有顶端结实现象、分权促进结实现象、嫁接缩短结实周期等现象,从内源激素的角度分析这些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探索红松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和各激素平衡规律,为调控红松提早结束营养生长,实现早花早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内源激素对红松生长发育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某种内源激素绝对含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各激素的相对含量。通过对3a、7a、15a、30a实生红松上部顶芽内源激素分析发现:生长旺盛的7a和15a红松顶芽中(CKs+IAA+GAs)/ABA高于幼龄期和成熟的红松;进入生殖生长的15a和30a红松顶芽中ABA/GAs低于未成熟的3a和7a红松顶芽中ABA/GAs,这种变化可能表明低比值的ABA/GAs有利于红松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生长活跃、旺盛、迅速的营养生长阶段iPA/ZR接近1,而成熟的阶段iPA/ZR小于1,幼龄期iPA/ZR大于1,因此我们推测iPA/ZR可以作为判断红松是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2、红松树冠不同部位枝条顶芽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不同,可能是导致花芽分化格局不同的重要原因。对30a成熟红松上、下部位分别采集顶芽进行分析发现:红松不同部位顶芽的内源激素含量有差异,上部枝条顶芽ZR、IAA、GAs含量较下部枝条顶芽ZR、IAA、GAs高;上部枝条顶芽(CKs+IAA+GAs)/ABA较下部枝条顶芽该比值高,表明上部枝条顶芽生长类激素活性高于下部枝条顶芽;红松在花芽形态分化前上、下部顶芽iPA/ZR符合红松的成熟和衰老的模型;8月19日之后下部枝条顶芽iPA/ZR增大可能表明雄球花花芽形态分化需要iPA,上部枝条顶芽iPA/ZR较低可能说明雌球花花芽形态分化中急需高浓度ZR有关;因此我们推断雌雄球花芽分化过程与iPA/ZR相关。3、红松嫁接后内源激素比值变化格局显示嫁接促进红松细胞活跃程度,促进生长发育,从而缩短了结实周期。以1a同砧嫁接红松、12a同砧嫁接红松、3a实生苗及15a红松实生树为试验材料分析内源激素变化及平衡变化规律分析发现:红松嫁接后短期内内源激素变化出现短暂异常活跃,之后逐渐缓和;嫁接后(CKs+IAA+GAs)/ABA高于同龄生红松实生苗,短期内降低了ABA/GAs 比值;嫁接后iPA/ZR 比值模型意义与实生树结论类似:但1a嫁接苗iPA/ZR小于1,却属于营养生长阶段,看似与这种比值模式的结果相悖,但1a嫁接树接穗来自成年树,iPA/ZR值变化正好说明成年树接穗中iPA/ZR小于1是合理的。我们推测:随着嫁接时间的延长iPA/ZR这种比例可能逐渐加大,完成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后iPA/ZR在逐渐再变小。4、红松截顶处理打破了原有激素平衡,各种激素重新分配,截顶后有利于侧枝生长的激素含量增加,促进侧枝加速生长。对15a红松进行截顶,相比未截顶侧枝,截顶后侧枝后顶芽GAs、IAA含量短期内减少,之后逐渐增加;截顶增加了侧枝ZR、iPA含量;ABA短内迅速增加,之后逐步降低。相比未截顶侧枝,红松截顶后侧枝(CKs+IAA+GAs)/ABA较未截顶侧枝(CKs+IAA+GAs)/ABA增大,促进生长类的激素占优势,抑制类激素处于劣势,这与截顶后侧枝的生长发育状态相符。截顶后ABA/GAs相对未截侧枝减小,最高时侧枝顶芽ABA/GAs是截顶后侧枝顶芽ABA/GAs的3.5倍,表明低比值的ABA/GAs与截顶后侧枝向快速发展方向发展有关。5、红松顶芽材料转录组中激素信号传导和花发育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丰富。以1a,5a,10a,15a,30a实生树和8a嫁接的红松顶芽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鉴定不同树龄组合红松顶芽差异表达的基因,DEG的数量会随着树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转录、翻译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显着富集表达。KEGG代谢途径分析结果显示,苯丙烷合成,光合成等代谢途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说明这些基因和代谢途径,在红松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鉴定了激素信号传导途径差异表达基因140条,花发育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67条,说明这些基因参与了红松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过程中激素响应及花的发育调控。综上所述:红松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过程是各种内源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而不是取决于某一种或某一类激素。内源激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拮抗,它们的动态变化和平衡状况的改变对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顾启玉[10](2020)在《大蒜气生鳞茎水培诱导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蒜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长期进行无性繁殖以及重茬等多种因素,导致植物体病毒积累严重,进而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而大蒜离体快繁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中常常用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的方法来进行大蒜的脱毒,但是此方法操作难度大,操作人员需有较高的技术,而且繁殖的系数低,生产成本高。气生鳞茎是由蒜薹顶端花苞内的鳞芽长成,生长速度快,体积小,数量多,萌芽率高,遗传稳定,且携带病毒率低,其形成的试管苗可自然脱毒,是离体条件下进行大蒜脱毒育苗的首选材料。但气生鳞茎在田间自然成熟会影响蒜头的膨大,造成大蒜的减产,而且气生鳞茎如大蒜一样,本身具有休眠性,因此开发出高效的气生鳞茎诱导技术、人工破眠技术及充分研究气生鳞茎的休眠解除机制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本研究首先以‘苍山蒜薹’为材料,利用水培的方法诱导出气生鳞茎,然后以诱导形成的气生鳞茎为外植体直接诱导试管苗,研究不同破眠方式对气生鳞茎休眠解除的影响以及试管苗的脱毒效果,同时探究了外源GA3和FL解除气生鳞茎休眠的生理过程,最后把试管苗移栽到露地,研究组培苗与常规苗的生长特性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以长度为20 cm的带花苞蒜薹诱导形成气生鳞茎效果最佳,最适营养液为霍格兰基础营养液+1 mg·L-1NAA+1 mg·L-1ABA,pH为6.0,气生鳞茎诱导率可达100%,数量多且气生鳞茎单重大。2、每平方米培养300根蒜薹最为适宜,若密度过大,诱导形成的气生鳞茎数量少且气生鳞茎单重少,若密度过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营养液不能被充分的利用。营养液中加入200 mg·L-1链霉素、200 mg·L-1头孢和200 mg·L-1青霉素最为适宜,可减少气生鳞茎诱导过程中营养液的更换次数,既能保持营养液的清洁,抑制藻类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又不会对气生鳞茎的形成产生影响。3、通过比较外源GA3和FL两种打破大蒜气生鳞茎休眠的效果得出,用250 mg·L-1的GA3浸泡12 h后,气生鳞茎的萌芽率最高可达62.5%,而用20 mg·L-1的FL浸泡12 h后,气生鳞茎的萌芽率最高可达70.8%,综合分析得出,用FL打破大蒜气生鳞茎休眠的效果优于GA3。4、气生鳞茎休眠时,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较高,内源赤霉素的含量较低,呼吸强度微弱,生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受到外源GA3和FL的刺激后,呼吸作用逐渐加强,内源赤霉素的含量也随之增加,脱落酸和玉米素核苷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逐渐降解,物质代谢活跃,休眠解除。5、通过DAS-ELISA、RT-PCR两种方法检测气生鳞茎的脱毒效果,结果表明,气生鳞茎试管苗对洋葱黄矮病毒的脱除率可达94.19%,能够完全脱去大蒜普通潜隐病毒。6、通过对比气生鳞茎组培苗与常规苗生理特性差异得出:气生鳞茎组培苗生长势和品质好于常规苗,但其抗性较差。

二、玉米素核苷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素核苷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四倍体大白菜叶球形成中内源激素变化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
        1.2.2 基因的来源及分析
        1.2.3 总RNA的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1.3 项目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白菜倍性鉴定
    2.2 基因功能分析
    2.3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2.4 四倍体大白菜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2)播期及调控措施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影响小麦苗期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
        1.2.2 影响小麦苗期生长的主要栽培措施
        1.2.3 苗期生长主要生理指标变化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温度
        2.3.2 生育时期
        2.3.3 茎蘖动态
        2.3.4 干物质、含氮量、叶面积指数
        2.3.5 主要生理指标测定
        2.3.6 其他群体指标计算
        2.3.7 晚播苗情评价系数计算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对小麦冬前生长积温的影响
        3.1.1 播种至越冬期日平均气温的变化
        3.1.2 .播期对小麦冬前生长所需积温的影响
    3.2 播期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3.2.1 播期对出苗的影响
        3.2.2 播期对小麦冬前群体生长的影响
        3.2.3 播期对小麦个体生长的影响
        3.2.4 播期对小麦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冬前生长的影响
        3.3.1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冬前分蘖发生所需积温的影响
        3.3.2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生长积温减少的补偿效应
        3.3.3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群体生长的影响
        3.3.4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冬前个体生长的影响
        3.3.5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茎蘖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群体和个体质量的晚播苗情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播期对小麦冬前积温的影响
    4.2 播期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4.2.1 播期对小麦出苗的影响
        4.2.2 播期对小麦苗期群体生长的影响
        4.2.3 播期对小麦苗期个体生长的影响
        4.2.4 播期对小麦苗期生理的影响
    4.3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4.3.1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茎蘖生长速度及冬前积温的影响
        4.3.2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群体生长的影响
        4.3.3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个体生长的影响
        4.3.4 调控措施对晚播小麦苗期茎蘖物质积累及生理的影响
    4.4 基于群体与个体质量的晚播小麦苗情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固相萃取与高分辨质谱的微藻胞间植物激素前处理和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藻植物激素的性质与种类
    1.2 微藻胞间植物激素的作用
        1.2.1 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1.2.2 对胞内组分的影响
        1.2.3 生理生态作用
    1.3 藻间植物激素前处理方法
        1.3.1 前处理方法概述
        1.3.2 化学提取方法
        1.3.3 固相萃取法
        1.3.4 其他前处理方法
        1.3.5 藻间植物激素提取的瓶颈问题
    1.4 藻间植物激素检测方法
        1.4.1 检测方法概述
        1.4.2 生物鉴定法
        1.4.3 免疫学方法
        1.4.4 理化检测分析
        1.4.5 藻间植物激素检测的瓶颈问题
    1.5 科学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植物激素的选择
        2.1.2 标准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藻种与培养
        2.2.1 藻种
        2.2.2 小球藻的培养
    2.3 标准溶液与流动相配制
        2.3.1 标准工作溶液配制
        2.3.2 标准储备液配制
        2.3.3 流动相配制
    2.4 植物激素提取方法
        2.4.1 固相萃取法
        2.4.2 处理条件
    2.5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
        2.5.1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2.5.2 质谱仪器参数
第三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藻间植物激素
    3.1 引言
    3.2 检测条件与模式优化
        3.2.1 色谱条件
        3.2.2 质谱条件
    3.3 检测方法验证
        3.3.1 离子流图
        3.3.2 定量限与线性范围
        3.3.3 精密度与重现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激素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与优化
    4.1 引言
    4.2 提取条件与优化
        4.2.1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4.2.2 pH优化
    4.3 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4.3.1 KT、1,3-DPU、Me JA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4.3.2 IAA、IBA、GA_3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4.4 前处理效果与方法验证
        4.4.1 基质效应
        4.4.2 加标回收率
        4.4.3 应用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4)微藻胞间植物激素甄别方法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激素及其在微藻生长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1.1 植物激素研究进展
    1.2 植物激素的作用
        1.2.1 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1.2.2 对微藻胞内组分的影响
2 植物激素提取的预处理方法
    2.1 藻间植物激素化学提取方法
    2.2 藻间植物激素提取新方法概述与挑战
    2.3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现状与挑战
3 藻间植物激素甄别的方法与挑战
    3.1 微藻产生植物激素的检测方法现状
        3.1.1 生物鉴定法(Bioassay,BA)
        3.1.2 免疫学方法
        3.1.3 理化检测分析法
    3.2 藻间植物激素甄别的瓶颈问题
        3.2.1 藻间植物激素提取的瓶颈问题
        3.2.2 藻间植物激素检测的瓶颈问题
    3.3 微藻产生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展望
4 微藻产生植物激素的生态学意义与展望
    4.1 微藻产生植物激素的生态学意义
    4.2 藻间植物激素研究展望

(5)丛枝菌根真菌诱导下的广藿香生长及其有效成分积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广藿香的研究进展
        1.1.1 广藿香的生物学特性
        1.1.2 广藿香的主要功效及应用
        1.1.3 分布及种质资源
        1.1.4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 药用有效成分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挥发油的主要提取方法
        1.2.2 广藿香醇的主要测定方法
        1.2.3 其他物质测定方法
    1.3 AMF与植物共生的研究进展
        1.3.1 药用植物共生AMF多样性
        1.3.2 AMF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性状的影响
        1.3.3 AMF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1.3.4 AMF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影响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及处理
        2.2.1 试验设计
        2.2.2 定植及日常管理
        2.2.3 采样及样品预处理
    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接种菌剂质量检测
        2.3.2 菌根侵染率测定
        2.3.3 扦插苗成活率的测定
        2.3.4 株高、茎粗、干物质量的测定
        2.3.5 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2.3.6 根系活力的测定
        2.3.7 叶绿素含量测定
        2.3.8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2.3.9 挥发油含量测定及成分分析
    2.4 试验主要仪器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菌剂接种势
    3.2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扦插苗成活率的影响
    3.3 不同接种处理广藿香菌根侵染率
    3.4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农艺性状的影响
        3.4.1 不同接种处理的广藿香株高
        3.4.2 不同接种处理的广藿香基部茎径
        3.4.3 不同接种处理的广藿香干物质量变化
    3.5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根系形态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3.5.1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根系形态的影响
        3.5.2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根系活力的影响
    3.6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7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7.1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叶片内IAA含量的影响
        3.7.2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叶片内赤霉素含量的影响
        3.7.3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叶片内ABA含量的影响
        3.7.4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叶片内玉米素核苷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挥发油的影响
        3.8.1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挥发油得率的影响
        3.8.2 不同接种处理对广藿香挥发油有效成分的影响
    3.9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5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云南和西藏地区枸橼资源香气评价及柠檬果实外观缺陷的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课题的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云南和西藏地区柑橘产业概况
        2.2 云南和西藏地区特色柑橘起源和进化研究进展
        2.3 柑橘果实挥发性物质形成研究进展
        2.4 柑橘果实外观品质形成及调控研究
        2.4.1 柑橘果皮色泽形成生物学基础
        2.4.2 柑橘果面色泽形成调控研究进展
        2.4.3 柑橘果面油斑病的研究进展
    3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枸橼和柠檬果皮挥发性物质组分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果实样品的处理
        2.3 实验方法
        2.3.1 标准品的测定
        2.3.2 挥发性物质提取和测定
        2.3.3 挥发性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
        2.4 实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枸橼和柠檬果皮挥发性物质分析
        3.2 不同区域枸橼和柠檬果皮中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4.讨论
        4.1 种的遗传变异对特色柑橘果皮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影响
        4.2 品种和环境因素对枸橼和柠檬果皮挥发性物质种类和组分影响
第三章 青柠檬采后褪绿不均的成因及调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样品处理和取样
        2.3 实验方法
        2.3.1 果皮色差的测定
        2.3.2 果面微观形貌结构分析
        2.3.3 叶绿素及其代谢产物的提取和测定
        2.3.4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测定
        2.3.5 总黄酮和总酚测定
        2.3.6 激素含量的测定
        2.3.7 初生代谢物提取和测定
        2.3.8 果皮脂肪酸提取和分析
        2.3.9 果皮有色层挥发性成分测定
        2.3.10 总蜡的提取和分析
        2.3.11 酶活和膜脂特性产物测定
        2.3.12 RNA序列和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2.4 实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柠檬采后果实外观品质变化分析
        3.1.1 青柠檬采后果皮色泽变化分析
        3.1.2 青柠檬果皮表面形貌分析
        3.1.3 青柠檬有色层细胞超微结构分析
        3.1.4 青柠檬采后有色层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3.1.5 青柠檬采后有色层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变化
        3.2 果皮有色层初生代谢物含量分析
        3.3 果皮有色层激素含量分析
        3.4 不同采后处理对柠檬果皮色泽影响
        3.5 不同采后处理对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3.6 GA3和CEPA采后处理对青柠檬果实外观品质影响
        3.6.1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色泽影响
        3.6.2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6.3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总黄酮和多酚含量影响
        3.6.4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总蜡成分和含量影响
        3.7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激素含量影响
        3.8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风味品质影响
        3.8.1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初生代谢物成分和含量影响
        3.8.2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挥发性成分和含量影响
        3.9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膜脂特性影响
        3.9.1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脂肪酸成分和含量影响
        3.9.2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膜特性和酶活性影响
        3.10 GA3和CEPA处理对果肉风味品质影响
        3.10.1 GA3和CEPA处理对果肉TSS和TA影响
        3.10.2 GA3和CEPA处理对果肉初生代谢物含量影响
        3.11 转录组测定青柠檬褪绿转黄过程中表达序列及所有基因相表达分析
        3.1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13 WGCNA分析青柠檬褪绿转黄过程中基因表达情况
        3.14 GA3和CEPA处理对青柠檬色泽变化相关基因影响
        3.15 GA3和CEPA处理对青柠檬蜡质代谢相关基因影响
        3.16 GA3和CEPA处理对果皮激素合成与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影响
    4 讨论
        4.1 影响青柠檬采后褪绿不均的原因
        4.2 青柠檬采后褪绿转黄的可能调控机制
第四章 青柠檬采后油斑病的发生机理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取样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扫描电镜(SEM)观察
        2.3.2 透射电镜(TEM)观察
        2.3.3 果皮色差测定
        2.3.4 叶绿素及其代谢产物的提取和测定
        2.3.5 酶活和膜脂特性产物测定
        2.3.6 果皮有色层含水率测定
        2.3.7 脂肪酸提取和分析
        2.3.8 外蜡提取和分析
        2.3.9 初生代谢物测定
        2.3.10 次生代谢物测定
        2.3.11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2.3.12 石蜡切片观察木质素沉积和分布
        2.3.13 青霉菌接种实验
        2.3.14 RNA序列和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2.3.15 实时定量PCR分析
        2.3.1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斑病对青柠檬果皮表面形态的影响
        3.2 油斑病对果皮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3.3 油斑病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3.4 脂肪酸含量和成分的变化
        3.5 油斑病爆发对外蜡含量和成分的影响
        3.6 油斑病对果皮有色层初生代谢物的影响
        3.7 油斑病对果皮有色层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3.8 油斑病对有色层木质素总含量影响
        3.9 组织化学法观察果皮木质化程度
        3.10 健康和油斑病果皮有色层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11 油斑病果皮有色层与糖代谢相关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12 油斑病果皮有色层木质素合成相关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13 有色层脂肪酸和蜡质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14 油斑病的发生对柠檬青霉病病症的影响
    4 讨论
        4.1 油斑病对果实表面膜脂肪酸代谢和蜡质合成的影响
        4.2 油斑病对果皮木质素积累的影响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附表
附录 Ⅱ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西瓜种子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西瓜果实及种子的发育动态
    1.2 西瓜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1.2.1 种子发育过程中IAA含量的变化
        1.2.2 种子发育过程中GA3含量的变化
        1.2.3 种子发育过程中ABA含量的变化
        1.2.4 种子发育过程中ZR含量的变化
    1.3 种子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比值
    1.4 种子内源激素与生长发育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西瓜种子田间性状及激素指标测定
        3.3.1 不同发育时期表型性状的测定
        3.3.2 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作者贡献

(9)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转换中植物激素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1.3 影响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因素
        1.3.1 基因对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
        1.3.2 外部环境对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影响
        1.3.3 植物激素对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影响
    1.4 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研究概述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 红松不同发育阶段个体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草河口地区红松物候特性
        2.1.3 试验设置与样品采集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生长季内ZR含量变化
        2.2.2 生长季内iPA含量变化
        2.2.3 生长季内IAA含量变化
        2.2.4 生长季内GAs含量变化
        2.2.5 生长季内ABA含量变化
        2.2.6 生长季内内源激素平衡状况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红松顶芽内源激素含量的垂直分异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样品采集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ZR含量变化
        3.2.2 iPA含量变化
        3.2.3 IAA含量变化
        3.2.4 GAs含量变化
        3.2.5 ABA含量变化
        3.2.6 内源激素平衡状况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嫁接对红松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置与取样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嫁接对ZR含量变化影响
        4.2.2 嫁接iPA含量变化影响
        4.2.3 嫁接对IAA含量变化影响
        4.2.4 嫁接对GAs含量变化影响
        4.2.5 嫁接ABA含量变化影响
        4.2.6 嫁接对内源激素平衡状况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截顶对红松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置与取样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截顶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影响
        5.2.2 截顶对内源激素平衡状况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红松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的转录组分析
    6.1 材料
    6.2 方法
        6.2.1 RNA提取和检测
        6.2.2 文库构建和测序
        6.2.3 CDS预测和SSR检测
        6.2.4 功能注释
        6.2.5 差异表达分析
        6.2.6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6.2.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6.2.8 软件列表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样品检测结果分析
        6.3.2 表达谱测序结果评估
        6.3.3 功能注释
        6.3.4 基因表达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大蒜气生鳞茎水培诱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蒜的生长特性
    1.2 水培的概述
        1.2.1 水培的定义和优缺点
        1.2.2 水培的种类
        1.2.3 水培蔬菜营养液研究进展
        1.2.4 杀菌剂在水培蔬菜中的应用
    1.3 大蒜气生鳞茎的研究进展
        1.3.1 气生鳞茎诱导技术
        1.3.2 气生鳞茎休眠生理及休眠解除技术
        1.3.3 气生鳞茎休眠萌发研究进展
    1.4 大蒜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4.1 韭葱黄条纹病毒(LYSV)
        1.4.2 洋葱黄矮病毒(OYDV)
        1.4.3 大蒜普通潜隐病毒(GCLV)
        1.4.4 青葱潜隐病毒(SLV)
        1.4.5 青葱X病毒属
    1.5 大蒜病毒的检测方法
        1.5.1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2 生物学检测法
        1.5.3 血清学方法
        1.5.4 电子显微镜技术
        1.5.5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6 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检测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材料培养及处理
    2.2 数据分析和处理
    2.3 试验方法
        2.3.1 培养基的制备
        2.3.2 气生鳞茎接种培养
        2.3.3 营养指标的测定
        2.3.4 色素含量的测定
        2.3.5 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3.6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2.3.7 大蒜病毒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诱导
        3.1.1 不同蒜薹长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3.1.2 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3.1.3 不同抗生素种类及浓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3.1.4 不同培养密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3.2 气生鳞茎打破休眠技术研究
        3.2.1 不同GA3 处理对气生鳞茎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FL处理对气生鳞茎萌发的影响
    3.3 外源GA3和FL解除大蒜气生鳞茎休眠的生理过程研究
        3.3.1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ABA、ZR和GA含量的影响
        3.3.2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3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3.4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POD和CAT含量的影响
        3.3.5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Vc和MDA含量的影响
    3.4 试管苗脱毒效果的检测
        3.4.1 试管苗培养
        3.4.2 DAS-ELISA检测试管苗洋葱黄矮病毒(OYDV)病毒含量
        3.4.3 RT-PCR检测试管苗病毒
    3.5 大蒜气生鳞茎组培苗与常规苗生理特性的差异
4 讨论
    4.1 大蒜气生鳞茎的形成
    4.2 大蒜气生鳞茎的休眠解除与萌发
    4.3 大蒜气生鳞茎休眠解除的生理过程
    4.4 大蒜气生鳞茎脱毒检测
    4.5 大蒜气生鳞茎组培苗与常规苗生长特性差异对比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玉米素核苷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倍体大白菜叶球形成中内源激素变化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 孟川,刘晓东,吴芳,王玉海,牟金贵,王明秋. 北方园艺, 2022(01)
  • [2]播期及调控措施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D]. 刘阿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基于固相萃取与高分辨质谱的微藻胞间植物激素前处理和检测方法[D]. 彭石子.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微藻胞间植物激素甄别方法与研究进展[J]. 彭石子,陈从立,李小双,周奕含,王建伟,周丹丹. 微生物学通报, 2021(05)
  • [5]丛枝菌根真菌诱导下的广藿香生长及其有效成分积累的研究[D]. 刘璐. 广西大学, 2020(07)
  • [6]云南和西藏地区枸橼资源香气评价及柠檬果实外观缺陷的成因研究[D]. 周先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7]土壤pH对马铃薯块茎发育及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 苏亚拉其其格,樊明寿,贾立国,陈玉珍,赵萌莉,闫洁. 土壤通报, 2020(05)
  • [8]西瓜种子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J]. 郭宇,高美玲,刘秀杰,刘继秀,梁晓雪,张艳玲,胡创然,刘小松.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0(09)
  • [9]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转换中植物激素动态研究[D]. 史绍林.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10]大蒜气生鳞茎水培诱导技术研究[D]. 顾启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玉米素核苷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