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有效防治苹果褐斑病的方法

介绍一种有效防治苹果褐斑病的方法

一、介绍一种防治苹果褐斑病的有效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华[1](2012)在《苹果褐斑病病原学、组织细胞学和化学防治研究》文中认为由Diplocarpon mali Y. Harada&K. Sawamura(无性世代为Marssonina coronariae(Ellis&J. J. Davis) J. J. Davis)引起的苹果褐斑病是导致我国苹果树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在我国苹果产区中度至严重发生,流行年份重病园79月间的落叶率高达80%100%,严重时导致苹果秋后二次开花,不但降低了苹果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极大地削弱了树势。然而由于该病菌分离培养困难,对其生物学特征、致病机理及其所致病害的发生规律等基础信息了解甚少,新药剂筛选和品种抗病性评价难以实施,致使生产上对该病害的防治一直处于盲目被动状态,无法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流行。因此,本研究利用多种研究技术和方法,拟首先揭示病菌的病原学特征以及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进而开展病害的化学防治研究,从而为生产上科学、有效地控制病害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不同分离方法和培养基获得了苹果褐斑病菌的纯培养物近300株。本研究分别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生孢子团分离法和单孢子分离三种方法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10%V8培养基、苹果叶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ALDA)和苹果叶片煎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ALEDA)上皆分离得到了苹果褐斑病菌,但组织块分离法和分生孢子团分离法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单孢分离法污染少,成功率高达90%以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2.明确了苹果褐斑病菌的培养特征,发现其在不同培养基上25°C黑暗培养1个月后菌落大小、形态和繁殖体产生情况有明显差异。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直径约为7mm,黑褐色蚯蚓粪状,无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未观察到子实体;在10%V8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大小与PDA培养基上相当,黑褐色、边缘呈放射状,气生菌丝白色、稀疏,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在ALDA培养基上菌落直径约7mm,黄褐色,气生菌丝金黄色、茂密,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病菌在ALEDA培养基上菌落直径约2mm,黄褐色至黑褐色,气生菌丝少许,无基内菌丝,子实体生于菌落表面。3.通过液体振荡培养后测量菌丝干重的方法,明确了苹果褐斑病菌的生物学特征。以未加碳源和氮源的Czapek培养液为空白对照比较了6种碳源、3种氮源对病菌生长的影响,发现葡萄糖等对病菌的菌丝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蛋白胨是最佳氮源。比较供试的13种不同营养液发现病菌在马铃薯胡萝卜葡萄糖培养液(PCDB)、马铃薯胡萝卜蔗糖培养液(PCSB)和胡萝卜葡萄糖培养液(CDB)中的菌丝生长量和产孢量最大。以PCDB(或PCDA)为培养基质研究了温度和酸碱度等环境条件对病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病菌在低于等于5°C和高于等于30°C条件下无法生长,25°C是该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病菌在pH值小于等于3和大于等于9的环境条件下无法生长,pH58的环境下生长良好且有利于分生孢子产生。4.建立了苹果褐斑病菌室内毒力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来源于陕西省10个区县的40株病菌的毒力进行了评价,初步明确了陕西省苹果褐斑病菌群体的毒力结构。通过离体叶片定点定量悬滴接种分生孢子的方法,从4个苹果属砧木(M26、新疆野苹果、花叶海棠和山定子)和3个栽培品种(富士、嘎啦和秦冠)中筛选出发病早、发病率高、病斑较大、产生分生孢子盘数目较多的新疆野苹果作为病菌毒力评价的指示材料,以接种后10d的病斑直径作为评价指标对病菌的毒力强弱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的毒力差异显着,按病斑直径划分为弱毒力(0<D<2mm)、中等毒力(2mm≤D≤6mm)和强毒力(D>6mm)三个毒力类群,其中中等毒力的菌株为优势类群,在群体中所占比例达到72.5%。但菌株的毒力差异与地域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5.利用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褐斑病菌在苹果叶片上的侵染致病过程。发现褐斑病菌似乎通过一层胶状物质将分生孢子附着在叶片表面。接种后6h分生孢子即可在叶片上、下表皮萌发入侵,1224h为侵入高峰。病菌既可以通过芽管直接穿透叶片角质层,也可通过在芽管顶端分化形成附着胞侵入。侵入后病菌在寄主角质层下和细胞间隙扩展,并在寄主表皮和叶肉细胞内形成像专性寄生菌一样的吸器结构,据此推测此时病菌为活体营养。至接种后5d发现有胞内菌丝存在,说明病菌很可能已经进入死体营养阶段。与此同时,观察到大量角质层下菌丝平行排列形成角质层下菌丝束(SHS),从侵染点呈辐射状向外扩展。菌丝束可不断分支、扩展并可向下生长入侵寄主组织,再次形成胞间菌丝和吸器,成为该病菌快速扩展和繁殖的主要手段。接种后7d左右叶片上出现分生孢子盘。6.通过组织细胞学技术观察了寄主细胞受侵染后产生的抗病反应特征。结果显示,侵染前期侵染点周围的表皮细胞壁荧光反应明显,有胼胝质沉积,且幼嫩叶片比成熟叶片表现得更为敏感和强烈。但病菌进入叶肉组织后,寄主细胞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如质壁分离、叶绿体肿胀解体、细胞核消解、原生质体紊乱以及细胞死亡等细胞病理学特征,并与症状出现相吻合。7.本研究首次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毒力进行了室内测定,发现有机硫杀菌剂丙森锌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分生孢子盘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其EC50分别为1.07μg/ml,1.70μg/ml和6.76μg/ml,说明其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盘产生的抑制作用明显,戊唑醇的EC50分别为0.06μg/ml和0.055μg/ml,苯醚甲环唑的EC50分别为0.009μg/ml和0.024μg/ml,说明其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两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差, EC50分别为128.825μg/ml和331.131μg/ml。8.本研究还通过田间防治试验明确了陕西关中地区苹果褐斑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2005-2006年不同喷药时间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月下旬至6月上旬(花后至幼果期)喷施23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代森锰锌即可有效控制当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说明此时是保护性杀菌剂喷施的关键时期,也可能是田间病菌初侵染的高峰期。而病害发生初期(陕西关中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内吸性杀菌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时喷施12次内吸性杀菌剂如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或QoI类杀菌剂嘧菌酯等,即可有效减轻当年病害的危害,病害防治效果皆可达到80%以上。

董向丽,高月娥,李保华,雍道敬,王彩霞,李桂舫,李宝笃[2](2015)在《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文中认为【目的】褐斑病是中国苹果叶部的重要病害,主要导致苹果树早期大量落叶。研究旨在明确褐斑病的周年发生动态,确定病害的关键防治时期,为病害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09和2010年3—7月份,每隔15 d自山东莱阳和青岛两地的苹果园内定期采集落地病叶,随机挑取病叶正面的子实体,镜检已形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子实体,依据拟分生孢子盘和子囊盘在子实体中所占百分率,分析越冬病菌的发育动态。2008—2010年6—10月份,在山东莱阳和青岛的果园内,每隔15 d定树定枝系统调查同一批枝条上所有叶片的发病率和落叶率,将系统调查数据拟合逻辑斯蒂模型,获得能描述褐斑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2010和2012年9—11月份,每隔10 d从苹果树上随机摘取具有典型症状的苹果褐斑病叶,切取分生孢子盘,镜检分生孢子盘上小型孢子和分生孢子各占的比率,根据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的相对比率的变化,分析褐斑病菌的发育动态。【结果】苹果褐斑病菌在越冬病叶上能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两种类型的孢子。拟分生孢子于3月初至6月底形成,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自苹果树萌芽期开始,拟分生孢子就可以随雨水溅散传播,侵染树体下部叶片。拟分生孢子侵染的叶片,大部分于6月底之前脱落,对褐斑病后期流行作用不大。子囊孢子于5月中旬至6月底成熟,可以随气流传播侵染树体上部叶片,是导致苹果褐斑病后期流行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子囊孢子侵染的叶片自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初侵染形成的病叶率低于2%。7月份,初侵染病斑大量产孢,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不断积累,7月底病叶率可增长至5%左右。8月份,初侵染病斑和再侵染病斑大量发病,并产孢侵染,导致病叶率迅速增加。8月下旬褐斑病发病达高峰期,12 d后形成落叶高峰。6—9月份苹果褐斑病的累积病叶率和累积落叶率随时间的变化动态可用逻辑斯蒂模型描述。进入9月份,褐斑病菌开始产生小型孢子(性孢子),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比率呈直线增长。10月份褐斑病菌逐渐停止产生分生孢子,进入越冬预备期。【结论】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可划分为4个阶段:自苹果萌芽至6月底为褐斑病菌的初侵染期。其中5月下旬到6月底是子囊孢子的初侵染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1个关键时期。7月份为褐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2个关键时期。8—9月份是褐斑病的逻辑斯蒂增长期,也是褐斑病的盛发期。10月份褐斑病菌进入越冬预备期。

殷丽华[3](2013)在《苹果属资源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机理及抗性诱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苹果褐斑病是造成我国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害的抗病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从苹果属资源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评价入手,利用组织细胞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和方法,研究了苹果叶片在接种褐斑病菌后,叶片对病菌入侵和扩展的响应情况,以及寄主中活性氧迸发、抗氧化系统、抗病相关蛋白、抗病信号通路和酚类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探索了苹果属资源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差异及其机制,并发现外源褪黑素处理可显着提高感病材料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为生产上防控苹果褐斑病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人工接种苹果褐斑病菌的抗性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国内外主栽的28个苹果品种和39个野生资源进行了抗苹果褐斑病评价。共鉴定获得5个抗病品种(‘皮诺娃’、‘蜜脆’、‘首红’、‘粉红女士’和‘秦冠’)和8个抗病的野生材料(武山变叶海棠、新疆野苹果、三叶海棠(西南农大)、滇池海棠、海棠花、野苹果9号、中熟红果子和腾冲三叶海棠)。该研究结果为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种质基础。2.利用电镜技术研究了苹果褐斑病菌在不同抗性材料叶片表面和叶组织内的发育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接种3d后(3dpi),在感病材料‘长富2号’和冬红果的叶片表面,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分别为60%和79%,萌发的芽管可以直接侵入也可通过形成附着胞后再侵入寄主细胞;而在抗病材料‘秦冠’和新疆野苹果叶片表面,病菌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36%和32%,且孢子萌发后出现干瘪现象,很难进一步侵入寄主细胞。细胞学观察表明,接种7d后,抗病品种可以形成胞壁沉积物阻止菌丝体进一步扩展和吸器的形成。以上结果初步证实了苹果属资源对褐斑病菌的抗性表现为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和抗扩展两个方面。3.抗病材料新疆野苹果在接种苹果褐斑病菌2d后,其叶片中H2O2迅速积累,而感病材料冬红果中H2O2的含量在第4d、6d和10d时均显着低于对照,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在抗病材料与苹果褐斑病菌互作前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下降,从而使得H2O2得到了有效的积累,为氧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在感病材料与苹果褐斑病菌互作的前期,A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着上升,这与感病材料中H2O2含量变化相一致,说明氧迸发在苹果属资源抗褐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4.在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抗病材料新疆野苹果和感病材料冬红果中几丁质酶活性均有所上升,但在抗病材料中的上升时间(6dpi)明显早于感病材料(20dpi),且抗病材料的几丁质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材料。对β-1,3-葡聚糖酶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材料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远高于感病材料。同时,利用qRT-PCR对这两个基因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在苹果抵御褐斑病菌的侵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抗病材料新疆野苹果和感病材料冬红果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叶片中18种主要的酚含量变化情况,在抗病材料中,其没食子酸含量在接种后第4d迅速上升,显着高于未接种对照,之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在感病材料中,没食子酸含量在接种后4d开始下降,在接种后6d达到最低点,之后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苹果褐斑病菌的入侵引起表儿茶素含量的显着升高,且在抗病材料中的上升程度要高于感病材料,说明表儿茶素可能与苹果抗褐斑病密切相关;对香豆酸的含量在抗病和感病材料中均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说明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和对香豆酸与苹果对褐斑病的抗性密切相关。另外,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和其编码的基因在不同抗性材料中转录水平的研究发现,抗病材料中PAL的活性和其编码基因的表达均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上调,表明PAL与苹果对褐斑病的抗性相关。6.利用qRT-PCR对SA,JA和ET信号途径的关键基因在不同抗性材料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抗病材料新疆野苹果中,SA途径响应基因PR1和PR5受苹果褐斑病菌诱导后表达上调;JA途径关键基因COI1和PLD也呈现上调表达,而乙烯途径响应基因ERF3没有显着变化;在感病材料冬红果中,其叶片PR1、COI1和PLD等基因均没有显着变化,ERF3则在接种后显着上调。外源施加SA和MeJA均提高了冬红果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而施加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未能诱导冬红果产生抗病性。以上结果表明,苹果资源对褐斑病的抗性可能与SA、JA和ET信号途径相互协调作用相关。7.根施0.1mM褪黑素预处理3d显着提高了感病材料冬红果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褪黑素处理可以使植物体内的活性氧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而且显着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本研究首次证实了褪黑素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外源施加褪黑素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褪黑素与植物抗病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

李保华,王彩霞,董向丽[4](2013)在《我国苹果主要病害研究进展与病害防治中的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苹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2012年中国的栽培面积已超过200万hm2。在苹果的高产优质栽培中,病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子。腐烂病仍是苹果树上的第一大病害,目前正面临第5次大流行的威胁;苹果实施套袋栽培措施后,枝干轮纹病逐年加重,在环渤海湾和黄河故道苹果产区部分果园的危害已超过腐烂病;褐斑病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每年都造成严重落叶;随着城市和道路的绿化,苹果锈病的危害逐年加重,成为部分果园每年必防的病害;病毒病有进一步扩展蔓延的趋势,正严重威胁着新建果园;"黑点病"是自苹果套袋后新出现的一种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30%;炭疽叶枯病是2011年在我国新发现病害,正威胁着‘嘎啦’、‘金冠’、‘秦冠’等品种的栽培;苹果疫腐病、炭疽病、霉心病、斑点落叶病、白粉病、褐腐病等病害偶有暴发,生产中不可忽视。本文从病害管理角度出发,回顾了近年来,尤其是成立农业产业体系以后,苹果病害研究方面的进展,分析了病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苹果病害管理水平的提高。

赵增锋[5](2012)在《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苹果生产中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危害损失大,有些病虫害对生产造成了毁灭性损害。为加强病虫害科学防治,本研究进行了苹果病虫害种类和分布的全国性调查。通过两年的全国性普查,查明了当前苹果病害种类51种,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粗皮病、腐烂病、干腐病、褐斑病、褐腐病、黑星病、花叶病毒病、轮纹病、煤污病、霉心病、炭疽病、套袋果实黑点病、锈病、锈果病等16种为主要病害;其中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是各省市分布最广的重大病害,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与以往记载相比,调查增加了两种新病害,分别是丝核菌叶枯病和炭疽菌叶枯病,前者于2010年在河南濮阳发现,菌丝可在枝叶上蔓延,引起死枝和叶枯。后者是近两年在河南商丘、安徽的砀山、江苏丰县及山东青岛等地发现;本次调查中收录到害虫78种,增加了两种新害虫-桔小食蝇和印度小裂绵蚜,其中山楂叶螨、桃小食心虫、绣线菊蚜、苹果绵蚜、苹果小卷叶蛾、二斑叶螨等21种害虫为主要害虫,发生最普遍的害虫是叶螨类和蚜虫类,这两类害虫在管理不善的果园常造成很大危害。在鳞翅目的害虫中,除苹果蠹蛾外,多属于次要害虫,但是在不同地域和天气条件下,一些次要害虫也有造成严重危害的可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根据调查数据,以点代面形式绘制出主要病虫害的分布区划图。区划图表明,苹果树腐烂病在主产省份发病均较重,个别的管理水平较好的幼龄园较轻。枝干轮纹病在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和天津等省市中等以上发生,其发生范围正从渤海湾产区正向西北地区推移,应引起密切关注。黑星病在新疆、山东、山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天津和河南均有发现,除在新疆和黑龙江造成一定危害外,其他地区发生很轻;由于该病害为欧美国家苹果上的头号病害,对该病应保持高度关注。苹果害虫发生总体相对偏轻,二斑叶螨在河南发生较重,在山东蓬莱、辽宁东港、河北清苑和甘肃甘谷县等部分县点发生偏重,在新疆部分地区有较重的危害,应引起当地的注意。山楂叶螨发生程度比二斑叶螨严重,尤其在河北中部、山西南部和河南的北部及辽宁的东部等级重,在西南冷凉产区发生也较重。桃小食心虫在河北邯郸、山西长治、河南洛阳及黑龙江、吉林的个别地域发生严重,在新疆及西南冷凉产区未发现危害。绣线菊蚜分布相对较集中,在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和河南山西交界的较广泛地带呈带状较重分布,在环渤海产区北部、中部、南部呈三点状分布,并且河北中南部发生严重。苹果蠹蛾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分布,此检疫性害虫由西往东蔓延扩散,与我国苹果种植区域由东向西的扩展相交汇,应引起足够重视。应用GM(1,1)模型和一次滑动平均混合模型,根据调查获取的2000年以来各地主要病虫害历史发生程度数据,对腐烂病、枝干轮纹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和黑星病五种病害和山楂叶螨、苹果绵蚜两种主要虫害未来三年的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走势中苹果树腐烂病在全国范围会维持高发趋势;枝干轮纹病、斑点落叶病在全国也呈高发趋势,但能够基本保持平稳;预测褐斑病在山西、黑星病在河南将呈快速上升走势,应引起足够重视。预测害虫发生程度变化不大,山楂叶螨和苹果绵蚜预测趋重,在山西苹果绵蚜会较重发生。还预测了苹果蠹蛾随有一定的扩散蔓延,但扩散速度不大。根据苹果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每年定期提供的病虫害监测实时数据,建立了苹果病虫害防治决策系统。应用数量化理论的方法,选取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品种抗性、物候期、发病程度、前几天和未来几天天气状况、前期是否用药、往年发病程度等七个主要影响因子为定性变量,针对每一变量给出不同的赋值,模型运算输出防治建议,可为广大果农提供病虫害防控决策。该决策系统已经通过中国苹果病虫害防控信息网实时指导各地的果农对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控。

田永永[6](2011)在《苹果褐斑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褐斑病是一种苹果叶部病害,在我国发病严重,可以引起果树早期落叶,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苹果根际土壤、叶片等样品中进行了苹果褐斑病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研究了拮抗菌株BS-6和LQ-13在叶片上的定殖能力,并且进行了复合菌剂和单一菌株室内防效的对比,最后进行大田防治试验,以期能够找到一条高效、无公害的苹果褐斑病生物防治途径。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82株细菌,经过平板对峙生长法和菌丝生长抑制试验筛选得到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菌株BS-6和LQ-13;拮抗菌株在离体叶片上对苹果褐斑病的抑制试验表明,拮抗菌株BS-6和LQ-13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参考相关的细菌鉴定手册,对菌株BS-6和LQ-13的个体形态、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进特征行初步鉴定,初步确定菌株BS-6和LQ-13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经过含利福平(Rif)培养基的逐级诱导,最终获得抗200μg/mL Rif的菌株,将其用于研究拮抗菌株在叶片上的定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S-6和LQ-13在苹果叶片上都具有较好的定殖能力,在15d后仍能检测到拮抗菌株的存在,这就为拮抗菌株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亲和性验证试验表明菌株BS-6和LQ-13之间没有相互拮抗作用;室内生物防治试验表明,复配菌剂的生防效果达到85.8%,显着的高于单一拮抗菌株的生防效果。大田防治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复合菌剂的各个试验处理对苹果褐斑病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复合菌剂50倍发酵液和生化黄腐酸叶面肥及冲施肥同时使用时,大田防治效果最好可以达到93.51%,显着的优于化学农药处理组(p<0.05)。从果树的生长情况来看,复合菌剂防治苹果褐斑病不但对树势没有不良影响,而且可以显着的提高果树生长。使用复合菌剂的处理组对果树的新梢生长长度、百叶鲜重、商品果率,果品着色等均具有明显的提高,菌剂处理组的树势明显优于化学防治组。

朱梓豪[7](2019)在《栀子褐斑病病原菌鉴定、理化特性及生物学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江西省的道地药材,性味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是临床上治疗热病心烦、黄疽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肿疡、扭挫伤痛等证的常用药材;在工业中,随着人工合成色素不良影响的连续报道,栀子色素作为天然色素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栀子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均有种植,褐斑病是栀子种植中常见的叶部病害,在我国发生严重,导致栀子果实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对栀子的生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栀子褐斑病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栀子褐斑病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褐斑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褐斑病菌侵染栀子叶片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栀子在病害胁迫下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接着对栀子褐斑病菌的生防细菌展开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栀子褐斑病致病菌,研究植物病害状态下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筛选对栀子褐斑病病原具有防治作用的细菌,以期为褐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试验基础。以典型栀子褐斑病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病原菌常用的组织分离法对褐斑病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验证,确定栀子褐斑病的致病菌株,观察致病菌株显微形态特征、真菌rDNA-ITS序列结果对比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到的典型栀子褐斑病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致病菌株在平板培养皿中培养观察,初期有白色的气生绒毛状菌丝,菌落白色,随后逐渐加深呈浅褐色、深褐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白色、有分支、有隔,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Genbank中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病原为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将分离得到的褐斑病菌侵染健康栀子叶片,测定病原侵菌染后的0-72 h小时不同时间段内CAT、POD、SOD、PPO、PAL活性,研究栀子褐斑病侵染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其中CAT在0-6 h活性持续升高,在6 h达到活性高峰之后缓慢减低;POD在0-12 h活性持续升高,在3 h和12 h活性高峰,随后活性呈现缓慢下降趋势;SOD在0-3 h活性先降低,而后的3 h-12 h活性持续增高,在12 h达到活性高峰,随后缓慢降低;PPO在0-12 h活性不断升高,在12 h活性达到高峰之后便缓慢降低;PAL在0-12 h内活性不断升高,在12 h活性达到高峰,随后12-24 h活性迅速降低,随后小幅下降。结果表明不同酶在抵抗病原侵入时或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发生作用,产生抗性。选用栀子根际土壤,采用土壤系列稀释法分离筛选细菌,对得到的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初步筛选对栀子褐斑病菌抑制作用的细菌,选有抑制作用的细菌制备发酵液,与PDA混匀后接种褐斑病菌,再次测定抑制率,最后取发酵液进行叶片防治率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N-1具有较高的防治率,其防治效率高达62.50%。对其进行分子学鉴定,16S rDNA序列结果在GenBank数据库对比,确定该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党继玲[8](2013)在《苹果褐斑病、霉心病及心腐病药剂筛选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褐斑病及霉心病与心腐病是近年发生普遍的苹果病害,严重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本文研究了不同种类杀菌剂对这3类病害的室内抑制效果和田间防效。1.为了延长波尔多液对苹果褐斑病的持效期,对传统波尔多液进行改良。在波尔多液传统配制方法(1:2:200)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白乳胶溶液。室内及田间研究结果表明,在白乳胶浓度为1.5%时对波尔多液耐雨水冲刷时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田间持效期延长91.67%,达到22天,是常规波尔多液近2倍。2.选取7种药剂对苹果褐斑病菌(M. coronaria)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3%戊唑醇SC、50%醚菌酯WG、40%腈菌唑WG、30%己唑醇SC、10%苯醚甲环唑SC、25%丙环唑EC及12.5%戊唑醇SC+1.0%噻霉(SMT斗秀)对M. coronaria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7.17%、97.04%、72.57%、60.88%、55.34%、84.45%和90.87%;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4.71%、96.20%、70.77%、83.92%、75.22%、88.21%和71.79%。分别进行了波尔多液与7种内吸剂单独施用,及波尔多液与4种内吸剂混合施用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效研究。在5%左右时分别喷施80%波尔多液WP及波尔多液与43%戊唑醇SC、50%醚菌酯WG、30%己唑醇SC、25%丙环唑EC和12.5%戊唑醇SC+1.0%噻霉酮SC(SMT斗秀)混合药剂,防效分别为1.67%、89.71%、88.73%、77.15%和80.19%;于15%左右第二次喷施80%波尔多液WP及其与4种内吸剂混剂,防效分别为41.81%、72.89%、70.57%、68.98%和65.57%。当病叶率达到15%左右时,单独连续2次(每隔7d)喷施43%戊唑醇SC、50%醚菌酯WG、40%腈菌唑WG、30%己唑醇SC、10%苯醚甲环唑SC、25%丙环唑EC及12.5%戊唑醇SC+1.0%噻霉(SMT斗秀)时,对苹果褐斑病防效分别为81.37%、82.85%、58.55%、74.16%、52.92%、76.05%和78.17%。当病叶率达到30%左右时,防效分别为48.35%、49.64%、23.60%、28.97%、36.66%、37.96%和43.81%。建议在6月底尚未发病时连续喷施(隔20天)2次80%波尔多液保护剂;若已有轻微发病(7月上旬),可连续喷施(隔20天)2次80%波尔多液WP与43%戊唑醇SC、50%醚菌酯WG、30%己唑醇SC、25%丙环唑EC和12.5%戊唑醇SC+1.0%噻霉酮SC(SMT斗秀)混合药剂;若田间病叶率达到15%左右(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可连续喷施(隔7天)2次43%戊唑醇SC、50%醚菌酯WG、30%己唑醇SC、25%丙环唑EC及12.5%戊唑醇SC+1.0%噻霉(SMT斗秀),可有效控制病害发展。3.苹果霉心和心腐病(core rot)是一类苹果果实的主要病害。本研究选择3%多抗霉素WP、1.5%噻霉酮EW和4%农抗120AS对引起该类病害8种主要病原菌进行了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3%多抗霉素WP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细极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均达90%以上,而对复合侵染致病的细极枝孢、镰刀菌、团聚茎点霉的抑制效果不佳。1.5%噻霉酮EW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效果较明显,抑制率均可达90%以上,对细极链格孢、细极枝孢、镰刀菌和团聚茎点霉的抑制效果不佳。4%农抗120AS仅对粉红聚端孢表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94.2%)。多抗霉素在推荐使用浓度30g/ml时对上述5种菌的抑制率可达80%以上,对层出镰刀菌的抑制率仅为6.6%;浓度为300g/ml时,对链格孢、细极链格孢、树状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率达到80%以上。田间推荐使用浓度200g/ml时,农抗120仅对粉红聚端孢表现较好的抑制效果。氰烯菊酯对木贼镰刀菌、层出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三线镰刀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刘博洋[9](2020)在《‘秦冠’苹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褐斑病抗性基因的定位》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苹果褐斑病(Marssonina Leaf Blotch)是我国苹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生产上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随着抗药性菌株的出现以及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加重,药剂防治的难度和使用风险也与日俱增。为此挖掘苹果褐斑病抗性品种中的抗病基因,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苹果褐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本研究以苹果褐斑病高抗品种‘秦冠’和易感品种‘长富2号’及其杂交后代为试材,构建‘秦冠’苹果的高密度SNP遗传连锁图谱,进行褐斑病抗性相关基因座的定位和候选基因的筛选,旨在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为挖掘‘秦冠’苹果褐斑病抗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奠定基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 依据2018年田间定植的苹果杂交群体植株的抗病分级结果,选择极端抗病和极端感病的F1代各17株。通过对216对SSR标记进行多态性和重复性检测,筛选出58对在‘秦冠’中表现为杂合且均匀分布在苹果基因组上的多态性SSR标记。利用基因组扫描方法(GSA)对亲本和极端表型后代进行检测,通过卡方检验分析‘秦冠’等位基因分离比,获得了2个可能与抗性基因关联的标记,分别为LG6的C4065和LG12的CH01g12。对CH01g12周围标记进行进一步检测发现Hi02b07和Hi02f12同样可能与抗性基因关联。最终预测褐斑病抗性基因座可能位于‘秦冠’LG6的C4065附近和LG12的29.5~43.0 c M区间内。此外,还检测到2个可能与致死因子连锁的标记,分别为CH03c02和NZ02b1。2. 以‘秦冠’ב长富2号’的122株杂交后代为作图群体,采用20K SNP Illumina Infinium?array对124份DNA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构建了‘秦冠’和‘长富2号’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秦冠’图谱包含17条连锁群,总长为1,112.3 c M,包含1,100个SNP标记,相邻标记平均间距为1.59 c M(858.18 Kb),覆盖了全基因组物理图长的91.33%;‘长富2号’图谱同样包含17条连锁群,总长为1,114.2 c M,包含1,082个SNP标记,相邻标记平均间距为1.66 c M(848.33 Kb),覆盖了全基因组物理图长的86.79%。3. 在2018、2019两年,对田间定植的苹果杂交群体植株的发病率、落叶率等褐斑病抗性相关的表型指标进行调查,并评价其抗病等级;在2019年,对杂交群体植株离体叶片进行褐斑病孢子悬浮液的人工喷雾接种和定量悬滴接种,统计发病程度和病斑面积。基于构建的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通过KW检验定位到‘秦冠’LG15和LG17上的5个QTL位点。IM定位验证了在LG15上存在一个年份间稳定的QTL,标记SNP_FB_0269355与QTL峰稳定相关,两年间的LOD峰值分别为4.09和5.07,解释了14.3%和17.4%的表型贡献率,侧翼标记为RB_CT_1872379和SNP_FB_0271916。MQM定位将该QTL最显着的区间限制在LG15上的17.2~32.6 c M。4. 根据QTL侧翼标记位置,确定了该QTL区间对应的参考基因组物理位置为Chr15的5.07~10.45 Mb。GDDH13基因组在该区间内共包含676个基因。结合GO注释和其他物种中同源基因的功能描述初步筛选出73个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直接参与到响应真菌、细菌等的防御反应、抗病相关物质代谢、超敏反应、细胞壁修饰、活性氧清除等过程中。结合接种M.coronaria后‘秦冠’叶片的转录组数据,鉴定到14个候选基因在处理间的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可能与‘秦冠’的褐斑病抗性反应相关。在14个候选基因中,MD15G1090100、MD15G1103700和MD15G1104000属于TIR-NBS-LRR类抗病蛋白。

王洁[10](2012)在《利用组织细胞学技术研究苹果褐斑病菌对富士、山定子的侵染过程差异》文中指出由Diplocarpon mali Y. Harada&K. Sawamura(无性世代为Marssonina coronariae(Ellis&J.J. Davis) J. J. Davis)引起的苹果褐斑病是导致我国苹果树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果树大量落叶、树势衰弱,严重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已经成为限制我国苹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尽快寻找抗性资源,明确抗病机理,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进而达到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目的。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对苹果属不同材料进行抗褐斑病筛选、评价的基础上,对接种后发病率低、病斑出现晚且扩展慢、病菌繁殖体产生晚且数量少的山定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苹果褐斑病菌在富士、山定子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差异及病菌侵染所引起寄主的超微结构变化,以期为进一步揭示抗病机制、挖掘抗病种质资源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褐斑病菌在富士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如下:接种后6h发现苹果褐斑病菌分生孢子与叶片接触处有胶状物质产生以利于孢子的附着,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直接入侵叶片或产生附着胞后入侵;接种后24h在表皮细胞中观察到吸器,并在栅栏组织中观察到胞间菌丝;随着病菌的扩展,表皮细胞中吸器数量不断增多,接种后3d可在寄主角质层下和叶组织中观察到病菌菌落的形成,并且发现菌丝已深入扩展至海绵组织细胞间隙;接种后5d,叶片病斑出现,病菌大量特化的菌丝平行排列于寄主角质层下形成了特殊的角质层下菌丝束(SHS)组织;接种后7d,叶片病斑明显增大,且在病斑表面生成大量繁殖结构—分生孢子盘,且大量的SHS不断向四周扩展,此时还可观察到菌丝进入寄主细胞以胞内菌丝形式扩展、存活的现象。2.在山定子叶片上,苹果褐斑病菌的侵染、发育过程与富士相似,但侵染和发育过程明显受到抑制,病菌发育迟缓、扩展慢、最后表现为病斑产生晚且小、繁殖体产生晚且少或无。接种后24h—5d病菌主要在寄主角质层下扩展、侵染表皮细胞形成吸器,在叶肉组织中无菌落形成;接种后7d叶片病斑开始出现,观察到病菌在叶肉组织中形成菌落,且病菌以胞间菌丝形式扩展尚未观察到胞内菌丝;直至接种后11d,才可观察到角质层下菌丝束组织(SHS)及个别分生孢子盘的形成。3.寄主叶片反应的组织学观察发现,侵染初期山定子叶片侵染点周围的表皮细胞壁荧光反应明显,有胼胝质沉积,而富士叶片表皮细胞侵染点周围未观察到,表明其形成可能与山定子抗病性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寄主叶片反应的细胞学观察发现,在病菌侵染后7d,山定子叶片上与菌丝毗邻的细胞皱缩变形,原生质凝集,细胞器结构完全破坏崩解直至细胞死亡;病菌菌落周围的叶肉细胞中液泡数目增多增加了细胞自身的解毒作用。而富士叶片上叶肉细胞大面积死亡,表现为细胞皱缩变形,原生质紊乱且凝集,细胞器结构完全破坏崩解;或细胞核核质高度凝集边聚,细胞器陆续降解。

二、介绍一种防治苹果褐斑病的有效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防治苹果褐斑病的有效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苹果褐斑病病原学、组织细胞学和化学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的苹果产业发展
        1.1.1 苹果的生产进程
        1.1.2 苹果栽培区
        1.1.3 苹果资源的综合开发和苹果产业的效益
    1.2 苹果生产面临的问题
    1.3 引起苹果树早期落叶的病害种类、症状表现及防治
    1.4 苹果褐斑病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苹果褐斑病的病原学
        1.4.2 苹果褐斑病的流行规律
        1.4.3 苹果褐斑病菌与寄主的互作机制
        1.4.4 苹果褐斑病的防治
    1.5 植物病原真菌与寄主互作的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研究
        1.5.1 组织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1.5.2 细胞学原理、方法及应用
        1.5.3 部分盘二孢属(Marssonina spp.)和双壳属(Diplocarpon spp.)病原真菌的 组织细胞学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苹果褐斑病菌的分离培养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分离方法的比较
        2.2.2 不同培养基的比较
    2.3 本章讨论
第三章 苹果褐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接种体的制备
        3.1.2 碳源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3.1.3 氮源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3.1.4 培养基质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3.1.5 温度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3.1.6 pH 值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碳源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3.2.2 氮源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3.2.3 培养基质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3.2.4 温度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3.2.5 pH 值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
    3.3 本章讨论
第四章 陕西省苹果褐斑病菌的毒力结构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苹果褐斑病菌毒力评价材料及指标的筛选
        4.1.2 陕西省苹果褐斑病菌的毒力评价
        4.1.3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苹果褐斑病菌致病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4.2.2 菌株毒力评价
    4.3 本章讨论
第五章 苹果褐斑病菌侵染致病过程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植物材料的准备
        5.1.2 接种体的准备
        5.1.3 接种及培养方法
        5.1.4 石蜡切片的取样、制作与观察
        5.1.5 荧光显微镜样品的取样、制作与观察统计方法
        5.1.6 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取样、制备和观察
    5.2 结果和分析
        5.2.1 分生孢子在叶面的附着和萌发
        5.2.2 苹果褐斑病菌的侵入
        5.2.3 苹果褐斑病菌在寄主组织中的扩展和定殖
        5.2.4 苹果褐斑病菌无性阶段子实体的产生
        5.2.5 寄主细胞受苹果褐斑病菌侵染后的组织细胞学变化
    5.3 本章讨论
第六章 苹果褐斑病的化学药剂防治
    6.1 保护性杀菌剂丙森锌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6.1.1 材料和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2 内吸性杀菌剂对苹果褐斑病菌生长发育的毒力及其防病效果
        6.2.1 材料和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越冬病叶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动态
    1.2 褐斑病田间自然发病动态系统监测
    1.3 气象数据监测
    1.4 秋季分生孢子盘上小型孢子的数量变化动态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越冬病叶上孢子的形成动态
    2.2 田间自然发病动态
    2.3 小型孢子的形成动态
3 讨论
4 结论

(3)苹果属资源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机理及抗性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1.2 苹果褐斑病的研究概况
        1.2.1 苹果褐斑病的病原生物学
        1.2.2 苹果褐斑病的流行规律
        1.2.3 苹果褐斑病菌的侵染过程
        1.2.4 苹果抗褐斑病的生理生化机制
        1.2.5 苹果抗褐斑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1.2.6 苹果抗褐斑病抗病遗传学研究
        1.2.7 苹果褐斑病的防治
    1.3 植物抗病机理假说
    1.4 植物抗病反应
        1.4.1 组织病理学研究
        1.4.2 活性氧迸发
        1.4.3 活性氧清除系统
        1.4.4 抗病相关蛋白
        1.4.5 酚类物质
        1.4.6 植物防卫信号途径
    1.5 植物抗病性的诱导
        1.5.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类型
        1.5.2 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生物因素
        1.5.3 诱导植物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1.5.4 伤口诱导的植物抗病性
        1.5.5 初级代谢产物修饰诱导的植物抗性
        1.5.6 病原分子相关模式激发的植物先天免疫
    1.6 褪黑素在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苹果属资源对褐斑病的抗性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苹果褐斑病菌的分离
        2.1.3 接种体的制备
        2.1.4 苹果褐斑病评价体系的建立
        2.1.5 离体接种评价
        2.1.6 活体接种评价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苹果褐斑病菌的分离
        2.2.2 苹果褐斑病评价体系的建立
        2.2.3 品种资源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评价
        2.2.4 野生资源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评价
    2.3 讨论
第三章 苹果属资源抗苹果褐斑病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准备
        3.1.2 病菌分生孢子的制备与接种
        3.1.3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3.1.4 普通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菌分生孢子在不同抗性材料叶片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3.2.2 病菌在寄主组织内扩展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3.3 讨论
第四章 苹果属资源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差异及其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准备
        4.1.2 试验设计
        4.1.3 H_2O_2提取及测定
        4.1.4 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及测定
        4.1.5 抗氧化系统主要酶的活性测定
        4.1.6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测定
        4.1.7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
        4.1.8 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4.1.9 丙苯烷类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和抗病相关蛋白基因的定量分析
        4.1.10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新疆野苹果和冬红果在接种 D. mali 后的发病情况
        4.2.2 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抗氧化系统的测定
        4.2.3 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抗病相关蛋白活性测定
        4.2.4 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测定
        4.2.5 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抗病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
    4.3 讨论
        4.3.1 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抗氧化系统的测定
        4.3.2 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抗病相关蛋白活性测定
        4.3.3 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测定
        4.3.4 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抗病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
第五章 苹果褐斑病抗病性诱导
    5.1 非生物逆境对苹果褐斑病抗性的诱导
        5.1.1 材料和方法
        5.1.2 数据统计分析
        5.1.3 结果与分析
    5.2 激素处理对苹果褐斑病抗性的诱导
        5.2.1 材料和方法
        5.2.2 数据统计分析
        5.2.3 结果与分析
    5.3 褪黑素对苹果褐斑病的诱导
        5.3.1 材料和方法
        5.3.2 数据统计分析
        5.3.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4)我国苹果主要病害研究进展与病害防治中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枝干病害
    1.1 腐烂病(Valsa mali)
    1.2 轮纹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
2 果实病害
    2.1 果实轮纹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
    2.2 果实炭疽病
    2.3 套袋果实黑点病
    2.4 疫腐病(Phytophthora cactorum)
3 叶部病害
    3.1 褐斑病(Diplocarpon mali)
    3.2 锈病(Gymnosporangium yamadae)
    3.3 炭疽叶枯病(Glomerella cingulata)
4 根部病害
5 病毒病

(5)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苹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
        1.1.2 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及发生危害特点
        1.1.3 苹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发展
    1.2 研究目的
    1.3 技术路线
2 苹果病虫害的种类调查
    2.1 调查方案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案
        2.1.3 调查内容
    2.2 调查结果
        2.2.1 中国苹果病害种类
        2.2.2 中国苹果虫害种类
    2.3 讨论
3 苹果主要病虫害地域分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各省苹果病虫害种类
        3.2.2 苹果主要病虫害区划
    3.3 讨论
4 苹果腐烂病和轮纹病文献计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苹果腐烂病计量分析
        4.2.2 苹果轮纹病计量分析
    4.3 讨论
5 苹果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1.3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预测结果
        5.2.2 发生趋势
    5.3 讨论
6 苹果病虫害防治决策系统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分析方法
    6.2 结果
        6.2.1 病虫害防治决策
        6.2.2 系统赋值与防治决策
    6.3 讨论
7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致谢

(6)苹果褐斑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苹果及苹果产业
    2 苹果褐斑病的研究概况
        2.1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2.2 苹果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3 苹果褐斑病的病害症状
        2.4 苹果褐斑病的发病规律
        2.5 苹果褐斑病的防治
    3 拮抗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3.1 拮抗微生物的种类
        3.2 拮抗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4 生化黄腐酸菌肥
        4.1 生化黄腐酸
        4.2 生化黄腐酸菌肥
第二章 苹果褐斑病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
    0 引言
    1 材料
        1.1 样品
        1.2 病原菌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细菌菌株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2 拮抗菌株的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分离纯化
        3.2 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拮抗菌株的初步鉴定
    0 引言
    1 材料
        1.1 菌种
        1.2 培养基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形态特征鉴定
        2.2 生理生化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特征鉴定结果
        3.2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拮抗菌株的定殖能力及室内防效试验
    0 引言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植物
        1.3 培养基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拮抗菌株在叶片上的定殖
        2.2 菌株复配及室内防效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耐利福平拮抗菌株的获得
        3.2 标记菌株的耐药稳定性
        3.3 标记菌株的拮抗能力
        3.4 标记菌株在叶片的定殖
        3.5 苹果褐斑病对拮抗菌株定殖的影响
        3.6 室内防效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大田防治试验
    0 引言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药剂
        1.3 试验时间、地点
    2 方法
        2.1 大田防效试验
        2.2 复合菌剂对果树生长和果品品质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田防治效果
        3.2 复合菌剂对果树生长情况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下一步研究打算
参考文献
附录
    微生物菌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栀子褐斑病病原菌鉴定、理化特性及生物学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栀子褐斑病研究进展
    1 栀子概况
    2 褐斑病的概况
        2.1 褐斑病病原
        2.2 褐斑病危害症状
    3 栀子褐斑病的研究概况
        3.1 栀子褐斑病症状
        3.2 栀子褐斑病病原
        3.3 栀子褐斑病发病规律
        3.4 防治方法
    4 结语
第二章 栀子褐斑病菌的分离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病原菌分离
        2.2 致病菌检测
        2.3 病原菌的再分离
        2.4 病原菌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褐斑病症调查
        3.2 病原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检测
        3.3 扩增及测序
        3.4 同源性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褐斑病对栀子防御酶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供试菌株
        1.3 仪器
        1.4 试剂
    2 方法
        2.1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2.5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栀子褐斑病菌对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2 栀子褐斑病菌对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3 栀子褐斑病菌对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4 栀子褐斑病菌菌对叶片PPO活性的影响
        3.5 栀子褐斑病菌对叶片PAL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栀子褐斑病生防细菌的研究
    1 材料
        1.1 样品
        1.2 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
        1.4 试剂
    2 方法
        2.1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2 生防菌株的筛选
        2.3 生防细菌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防细菌的分离纯化
        3.2 生防细菌的筛选结果
        3.3 生防细菌的鉴定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8)苹果褐斑病、霉心病及心腐病药剂筛选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栽培现状及主要病害
    1.2 苹果褐斑病概述
        1.2.1 苹果褐斑病研究进展
        1.2.2 苹果褐斑病症状
        1.2.3 苹果褐斑病病原
        1.2.4 苹果褐斑病的发病流行规律
    1.3 波尔多液的研究及应用
    1.4 苹果褐斑病的防治及存在问题
    1.5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研究进展
        1.5.1 概述
        1.5.2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症状
        1.5.3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病原
        1.5.4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的发病条件
        1.5.5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的流行规律
        1.5.6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波尔多液杀菌保护剂的改良与应用
    2.1 改良波尔多液耐冲刷能力室内测定
        2.1.1 白乳胶母液的配制
        2.1.2 波尔多液的配制
        2.1.3 施药及调查方法
    2.2 改良波尔多液田间持效期研究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处理
        2.2.3 接种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改良波尔多液耐冲刷能力室内测定
        2.3.2 改良波尔多液田间持效期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苹果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保护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药剂
        3.1.2 试验处理与设计
        3.1.3 药效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必备及其与不同药剂的混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3.2.2 必备及其与不同药剂的混剂持效期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苹果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内吸剂
    4.1 药剂对苹果褐斑病菌的室内毒力评价
        4.1.1 供试材料
        4.1.2 供试药剂浓度梯度
        4.1.3 分生孢子萌发试验
        4.1.4 菌丝生长试验
    4.2 内吸性杀菌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的田间试验
        4.2.1 供试药剂
        4.2.2 试验地概况、试验处理与施药方法
        4.2.3 药效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室内毒力测定
        4.3.1.1 对苹果褐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4.3.1.2 对苹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3.1.3 对苹果褐斑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回归方程及 EC50
        4.3.2 田间防治试验
        4.3.2.1 不同药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4.3.2.2 不同施药时间对药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室内药效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病原菌
        5.1.2 供试药剂
    5.2 方法
        5.2.1 药剂浓度配制方法
        5.2.2 菌丝生长速率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1.5%噻霉酮水乳剂不同浓度对不同供试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5.3.2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不同浓度对不同供试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5.3.3 4%农抗 120 水剂不同浓度对不同供试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5.3.4 同种药剂对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菌的活性差异
        5.3.4.1 1.5%噻霉酮水乳剂对不同供试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及 EC_(50)
        5.3.4.2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对不同供试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及 EC_(50)
        5.3.4.3 4%农抗 120 水剂对不同供试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及 EC_(50)
        5.3.5 25%氰烯菊酯对 4 种镰刀菌的抑制效果
        5.3.5.1 25%氰烯菊酯 SC 对 4 种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5.3.5.2 25%氰烯菊酯对 4 种镰刀菌的毒力
    5.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秦冠’苹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褐斑病抗性基因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褐斑病的研究概况
        1.1.1 苹果褐斑病的分类学与病原学
        1.1.2 苹果褐斑病的生物学与流行病学
        1.1.3 M.coronaria与寄主的相互作用研究
        1.1.4 苹果褐斑病的防治与抗性育种
    1.2 苹果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研究进展
        1.2.1 分子标记技术
        1.2.2 苹果20K SNP Illumina Infinium~?芯片
        1.2.3 苹果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
        1.2.4 苹果主要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秦冠’苹果褐斑病抗性相关基因座的预测(GSA)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褐斑病田间发病情况调查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2.2.3 GSA-SSR引物筛选
        2.2.4 GSA-SSR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褐斑病田间发病情况调查
        2.3.2 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
        2.3.3 GSA-SSR多态性标记筛选
        2.3.4 GSA-SSR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秦冠’苹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3.2.2 苹果20K SNP Illumina Infinium~?芯片检测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秦冠’苹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3.2 ‘长富2号’苹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秦冠’苹果褐斑病抗性相关QTL的定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表型检测
        4.2.2 QTL定位
        4.2.3 候选基因筛选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褐斑病抗性相关表型性状调查
        4.3.2 褐斑病抗性相关的QTL定位
        4.3.3 候选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4.3.4 候选基因对褐斑病接种的响应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利用组织细胞学技术研究苹果褐斑病菌对富士、山定子的侵染过程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产业概况
    1.2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1.3 苹果褐斑病的病原学
    1.4 苹果褐斑病的症状
    1.5 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1.5.1 苹果褐斑病的农业防治
        1.5.2 苹果褐斑病的化学防治
        1.5.3 苹果褐斑病的生物防治
        1.5.4 苹果褐斑病的种质资源评价及抗性机制研究
    1.6 苹果褐斑病菌与寄主互作的组织病理学与细胞学研究
        1.6.1 组织病理学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1.6.2 细胞学原理及其发展应用
        1.6.3 苹果褐斑病菌与寄主互作的组织病理学与细胞学研究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苹果褐斑病菌对富士、山定子叶片的侵染过程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病原菌的接种
        2.3.2 样品加工、处理与观察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苹果褐斑病菌在富士叶片上的侵染过程
        2.4.2 苹果褐斑病菌在山定子叶片上的侵染过程
        2.4.3 苹果褐斑病菌在富士、山定子叶片上的症状观察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苹果褐斑病菌侵染过程中富士、山定子组织细胞学反应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病原菌的接种
        3.3.2 样品加工与处理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富士、山定子叶片表皮细胞的结构变化
        3.4.2 接种苹果褐斑病菌后 7 d,富士、山定子叶片叶肉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3.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介绍一种防治苹果褐斑病的有效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褐斑病病原学、组织细胞学和化学防治研究[D]. 赵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0)
  • [2]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J]. 董向丽,高月娥,李保华,雍道敬,王彩霞,李桂舫,李宝笃.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3)
  • [3]苹果属资源对苹果褐斑病的抗性机理及抗性诱导研究[D]. 殷丽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4]我国苹果主要病害研究进展与病害防治中的问题[J]. 李保华,王彩霞,董向丽. 植物保护, 2013(05)
  • [5]苹果病虫害种类、地域分布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研究[D]. 赵增锋.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6]苹果褐斑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田永永. 西北大学, 2011(08)
  • [7]栀子褐斑病病原菌鉴定、理化特性及生物学防治研究[D]. 朱梓豪.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苹果褐斑病、霉心病及心腐病药剂筛选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 党继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秦冠’苹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褐斑病抗性基因的定位[D]. 刘博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10]利用组织细胞学技术研究苹果褐斑病菌对富士、山定子的侵染过程差异[D]. 王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介绍一种有效防治苹果褐斑病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