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颗粒对血虚脾虚动物的滋补作用

归脾颗粒对血虚脾虚动物的滋补作用

一、归脾冲剂对血虚脾虚动物的补虚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亚文[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姜良铎教授治疗肺小结节的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发布的临床指南中将肺结节定义为:直径≤30mm,单个或多发的,密度增高的类圆或不规则形肺部阴影。为了更加有效的管理肺结节,2018年版肺结节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将肺内直径≤10mm的结节划分为肺小结节,直径<5mm的划分为微小结节,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管理,大于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肺癌位居我国癌症发病首位,早期肺癌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以肺部结节的形式呈现。2018年版肺结节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对肺结节的处理做了相对细致的分类,然而,对于直径小于10mm的肺小结节,PET或CT仍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其恰当的处理和治疗原则,各大指南还尚未能达成共识。目前,西医处理肺小结节的方式多为影像随访,这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给患者的心身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中医门诊的肺小结节患者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急需制定。姜良铎教授在治疗肺小结节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姜良铎教授学习,获益良多,本文将从姜良铎治疗肺小结节的门诊病例入手,探讨肺小结节患者初次就诊时的症状特点及姜良铎教授治疗肺小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目的:应用系统聚类分析肺小结节初诊患者的症状特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其组方规律,为继承姜良铎的学术经验提供相关数据支持,为中医治疗肺小结节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为肺小结节的中医诊疗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姜良铎教授门诊肺小结节初诊患者医案60份,填写“肺小结节症状采集表”,采用SPSS 23.0软件中的系统聚类分析门诊患者的症状特点;收集治疗肺小结节的处方209首,通过中医传承软件构建方剂数据库,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多个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布、功效归类、核心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展示以及新处方等。研究结果:1、肺小结节患者初次就诊时的症状频次依次为:咳嗽、口干、乏力、胸闷气短、口苦、自汗、暴躁易怒(频次均在20次以上),痰的颜色为白痰,性质为粘少难咯,较多患者有失眠的情况,眠浅易醒(频次27次),舌象多为舌暗红、苔厚腻,舌下脉络迂曲,脉象多为弦细脉(频次24次)。通过症状聚类,认为症聚8类较为合适,第1类的病位主要在胃和肝脾,以肝郁脾虚、肝胃不和为主;第2类病位主要在肺和肝,以痰瘀内阻为主;第3类病位主要在心,以痰热为主;第4类病位在肺、胃,以肺气亏虚,津液失布为主;第5类病位在肝,以肝郁化热为主;第6类主要以燥、热为主,伤及津液;第7类病位主要在肝、肺,以湿热郁滞、肝血虚为主;第8类病位主要在肺肾脾,以阳虚、气虚为主。2、姜良铎教授治疗肺小结节的用药规律:①高频药物:赤芍、枳壳、穿山甲、黄芩、枳实、瓜蒌、白芍、三七、丹参、浙贝母、白花蛇舌草、白术、柴胡等(频次均大于100次);②功效频次: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③性味:苦寒居多;④药物归经:主要归肝经、胃经、脾经和肺经。⑤新处方:根据肺小结节的临床表现以及病因病机,考虑新方1、4、11、14、15更有临床价值,可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陈文恬(Tan Wen Tien)[2](2019)在《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寒凉药物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探析其规律,归纳总结其辨治特色及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精髓,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法对《伤寒杂病论》内含寒凉药物的条文进行整理,筛选出性味属大寒、寒、微寒、凉、微凉的药物,并结合历代重要医籍注释、本草着述和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相关资料,对寒凉药物的条文、方剂、常见配伍等做出阐释和分析,探寻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适应症、病机、组方特点等规律。结果:《伤寒杂病论》共有70味寒凉药物,共涉及193首方剂。《伤寒论》全书共42味药物属于寒凉性质(约占48.3%),《金匮要略》共60味属于寒凉性质(约占38.7%),其中28味只见于《金匮要略》。含寒凉药物的原文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便秘、烦躁和发热,提示《伤寒杂病论》内温热性疾病的特点以此三者常见。见“便秘”者,以大黄、枳实、芒硝为要药;应对证见“烦躁”者,则用黄连、石膏、栀子、豆豉、龙骨、牡蛎。对于“发热”,主要运用芍药、石膏、栀子、豆豉、大黄、芒硝、枳实、柴胡、黄芩、茵陈蒿、竹叶、甘遂等;仲景运用的寒凉药物以苦味药居多,高频次寒凉药物为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分别具有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的功效,可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证。寒凉药物组方往往相须而用,如石膏与知母、大黄与枳实、黄芩与黄连等;也常寒温相伍,如桂枝、麻黄、干姜、半夏和附子配伍成方。仲景在寒凉药物的方剂里多配伍和胃之药以防脾胃被伤;又因为寒凉药物所治多为温热性疾病,热邪易伤阴化燥,故也注意护阴,实热证主要通过大黄、芒硝、枳实急下存阴,虚热证则以人参、麦冬、天花粉、地黄、百合等养阴。对热邪与积滞相结成病者,仲景每加入通下药,使邪有去路,以大黄为代表药。在脾胃虚弱者和羸弱体虚者中,慎防如栀子、豆豉、石膏、黄芩、甘遂、大黄等寒凉药物之弊,其用量较小,常与甘草、粳米、生姜等同用。仲景寒凉药物运用集中在《伤寒论》阳明篇、《金匮要略》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明仲景运用寒凉药物于脾胃病症颇多,另外在亡阳格拒,阳气极虚时也有用寒凉药为反佐之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世着述中大多能追溯仲景方药之貌,说明后世是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和发挥。结论:1、仲景不仅重温,也善用寒凉。所用寒凉药物约占《伤寒杂病论》的四成,以苦味居多,治疗范围广泛。2、仲景所用的寒凉药物主要是: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以其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之功,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症。3、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特点有五:一是常以寒温相兼,二是寒凉相须为用,三是顾护脾胃,四是重视护津,五是注重通下。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审慎有度,必审其弊而斟酌用量或配伍用药。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特色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多有借鉴,亦有补充。

魏晓维[3](2018)在《补肾复方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及血浆磷酸化α-Syn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通过观察补肾复方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前后的各项量表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水平的变化,观察补肾复方治疗PD的有效性,从而为补肾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符合PD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复方治疗。分别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各项UPDRS量表、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的评分,从而评判其疗效。并通过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分析对照组及观察组不同时期的两组PD患者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三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H-Y分级、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补肾复方联合西药治疗对PD患者UPDRS评分的影响观察组在治疗前的UPDRS总分为25.9257±7.1475,治疗后的UPDRS总分为18.7303±6.9736,对照组在治疗前的UPDRS总分为26.4563±6.7028,治疗后的UPDRS总分为22.9064±6.9878。试验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UPDRS各部分及总分评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治疗前后的总分差异更加明显,说明观察组各项症状的改善,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部分的改善更加明显。观察组有效率(61.54%)与对照组(59.26%)无显着性差异(P>0.05)。3.补肾复方联合西药治疗对PD患者中医证候量表的影响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总分为9.9442±4.2431,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总分为9.6770±3.7797,二者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衡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总分为7.2771±4.3345,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总分为8.1003±4.0943,两组在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改善方面均有明显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57.69%)高于对照组(44.44%),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手部动作迟缓、姿势平衡、上肢协调功能、步态、肢体震颤、言语、生活自理力方面均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上肢协调功能、肢体震颤、言语、生活自理力方面与治疗前对比均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的变化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补肾复方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UPDRS量表评定及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的评分。2.补肾复方联合西药与单独使用西药均可降低血浆磷酸化α-Synuclein的表达水平。3.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复方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效果。

童远明[4](2018)在《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揭示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海洋药物与效方》、《中华海洋本草》、《中国海洋药物辞典》、《广西海洋药物》、《膏方丛书》等相关中医书籍及中国知网、万方等电子数据库相关文献所收载的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通过筛选最终得出435首完整方剂。将435首方分为补益治疗方及补益药膳方,经基本信息数据处理规范后由双人核对分别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从而建立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及补益药膳方两个数据库,重点对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进行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分析,获取组方药物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毒性药物、常用药对、潜在新方、以及各主治病证的常用药对,并以可视化网络图展示,分析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配伍规律。结果:285首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配伍规律(1)共有416味海洋中药,总用药频次为3570次。(2)高频组方药物29味:牡蛎、甘草、白芍、黄芪、龙骨、山药、当归、茯苓、熟地黄、生地黄;在补虚药的基础上,分别与平肝熄风药、收敛药、清热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等配伍。(3)高频海洋药物为牡蛎、海螵蛸、珍珠母、石决明、海狗肾、海马、珍珠等。(4)组方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咸味居多,主要入肝、肾、脾、心、肺、胃经。(5)毒性药物有45味,使用频率占总药物的4.52%。(6)关联规则分析得出8组核心药物组合:龙骨-牡蛎、白芍-牡蛎、黄芪-牡蛎、甘草-牡蛎、山药-牡蛎、当归-牡蛎、党参-牡蛎、茯苓-牡蛎;熵聚类分析得出潜在的药物组合为8组,新方5首。(7)组方中前十的主治病证为虚劳、带下病、不寐、阳痿、眩晕、崩漏、遗精、心悸、胃痛、瘿病。虚劳常用药物组合为附子-海狗肾,阳起石-海狗肾,沉香-海狗肾,沉香-海狗肾-阳起石;带下病常用药物组合为山药-牡蛎、龙骨-牡蛎、山药-龙骨-牡蛎;不寐常用药物组合为龙骨-牡蛎、远志-牡蛎;阳痿常用药物组合为海马-熟地黄、海马-蛤蚧、海马-鹿茸、海马-肉苁蓉、海马-淫羊藿;眩晕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菊花、牡蛎-白芍;崩漏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白芍、牡蛎-黄芪;遗精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山药、牡蛎-龙骨;心悸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麦冬;胃痛常用药物组合为甘草-海螵蛸,白及-海螵蛸,甘草-白及-海螵蛸;瘿病常用药物组合为夏枯草-牡蛎,麦冬-牡蛎,黄芪-牡蛎,白芍-牡蛎。150首含海洋中药补益药膳方的用药规律(1)涉及原料194种,总使用频次469次。(2)使用频次最多的前3种中药为黄芪、当归、海参;食材为粳米、猪肉、糯米。(3)涉及的海洋中药69味。(4)组方中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咸、辛、苦味居多,主要归脾胃、肾、肺、肝等经。结论: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以牡蛎最为常用,分别与其他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收敛药、清热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等配伍,其主要发挥补虚、收敛、安神等功效。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主要应用于虚劳、阳痿、带下病、崩漏等;含海洋中药补益药膳方是以滋补强壮类的海洋鱼类较多。

韩其茂[5](2017)在《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段富津教授治疗痛经的病案收集、整理以及常用药对、药组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段富津教授治疗痛经的常用治法、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整理2008年-2016年段富津教授治疗痛经的病案,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对初次就诊方药进行整理与归纳,并根据段富津教授的辨证、组方进行学术思想的总结。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419则处方中所用中药共178味,总使用频次为4384次。其中治疗痛经的主要药物是总的使用频数在20次以上的前42味的中药,累积频率达83.53%。治疗痛经的核心药物是总的使用频数均在50次以上的前20味中药,累计频率达67.68%;四气统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温性药,其次是平性药物,再次是微寒性和微温性药物,没有出现的药物是大寒性药物。五味统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辛味药物,其次是甘味、苦味药物,再次是酸、淡、涩、咸味药物。归经统计中,使用频率较高药物的归经为脾、肝、心、肺、肾经。药物类别统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其次为理气药、活血祛瘀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温里药、收涩药、平肝熄风药、消食药、止血药、祛风湿药。2.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对总使用频率83.53%以上,频数在20次以上的前42味中药运用聚类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常用的对痛经有治疗作用的药对9个,3味药组成的药物组合有5个,多味药组成的药物组合有5个,多为导师根据不同病情采用的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理气和胃、调补肝肾、养心安神的药对及药组,它们体现了段老治疗痛经时的组方思维及组方特点等。3.因子分析结果:本研究对总使用频率83.53%以上,频数在20次以上的42味中药运用因子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经过分析发现13个公因子,它从多个层面反映了痛经的内在病因、病机及段老治疗痛经的治法治则等。结论:1、导师治疗痛经的主要药物为当归、香附、川芎、砂仁、白芍、乌药、茯苓、元胡、柴胡。其次有陈皮、炒白术、白参、熟地、木香、半夏、枳壳、黄芪、炒枣仁、牡丹皮、杜仲、丹参、山药、柏子仁、郁金、桃仁、生甘草、益母草、枸杞子、山茱萸、肉桂、吴茱萸、炮姜、桂枝、续断、小茴香、煅龙骨、枳实、姜黄、赤芍、泽泻、煅牡蛎;其中导师治疗痛经的核心药物为当归、香附、川芎、砂仁、白芍、乌药、茯苓、元胡、柴胡、陈皮、炒白术、白参、熟地、木香、半夏、枳壳、黄芪、炒枣仁、牡丹皮。2、药物性味归经类别方面,温性及平性是治疗痛经的主要药性;辛、甘、苦味是治疗痛经的主要药味;脾、肝、心、肺、肾经为治疗痛经的主要归经;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是导师治疗痛经的基本组成类别;补益、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芳香化湿是导师治疗痛经最常用的用药法则。3、治疗痛经的常用治法有10种,常用药组有31个,体现了导师治疗痛经的用药特点及辨证思路。

伍建新[6](2017)在《《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胃脘痛方药的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中医方剂大辞典》[1]所载的治疗胃脘痛方剂进行研究、整理,分析探讨治疗胃脘痛方药的规律。方法:收集整理相关文献,研究总结胃脘痛的概念、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及现代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和治疗;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胃脘痛的474首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证候、方药证治规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结中医药防治胃脘痛用药的规律。结果:中医治疗胃脘痛历史悠久,用药范围广泛,证候有脾胃虚寒型、肝胃气滞型、胃络瘀阻型等。药物分别有温中补虚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泻下逐水药、活血化瘀药、消食导滞药等类。对部分高频药进行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统计分析,发现许多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四气以温、热为主。五味以辛、甘为主。归经以脾、胃、肝为主。药组药对以白术-茯苓-人参,木香-沉香-槟榔等补虚理气为主,新方分析以四君子汤,半夏泻心汤等基础方组合为主。对不同证型的方药进行分析,得出脾胃虚弱型和寒邪客胃型胃脘痛用药以温中补虚为主,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用药以理气止痛药为主,胃络瘀阻型胃脘痛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结论:综合研究结果得出中医药防治胃脘痛是通过辨证论治,常运用温中补虚,理气止痛、和胃降逆等法为主,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消食导滞等药为辅,不同证型所用药物各有侧重,这是古今医家用中医药防治胃脘痛的基本规律。新方聚类分析是现代医家对中医防治胃脘痛的有效捷径。运用中医在临床治疗胃脘痛时参考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将会对胃脘痛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思路。

孙小霞,张冰,张晓朦[7](2016)在《补虚类中药饮片安全问题分析与用药警戒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梳理补虚类中药饮片的安全事件报道,分析其引发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及原因,提出补虚类饮片的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建议。方法:系统检索30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收集和整理79味补虚类饮片的ADR/ADE文献,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对该类饮片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补虚类饮片ADR/ADE的文献报道261篇,案例932例,涉及ADR/ADE的饮片有38味,占补虚类饮片数的48.10%。分析可见,补虚类饮片ADR/ADE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自行用药、剂量过大、长期用药、个体差异等,且损害人体多个器官及系统。结论:补虚类饮片安全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加强补虚类饮片的用药安全和警戒,对提高该类饮片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蒋丽[8](2016)在《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养阴和胃化瘀汤的有效性,并从现代医学以及中医理论两方面探讨该方对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的观察患者均来自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湖北省中医院甘教授专家门诊患者。参照2009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共识意见”确定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确定主要临床症状、体征量化分级标准,记录每一位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胃痛、胃胀、嘈杂、面色暗滞、大便干燥、饮食减少)的积分情况。所选68例患者均通过胃镜、病理诊断确诊为CAG患者,其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均符合CAG的诊断标准。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依照病人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胃镜下黏膜分级、病检萎缩程度及肠化程度、Hp感染及临床症状总积分各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口服养阴和胃化瘀汤(北沙参30g,石斛15g,炒白术15g,郁金12g,赤芍15g,佛手10g,砂仁10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肝气不舒者加合欢花10g、玫瑰花10g)以上药物每剂煎取药汁约300ml,每次150ml,一日两次,饭后半小时即服。1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共24周。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饭后服用,每次口服4片,每日3次。两组均观察2个疗程,以1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4周。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胃镜下胃镜象、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测的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情况,Hp感染以及临床症状积分各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药治疗后在改善胃镜象、固有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在改善Hp感染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同时在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在改善胃脘疼痛、胀满不适、胃中嘈杂、口干苦、面色暗滞各方面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饮食量、大便干燥症状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经临床观察表明养阴和胃化瘀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其经过临床观察对比可说明其疗效明显,优于胃复春片。养阴和胃化瘀汤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对改善胃黏膜损伤、胃黏膜腺体萎缩以及肠上皮化生有较好作用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胃复春组,该汤剂可以逆转萎缩的腺体,预防胃癌前病变。甘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运用养阴和胃、化瘀通络之养阴和胃化瘀汤取得较好疗效,并且临床上发现其在用药安全性评定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因此认为养阴和胃化瘀汤为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有效中药汤剂。

邵赏[9](2016)在《润肠导滞法治疗化疗相关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监测化疗后便秘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症状的变化,评价运用润肠导滞法治疗化疗相关性便秘的疗效。方法: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给药1周后,分别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便秘主要症候评分及疗效、相关伴随症状评分及疗效、首次出现排便的时间,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比较分析两组的便秘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两组的便秘主要症候、伴随症状总积分较其各自治疗前均降低,经t检验,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改善排便费力程度、大便性状、排便频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而在改善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腹胀症状上,两者积分改善效果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患者食欲、精神状态、恶心呕吐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均P<0.05。便秘主要症候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77.6%,两组之间疗效比较P<0.05,中药组效果优于莫沙必利组。伴随症状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87.1%,对照组总有效率54.8%,两组之间疗效比较P<0.05,说明两组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效果优于莫沙必利组。用药后首次出现排便的时间,观察组为2.359±0.59天,对照组为2.77±0.73天,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时间少于对照组。结论:润肠导滞法治疗化疗引起的便秘疗效确切,可显着改善化疗后便秘患者近期的临床症状。在改善患者伴随症状方面也具有显着疗效。可以看出,中医治疗在改善化疗后便秘患者的症状方面具有优势。

关子赫[10](2015)在《《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方药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金匮要略》相关条文及方剂组合的整理研究,并在搜集后世中医古籍文献材料基础上,借助运用药物的性味理论、君臣佐使配伍法则的手段,以求得出《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的代表方剂。继而进一步研究此方剂的配伍组方意义,探索其配伍规律所隐含的“酸焦苦甘法”的理论内涵,最终将其理论进行拓展与延伸探讨,为今后“酸焦苦甘法”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酸焦苦甘法”所适应的临床病症范畴以及处方选药提供参考依据,以期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具体结合,发挥经典理论的内涵优势。方法:运用文献信息方法学,以中医古籍文献和现代相关临床文献报道为基础,研究和探索四性五味条件下的“酸焦苦甘法”的理论内涵,总结出“酸焦苦甘法”在相关方剂中的性味配伍规律。具体如下:1.通过对“酸焦苦甘法”的条文分析,初步得出法则中药物应满足的条件,并结合汤液经法图对“酸焦苦甘法”进行直观分析。2.借助药物性味理论、君臣佐使配伍法则,对《金匮要略》中具备“酸”、“苦”、“甘”味的方剂进行辨证分析,经筛选最终得出“酸焦苦甘法”的代表方剂为酸枣仁汤。并由此建立“酸焦苦甘法”的理法方药体系,得出关于此法的主证、主治、疾病种类及症状。结合药物四性五味理论,得出其扩展法则为“酸焦苦甘寒(辛)法”。3.对酸枣仁汤的衍生方、食疗方及后世治疗失眠较具代表性的方剂分析。并对酸枣仁汤的现代医家医案分析,归纳总结出关于此方的加减用药规律以及治疗范围。4.对后世医家创立的较具代表性的“酸焦苦甘法”方剂进行方药分析,如逍遥散、滑氏补肝散、补肝汤、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珍珠母丸、滋水清肝饮,并从中体会后世医家运用此法则的心得。结果:首先,本文梳理了中药性味理论的历史沿革以及“酸焦苦甘法”的源流。通过进行条文与方剂相对应的分析探讨,提炼出“酸焦苦甘法”的代表方剂为酸枣仁汤。其次,本文对后世医家使用酸枣仁汤的医案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此方的加减配伍法则及所治疾病范畴,从而丰富了酸枣仁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方向。最后将酸、苦、甘味的功能以及“酸焦苦甘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讨论与拓展,对后世满足此法的其他方剂进行了归纳,结合现代研究,延伸了此法的现代中医临床应用范围。结论:1.“酸焦苦甘法”中酸味药补益肝体,焦苦药入心清心除烦,焦为五臭之一,能引苦味药入心,甘味药缓急补虚。“酸入肝”以下十七句中“伤”应理解为“制”。“补”与“助”相对肝、心之体而言,用酸味药补益肝体以疗肝虚证;用苦味药补益心体,既能“补子救母”补心阴以救肝虚,又能清心除烦;“益”相对脾用而言,用甘味药助脾之运化,以助肝血生化。2.“酸焦苦甘法”的代表方剂为酸枣仁汤。结合药物四性五味理论,得出其扩展法则为“酸焦苦甘寒(辛)法”。归纳总结出关于酸枣仁汤的34个加减法则,如与滋阴养血药组方,与滋阴养血、清热除烦药组方,与滋阴养血、清热泻火、固表止汗药组方等。并由此拓展此方治疗疾病的范畴,酸枣仁汤能够治疗包括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风湿系统、五官科、皮肤科、妇科、儿科、男科及疑难杂症在内的10大类(39种)疾病。3.后世与本法联系最为密切的理论当属“肝病三法”理论以叶天士为代表。得出叶氏对此理论的药味作用诠释、药物选择及常用代表方剂。4.归纳整理出“酸焦苦甘法”的加减运用。减法运用即:酸甘补体法、甘滋苦寒法、辛散酸收法。加法运用即:酸甘咸寒法、酸苦甘咸法、酸苦甘辛温法。5.通过对后世除酸枣仁汤外,满足“酸焦苦甘法”的其他方剂医案的梳理,初步探究此法则治疗疾病的范畴得出此法则还能够治疗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儿科及疑难杂病在内的6大类(16种)疾病,这是对酸枣仁汤所治疾病范畴的补充。6.通过分析得出“酸焦苦甘法”中药物的选择标准。酸味药的选择:酸味药为君药,剂量最大或发挥主要治疗作用;所选择的酸味药物应具有补益作用;所选的酸味药的药性应为平或者寒凉;某些非酸味药物,具有同酸味药相同的作用,可以在本法则中使用。苦味药的选择:剂量上应小于滋阴补血的酸味药;症见虚烦或烦扰时,绝大多数苦寒清泄药都可以选用;具有滋补作用的苦味药可以选用;忌用苦温燥湿药;若无虚烦躁扰的症状,亦可去掉苦味药。甘味药的选择:剂量上应小于滋阴补血的酸味药;脾虚中焦不运时,宜甘滋、甘淡药并用;肝之阴血不足而脾充健运者,可加甘寒、甘温、甘平药;若无脾虚症状,可不用茯苓、甘草等味甘的药物。辛味药的选择:肝血虚日久或过于亏虚,阴损及阳而致肝用不足者,可在补养肝血的同时,加入与川芎性味相似的药物;兼见肠胃湿热者,取辛热温散与苦寒燥湿之剂合用,辛开苦降,清温化湿。

二、归脾冲剂对血虚脾虚动物的补虚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归脾冲剂对血虚脾虚动物的补虚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姜良铎教授治疗肺小结节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肺小结节的诊断与治疗概况
        1.肺小结节的定义和分类
        2.肺小结节的病理基础
        3.高危人群界定及良恶性评估
        4.肺小结节的良恶性诊断方法
        5.肺小结节的处理原则及治疗措施
        6.小结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小结节的中医认识与研究
        1.肺小结节的中医病名
        2.肺小结节的病因病机
        3.肺小结节的中医体质分布
        4.肺小结节的中医药治疗
        5.姜教授对肺小结节的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频次分析及系统聚类的肺小结节初诊患者症状分布特点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研究方法
        6.症状采集表的内容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2.主要症状频次分析
        3.症状的系统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究姜良铎教授治疗肺小结节的用药规律
    资料与方法
        1.处方来源
        2.处方筛选标准
        3.处方剔除标准
        4.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5.处方录入与核对
        6.统计方法
    结果与分析
        1.药物频次分布
        2.药物功效归类
        3.四气、五味、归经分布
        4.药物剂量分布
        5.处方中药物个数分布
        6.组方规律分析
        7.药物间的关联度分析
        8.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9.新处方分析
结论及分析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肺小结节初诊患者症状采集表

(2)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寒凉药物概述
    1.1 寒凉药物的定义与沿革
    1.2 寒凉药物的作用
    1.3 寒凉药物的现代研究
2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概况
    2.1 《伤寒杂病论》寒凉药物的筛选
    2.2 寒凉药物相关原文的统计归纳
        2.2.1 原文高频症状阐释
        2.2.2 《伤寒论》寒凉药物的分布
        2.2.3 《金匮要略》寒凉药物的分布
        2.2.4 含寒凉药物的常见方剂
3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探析
    3.1 所涉性味分类
        3.1.1 苦寒药
        3.1.2 甘寒药
        3.1.3 辛寒药
        3.1.4 咸寒药
        3.1.5 酸寒药
    3.2 主治范围
        3.2.1 邪热炽盛
        3.2.2 燥结腑实
        3.2.3 饮热互结
        3.2.4 湿热阻滞
        3.2.5 瘀热在里
        3.2.6 阴虚津枯
    3.3 高频药物统计与解析
        3.3.1 芍药
        3.3.2 人参
        3.3.3 大黄
        3.3.4 黄芩
        3.3.5 枳实
        3.3.6 石膏
        3.3.7 黄连
    3.4 组方特点
        3.4.1 寒凉相须
        3.4.2 寒温配伍
        3.4.3 顾护脾胃
        3.4.4 保津养阴
        3.4.5 注重通下
    3.5 运用注意事项
        3.5.1 脾胃虚弱慎用
        3.5.2 羸弱体虚禁用/少用
4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的后世影响
    4.1 对孙思邈的影响
    4.2 对刘完素的影响
    4.3 对张子和的影响
    4.4 对温病学家的影响
    4.5 对张锡纯的影响
5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含寒凉药物方剂
附录2 :文献综述 近三十年仲景清法研究进展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4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3)补肾复方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及血浆磷酸化α-Syn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用药方案
        2.3 统计学方法
    3 疗效评定
        3.1 评定方法
        3.2 评定内容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和性别的比较
        1.2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程和Hoehn-Yahr量表分级比较
    2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
        2.1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UPDRS评分比较
        2.2 观察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
        2.3 对照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
        2.4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UPDRS评分比较
        2.5 观察组和对照组UPDRS疗效评定比较
    3 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评分
        3.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
        3.2 观察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
        3.3 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量表疗效评定比较
    4 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检测的结果
    5 患者服用中药后的副作用、改善方式及结果
    6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记录
讨论
    1 帕金森病的治疗现状
    2 补肾复方方解
    3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辨证论治
    4 临床评价帕金森患者疗效量表
    5 帕金森病患者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的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含海洋中药方剂的研究概况
        1.1 含海洋中药方剂的历史渊源
        1.2 含海洋中药方剂的研究现状
        1.3 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述要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药方剂的研究应用
        2.1 数据挖掘分析法
        2.2 数据挖掘分析法在方剂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2.3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配伍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补益治疗方来源
        1.2 补益治疗方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中药的规范
        1.4 方剂主治病证规范
        1.5 补益治疗方的录入与核对
        1.6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2.2 补益治疗方中所有海洋中药的使用频次统计
        2.3 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2.4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药性分析
        2.5 毒性药物频次统计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及可视化图
        2.7 熵聚类分析
        2.8 中医主治病证
    3 讨论
        3.1 对高频海洋药物的分析
        3.2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组方结构分析
        3.3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3.4 有毒药物分析
        3.5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3.6 熵聚类分析
        3.7 主治病证分析
第三部分 含海洋中药补益药膳方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补益药膳方来源
        1.2 补益药膳方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补益药膳方的录入与核对
        1.4 中药的规范
        1.5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补益药膳方中最常用原料使用频次
        2.2 补益药膳方中所有海洋中药的使用频次统计
        2.3 组方所有原料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统计
    3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痛经病名
    2 流行病学调查
    3 中医学对痛经的论述
    4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4.1 现代医学对痛经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治疗
    5 小结
第二部分 段富津教授治疗痛经的用药特点与辨证治疗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中药名称规范
    3 统计结果
        3.1 频数分析
        3.2 聚类分析
        3.3 因子分析
    4 痛经的常用治法
讨论
    1 核心药物的讨论
    2 性味归经类别讨论
    3 聚类分析讨论
    4 因子分析讨论
段富津教授辨治痛经的学术思想探讨
    1、分虚实
    2、明气血
    3、调肝肾
    4、重调护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胃脘痛方药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1 中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1 古代医家的认识
        1.2 现代医家的认识
        1.3 中医论治
    2 现代医学对胃脘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现状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方剂辞典》治疗胃脘痛方药的规律研究
    1 研究的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分析软件
    3 研究方法
        3.1 规范名词术语
        3.2 建立数据库
    4 研究结果
        4.1 证候部分
        4.2 治疗胃脘痛总方的高频药物统计及分析
        4.3 现代药理学研究统计与分析
        4.4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高频药物统计及分析
        4.5 肝胃气滞型胃脘痛高频药物统计及分析
        4.6 寒邪客胃型胃脘痛高频药物统计及分析
        4.7 胃络瘀阻型胃脘痛高频药物统计及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药防治胃脘痛的常用治法
    2 中医药防治胃脘痛的有效办法
    3 中医防治胃脘痛的有效捷径
    4 中西医结合是更好治疗胃脘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补虚类中药饮片安全问题分析与用药警戒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
    1.资料来源
    2.检索策略
方法
    1.文献整理与数据分析
    2.ADR/ADE关联关系评价方法
结果
    1.基本情况
    2.ADR/ADE的关联性评价
    3.ADR/ADE涉及的补虚类饮片情况
        3.1 ADR/ADE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3.2 ADR/ADE的转归情况
    4.患者的一般情况
讨论
    1.补虚类饮片发生ADR/ADE的特点
    2.补虚类饮片的安全问题分析
    3.补虚类饮片的合理用药与警戒思考
        3.1采制与贮存
        3.2用法用量
        3.3使用禁忌
        3.4用药警戒示例

(8)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诊断标准
        1.1 中医诊断标准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1.3 西医诊断标准
    2.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一般资料
    3.病例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排除病例标准
        3.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4.治疗方案
        4.1 治疗方法
        4.2 观察指标
    5.疗效评定标准
        5.1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5.2 胃镜及病检疗效评定标准
        5.3 安全性评定标准
    6.统计分析方法
    7.结果
        7.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7.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下黏膜变化比较
        7.3 两组患者治疗后腺体萎缩程度(病检)比较
        7.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肠上皮化生程度(病检)比较
        7.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p清除情况的比较
        7.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7.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7.8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3.甘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3.1 甘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甘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思想
    4.养阴和胃化瘀汤组方用药分析
    5.组方药物功效及药理学研究
    6.结合临床对养阴和胃化瘀汤疗效的评价
        6.1 临床观察数据结果总结分析
        6.2 临床观察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3 临床病例图片(典型)
致谢

(9)润肠导滞法治疗化疗相关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5 数据处理与统计
    6 一般临床资料
    7 研究结果
        7.1 症状积分比较
        7.1.1 便秘主要症候积分比较
        7.1.2 便秘伴随症状积分比较
        7.2 两组疗效比较
        7.2.1 便秘的主要症候疗效比较
        7.2.2 便秘的伴随症状的疗效比较
        7.3 用药后首次出现排便时间
        7.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化疗相关性便秘的病因及机制
        1.1 现代医学对化疗相关性便秘的认识
        1.1.1 化疗药物的使用及其导致化疗后便秘的机制
        1.1.2 5-HT3受体拮抗剂导致便秘的机理
        1.1.3 其他导致化疗后便秘的因素
        1.2.中医对化疗相关性便秘的认识
        1.2.1 中医对便秘病因的认识
        1.2.2 中医对便秘病机的认识
        1.2.3 便秘的辨证分型
    2 化疗相关性便秘的治疗
        2.1 现代医学对化疗相关性便秘的治疗
        2.1.1.药物治疗
        2.1.2.手术治疗
        2.1.3.生物反馈治疗
        2.2 中医对便秘的治疗
        2.2.1 口服中药
        2.2.2.针灸
        2.2.3.耳穴
        2.2.4.穴位贴敷
        2.2.5 其他
    3 润肠导滞法治疗化疗相关性便秘相关用药
    4 观察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方药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1. 性味理论简述
        1.1 五味理论简考
        1.1.1 五味理论的萌芽
        1.1.2 五味理论的形成
        1.1.3 五味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1.1.4 五味理论相关
        1.2 四性理论简考
        1.2.1 四性的概念
        1.2.2 四性的分类
        1.2.3 四性的作用
        1.3 五味与四性的结合
        1.3.1 五味与四性结合的必要性
        1.3.2 五味与四性的具体结合
        1.3.3 五味与四性结合的理论发展
    2. “酸焦苦甘法”理论溯源
        2.1 《黄帝内经》的“酸焦苦甘法”理论溯源
        2.1.1 苦欲补泻理论
        2.1.2 六气运化理论
        2.1.3 司天、在泉理论
        2.2 《难经》的“酸焦苦甘法”理论溯源
        2.3 《神农本草经》的“酸焦苦甘法”四性五味溯源
        2.4 《辅行决五藏用药法要》的“酸焦苦甘法”理论溯源
        2.4.1 《黄帝内经》与《辅行决五藏用药法要》用药法则的比较
        2.4.2 汤液经法图阐释
中篇 “酸焦苦甘法”理论探究
    1. “酸焦苦甘法”原文分析
        1.1 “补用酸”的分析
        1.1.1 酸味辨
        1.1.2 “补”的意义
        1.1.3 “补用酸”与“补用辛”辨识
        1.2 “助用焦苦”的分析
        1.2.1 苦味辨
        1.2.2 “助”的意义
        1.2.3 “焦”的辨识
        1.2.4 焦苦“补心”与“泻心”辨识
        1.3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分析
        1.3.1 甘味辨
        1.3.2 “益”的意义
        1.3.3 “调之”的意义
        1.4 “酸入肝”以下十七句辨识
        1.5 肝虚证的辨识
        1.5.1 肝的生理功能
        1.5.2 肝的病理变化
        1.5.3 肝病的证候分型
    2. “酸焦苦甘法”与汤液经法图
    3. 《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的方药研究
        3.1 《金匮要略》方剂及药物录入
        3.2 《金匮要略》药物性味录入
        3.3 方剂初步筛选
        3.4 方剂二次筛选
        3.4.1 酸枣仁汤
        3.4.2 乌梅丸
        3.4.3 肾气丸
        3.4.4 小青龙汤方
        3.4.5 小青龙加石膏汤
        3.4.6 厚朴麻黄汤
        3.4.7 射干麻黄汤
        3.4.8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3.4.9 复杂方
        3.5 小结
        3.5.1 《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的对应方剂及药物性味配伍特点
        3.5.2 《金匮要略》所选其他方剂的法则及药物性味配伍特点
下篇 “酸焦苦甘法”的继承与发扬
    1. “酸焦苦甘法”代表方剂——酸枣仁汤的后世研究
        1.1 后世医家对酸枣仁汤的阐述
        1.2 酸枣仁汤的衍生方、食疗方、失眠类方及分析
        1.2.1 衍生方
        1.2.2 食疗方
        1.2.3 小结
        1.2.4 失眠类方
        1.3 酸枣仁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1.3.1 循环系统疾病
        1.3.2 消化系统疾病
        1.3.3 神经系统疾病
        1.3.4 妇科疾病
        1.3.5 儿科疾病
        1.3.6 五官科疾病
        1.3.7 皮肤科疾病
        1.3.8 男科疾病
        1.3.9 风湿系统疾病
        1.3.10 疑难杂症
        1.3.11 小结
        1.4 酸枣仁汤加减用药规律
        1.4.1 与滋阴养血为主的药物组方
        1.4.2 与补气为主的药物组方
        1.4.3 与化痰为主的药物组方
        1.4.4 与清热除烦为主的药物组方
        1.4.5 与平肝潜阳为主的药物组方
        1.4.6 与温阳散寒为主的药物组方
        1.4.7 小结
    2. “酸焦苦甘法”代表方剂——酸枣仁汤的现代研究
        2.1 酸枣仁汤内中药的药理研究与药理作用
        2.1.1 酸枣仁
        2.1.2 川芎
        2.1.3 茯苓
        2.1.4 知母
        2.1.5 甘草
        2.2 酸枣仁汤方的药理研究与药理作用
        2.2.1 酸枣仁汤方的药理研究
        2.2.2 酸枣仁汤方的药理作用
    3. “酸焦苦甘法”的新发展
        3.1 “酸焦苦甘法”的理论发挥——肝病三法理论
        3.1.1 叶氏对药味作用的理解
        3.1.2 叶氏对体用药物的选择
        3.1.3 叶氏常用“酸焦苦甘法”代表方剂
        3.1.4 小结
        3.2 “酸焦苦甘法”的临床新用
        3.2.1 “酸焦苦甘法”的加减运用
        3.2.2 “酸焦苦甘法”方剂的后世选择
        3.2.3 简述“酸焦苦甘法”其他方剂的后世运用
    4. 总结
        4.1 “酸焦苦甘法”中药物的选择
        4.1.1 酸味药的选择
        4.1.2 苦味药的选择
        4.1.3 甘味药的选择
        4.1.4 辛味药的选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四、归脾冲剂对血虚脾虚动物的补虚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姜良铎教授治疗肺小结节的规律研究[D]. 徐亚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D]. 陈文恬(Tan Wen Tien).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补肾复方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及血浆磷酸化α-Syn的影响[D]. 魏晓维.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3)
  • [4]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D]. 童远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韩其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
  • [6]《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胃脘痛方药的规律研究[D]. 伍建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补虚类中药饮片安全问题分析与用药警戒思考[J]. 孙小霞,张冰,张晓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8)
  • [8]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蒋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润肠导滞法治疗化疗相关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 邵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金匮要略》“酸焦苦甘法”方药运用研究[D]. 关子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归脾颗粒对血虚脾虚动物的滋补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