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加快油田下游工业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润萌[1](2021)在《河南三线建设略论》文中研究表明
杨震[2](2021)在《基于精明收缩的石油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以潜江市广华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世强[3](2021)在《L公司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想要在竞争愈来愈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不得不将竞争范围向整个供应链扩展。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就是采购管理,其对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保障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等方面作用巨大。L公司所在的轴承行业近些年在国内市场的处境不容乐观,企业收入增速、产量、产值以及销量在不断下降。企业在面对诸多压力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大批高端轴承的市场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这又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L公司近几年的销售收入虽然在缓慢上升,但其客户群体大多为小型企业,总体利润较小,其为了寻找利润增长空间,近些年不断将目光投向采购管理的降本增效,但是成本降低空间越来越小。故如何从采购管理中寻找利润增长空间成了L公司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以L公司采购管理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采购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借鉴其他企业在类似领域内的先进经验,探索L公司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其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针对L公司采购部门对外部资源的管理、企业同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及管理策略,以及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做了四方面的改进。其一,结合供应链背景,运用因子分析法与Kraljic采购定位矩阵对企业所需采购物资进行分类定位,并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部分现有供应商进行评价排序。其二,根据物资定位结果制定相应的采购物资管理策略,并对同类物资的供应商制定管理要点。其三,结合采购物资分类定位结果,为各类物资的供应商确定对应的合作关系及管理要点。其四,利用供应链的协同思想改进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过程。最后为保证改进方案能够在企业有效实施,制定相关保障措施。通过本文对L公司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进行改进研究,对提高L公司采购管理能力、寻找利润增长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指导意义,对类似企业的采购管理也具有借鉴价值。
姜春宇[4](2021)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包头在新中国成立初的十年间,从西北地区的一个商业城市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以“一五”计划开始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为契机,依托包头丰富的矿产、水利等资源,优越的战略位置,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为配合建设5个“156项工程”,包头城市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文围绕包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城市建设开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特点和经验启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作为当时国家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一五”计划实施后,包头的新市区由多元对口的技术人员组成规划建设队伍,苏联专家利用苏联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中国技术人员设计包头新市区规划方案,高校毕业生在综合中苏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城市规划方案的具体内容,东部省市有经验的城市建设部门对口支援包头新市区建设,参与包头城市建设的部分管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这样的建设力量使包头拥有从城建管理、制定规划到实施建设多环节优于同时代非重点建设城市的建设队伍。在城市为工业化服务的思想和中苏城市建设理念的共同影响下,包头新市区整体上形成以包钢为主体的城市区位特点,城市内部具有鲜明的形态特点,功能区布局注重服务半径,道路街区划分方正整齐、分级设置、密度高,房屋建筑风格样式中苏相结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建设为包头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本框架,其特点为今天的现代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论文从城市建设的特性、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理念三个方面总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第一,包头城市建设注重计划性和相对稳定性。包头新市区在建设之初就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模,有力推动包头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突出城市远景计划,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但包头城市远期和近期发展关系考虑不足,给城市近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包头新市区整体上是在规划方案的长期指导下建设的,有利于城市建设长期稳定,但受特权思想和政治运动影响,包头规划建设发生不少变动,造成城市建设事业受挫。第二,三大原因造成包头城市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发展不协调,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新旧市区发展不平衡。一是城市底子薄,包头难以在短时间内补齐短板;二是包头城市建设侧重为城市工业服务,忽视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以及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三是急于求成的建设心态破坏城市循序渐进的建设。第三,城市建设理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理念既要有总揽全局的宏观认识,又要从城市建设的各个微观方面总结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而丰富科学指导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依据。
张晗[5](2021)在《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人为干扰度的响应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现今各学科的研究热点,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典型的石油资源城市,在资源产业发展进程中出现各种生态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状况,同时促进资源产业积极转型,开展本次景观格局演变与人为干扰响应研究。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与2018年4个时相的土地利用图像为基本数据源,分析区域内景观格局结构演变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过程,以人为干扰为视角,探究人为干扰度时空演变与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的相关性,剖析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与现存问题,最终提出景观格局的优化策略以及生态规划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期间大庆市主城区人为干扰度显着增加。1990-2018年间大庆市主城区人为干扰度显着增加,严重干扰度区域逐步向东扩张,轻微干扰区域由团块式分布变为分散式分布,景观连续性降低。(2)近30年间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变化明显。研究期间大庆市主城区范围内草地与耕地类型面积占比较大,呈现聚集式分布,林地、湿地景观类型零星分布,研究期间建设用地向东北方向扩张。研究区景观格局整体上趋于整合,局部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深。(3)人为干扰度演变与景观格局具有显着相关性。人为干扰度与景观格局演变具有明显相关性.:随着人为干扰增强,景观形状复杂性降低,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降低,而景观破碎化增强,人为因素是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4)规范人类活动、引导式自修复方案以及完善空间格局是景观格局优化的重要策略。具体包括从干扰源头分级控制人类活动,适度减少人类干扰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分级采用引导式斑块自修复方案,保证各干扰等级区域破碎斑块能得到高效恢复的同时降低修复成本;从提升景观异质性、功能多样性与边缘缓冲区等方面入手,完善区域空间格局,同时提升中心城区绿地建设,实现景观格局的总体优化。通过对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及人为干扰度时空演变的响应研究,探究景观格局优化策略,为今后研究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开展资源型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本研究对大庆市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达乐汉(Darkhan)[6](2021)在《新经济带丝绸之路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同前面亚洲和欧洲的道路。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重要邻国,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国际金融机构和条约框架内的个别项目,确定各参与方之间的一致性,确定加强两国战略互信,分析-加强在欧亚经济联盟合作框架内的协作,以及如何在最佳路线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链中的环节物流系统。分析遵守规范和法律要求的情况,建立一个区域合作机制,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合作,并探讨以包容性和参与性方式开展合作的途径。项目参与方的互利。本文通过对中哈关系的历史和意义的讨论,分析哈中双边关系的特点和问题路径、哈萨克斯坦与邻国关系的潜力是一个出路。以及分析“地区方针”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发现了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前景和因素,在实施“一个在整个地区”的项目过程中影响中亚国家企业增长的因素中亚国家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地缘方面,哈萨克斯坦境内现代运输和物流系统在整个中亚地区具有极强的重要性,并逐渐融入国际运输系统,本文将实际哈萨克斯坦在区域内地方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分析相关政策措施。与此同时“顺风”项目目前对中亚国家的意义和丝绸之路的发展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项目之一,结合此案例,对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哈萨克斯坦的意义进行全方位探讨。在这一阶段,两国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自从丝绸之路经济地带倡议问世以来,我们两国的关系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自那时以来,我们的关系在我们的双边关系中具有全新的性质和质量。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区的出现,我们的经济和人道主义联系进一步加强。通过这一项目,我们各国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合作,而且在其他领域扩大了机会。对我们这些国家来说,过去从未有过的前景已经显现。我们各国的形象和整体形象得到了改善。我们的人道主义合作已经深入到一个全新的水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在这一大流行病期间,我们各国做了大量工作,展现了我们各国友谊的真实面貌。
刘焕申[7](2021)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发展道路的选择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既关系到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境况。1893年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列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俄国的基本国情,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的回答和解决了俄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走这条发展道路的问题,形成了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革命家的列宁,其俄国发展道路思想随着俄国革命实践的推进而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对此,学界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上承马克思恩格斯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理论,下启中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向多国发展,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和实践。由于时代因素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也有其局限性,有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之处,探究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来龙去脉,分析和厘清列宁在探索俄国发展道路中的心路历程,总结其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明晰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概括的说,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就是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立足俄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动员和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农民阶级共同斗争,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尽快摆脱沙皇专制,消除农奴制度,缩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行工农民主专政,尽可能减少俄国人民的痛苦,在此基础上努力使俄国率先走向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而推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最终促使全世界成功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道路而进行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探索。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所谓列宁主观想象、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依据、时代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它是俄罗斯民族立国千年来向东还是向西的阶段性表现,有其内在的历史发展基因,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历史依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之交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思潮并在俄国传播的结果,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时代依据;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农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现实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理论依据。列宁个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俄国国民性和俄国国情的谙熟、勇于和善于联系实际等主观条件也是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依次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列宁据此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列宁联系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结合俄国具体国情,对俄国未来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列宁认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方面,通过沙皇政府得到扶持和外资的大量涌入,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得俄国资产阶级既有通过革命推翻专制政权,消灭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革命性;又有对沙皇专制政权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和妥协性。他们担心民主革命中工农运动的壮大和兴起会威胁到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必定会在革命的关键节点同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共同对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不能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因此,资产阶级不能担当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组建了统一政党的无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应当而且能够承担起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坚强同盟军,通过满足农民的利益组成巩固的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保障。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走一条新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进行下一步的社会主义变革准备条件。列宁指出,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跳跃式和剧烈冲突的性质,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迫在眉睫。而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在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和科学策略的指导下,俄国完全可以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文以《列宁全集》60卷为依据,结合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进程,系统研究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发掘其时代价值。研究按照形成依据、形成过程、形成内容、形成意义的逻辑理路展开。论文主体内容包括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和重要价值三大部分,分为六章:第一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社会背景。通过阐述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交汇东西方文明的独特文化特征和近代以来俄国统治阶级和思想界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思考探索以展示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文化渊源、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依据;通过阐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原料产地和世界市场使列强大肆入侵落后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使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思潮,促进了源自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文化的俄国的广泛传播,论述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时代依据;通过论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沙皇政府资产阶级改革促进了各社会力量组建政党表达政治诉求,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敢也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基本国情,即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通过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及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等俄国先进思想家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阐释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厚重的理论依据。通过概述列宁个人成长学习经历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国情相结合的思维特点,阐释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主观依据。第二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演进。通过阐述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三个阶段论证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演进。第一阶段,1893年到1905年,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俄国经济社会实际,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发展过程,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第二阶段,1905年到1914年,列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剖析俄国社会各阶级,阐释了无产阶级必须掌握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权,领导农民等小资产阶级在俄国走工农民主专政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第三阶段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腐朽性和垂死性决定这一阶段必然向新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革命形势要求俄国无产阶级应当立即夺取政权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巴黎公社制的新型国家——苏维埃共和国。第三章列宁关于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论证。通过分析列宁相关论着,阐释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必然性、历史进步性、特殊性和落后性的思想,雄辩的说明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城乡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劳动的社会化,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但俄国资本主义和农奴制同步形成同时发展的并存性和对内对外的高度依赖性导致了俄国资产阶级对沙皇政权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性、软弱性和滞后性,内外矛盾交织尖锐,使俄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第四章列宁关于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通过分析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论着,论证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外因思考和探索,阐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标志等思想。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无产阶级完全有条件实现对民主革命的领导,只有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取得对沙皇专制的彻底胜利,才能以最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形式完成民主革命。实现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列宁认为,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之后应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掀开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以帮助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五章列宁关于俄国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通过研读《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论着,阐述列宁对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的分析及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阐释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论断和俄国无产阶级应立即夺取政权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列宁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没落的、腐朽的、垂死的帝国主义阶段,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阶梯,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应当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大胆出击,在本国无产阶级努力和欧洲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实现从民主革命想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第六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影响和价值。通过阐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俄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深刻影响来论述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俄国价值、世界价值和中国价值。首先,通过阐述这一思想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说明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指明了俄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十月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遵循。这一思想论证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和策略,坚定了俄国党和人民必胜的决心和信念,引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其次,论述这一思想对十月革命后俄国巩固政权和国家建设的影响。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源头,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直接影响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展道路探索和实践。再次,阐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探求独立解放道路的影响。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联系俄国革命的经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党建设、统一战线、革命策略等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和民主民族独立斗争的开展,坚定了他们开辟新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第四,论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通过阐述列宁关于民主革命性质理论、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农民地位作用理论、革命发展阶段理论、革命前途理论等对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理论、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领导权理论、工农联盟理论、中国革命两步走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理论等的直接影响来说明这一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和实践的重大理论指导作用。第五,论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通过阐述列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全球化理论等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执政党建设理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制和平相处理论的重大启示说明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启迪。第六,通过阐释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在时代主题认知、革命家集团培养、意识形态教育、历史机遇把握、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利弊、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理论贡献,说明这一思想在决策制定、领导核心建设、人才培养、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等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启示。
边雨[8](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姚星[9](2021)在《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含水层水矿化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对矿区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我国对矿井水的排放和利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高矿化度矿井水(矿化度大于1000mg/L)一般要经过脱盐处理才能外排或综合利用。因此,地下水矿化度的研究对于矿区规划和矿井设计意义重大。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陕北侏罗纪煤田西部,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本文以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含水层水的矿化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下水循环条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开展了地下水矿化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高矿化度水的分布区域预测方面的研究,对于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的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收集以往水样化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等方法阐明了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含水层的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白垩系下统洛河组含水层的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03-Na型,侏罗系中统安定组含水层为SO4-Na、HCO3-Ca·Mg·Na型水,直罗组和延安组含水层主要为SO4-Na型水,延安组含水层部分地区为Cl-Na型咸水。利用空间插值编制了各含水层地下水矿化度等值线图,发现地下水的矿化度受地下水动力场影响,在平面上存在明显的分区现象,地下水的矿化度随径流路径逐渐升高,在排泄区矿化度达到最高;地下水矿化度在垂向上分带性明显,埋深在200m以浅的含水层矿化度一般在300mg/L左右,而侏罗系含水层水的矿化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增大;埋深在200-500m范围内的直罗组含水层矿化度一般在281~4692mg/L,埋深超过300m的延安组含水层矿化度大多在1378mg/L左右,其中矿化度的最大值为7031mg/L,属高矿化度地下水。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例关系确定了地下水主要离子的来源;并利用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比值端元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控制机制,得出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化主要受蒸发岩矿物、硅酸岩矿物、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等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动力条件、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埋深、气候、温度以及人类活动。通过对研究区延安组含水层水矿化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选择地下水流速、水温、地下水埋深和岩性作为矿化度的主控因素。采用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APSO-LSSVM)模型对研究区延安组矿化度进行预测,并以同等数据为基础,与支持向量机(SVM)模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APSO-LSSVM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误差率相对较小。应用APSO-LSSVM模型对尔林兔三号井田未知钻孔延安组地下水的矿化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尔林兔三号井田延安组含水层水的矿化度分布范围为411.56~6809.68mg/L,井田内99.35%的区域属高矿化度地下水。在分析高矿化度矿井水脱盐工艺的基础上,按照矿井“零排放”要求和分级分质回用原则,对微咸水(TDS:1000~3000mg/L)提出“井下直滤系统”和双膜法—“超滤+纳滤技术”相结合的高矿化度水处理工艺。
马广[10](2021)在《气井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堵塞管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气井的管理与生产带来诸多不便。相较于传统防治水合物的方法,井下节流技术效果更明显,可靠性更高,更节约成本。本文针对苏里格地区气井使用传统节流器需要钢丝绳辅助作业、操作复杂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免钢丝绳投捞结构特点的节流器解决方案,长庆油田已在部分气井投入使用该节流器,初步应用效果良好,但也存在少量气井使用该节流器产量达不到预期要求等情况,本文在长庆油田委托课题支持下,对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展开了设计完善和性能研究,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从井下节流机理入手,分析了流体节流前后在气嘴周围物性参数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工况条件下临界流态数学模型,并阐明了临界流动状态判别方法。在热力学定律基础上推导了节流过程中遵循的热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地面节流与井下节流的差异。(2)本文介绍了预置式节流器与后置式节流器结构组成及工作过程,并分析传统节流器投入生产时遇到的常见问题。在现有节流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阐明了其结构组成,工作过程,并应用Workbench软件对节流器关键零件进行了强度校核。(3)在节流器主要工艺参数的理论基础上分析节流器的下入深度与气嘴尺寸对气井节流生产带来的影响。并通过使用PIPESIM软件模拟节流器下入深度、气嘴尺寸、天然气水气比等参数对节流生产带来的影响。(4)本文对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节流性能进行研究。通过使用Fluent流体分析软件,采用气液两相流对气嘴周围的流体流动状态进行仿真,分析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节流前后压力、温度、密度、速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设置对照组,对比分析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与传统节流器的节流性能。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气井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关键零部件均满足强度要求;通过调整节流器的下入深度,发现节流器下入的越深越难产生水合物,但节流器所承受的压差会随着下入深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大,影响节流器的使用寿命;其他条件一定时,气嘴直径决定日产气量的多少,气嘴越大,日产气量越高;结合实际工程经验与要求,确定了节流器的下入深度为1500m;通过利用Fluent模拟结果显示,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节流性能要高于传统节流器的节流性能;
二、关于加快油田下游工业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快油田下游工业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L公司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采购与采购管理相关研究 |
2.1.1 采购的内涵与演变 |
2.1.2 采购管理的内容 |
2.2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 |
2.2.1 供应链的概念及发展 |
2.2.2 供应链管理的演变 |
2.2.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与主要内容 |
2.3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相关研究 |
2.3.1 供应链管理对采购管理的要求 |
2.3.2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主要内容 |
2.3.3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模式与传统采购管理模式的比较 |
2.3.4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实践 |
3 L公司采购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L公司简介 |
3.1.1 轴承行业现状 |
3.1.2 L公司经营现状 |
3.1.3 L公司组织架构 |
3.1.4 L公司在供应链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要求 |
3.2 L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
3.2.1 采购部门对外部资源的管理现状 |
3.2.2 企业同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及管理现状 |
3.2.3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情况 |
3.2.4 采购管理现状问卷调查 |
3.3 L公司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采购部门对外部资源的管理粗放 |
3.3.2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单一 |
3.3.3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协同不够紧密 |
4 L公司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1 L公司采购部门对外部资源管理方法的改进 |
4.1.1 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物资管理方法的改进 |
4.1.2 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评价方法的改进 |
4.2 L公司采购部门对外部资源管理要点的确定 |
4.2.1 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物资管理策略的制定 |
4.2.2 供应链环境下同类物资供应商管理要点的确定 |
4.3 供应商合作关系的细化与管理 |
4.3.1 基于采购物资定位的供应商分类 |
4.3.2 与各类物资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及管理要点的确定 |
4.4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协同过程的改进 |
4.4.1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协同内容的扩展 |
4.4.2 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协同过程的改进设计 |
5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1 企业高层的支持 |
5.2 加强监督 |
5.3 拓展企业内外部沟通渠道 |
5.4 加强企业内外部的沟通 |
5.5 提高采购团队人员素质 |
5.6 扩展采购人员绩效考核内容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采购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4)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中国城市建设研究状况 |
2、包头城市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包头建设现代工业城市的基本条件 |
(一)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 |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重点城市建设 |
1、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
2、为配合建设“156 项工程”确定重点建设城市 |
(三)包头特殊的区位优势 |
1、具备满足现代工业的矿产、水利资源 |
2、保障国防安全和均衡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位置 |
3、便于工业建设起步的铁路设施和城市基础 |
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的特点 |
(一)多元对口的技术人员参与规划建设 |
1、苏联城市规划专家以指导为主 |
2、高校毕业生是城市规划的主力 |
3、东部省市对口支援包头城市建设 |
4、参与包头城市建设的部分城建干部接受专业培训 |
(二)以包钢为主体的城市区位特点和城市布局 |
1、由包钢厂址决定包头新市区位置 |
2、以服务包钢生产生活为主的城市布局 |
(三)中苏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的城市内部形态 |
1、功能区布局注重服务半径 |
2、道路街区划分方正整齐、分级设置、密度高 |
3、房屋建筑结合中苏建筑风格和建设标准 |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的历史评述 |
(一)城市建设注重计划性和稳定性 |
1、城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模 |
2、公共设施建设注重城市长远发展 |
3、规划方案总体上长期指导城市建设 |
(二)城市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发展不协调 |
1、城市建设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 |
2、新旧市区建设不平衡 |
(三)城市建设理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人为干扰度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土地资源危机及环境问题突出 |
1.1.2 资源型产业关系到城市及国家安全 |
1.1.3 石油资源为大庆市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现状 |
1.3.2 景观格局优化研究现状 |
1.3.3 人为干扰度研究现状 |
1.3.4 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
1.3.5 大庆市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现状 |
1.3.6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简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区域概况 |
1.5.1 自然条件概况 |
1.5.2 社会经济概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资源型城市人为干扰度与景观格局的基础理论研究 |
2.1 景观生态相关理论 |
2.1.1 景观 |
2.1.2 景观要素 |
2.1.3 景观格局 |
2.1.4 景观格局优化 |
2.1.5 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研究内应用 |
2.2 人为干扰度演变理论 |
2.2.1 人为干扰理论 |
2.2.2 人为干扰度综合模型 |
2.2.3 人为干扰理论在研究内应用 |
2.3 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理论 |
2.3.1 资源型城市 |
2.3.2 城市生态学 |
2.3.3 城市双修理论 |
2.3.4 引导型自修复理论 |
2.3.5 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理论在研究内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1.1 图像数据源获取与景观类型分类 |
3.1.2 地图及参考数据 |
3.1.3 景观类型重分类 |
3.2 研究方法 |
3.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3.1 土地类型量化分析 |
3.3.2 土地类型转移过程分析 |
3.4 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分析 |
3.4.1 景观格局重心转移过程分析 |
3.4.2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庆市主城区人为干扰度动态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人为干扰度模型 |
4.1.2 研究尺度选择 |
4.1.3 人为干扰度计算 |
4.1.4 人为干扰度赋值 |
4.2 人为干扰度分级 |
4.3 人为干扰度空间变化特征 |
4.4 人为干扰度时间变化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5 景观格局指数对人为干扰度时空变化的响应 |
5.1 研究方法 |
5.2 景观格局指数对人为干扰度在时间变化上的响应 |
5.3 景观格局指数对人为干扰度在空间变化上的响应 |
5.4 景观格局指数对人为干扰度的相关性分析 |
5.5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因素探究 |
5.6 本章小结 |
6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优化及发展模式探究 |
6.1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特征 |
6.2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现存问题 |
6.3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优化原则 |
6.4 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6)新经济带丝绸之路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毕业设计的相关性 |
二、文凭项目的目的 |
三、研究对象 |
四、任务 |
五、论文项目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一带一路”在哈萨克斯坦的发展问题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对哈中关系的历史和意义 |
第二节、新丝绸之路项目中哈中双边关系实施的形成,特征和问题 |
第三节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之间在“一带一路”方面的关系潜力 |
第二章 中亚经济带成员国经济发展分析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影响中亚国家在“一条路”项目中商业活动增长的因素 |
第三章 “一带一路”的实施情况 |
结论 |
俄中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 A 符号和缩写 |
附录 B |
致谢 |
(7)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发展概念的界定 |
(二)社会发展概念的界定 |
(三)社会发展道路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形成 |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历史依据:东向还是西向的千年徘徊 |
(二)时代依据:世纪之交世界历史时代的形成 |
(三)现实依据: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沙皇俄国的基本国情 |
(四)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俄国先进思想家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索 |
二、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一)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进步的家庭环境 |
(二)接受并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三)熟悉了解俄国国情 |
(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和初步探索时期 |
(一)联系俄国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发展道路的科学方法论 |
(二)论证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三)阐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领导力量 |
二、形成和基本确立时期 |
(一)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深度思考 |
(二)阐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道路 |
(三)俄国民主革命与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三、发展和成熟时期 |
(一)帝国主义时代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熟条件 |
(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途径 |
(三)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
第三章 列宁关于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 |
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必然性 |
(一)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自然结果 |
(三)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四)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 |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的社会化 |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
三、俄国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和落后性 |
(一)资本主义和农奴制的并存性 |
(二)俄国资本主义对内外的依赖性 |
(三)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滞后性 |
第四章 列宁关于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 |
一、无产阶级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
(一)俄国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具有不彻底性 |
(二)俄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
(三)俄国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四)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
(五)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途径和保证 |
二、工农民主专政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 |
(一)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
(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可能性 |
(三)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合适形式 |
三、民主革命胜利后应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二)俄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后要及时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
四、工农民主专政与世界革命 |
(一)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要通过把革命纳入到世界革命体系 |
(二)俄国的民主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 |
第五章 列宁关于俄国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通往社会主义的阶梯 |
(一)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 |
(二)从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
(一)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策源地 |
(二)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
三、将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
(一)俄国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已经完成 |
(二)俄国已经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前提 |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第六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价值 |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遵循 |
(一)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科学理论 |
(二)指引俄国党和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
二、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世界其他国家革命运动的理论指南 |
(一)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崩溃 |
(二)吸引世界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三)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
三、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论依据 |
(一)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 |
(二)提供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路 |
四、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借鉴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指导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指导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镜鉴 |
五、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制定正确决策 |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打造坚强领导核心 |
(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培育合格建设者 |
(四)坚持把握历史机遇,及时全面深化改革 |
(五)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利弊,积极主动予以扬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8)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
1.4.2 住区规划设计 |
1.4.3 建筑类期刊 |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范围 |
1.6 研究框架 |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3.1.3 研究阶段划分 |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
3.3.4 住宅区的改建 |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
3.5 特征总结 |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4.1.3 研究阶段划分 |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2.1 规划建设概况 |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2.3 规划布局特征 |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3.1 综合开发模式 |
4.3.2 区位特征 |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3.4 规划布局特征 |
4.3.5 综合区的建设 |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
4.4.1 发展历程概述 |
4.4.2 改造方式 |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
4.5.1 规划建设概况 |
4.5.2 规划布局特征 |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
4.6 特征总结 |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
4.7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5.1.3 研究阶段划分 |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
5.5 特征总结 |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含水层水矿化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矿化度的发育规律 |
1.2.2 地下水矿化度的影响因素 |
1.2.3 地下水矿化度的预测模型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水文及气象 |
2.2 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煤层 |
2.2.3 构造 |
3 地下水径流系统 |
3.1 区域地下水系统 |
3.1.1 含水层系统 |
3.1.2 地下水水流系统 |
3.1.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3.1.4 地下水补径排 |
3.2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3.2.1 含(隔)水层特征 |
3.2.2 含水层系统结构 |
3.2.3 地下水径流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地下水矿化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
4.1 样品的收集 |
4.1.1 水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1.2 岩样数据的收集及分析 |
4.2 地下水水化学指标及分布特征 |
4.2.1 地下水水化学主要组分特征 |
4.2.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
4.2.3 地下水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 |
4.3 地下水矿化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
4.3.1 矿化度总体特征 |
4.3.2 地下水矿化度平面变化规律 |
4.3.3 地下水矿化度垂向变化规律 |
4.4 地下水化学控制机制 |
4.4.1 主要离子来源 |
4.4.2 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水-岩相互作用 |
4.5 地下水矿化度影响因素 |
4.5.1 水动力条件 |
4.5.2 地质构造 |
4.5.3 地层岩性 |
4.5.4 地下水埋深 |
4.5.5 气候条件 |
4.5.6 温度场 |
4.5.7 人类活动 |
4.6 本章小结 |
5 矿井主要充水含水层水的矿化度预测 |
5.1 预测指标 |
5.1.1 岩性 |
5.1.2 地下水流速 |
5.1.3 地下水埋深 |
5.1.4 水温 |
5.2 预测方法 |
5.2.1 支持向量机(SVM) |
5.2.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
5.2.3 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 |
5.2.4 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APSO-LSSVM) |
5.3 预测模型参数 |
5.3.1 模型预处理 |
5.3.2 模型数据扩充 |
5.3.3 模型参数选取 |
5.4 预测结果 |
5.4.1 模型性能分析 |
5.4.2 模型结果分析 |
5.4.3 最优模型选择 |
5.5 预测模型应用 |
5.6 高矿化度水处理对策 |
5.6.1 高矿化度水的回用处理 |
5.6.2 研究区高矿化度水处理工艺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气井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井下节流技术理论基础 |
2.1 井下节流工艺原理 |
2.2 流体节流的临界条件分析 |
2.3 井下节流热力学过程 |
2.4 节流方式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结构设计与分析 |
3.1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设计依据 |
3.1.1 传统节流器的种类及工艺流程 |
3.1.2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提出 |
3.2 节流器方案设计 |
3.2.1 结构组成 |
3.2.2 工作过程 |
3.3 主要零件设计与强度分析 |
3.3.1 气嘴设计 |
3.3.2 内筒的设计计算 |
3.3.3 其他零件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节流器主要工艺参数设计 |
4.1 节流器主要工艺参数理论基础 |
4.1.1 最小下入深度设计 |
4.1.2 气嘴内径的设计 |
4.2 节流器工艺参数对节流生产的影响 |
4.2.1 PIPESIM软件介绍 |
4.2.2 PIPESIM建模与分析 |
4.2.3 节流气井井筒沿程压力温度分布情况 |
4.2.4 节流器工艺参数对日产气量的影响 |
4.3 水合物生成情况分析 |
4.3.1 水合物的概念 |
4.3.2 水合物的生成条件 |
4.3.3 水合物常见预测方法 |
4.3.4 节流器下入深度对水合物生成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节流性能研究 |
5.1 节流场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 |
5.1.1 节流场物理模型 |
5.1.2 节流场数学模型 |
5.1.3 节流场几何模型 |
5.1.4 网格模型 |
5.1.5 节流场边界条件的设定 |
5.2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
5.2.1 节流过程整体分析 |
5.2.2 节流过程中流体相关参数变化分析 |
5.3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与传统节流器性能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关于加快油田下游工业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三线建设略论[D]. 杨润萌. 上海大学, 2021
- [2]基于精明收缩的石油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以潜江市广华城区为例[D]. 杨震. 长江大学, 2021
- [3]L公司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改进研究[D]. 李世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研究[D]. 姜春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大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人为干扰度的响应研究[D]. 张晗.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6]新经济带丝绸之路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D]. 达乐汉(Darkhan).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D]. 刘焕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8]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9]榆神矿区四期规划区含水层水矿化度研究[D]. 姚星.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10]气井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 马广.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