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关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盛巧玲[1](2021)在《“智能+”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给传统旅游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优化升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改造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顺应智能旅游和智能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立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准确分析智能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精准定位"智能+"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计,并构建其质量保障体系。
王帅[2](2021)在《W学院品牌管理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民办教育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快车道,新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和随后一系列的教育新政出台后,民办教育面临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思变,是每所民办学校共同面临的命运,也是民办学校顶层设计的重要规划,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优秀高校数不胜数,而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需要获得教育的人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学习平台,增加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证,相比公办高校,还存在其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尤其在品牌知名度上远远低于公办高校,使其在市场上难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立足之地。这就需要民办院校重视品牌管理,进行品牌提升,在竞争激烈的教育领域,开拓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打开高校市场的大门。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民办高校品牌管理相关文献,以W学院为案例研究对象,结合现有的教育形势和民办院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着眼于民办院校品牌管理,运用SWOT分析法和问卷调查对W学院进行系统的概况分析,提出了W学院品牌管理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借鉴省内优秀民办院校河北传媒学院品牌建设的优势,提出适应自身特点的有利于其品牌发展的提升对策和保障措施。通过研究W学院案例发现,W学院在省内民办院校中综合实力相对靠后,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学科专业等相对较弱,学院名气较低,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传播不到位,品牌维护方式陈旧,品牌管理成为W学院发展的重要方面,创建高校品牌管理模式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对W学院品牌的未来规划发展进行展望,具体提升策略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师生需求为依托,精准办学理念和高校品牌定位;(2)提高办学条件,打造特色专业,塑造品牌形象;(3)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拓展多种品牌传播渠道;(4)了解师生动态,构建公关体系,加强品牌维护。同时从人力、制度、资金等方面进行保障,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维护体系。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优化整合,帮助W学院收获品牌管理经验教训,进行高校品牌建设,提升高校品牌名气,加强核心竞争力,推动W民办院校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为其他民办高校进行品牌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最终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钟希君[3](2020)在《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形成了重视教育的社会环境,民办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明确指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民办学校(含其他民办教育机构)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其中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举办者不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营利性民办学校举办者可以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配。民办学校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这无疑为营利性民办职业培训教育发展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在民办职业教育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如何打造自身的特色,使学校对优秀生源有独特的吸引力,同时享有更高的美誉度,从而能够从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是一项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因此,云南AIS培训学校也面临着如何更好的把握住发展机遇,加强品牌建设,打造自身品牌的问题。通过对品牌建设的理论回顾,对以前研究进行整合和梳理,本研究以品牌建设理论、学校品牌建设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实践进行分析。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与数据分析法对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在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传播与品牌维护四个方面均存在问题。其次,通过SWOT分析工具,找到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最后,通过分析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助力云南AIS培训学校的品牌建设,具体措施如下:根据STP分析,确定学校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塑造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生源素质与更新校徽校训;品牌传播方面拓展传播渠道,提高广告宣传力度与加强新媒体官方宣传;品牌维护方面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危机管理与提升服务质量监控水平。
李雪峰,何娜,卓俊[4](2020)在《公共关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基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关系实验室》文中研究说明(接上期)五、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关实验室实践教学的SWOT分析(一)优势(Strengths)1.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开设时间较长。2000年内蒙古财经学院与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后成立"公关文秘"专科专业,从2003-2015年一直在全校开设公共关系学全校的素质选修课,学生选课积极,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并且对公共关系学的普及与推广起到积极作用。2015年停开。经过7年积累,2007年成功申报公共关系学本科专
竺燕[5](2020)在《聊城市技师学院品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平稳发展的新阶段,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专门培养技能人才的技师学院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价值意义重大。随着各大院校纷纷扩大招生,技工院校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技工院校必须走品牌发展之路,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技工院校的品牌发展不尽人意,缺乏品牌意识、定位不清晰,忽视内涵建设等都是其中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技工院校品牌策略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品牌相关理论(品牌定位、品牌文化、CIS设计、品牌整合传播等)作为理论研究基础,引入聊城市技师学院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学校内部进行了调研,并详细研究了学校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状况和学校的品牌现状,结合调研资料,找到学院品牌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职业教育市场的需求提出了学校制定品牌策略的必要性,然后笔者为聊城市技师学院规划了合理的品牌策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建设、CIS设计以及品牌推广与传播;为保证制定的品牌策略能够有效地实施,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在阐明技工院校品牌本质的基础上,明确了体现职业性特征的技工院校品牌定位以及定位的实现路径,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品牌策略,可以很好地帮助聊城市技师学院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此外,本论文的研究也对其他同类院校制定品牌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叶沅笙[6](2020)在《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专业教育的上层建筑,决定并指导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进入二十一世纪,媒介生态环境日新月异,尤其是两微一端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媒体生态格局,传统的课程设置在新的环境下必须做出调整甚至改变。在中国知网上以体育新闻为关键字检索共有1251篇论文,其中体育新闻专业共有论文95篇,对于体育新闻专业教学改革中涉及课程设置改革研究较少,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如何与时代保持一致,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体育新闻专门人才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如何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市场的变化,应该对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体育新闻专业作为融合性的跨学科专业,同时具备新闻传播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色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建设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且紧跟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本文选取8所中国高校和5所美国高校的体育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冀望能对我国体育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首先概述了研究的背景。其次,在系统梳理中美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了评价,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对比中美高校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其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性课程等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中国重视思政,美国追求博雅;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国专业性较强,美国跨学科性较强;在实践环节中,中国采用阶段性实习且平台较窄,美国实施交替性实习且平台较广。第三部分通过对中美高校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现实社会环境及需求,提出完善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第一,转变人才评价标准,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人才;第二,立足体院课程资源现状,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分级化;第三,完善核心课程设置,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要素。
向慧[7](2020)在《“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因此,“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是当前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素质的精准研判,也是职业教育应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回应。综合来看,劳动者素质发展从经验到技能、再到经验与技能相结合、技能与知识结合,最终集知识、技能、创新为一体,同时教育内容上也经历了“应会”、“应知应会”并重到三型合一的发展过程,从而职业教育政策、理论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逻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当前我国对外经贸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亟需按照“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进行培养,按照“三型”的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是落实新时期职业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首先,按照目的性抽样原则并结合区域分布和培养方案结构,确定11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作为研究样本,对发布时间、整体结构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专业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培养方案更新调整具有滞后性、较少院校认识到商务实践的重要性,且存在培养目标偏向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重理论轻实践和缺乏创新类课程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教学标准缺失而课程导向偏离,“三型”劳动者培养要求新而课程适应滞后,专业建设历史短而无课程模板借鉴。然后,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17494条有效数据,按照大数据分析理念,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诉求体现为对相关英语等级证书、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较高,且需要具有扎实的外贸业务运作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基于此,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学生能力体系与社会需求不契合,人才供需脱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对企业的需求调研不充分、课程设置中企业角色不到位。因此,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尤为迫切。基于能力本位理论,按照职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发展性原则,以企业需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个性发展需求和终身学习的自觉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优化。提出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优化课程目标,对标企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三者有机统一;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促进课程设置从学科体系中心向岗位任务中心转化,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包括增设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创新类课程、商务实际操作技能课程、补充中西方商务文化等。围绕“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以“岗位任务”为主线,以典型岗位任务架构主题模块,呈现“串行-相连”的知识结构,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的“米”字型课程样态。与此同时,为保证这一课程设置顺利实现“三型”目标,还需要健全专业课评估措施,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以及夯实校企合作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机制。
汪曼,赛来西·阿不都拉,银小冬[8](2020)在《基于校企互补共建下的公共关系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以“一起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培养的公关人才普遍缺乏实操能力,而企业在公关培养上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等造成了如今公关人才非常匮乏的局面,这一点直接成为了制约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和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通过校企互补、协同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理论,强化实践,构建基于学校、企业和行业协同下的校企共建培养机制,是科学、可持续培养国内公关人才的路径选择。也是高校教学和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根本。
罗惠娟[9](2019)在《基于CBE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文中认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是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所在。中高职课程体系又是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载体,是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重点探索、研究、实践的内容。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需要为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完善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仍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使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结合当前酒店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对新形势下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探索和研究,围绕CBE(能力本位教育)核心理论,设计更为合理、有效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本论分为六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分析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背景和研究方法,阐释相关概念,述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运用包含问卷调查测评法,统计分析测评法等,从学生、教师、企业等方面调查分析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及酒店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得出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分析结果。第四部分,通过现状分析,总结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分析原因,并从CBE视角对中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五部分,按照CBE视角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建设,基于CBE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并对设计的有效实施提出保障意见。第六部分,结语与不足。
刘洪翔[10](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二、公关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关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二、传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
(一)现状 |
(二)评价 |
三、“智能+”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
(一)培养目标 |
(二)培养规格 |
四、“智能+”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
(一)专业理论课程改革优化 |
1. 删除内容重复性课程,精简导游服务课程 |
2. 提升营销课程比重,增设旅游电子商务课程 |
3. 关注舆情监控和公关,增设旅游公共关系课程 |
4.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增设GIS课程 |
5. 加强“立德树人”,设施专业“思政” |
(二)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优化 |
1. 降低导游服务技能实践比重,增加智能旅游技能实践比重 |
2. 创新实践课教学形式 |
五、“智能+”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
(一)制度保障 |
(二)人员保障 |
(三)设施保障 |
(四)实训保障 |
(五)就业保障 |
五、结语 |
(2)W学院品牌管理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民办高校定义 |
2.1.2 高校品牌定义 |
2.1.3 民办高校品牌与公办高校品牌的区别 |
2.2 品牌及品牌管理理论 |
2.2.1 品牌定义 |
2.2.2 品牌管理定义 |
2.2.3 品牌管理过程 |
3 W学院品牌管理现状分析及问题归纳 |
3.1 W学院品牌管理现状分析 |
3.1.1 学院概况 |
3.1.2 SWOT分析 |
3.2 W学院品牌管理问题问卷调研 |
3.2.1 调研目的 |
3.2.2 问卷设计 |
3.2.3 问卷发放及数据处理 |
3.3 W学院品牌管理问题归纳 |
3.3.1 学院品牌定位不准确 |
3.3.2 忽视高校品牌的内涵和本质 |
3.3.3 高校品牌推广传播不到位 |
3.3.4 忽视高校品牌的维护 |
4 河北传媒学院品牌管理经验借鉴 |
4.1 学院简介 |
4.2 河北传媒学院品牌管理现状分析 |
4.2.1 品牌定位精准 |
4.2.2 优美的校园环境 |
4.2.3 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
4.2.4 品牌传播力度较强 |
4.3 品牌管理可借鉴的优势 |
4.3.1 打造准确高校品牌定位 |
4.3.2 塑造品牌形象 |
4.3.3 加强品牌传播 |
5 W学院品牌管理的提升对策 |
5.1 准确的高校品牌定位 |
5.1.1 以社会需求为依托 |
5.1.2 精准办学理念 |
5.1.3 确定品牌定位方向 |
5.2 塑造特色品牌形象 |
5.2.1 打造特色专业 |
5.2.2 提高办学条件 |
5.2.3 宣传优秀师生形象 |
5.3 促进特色品牌传播 |
5.3.1 开拓多种传播渠道 |
5.3.2 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
5.4 加强学院品牌维护 |
5.4.1 构建公关体系及时化解品牌危机 |
5.4.2 了解师生动态,适时调整学院政策 |
6 W学院品牌管理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6.2 加强制度建设 |
6.3 建立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
6.4 进行战略规划,建立品牌管理维护体系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文章不足及研究展望 |
7.2.1 文章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附录 Ⅲ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品牌建设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学校品牌建设理论研究 |
一、品牌建设 |
二、学校品牌建设理论 |
第二节 STP理论 |
第三章 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云南AIS培训学校概况 |
一、组织机构 |
二、专业和课程建设 |
三、师资建设 |
第二节 品牌建设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流程 |
三、问卷设计 |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三节 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问题分析 |
一、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定位问题诊断 |
二、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塑造问题诊断 |
三、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传播问题诊断 |
四、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维护问题诊断 |
第四章 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云南AIS培训学校的PEST分析 |
一、政治环境(Politics) |
二、经济环境(Economy) |
三、社会环境(Society) |
四、技术环境(Technique) |
第二节 竞争者分析 |
一、职业培训学校间的竞争 |
二、潜在进入者威胁 |
三、生源人数减少 |
四、用人单位威胁 |
五、替代者威胁 |
六、结论 |
第三节 云南AIS培训学校的SWOT分析 |
一、云南AIS培训学校的优势分析 |
二、云南AIS培训学校的劣势分析 |
三、云南AIS培训学校的机会分析 |
四、云南AIS培训学校的威胁分析 |
五、SWOT矩阵分析 |
第五章 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云南AIS培训学校STP分析与品牌定位策略 |
一、云南AIS培训学校STP分析 |
二、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定位策略 |
第二节 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塑造优化策略 |
一、提升教学质量 |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三、提高生源素质 |
四、更新校徽校训 |
第三节 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传播优化策略 |
一、拓展传播渠道 |
二、提高广告宣传力度 |
三、加强新媒体官方宣传 |
第四节 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维护优化策略 |
一、完善校园管理制度 |
二、加强品牌危机公关管理 |
三、提升服务质量监控水平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学生满意度的调查 |
附录 B 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教师满意度调查 |
附录 C 访谈问卷 |
致谢 |
(4)公共关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基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关系实验室(论文提纲范文)
五、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关实验室实践教学的SWOT分析 |
(一)优势(Strengths) |
1. 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开设时间较长。 |
2. 教学研究积累和教师素质提高 |
3. 公共关系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水平居国内前列 |
4. 公关专业校友形成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力量 |
5. 与国内其他公共关系专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
6. 与国内知名公共关系公司签订实习基地协议 |
(二)劣势(Weaknesses) |
1. 各级组织重视程度、教师专业化有待提高 |
2. 学科专业教材建设与学术研究相对落后。 |
3. 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体系有待于规范,专业特色有待于凝练。 |
4. 地处偏远,与发达地区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差距较大 |
5. 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不高,专业对口的就业人数不多 |
(三)机会(Opportunities) |
1. 国内公共关系行业发展迅速 |
2. 国内外公共关系学术界联系加强 |
3.“讲中国故事”凸显国家形象、政府形象重要性 |
4. 一带一路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形象建设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
5. 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负面认知逐渐扭转 |
6. 新技术的发展给公共关系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
(四)威胁(Threats) |
1. 内蒙古公共关系行业发展落后 |
2. 内蒙古公共关系学科发展重视程度不足 |
3. 内蒙古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认知存在偏差 |
六、基于公关实验室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
(一)建设思想 |
(二)建设内容 |
1. 公共基础课程调整 |
2. 学科基础课程调整 |
3. 专业主干课程调整 |
4. 专业选修课程调整 |
(5)聊城市技师学院品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品牌及品牌策略 |
2.1.1 品牌的概念及作用 |
2.1.2 品牌策略 |
2.2 品牌定位 |
2.2.1 品牌定位的内涵 |
2.2.2 品牌定位的流程 |
2.2.3 品牌定位策略 |
2.3 品牌文化 |
2.3.1 品牌文化的含义 |
2.3.2 品牌文化的功能 |
2.4 CIS形象设计 |
2.5 品牌整合传播 |
2.5.1 品牌传播 |
2.5.2 品牌整合传播 |
2.6 技工院校品牌概念 |
3 聊城市技师学院环境分析 |
3.1 聊城市技师学院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3.1.3 聊城市技师学院客户(学生)需求分析 |
3.1.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2 聊城市技师学院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聊城市技师学院概况及品牌资源 |
3.2.2 聊城市技师学院品牌现状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聊城市技师学院优势分析 |
3.3.2 聊城市技师学院劣势分析 |
3.3.3 聊城市技师学院机会分析 |
3.3.4 聊城市技师学院威胁分析 |
3.3.5 聊城市技师学院SWOT矩阵分析 |
3.4 聊城市技师学院品牌管理存在问题 |
3.5 聊城市技师学院品牌策略实施的必要性 |
4 聊城市技师学院品牌策略的制定 |
4.2 STP策略 |
4.2.1 市场细分(Segmenting) |
4.2.2 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 |
4.2.3 品牌定位(Positioning) |
4.2.4 品牌个性及核心价值的提炼 |
4.3 聊城市技师学院品牌内涵建设策略 |
4.3.1 品牌文化建设 |
4.3.2 办学特色品牌建设 |
4.3.3 人才质量建设 |
4.3.4 教师队伍的建设 |
4.3.5 校园文化建设 |
4.4 聊城市技师学院 CIS 形象设计 |
4.4.1 学院MI理念系统设计 |
4.4.2 学校VI视觉系统设计 |
4.4.3 学校BI行为系统设计 |
4.5 聊城市技师学院品牌推广传播策略 |
4.5.1 .明确传播内容 |
4.5.2 确定品牌传播方式 |
4.5.3 整合媒介传播 |
5 聊城市技师学院品牌策略实施的建议 |
5.1 树立全员品牌意识 |
5.2 构建品牌管理组织架构 |
5.3 完善自身管理机制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课程理论 |
2.1.2 体育新闻专业 |
2.1.3 课程设置 |
2.2 国内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2.3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的研究现状 |
2.3.1 对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 |
2.3.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问题的研究 |
2.3.3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办学培养模式的研究 |
2.3.4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2.3.5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
2.4 美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研究状况 |
2.5 文献评价 |
2.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6.1 研究目的 |
2.6.2 研究意义 |
2.6.2.1 对体育新闻教育的价值及意义 |
2.6.2.2 对课程改革的价值及意义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4 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
4.1 中美两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
4.1.1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 |
4.1.2 美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 |
4.1.3 中美两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分析 |
4.1.3.1 培养目标价值取向的差异 |
4.1.3.2 培养目标功能导向的差异 |
4.1.3.3 培养目标表述方式的差异 |
4.1.3.4 培养目标表现形式的差异 |
4.2 中美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比较分析 |
4.2.1 我国体育新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
4.2.1.1 通识教育、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 |
4.2.1.2 专业类课程的设置 |
4.2.1.3 实践课程的设置 |
4.2.1.4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
4.2.1.4.1 突出体育特色 |
4.2.1.4.2 重视提高学生的国际信息传播能力 |
4.2.1.4.3 新媒体课程应变力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
4.2.1.4.4 跨学科性弱,融合性课程较少 |
4.2.1.4.5 重视思想政治课程,通识教育学科知识面较窄 |
4.2.2 美国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
4.2.2.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
4.2.2.2 专业课程设置 |
4.2.2.3 专业任选课程设置 |
4.2.2.4 实践活动设置 |
4.2.2.5 结业课程设置 |
4.2.2.6 美国体育新闻传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
4.2.2.6.1 “大学科”的通识教育与“小众化”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
4.2.2.6.2 以新闻学和体育学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渗透和拓展 |
4.2.2.6.3 新媒体相关课程理论与技术并重 |
4.2.2.6.4 结业课程设置灵活 |
4.2.3 中美两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
4.2.3.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中国重视思政,美国追求博雅 |
4.2.3.2 专业课程设置对比:中国专业性较强,美国跨学科性较强 |
4.2.3.2.1 必修课程设置对比:中国课程重实务,美国课程重思维 |
4.2.3.2.2 选修课程设置对比:中国课程设置模块化,美国课程设置自由化 |
4.2.3.3 实践环节设置对比:中国阶段性实习且平台较窄,美国交替性实习且平台较广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转变人才评价标准,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人才 |
5.2.1.1 培养目标以“思维与能力并重”为功能导向 |
5.2.1.2 培养目标以“个人与社会融合”为价值取向 |
5.2.2 立足体院课程资源现状,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分级化 |
5.2.2.1 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地位,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分级化 |
5.2.2.2 丰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多渠道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
5.2.2.3 完善通识教育评价标准,发挥通识教育的基础作用 |
5.2.3 完善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要素 |
5.2.3.1 完善知识要素:增加融合性课程和教学实践 |
5.2.3.2 重视素质要素:健全专业素质类课程 |
5.2.3.3 协调能力要素:注重实践和鼓励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
6 结语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7)“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国家意志之导向:高职“三型”劳动者培养的政策要求 |
2.现实困境之诉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实际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文献综述 |
3.文献述评与启示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三型”劳动者 |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
3.课程设置 |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框架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七)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点 |
一、“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分析 |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
1.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2.需求分析理论 |
(二)培养“三型”劳动者的逻辑分析 |
1.培养“三型”劳动者是历史的必然 |
2.培养“三型”劳动者是逻辑的必然 |
(三)“三型”劳动者培养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
1.“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知识要求 |
2.“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技能要求 |
3.“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要求 |
4.“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要求 |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基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
(一)样本提取 |
1.样本总体 |
2.研究样本 |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
1.培养目标定位 |
2.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的现状分析 |
3.专业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 |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透视 |
1.培养目标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 |
2.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 |
3.技能培训不充分,理论、实践“脱钩” |
4.职业发展难支撑,创新课程匮乏 |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1.专业教学标准缺位,课程导向偏离 |
2.“三型”目标新,课程适应滞后 |
3.专业建设历史短,无课程模板借鉴 |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需求:基于企业招聘数据的分析 |
(一)数据采集 |
1.数据信息源及工具 |
2.数据采集目的 |
3.数据采集分析过程 |
(二)数据分析 |
1.数据编码 |
2.企业需求现状分析 |
(三)结果讨论 |
1.结论:企业岗位要求与“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吻合 |
2.问题:既定培养目标与企业“三型”需求对接不精准 |
3.原因:课程设置中的企业角色不到位 |
四、“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设计 |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和依据 |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 |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依据 |
(二)优化课程目标: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 |
1.基础知识目标 |
2.职业技能目标 |
3.创新能力目标 |
4.“三型”目标的有机统一 |
(三)优化课程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 |
1.从学科体系中心到岗位任务中心 |
2.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 |
(四)优化课程结构:以“三型”目标牵引岗位任务主题模块 |
1.建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基本要求 |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样态 |
五、“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 |
(一)健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估措施 |
(二)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 |
(三)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建设 |
(四)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8)基于校企互补共建下的公共关系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以“一起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关系人才 |
二、影响公共关系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
三、公共关系人才培养的路径 |
(1)以交叉为导向的公关理论的深化 |
(2)以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技能的提升 |
四、“一起大学”公关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
五、思考 |
(9)基于CBE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四)核心概念 |
1.CBE |
2.课程衔接 |
3.酒店管理专业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二、CBE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外部影响因素 |
1.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
2.职业教育管理政策的影响因素 |
(二)内部影响因素 |
1.培养目标定位的影响 |
2.课程设置的影响 |
3.课程内容的影响 |
4.中高职课程培养人才能力的影响 |
5.师资建设的影响因素 |
6.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
三、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分析 |
(一)调研基本情况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内容 |
3.调查对象 |
4.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 |
2.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 |
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
4.中高职教师的问卷分析 |
四、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1.培养目标 |
2.课程设置 |
3.课程内容 |
4.课程实施 |
5.课程评价 |
(二)基于CBE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建议 |
1.以岗位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
2.设置层次分明、形成梯度的课程 |
3.以岗位能力与岗级递进原则优化专业课程内容 |
4.以能力本位的课程实施 |
5.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 |
五、基于CBE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 |
(一)基于CBE的课程目标设定 |
1.企业工作岗位分析 |
2.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目标分层设定 |
(二)设置层次分明、形成梯度的课程 |
(三)基于CBE选择课程内容与任务序化 |
1.工作任务分析与课程内容选择 |
2.课程任务设计及序化 |
(四)基于CBE的课程内容及实施 |
(五)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评价 |
(六)实施保障 |
1.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前提 |
2.先进的职教理念是保障 |
3.政校企行人员互通是关键 |
六、结语与不足 |
(一)结语 |
(二)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调查问卷(中职学生卷) |
附录2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调查问卷(中职升高职学生卷) |
附录3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调查问卷(酒店卷) |
附录4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5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访谈提纲(教师卷) |
附录6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前厅服务员(2009 年修订)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公关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 盛巧玲. 文教资料, 2021(23)
- [2]W学院品牌管理提升策略研究[D]. 王帅.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云南AIS培训学校品牌建设研究[D]. 钟希君.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4]公共关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基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关系实验室[J]. 李雪峰,何娜,卓俊. 公关世界, 2020(15)
- [5]聊城市技师学院品牌策略研究[D]. 竺燕.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 叶沅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向慧. 西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校企互补共建下的公共关系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以“一起大学”为例[J]. 汪曼,赛来西·阿不都拉,银小冬. 公关世界, 2020(02)
- [9]基于CBE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 罗惠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10]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