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自体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婷,郑妍,魏华,穆士杰[1](2017)在《贮存式自身输血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寻贮存式自身输血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本院进行贮存式自身输血的12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及自体血回输情况。结果 127例供者共采集自体血70 550 m L,仅2例出现轻度献血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127);采集骨髓血100 159m L。117例供者骨髓血采集前WBC(27.02±8.21)×1010/L、Plt(213.19±62.42)×109/L、RBC(4.31±0.44)×1012/L、Hb(131.53±14.53)g/L,自体血回输后1d WBC(35.85±9.08)×1010/L、Plt(188.34±50.24)×109/L、RBC(4.02±0.41)×1012/L、Hb(122.60±13.48)g/L。自体血回输后1 d造血干细胞供者WBC明显高于采髓前(P<0.05),Plt、RBC、Hb明显减低(P<0.05)。结论贮存式自身输血能节约血液资源,防止输血相关疾病发生,可应用于造血干细胞供者。

段立双[2](2020)在《贮存式自体全血与单纯红细胞输注对术后造血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并探讨贮存式自体全血和单纯红细胞成分输注对骨髓造血干细胞衰老相关指标的影响,从造血干细胞的角度评价贮存式自体输血的安全性。方法:选取3~6月龄的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体重2.5~3.0kg,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5组(n=6):对照组(C组)、单纯手术组(S组)、单纯采血组(ABS组)、贮存式自体全血输血组(PAB组)和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组(PACB组)。C组家兔麻醉后,不做任何处理,按时点采集骨髓标本;其余各组均开腹做肝叶切除,ABS组、PAB组和PACB组于术前一周采血贮存。S组、ABS组术中输液补充血容量,PAB组和PACB组术中分别输注贮存的自体全血和自体红细胞。分别于术前(T1)、术后6h(T2)和术后24h(T3)时采集骨髓样本。检测家兔骨髓CD34+细胞数量、ROS浓度、衰老细胞比例及造血干细胞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五组实验动物在体重和麻醉药用量间无明显差异(P>0.05)。从T1至T3,S组、ABS组、PAB组及PACB组的CD34+细胞数持续上升,在T2时点,ABS组、PAB组及PACB组的CD34+细胞数显着高于C组、S组,PAB组及PACB组的CD34+细胞数又明显高于S组、ABS组(P<0.05),在T3时点,PACB组的CD34+细胞数显着高于PAB组(P<0.05)。从T1至T3,ABS组、PAB组及PACB组的ROS浓度、衰老造血干细胞比例及p53、p2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组、S组(P<0.05),在T2、T3时点,S组、ABS组、PAB组及PACB组ROS浓度、衰老造血干细胞比例和p53、p21蛋白的表达水平相较于C组明显下降(P<0.05);在T2、T3时点,PAB组及PACB组的ROS浓度、衰老造血干细胞比例及p53、p21蛋白的表达水平较ABS组显着降低(P<0.05)。在T2时点,PAB组的ROS浓度和衰老造血干细胞比例高于PACB组,而p21蛋白的表达低于PACB组(P<0.05);在T3时点,PACB组的ROS浓度低于PAB组,而两组间衰老造血干细胞比例和p53、p21蛋白的表达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可降低造血干细胞内ROS浓度,减少氧化应激对其功能产生的影响,并通过降低p53、p21蛋白表达,在一定程度逆转衰老途径,激活造血干细胞活性,显着促进CD34+细胞生成,刺激造血以应对失血刺激。且从造血干细胞的角度来说,采集并输注红细胞成分比全血更有益。

张伸,金辉,许兰平,刘代红,陈欢,梁永清,李涛,李福兴,王蕊,康清,陈育红,张晓辉,韩伟,黄晓军,刘开彦[3](2010)在《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捐献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健康亲缘供者及只捐献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非亲缘供者,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方面进行比较。对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亲缘供者100例及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登记的非血缘供者71例,在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采集后1、3、6个月及每年进行了评估。对血常规指标、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记录,并对随访期间的长期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缘供者提供的骨髓+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70(4.11-12.23)×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40(1.61-13.57)×106/kg;非亲缘供者提供的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69(3.35-11.48)×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50(1.15-11.60)×106/kg。动员时的常见副作用为骨痛,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7%,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3.7%,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采集时的常见副作用为感觉异常(口唇和四肢),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5%,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9.6%,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所有供者对副作用皆可耐受,没有供者因为不能耐受而中断采集。亲缘供者由于骨髓和外周血的采集,其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亲缘供者[(125.8±20.2)g/Lvs(143.2±20.1)g/L](p<0.05)。非亲缘供者由于外周干细胞采集多为2次,其血小板计数低于亲缘供者[(126.2±57.2)×109/Lvs(162.4±72.9)×109/L](p<0.05)。在长期随访中,亲缘供者与非亲缘供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无长期的不良反应,健康状况良好。结论:亲缘与非亲缘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都是安全可行的。术前进行完备的检查,术中仔细操作、严密观察,及术后长期随访对于供者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赵莹[4](2018)在《脐带血分离、冻存方法的优化及影响质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分化潜能大、免疫原性低、未成熟T细胞较多、保存方便、不易发生肿瘤细胞污染、采集时对供者无损伤及副作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得率,探寻更适合冻存脐带血的冷冻保护剂,同时对影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质量的因素加以分析,为脐带血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对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法分离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工艺进行两方面优化:(1)对比红细胞分别沉降15 min、30 min、45 min、60 min后离心3 min或5 min与直接离心7 min的结果,得出HES分离脐带血的最佳作用时间;(2)二次回收有核细胞,与传统回收一次的结果进行比较。另外,以10%DMSO+10%自体血清作为冷冻保护剂,与常用冷冻保护剂10%DMSO、10%DMSO+10%右旋糖苷40比较,检测深低温下10%DMSO+10%自体血清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冻存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保护效果。最后,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影响脐带血质量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以实践检验效果,确定影响脐带血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1)离心3 min组,分别沉降15 min、30 min、45 min、60 min所得有核细胞回收率、有核细胞活率、CD34+百分比、CFUs产率均与直接离心7 min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离心5 min组,沉降15 min和30 min所得结果同上;当沉降45 min及60 min时,除活率外,其余结果均明显高于直接离心7min组。尤其沉降45 min所得CD34+百分比最高,与直接离心7 min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二次回收有核细胞所得有核细胞回收率、CD34+百分比、CFUs产率均明显高于回收一次的结果,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而细胞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10%DMSO+10%自体血清分别冻存造血干细胞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苏后有核细胞、CD34+细胞、CFUs回收率均高于10%DMSO+10%右旋糖苷40组高于10%DMSO组,且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而细胞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4)通过分析及实践验证,总结出影响脐带血质量的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和采集方式;运输时间;分离中HES作用时间、离心、污染以及人员;冻存中时间控制、温度变化及污染。结论:(1)加入HES后先沉降45min,再离心5min,造血干细胞得率提高40%,且活率不受影响。(2)二次回收有核细胞使造血干细胞回收率提高了60%,是有效的优化方式。(3)10%DMSO+10%自体血清是一种高效、安全又经济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冷冻保护剂。(4)根据分娩方式选择合适的采集方式可提高采血量;缩短运输时间可保证细胞活率;分离工艺的优化、防止污染及人员技能培训能提高脐带血分离的质量;准确控制操作时间、减少温度变化、防止污染可有效提高冻存细胞的数量和活力。

周循[5](2019)在《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及造血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通过观察贮存式自体输血后骨髓CD34+细胞数量和活性的改变,评价贮存式自体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和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家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A组,空白对照组;B组,单纯手术组;C组,单纯采血组;D组,贮存式自体输全血组;E组,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组。在术前(T2)、术后6小时(T3)、术后24小时(T4)取骨髓血标本,使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并计数各组家兔CD34+细胞百分比,并检测细胞周期,检测CD34+细胞端粒DNA相对表达量;于自体血贮存前(T1)、术后24小时(T4)取外周血标本,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含量。结果 各组家兔体重、麻醉时间、麻醉药用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4时点各实验组CD34+细胞百分比较空白对照组(A组)均显着升高,G1期的细胞数量显着降低,端粒D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在T3、T4时点D组、E组CD34+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C组,处于G1期的细胞明显低于C组(P<0.05),端粒DNA表达明显高于C组;在T3、T4时点E组CD34+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D组,处于G1期的细胞明显高于D组(P<0.05),端粒DNA表达显着低于D组。在T4时点B组与C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E组与D组(P<0.05),E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 术前进行自体血采集可增强骨髓造血功能,贮存式自体成分血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的影响较贮存式自体全血小,恢复的外周血细胞数量较多,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优于贮存式自体全血。

周循,刘小倩,朱娜娜,郭建荣[6](2019)在《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相关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造血干细胞对人体的造血及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而输血对造血功能及造血干细胞会产生何种影响是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但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提高临床输血水平并积极推动输血医学的发展。

杨文娟[7](2020)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的21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动员采用环磷酰胺(Cy)+足叶乙甙(VP-16)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方案。预处理方案:恶性淋巴瘤(ML)及急性白血病(AL)、髓外浆细胞瘤采用全身照射(TBI)+VEM/IAC方案;多发性骨髓瘤10例采用白消安+VP-16+Cy(BVC)方案、5例采用硼替佐米+BVC方案、5例采用硼替佐米+马法兰方案、7例采用马法兰方案;孤立性浆细胞瘤采用BVC方案。对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复发率(RR)等进行统计。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多分类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对患者的OS、PFS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OS、PFS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0.05认被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215例行aut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自体骨髓移植(ABMT)33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182例。恶性淋巴瘤(ML)16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19例,霍奇金淋巴瘤(HL)47例,灰区淋巴瘤(GZL)3例],多发性骨髓瘤(MM)27例,浆细胞瘤2例(髓外浆细胞瘤1例、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NHL并髓外浆细胞瘤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例(Ph+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例[M2 1例、M3 1例(PML/RARα阴性)、M5 2例、粒细胞肉瘤1例],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1例。移植中位年龄34(1161)岁,男性患者148例,女性患者6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6(0426)个月,除1例患者移植当天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后发生急性肺水肿死亡、1例移植后9天因真菌败血症死亡外,其余2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8+33)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3(0+73)d,ABMT造血恢复慢于APBSC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5例患者3年、5年OS分别为79.9%、74.9%,3年、5年PFS分别为66.9%、63.2%,复发率(RR)为26.98%(58/215),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3.72%(8/215),移植前76例PR、NR、PD或复发的患者中51例在移植后达CR,有效缓解率67.1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移植年龄及移植前病程对auto-HSCT后长期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干细胞来源影响患者移植后3年OS及PFS,APBSCT的3年OS及PFS均优于ABMT患者(P<0.05);诊断影响患者移植后3年OS,ML及MM患者移植后3年OS优于AL患者,3年OS分别为81.0%、73.2%、50.8%(P<0.05);移植前疾病状态影响患者3年PFS,移植前病情CR及PR患者移植后3年PFS优于NR、PD及复发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白血病是影响患者OS的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是4.397(95%CI,1.716-11.268)(P<0.05),而移植前病情未缓解、复发、进展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是2.718(95%CI,1.283-5.754)(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诱导缓解后的巩固治疗,移植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对于复发难治或移植前未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挽救性治疗提高患者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闰国伟[8](2013)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化疗、放疗仍然是杀灭肿瘤细胞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发现、放疗技术的改进,化、放疗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不断提高。理论上化疗、放疗剂量与杀伤肿瘤细胞数量、治疗效果呈线性关系,化、放疗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但是,化、放疗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剂量的增加,从而影响疗效和患者的预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对血液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对患者进行化疗、放疗和免疫抑制剂等处理后,将健康供者或患者自体的造血干细胞输注给患者,使造血干细胞在患者体内植活、增殖、分化、成熟,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原发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等)之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干细胞来源的不同,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与骨髓移植比较,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具有以下优点:①采集造血干细胞较简便,供者不需住院、麻醉,易于接受,合并症少。②对于有骨髓转移或骨髓已接受放射治疗造成损害的患者也可以采集造血干细胞。③造血重建比骨髓移植快,植入率高,免疫功能重建早。④短期内可重复分离。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应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分离和采集技术的改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有逐渐替代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趋势。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某种细胞,其基本原理是依据各种血细胞比重有差异,设置离心分离条件,在一定的离心力作用下,离心平衡后,各种细胞成分按一定的次序分布在离心容器内,如血浆在最上层,红细胞在最下层,中间分布着各种成分血细胞。在不破坏这种平衡的条件下,通过调整收集界面的设置,相对准确的将所需要的细胞收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PBSC)的密度、大小类似于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C),生物物理学特征与MNC的相似。因此,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PBSC, PBSC主要存在于MNC细胞群体中,CD34+计数与MNC数量呈高度相关性,MNC细胞计数可以间接反映PBSC的数量。目前,临床用于分离单采PBSC的血细胞分离机主要有Fresenius COM. TEC、 COBE Spectra和Fenwal CS3000plus。我们用于采集PBSC的分离机是Fresenius COM. TEC和Fenwal CS3000plus。移植物中PBSC的数量和质量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与否最关键因素之一,如何高效地采集到足够数量优质的PBSC,同时避免采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回顾性分析单采PBSC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血细胞分离机的特性,健康供者和自体供者的差异,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旨在优化动员和采集条件,提高采集效率,保证质量,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第一部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健康供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分离前白细胞计数、动员方案等对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方法1.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资料完整的健康供者40例为研究对象,中位年龄33岁(14-52岁),中位身高166cm (137-180cm),中位体重65Kg(43-100Kg)。2.30人予来格司琼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6例予非格司琼进行动员,4例予来格司琼联合非格司琼进行动员。2名供者于第3天、11名于第4天、23名于第5天、4名于第6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离机Fresenius COM. TEC (Fresenius公司),选择Auto-MNC采集程序单采,处理血液的全血流速为(30-60) ml/min,以ACD-A液为抗凝剂,处理血量为健康供者总血容量的2-4倍(8880-12600m1),分离期间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及口服氯化钾溶液,以预防枸橼酸钠中毒及低钾血症,密切观察副反应。取混匀后的采集物计数单个核细胞数(MNC)、CD34+细胞数,计算每次单采获得MNC和CD34+细胞的总量。3.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Q)表示,正态分布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比较采用2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直线相关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40名健康供者均成功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PBMNC),满足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的要求,按移植受者体重计,PBMNC (9.77±2.74)×108/kg、CD34+细胞(5.07±6.5)×106/kg。获取PBMNC、CD34+细胞数量与分离前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6,P=0.45),与健康供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不同的动员方案等无相关性。结论三种动员方案均可成功动员CD34+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动员后白细胞计数是影响单采PBMNC、CD34+细胞的主要因素,采集时机取决于动员后白细胞计数达到30×109/L的时间。第二部分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Fresenius COM. TEC和Fenwal CS-3000plu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两者的采集效率、单采质量对供者的要求和影响。方法1.选择2004年-2012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资料完整的健康供者77例为研究对象。Fresenius COM. TEC组41例、单采82次,Fenwal CS-3000plus组36例、单采72次。供者均皮下注射G-CSF (10μg·g-1·d-1)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于动员后第4-6d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2. Fresenius COM. TEC选用Auto-MNC程序,处理循环血量8595-12402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 Fenwal CS-3000plus选用1-special程序,处理血量7460-15261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供者均以ACD-A血液保养液为抗凝剂,分离期间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及口服氯化钾溶液,以预防枸橼酸钠中毒及低钾血症,密切观察副反应。单采结束后取混匀的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计数,计算单个核细胞的百分率、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效率。3.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所得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比较采用2独立样本t检验。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与采集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每个健康供者采集到的PBMNC总数Fresenius COM. TEC (51.10±12.56)×109个,Fenwal CS-3000plus (25.57±10.38)×109个,前者显着高于后者,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采集物中的单个核细胞百分率,Fresenius COM. TEC和Fenwal CS-3000plus分别为(61.99±23.22)%,、(73.71±19.84)%,,前者低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者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分别为(0.52±0.21)%、(0.53±0.31)%,二者采集效率未见明显差异(P=0.91)。二者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与采集前单个核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174,P=0.302>0.05,r=0.093,P=0.093>0.05)。结论对于健康供者,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均能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满足临床患者同种异体移植的要求。两者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相当,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与采集前单个核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Fresenius 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到的单个核细胞数量高于Fenwal CS-3000plus,但单个核细胞百分率低于后者,采集物在采集全过程可视、容积随处理循环血量增加而加大。Fenwal CS-3000plus的采集物在采集全过程中不可视,对造血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Fenwal CS-3000plus和Fresenius COM. TEC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两者的采集效率、单采质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1.选择2004年-2012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资料完整的血液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Fresenius COM. TEC组22例,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男性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1岁。Fenwal CS-3000plus组18名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8岁。2. Fresenius COM. TEC组分离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47次,选用Auto-MNC程序,处理循环血量7099-14100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Fenwal CS-3000plus组分离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38次,选用1-special程序,处理血量7614-11711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两组患者均以ACD-A液为抗凝剂,分离期间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及口服氯化钾溶液,以预防枸橼酸钠中毒及低钾血症,密切观察副反应。单采结束后计算采集物的容积,取混匀的采集物进行白细胞计数、单个核细胞计数、计算单个核细胞的百分率、血小板计数以及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计算单采后患者血小板下降的百分率。2.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加减四分位数间距(M±PQ)”表示。正态分布资料2组比较采用2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2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Fenwal CS-3000plus组采集物的容积固定为50ml, Fresenius COM. TEC分离机采集物的容积为(129±25)m1,前者显着小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二者采集所获得采集物中所含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4.31±6.4、3.87±3.29)×109个、血小板数(138.85±120、227.97±274.04)×109个、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效率(0.59±0.59、0.68±0.22)%、单采后患者(自体供者)血小板下降的百分率(0.22±0.16、0.34±0.29)%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Fenwal 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自体造血干细胞,由于其采集物容积固定为50ml,对患者循环血量影响小,单个核细胞密度高,进一步冻存复苏处理更简便等,明显优于Fresenius 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第四部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目的回顾分析供者在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评估其安全性、常规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有效性,进一步改良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安全性。方法以2004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采术、资料记录完整的供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和频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作用,对供者的影响。共完成117例239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单采。供者男58例,女59例,年龄14-67岁,中位年龄41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77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患者40例。54例应用Fenwal 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选用1-special程序;63例应用Fresenius 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选用Auto-MNC程序,全血流速均控制在30-60ml/min.两组供者均以ACD-A液为抗凝剂,全血与与抗凝剂比为(9-10):1。分离单采期间常规给供者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部分供者间断口服氯化钾溶液。结果1例次出现肢体发冷;畏寒,无发热1例次;双下肢发麻、抽搐1例次;2例次出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静脉置管手臂发麻1例次。对于出现不良反应者,给予追加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口服氯化钾溶液以及对症治疗等,不良反应症状体征很快消失,均顺利完成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过程,随访未见不良后果。结论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干细胞的过程中,供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很低,不良反应症状体征轻微,常规的预防措施采用得当,能避免可预见的不良反应,单采过程中严密观察,可早发现、早处理,减轻不良反应的危害,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

胡泽斌,王立生,崔春萍,陈津,吴祖泽,谢俊祥,吴朝晖[9](2013)在《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估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现阶段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安全状况进行系统评价,为各层次决策者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和患者等提供合理选择干细胞治疗技术的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对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的死亡率,伤残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常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这一类别研究报告的不良反应较多,多数与合并使用的放化疗和移植前的预处理有关;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易出现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还常用于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化疗后的支持,此时虽然仍会出现一些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但不会出现GVHD。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尝试治疗一些肝脏和缺血性疾病等,不良反应报道相对较少。②无论是自体还是异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临床试验中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和致瘤性报道,无GVHD报告。临床上见到的不良反应多数较轻微,短暂发热和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偶有报道,有些不良反应与注射途径和部位有关。③胚胎干细胞移植的动物实验均表明有畸胎瘤的形成,尚未有关于直接用胚胎干细胞进行临床研究的报道。④神经干细胞移植多见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无致瘤性报道。⑤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肛周瘘,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无致瘤性报道。⑥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目前多数仍为方法的研究,无临床文献报道。动物实验表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后其后代会发生肿瘤,同时诱导过程中反转录病毒的使用对安全性的影响仍需研究。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展最早、研究最为深入和广泛,间充质干细胞是继造血干细胞之后临床应用研究最多的一类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目前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因其致瘤性等安全问题,目前还在临床前研究阶段,临床试验报到很少。从目前文献看,自体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移植,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由于目前多数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病例数不多,特别是干细胞不似普通药品或生物制品,各项研究采用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不尽相同,一项研究的数据不一定能全面反应所有同类干细胞的安全性,因此,干细胞的安全性需要随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

万鼎铭,李丽,谢新生,孙玲,孙慧,姜中兴,张毅,曹伟杰,边志磊,周雪芳[10](2013)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序贯CIK细胞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作为一种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方法,成为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种新的手段,目前关于急性髓系白血病自体移植后序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的报道尚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序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入选45例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其中19例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序贯了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另26例未序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与结论:①序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未序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组(21.05%,38.46%,P<0.05);序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组患者的2年无病生存率和2年总生存率均高于未序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②19例接受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除4例出现寒战、发热外,无其他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序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可降低原发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二、自体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体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1)贮存式自身输血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自体血采集情况
    2.2 造血干细胞采集及自体血回输情况
    2.3 供者骨髓血采集及自体血回输前后血液相关指标比较
    2.4 其他情况
3 讨论

(2)贮存式自体全血与单纯红细胞输注对术后造血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研究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实验器材
    2.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
        2.1.1 实验动物分组
        2.1.2 麻醉方法
        2.1.3 动物模型构建
        2.1.4 PABD方案
        2.1.5 骨髓采集
        2.1.6 检测时点
        2.2 流式细胞仪术检测
        2.3 ROS活性检测
        2.4 Western blot 检测 p53、p21 表达
        2.5 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衰老细胞
    3 统计方法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各组家兔一般资料的比较
    2 各组骨髓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分选并计数
    3 各组骨髓造血干细胞 ROS 检测
    4. SA-β-Gal 染色检测骨髓衰老造血干细胞
    5. Western Blot 检测 p53、p21、p16 表达情况
讨论
    1.对CD34~+细胞数量的影响
    2 对造血干细胞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3 对造血干细胞细胞衰老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实验部分图片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对象
结 果
讨 论

(4)脐带血分离、冻存方法的优化及影响质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应用价值
        1.1.2 脐血库的发展
    1.2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分离
        1.2.1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分离的必要性
        1.2.2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分离的方法
    1.3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保存
    1.4 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检测
        1.4.1 造血干/祖细胞的表型特征
        1.4.2 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分离方法的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标本的采集
        2.2.2 主要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试剂液体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HES沉降红细胞的优化
        2.3.2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回收方式的优化
    2.4 细胞活率测定
    2.5 CD34~+细胞检测
    2.6 祖细胞集落培养
    2.7 统计学处理
    2.8 结果
        2.8.1 HES与红细胞作用时间对造血干细胞分离的影响
        2.8.2 回收方式对造血干细胞分离结果的影响
    2.9 讨论
    2.10 结论
第三章 自体血清对脐带血冻存的保护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样本来源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试剂液体的配制
    3.3 自体血清的制备
    3.4 脐带血的分离
    3.5 造血干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3.5.1 冷冻保护剂的配制
        3.5.2 脐带血的冻存
        3.5.3 细胞复苏
    3.6 细胞活率测定
    3.7 CD34~+检测
    3.8 祖细胞集落培养
    3.9 统计学处理
    3.10 结果
        3.10.1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有核细胞数的影响
        3.10.2 不同浓度冷冻保护剂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活率的影响
        3.10.3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CD34+细胞的影响
        3.10.4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CFUs回收率的影响
    3.11 讨论
    3.12 结论
第四章 影响脐带血制备的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统计对象
        4.2.2 材料
        4.2.3 方法
    4.3 影响脐带血质量的相关因素
        4.3.1 采集环节影响脐带血质量的因素
        4.3.2 运输环节影响脐带血质量的因素
        4.3.3 分离环节影响脐带血质量的因素
        4.3.4 冻存环节影响脐带血质量的因素
    4.4 结果
        4.4.1 采集因素对脐带血质量的影响
        4.4.2 运输因素对脐带血质量的影响
        4.4.3 分离过程对脐带血质量的影响
        4.4.4 冻存过程对脐带血质量的影响
    4.5 针对性采取的改进措施
        4.5.1 采集过程的改进措施
        4.5.2 运输过程的改进措施
        4.5.3 分离过程的改进措施
        4.5.4 冻存过程的改进措施
    4.6 改进措施实施的效果
    4.7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及造血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相关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

(6)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相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异体输血与自体输血
2 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干细胞衰老
3 异体输血与造血干细胞
4 自体输血与造血干细胞
    4.1 贮存式自体输血与造血干细胞
    4.2 其他自体输血方式与造血干细胞
5 结语

(7)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自体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与采集
    2.3 预处理方案
    2.4 造血干细胞回输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支持治疗
    2.6 移植后维持治疗
    2.7 主要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0 基本情况
    3.1 造血重建
    3.2 移植相关并发症
        3.2.1 感染
        3.2.2 其他早期并发症
        3.2.3 远期并发症
    3.3 随访
        3.3.1 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存分析
        3.3.2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分析
        3.3.3 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分析
        3.3.4 其他
    3.4 影响患者移植后OS、PFS的单因素分析
    3.5 影响患者移植后OS、PFS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致谢

(9)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估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检索策略
        1.2.2 文献选择标准
        1.2.2. 1 纳入标准
        1.2.2. 2 排除标准
        1.2.3 文献质量评价
        1.2.4 数据采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
        2.2.1 造血干细胞 (HSC)
        2.2.2 间充质干细胞 (MSC)
        2.2.3 胚胎干细胞 (ESC)
        2.2.4 神经干细胞 (NSC)
        2.2.5 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2.2.6 诱导多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 PS cell)
3 结论

(10)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序贯CIK细胞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主题词: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2 结果Results
    2.1 研究对象数量分析
    2.2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见表1。
    2.3 两组患者干细胞回输情况
    2.4 两组患者的植入情况
    2.5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2.6 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
    2.7 不良反应监测
3 讨论Discussion

四、自体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 [1]贮存式自身输血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的应用[J]. 王文婷,郑妍,魏华,穆士杰. 中国输血杂志, 2017(07)
  • [2]贮存式自体全血与单纯红细胞输注对术后造血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 段立双.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3]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J]. 张伸,金辉,许兰平,刘代红,陈欢,梁永清,李涛,李福兴,王蕊,康清,陈育红,张晓辉,韩伟,黄晓军,刘开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4)
  • [4]脐带血分离、冻存方法的优化及影响质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D]. 赵莹. 西北大学, 2018(02)
  • [5]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及造血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 周循.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6]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相关的研究进展[J]. 周循,刘小倩,朱娜娜,郭建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03)
  • [7]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D]. 杨文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D]. 闰国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估报告[J]. 胡泽斌,王立生,崔春萍,陈津,吴祖泽,谢俊祥,吴朝晖.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05)
  • [10]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序贯CIK细胞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J]. 万鼎铭,李丽,谢新生,孙玲,孙慧,姜中兴,张毅,曹伟杰,边志磊,周雪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49)

标签:;  ;  ;  ;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