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莫崇杰[1](2021)在《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政的耦合机制研究——以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类专业为例》文中提出当前国内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层次及专业学科间存在着严重失衡的现象,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粗泛化、边缘化、理论化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深度调研工程师应对工程建设实践活动伦理道德挑战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选择,对工程职业伦理道德的职业特征和核心价值内涵进行识别和解构;然后结合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改革构建起职业道德与专业思政的耦合模型,并在专业思政教学中积极尝试和实践"引导——评判——内化——自觉"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在道德认识、评判过程中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自觉,对解决工程建设领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引发的工程及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叶中帅[2](2021)在《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革命的勃兴,新一代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蓄势而发,人工智能时代将强势而至。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技术人才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从这一视角着手研究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有了根源性变革,传统工程技术人才由于不能适应这一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需求转变,从而陷入就业困境。人工智能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应要求,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发展是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挑战的应然之举,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回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然而,从人工智能时代的视角来看,我国当前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发展在学校、企业及社会上均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文精神和表达、设计、艺术审美等创新“灵性力”培养不足;跨专业交叉整合培养不足,短于集成创新;短于创新实践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文化环境氛围不良,“狼性”极端文化和“996”制抑制创新发展;社会上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尊崇不足。针对目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五点创新发展建议:辩证统一“工”“文”“艺”,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创造“灵性力”;辩证统一多学科领域知识培养,提高集成创新能力;辩证统一理论和实践,强化实践创新环节和产学研结合;辩证统一“经济主义”和“人本主义”,建设企业创新文化和人性化工作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培育工匠精神;依托人工智能时代背景,营造尊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环境。
邹红,刘懿莹,刘默涵[3](2020)在《浅谈应用型院校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应用型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基础。本文对应用型院校理工科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以化学、数学、机电、计算机等理工类学院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一般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其次,通过对应用型院校理工科学生的调研,浅析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提高理工科学生实践经验、培养实践能力的改善措施。
吴霞[4](2020)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毕业论文改革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毕业设计是工程类本科生培养过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从毕业设计选题模式、时间安排、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和规则制度等方面探讨了毕业设计改革的一些思路,以促进工程类毕业设计培养质量的提高及培养目标的达成。
郑寅,陈晶晶,吴称意,胡盛,向东山,刘信平[5](2020)在《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三位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实习环节不够到位、毕业设计质量较差、就业困难等问题,以湖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四个工科专业为例,提出了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制定以就业为导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融合的三位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
胡秀珍,刘全龙,杜云刚,刘闽华,李继军[6](2019)在《连锁式渗透教学方法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毕业设计是培养本科学生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前面各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提高。系列专业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因此如何从改革专业课教学入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围绕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我们改革了《专业英语》课教学,拓展了专业选修课的种类,加强了科研训练的实用性。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连锁式渗透教学方法为毕业设计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在这些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的基础上,毕业设计质量提高了。
赵淑蘅,李攀攀,陶红歌,荆艳艳[7](2019)在《指导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针对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普遍存在的论文质量下降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思考:对于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把握好选题,针对不同类型毕业设计指导时各有侧重,且应加强论文撰写过程的指导,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积极性;学校管理部门应配合指导教师加强督促和管理工作,突出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强化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的"仪式感",为培养优秀工科毕业生做好保障工作。
张玉龙[8](2019)在《基于BIM-CDIO的土建类高校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现代工程在工程技术、工程规模及技术复杂性上均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工程教育依然停留在专业教育的阶段,局限在知识教育层面,在全球强调跨学科研究的大背景下,仍然表现为专业细分、彼此孤立、观念陈旧和脱离工程实践的状态,导致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存在视野狭窄、工程基础不扎实和综合能力素质低下的问题,难以为行业输送满足现代工程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工程教育模式的思考,国内则为了应对科技和产业革命,提出了“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针对建筑工程教育,本文在现有教育模式下,根据建筑工程行业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其内在逻辑和要素框架,对当下建筑工程教育模式进行革新与补充研究,以期为建筑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参考。选取土建类专业教学具有最大共同点和最佳契合点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作为研究对象,以求实现土建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由此衍生出3个重要的子课题,具体包括:(1)本体研究——对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当前教学模式有何不足?究竟存在哪些具体问题?(2)模式构建——针对问题应当如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整合教学资源以恰当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3)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对已构建的模式进行检验,是否具有教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尚存哪些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以BIM技术为纽带,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结合实践教学等开展以一系列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土建类工程教育应体现工程性与实践性。工程的本质是实践。本研究以实际项目为基础,工程环境真实,条件充分。其次,土建类工程教育开展联合教学意义重大。工程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多个处于不同环节、职能的多个专业协同完成,彼此相互依存,目标一致,需要不同专业从不同角度提出专业性、建设性方案,最后形成一个真正可以实施的方案,并可对各项效益进行检验。最后,该教学模式的整体构架既包括综合化的目标体系,也包括体系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并对实现条件、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最后,对该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总结。总体来说,回归工程实践,开展跨专业的联合教学模式,深入发掘起内在价值和外延发展,对我国土建类工程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艳[9](2019)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国际新工业革命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制造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确定了力争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为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也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的成效和人才培养新需求的达成,最终都需要落脚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这一微观层面。如何探寻“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课程改革路径,成为实现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基础性课题。本研究首先介绍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和概念界定,确定研究方法和形成研究思路。其次,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分析了该规划对新时代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诉求,阐述了人才培养与大学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实证调查、规范分析、专家访谈和个案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对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认为: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目标与人才目标、课程结构与工程需求、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课程评价与诊断激励等,彼此之间的契合度不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脱离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肢解工程能力,课程内容陈旧,评价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都与教育观念落后、学科范式固化、教师工程经历局限和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密切相关。基于此,“中国制造2025”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更新课程理念,树立“大工程观”、“大人才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需要根据现代工程能力和素质重建课程目标;需要优化课程结构,以模块化工程结构代替传统的课程结构;需要采取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合方式;需要将信息技术、工程项目、创新创业教育、激发性和情境化教学引入课程教学中,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最后,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五个层面提出了改革的路径建议,确保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姜媛[10](2019)在《工科大学生就业去向及匹配情况的问题对策浅析》文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匹配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社会贡献的衡量指标。本文通过分析我校近五年来的就业数据,以我校工科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匹配情况的问题对策进行分析。
二、谈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政的耦合机制研究——以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类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
二、高校职业道德培育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
(一)工程职业伦理教育内涵的解构 |
(二)构建职业伦理道德与专业思政教育的耦合模型 |
(三)专业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教学实践 |
三、结论与建议 |
(一)做好专业思政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全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 |
(三)积极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思政能力 |
(2)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人工智能 |
1.6.2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
2 人工智能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挑战及要求 |
2.1 人工智能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带来的挑战 |
2.1.1 劳动力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有了根源性变革 |
2.1.2 传统工程技术人才深陷工作窘遇 |
2.2 人工智能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
2.2.1 知识方面 |
2.2.2 能力方面 |
2.2.3 素养方面 |
3 当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学校:人文精神和表达、设计、艺术审美等“灵性力”培养不足 |
3.1.1 人文精神不足原因分析 |
3.1.2 表达、设计、艺术等创新“灵性力”不足原因分析 |
3.2 学校:跨专业交叉整合培养不足,短于集成创新 |
3.2.1 原因分析 |
3.2.2 人工智能视角下分析 |
3.3 学校:短于创新实践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 |
3.3.1 实践资源投入上分析 |
3.3.2 实践内容和形式上分析 |
3.4 企业:“狼性”极端文化和“996”制抑制创新发展 |
3.4.1 问题分析 |
3.4.2 原因及影响分析 |
3.5 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尊崇不足 |
4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建议 |
4.1 学校 |
4.1.1 辩证统一“工”“文”“艺”,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灵性力” |
4.1.2 辩证统一多学科领域知识培养,提高集成创新能力 |
4.1.3 辩证统一理论和实践,强化实践创新环节和产学研结合 |
4.2 企业 |
4.2.1 借鉴优秀公司文化,创建企业创新文化和人性化工作制 |
4.2.2 辩证统一“经济主义”和“人本主义”,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培育工匠精神 |
4.3 社会:依托AI时代背景,营造尊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环境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浅谈应用型院校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 |
1.1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
1.2 通过见习、实习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
1.3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 |
1.4 通过学科竞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
2 通过调查发现尚存的不足 |
3 解决措施 |
3.1 提升创新意识,完善校内实践 |
3.2 建立实践基地,合理社会实践 |
3.3 加强校企合作,优化毕业实习 |
3.4 拓宽实践平台,提升实践经验 |
3.5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
4 结论 |
(4)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毕业论文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
1. 时间受挤压。 |
2. 选题与学生培养的需求是否一致的问题。 |
3. 质量监控保障及评价机制。 |
三、几点思考 |
1. 重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
2.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调整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
3. 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导师制。 |
4. 合理构建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 |
5. 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监控机制和反馈机制。 |
四、结语 |
(5)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三位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目前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 |
三 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就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
(一) 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 |
(二) 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的融合式设计 |
(三) “互渗共建”机制的校企一体化实习就业平台建设 |
(四) 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就业“三师型”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
(五) 基于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监督反馈机制 |
四 我校目前的具体措施及成效 |
五 结语与展望 |
(6)连锁式渗透教学方法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改革《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向实用化发展 |
三、拓展专业选修课的种类,增强实践性和先进性 |
四、改革科研训练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
五、实施连锁式渗透教学改革,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效率 |
六、总结 |
(7)指导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选题 |
二、过程指导 |
(一) 实验研究类 |
(二) 设计计算类 |
(三) 调查分析类 |
(四) 文献综述类 |
三、撰写指导 |
(一) 论文内容 |
(二) 论文格式 |
(三) 答辩过程 |
四、对高校管理部门的建议 |
五、结语 |
(8)基于BIM-CDIO的土建类高校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3 相关概念界定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及相关议题综述 |
2.1 CDIO理论概述 |
2.1.1 大工程观 |
2.1.2 CDIO理论 |
2.2 BIM技术及其特点 |
2.2.1 BIM的起源 |
2.2.2 BIM的含义 |
2.2.3 BIM的特点 |
2.2.4 BIM软件及其应用阶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概述 |
3.1 毕业设计概念综述 |
3.2 传统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
3.2.1 校内集中式毕业设计 |
3.2.2 校外分散式毕业设计 |
3.2.3 学科内联合毕业设计 |
3.2.4 跨区域联合毕业设计 |
3.3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
3.3.1 题目类型单一、多年不变 |
3.3.2 辅导过程难控、随意性强 |
3.3.3 学科彼此割裂、缺乏联系 |
3.3.4 缺少工程环境、假题假作 |
3.3.5 教师缺少实践,能力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CDIO的土建类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构建 |
4.1 综合化训练目标 |
4.1.1 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
4.1.2 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 |
4.1.3 毕业设计过程的自组织性 |
4.1.4 不同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 |
4.1.5 综合素质的培养 |
4.2 体系化教学设计 |
4.2.1 真实化设计项目 |
4.2.2 协同化设计过程 |
4.2.3 双师型设计指导 |
4.2.4 制度化过程管理 |
4.2.5 联合化毕业答辩 |
4.3 教学方法 |
4.3.1 基于BIM-CDIO理念的项目驱动法 |
4.3.2 跨学科教学 |
4.4 联合毕设支撑条件 |
4.4.1 软件条件 |
4.4.2 硬件条件 |
4.5 联合毕设模式的整体构架与内在逻辑 |
4.5.1 整体框架 |
4.5.2 内在逻辑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IM-CDIO的土建类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 |
5.1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概况 |
5.2 毕设选题与成果要求 |
5.2.1 选题原则 |
5.2.2 项目概况 |
5.2.3 成果要求 |
5.3 组织形式 |
5.3.1 联合设计小组 |
5.3.2 联合指导小组 |
5.3.3 毕设监督机构 |
5.4 实施条件 |
5.4.1 协同平台搭建 |
5.4.2 工作标准与方案 |
5.5 实施过程 |
5.5.1 毕业设计流程 |
5.5.2 专业设计过程 |
5.5.3 协同设计过程 |
5.5.4 指导监督过程 |
5.5.5 联合毕设答辩 |
5.5.6 教学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模式兼容性强 |
(2)准工程师协作机制 |
(3)加强与市场接轨力度 |
(二)不足与展望 |
(1)来自基础软件的应用压力 |
(2)大规模开展对教学条件的压力 |
(3)对于辅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出的要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国制造2025”相关研究 |
1.2.2 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1.2.3 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研究 |
1.2.4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课程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中国制造2025” |
1.3.2 工科专业课程 |
1.3.3 重点大学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与课程间的内在逻辑 |
2.1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
2.1.1 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 |
2.1.2 具有全面的技术实践基础 |
2.1.3 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
2.1.4 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2.1.5 具有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工程思维 |
2.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
2.2.1 课程目标需要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
2.2.2 课程结构需要体现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
2.2.3 课程内容需要充实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
2.2.4 课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与自主学习 |
2.2.5 课程评价需要激励师生教学改革积极性 |
第3章 我国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
3.1 课程设计层面的考查 |
3.1.1 课程目标的“四性”分析 |
3.1.2 课程结构的特点分析 |
3.1.3 课程内容的实然分析 |
3.1.4 课程教学的状态分析 |
3.1.5 课程评价的多样性分析 |
3.2 课程实施层面的问题 |
3.2.1 课程目标脱离社会需求 |
3.2.2 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 |
3.2.3 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 |
3.2.4 课程教学远离学生中心 |
3.2.5 课程评价方式单一陈旧 |
3.3 课程体系现存问题的成因 |
3.3.1 教育观念不适应新形势 |
3.3.2 课程学科范式根深蒂固 |
3.3.3 教师工程经历的局限性 |
3.3.4 高校顽固坚守“象牙塔” |
3.3.5 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缺失 |
第4章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
4.1 更新课程理念 |
4.1.1 工程观:面向现代工程界的新需求 |
4.1.2 人才观:符合未来工程师的新要求 |
4.1.3 课程观:适应大工程实践的新体系 |
4.1.4 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范式 |
4.2 重建课程目标 |
4.2.1 以培养学生现代工程素质和能力为目标 |
4.2.2 工科毕业生综合工程能力和素质模型 |
4.2.3 课程目标重建的策略 |
4.3 优化课程结构 |
4.3.1 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 |
4.3.2 课程结构优化的要素 |
4.3.3 模块化工程课程结构 |
4.4 重组课程内容 |
4.4.1 课程内容重组的原则 |
4.4.2 H高校和G高校课程内容重组案例 |
4.4.3 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
4.5 精选课程教学方法 |
4.5.1 信息技术改革课程教与学 |
4.5.2 工程项目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
4.5.3 创新创业引导理论联系实际 |
4.5.4 激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
4.5.5 现场创设引导情境化教学 |
第5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A: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研究调查问卷 |
(10)工科大学生就业去向及匹配情况的问题对策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本校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就业去向研究 |
(一) 直接就业 |
(二) 继续读研, 出国深造 |
二、以本校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就业匹配情况的问题研究 |
三、从高校辅导员角度探讨工科大学生就业去向及匹配情况的问题对策 |
(一) 分年级进行就业指导 |
(二) 分群体进行精准指导 |
四、谈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政的耦合机制研究——以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类专业为例[J]. 莫崇杰.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04)
- [2]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研究[D]. 叶中帅.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3]浅谈应用型院校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邹红,刘懿莹,刘默涵.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22)
- [4]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毕业论文改革的几点思考[J]. 吴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4)
- [5]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三位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J]. 郑寅,陈晶晶,吴称意,胡盛,向东山,刘信平. 教育现代化, 2020(01)
- [6]连锁式渗透教学方法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中的应用研究[J]. 胡秀珍,刘全龙,杜云刚,刘闽华,李继军.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9(06)
- [7]指导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几点思考[J]. 赵淑蘅,李攀攀,陶红歌,荆艳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
- [8]基于BIM-CDIO的土建类高校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 张玉龙.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19(08)
- [9]“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 王艳.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工科大学生就业去向及匹配情况的问题对策浅析[J]. 姜媛. 学周刊,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