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雄性高不育基因的作用进行谷子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妍妍,赵丽梅,张伟,张春宝[1](2021)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是中国首创,研究水平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随着杂交大豆产业化关键技术的推进,优势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将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文中从亲本创制、杂交种选育、制种技术、基础研究四个方面对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沈希宏[2](2021)在《做好一粒种子》文中提出一把稻穗的传承人们说,育种是一门艺术。我信以为是,就在田里搞水稻艺术。其实水稻育种这门艺术,经常与泥水和阳光打交道。比如最近在海南,就天天猫在田里选收稻种。我在海南种了二十亩试验稻种,大概有四十万株水稻,孰优孰劣,我要一株一株拨弄和掂量,
吴宁,杨艳萍,任红梅,魏珣,龙艳[3](2021)在《生物育种领域前沿与进展——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植物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分会场纪要》文中认为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将生物育种提到了战略高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生物育种列为未来需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前沿领域。2021年10月16~17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在山西省晋中市举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农业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承办了专题分会场"植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
王晓鸣,邱丽娟,景蕊莲,任贵兴,李英慧,李春辉,秦培友,谷勇哲,李龙[4](2022)在《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评价:现状与趋势》文中指出表型是作物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后呈现出来的性状,包括形态学、生育期、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作物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经过数千年在世界不同区域驯化利用中的人工选择,形成了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构成育种家选育作物新品种的物质基础。认识和发现作物种质资源表型的多样性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鉴定,特别是培育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下环境的品种,更需在大量种质资源中发掘和利用抗旱、耐热、抗病虫、水肥高效利用等特性的材料。作物种质资源各类表型性状的鉴定需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多年多点的鉴定可以准确观察鉴定性状的变异水平或表达稳定性,是育种家准确选择和利用性状的重要依据。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鉴定主要采用田间鉴定、设施鉴定、仪器分析、感官鉴定的方式。近年来,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已从单一环境、低通量、粗放型鉴定转变为多年多环境、重点性状、高通量精准型鉴定。随着组学技术、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物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鉴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形成作物育种中重要性状准确快速发掘与应用的坚实基础。
肖长春,程祖锌,黄昕颖,谢展文,蔡华镇,林荔辉[5](2021)在《功能型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选用6个三系不育系和8个红米恢复系,按6×8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48个杂交红米组合,分析与产量相关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除不育系单株产量外,其余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无明显的相关性;千粒重、株高、糙米率、结实率、有效穗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作用,可在低世代选择有效;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穗长和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须在高世代进行选择。18Rr174在9个主要农艺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均达到正效应值,育种应用价值高;广8A×18Rr250、品红1A×18Rr175、荃9311A×18Rr175、品红1A×18Rr174和野香A×18Rr178的产量性状具有较好特殊配合力,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赵美丞,刁现民[6](2022)在《谷子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及其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谷子在约1万年前由青狗尾草驯化而来,我国是谷子的起源中心。谷子所属的狗尾草属在全世界约有125个种,其中中国有15个种,从二倍体到八倍体均有。目前利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出狗尾草属6个基因组,利用分子标记分析发现狗尾草属是多起源的,与其多样性的基因组一致。系统演化分析发现,青狗尾草和谷子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法式狗尾草和轮生狗尾草;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 S. adhaerans的B基因组和S. grisebachii的C基因组与谷子和青狗尾草的A基因具有相对近的亲缘关系,而其他基因组和谷子亲缘较远。在野生资源的利用方面,谷子育种工作者已成功将近缘野生种自然发生的抗除草剂基因转育到谷子中,培育成功了可化学除草的新品种并在生产上利用。本文对谷子野生种的分类、基因组构成、系统进化关系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谷子近缘野生种在谷子起源与驯化、遗传育种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谷子近缘野生种在谷子驯化及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做了展望。
陈茜午,温蕊,张永虎,丁鑫,张小霞[7](2021)在《谷子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谷子具有抗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优点,是水分利用率最高的环境友好型作物,适合在多种土壤种植。谷子以小米为主要消费方式,小米富含优质蛋白、脂肪、胡萝卜素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健脾胃及补益虚损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同时对其品种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谷子育种目标的不断推进对谷子育种手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育种手段已不能满足谷子育种的发展。为促进和加快谷子育种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撑,以杂交育种为基础,从杂种优势利用、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抗除草剂辅助育种和空间诱变育种等方面综述谷子多元化育种方式的研究进展。
朱世杨[8](2019)在《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花椰菜年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近年来单位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花椰菜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利用CMS是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花椰菜没有自身的CMS,同时面临着杂交亲本遗传背景狭窄、杂交配组盲目性大等瓶颈问题。本研究运用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了165份花椰菜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按照NCⅡ设计,研究了6个不同来源的花椰菜CMS对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细胞质效应、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等,以期为花椰菜杂种优势育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指导育种实践。主要结果如下:1.165份自交系基于30个表型性状中10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23.0%,变幅13.7%42.6%;20个质量性状的平均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为0.97,变幅0.211.57;UPMGA聚类可分为6大类,不同类群在花球熟期、株幅、叶色、叶面蜡粉和花球重等性状上遗传差异较大。基于43对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到111个等位基因(Na),平均2.581个,多态性位点26个;有效等位基因(Ne)变幅1.0193.200个,平均1.599个;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变幅0.0541.215,平均0.517;PIC值变幅0.0190.687,平均0.316;Nei’s遗传距离变幅0.000.67,平均0.30;NJ聚类和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均可分为4大类,不同类群在品种的来源地和花球熟期方面复杂多样。表型性状欧氏距离矩阵与SSR标记Nei’s距离矩阵间的相关系数很小(r=0.0406)。表明165份自交系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但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杂交育种中应尽可能选择不同类群亲缘关系较远、性状差异较大的优良自交系作为配组的亲本。2.利用来自油菜、甘蓝等的6个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与5个父本杂交配制了30个成对F1杂种,研究表明,不育细胞质对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同时存在正、负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组合特异性。来自油菜的CMS对生育期和叶片数总体呈显着正效应,但对花球重呈负效应;来自甘蓝的CMS对花球重和维生素C含量呈显着正效应,但对叶绿素含量呈显着负效应;来自花椰菜的CMS对生育期和维生素C含量总体呈显着正效应,但对花球重呈负效应。表明,6个不同来源的CMS中没有一种细胞质在所有性状上的效应都是理想的,但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杂交父本核来减轻或克服不育细胞质对相应性状的不良效应。3.利用上述6个不同来源CMS系与8个父本杂交配制了48个F1杂种,分析表明,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有正有负。其中,中亲优势花球重平均12.63%,变幅-43.46%83.09%,24个组合达到显着;维生素C含量平均16.77%,变幅-48.50%153.93%,25个组合达到显着。超亲优势花球重变幅-46.01%60.60%,10个组合达到显着;维生素C含量变幅-61.56%134.24%,16个组合达到显着。表明不同CMS应用于杂种优势对产量及品质性状具有明显的组合间差异性。在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SH120A、XG108A和YDSL60A,父本是SH120、Shanghai80、R4和R132;在品质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TDXG100A、NB65A和XG108A,父本是SM80和SH120。综合产量及品质性状,SH120A/Shanghai80、XG108A/SH120和YDSL60A/R132是较优的组合。4.通过配合力与F1观测值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球重、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不育系GCA、父本GCA、(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极显着正相关;花球横径、花球纵径和维生素C含量与不育系GCA、(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显着正相关;各性状与组合SCA效应值均极显着正相关;且花球重及维生素C含量等5个性状与不育系GCA的相关系数大于与父本GCA的。通过配合力与F1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球重的中亲优势或超亲优势与不育系GCA或(不育系+父本)GCA效应值显着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的中亲优势与父本GCA显着正相关;各性状中亲及超亲优势均与组合SCA极显着正相关。表明,花椰菜杂种F1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双亲GCA或组合SCA密切相关,尤其是母本不育系的GCA。5.分析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中亲优势、超亲优势间的相关性发现,结合亲本的表型及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可以对F1的花球横径、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但不能对花球重、花球纵径、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6.CMS对花球产量品质相关性状的细胞质效应与不育系GCA、父本GCA、(不育系+父本)GCA间相关不显着,而对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细胞质效应与组合SCA间极显着正相关。表明CMS细胞质效应与亲本GCA之间相对独立,但与组合品质性状的SCA关系密切,印证了父本核对杂交后代的作用,也为不同来源CMS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可能。综上,利用油菜、甘蓝等胞质不育材料核置换育成的不同花椰菜CMS对多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表现出负效应,但可以通过杂交父本核来改善细胞质的不良效应。且不同CMS配组F1的杂种优势与双亲GCA或组合SCA密切相关,优势组合中至少要包含一个较高的GCA或SCA,尤其是母本不育系的GCA。
李琳,程汝宏,王根平,董立,师志刚,张婷,赵连元,高翔[9](2018)在《谷子不育系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谷子(Setaria italica)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杂粮作物,其健康和营养品质逐渐受到重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由于其遗传特性和基因组小的特点,谷子逐渐成为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新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谷子不育系的选育过程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并从不同水平阐释了谷子雄性不育产生的机理及相关基因研究,最后总结了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并结合禾本科其他作物的研究成果对未来谷子杂种优势的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谷子杂种优势利用及机理研究探寻可行的研究方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海颖[10](2017)在《化学杀雄剂对谷子雄性不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谷子(Setaria italica)又称粟,是我国的主要杂粮作物之一,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且谷子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产量比常规品种高出20%-40%。目前,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主要有温光敏不育系、显性核不育系。然而,经实践后发现这些方法都存在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化学杀雄法作为杂交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对谷子发展杂种优势具有巨大的深远意义。本试验选用3种化学试剂乙烯利、马来酰肼、SQ-1,对3个谷子品种(衡谷13、豫谷18、晋谷21)的杀雄效果进行了试验。探索了其使用时期、使用浓度及品种差异性。同时研究了 SQ-1对3个谷子品种花器、花粉活力及农艺形状的影响。此外,还进一步研究了 SQ-1诱导的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幼穗活性氧、抗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糖类代谢、激素等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为谷子化学杀雄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技术储备。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杀雄效果随施药时期、施药浓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乙烯利杀雄效果最差,在所试验的谷子幼穗分化发育的3个时期(幼穗分化初期T1、枝梗分化末期T2、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到减数分裂期前T3)杀雄效果不明显;马来酰肼在谷子发育的T1和T2时期,杀雄效果不明显,在T3时期,杀雄彻底;SQ-1在谷子发育的T1和T2时期,杀雄效果较差,在T3时期,使用3-6 kg hm-2的浓度杀雄效果较理想,可以诱导3种品种(衡谷13、豫谷18、晋谷21)产生85%以上的不育率。2.5 kg hm-2的SQ-1对谷子杀雄效果最佳,可诱导3个品种高于90%的不育率,并且对雌蕊损伤不大,发育正常。此外,对植物其它农艺形状影响也都较小。马来酰肼虽然在T3时期能诱导高的不育率,但同时雌蕊生长受到严重损害。因此,SQ-1可以用来做为谷子化学杀雄剂,马来酰肼不适合做谷子杀雄剂。3.观察谷子花器、花粉活力结果表明,经SQ-1处理后,3个谷子品种花药皱缩干瘪,经碘-碘化钾染色后,呈浅黄色,缺乏细胞内含物,花粉粒形状不规则,还有不同程度的结晶。4.三个品种处理组植株在喷施SQ-1后不同时期,幼穗中H202的生成速率及02-、MDA的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样。喷药后5天到10天,H202的含量不断增加,到第10天达到最高值,之后开始下降,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但O2·-和MDA含量则表现为第5天最低,第15天最高,呈现“低-高”的变化趋势。施药后同一时期相比,处理组中02·-、H202、MDA的含量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且施药后同一时期比较发现,SQ-1浓度越大,02·-、H2O2、MDA生成量越多。5.三个品种处理组植株经SQ-1处理后5-15天,幼穗中POD活性一直升高;SOD、CAT活性呈现“高-低-高”的趋势;APX活性则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同一时期相比,施药后5-15天,随着SQ-1喷施浓度的增大,幼穗中POD逐渐增大,且处理组中POD活性高于对照组;而SOD、CAT、APX的活性逐渐减小,且处理组中酶活性始终低于对照组。6喷施SQ-1后,处理组幼穗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5-10天逐渐升高,10-15天又开始降低,即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对同一时期喷施不同浓度SQ-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分析可知,在三个品种中,喷施3-6 kg hm-2的SQ-1后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幼穗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且SQ-1浓度愈大,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地愈多。7.经SQ-1处理后不同时期,三个品种幼穗中脯氨酸含量一直升高,呈现“低-高”的变化趋势。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脯氨酸含量逐渐减少,各处理组中脯氨酸含量都低于对照组。8.经SQ-1处理后不同时期,三个品种幼穗对照组中可溶性糖的含量一直持续降低,而处理组在第10天略有增加,随后又减少,变化不明显;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减少。施药后对照组中淀粉含量不断积累,处理组中变化不明显;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淀粉含量逐渐减少。幼穗中蔗糖与果糖变化趋势一致,施药后处理组与对照组中的变化趋势一致,第5天与第15天含量较低,第10天达到最高值,但对照组中含量变化较处理组大。同一时期相比,施药后第5天与第15天,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蔗糖与果糖含量逐渐增加,而第10天,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含量逐渐减少。9.经SQ-1处理后5-15天,三个品种幼穗对照组中IAA含量一直上升,处理组幼穗中IAA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即第10天达到最高值;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IAA含量逐渐减少,且各处理组中IAA含量都低于对照组。施药后5-15天对照组与处理组幼穗中ZR含量逐渐积累,呈现“低-高”的变化趋势;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ZR含量逐渐减少,且各处理组中ZR含量都低于对照组。施药后5-15天对照组与处理组幼穗中GA3含量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第10天达到最低值;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GA3量逐渐减少,且各处理组中GA3含量都低于对照组。施药后5-15天对照组与处理组幼穗中ABA含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第10天达到最高值;同一时期相比,随着处理组浓度的增大,幼穗中ABA量逐渐增加,且各处理组中ABA含量都高于对照组。
二、利用雄性高不育基因的作用进行谷子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雄性高不育基因的作用进行谷子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创制 |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创制 |
1.2 恢复系的鉴定与评价 |
1.3 优异亲本材料的创新 |
2 杂交种选育 |
2.1 春大豆杂交种的选育 |
2.2 夏大豆杂交种的选育 |
3 制种技术研究 |
3.1 传粉媒介的研究与利用 |
3.2 制种环境的选择 |
3.3 制种技术体系的建立 |
4 分子基础研究 |
4.1 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 |
4.2 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4.3 核不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5 结语 |
(2)做好一粒种子(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稻穗的传承 |
育种为哪般 |
香到谷子里 |
见好就收 |
你来数虫 |
与虫共舞 |
减肥中 |
做一粒好种子 |
一 |
二 |
(3)生物育种领域前沿与进展——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植物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分会场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资源评价与利用 |
2 基因克隆与挖掘 |
3 育性调控分子机理解析 |
4 生物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
(4)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评价: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表型性状鉴定是认识作物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品种的基石 |
1.1 表型是认识和利用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 |
1.1.1 作物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是品种选育的动力 |
1.1.2 作物种质资源对环境的可塑性是培育品种的基础 |
1.1.3 作物特异性表型是解决当前育种瓶颈的材料基础 |
1.1.4 特异表型种质是基因研究、分子设计育种和转基因作物培育的前提 |
1.2 高效与准确的作物种质表型发掘是现代育种的支撑 |
1.2.1 具有优异农艺和产量性状的种质是育种的恒久基础 |
1.2.2 作物产业化发展对品种表型的新要求 |
1.2.3 良好抗性作物品种是稳定产量、扩大种植范围的重要保障 |
1.2.4 生态友好型新品种培育需要新表型种质的注入 |
1.2.5 食品营养品质优质化、多样化特异种质成为新需求 |
1.2.6 适宜工业化加工的专用种质将得到更多利用 |
2 作物种质资源表型鉴定的基本原理及环境控制 |
2.1 作物表型鉴定的基本原理 |
2.2 作物表型性状鉴定的环境控制 |
2.2.1 农艺和产量性状表型鉴定的环境控制 |
2.2.2 生物与非生物逆境抗性表型鉴定的环境控制 |
2.3 作物表型表达的环境可塑性 |
3 作物表型的主要鉴定方式 |
3.1 田间条件下的表型鉴定 |
3.2 设施条件下的表型鉴定 |
3.3 仪器分析条件下的表型鉴定 |
3.4 利用味觉和嗅觉的感官鉴定 |
4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表型鉴定重要进展及对育种的贡献 |
4.1 基本农艺与产量性状鉴定 |
4.2 生物胁迫抗性鉴定 |
4.3 非生物胁迫抗性鉴定 |
4.4 品质性状鉴定 |
4.5 养分水分高效利用性状鉴定 |
5 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发展趋势 |
5.1 表型鉴定策略与重点任务发生重大改变 |
5.1.1 重要农艺性状从单点单环境鉴定到时序性鉴定 |
5.1.2 绿色优质多抗性状成为表型鉴定的重点 |
5.1.3表型鉴定从低通量粗放型转向高通量精准化 |
5.1.4 标准化成为表型鉴定信息交流的重要条件 |
5.2 作物表型精准化鉴定技术快速发展 |
5.2.1 田间环境下作物表型组学鉴定技术 |
5.2.2 可控环境下作物表型组学鉴定技术 |
5.2.3 作物表型图像采集技术 |
5.2.4 高通量表型鉴定数据处理技术 |
6 结论 |
(5)功能型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农艺性状考察 |
1.2.2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花色苷红米恢复系的农艺性状与抗氧化成分分析 |
2.2 配合力方差分析 |
2.3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2.4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2.5 主要农艺性状的群体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
3 讨论 |
(6)谷子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及其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谷子近缘野生种的植物学分类与分布和搜集保存 |
2 谷子近缘种的染色体和基因组构成 |
3 谷子近缘种的遗传进化关系 |
3.1 基于蛋白质标记的研究 |
3.2 基于基因组序列变异标记的研究 |
4 谷子野生近缘种的利用 |
4.1 青狗尾草在谷子起源和驯化研究中的利用 |
4.2 近缘种在谷子雄性不育系选育中的利用 |
4.3 近缘种在培育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中的利用 |
5 谷子近缘野生种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5.1 开展以作物种质资源为目标的谷子近缘野生种系统收集整理 |
5.2 加强谷子近缘种的系统衍化分析,发掘和利用野生资源的有益基因 |
5.3 谷子驯化的遗传机制研究将为理解作物起源的生物学基础打开新的窗口 |
(7)谷子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杂种优势利用 |
2 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 |
2.1 雄性不育系 |
2.2 光敏不育系 |
3 抗除草剂基因辅助育种 |
3.1 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方法 |
3.2 抗除草剂基因类型 |
3.3 抗除草剂基因在实际生产上的利用 |
4 空间诱变育种 |
5 小结 |
(8)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花椰菜起源、分布与种质资源概况 |
1.1.1 花椰菜的起源 |
1.1.2 花椰菜种植与分布 |
1.1.3 我国花椰菜种质资源概况 |
1.2 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 |
1.2.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 |
1.2.3 国内外花椰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 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3.1 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意义 |
1.3.2 细胞质效应研究的方法 |
1.3.3 十字花科作物CMS来源及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3.4 花椰菜CMS来源及细胞质效应研究进展 |
1.4 花椰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1.4.1 杂种优势的概念 |
1.4.2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1.4.3 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 |
1.4.4 国内外花椰菜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性状调查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椰菜自交系10 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2.2.2 花椰菜自交系20 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2.2.3 基于表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2.2.4 基于表型数据的自交系聚类分析 |
2.2.5 基于表型性状的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
2.3 讨论 |
2.3.1 花椰菜自交系的表型性状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
2.3.2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及评价利用 |
2.3.3 花椰菜自交系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及评价利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DNA提取 |
3.1.3 SSR引物 |
3.1.4 PCR扩增 |
3.1.5 电泳检测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3.2.2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分析 |
3.2.3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聚类分析 |
3.2.4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主成分分析 |
3.2.5 基于SSR标记的自交系群体结构分析 |
3.2.6 基于SSR标记的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
3.2.7 表型性状与SSR分子标记两种分析结果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3.3.2 花椰菜自交系SSR标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 |
3.3.3 表型与分子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来源CMS的花椰菜不育系细胞质效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性状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育细胞质对杂种F115 个性状的一般效应 |
4.2.2 核背景对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影响 |
4.2.3 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
4.2.4 两个同质异核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
4.3 讨论 |
4.3.1 花椰菜CMS对多个性状的细胞质效应为负 |
4.3.2 花椰菜CMS负效应可通过杂交父本核背景改善 |
4.3.3 不同来源CMS的花椰菜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花椰菜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性状测定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父母本及杂种F1的性状表现 |
5.2.2 联合方差分析 |
5.2.3 配合力分析 |
5.2.4 杂种优势分析 |
5.2.5 杂种优势的预测 |
5.3 讨论 |
5.3.1 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5.3.2 花椰菜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特点 |
5.3.3 配合力、遗传距离和不育胞质效应与杂种优势的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谷子不育系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谷子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
1.1 谷子不育系的常规选育及应用 |
1.1.1 谷子雄性核不育系 |
1.1.2 谷子光 (温) 敏不育系 |
1.1.3 谷子细胞质不育系 |
1.2 化学杀雄剂诱导雄性不育 |
2 谷子雄性不育机理及相关基因研究 |
2.1 雄性不育遗传机制研究 |
2.2 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
2.3 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 |
2.4 育性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3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
4 总结与展望 |
(10)化学杀雄剂对谷子雄性不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化学杀雄与化学杀雄剂 |
1.1 化学杀雄 |
1.2 化学杀雄剂 |
1.3 化学杀雄的优缺点 |
2 植物化学杀雄剂育种的研究状况 |
2.1 国外化学杀雄剂的研究进展 |
2.2 我国化学杀雄剂的研究进展 |
3 影响化学杀雄效果的因素 |
3.1 药剂 |
3.2 施用方式 |
3.3 化学杀雄剂的施用时期及浓度 |
3.4 生态环境和遗传因素 |
4 化学杀雄剂的生物学效应 |
5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情况 |
5.1 杂交谷子研究概况 |
5.2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
6 谷子幼穗分化发育过程 |
6.1 幼穗分化过程 |
6.2 谷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
6.3 谷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标志 |
6.4 谷子开花的生物学特性 |
7 CHA诱导谷子雄性不育的机理 |
7.1 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效应 |
7.2 活性氧代谢与雄性不育 |
7.3 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 |
7.4 植物激素与雄性不育 |
8 谷子去雄的方法 |
8.1 接触授粉杂交法 |
8.2 水浸人工去雄法 |
8.3 温汤去雄法 |
8.4 太阳能杀雄法 |
8.5 稀硫酸溶液杀雄法 |
8.6 化学杀雄法 |
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9.1 目的意义 |
9.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谷子幼穗分化发育过程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1.2 供试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构与分析 |
3.1 镜检观察谷子幼穗发育的过程 |
3.2 谷子幼穗发育阶段与植物外部形态间的关系 |
3.3 幼穗分化发育时期的判断方法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谷子化学杀雄剂的筛选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1.2 供试药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田间设计 |
2.2 观测指标及调查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花器形态 |
3.2 花粉粒活力的检测 |
3.3 不育穗与可育穗的形态特征 |
3.4 不同化学药剂叶面喷施对谷子雄性不育的效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幼穗活性氧代谢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1.2 供试药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田间设计 |
2.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
2.3 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测定 |
2.4 MDA含量的测定 |
2.5 酶活性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处理组与对照组幼穗中O_2~(·-)、H_2O_2、MDA含量的比较 |
3.2 处理组和对照组幼穗中SOD、POD、CAT、APX活性的比较 |
4 讨论 |
4.1 生理型雄性不育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4.2 生理型雄性不育与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 |
第五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与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关系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1.2 供试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2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幼穗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3.2 幼穗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 讨论 |
第六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与糖类物质的关系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1.2 供试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幼穗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2 幼穗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
3.3 幼穗中蔗糖含量的变化 |
3.4 幼穗中果糖含量的变化 |
4 讨论 |
第七章 杀雄剂SQ-1诱导谷子生理型雄性不育与幼穗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谷子品种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幼穗中IAA含量的变化 |
3.2 幼穗中ZR含量的变化 |
3.3 幼穗中GA_3含量的变化 |
3.4 幼穗中ABA含量的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后续研究 |
作者简介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
Abstract |
致谢 |
四、利用雄性高不育基因的作用进行谷子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 孙妍妍,赵丽梅,张伟,张春宝. 大豆科技, 2021
- [2]做好一粒种子[J]. 沈希宏. 美文(上半月), 2021(11)
- [3]生物育种领域前沿与进展——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植物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分会场纪要[J]. 吴宁,杨艳萍,任红梅,魏珣,龙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1(10)
- [4]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评价:现状与趋势[J]. 王晓鸣,邱丽娟,景蕊莲,任贵兴,李英慧,李春辉,秦培友,谷勇哲,李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01)
- [5]功能型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J]. 肖长春,程祖锌,黄昕颖,谢展文,蔡华镇,林荔辉. 热带作物学报, 2021(07)
- [6]谷子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及其利用研究[J]. 赵美丞,刁现民. 作物学报, 2022(02)
- [7]谷子育种研究进展[J]. 陈茜午,温蕊,张永虎,丁鑫,张小霞. 贵州农业科学, 2021(05)
- [8]不同来源CMS应用于花椰菜杂种优势的研究[D]. 朱世杨.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9]谷子不育系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 李琳,程汝宏,王根平,董立,师志刚,张婷,赵连元,高翔.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10)
- [10]化学杀雄剂对谷子雄性不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 张海颖.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