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M命令文件的源程序编写格式及编译过程的批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孟宪金[1](2021)在《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轮轨耦合系统动力仿真平台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列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导致轨道结构动应力增加,这反过来加剧了车体振动。针对车辆-轨道相互作用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通常采用不同编程语言编程或联合多体动力学软件和有限元软件的方法,在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这一领域进行大量的研究。这些方法的计算效率比较高且能够精确仿真车辆模型,但建模严重依赖系统构型,对于不同的轨道结构型式,动力学方程需要重新推导,程序编制难度较大,复杂的轮轨接触关系不易考虑;联合仿真需运用不同软件,软件之间接口的建立难度较大,模型建立较为复杂且存在一定计算误差。因此,需要开展车辆-轨道相互作用计算方法的研究,并借助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轮轨相互作用计算方法,研发轮轨耦合系统动力学领域的仿真平台,探索系统各结构参数影响下的车辆-轨道垂向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特征,为轨道结构设计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基于ANSYS的二次开发技术,采用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轮轨相互作用计算方法,研究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并构建轮轨耦合系统动力仿真平台分析车辆-轨道耦合系统振动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回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发展,总结了研究车辆-轨道相互作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建模及计算方法严重依赖系统构型,对于不同的轨道结构形式,动力学方程需要重新推导,程序编制难度较大,模型建立较为复杂并存在一定误差,亟需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研究轮轨耦合相互作用。引出ANSYS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并通过使用“*ASK”命令、对话框、宏和加密宏、状态条和宏里拾取操作等方法实现了APDL的二次开发功能。(2)基于ANSYS的二次开发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轮轨相互作用计算方法。在该计算方法中,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模型,采用显式积分求解,通过APDL语言将其编程到ANSYS中,然后轨道部分采用有限元理论仿真,并采用隐式积分法对其求解,最后基于非线性Hertz接触理论,在ANSYS计算平台上编程实现了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的耦合。基于所采用的轮轨相互作用计算方法,能够建立不同轨下结构,方便地实现轨道及轨下结构与车辆系统的耦合。(3)以提出的轮轨相互作用计算方法为基础,采用参数化语言APDL编写的以txt文件形式保存的命令流文件,利用C#编程技术编程读写txt命令流文件的代码,并设计相应的界面,用以实现APDL文件的读写、模型参数的初始化和参数的修改,然后利用ANSYS的Batch(批处理技术)调用生成的命令流文件,通过读取所编写的APDL文件实现自动化快速建模、模型的加载计算和动力响应数据的输出,最后借助C#数据流技术建立Excel接口,用以分析ANSYS输出的相应数据文件,形成集参数输入、模型建立、加载计算和计算数据输出自动化于一体的轮轨系统动力仿真计算平台。通过与采用交叉迭代算法得到的系统振动响应对比发现,车体垂向位移和车体垂向加速度仅在初始位置有所差异,而钢轨位移和轮轨垂向力曲线基本吻合,验证了所构建的轮轨耦合系统动力仿真平台的通用性和其建立的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模型的可靠性,借助构建的仿真平台可实现对不同耦合系统的仿真和各结构参数变化下的耦合系统动力响应分析。(4)基于所构建的轮轨耦合系统动力仿真平台,选取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各结构参数,建立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模型,并对其振动响应进行分析,然后利用所构建的轮轨耦合系统动力仿真平台,分析了车辆悬挂参数、扣件刚度和阻尼、CA砂浆刚度和阻尼等参数对耦合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总结各参数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应综合考虑一系悬挂刚度和阻尼值,降低转向架和车体垂向加速度,减小车体与转向架的共振;适当降低二系悬挂的刚度和阻尼值,可降低车体和转向架的垂向振动,提高对轨下结构振动的抑制作用;选择合理的扣件阻尼,以期最大程度地延长轨道板及其下部结构的使用寿命;CA砂浆的刚度值不宜过大,应尽量选择阻尼大的CA砂浆垫层,降低轨道板及其下部结构的振动响应,延长轨道结构的使用寿命。
赵琨[2](2021)在《基于沈阳地区的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嘉琪[3](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代码家族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礼[4](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二进制程序模糊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认为
何望东[5](2021)在《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在科普文本中介词与介词短语翻译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简史》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杨振旭[6](2021)在《多源异构遥感数据获取及遥感模型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江佾[7](2021)在《基于细粒度指令组合的GPGPU极限功耗测试程序自动生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GPU)逐渐演化为适合通用计算的图形处理器(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GPGPU)。在 2020 年 6 月最新的 Top500 的超级计算机榜单中,333台超级计算机包含GPU,占比三分之二,Gartner预计到2023年,10%的服务器会使用GPGPU加速任务处理。然而,如何设计GPGPU的供电系统和散热系统一直是个难题。目前的设计大部分是基于经验的保守策略,导致了 GPGPU的供电与散热系统的过设计问题,最终浪费了大量的能源。部分GPGPU的供电与散热系统存在欠设计问题,导致GPGPU有时无法正常运行。GPGPU极限功耗测试程序可以帮助人们精确设计供电与散热系统。人工为GPGPU编写极限功耗测试程序非常困难,因为GPGPU的内部互联结构复杂,存储系统采用多层组织方式,且拥有大规模的并行计算核心,难以使得GPGPU所有部件都忙着。目前对GPGPU功耗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现有功耗测试方法复杂,测试不同架构的GPGPU极限功耗非常耗时;2、现有的方法仅从功能部件粗粒度生成的测试功耗的GPGPU功耗并不高;3、现有方法并没有综合考虑负载程序特征、硬件性能计数器、各功能部件与功耗的关系。基于上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细粒度指令组合的GPGPU极限功耗程序自动生成框架。本文方法的关键点是:1、基于细粒度的指令组合设计功耗程序生成算法;2、采用二阶段的优化方法,在确定细粒度参数的最优值后,再确定粗粒度功能部件的最优值。本文在两款典型架构上运行28个基准测试程序,通过功耗性能分析模型,分析程序性能计数器以及功能部件与功耗的关系,得到各个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结合影响因子的重要性设计极限功耗程序自动生成算法,研究生成算法中参数的值域。最后实验结果表明,现有的方法在GTX480和Quadro FX5600上动态功耗分别是193.7瓦和163.7瓦,本文得到最大动态功耗分别是223.9瓦和235.8瓦,分别高出15.59%和44.04%。结合静态功耗,与官方热设计功耗进行对比,GTX480和Quadro FX5600官方热设计功耗分别是250瓦和175瓦,本文的方法生成的程序最大功耗分别是265.8瓦和257.1瓦,分别超出官方热设计功耗6.32%和46.9%。官方热设计功耗远低于生成程序的极限功耗,测得的最大功耗将有效地指导GPGPU的供电系统、散热系统的设计。
吴强[8](2021)在《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大多数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均是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完成。当设计结果不满足性能要求时,设计人员通过设计经验和结构参数修改重复建模和仿真分析,直至满足设计要求,使得设计周期和开发成本上升。本文以产学合作平台为依托,以合作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围绕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要求,运用C++语言和APDL语言分别对Solid Works软件和ANSY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基于VS2012开发环境,使用C++语言将二者进行集成。研究了基于CAD/CAE集成的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并开发FD430摩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数字化设计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通用性。研究表明,运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机械产品的快速建模与CAE分析,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系统能提高设计效率,以及降低对设计人员的专业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系统的开发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Solid Works软件提供的应用程序开发接口API,使用C++语言在VS2012开发环境中建立机械产品参数化三维模型,并开发了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系统。(2)设计了参数化分析框架,研究了机械产品参数化分析系统开发的方法。通过ANSYS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工具,选择APDL语言来建立机械产品参数化FEA模型,结合ANSYS软件后台批处理功能,实现机械产品参数化CAE分析。(3)对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考虑到实用性和研发成本,设计了CAD/CAE集成方案整体框架,为其它软件集成提供了参考。(4)研究了基于CAD/CAE集成的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并通过FD430型摩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数字化设计系统开发,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龙立[9](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唐港迪[10](2021)在《基于地理位置的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新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推荐系统领域是一个研究热点。一个好的新闻推荐系统会吸引大量的用户,并且不同用户在不同地点的阅读需求是不同的,将地理位置这一因素加入到推荐系统中,可以使新闻推荐系统更有价值。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基于Flink分布式流式计算引擎,结合地理位置上下文信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地理位置的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本系统具有Web服务功能、基于地理位置的个性化新闻推荐功能和数据处理和存储三个功能。数据处理和存储功能采用Redis、Elastic Search、HDFS等存储介质对推荐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和结果进行存储;基于地理位置的个性化新闻推荐功能为用户提供相关新闻推荐服务、个性化推荐服务以及基于地理位置的热门推荐服务;Web服务为用户提供基本的注册登录功能,同时将新闻推荐结果列表渲染后进行展示,供用户阅览点击,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系统中涉及到的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引擎,都具有很好地集群扩展能力,并且分布式集群都设置为主从模式,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由于地理位置因素的引入,本系统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分别为地理位置冷启动和基于地理位置的热门召回。地理位置冷启动借鉴协同过滤算法,若地理位置相似,则处于两个位置处的用户阅读偏好应当相似。对用户之前去过的地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聚类簇的标签列表,紧接着对用户目前所处的位置与聚类簇的中心点进行计算,判断用户所处于哪一个聚类簇,将该聚类簇中的标签与新闻进行匹配;基于地理位置的热门召回实时地统计该地理位置处的热门新闻。通过对两个功能进行测试,证实两者皆能提升推荐系统的点击量,同时冷启动还可以为系统吸引更多的新用户。
二、COM命令文件的源程序编写格式及编译过程的批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命令文件的源程序编写格式及编译过程的批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轮轨耦合系统动力仿真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编程编译方法研究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
1.2.2 联合仿真方法研究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ANSYS基本理论及其二次开发功能 |
2.1 ANSYS概述 |
2.2 APDL语言基础 |
2.2.1 概述 |
2.2.2 APDL基本组成 |
2.2.3 APDL二次开发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轮轨相互作用计算方法 |
3.1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模型的建立 |
3.1.1 车辆模型 |
3.1.2 轨道有限元模型 |
3.1.3 轮轨相互作用关系 |
3.2 轨道随机不平顺激励 |
3.2.1 轨道随机不平顺功率谱 |
3.2.2 轨道不平顺激励的生成 |
3.3 数值积分方法 |
3.4 轮轨相互作用计算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轮轨耦合系统动力仿真平台的设计与验证 |
4.1 仿真平台设计原理 |
4.1.1 C#数据流技术的实现 |
4.1.2 模型参数导入实现 |
4.1.3 轮轨相关计算实现 |
4.1.4 数据收集实现 |
4.1.5 轮轨耦合系统动力仿真平台计算流程 |
4.2 仿真平台主要功能 |
4.3 应用实例与平台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系统动力特性及其参数影响分析 |
5.1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
5.1.1 系统参数选择 |
5.1.2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系统振动响应 |
5.2 参数影响分析 |
5.2.1 车辆悬挂参数的影响 |
5.2.2 轨下扣件的影响 |
5.2.3 CA砂浆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细粒度指令组合的GPGPU极限功耗测试程序自动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GPGPU应用领域 |
1.1.2 常见功耗测试方法 |
1.1.3 GPGPU功耗测试的应用前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硬件层面的GPGPU功耗测试方法 |
1.2.2 基于软件层面的GPGPU功耗测试方法 |
1.2.3 存在不足 |
1.3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GPGPU和程序自动生成相关研究 |
2.1 GPGPU体系结构 |
2.1.1 GPU |
2.1.2 从GPU到 GPGPU |
2.1.3 典型GPGPU体系结构 |
2.2 CUDA编程模型 |
2.2.1 CUDA简介 |
2.2.2 编程模型 |
2.3 代码克隆技术 |
2.4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GPGPU极限功耗测试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细粒度指令组合的GPGPU极限功耗测试程序自动生成方法 |
3.1 功耗测试模块 |
3.1.1 GPGPU性能模拟器 |
3.1.2 GPGPU功耗模拟器 |
3.1.3 功耗测试模拟 |
3.2 功耗分析模块 |
3.2.1 运行基准测试程序集 |
3.2.2 程序性能计数器分析 |
3.2.3 各功能部件功耗分析 |
3.3 代码生成模块 |
3.3.1 代码生成技术 |
3.3.2 基本块分析与设计 |
3.3.3 基本块结构分析与设计 |
3.3.4 代码生成算法 |
3.4 基于细粒度指令组合配置参数优化模块 |
3.4.1 参数设计 |
3.4.2 参数优化算法 |
3.4.3 细粒度指令组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4.1 实验环境 |
4.2 基准测试程序集结果分析 |
4.3 参数值域研究 |
4.3.1 基本块结构类型 |
4.3.2 随机数种子 |
4.3.3 循环次数 |
4.3.4 线程块大小 |
4.4 测试结果分析 |
4.4.1 框架运行结果分析 |
4.4.2 功耗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 |
附录A 表格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械产品参数化CAD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机械产品参数化CAE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机械产品结构参数化建模方法 |
§2.1 引言 |
§2.2 CAD软件二次开发环境及方法介绍 |
§2.2.1 参数化CAD技术原理 |
§2.2.2 CAD软件介绍及API开发接口 |
§2.2.3 VS2012开发环境 |
§2.3 机械产品结构参数化建模框架及程序实现 |
§2.3.1 参数化CAD框架设计 |
§2.3.2 机械产品几何参数分析 |
§2.3.3 机械产品几何尺寸约束关系分析 |
§2.3.4 CAD软件二次开发 |
§2.4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参数化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械产品性能参数化CAE分析 |
§3.1 引言 |
§3.2 CAE软件及二次开发 |
§3.2.1 CAE软件介绍 |
§3.2.2 CAE二次开发工具 |
§3.3 参数化CAE分析框架设计及模型建立 |
§3.3.1 参数化CAE分析框架设计 |
§3.3.2 APDL命令流编写规则与调用 |
§3.3.3 命令流程序编写及模型建立 |
§3.4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参数化CAE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AD/CAE集成的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 |
§4.1 引言 |
§4.2 CAD/CAE集成方法 |
§4.2.1 CAD/CAE集成方案设计 |
§4.2.2 基于Txt文档的CAD/CAE数据共享 |
§4.3 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系统开发 |
§4.3.1 基于C++与APDL的ANSYS二次开发 |
§4.3.2 程序编写及GUI交互界面 |
§4.4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性能参数自动校核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性能校核系统开发及验证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 |
§5.3 应用验证 |
§5.3.1 FD430摩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参数字化设计系统 |
§5.3.2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性能自动校核多功能子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9)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
2.3.1 工程场地 |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
3.3.1 需求分析 |
3.3.2 功能架构设计 |
3.3.3 系统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
4.2 图论模型 |
4.2.1 图论基本定义 |
4.2.2 图的存储形式 |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
4.4.1 CUDA编程原理 |
4.4.2 并行方案设计 |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
5.2.6 算例分析 |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
5.3.6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6.1.1 系统设计目标 |
6.1.2 系统设计原则 |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6.2.1 插件技术 |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
6.2.3 .NET Framework |
6.2.4 Arc GIS Engine |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
6.3 系统概要设计 |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6.3.3 数据库设计 |
6.3.4 系统开发环境 |
6.4 框架平台设计 |
6.4.1 插件契约 |
6.4.2 插件引擎 |
6.4.3 插件管理器 |
6.4.4 框架基础 |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
6.5.1 插件实现过程 |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
6.6 系统初步应用 |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
6.7 本章小节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六:获奖情况 |
(10)基于地理位置的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基于地理位置的推荐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2.2 新闻推荐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3 分布式流计算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理论 |
2.1 基于地理位置的推荐系统 |
2.2 推荐算法 |
2.2.1 基于物品内容的推荐算法 |
2.2.2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 |
2.2.3 混合推荐算法 |
2.3 分布式流式处理框架Flink |
2.3.1 Flink基本工作原理 |
2.3.2 Flink组件栈 |
2.4 其他相关技术 |
2.4.1 分布式消息处理系统kafka |
2.4.2 分布式对象存储Redis |
2.4.3 分布式搜索引擎Elastic Search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推荐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 |
3.2.1 数据预处理及存储功能 |
3.2.2 基于地理位置个性化新闻推荐功能 |
3.2.3 Web服务功能 |
3.3 非功能需求 |
3.4 代码开发规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荐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2.1 数据处理模块 |
4.2.2 离线推荐模块 |
4.2.3 实时推荐模块 |
4.2.4 在线模块 |
4.2.5 Web展示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Redis |
4.3.2 HDFS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推荐系统的实现 |
5.1 实验环境 |
5.1.1 开发环境 |
5.1.2 环境部署 |
5.2 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 |
5.2.1 数据预处理 |
5.2.2 数据接入 |
5.3 离线推荐模块的实现 |
5.4 实时推荐模块的实现 |
5.5 在线模块的实现 |
5.6 Web展示模块的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1.1 新闻推荐功能测试 |
6.1.2 Web服务功能测试 |
6.2 性能测试 |
6.2.1 测试环境 |
6.2.2 系统性能测试 |
6.3 推荐效果测试 |
6.3.1 地理位置冷启动策略 |
6.3.2 区域热度召回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和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COM命令文件的源程序编写格式及编译过程的批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轮轨耦合系统动力仿真平台研究[D]. 孟宪金.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基于沈阳地区的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赵琨.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代码家族分类研究[D]. 李嘉琪.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4]基于深度学习的二进制程序模糊测试方法研究[D]. 刘礼.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在科普文本中介词与介词短语翻译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简史》为例[D]. 何望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6]多源异构遥感数据获取及遥感模型处理技术研究[D]. 杨振旭. 燕山大学, 2021
- [7]基于细粒度指令组合的GPGPU极限功耗测试程序自动生成方法研究[D]. 刘江佾.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9)
- [8]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D]. 吴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9]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10]基于地理位置的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唐港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