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图质量评定标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任慧群[1](2020)在《地表覆盖产品精度评定样本量估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卫星遥感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组织机构和各个国家研制的地表覆盖数据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空间分辨率也越来越高,引起了全球环境模拟、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因此,各类地表覆盖产品的精度信息成为各行业潜在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样本量估算作为地表覆盖数据产品精度评定的关键步骤,对精度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有重要影响。目前,已有样本量估算方法存在人为主观因素强,较少考虑地表空间异质性信息等问题。因此,本文将地表空间异质性作为样本量估算的重要参考因素,期望以较少的样本获取研究区域真实的精度评价结果,减少地表覆盖数据产品精度评价过程中样点真实性检验上存在的困难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本文以江西省、安徽省和浙江省为实验区,以2010年的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数据产品(GlobeLand30)为检验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覆盖数据(LUCC)为参考数据,实施顾及地表空间异质性样本量估算模型的构建。该样本量估算模型是预测变量组成的多元线性模型,以概率统计理论为基础,引入具有生态—地理意义的流域单元作为评价单元,考虑数据产品的空间异质性信息作为样本量的影响因子,采用交叉验证和参数重要性等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并对模型进行实例验证和分析讨论,结论如下:(1)利用全子集回归法筛选出空间异质性贡献率大的景观指数5个。利用标准化系数和相对权重法对各参数的贡献率进行排序,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样本约束条件C对样本量NS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景观指数PD,ED,LSI等;(2)该模型的R2系数为0.82,表明模型中所有预测变量对样本量NS的联合解释能力为82%,这意味着该模型的可预测性处于良好水平;(3)以浙江省为验证区对本文设计的样本量估算模型实例分析,并与分层抽样概率统计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样本数量上,本文设计的模型所估算的样本量是统计模型计算样本量的一半,甚至更少,但二者的验证精度基本一致。综上,本文所设计的顾及空间异质性的样本量估算模型,在确保精度验证结果可靠的前提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遥感产品精度验证的样本量,进而到达优化估算模型的目的。
龙永清[2](2019)在《基于正交曲线的坡度坡向模型构建与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坡度、坡向是描述坡地地形形态特征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已经成为侵蚀地貌、水文与土壤侵蚀、山地灾害等分析模拟,土地利用、水土保持和区域生态规划等工作的基本输入参数。坡度、坡向算法及其精度分析中,长期以来的难点问题是如何获得坡度和坡向的参考值或“真值”。研究中,坡度和坡向的“真值”通常用数学模拟或野外实测两种方式来获得。对于坡度的野外实测方法、数据质量评价等的鲜有报道。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在黄土高原一完整坡面上,以最大坡降线为基准,全野外数字化采集了144个点的相关平面位置及高程位置数据,分析了不同状态下实测最大坡降线坡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微地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同时对实测坡度坡向与基于DEM提取的坡度坡向进行对比,在深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正交曲线的坡度、坡向模型,并从模型率定、模型验证及模型应用三方面开展研究了工作,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从最大坡降线坡度坡向实测过程及结果看,最大坡降线的确定受地形影响较大,且最大坡降线位置是影响实测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对最大坡降线方向的不同测定方法——上切线、下割线、拟合线、罗盘坡度实测分析,采样点坡度均值差异不明显,均能较好的反映地形的总体情况,但上切线、罗盘实测坡度时,受微地形影响更为显着,而下割线与拟合线受微地形影响更小。通过与DEM差分坡度、坡向的对比,整体上坡度吻合程度比坡向更优,简单差分算法与实测坡度、坡向差异均值最小,但其离散程度明显,说明在受各种误差影响下,简单差分算法随机性误差影响大。2.构建正交曲线坡度坡向模型。以高斯合成曲面对模型进行率定发现,随着采样曲线间隔的增大,正交曲线形态上与理论曲线偏差越发明显,但三次样条曲线拟合后偏差有明显的改善。坡度坡向差异随采样间隔增大而增大,在1-10m采样间隔时差异不明显,采样间隔大于25m后,差异明显增大。采样平面误差对坡度坡向影响较小,但高程误差在小采样间隔时影响是显着的,随着采样间隔的增大,高程误差影响逐渐减弱。在小采样间隔时地形平缓地区受高程误差影响更大,坡向比坡度更为敏感。3.正交曲线的测量与最大坡降线测量过程相比受地形、植被等因素影响更小,野外环境下更易实施,特别是低分辨率时具有可操作性。正交曲线坡度随着分辨率降低而减小,坡向也受分辨率影响明显,随分辨率减低坡向值更趋于单一。正交曲线方向差异引起坡度坡向差异均值为0.1°左右,影响较小。相同观测条件下,与最大坡降线坡度呈几乎1:1的正相关性,但随坡度的增大,离散程度有所增加。正交曲线坡向与最大坡降线坡向以16方向赋值时吻合程度为64.58%,且其差异受地形影响显着。正交曲线坡度坡向与DEM差分坡度坡向相比,差异也均以随机误差为主,坡度差异均值上看与简单差分最为匹配,其次为二阶差分,但差异变化范围上看简单差分效果最差,其次依次为二阶差分、Frame差分、三阶不带权差分,而三阶反距离平方权差分与三阶反距离差差异变化幅度最小。以16方向赋值差分算法坡向与正交曲线坡向吻合程度达75.69%。4.DEM数据高程误差与坡度、坡向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高程误差随着格网尺寸的增大而变大,坡度、坡向受高程误差影响显着,差分算法中三阶不带权差分方法受高程误差影响最弱、简单差分最为显着,随着格网尺寸的增大,高程误差对坡度、坡向的影响减弱,地形综合影响增强,且坡向受高程误差影响比坡度更为明显,特别是在地形平缓地区。坡度、坡向对空间参考系的改变呈现90°的周期性正弦规律变化。基于OCSAM模型的DEM质量评价时,坡度差异反映DEM数据的高程数据质量,坡向反向可以评判DEM数据高程序列错误。OCSAM模型不仅解决了高程中误差检验问题,而且对高程序列做出评判,保证DEM数据的逻辑一致性与完整性。
王桂芝,商瑶玲,刘建军,吴晨琛[3](2012)在《新技术条件下数字地形图产品的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地形数据库的数字地形图生产有其特殊性和先进性,本文以国家1∶50 000更新版地形图制图数据的质量检测为例,首先介绍数据库驱动制图技术条件下生产的数字地形图产品的质量控制机制,然后较详细地介绍成果数据在入库阶段的质量检查,包括成果数据入库质量检查验收的工作流程、检查内容和技术方法等。
王桂晨[4](2006)在《基于RS的土地利用专题制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遥感资料编制专题地图已成为专题地图编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大比例尺遥感专题制图,具有信息丰富、现势性强、调查和成图周期短、成本低的优势,是当前地图更新、国土资源调查和规划首选的信息数据源,其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着,应用前景广阔。 本文以四川省某市为研究区,在ERDAS、ArcView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对QuickBird影像的数字处理和解译,对土地利用的遥感专题制图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 (1) 对研究区QuickBird影像进行了几何校正、正射校正及数据融合,并制作了研究区正射影像图。 (2) 在对研究区进行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解译和划分,并对解译精度给予了评价。 (3) 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 (4) 在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的基础上,制作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技术结合土地评价的相关算法,以绿地、公园影响度为面状制图要素、道路通达度为线状制图要素、文娱设施为点状制图要素,探讨了土地利用遥感专题制图的技术与方法,详细介绍了将点、线、面制图要素定量化为作用分值的计算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作用分值专题图。
陈天一,赵聪聪,文素洁,胡远东[5](2022)在《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城市生境单元制图是将原始生态环境数据和生物信息应用到城市自然保护和生态空间管理决策的有效途径。生境单元制图对于揭示城市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探寻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控的生态边界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系统介绍了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对比和评述了国内外典型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案例,总结了生境单元制图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展望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在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林华,覃礼钊,李庆,郭培涛,徐立群[6](2021)在《“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在知识传播中传递价值观念;在价值引领下传授专业知识,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探讨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办法,为实现机械制图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解决措施,为新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了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
宋桂梅[7](2021)在《《暖通CAD》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暖通CAD》是一门培养学生识图、绘图,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拓展课程。本文分析了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开展了多种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最新的BIM技术融入CAD课程教学,扩展学生思路并掌握多种软件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引入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高校CAD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郝慧敏[8](2021)在《《建筑设计初步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初步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从课程教学理念、学习目标、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的融入等几个角度,探讨《建筑设计初步一》的思政映射点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全程化、特色化、自然化的策略途径,以期为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刘园,蔡泽江,余强毅,吴文斌,周清波[9](2021)在《从作物轮作角度评价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文中指出为从作物轮作角度分析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针对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构建作物轮作系统遥感分类体系,基于空间分析、文献支持、野外实地调查、农户访谈与专家知识,建立不同作物轮作系统与耕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利用决策树制图方法,开展作物轮作系统遥感制图,并在不同空间尺度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差异与规律。结果表明,作物轮作系统与耕地质量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总体而言,水田轮作系统由于化肥投入较低、对土壤干扰较小、长时间被水面覆盖,不易引起土壤酸化等耕地质量问题,耕地质量等级较高;蔬菜、果园系统由于化肥投入较高,耕地质量一般较低,具体表现为土壤酸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研究区蔬菜轮作系统比例最高,其次为果园系统。研究区耕地质量总体一般,主要为三等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本研究初步探明作物轮作与耕地质量的关联关系,并将作物轮作遥感制图结果应用于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研究,由于耕地质量特征较难直接通过遥感反演获取,通过监测地表作物种植情况进而反演耕地质量具有理论可行性,未来有必要深入解析作物轮作、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要素与耕地质量的关联关系,构建大数据驱动的耕地质量时空差异评估技术体系,支撑跨尺度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
张春艳,范恒亮[10](2021)在《工业设计制图教学思想与方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体现工业设计制图教学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基于对国内普通高校工业设计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指出了适应工业设计发展的制图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工业设计制图的学科定位、思维和思想,总结出以夯实基础为核心、拓展提高相配合的教学方法,对板图推演、日常生活形态的模型化、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等教学设计和应用过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教学改革,该教学思想与方法对引导学生的成长更加有效,教学相长的效果更加明显。
二、制图质量评定标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图质量评定标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地表覆盖产品精度评定样本量估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实验数据 |
2.2.1 地表覆盖数据 |
2.2.2 DEM数据 |
2.3 数据预处理 |
2.3.1 地表覆盖数据预处理 |
2.3.2 流域单元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表覆盖数据产品精度评定理论基础 |
3.1 样本量估算 |
3.1.1 分层抽样符号定义 |
3.1.2 估计量的性质 |
3.1.3 样本量估算 |
3.2 样本分配、布设 |
3.3 精度评价方法 |
3.3.1 混淆矩阵 |
3.3.2 面积加权混淆矩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顾及地表空间异质性的样本量估算模型设计 |
4.1 模型参数确定 |
4.1.1 样本量参数 |
4.1.2 景观指数 |
4.2 回归分析 |
4.3 模型验证 |
4.3.1 交叉验证 |
4.3.2 参数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样本量估算模型实证及分析 |
5.1 顾及地表空间异质性样本量估算模型实例验证 |
5.1.1 样本量估算结果对比 |
5.1.2 精度评定结果 |
5.2 讨论与分析 |
5.2.1 样本分配方案分析 |
5.2.2 空间异质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正交曲线的坡度坡向模型构建与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坡度、坡向算法研究 |
1.2.2 坡度、坡向计算精度及其误差分布特征研究 |
1.2.3 “理论值”获取方法研究 |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方案及数据基础 |
2.1 研究内容与目标 |
2.1.1 研究思路 |
2.1.2 研究目标 |
2.1.3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区与数据基础 |
2.1.1 高斯曲面 |
2.1.2 实验样区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最大坡降线坡度坡向实测及其分析 |
3.1 坡度、坡向测量 |
3.1.1 实测依据及原理 |
3.1.2 坡度、坡向测量过程 |
3.1.3 坡度计算及精度分析 |
3.2 实测坡度分析 |
3.2.1 统计分析 |
3.2.2 实测坡度互差分析 |
3.2.3 微地形对实测坡度影响 |
3.3 实测坡度、坡向与基于DEM提取的坡度、坡向对比分析 |
3.3.1 DEM测量过程及质量控制 |
3.3.2 坡度、坡向分析 |
3.4 坡度、坡向实测方法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正交曲线坡度、坡向模型(OCSAM)构建与率定 |
4.1 OCSAM依据及基本原理 |
4.2 高斯曲面参数的确定及形态特征分析 |
4.3 OCSAM模型构建及验证 |
4.3.1 正交曲线函数的构建 |
4.3.2 基于高斯合成曲面模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正交曲线测量方案设计及OCSAM质量评价 |
5.1 正交曲线测量方案 |
5.1.1 野外实测方案及实施 |
5.2 数据质量分析及预处理 |
5.2.1 数据质量分析 |
5.2.2 正交曲线地形突变点检验及数据压缩方法 |
5.2.3 正交曲线预处理 |
5.3 OCSAM实测结果分析 |
5.3.1 不同正交曲线实测坡度、坡向对比分析 |
5.3.2 正交曲线坡度、坡向与最大坡降线实测坡度、坡向对比分析 |
5.3.3 正交曲线坡度、坡向与DEM差分算法坡度、坡向对比分析 |
5.3.4 正交曲线实测坡度、坡向影响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OCSAM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
6.1 DEM对坡度、坡向的影响分析 |
6.1.1 DEM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6.1.2 DEM格网尺寸对DEM数据质量的影响 |
6.1.3 DEM格网高程差异对坡度、坡向的影响 |
6.1.4 DEM格网方向对坡度、坡向的影响 |
6.2 基于等高线提取正交曲线坡度、坡向对DEM的质量评价 |
6.2.1 正交曲线的提取及处理 |
6.2.2 相同实测条件下的DEM数据质量评价 |
6.2.3 分辨率相同条件下的DEM数据质量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A 实测坡度单位° |
附表B 1m DEM差分算法坡度,单位° |
附表C 1m DEM差分算法坡向与实测坡向,单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技术条件下数字地形图产品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质量控制机制 |
1.1 基于已建成的合格的地形数据库 |
1.2 自动创建标准的地图模板 |
1.3 对基础地形数据的安全锁定 |
1.4 严格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 |
2 质量检查工作流程 |
3 质量检查主要内容 |
3.1 制图表达数据精度 |
3.2 地图图面表示效果 |
3.3 元数据和图例簿的正确性 |
3.4 成果文档资料的完整性 |
4 质量检查技术方法 |
4.1 软件自动检查方法 |
4.2 人-机交互检查方法 |
4.3 人工综合检查方法 |
5 结束语 |
(4)基于RS的土地利用专题制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土地利用遥感专题制图研究动态 |
1.2.1 国外土地利用遥感专题制图研究动态 |
1.2.2 国内土地利用遥感专题制图研究动态 |
1.3 土地利用遥感专题制图技术流程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区遥感图像预处理 |
2.1 研究区及资料概况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资料概况 |
2.2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
2.2.1 几何校正原理 |
2.2.2 研究区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
2.3 遥感影像正射校正 |
2.3.1 正射校正原理 |
2.3.2 试验区遥感影像正射校正 |
2.3.3 试验区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
2.4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
2.4.1 遥感图像数据融合 |
2.4.2 遥感信息和非遥感数据的融合 |
第3章 遥感图像信息提取及解译 |
3.1 土地利用遥感图像解译规范 |
3.2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
3.2.1 遥感影像的判读特征 |
3.2.2 研究区土地利用解译标志的建立 |
3.3 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与划分 |
3.3.1 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和原则 |
3.3.2 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与划分 |
3.3.3 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的后处理 |
3.4 解译精度评判 |
第4章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 |
4.1 土地利用分类 |
4.1.1 土地利用分类原则 |
4.1.2 土地利用编码及其实现 |
4.2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 |
4.2.1 资料准备 |
4.2.2 数据的采集 |
4.2.3 输入数据的检查 |
4.2.4 输入数据的编辑校正 |
第5章 遥感土地利用专题制图 |
5.1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
5.2 研究区土地分析评价图(土地利用相关要素作用分值图) |
5.2.1 制图要素评价、作用分值测算的原则 |
5.2.2 面状制图要素作用分值的计算(以绿地、公园影响度为例) |
5.2.3 线状制图要素作用分值的计算(以道路通达度为例) |
5.2.4 点状制图要素作用分值的计算(以文娱设施为例) |
5.3 基于ArcView的专题地图制作 |
5.3.1 ArcView的专题制图功能 |
5.3.2 研究区专题地图的制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定义和内涵 |
1.1 生境单元与城市生境单元 |
1.2 生境单元制图与城市生境单元制图 |
2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方法与应用 |
2.1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方法 |
2.2 城市生境单元分类方法 |
2.2.1 城市生境单元分类方案的制定 |
2.2.2 城市生境单元分类的因子选择 |
2.3 城市生境单元分区及其特征描述方法 |
2.4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基本步骤及其主要运用 |
3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研究进展 |
3.1 国外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发展 |
3.2 中国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发展 |
4 生境单元制图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
4.1 生境单元制图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优势 |
4.2 生境单元制图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 |
4.2.1 物种和生境的保护 |
4.2.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控的空间边界划定 |
4.2.3 城市生物多样性定向的景观规划与管理 |
4.3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难点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
5.2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
(6)“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
1. 课程思政责任意识不强 |
2. 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较少 |
3. 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陈旧 |
4. 考核方式缺乏价值引领 |
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改革措施 |
1. 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和育人本领 |
2.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 |
3.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导学机制 |
4.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
三、结语 |
(7)《暖通CAD》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暖通CAD》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 课时少、任务多 |
1.2 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
1.3 绘图不规范、识图能力弱 |
1.4 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
2《暖通CAD》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探索 |
2.1 优化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满足新培养方案需要 |
2.2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弥补课堂学时不足 |
2.3 将BIM技术融入CAD课程教学,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
2.4 采用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2.5 以制图标准为导向,提高绘图的规范性 |
3 结语 |
(8)《建筑设计初步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现状及教学难点分析 |
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 |
3 全程化课程思政与单元教学的有机融合 |
3.1 建筑知识概述与增强文化自信 |
3.2 建筑制图、识图与工匠精神 |
3.3 空间认知与团结及协作精神 |
4 课程思政改革课后评价 |
5 结语 |
(9)从作物轮作角度评价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 |
2 数据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作物轮作系统 |
2.2.2 作物轮作系统遥感制图 |
2.2.3 耕地质量空间差异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作物轮作系统遥感制图结果 |
3.2 耕地质量空间差异 |
4 讨论 |
4.1 作物轮作系统分类体系及遥感制图 |
4.2 基于作物轮作的耕地质量空间差异分析 |
5 结论 |
(10)工业设计制图教学思想与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工业设计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二、 适应工业设计发展的制图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构建 |
(一) 构建依据 |
1. 工业设计学位性质 |
2. 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
(二) 构建思路 |
1. 教学内容的分类分层 |
2. 硬件实物教学的方式 |
3. 基于“夯实基础、拓展提高”的教学方法 |
三、 工业设计制图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实践 |
(一) 夯实基础 |
1. 板图推演 |
2. 日常生活形态的模型化 |
3. 计算机三维参数化建模 |
4. 跟踪训练 |
(二) 拓展提高 |
1. 日常用品的构型设计与翻制 |
2. 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 |
(三) 教学效果 |
1. 学生期末考试和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 |
2. 学生对工业设计制图的认识 |
四、 实践运行的进一步思考 |
(一) 加强验证训练 |
(二) 协调处理好课程衔接 |
(三) 关于教学能力与技术的断想 |
五、 结论 |
四、制图质量评定标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表覆盖产品精度评定样本量估算方法研究[D]. 任慧群.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2]基于正交曲线的坡度坡向模型构建与质量评价[D]. 龙永清. 西北大学, 2019(06)
- [3]新技术条件下数字地形图产品的质量控制[J]. 王桂芝,商瑶玲,刘建军,吴晨琛. 地理信息世界, 2012(02)
- [4]基于RS的土地利用专题制图研究[D]. 王桂晨.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5]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J]. 陈天一,赵聪聪,文素洁,胡远东. 风景园林, 2022(01)
- [6]“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J]. 林华,覃礼钊,李庆,郭培涛,徐立群.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7]《暖通CAD》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J]. 宋桂梅. 中国设备工程, 2021(22)
- [8]《建筑设计初步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 郝慧敏. 房地产世界, 2021(22)
- [9]从作物轮作角度评价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J]. 刘园,蔡泽江,余强毅,吴文斌,周清波.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06)
- [10]工业设计制图教学思想与方法探讨[J]. 张春艳,范恒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