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杂交剂BAU—2诱导春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华丽,宋瑜龙,张改生,张双喜,叶景秀,郭佳林,赵卓军,王军卫,牛娜,马守才[1](2017)在《小麦新型化学杂交剂的筛选及其诱导败育后小麦的农艺性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拓展小麦化控两系途径的药剂种类,降低小麦杂交种制种成本,利用西农1376(浅蜡质材料)和矮抗58(厚蜡质材料)研究了23种化学药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以及对植株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药剂诱导小麦花粉败育效果差异较大,Feek’s 8.5时期,XN-1药剂可诱导西农1376和矮抗58植株群体雄性不育率达98%以上,且植株表型及雌蕊发育正常,仅株高降低约5cm,饱和授粉后结实率正常,并能获得正常杂交种子。在银川和西宁对新筛选的小麦化学杂交剂XN-1的药效研究表明,XN-1可诱导春小麦品种银川P、银川Q和西宁P、西宁Q产生98%以上的雄性不育率,除株高降低约510cm外,其他株型指标不受影响。表明XN-1具有优良小麦化学杂交剂的特点和大面积应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潜力。
李会敏,赵明辉,于秀艳,王俊才,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2](2014)在《大豆除草剂豆草除TM诱导旗叶露尖期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给化学杀雄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提供杀雄彻底、成本低廉的新型化学杂交剂,在小麦旗叶露尖期(Feekes 8.0)分别用0(清水,CK)、5.59、11.17和16.75 mg/kg浓度的大豆除草剂豆草除TM进行喷雾,研究该药剂作为杀雄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其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旗叶露尖期(Feekes 8.0)喷施豆草除TM,能诱导96.79%99.06%的雄性不育;株高、穗长和小穗数均极显着<清水处理,其对小麦的降秆作用主要是缩短了第35节的节间长度,而对第12节的节间长度影响不大;抽穗期和开花期均较对照推迟2 d。在较强的杀雄效果下,豆草除TM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其他化学杀雄剂相同,且费用便宜,因此,大豆除草剂豆草除TM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小麦化学杂交剂,应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赵明辉,李会敏,乔文臣,付庆云,张香菊,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3](2014)在《咪唑乙烟酸对小麦品种衡观35挑旗期杀雄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小麦挑旗期(Feekes 9.0)分别以10%咪唑乙烟酸125.6mL/hm2、185.9mL/hm2和251.3mL/hm2的用量对小麦进行喷雾,结果表明:(1)同对照相比,咪唑乙烟酸对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及穗粒数影响严重,除125.6mL/hm2的用量对小穗数影响差异不显着外,其他性状均达到极显着水平;(2)对植株各茎节进行解剖,降秆主要发生在第35节,各处理第12节间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其余各节间均达到极显着水平;(3)抽穗期、开花期较对照晚2d;(4)发现咪唑乙烟酸新功能,在小麦挑旗期(Feekes 9.0)喷雾后能诱导95.6%99.1%的雄性不育,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小麦雄性不育诱导剂,应用于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
巴青松[4](2014)在《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DNA甲基化调控育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杂交小麦比纯系品种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地适应逆境能力,杂交小麦一直被众多育种家所关注。化杀剂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是目前杂交小麦生产利用的重要不育系统之一。尤其是,化杀剂诱导的雄性不育具有快速和灵活的特点,并且,杂交种子生产不需要育性恢复系。此外,利用化杀剂的来组配小麦强优势组合,几乎可以使用任何纯系为母本。因此,采用生理型雄性不育是克服现有小麦产量增长瓶颈的最好途径之一。SQ-1是一种新型小麦化杀剂,对不同品种具有广谱性的特点;田间药理试验证明SQ-1小麦对雌蕊没有任何副作用,又能能够诱导小麦完全雄性不育。因此,SQ-1已广泛用于杂交小麦的大规模生产制种。但是,有关生理型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目前仍不清楚。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利用生理型雄性不育途径来扩大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范围,更有效地提高化杀剂的效能,根据化杀剂诱导不育属于当代表现的特点,本文首先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研究了小麦不同发育时期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变化,首先筛选出了一些可能的不育相关甲基化模式的差异基因;其次分析了产生活性氧NADPH oxidase (NOX)基因甲基化变异对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化杀剂对花药绒毡层发育以及脂质代谢的影响。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1376-CISM中,在其花粉发育的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的三个时期中,扩增出总片段数、总甲基化的位点数和全甲基化条带分别为1346、373和298,其总扩增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和全甲基化率分别为27.7%和22.1%。在可育系1376的三个时期中,扩增出总片段数、总甲基化的位点数(包括全甲基化和只有一条链甲基化的半甲基化)和全甲基化条带(即双链甲基化)分别为1342、357和291,其总扩增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和全甲基化率分别为26.6%和21.7%。总之,SQ-1处理的小麦花药基因组DNA甲基化条带1344,变异条带为46,变异率为3.42%,其中,去甲基化率和重新甲基化率分别为1.12%和2.31%。这表明,小麦花药发育过程中基因组DNA的甲基化变异以重新甲基化为主。2.化杀剂SQ-1处理构建的生理型不育系和其可育系之间有46条出现了差异,差异的片段被选择、分离和测序。BLASTX同源分析结果表明,有9条片段在GenBank中没有注释。一些片段编码一系列蛋白与已知具有功能特征的基因同源,涉及到代谢酶、F-box蛋白、富含亮氨酸类蛋白,激素调节、bHLH蛋白、逆转录因子等。尤其是在1376-CIMS花药中,15.4%的逆转录因子序列片段发生了甲基化的改变。3. NOX基因是活性氧产生的根源,生理型雄性不育系1376-CIMS花药NOX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下降,引起活性氧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同时,生理型雄性不育系1376-CIMS花药中SOD、POD、CAT和APX酶活性和其基因表达却显着低于其可育系1376。因此,生理型雄性不育系1376花药中SOD、POD、CAT和APX酶活性和其基因表达水平太低而不能有效地清除过量的活性氧,进而引起活性氧O.–2和H2O2在花药中的积累,造成膜脂过氧化作用。因此,NOX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甲基化模式改变,造成花药活性氧代谢严重失衡,引起严重膜脂过氧化,是导致大量花粉细胞败育的主要原因之一。4.超长链脂肪酸(VLCFAs)代谢在花药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trans-2,3-enoyl-CoAreductase, ECR)是催化超长链脂肪酸合成的脂肪酰-CoA延长酶之一,根据已报道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ECR基因,采用电子克隆获得序列并设计引物,从小麦中克隆ECR的开放阅读框cDNA序列,命名为TaECR,将该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KC222053。序列分析表明,TaECR基因编码310个氨基酸,具有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的经典结构域。表达分析表明,TaECR基因在小麦花药、颖片、叶和根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5、活性氧被认为是引起细胞凋亡的信号分子。生理型雄性不育系中过高的活性氧不能适时地被消除,这可能是异常的细胞凋亡信号。绒毡层发育的细胞学观察和花药不同发育期DNA ladder对比试验也证明生理型雄性不育系绒毡层提前降解,进而引起花药脂肪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脂肪酸合成、运输和转化受阻,致使花药脂肪族化合物含量减少,引起花药壁和花粉壁畸形,引起雄性不育。
宋瑜龙,张鹏飞,张改生,赵卓军,牛娜,赵新亮,王军卫[5](2014)在《小麦新型化学杂交剂的筛选》文中提出为拓展小麦化控两系途径的药剂种类,降低化学杂交剂(CHA)成本,利用西农1376检验15种化学药剂、4个浓度、3个施用时期(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诱导不育效果,并对花药败育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诱导小麦花粉败育效果差异较大,Feekes 7.5和9.5时期,15种药剂各浓度处理诱导植株营养生长发育异常或花粉败育不明显;Feekes 8.5时期,T6-CHA药剂0.24 kg hm–2诱导雄性不育率为93.33%,植株表型及雌蕊发育正常,对其饱和授粉,能获得杂交种子,且饱和授粉结实率较高。石蜡切片观察该处理诱导雄性不育花药的绒毡层细胞降解过程异常,自单核早期绒毡层细胞核明显降解,单核中后期花粉内核也开始降解,直至三核期,绒毡层细胞及花粉内核及营养物质基本消失,仅剩少量花粉壁残留,最终导致花粉败育。因此认为,T6-CHA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与绒毡层的异常降解直接相关。
李文[6](2012)在《化学杂交剂对不同品种油菜杀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两种油菜化学杂交剂(英文简称CHA)对五个不同油菜品种的杀雄效果的基因型差异,目的在于探讨品种对CHA的敏感性和CHA对品种的广谱性、生理机制的作用特性以及生物安全性,为其进一步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现在对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油菜植株长势和花器形态观测结果表明两种CHA对油菜生长发育都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且SX-1对各品种植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要大于化杀灵,中双9号植株长势受抑制程度最小。2.油菜植株育性调查结果表明,两种CHA诱导后的平均雄性不育率都在90%以上,SX-1诱导产生的雄性不育率和不育天数持续时间均高于化杀灵诱导,但是SX-1诱导后的异交结实率低于化杀灵诱导。其中以沪油15号,中双9号,湘油11号的杀雄不育率较高,其不育持续时间也长于湘油15号和HM4。而且SX-1对不同作物的杀雄不育率和不育天数变异程度比化杀灵小。3.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ALS活性测定显示其活性在初花期已经下降,至盛花期时下降到最低,而后到盛花期恢复接近对照值,其中花蕾的ALS活性下降比例大于叶片。结果表明ALS活性在花蕾中受到了较强的抑制,在盛花期时所受抑制程度最大。其中中双9号,沪油15号,湘油11号活性抑制程度大于湘油15号和HM4,中双9号ALS活性受抑制程度最大。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油菜叶片中苯磺隆添加水平为0.05μg/mL,0.5gg/mL,5gg/mL时,回收率在76.25%~94.59%,变异系数为1.30%~4.77%,最低检出限为0.005μg/mL下,并未检出SX-1在油菜植株和土壤中残留。
李文,王国槐[7](2011)在《作物化学杂交剂的发展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了作物化学杂交剂的发展概况、作用机理及其利用优势,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孙哲[8](2010)在《化学杂交剂(CHA)对小麦光合同化物的转运与籽粒淀粉合成动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山农18号和SN05-3两个基因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用化学杂交剂BAU-9403按1.00kg/hm2剂量进行处理,在灌浆期进行旗叶电镜观察,测定灌浆期小麦穗下节间和穗轴维管束面积、数目,研究BAU-9403诱导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蔗糖和籽粒淀粉合成动态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从生理生化方面探讨化学杂交剂诱导的小麦雄性不育杂交种子籽粒皱瘪不饱满的原因。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BAU-9403处理后,两个基因型小麦叶片中所含淀粉粒数目显着增加,体积显着增大。山农18号和SN05-3叶片中的淀粉粒数目分别增加了1.85个/细胞和2.25个/细胞,淀粉粒体积则增加了2.11×105nm3和2.25×105nm3。说明不育系小麦光合同化物在叶片中以淀粉形式积累,不利于同化物转运至籽粒合成淀粉。2.两个小麦品系经BAU-9403处理后,穗下节间和穗轴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均比对照显着减小,两个品系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目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6个和1.4个,面积减小了1193.10μm2和1925.85μm2;小维管束数目减少了1.1个和1.3个,面积减小了345.95μm2和364.70μm2;穗轴维管束数目减少了2.4个和2.3个,面积减小了8043.45μm2和4404.53μm2。说明BAU-9403对小麦茎和穗轴的维管组织有一定的负向效应,使叶片光合同化物的转运受阻。3.BAU-9403诱导雄性不育小麦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高,旗叶贮有较多的蔗糖和可溶性糖,其含量较可育系提高了0.3012.30mg·g-1和2.6023.30mg·g-(1T=-4.106-3.527,Pr=0.00740.045),但籽粒中的蔗糖、可溶性糖含量则较低,比其可育系降低了25.7473.5mg·g-1和15.7764.10 mg·g-1(T=1.952.52, Pr=0.0160.049),不育系旗叶中的光合产物未充分转运到籽粒中。说明BAU-9403对其光合产物的转运具有一定的负向效应。4.BAU-9403降低了小麦籽粒蔗糖合成酶(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结合性淀粉合成酶(GBSS)的活性,其幅度分别为0.110.34 mg s.grain-1.min-1、6.1421.76 nmol.grain-1.min-1和0.3111.59 nmol. grain-1.min-1 (T=4.1036.115, Pr=0.0020.007),使淀粉的合成能力减弱,加之雄性不育小麦籽粒中含糖量不充足,从而减少了淀粉的合成量。5.BAU-9403对小麦旗叶SPS和籽粒SS、SSS、GBSS酶活性的效应因小麦基因型的不同而异。SN05-3对BAU-9403反应敏感,其诱导雄性不育系的SPS较对照的提高幅度和SS、SSS、GBSS较对照的降低幅度均比山农18号大,分别提高了27.83%和7.04%、5.27%、6.99%,且差异显着(T=-2.166-4.875,Pr=0.0040.048)。BAU-9403对小麦源叶中光合产物的转运、籽粒淀粉合成酶SS、SSS、GBSS活性和淀粉含量的负向效应,是导致CHA诱导雄性不育小麦籽粒粒重降低,表现瘦瘪不饱满的重要因子。选择优良的CHA和对CHA不良反应较小的小麦基因型有利于提高杂交小麦制种种子的质量。
辛金霞,戎郁萍[9](2010)在《化学杂交剂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化学杂交剂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化学杂交剂作用机理、存在问题及在牧草杂交育种中应用的可能性。化学杂交剂的发展经历了对已知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作物雄性不育的研究、专门开发新化学杂交剂化合物和应用化学杂交剂育种3个阶段。化学杂交剂的作用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资料表明,化学杂交剂EXP可以阻止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体内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合成,致使雄性败育;SC2053、BAU-2、GENESIS使小麦Triticum aestivum花粉生活力下降、降低花药脯氨酸含量和酶活性等可致雄性不育。化学杂交剂在牧草育种上应用不多,主要集中在去雄效率的探讨上,在杂交育种获得杂交种子方面研究不多。
李宏伟,张恩慧,许忠民,张高翔,朱守亮,刘辉[10](2009)在《甘蓝化学杀雄剂GS-1的杀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筛选出甘蓝化学杀雄剂GS-1最适宜的杀雄质量浓度,以实现甘蓝100%的杂种杂交率。【方法】选用甘蓝自交不亲和系MP01和Y03为试材,在甘蓝种株主花茎和第一分枝上的最大花蕾约2 mm(即花蕾小孢子生长处于单核期)时,全株分别喷施20,5,3,2和1.5μg/mL GS-1,以喷清水为对照,比较不同质量浓度GS-1处理对植株花朵育性、植株生长、结实力及杂交率的影响。【结果】GS-1对甘蓝植株所开花朵的雄蕊育性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质量浓度GS-1处理后,MP01植株全不育株率为10%100%,其中5μg/mL GS-1的处理效果最好,全不育株率达100%;不同质量浓度GS-1处理后,Y03植株全不育株率为0100%,其中20μg/mL GS-1处理的全不育株率为100%。不同质量浓度GS-1处理后,甘蓝植株之间生长势存在差异,其中低质量浓度GS-1对植株生长势影响不大,而高质量浓度(如5和20μg/mL GS-1处理)对植株存在一定伤害,导致植株生长势变弱;甘蓝自交不亲和系辅助喷施GS-1可使杂种杂交率达到100%。【结论】GS-1具有很好的杀雄效果,在甘蓝种株主花茎和第一分枝上的最大花蕾约2 mm时,对Y03和MP01种株分别喷施20和5μg/mL GS-1,植株表现全不育,植株的花枝和花蕾表现较正常,结实性正常,能够使杂交F1代种子达到100%的杂交率。
二、化学杂交剂BAU—2诱导春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杂交剂BAU—2诱导春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新型化学杂交剂的筛选及其诱导败育后小麦的农艺性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及种植 |
1.2 试验设计 |
1.3 花粉粒活性检测、雄性不育率及雌蕊饱和授粉结实率计算 |
1.4 植株表型调查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种处理剂型诱导后矮抗58和西农1376花粉粒的活性及田间育性 |
2.2 各种处理剂型对矮抗58和西农1376表型性状的影响 |
2.3 XN-1诱导后矮抗58的雌蕊活性 |
2.4 XN-1诱导春小麦的雄性不育率 |
3 讨论 |
(2)大豆除草剂豆草除TM诱导旗叶露尖期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豆草除TM对小麦杀雄效果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豆草除TM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影响 |
2.3 不同浓度豆草除TM对小麦各节间长度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豆草除TM对小麦物候期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咪唑乙烟酸对小麦品种衡观35挑旗期杀雄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试剂 |
1.2 参试基因型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影响 |
2.2 对植株各节间影响 |
2.3 对小麦物候期影响 |
2.4 杀雄效果 |
3 讨论 |
(4)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DNA甲基化调控育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展 |
1.2 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几种主要途径 |
1.2.1 基于核质互作型小麦雄性不育的“三系法” |
1.2.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统 |
1.2.3 化杀剂技术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系统 |
1.3 小麦化杀剂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 |
1.3.1 显微结构研究 |
1.3.2 生理生化代谢研究 |
1.3.3 化学杀雄不育相关基因的分析 |
1.4 DNA 甲基化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4.1 甲基化酶种类和功能 |
1.4.2 DNA 甲基化方式 |
1.4.3 植物 DNA 甲基化的生物学功能 |
1.4.4 植物 DNA 甲基化检测方法 |
1.5 本试验选题目的和意义 |
试验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 DNA 甲基化图谱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2.1.3 小麦花药 DNA 提取和纯化 |
2.1.4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试验 |
2.1.5 选增性扩增产物的 MSAP 电泳分析 |
2.1.6 MSAP 差异表达条带回收、二次扩增和纯化 |
2.1.7 目标基因克隆、测序和同源性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化学杂交剂诱导的雄性不育效果 |
2.2.2 化杀剂 SQ-1 对小麦花药基因组 DNA 甲基化程度的影响 |
2.2.3 化杀剂 SQ-1 对小麦花药 DNA 甲基化模式的影响 |
2.2.4 SQ-1 诱导小麦花药 MSAP 多态性片段的序列分析 |
2.3 讨论 |
2.3.1 化杀剂 SQ-1 对小麦花药 DNA 甲基化的影响 |
2.3.2 化杀剂 SQ-1 影响的甲基化差异基因 |
第三章 生理型雄性不育 DNA 甲基化对活性氧代谢的调节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和处理 |
3.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3.1.3 活性氧含量测定和组织染色 |
3.1.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3.1.5 抗氧化酶活力测定 |
3.1.6 小麦花药总 DNA 的提取和纯化 |
3.1.7 小麦花药总 RNA 的提取、纯化和反转录 |
3.1.8 小麦活性氧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1.9 小麦花药 DNA 甲基化处理 |
3.1.10 目的序列的确定及引物设计 |
3.1.11 目的序列甲基化 PCR 扩增 |
3.1.12 目的序列连接转化和测序 |
3.1.13 活性氧合成抑制剂对小麦生理型不育系育性调控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化杀剂 SQ-1 对小麦花药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3.2.2 化杀剂 SQ-1 对小麦花药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化杀剂 SQ-1 对小麦花药活性氧代谢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4 化杀剂 SQ-1 对小麦花药 NOX 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甲基化分析 |
3.2.5 活性氧合成抑制剂对小麦生理型不育系育性调控 |
3.3 讨论 |
3.3.1 植物细胞中的活性氧平衡 |
3.3.2 植物细胞中的活性氧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
3.3.3 生理型不育活性氧的 DNA 甲基化调控 |
3.3.4 植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多重功能 |
第四章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脂质代谢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和处理 |
4.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4.1.3 不同处理花粉粒的细胞学和扫描电镜观察 |
4.1.4 不同时期花药组织切片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
4.1.5 花药 RNA 提取、纯化和 cDNA 反转录以及 DNA 提取 |
4.1.6 花药不同发育时期 DNA ladder 试验 |
4.1.7 花药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测定 |
4.1.8 花药脂质代谢 TaECR 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4.1.9 花药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SQ-1 对花药发育的干扰作用 |
4.2.2 SQ-1 对花药脂肪族化合物组成的调节 |
4.2.3 小麦 TaECR 基因的序列分析 |
4.2.4 SQ-1 对花药相关基因表达调控 |
4.3 讨论 |
4.3.1 活性氧代谢与细胞凋亡 |
4.3.2 化杀剂 SQ-1 处理对花药脂肪族代谢的影响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小麦新型化学杂交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花粉粒镜检 |
1.3 育性、株高及雌蕊活性调查 |
1.4 不育花药切片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粉粒活性及田间育性鉴定 |
2.2 化学药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适宜时期 |
2.3 化学药剂浓度对植株表型影响 |
2.4 化学药剂浓度对植株育性的影响 |
2.5 T6-C处理对小麦雌蕊活力的影响 |
2.6 不同发育时期绒毡层的变化 |
3 讨论 |
(6)化学杂交剂对不同品种油菜杀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绪论 |
1.1 化学杂交剂研究进展 |
1.1.1 国外研究进展 |
1.1.2 国内研究进展 |
1.2 化学杂交剂作用机理 |
1.2.1 基因表达 |
1.2.2 内源激素 |
1.2.3 花粉发育 |
1.2.4 膜脂过氧化物 |
1.3 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的优点 |
1.3.1 杂交亲本选择范围广 |
1.3.2 生产应用周期短 |
1.3.3 辅助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或者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及光温敏核不育两系制种 |
1.3.4 可利用F2代的优势 |
1.3.5 可以有效代替人工去雄以及开展轮回选择 |
1.4 化学杀雄制种技术 |
2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1.1 两种化学杂交剂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杀雄效果比较研究 |
2.1.1.1 化学杂交剂对油菜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
2.1.1.2 化学杂交剂对油菜花器形态的影响 |
2.1.1.3 化学杂交剂对油菜育性的影响 |
2.1.1.4 化学杂交剂对油菜体内乙酰乳酸合成酶的影响 |
2.1.2 化学杂交剂SX-1在植株体内的残留检测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化学杂交剂对油菜的杀雄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杀雄药物 |
1.3 试验设计 |
1.4 药剂喷施 |
1.5 室外观察及室内测定指标 |
1.5.1 植株生长 |
1.5.2 花器形态 |
1.5.3 植株育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种化学杂交剂对五个不同品种油菜植株性状的影响 |
2.2 两种化学杂交剂对五个不同品种油菜花器形态的影响 |
2.3 两种化学杂交剂对五个不同品种油菜育性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小结 |
3.2 讨论 |
第三章 油菜乙酰乳酸合成酶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仪器 |
1.2.2 溶液配制 |
1.2.3 乙酰乳酸合成酶提取方法 |
1.2.4 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乙酰乳酸合成酶在花蕾中的含量 |
2.2 乙酰乳酸合成酶在叶片中的含量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小结 |
3.2 讨论 |
第四章 化学杂交剂SX-1在植株和土壤的残留检测 |
1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标准溶液 |
1.2.2 仪器检测条件 |
1.2.3 标准曲线制作 |
1.2.4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
1.2.5 样品前处理 |
1.2.6 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净化方法的选择 |
2.2 C18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2.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4 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 |
2.5 样品测定 |
2.6 方法的回收率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小结 |
3.2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作物化学杂交剂的发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化学杂交剂的发展概况 |
2 化学杂交剂的作用机理 |
2.1 基因特异表达机制 |
2.2 内源激素紊乱机制 |
2.3 花药营养匮乏机制 |
2.4 膜脂过氧化机制 |
3 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的优点 |
3.1 杂交亲本选择范围广 |
3.2 生产应用周期短 |
3.3 避免了三系法和两系法不育系易受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微粉问题 |
3.4 可利用F2代的优势 |
3.5 应用化学杂交剂可以有效代替人工去雄以及开展轮回选择 |
4 化学杀雄制种技术 |
5 化学杂交剂的应用展望 |
(8)化学杂交剂(CHA)对小麦光合同化物的转运与籽粒淀粉合成动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
1.1.1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 |
1.1.2 光温敏核不育系(PTMS) |
1.1.3 核雄性不育系 |
1.2 化学杂交剂的研究与利用 |
1.2.1 国际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几种常用CHA 的比较 |
1.2.2.1 Genesis |
1.2.2.2 SC2053 |
1.2.2.3 BAU-9403 |
1.3 化学杂交剂杀雄机理的研究 |
1.3.1 CHA 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1.3.1.1 花药壁 |
1.3.1.2 细胞器 |
1.3.1.3 维管束 |
1.3.2 CHA 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1.3.2.1 内源激素 |
1.3.2.2 物质代谢 |
1.4 小麦化杀制种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
1.4.1 主要问题 |
1.4.2 CHA 杂种小麦的应用前景 |
1.5 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取样方法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茎、穗轴维管束结构观测 |
2.2.2 旗叶淀粉粒电镜观测 |
2.2.3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2.2.4 淀粉含量测定 |
2.2.5 蔗糖含量的测定 |
2.2.6 酶活性测定 |
2.2.6.1 SPS 酶活性测定 |
2.2.6.2 SS 酶活性测定 |
2.2.6.3 SSS 和GBSS 活性测定 |
2.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BAU-9403 处理小麦茎、穗轴维管束结构比较 |
3.2 BAU-9403 诱导小麦叶片淀粉粒变化 |
3.3 BAU-9403 对小麦旗叶同化物的影响 |
3.3.1 蔗糖含量 |
3.3.2 可溶性糖含量 |
3.3.3 淀粉含量 |
3.4 BAU-9403 对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
3.5 BAU-9403 对小麦籽粒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3.5.1 蔗糖含量 |
3.5.2 可溶性糖含量 |
3.5.3 淀粉含量 |
3.5.4 淀粉积累量 |
3.5.5 淀粉积累速率 |
3.6 BAU-9403 对旗叶SPS 酶活性的影响 |
3.7 BAU-9403 对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7.1 SS 酶活性 |
3.7.2 SSS 和 GBSS 酶活性 |
3.8 不同小麦基因型对 BAU-9403 反应的差异 |
4 讨论 |
4.1 BAU-9403 对输导组织的效应 |
4.2 BAU-9403 对叶片光合同化物的积累效应 |
4.3 BAU-9403 对籽粒淀粉合成的降低效应 |
4.4 不同基因型小麦对 BAU-9403 的敏感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化学杂交剂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杂交剂的发展 |
1.1 化学杂交剂的兴起 |
1.2 化学杂交剂的快速发展 |
1.3 已商业化的化学杂交剂 |
2 化学杂交剂的作用机理 |
3 开发化学杂交剂的目标、策略与存在问题 |
3.1 目标与策略 |
3.2 存在问题 |
3.2.1 选择性要求高 |
3.2.2 筛选技术复杂 |
3.2.3 应用技术复杂 |
4 化学杂交剂在牧草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
(10)甘蓝化学杀雄剂GS-1的杀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植株培育 |
1.2.2 杀雄剂GS-1质量浓度设置与喷杀处理 |
1.3 指标观察与测定 |
1.3.1 育性观察 |
1.3.2 植株形态观察 |
1.3.3 结实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GS-1对甘蓝植株花朵雄蕊育性的影响 |
2.2 GS-1对甘蓝植株生长势的影响 |
2.3 GS-1对甘蓝植株结实性的影响 |
3 讨 论 |
四、化学杂交剂BAU—2诱导春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新型化学杂交剂的筛选及其诱导败育后小麦的农艺性状[J]. 唐华丽,宋瑜龙,张改生,张双喜,叶景秀,郭佳林,赵卓军,王军卫,牛娜,马守才.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8)
- [2]大豆除草剂豆草除TM诱导旗叶露尖期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J]. 李会敏,赵明辉,于秀艳,王俊才,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 河北农业科学, 2014(05)
- [3]咪唑乙烟酸对小麦品种衡观35挑旗期杀雄效果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赵明辉,李会敏,乔文臣,付庆云,张香菊,赵凤梧,Daniela Benedikova,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 作物杂志, 2014(05)
- [4]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DNA甲基化调控育性机理研究[D]. 巴青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5]小麦新型化学杂交剂的筛选[J]. 宋瑜龙,张鹏飞,张改生,赵卓军,牛娜,赵新亮,王军卫. 作物学报, 2014(06)
- [6]化学杂交剂对不同品种油菜杀雄效果研究[D]. 李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7]作物化学杂交剂的发展及其应用[J]. 李文,王国槐. 作物研究, 2011(03)
- [8]化学杂交剂(CHA)对小麦光合同化物的转运与籽粒淀粉合成动态的影响[D]. 孙哲.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6)
- [9]化学杂交剂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J]. 辛金霞,戎郁萍. 草业科学, 2010(03)
- [10]甘蓝化学杀雄剂GS-1的杀雄效果研究[J]. 李宏伟,张恩慧,许忠民,张高翔,朱守亮,刘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