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年青总甙抗心律紊乱4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江[1](2014)在《平心定悸汤对气阴两虚证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系统评价益气养阴、兼以活血之平心定悸汤和西药心律平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临床研究方面揭示了平心定悸汤对气阴两虚之心悸的治疗价值,也从治疗的角度验证了快速性心律失常气阴两虚的重要病机。为中医药防治快速性心律失常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新思路与切实有效的中医方药。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研究的方式,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的60例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治疗组(平心定悸汤组)30例和对照组(心律平组)30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疗程4周),两组对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律失常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及安全性。所有实验结果建立数据库,数值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检验水平,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心律失常疗效:治疗组心律失常显效率40.00%,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显效率为33.33%,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P<0.01,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病情程度与心律失常疗效关系:轻度:治疗组与对照组药物均疗效满意,有效率均为100%;中度: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药(P <0.01);重度:治疗组疗效不如对照药物(P <0.01)。提示本方主要应用于轻、中度患者。2.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治疗组显效率43.33%,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显效率30.00%,总有效率66.67%,P<0.01,有极显着性统计学差异。3.心电图疗效: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和70.00%,P>0.05,无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观察:治疗中及治疗后的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肝肾功能损害及恶性心律失常,血压、心率、血常规、尿常规等亦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组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头晕1例,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口干1例,舌唇麻木1例,经简单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说明本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益气养阴、兼以活血之平心定悸汤对气阴两虚之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从治疗角度证实气阴两虚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机。
李昊娲[2](2013)在《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性期前收缩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心室肌由于病变具有异常自律性,且自律性绝对或相对的超过了窦房结时,他们会发出异位冲动,取而代之的控制心脏的活动,产生期前收缩。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改变离子流,从而使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抑制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终止折返激动,抑制后除极及触发激动,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但目前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上显示了一定优势,既往文献报道单味中药存在不同的抗心律失常机制。临床上心悸患者多为虚实夹杂证,其病机多为气虚血瘀,痰瘀互阻,益气复脉合剂(原复律通脉合剂)具有益气活血,祛痰安神功效,且临床应用有效。因此,本研究意在评价益气复脉合剂抗室性期前收缩整体疗效,阐述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完整、可靠的数据支持。目的采用乌头碱、氯化钙及异丙肾上腺素致心律失常经典模型的方法,利用小动物心电遥测技术,评价益气复脉合剂对室性期前收缩作用的在体疗效;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益气复脉合剂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进一步阐述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完整、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采用乌头碱、氯化钙致心律失常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益气复脉合剂(低、中、高剂量)组。由股静脉恒速泵入乌头碱溶液或氯化钙溶液,记录室性期前收缩(PVBs)、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及心脏停搏(CA)和心律失常(Arrhythmia)出现时间,计算室性期前收缩(PVBs).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的发生率及乌头碱、氯化钙用量。采用异丙肾诱发SHR大鼠心律失常模型,利用心电遥测技术,对空白对照组和中药组动物记录是否出现单发室性期前收缩(Single PVBs, SP),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aired PVBs, PP),室性心动过速(VT),并统计其发生率(SPR. PPR.VTR)、出现个数及出现时间。综合评价益气复脉合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采用胶原酶法急性分离大鼠左心室肌细胞,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相关指标,探讨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机制。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延迟乌头碱致PVBs、 VT及VF出现时间(P<0.05,P<0.01,P<0.01),并明显增加VT出现时乌头碱用量(P<0.05,P<0.01,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还可显着延迟乌头碱致CA出现时间(P<0.01),并明显增加PVBs、 VF及CA出现时乌头碱用量(P<0.01)。中药不同剂量组间比较,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可显着延迟PVBs.VT及VF出现时间(P<0.01),且能明显延迟CA出现时间(P<0.05,P<0.01),并可显着增加PVBS、 VT, VF及CA出现时乌头碱用量(P<0.01)。说明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乌头碱致心律失常作用,且中药中、高剂量组作用显着。2.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以降低氯化钙致PVBs发生率,中药中、高剂量组可以降低VF发生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延迟CA出现时间(P<0.01),并且可以明显增加CA出现时氯化钙用量(P<0.05,P<0.01,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还可显着延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P<0.01),且可显着增加心律失常出现时氯化钙用量(P<0.01)。中药不同剂量组间比较,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可以显着延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P<0.01),并能够显着增加心律失常出现时氯化钙用量(P<0.01);且中药高剂量组可以增加CA出现时氯化钙用量(P<0.05)。说明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氯化钙致心律失常作用,且中药中、高剂量组作用显着。3.空白对照组与中药组在大鼠体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心电遥测1小时,中药组SPR和VTR低于空白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SP个数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心电遥测2小时,中药组SP个数、PP对数及VT次数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药组与空白组在SP出现时间上无显着差异(P>0.05),而中药组较空白对照组可显着延长PP及VT时间(P<0.05)。说明中药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异丙肾诱发心律失常作用,且长时间作用更显着。4.中药组静息电位(RP)、超射(OS)、动作电位幅度(APA)、最大上升速率(Vmax)与空白对照组比较,Iso灌流前后均无显着差异(P>0.05)。Iso灌流前,中药组APD、APD50> APD90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Iso灌流后,空白对照组与中药组APD较Iso灌流前明显延长(P<0.01,P<0.05),且空白对照组APD50、 APD90较Iso灌流前亦显着延长(P<0.01);Iso灌流后,中药组APD、APD50、 APD90较空白对照组显着缩短(P<0.01),说明中药益气复脉合剂有对抗Iso引起APD延长的作用,可能与抑制平台期Ca2+电流和复极后期K+电流有关。结论1.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乌头碱和氯化钙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提示在生理状态下,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室性期前收缩作用,且临床常用剂量(即中剂量)即可作用显着。2.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异丙肾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提示在病理状态下,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室性期前收缩作用,且较长时间作用更显着。3.益气复脉合剂具有对抗异丙肾致APD延长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平台期Ca2+电流和复极后期K+电流有关。
黄燕[3](2012)在《宋一亭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冠心病用药特点及治疗法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一、导师生平简介二、师承渊源。年轻时接受了系统中医高等教育,通过对经典古籍的深入研究学习、广泛踏实的临床实践,掌握了深厚的中医功底。1979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研究生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研究生),师承中医大师吴式枢教授,高肇基教授,及西医心血管病大师陈灏珠教授,主要从事冠心病,高血压及老年康复等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寻找和探讨中医的实质,证实了它们存在的客观物质性。完成多篇关于冠心病的中西医学术论文。第二部分为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较全面地总结了导师通过近50年来的临床实践,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诊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提出冠心病胸痹病机为五脏关联的辨证观,认为冠心病的发病,虽病位在心,但病变却与五脏相关联,病因涉及五脏气血阴阳之变化,源于气血阴阳之本虚,又有痰浊、血瘀、气滞、阳亢火盛等标实。治疗中要明辨虚实,分期调治,但又需注重整体调节,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以取良好效果。老师在审证求因的同时,抓主要矛盾,以益气、通阳、活血、化痰作为治疗冠心病胸痹的基本大法,并将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之中。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先进检查方法及诊断,辨病辨证相结合,衷中参西,临症用药,进一步提高了疗效。二、高血压诊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特别重视肝肾的阴阳平衡,及先天禀赋的不足。认为高血压的主要发病病机是以肾虚为本,当气血渐衰,肾阴虚衰,或由于长期劳心伤神,损伤心阴,或情志化火等诱因引动,均可导致阴阳平衡失常,阴虚阳亢而发本病。治疗注重补养肝肾之阴,育阴潜阳。阴阳失衡长久,可致阴阳俱虚,命门火衰,这时需加桂枝或肉桂3-6克,以达阴中求阳,助阳益火,引火归元之效。三、脑病诊治经验总结及概述了老师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中所形成的学术思想,运用各种通窍复神法治疗脑病。用药中善用虫类药,通脑窍,补髓填精,以通行血脉,消除瘀滞,搜剔络中风痰、平肝阳、熄内风、止痉厥,通经止痛。同时对虫类药剂量、剂型及副反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四、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注重康复调养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特别是“未病先防”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对提高中医防病治病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注重“既病防变”,提倡康复调养,对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最终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五、部分疾病论治通过三年的跟师门诊,总结了大量的临床实际经验。针对老师在治疗顽固性失眠,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顽固性水肿等疾病方面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第三部分冠心病中医治疗综述一、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现代医学概述主要介绍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西医概念、临床表现、检查及诊断。二、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概述包括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研究进展,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证候治疗、针灸治疗、及穴位贴敷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性的总结。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宋一亭教授治疗冠心病用药特点及治疗法则的研究一、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导师近三年来治疗冠心病的大量原始临床病案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以老师创新理论为依据,深入挖掘医案中高频次的用药,对常用药物根据其四气、五味、归经和药物功效分析,探讨老师临床治疗思路和用药特色及规律,总结出体现老师学术思想核心的理法方药,以传承老师学术思想、推广临床用药经验。二、研究方法采用传统师承式临床抄方和病例采集分析结合的方法。1.抄方:抄方是沿续千年的传统跟师学习的方法,在抄方中体会摸索导师的临证思路和用药特点。2.病例采集及临床资料整理:通过跟师门诊,收集老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病机分析、辨证要点、治法,方药等,特别是方药的具体组成、用法及用量。3.选方标准(1)所有处方均来自导师宋一亭教授2008-2011年门诊接受诊治的冠心病患者。(2)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诊断标准: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参考WHO缺血性心脏病的有关诊断标准。心绞痛诊断参照ACC/AHA2002年的诊断标准。胸痹的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胸痹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中医胸痹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心梗者②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度心律失常、重度肺功能不全等急性疾病者③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处方用药名称和用量记录清楚、完整者。4.通过制作相关计算机数据录入表格,将符合以上选方标准处方全部录入,总结及取得相关原始数据,然后进行统计数据分析。三、辨证分型总结四、遣方用药,以药推理:共取得符合标准处方256张,涉及药物126味,分析前20味常用药出现的频次及频率,根据其药物功效和四气、五味、归经分析,讨论老师临床处方用药规律,反推老师用药法则,并从中总结出体现老师学术思想核心的理法方药,为今后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五、结论:本研究通过传统的跟师出诊,对导师近三年来治疗冠心病胸痹的256例原始临床病案的用药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辨证分型的总结,常用药物的使用频次,及其药性,功效分析,反推出老师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法则为益气温阳,活血通脉;除湿化痰,开胸散结,并进一步反推得出及印证了老师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的核心学术思’想,即五脏关联的辨证观,病机特点为气虚血瘀,寒凝痰阻,虚实夹杂之证。结合老师学术观念及用药思路及特点,总结得出以下治疗冠心病的基础方药:丹参、黄芪、太子参、川芎,桂枝、半夏、瓜蒌、薤白、甘草。用于气虚血瘀,寒凝痰阻之常见证。为以后进行新药特药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宗文静[4](2012)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作用的平心定悸汤辅以针灸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中药针灸治疗组(30例),针灸对照组(30例),分别口服平心定悸汤(方剂组成:生地30g、玄参15g、麦冬30g、党参30g、五味子12g、丹参30g、黄芪30g、川黄连15g、苦参15g、甘松30g、酸枣仁30g、桂枝9g、炙甘草9g。水煎服,每日一剂)配合针灸治疗,对比单独针灸治疗。观察疗程均为8周。观察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中医症状,舌、脉等变化。结果:中药针灸组总显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86.67%,针灸组的总显效率为33.33%,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针灸组对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寐差等5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针灸组对心悸、头晕、胸闷、乏力、等4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对寐差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中药针灸组对重症病变的有效率为66.67%,明显高于针灸组(20.00%)。结论:中药加针灸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疗效,与针灸组无显着差异。中药加针灸治疗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寐差等症状前后差异非常显着,且在改善寐差方面明显优于针灸组。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对轻中重度病情疗效均可。单纯针灸治疗针对重度病情疗效欠佳。
戴梅[5](2011)在《魏执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对其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证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恩师魏执真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我有幸作为徒弟拜读于魏老师身边三载,收获极大。魏老师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接受现代中医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在校期间,受教于秦伯未、任应秋、施今墨等当代中医大师。她潜心向医,孜孜不倦,问道解惑,从无懈怠,以勤学好问、手不释卷而闻名于全院师生之中。毕业前特经选拔,拜师我国着名的现代中医学家、教育家、学者秦伯未先生,颇得秦氏之妙。1963年即与秦老共同编着出版了《中医临证备要》一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秦先生的中医学思想。毕业后就职于北京中医医院,从事内科及心血管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魏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精研经典,遵从古训,谨承师教,通晓进展,熟知现状,不断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总结,在内科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对心律失常、糖尿病性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荣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科委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颁发的重要科技成果奖项11项,更因擅治心律失常而曼声海外。魏老师行医近五十载,临证之得,秘不自珍,笔耕不辍,着作等身。临证上立法遣方师古而不泥于古,用药精专,轻灵纯正,别有意味。本论文旨在全面总结魏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重点解析魏老师在心律失常方面独特的辨证论治思路,通过古训、师承,了解老师学术思想的渊源。并通过对魏老师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病例收集整理,进行用药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和辨病用药分析等,以及初步分析总结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见证候要素,从而对魏老师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证治规律进行更深入一步地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魏执真老师学术渊源概述。以魏老师擅长治疗之心律失常为切入点,探寻老师的学术渊源。在系统查阅古代文献之后,回顾古代医家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则治法,从中挖掘魏老师心律失常辨证论治思路所依据的古训。魏老师敬遵古训,博览群书,吸取历代各医家之精华,尤其深受李时珍《濒湖脉学》之影响,创立了心律失常“以脉为主,四诊合参,分为两类、十型、三证候”的辨证思路和方法。同时学习秦伯未先生的着作,以进一步挖掘魏老师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渊源。魏老师谨承师教,临证时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且要以辨证为先,理法方药力求丝丝入扣;在心系疾病的治疗用药上重视调气和血,慎用活血破血之品。魏老师不但遵从古训,谨承师教,而且通晓进展,熟知现状,勤于临床,勇于探索,悉心观察,反复总结,从而建立了心律失常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方法,以及调脉系列方药,特别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以“凉血清热”立法,为国内首创。第二部分为魏执真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通过临床跟师门诊,学习并总结魏老师在心脑血管病方面的诊疗思路和经验。魏老师擅长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病。她认为,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为心脏亏虚,血脉瘀阻或流通不畅,治法主张益气养心,理气活血通脉。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疾病,加入相应治法,如快速型心律失常加凉血清热法;充血性心力衰竭则按照影响肺、肝、脾胃、肾的不同,分别加泻肺利水、养阴柔肝、健脾利湿、温肾利水之法。糖尿病性心脏病分消渴病胸痹、消渴病心悸、消渴病心衰分别论治,在胸痹、心悸、心衰治法的基础上,更重用养阴清热之品;心肌病则根据表现心衰、心律失常的不同,而分别施治。魏老师重视理气药的运用,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但需注意,要理气而不破气。魏老师并主张要“和血”,即选择活血而不伤正的药物,切勿轻易选用破血逐瘀之品。临证时,魏老师主张辨证准、立法慎、选方精、用药稳,做到理法方药丝丝入扣。魏老师不仅在药物的选择上慎之又慎,而且在药物的剂量和加减上也是谨之又谨。她的处方用药,轻灵纯正,看似平淡,实则蕴藏深意。该部分总结了魏老师治疗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脑动脉硬化等的临床经验,其中重点介绍魏老师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魏老师综合历代医家关于心悸的论述,又精研《濒湖脉学》,吸收先贤之精华,结合个人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她独特的治疗心律失常“以脉为主,四诊合参,分为两类、十型、三证候”的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魏老师强调脉象在心律失常的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心律失常都各自有其相应的主脉,各个主脉也都有其相应的主病。临床辨证时首先需弄清脉象,才能抓住心律失常病因病机的根本。同时要四诊合参,逐步审因,分为两类十型加以论治。两类即阳热类和阴寒类。前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后者则类似于缓慢型心律失常。每类又各分为五型。阳热类心律失常的病机为心脏亏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魏老师认为,“热”是致病的关键,这里的“热”是血中之瘀热,故“凉血清热法”是治法中之关键。阴寒类心律失常的病机为心脾肾阳气亏虚或兼阴血不足,寒湿、痰饮之邪阻滞心脉,心脉瘀阻流通不畅。针对十种证型,魏老师自拟了“调脉汤”系列方药。三证侯即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气机郁结、神魂不宁和风热化毒三种证候,此时必须给予特别的重视,甚至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治其兼证,方可取效。三种证候中,以风热化毒证候影响最大。第三部分是对魏执真老师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证治规律的研究。收集2008年10月~2011年9月期间的魏老师诊治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病例,共325份,进行用药频率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辨病用药分析等,以及初步分析总结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见证候要素。结果表明:1.325份病例中,魏老师共用中药88种,用药频率最高99.4%,最低0.3%。用药频率在前10位者有香附、丹皮、赤芍、黄连、乌药、麦冬、五味子、香橼、佛手和沙参。2.88份房颤病例中,魏老师共用中药74种。用药频率>50%者有太子参、沙参、麦冬、五味子、白芍、香附、香橼、佛手、乌药、丹皮、赤芍和黄连。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茯苓、白芍、乌药、生地、太子参和香橼的回归系数均>1,0R值>5,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3.对早搏、窦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用药频率分析结果显示,用药>50%者均为沙参、麦冬、五味子、香附、香橼、佛手、乌药、丹皮、赤芍和黄连。4.47例方中有炒白术,其中用量10g的有14例,患者舌苔白黄相兼且厚者;用量15g的有4例,苔黄厚或黄腻;用量30g的有29例,为大便溏软、苔薄者。5.在325份病例中,症状出现频率大于30%者有心悸、口干喜饮、乏力、气短和胸闷,在10%-30%之间者有大便溏或大便干、入睡困难、胃胀和早醒。6.将>10%的症状做为高频症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心悸、气短、乏力和胸闷4个症状为主要成分。口干喜饮、大便干和入睡困难与心悸的相关性较大;乏力、便溏和早醒与气短的相关性较大。7.将>10%的症状做为高频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组症状。第1组症状心悸、口干喜饮;第2组症状气短、乏力;第3组症状胸闷、胃胀、大便干、入睡难、早醒、便溏。从以上结果得出结论:1.魏执真教授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有太子参、沙参、麦冬、五味子、香附、香橼、佛手、乌药、丹皮、赤芍和黄连,它们组成了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基本方。2.白芍、生地在房颤的治疗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3.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为:心悸、口干喜饮、乏力、气短和胸闷,并常伴有胃胀、入睡困难和早醒。4.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病性证候要素主要有阴虚、气虚、气滞和热,病位证候要素主要有心、脾。创新点:经过3年的跟师学习和自己的临床实践,我提出以下一些创新思路。1.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有部分存在中焦虚寒的体质。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患者,初诊时即可于方中加入小量干姜温胃散寒,可以防止药物寒凉伤胃,防止出现胃部不适情况。2.我认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多有阴虚内热、肝郁化火、肝阳上亢的特点,故可将清凉滋补调脉汤和柔肝清眩汤应用于此类患者。3.有一些高血压的患者服用魏老师自拟之“柔肝清眩汤”后,超声心动图提示舒张功能不全得到改善。由此,我认为,柔肝清眩汤可扩大临床应用领域,用于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或许可为治疗舒张功能不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4.魏老师以玉竹治疗糖尿病患者食欲旺盛,我认为,可以利用玉竹缓脾、抑制过旺食欲的这一功效,扩大其应用,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5.据《本草求真》载,白术亦有缓脾生津之效,故此我认为,可将生白术与玉竹联合应用于糖尿病患者。
葛素娟[6](2011)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中医治疗胸痹心悸的现状、西医治疗胸痹心悸的现状、中西医治疗胸痹心悸的利弊、中医治疗胸痹心悸的新思路等综述中医治疗冠心病心悸失常的研究进展。
高尚秋[7](2010)在《舒心汤治疗早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疏肝健脾解郁法治疗早搏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早搏肝郁脾虚证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舒心汤100ml Bid,对照组应用倍他乐克12.5mg Bid治疗,疗程为4周,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动态心电图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早搏次数均明显减少,组内、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房早疗效优于室早(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组间比较,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63.33%,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舒心汤是治疗早搏肝郁脾虚的一个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能明显减少早搏次数,缓解临床症状。
李文达[8](2010)在《参松养心胶囊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用参松养心胶囊对冠心病室性早搏进行干预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室性早搏中医各证型的疗效差异,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符合冠心病室性早搏诊断标准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心律平片,每次150mg,每日3次。疗程4周。结果:1.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65%,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早搏次数均显着减少(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患者中医证侯疗效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4.试验组5个中医证型Holter及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显示,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疗效比较无差异,而以上两型与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及痰浊瘀阻型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疗效相对较好,在改善冠心病室性早搏症状、体征方面优于其它三证型。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事件,且安全性分析未见异常。
魏希进[9](2009)在《益气养阴安神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作用的平心定悸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0例),西药对照组(30例),分别口服平心定悸汤(方剂组成:生地30g、玄参15g、麦冬30g、党参30g、五味子12g、丹参30g、黄芪30g、川黄连15g、苦参15g、甘松30g、酸枣仁30g、桂枝9g、炙甘草9g。水煎服,每日一剂)和普罗帕酮片(150mg,Tid)。观察疗程均为8周。观察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中医症状,舌、脉等变化。结果:中药(平心定悸汤)组总显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80.00%,西药(普罗帕酮)组的总显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 05)。中药组对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寐差等5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西药组对心悸、头晕等2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对胸闷、乏力、寐差等3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中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疗效,与普罗帕酮组无显着差异中药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改善显着减少心律失常次数及发作频率,治疗后较治疗前心律失常次数及发作频率显着减少,差异非常显着。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以轻中病情较重度病情效果好。
庄洁[10](2008)在《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是临床用药常见的现象,由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问题,特别是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合理用药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课题共分五部分综述了中西药联用的历史,分析了相互作用机理、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对中西药临床合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鞣质、蒽醌与阿莫西林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相互作用情况。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介绍中西药联用的源流与现状,中西药联用的病例报道、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从成分的化学反应、酸碱度变化、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效的颉颃和叠加、生成毒性物质、改变体内环境,九个方面分析了相互作用机理。第三部分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基于化学成分间相互作用引申推导的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对该论述存在的问题,如自身存在联用禁忌的制剂、体内环境对络合物的影响、剂型工艺对成分的影响等提出了疑问。第四部分中西药临床合用情况调查对医院门诊处方中西药联用处方进行调查,数据显示:门诊处方中西药联用者约占中药处方总量的76.3%。羟氨苄青霉素与含鞣质较多的中成药在临床联用现象也较为多见。含鞣质的制剂与青霉素等抗生素及其他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也有联用报道。在2005年北京医保目录中,有含鞣质和蒽醌较多单味药的组方约占1/4。第五部分大黄蒽醌和五倍子鞣质与阿莫西林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情况提取大黄蒽醌和五倍子鞣质分别制成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与阿莫西林胶囊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情况。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鞣质、蒽醌与阿莫西林分别生成沉淀,鞣质和阿莫西林的溶出均减少,但大黄蒽醌的两个检测指标,大黄酸和大黄素的溶出情况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有所不同。合用与单用相比:大黄酸在胃液中溶出减少,但在肠液中溶出反而增加;大黄素在胃液中溶出不受影响,在肠液中溶出有所增加。且阿莫西林可能与未检测的其他蒽醌类成分发生反应,影响溶出。说明五倍子鞣质和大黄蒽醌与阿莫西林同时服用,可能对两类成分的吸收有所影响。阿莫西林分别与蒽醌、鞣质同处于肠液环境中时,对其溶出率下降幅度的影响均小于胃液环境中,表明在肠液中阿莫西林与蒽醌、鞣质生成的沉淀少于胃液中。由于机体环境的复杂性,体外实验的结果可能不能完全等同于体内实验,单味药的有效部位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和单味药总提物、配伍后的复方及其不同剂型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有所不同,尚需通过进一步研究论证。
二、万年青总甙抗心律紊乱4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年青总甙抗心律紊乱4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平心定悸汤对气阴两虚证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一般临床资料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三) 病例入选、排除、剔除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一) 分组及临床干预方案 |
(二) 疗效观察指标 |
(三) 疗效评定方法(见附录 6) |
(四)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 一般情况比较 |
(一)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二)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三)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
(四) 病情严重程度分布情况 |
(五) 两组患者病种分布情况 |
二、 临床疗效比较 |
(一) 心律失常疗效评定 |
(二) 病情程度与心律失常疗效关系比较 |
(三)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疗效 |
(四)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
三、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 历史沿革 |
(二) 病因病机 |
(三) 中医治疗 |
二、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三、 病机及疗效分析 |
(一) 气阴两虚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机 |
(二) 益气养阴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法 |
(三) 本方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2)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益气活血药对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心律失常实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实验二 益气复脉合剂抗氯化耗致心律失常实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实验三 益气复脉合剂抗异丙肾致心律失常实验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实验四 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1 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的整体疗效 |
2 细胞分离方法的探讨 |
3 膜片钳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
4 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机制探讨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宋一亭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冠心病用药特点及治疗法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导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 |
1. 生平简介 |
2. 师承渊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一、诊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
1. 冠心病胸痹的病机为五脏关联的辨证观 |
2. 明辨虚实,分期调治 |
3. 整体调节,标本兼治 |
3.1 温阳益气,养心复脉 |
3.2 活血化瘀,行气通脉 |
3.3 化痰理气,宽胸散结 |
4. 辨病辨证相结合,衷中参西,临症用药 |
二、高血压诊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 |
1. 以肾虚为本,阴虚阳亢 |
2. 治疗注重补养肝肾之阴,育阴潜阳 |
3. 引火归源 |
4. 结合现代医学 |
三、脑病诊治经验 |
1. 治脑病擅用通窍法 |
2. 治脑病善用虫类药 |
四、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
五、部分疾病论治 |
1. 顽固性失眠 |
2. 更年期综合症 |
3. 抑郁症 |
4.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顽固性水肿 |
第三部分 冠心病中医治疗综述 |
一、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现代医学概述 |
二、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现代研究概述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分型 |
2.3 证候治疗 |
2.4 针灸治疗 |
2.5 穴位贴敷治疗 |
3. 回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宋一亭教授治疗冠心病用药特点及治疗法则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方标准及研究方法 |
1. 选方标准 |
2. 研究方法 |
三、辨证分型总结 |
四、遣方用药,以药推理 |
1. 常用药之功效、药性分析 |
1.1 所有用药频次总结 |
1.2 常用药药性功效分析 |
2. 常用20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分析 |
3.. 常用20味中药的归经分析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宋一亭教授简介 |
(4)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一) 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测指标 |
(四) 疗效评定 |
(五) 统计方法 |
三、 治疗结果 |
(一) 临床资料分析 |
(二) 心律失常疗效 |
(三) 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 中医学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
(一) 祖国医学对心悸的认识 |
(二) 现代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
二、 方药分析 |
(一) 炙甘草汤的概述 |
(二) 平心定悸汤的概述 |
三、 穴位选取 |
(一) 相关穴位 |
(二) 针药结合 |
四、 本研究临床疗效评述 |
五、 本次研究安全性评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魏执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对其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证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魏执真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渊源概述 |
1 遵从古训 |
2 谨承师教 |
3 勤于临床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魏执真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1 魏执真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概述 |
1.1 治学 |
1.2 临证强调"辨证论治" |
1.3 组方选药强调"行气调气" |
1.4 临证强调分清"和血"、"活血"、"破血" |
2 魏老师治疗心系疾病之经验 |
2.1 魏执真教授心律失常辨证论治之经验 |
2.2 魏执真教授充血性心力衰竭辨证论治之经验 |
2.3 魏执真教授冠心病心绞痛辨证论治之经验 |
2.4 魏执真教授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辨证论治之经验 |
2.5 魏执真教授扩张型心肌病辨证论治之经验 |
2.6 魏执真教授高血压辨证论治之经验 |
3 魏执真教授其他病证治疗之经验 |
3.1 咳嗽治疗之经验 |
3.2 不寐证治疗之经验 |
3.3 零金碎玉 |
第三部分 魏执真教授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证治规律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1 心律失常的中医研究概况 |
2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 |
诊疗标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疗胸痹心悸的现状 |
1.1 以病统证, 辨证施治 |
1.2 以证统病, 辨证施治 |
1.3 以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类, 进行辨证施治 |
1.4 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单味药 |
1.4.1 苦 |
1.4.2 川 |
1.4.3 延胡索 |
1.4.4 当 |
1.4.5 缬 |
1.5 中成药研制 |
1.5.1 参松养心胶囊 |
1.5.2 苦参片 |
1.5.3 稳心颗粒 |
2 西医治疗胸痹心悸的现状 |
2.1 病因方面 |
2.2 药物方面 |
2.3 机械及电治疗 |
3 中西医治疗胸痹心悸的利弊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4 中医治疗胸痹心悸新思路 |
(7)舒心汤治疗早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五) 病例的脱落与剔除标准 |
四、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临床资料分析 |
五、研究方法 |
(一) 治疗组 |
(二) 对照组 |
(三) 疗程及注意事项 |
六、观察项目及方法 |
(一) 安全性观察项目 |
(二) 疗效性观察项目 |
七、疗效评定标准 |
八、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早搏疗效分析 |
二、心电图疗效 |
三、临床症状疗效 |
四、安全性评价结果 |
讨论 |
一、病因病机 |
(一)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二、辨证论治 |
三、组方分析 |
四、现代药理研究 |
五、临床疗效分析 |
(一) 早搏疗效 |
(二) 中医疗效分析 |
(三) 心电图疗效分析 |
(四) 安全性观测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参松养心胶囊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方法与结果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辩证及症候评定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终止实验标准 |
1.6 退出标准 |
1.7 剔除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治疗药物及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实验人群的人口学和临床基线指标 |
2.3.2 疗效性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
2.3.3 安全性指标指标 |
3 统计处理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受试人群分析 |
4.1.1 一般资料 |
4.1.2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比较 |
4.1.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 |
4.1.4 两组患者合并症情况比较 |
4.1.5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病情分布情况比较 |
4.1.6 两组患者中医症型分布情况 |
4.2 疗效分析 |
4.2.1 两组患者用药4周后总体疗效分析 |
4.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疗效比较 |
4.2.3 用药4周末两组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
4.2.4 中医各证型24h动态心电图疗效分析 |
4.2.5 中医各证型症候疗效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4.3.1 治疗后生命体征的比较 |
4.3.2 治疗前后血常规的比较 |
4.3.3 治疗前后小便常规比较 |
4.3.4 治疗前后大便常规比较 |
4.3.5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的比较 |
4.3.6 不良反应 |
结论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认识 |
2 西医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病因的认识 |
3 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4 中西医治疗胸痹心悸的利弊 |
5 参松养心胶囊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作用的探讨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益气养阴安神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一、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一) 脉证探讨 |
(二) 病因病机 |
(三) 心律失常的治疗 |
二、中药及其复方防治心律失常机制研究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一般情况 |
(三) 诊断标准 |
(四)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 |
(二) 治疗与观察方法 |
(三) 观察项目 |
(四) 疗效评定 |
(五) 观察指标 |
(六) 统计方法 |
三、治疗结果 |
(一) 心律失常疗效 |
(二)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中医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
二、方药分析 |
三、本研究临床疗效评述 |
四、本次研究安全性评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药联用的历史及现状 |
1 中西药配伍应用的源流 |
2 中西药联用的现状 |
综述二 药物相互作用的病例及研究情况 |
1 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 |
2 有益的中西药相互作用病例报道及研究情况 |
3 有害的中西药相互作用病例报道及研究情况 |
第二部分 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1 形成难溶物,降低吸收 |
2 影响药物分布,使血药浓度升高 |
3 改变酶活性,影响药物代谢 |
4 影响药物排泄 |
5 产生颉颃,降低药效 |
6 用药重复累加或协同,使药效或毒性增强 |
7 pH 值变化,单用中西药的酸碱环境改变 |
8 生成毒性物质,导致药源性疾病 |
9 破坏成分或药物的体内环境,导致失效或降效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 |
1 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 |
2 相互作用论述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西药临床合用处方调查 |
1 对医院门诊中西药联用处方的调查 |
2 含鞣质的中成药与青霉素类等药物联用的处方调查及报道 |
3 《北京医保目录》中成药含鞣质、蒽醌组方统计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阿莫西林与大黄蒽醌合用后体外溶出情况考察 |
实验二 阿莫西林与五倍子鞣质合用后体外溶出情况考察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四、万年青总甙抗心律紊乱4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心定悸汤对气阴两虚证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研究[D]. 刘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2]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李昊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3]宋一亭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冠心病用药特点及治疗法则的研究[D]. 黄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4]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 宗文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魏执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对其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证治规律的研究[D]. 戴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6]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 葛素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02)
- [7]舒心汤治疗早搏的临床研究[D]. 高尚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8]参松养心胶囊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干预研究[D]. 李文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9]益气养阴安神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 魏希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10]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 庄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