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肺化痰口服液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克琴,刘炜[1](2021)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是COPD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也是导致COPD急性加重和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降低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治疗COPD的关键一步。COPD属中医"肺胀"范畴,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气道黏液高分泌属于中医"痰饮"范畴。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与肺胀之病理因素"痰饮"相符合。因此,中医药治疗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应从"痰"论治。中医药治疗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具有良好的疗效,从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临床研究以及动物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吴红英[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整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部以中医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病案资料,以数据挖掘方法对病案中涉及的中药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肺炎提供临床参考。方法:(1)数据收集来源2018年10月-2020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病案资料,结合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最终确认纳入数据库的病案资料,对其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建立中药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2010软件对数据库中单味药使用的频数、药物性味、药物归经、药物类别进行统计分析。(2)通过SPSS Modeler 14.1软件所提供的Apriori算法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部运用中医治疗CAP高频核心药物(≥30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3)利用SPSS 23.0软件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部运用中医治疗CAP高频核心药物(≥30次)进行因子分析。(4)利用SPSS 23.0软件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部运用中医治疗CAP高频核心药物(≥30次)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80例病案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01例,女性患者179例,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计181例,性别-年龄构成比合计达64.63%。(2)纳入的病案资料中含280首中药方剂,含195味中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数排名前7位的分别是甘草、法半夏、茯苓、陈皮、白术、桔梗、人参。性味、归经使用频数排名前3位依次为温、微寒、微温;甘味、辛味、苦味;肺经、脾经、胃经最多。药物功效类别使用频数排名前4位的药物为补气药、化痰药、解表药、止咳平喘药。(3)根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最高的药团有2组,分别为“甘草→人参and陈皮”(100%),“甘草→人参and陈皮and法半夏”(100%)。(4)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初始值特征值>1的公因子14个,方差贡献率累计达67.452%。F1:乌梅、五味子。F2:白豆蔻、薏苡仁、砂仁。F3:款冬花、紫菀。F4:木蝴蝶、百部、杏仁。F5:黄芪、白术。F6:陈皮、茯苓、法半夏。F7:麻黄、射干。F8:白芍、桂枝。F9:荆芥。F10:黄芩。F11:人参。F12:川贝母。F13:甘草。F14:桔梗、枳壳。(5)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成9类:C1:乌梅、川芎、淫羊藿、枳壳、当归、浙贝母。C2:百部、木蝴蝶、防风、荆芥、杏仁。C3:麻黄、射干、厚朴。C4:砂仁、白豆蔻、党参。C5:款冬花、紫菀、麦冬。C6:白芍、桂枝。C7:人参、五味子。C8:黄芪、白术。C9:茯苓、法半夏。结论:(1)结合药物疗效、性味的数据分析结果,补气药、化痰药、解表药、止咳平喘药为我院治疗CAP的核心药物类别;其中又以甘草、法半夏、茯苓、陈皮、白术、桔梗、人参等为核心药物;以解表、化痰、清热、化湿、调气、补气、化瘀、滋阴为治疗原则。(2)通过关联规则、因子分析,可见“甘草→人参and陈皮”,“甘草→人参and陈皮and法半夏”;乌梅-五味子、白豆蔻-薏苡仁-砂仁、款冬花-紫菀、木蝴蝶-百部-杏仁、黄芪-白术、陈皮-茯苓-法半夏、麻黄-射干、白芍-桂枝、桔梗-枳壳为临床治疗CAP常用药组。(3)通过聚类分析,临床治疗CAP常用处方有:止嗽散、射干麻黄汤、二陈汤、三仁汤、桂枝汤、玉屏风散。
李家琳[3](2021)在《加味从龙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Ⅰ级)痰湿阻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组与治疗组,以加味从龙汤为观察对象,以咳嗽,咳痰,喘息,气促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总有效率,痰液性状评分,炎症指标,肺功能相关指标,慢阻肺自评测试问卷总积分,六分钟步行总距离为主要观察指标,肝肾功能为安全性指标,评价其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Ⅰ级)痰湿阻肺证临床疗效,为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于2019年01月—2021年01月收住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Ⅰ级),中医辨证为痰湿阻肺证型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化治疗(控制性氧疗、控制感染、雾化治疗、扩张气道、止咳化痰等),治疗组采用在对照组西医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房自制加味从龙汤浓煎剂治疗,每瓶为100ml,50ml为1剂,每次25ml,每日2次。总疗程为1个疗程,共10天。因在试验过程中,对照组因病情加重转入ICU治疗脱落1例,治疗组因拒服中药脱落1例,因此最终试验对照组及治疗组的人数各为39例。研究期间内两组患者禁止服用其他止咳化痰药物。观察治疗前、治疗10天后两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气促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总有效率,痰液性状评分,炎症指标,肺功能相关指标,慢阻肺自评测试问卷总评分,六分钟步行总距离的变化。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气促症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咳嗽、咳痰、喘息、气促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说明,治疗组在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总有效率两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说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痰液性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痰量、痰色及痰质性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痰量、痰色、痰质性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炎症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显着降低患者IL-8、TNF-α、CRP的数值,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说明,治疗组在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IL-8、TNF-α、CRP的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肺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减缓FEV1、FEV1/FVC%的的下降速度,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FEV1/FVC%组间比较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CAT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患者的CAT评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说明,治疗组在减低CAT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8.六分钟步行距离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可有效增加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改善患者的劳动耐力,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比较说明,治疗组在增加患者步行距离,改善患者劳动耐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本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中各项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患者亦无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加味从龙汤用于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Ⅰ级)痰湿阻肺证,可有效减少患者咳嗽频次,减少咯痰,缓解喘息气促;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痰液性状评分;减轻炎症反应;减缓肺功能的下降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谭丽媛[4](2020)在《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不同处方配比及不同提取方法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作用,验证处方配比并进行提取工艺的初探;采用响应曲面法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角度确定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佳提取工艺;优选银柴退热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并进行中试生产研究;制定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对中试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稳定性考察;研究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 1.考察银柴退热汤供试品1-6(供试品1~3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水煎煮法;供试品4~6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双提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2.采用HPLC法定量分析,以绿原酸和黄芩苷的转移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Design(BBD)模式,对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提取工艺参数煎煮时间(A)、煎煮次数(B)、加水量(C)进行优选分析。3.以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等参数为指标对传统湿法制粒的最佳制剂工艺进行筛选;以成型率为指标对喷雾制粒的辅料量、制粒温度、辅料配比进行了优选;结合中试生产试验结果,建立银柴退热颗粒的成型工艺,确定主要技术参数及辅料的种类和用量。4.从鉴别、指纹图谱、检查(制剂通则检查、砷盐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含量测定四个方面,对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鉴别包括性状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使用中国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对11批银柴退热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对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进行检查;重金属检查采用第二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1),砷盐检查采用古蔡氏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2);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有害元素Cu、Pb、Cd进行测定,其中Cu采用火焰法,Pb、Cd采用石墨炉法;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君药金银花、连翘、黄芩和柴胡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5.按照质量标准(草案),在市售包装条件下,对银柴退热颗粒的3批中试产品进行了 6个月稳定性试验和加速试验研究[加速试验条件为温度(40±2℃)、湿度(75±5%),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为温度(25±2℃)、湿度(60±10%)]。6.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热板法,比较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7.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收集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所含药味的相关活性成分;Swiss靶标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各成分靶点;通过治疗靶标数据库(TTD),Drugbank,疾病-基因网数据库(DisGeNET)获取急性上呼吸道相关靶标;韦恩图获得相关交集;使用STRING网站进行靶点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3.7.1进行结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寻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活性成分、对应靶标,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结果 1.供试品1-6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银柴退热汤流浸膏均有一定的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配比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2.建立了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优提取条件为:煎煮时间60min、煎煮2次、加12倍量水。3.传统干法制粒的最佳工艺为:浸膏粉与辅料用量为1:0.3,辅料为糖粉:糊精=2:1,矫味剂阿斯巴甜加入量为1%,喷入90%乙醇适量;喷雾制粒的最佳工艺: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20,进风口温度—出风口温度90~40,喷雾速率10 Hz,糖粉:糊精比例为1:1;喷雾制粒工序少,制粒全过程是密闭操作,粉尘少,有利于减少有效成分损失,更能符合GMP标准,且目前药厂大生产多采用喷雾制粒设备,故确定制粒方法为喷雾制粒。4.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微甜、微苦;薄层色谱鉴别中,最终确定了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共6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指纹图谱研究中,确定共有峰15个,指认出10个共有峰,分别为:峰1新绿原酸,峰2绿原酸,峰4咖啡酸,峰5隐绿原酸,峰9连翘酯苷A,峰10异绿原酸B,峰11异绿原酸A,峰12异绿原酸C,峰13黄芩苷,峰15汉黄芩苷;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银柴退热颗粒三批中试产品砷盐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2 ppm,重金属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10 ppm,有害元素检查中各元素平均含量为:Cu 1.83mg/kg、Pb 0.32mg/kg、Cd0.22mg/k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多指标-HPLC含量测定方法,最终确定银柴退热颗粒每袋含金银花、牛蒡子以绿原酸(C16H1809)计,不得少于6.3 mg;含连翘以连翘酯苷A(C29H360 15)计,不得少于11.8 mg;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40.0 m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5.银柴退热颗粒的外观性状、鉴别、溶化性、水分含量、粒度、含量测定等均符合质量标准(草案)规定。6.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药理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7.贾氏银柴退热汤所含中药活性成分共322个,对应不同的靶标1088个,收集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靶点623个,贾氏银柴退热汤主要作用于TNF、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MAPK、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主要涉及炎症与免疫调控。结论 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可操作性强,适合于批量生产。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并进行稳定性考察,说明银柴退热颗粒质量及工艺稳定、可靠。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各作用通路间相互关联,起到消除炎症、抑制活化的细胞因子、缓和过激的免疫反应的作用,与传统中药复方所具有的整体调节性特征相契合,体现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后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华华[5](2020)在《补气益肺方对COPD模型大鼠气道重塑及TGF-β/Smads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研究以补气益肺组方的“六味补气方”对COPD气道重塑和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试图揭示补气益肺方治疗COPD模型大鼠可能的作用靶点、环节和途径,为临床进一步优化治疗COPD获取证据。2.方法:选取雄性SPF级SD大鼠10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于实验第1天和第14天采用气管内滴入脂多糖(LPS)加烟熏双因素联合建立COPD实验动物模型,造模周期12周。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模型组、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六味补气方中剂量组、六味补气方低剂量组、桂龙咳喘宁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剂量为10ml/kg·d,六味补气方各剂量组灌服六味补气方混悬液,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06g/kg·d、0.53g/kg·d、0.265g/kg·d(相当于成人临床常规用量的20倍、10倍、5倍),桂龙咳喘宁组灌服桂龙咳喘宁片混悬液,剂量为0.82mg/kg·d(相当于成人临床常规用量的10倍),各组均于造模第9周的第1天开始药物干预,每日2次,疗程为12周。每天观察大鼠生物学特性变化;药物干预结束后测定肺功能;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BALF中TNF-α、IL-1β、IL-8、TGF-β1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MMP-9和TIMP-1表达;Western Blot测定肺组织TGF-β1、p-Smad2/3、Muc5ac、Col-I、a-SMA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TGF-β1、Smad2/3、Muc5ac、Col-I、a-SMA m RNA水平。3.结果3.1生物学特性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呼吸均匀平稳,无咳嗽咳喘,口鼻干净,无分泌物,毛发有光泽,活动度正常,反应灵敏,体重平稳增长,进食进水量正常,二便正常,舌红润。模型组大鼠呼吸急促,甚者张口呼吸明显,时有咳嗽咳喘,口鼻有分泌物,皮毛无光泽,部分有脱毛现象,活动迟缓,倦怠蜷缩,反应迟钝,汗出,体重增长较其它组慢,进食进水量减少,大便稀溏,舌紫暗,有瘀点瘀斑。六味补气方各剂量组和桂龙咳喘宁组大鼠一般特征和呼吸系统症状较正常对照组差,较模型组好,体重自第9周给药后增长趋势较模型组加快。六味补气方各剂量组和桂龙咳喘宁组各组之间大鼠一般特征和呼吸系统症状无明显差异。3.2肺功能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VC、FEV0.3、FEV0.3/FVC(%)和PEF值均下降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和桂龙咳喘宁组FVC、FEV0.3、FEV0.3/FVC(%)和PEF值均显着升高(P<0.01);六味补气方中、低剂量组FVC、FEV0.3/FVC(%)和PEF值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FEV0.3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桂龙咳喘宁组相比,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FVC、FEV0.3值升高明显(P<0.01或P<0.05),FEV0.3/FVC(%)和PEF值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味补气方中剂量组FVC、FEV0.3、FEV0.3/FVC(%)和PEF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味补气方低剂量组FEV0.3值降低明显(P<0.05),FVC、FEV0.3/FVC(%)和PEF值也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各级支气管黏膜纤毛柱状上皮完整,呼吸道及肺泡上皮结构完整,纤毛排列整齐,平滑肌完整,无纤维组织增生,肺泡组织形态结构完整。模型组大鼠各级支气管黏膜纤毛柱状上皮不完整,纤毛上皮部分剥脱、杯状细胞增多、黏液腺体增生肥大;支气管壁各层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支气管管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增厚明显,细支气管腔内可见黏液栓;肺泡腔不规则扩大,部分肺泡破裂融合成肺大泡。六味补气方各剂量组和桂龙咳喘宁组上述病理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3.4肺组织MMP-9和TIMP-1表达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肺组织MMP-9和TIMP-1阳性细胞数量少,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模型组大鼠MMP-9和TIMP-1阳性细胞数量较多,呈强阳性表达;六味补气方各剂量组和桂龙咳喘宁组大鼠肺组织MMP-9和TIMP-1阳性细胞数量减少,表达减弱,其中,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呈弱阳性表达。六味补气方中剂量组和桂龙咳喘宁组呈中度或弱阳性表达,六味补气方低剂量组大鼠MMP-9和TIMP-1呈中度表达。3.5血清、BALF中TNF-α、IL-1β、IL-8、TGF-β1水平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BALF中TNF-α、IL-1β、IL-8、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和桂龙咳喘宁组血清、BALF中TNF-α、IL-1β、IL-8、TGF-β1水平下降显着(P<0.01或者P<0.05),其中,以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与桂龙咳喘宁组相比,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血清、BALF中TNF-α、IL-1β、IL-8、TGF-β1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味补气方中、低剂量组血清中TNF-α、IL-1β、IL-8、TGF-β1水平均有所升高,其中六味补气方低剂量组血清、BALF中TNF-α、IL-1β、IL-8水平升高明显(P<0.01或P<0.05)。3.6肺组织TGF-β1、Smad2/3、Muc5ac、Col-I、a-SMA蛋白表达和m RNA水平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Smad2/3、Muc5ac、Col-I、a-SMA蛋白表达量和m RNA水平升高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和桂龙咳喘宁组TGF-β1、Smad2/3、Muc5ac、Col-I、a-SMA蛋白表达量和m 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5),以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与桂龙咳喘宁组相比,六味补气方高剂量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味补气方中、低剂量组升高,六味补气方低剂量组升高显着(P<0.01)。4.结论4.1六味补气方可减轻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增加肺通气功能。4.2六味补气方可通过降低模型动物肺组织MMP-9与TIMP-1相对表达量,从而起到缓解气道重塑的作用。4.3六味补气方通过抑制相关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改善气道重塑。4.4通过调控TGF-β/Smads细胞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和基因水平,可能是六味补气方干预COPD气道重塑的靶点之一。
袁珍珍,战伟,孔祥攀,刘静[6](2019)在《解肌宁嗽口服液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提升解肌宁嗽口服液质量标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解肌宁嗽口服液中葛根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柠檬酸溶液(25∶75,V/V),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葛根素的进样量在0.036 8~0.368 4μg范围内与相应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2.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RSD为0.8%(n=6)。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解肌宁嗽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于海洋[7](2019)在《泻白温胆汤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泻白温胆汤对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患儿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等影响。评价泻白温胆汤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急性支气管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给予泻白温胆汤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治疗。两组均治疗7d。观察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纳入的64例患儿中,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1.经卡方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均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7d后,试验组中药汤剂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中成药治疗是的总有效率为76.67%,说明泻白温胆汤在治疗本病的疗效上明显优于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且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3.比较各组内治疗前后主、次症积分及总积分的变化情况,两组数据治疗前后均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泻白温胆汤和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在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主、次症上均有改善作用;4.在比较两组间咳嗽、咳痰及肺部啰音改善情况,有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泻白温胆汤在缓解咳嗽、咳痰症状及肺部啰音体征方面优于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的治疗(P<0.05)。结论:1.泻白温胆汤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疗效显着,明显优于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2.泻白温胆汤在改善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方面优于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3.泻白温胆汤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陈庆庆[8](2019)在《宣肺化痰、运脾和中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迁延期风痰留恋、脾虚失运型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咳嗽、咯痰、食欲及大便情况,以及低热、恶风、多汗、面色不华等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宣肺化痰、运脾和中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迁延期风痰留恋、脾虚失运型咳嗽患儿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临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口服方(桑白皮、杏仁、苏子、连翘、陈皮、茯苓、炒枳壳、炒白术、炒麦芽、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对照组予蒲地蓝口服液、杏枯合剂口服、加减楂曲合剂、疳积合剂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主症、次症及体征积分的改善情况,评价两组方案疗效及总体疗效。研究结果:脱落病例除外,最后完成了58例观察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29例,统计结果如下: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86.20%。两组均有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主症改善方面:两组均能改善咳嗽、咯痰及食欲不振(均P<0.05),在改善咳嗽及咯痰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未能改善大便不调的症状(均P>0.05),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次症改善方面:两组均能改善低热、恶风及面色症状(均P<0.05),在缓解低热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均P<0.05),在改善恶风、面色方面两组疗效相当(均P>0.05)。两组均未能缓解多汗症状,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体征改善方面:两组均能改善咽部体征(均P<0.05),同时两组疗效相当(均P>).05)。治疗组能改善肺部体征(均P<0.05)。结论.:宣肺化痰、运脾和中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迁延期风痰留恋、脾虚失运型咳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运用安全有效。
马士荣[9](2017)在《善散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作用分析——附100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善散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方法:100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依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止咳化痰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善散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时间比较、总体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药物安全性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止咳时间、退热时间、胸片炎症吸收时间及肺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显着短(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00%,优于对照组的78.00%(P<0.05);治疗后两组WBC、CRP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治疗后研究组WBC、CRP均较对照组降低显着(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善散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疗效显着,有效缩短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显着降低WBC、CRP表达水平,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药物方案。
程雪[10](2017)在《桑杏口服液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感咳嗽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由外邪侵肺,肺卫失宣,肺气上逆所致,其发病率较高,若不及时治疗,其引起的并发症如哮喘、咽炎等较难治愈。桑杏口服液是一种医院制剂,由桑叶、苦杏仁、牛蒡子、前胡、薄荷、桔梗、陈皮、甘草八味药组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化痰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用于有痰且色黄质粘,咽喉肿痛,口渴,头痛等病症。本课题根据国家CF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六类新药申报要求,进行桑杏口服液药学研究。1.制剂原料研究:按照2015《中国药典》一部的规定,对制剂原料桑叶、苦杏仁、牛蒡子、前胡、薄荷、桔梗、陈皮、甘草的来源及品质进行鉴定,检测结果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2.制剂工艺研究:依据处方中薄荷、陈皮活性成分的分析,将挥发油体积作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对薄荷、陈皮饮片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的水(相对于陈皮、薄荷饮片总量),先浸泡0.5小时,然后水蒸气蒸馏提取6小时。并进行验证试验。将以挥发油的包结率等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对挥发油包和工艺进行研究,最佳挥发油包和工艺为挥发油:HP-β-CD为1:12,加3倍量HP-β-CD的水,研磨85分钟。并进行验证实验。以牛蒡苷、白花前胡甲素的含量及醇提浸出物的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16(45)正交试验对牛蒡子、前胡醇提工艺进行研究,最佳醇提工艺为加牛蒡子、前胡总量的15倍7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5小时,并进行醇提最佳工艺验证实验。根据处方中桑叶、苦杏仁、甘草、桔梗成分的分析,以绿原酸、苦杏仁苷以及水提浸出物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上述四味饮片与醇提的药渣及挥发油提取的药渣进行水提工艺研究,最佳水提工艺:加饮片20倍量的水,浸泡0.5小时,分两次煎煮,每次2小时。并进行验证实验。纯化工艺通过酒精沉淀法研究绿原酸、苦杏仁苷及其提取物的产量,确定最佳工艺为将水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6~1.12(60℃),加乙醇至含醇量高达60%,静置48小时,离心取上清液。以牛蒡苷、苦杏仁苷为指标,考察浓缩工艺,确定浓缩最佳工艺为:乙醇醇沉后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合并,经0.09 Mpa、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1~1.13(55℃)。制剂成型工艺考察:澄清度工艺考察、口服液的PH值考察、矫味剂与防腐剂的考察;通过预实验,以苦杏仁苷、牛蒡苷为考察指标,考察离心工艺。确定成型工艺最佳条件为:转速为4800 r/min,离心30分钟;调节pH值5.5~6.0,加入10%的蔗糖作为矫味剂,加入0.05%的尼泊金乙酯作为防腐剂。3.质量标准研究:对牛蒡子、前胡、桔梗、陈皮、甘草进行薄层鉴别,结果表明,TLC斑点清晰,分离良好,从而建立了该制剂中上述中药的定性鉴别方法。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181合剂下规定对中试样品进行pH值、相对密度,装量差异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符合要求。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的苦杏仁苷、牛蒡苷含量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苦杏仁苷浓度在25.26~151.6 μg/ml,牛蒡苷浓度在22.98~137.9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苦杏仁苷平均回收率为99.96%,RSD为2.81%,牛蒡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9.83%,RSD为2.82%。从而建立成品中苦杏仁苷、牛蒡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制定桑杏口服液的质量标准。4.稳定性研究:三批口服液的性状、鉴定、检查、苦杏仁苷、牛蒡苷含量等进行常温留样3个月和加速稳定性3个月的试验考察,结果在考察期内制剂质量稳定。稳定性研究部分仍继续进行,以确定其实际的有效期限。研究结果表明,本制剂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可控,成品质量稳定。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饮片有效成分的性质与现代药理作用、临床用药要求以及大生产实际,并灵活运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完成了桑杏口服液的药学研究,为中医药预防治疗外感风热型咳嗽增加了新的治疗药物。
二、温肺化痰口服液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肺化痰口服液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中医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临床研究 |
2.1 清热化痰法 |
2.2 温肺化痰法 |
2.3 燥湿化痰法 |
2.4 健脾化痰法 |
2.5 其他疗法 |
3 中药治疗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实验研究 |
4 结语 |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 |
1.1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病名的认识 |
1.2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内、外治法 |
1.3.1 辨证口服给药 |
1.3.2 注射给药 |
1.3.3 贴敷疗法 |
1.3.4 雾化吸入法 |
1.3.5 中药灌肠法 |
1.3.6 其他外治法 |
2 西医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 |
2.1 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
2.2 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体 |
2.3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常用的生物标志物 |
2.4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研究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研究作用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处方数据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数据清洗及预处理 |
2.5.1 病案及处方资料整理 |
2.5.2 数据名称规范化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2.6.1 频数分析 |
2.6.2 关联规则分析 |
2.6.3 主成分因子分析 |
2.6.4 聚类分析 |
2.7 临床资料分析 |
2.7.1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性别构成 |
2.7.2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单味药物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3.2 药物功效类别统计分析结果 |
3.3 药物性能统计分析 |
3.3.1 中药四性统计结果 |
3.3.2 中药五味统计结果 |
3.3.3 中药归经统计结果 |
3.4 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3.5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结果 |
3.6 高频药物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临床资料分析 |
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
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分析 |
4 药物功效统计结果分析 |
5 药物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
6 药物因子分析结果分析 |
7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
8 我院呼吸内科辨治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思路总结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加味从龙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Ⅰ级)痰湿阻肺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AECOPD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原则 |
1.4 证治分类 |
1.5 祖国医学对痰湿认识的探讨 |
2. 西医对AECOPD的认识 |
2.1 AECOPD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AECOPD的危险因素 |
2.3 AECOPD发病机制的探讨 |
2.4 AE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有关探讨 |
2.5 AECOPD的西医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给药方案 |
2.3 治疗疗程 |
2.4 疗效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痰湿阻肺证是AECOPD最主要的证型之一 |
2. AECOPD痰湿阻肺与气道黏液高反应相关可能性的初步探讨 |
3. 加味从龙汤的立方、组方依据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1 加味从龙汤的立方依据 |
3.2 加味从龙汤的组方依据 |
3.3 加味从龙汤单味药药理研究探讨 |
4. 实验室指标分析 |
5. 本次研究结果疗效分析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配比的验证及提取工艺初探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对象 |
2. 实验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抗菌实验 |
2.3 解热实验 |
2.4 抗炎实验 |
2.5 镇痛实验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抗菌实验 |
3.2 解热实验 |
3.3 抗炎实验 |
3.4 镇痛实验 |
4. 小结 |
第二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2.2 单因素考察 |
2.3 Box-Behnken响应面法 |
2.4 验证实验 |
3. 小结 |
第三章 银柴退热颗粒成型工艺研究及中试生产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传统湿法制粒 |
2.2 喷雾制粒 |
2.3 银柴退热颗粒的中试生产 |
3. 小结 |
第四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鉴别 |
2.2 指纹图谱 |
2.3 检查 |
2.4 含量测定 |
3. 小结 |
第五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稳定性考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长期稳定性试验 |
2.2 加速稳定性试验 |
3. 小结 |
第六章 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的药效学等效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对象 |
2. 实验方法 |
2.1 抗菌实验 |
2.2 解热实验 |
2.3 抗炎实验 |
2.4 镇痛实验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抗菌实验 |
3.2 解热实验 |
3.3 抗炎实验 |
3.4 镇痛作用 |
4.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贾氏银柴退热汤中药信息的收集和筛选 |
1.2 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的预测 |
1.3 疾病靶标的收集 |
1.4 有效成分与疾病靶标的Venny分析 |
1.5 潜在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
1.6 关键靶标的通路分析 |
2. 结果 |
2.1 复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标 |
2.2 复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
2.3 筛选关键靶标 |
2.4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B)银柴退热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补气益肺方对COPD模型大鼠气道重塑及TGF-β/Smads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COPD病因病机 |
1.1 中医对CO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COPD的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 |
2 COPD与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2.1 COPD与 NF-κB信号通路 |
2.2 COPD与 JAK/STAT信号通路 |
2.3 COPD与 TGF-β/Smads信号通路 |
3 中医药治疗COPD研究进展 |
3.1 中医治则治法 |
3.2 中医对COPD的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药品 |
1.5 药物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造模 |
2.3 药物干预 |
2.4 取材与标本处理 |
2.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模型制作 |
3.2 生物学特性变化 |
3.3 肺功能变化 |
3.4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
3.5 肺组织MMP-9和TIMP-1 表达 |
3.6 血清、BALF中 TNF-α、IL-1β、IL-8、TGF-β1 水平 |
3.7 肺组织TGF-β1、p-Smad2/3、Muc5ac、Col-I、a-SMA蛋白表达 |
3.8 组织中TGF-β1、Smad2/3、Muc5ac、Col-I、a-SMA mRNA水平 |
4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TGF-β/Smads信号通路与COPD气道重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解肌宁嗽口服液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12]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2.3 阴性对照溶液 |
2.3 专属性试验[5,13]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2.5 精密度试验 |
2.6 稳定性试验 |
2.7 重现性试验 |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9 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方法建立的必要性 |
3.2 流动相的选择 |
3.3 溶剂的选择 |
4 结论 |
(7)泻白温胆汤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现代中医对小儿支气管炎的研究 |
2 西医对急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2.1 流行病学 |
2.2 急性支气管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西医治疗原则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疗效观察和评估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综合疗效分析(见表5) |
3.3 中医症状疗效分析(见表6-9) |
3.4 主症咳嗽、咳痰及肺部啰音疗效分析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本病的关系 |
2.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
2.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
3 方药分析 |
4 疗效分析 |
4.1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
4.2 中医主症积分 |
4.3 中医次症积分 |
4.4 单项主症体征积分 |
4.5 安全性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历 |
(8)宣肺化痰、运脾和中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迁延期风痰留恋、脾虚失运型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及防治研究现状 |
1.1 流行病学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1 感染因素 |
1.2.2 免疫功能异常 |
1.2.3 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 |
1.2.4 药物滥用 |
1.2.5 呼吸道结构异常 |
1.2.6 其他因素 |
1.3 治疗方面 |
1.3.1 免疫增强剂 |
1.3.2 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 |
1.3.3 其他药物治疗 |
2 中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认识与防治研究现状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1 正虚 |
2.2.2 营卫失和 |
2.2.3 少阳失利 |
2.2.4 瘀血 |
2.2.5 胃肠积热 |
2.2.6 肝旺 |
2.3 复感儿的中医体质研究 |
2.4 对本病治疗的研究 |
2.4.1 专法专方治疗 |
2.4.2 分期论治 |
2.4.3 膏方调治 |
2.4.4 外治法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研究 |
2.5.1 玉屏风联合西药治疗 |
2.5.2 中医外治法联合西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选择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病例选择标准 |
2.2 临床试验方案 |
2.2.1 治疗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2.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2.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1.1 性别 |
3.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基线情况比较 |
3.2.1 两组治疗前主症积分比较 |
3.2.2 两组治疗前次症积分比较 |
3.2.3 两组治疗前体征积分比较 |
3.3 疗效分析 |
3.3.1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3.3.2 对照组组内比较 |
3.3.3 治疗后两组比较 |
3.3.4 两组综合疗效评价 |
3.4 病例脱失情况 |
3.5 安全性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中医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优势 |
1.2 宣肺化痰、运脾和中法的理论依据 |
1.3 组方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主症、次症及体征各项积分比较及评价分析 |
2.1.1 主症 |
2.1.2 次症 |
2.1.3 体征 |
2.2 综合疗效评价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善散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作用分析——附10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时间比较: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比较: |
2.4 两组药物安全性比较: |
3 讨论 |
(10)桑杏口服液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咳嗽的研究进展 |
2. 桑杏合剂组方特点、立题依据 |
3. 组方药物研究特点 |
第二部分 药学实验研究 |
1. 桑杏口服液饮片来源及鉴定 |
2. 桑杏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
2.1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2.2 挥发油包合工艺研究 |
2.3 醇提工艺研究 |
2.4 水提工艺研究 |
2.5 精制纯化工艺研究 |
2.6 浓缩工艺研究 |
2.7 成型工艺研究 |
2.8 中试工艺研究 |
2.9 工艺流程图 |
3. 桑杏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
3.1 名称 |
3.2 处方 |
3.3 制法 |
3.4 性状 |
3.5 鉴别 |
3.5.1 牛蒡子薄层色谱鉴别 |
3.5.2 前胡薄层色谱鉴别 |
3.5.3 桔梗薄层色谱鉴别 |
3.5.4 陈皮薄层色谱鉴别 |
3.5.5 甘草薄层色谱鉴别 |
3.5.6 桑叶薄层色谱鉴别 |
3.5.7 苦杏仁薄层色谱鉴别 |
3.5.8 薄荷薄层色谱鉴别 |
3.6 检查 |
3.6.1 相对密度 |
3.6.2 pH值检查 |
3.6.3 装量检查 |
3.6.4 微生物限度 |
3.7 含量测定 |
3.7.1 仪器与试药 |
3.7.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7.3 专属性试验 |
3.7.4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3.7.5 精密度试验 |
3.7.6 供试品溶液提取制备条件的考察 |
3.7.7 稳定性试验 |
3.7.8 重复性试验 |
3.7.9 准确度试验 |
3.7.10 检测方法的确立 |
3.7.11 三批中试样品中苦杏仁苷、牛蒡苷含量测定结果 |
3.8 桑杏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 |
4. 桑杏口服液初步稳定性研究 |
4.1 常温留样试验 |
4.2 加速试验 |
第三部分 总结、讨论与创新点 |
1. 总结 |
2. 讨论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温肺化痰口服液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研究进展[J]. 周克琴,刘炜.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9)
-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规律研究[D]. 吴红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加味从龙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Ⅰ级)痰湿阻肺证的疗效观察[D]. 李家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D]. 谭丽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补气益肺方对COPD模型大鼠气道重塑及TGF-β/Smads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D]. 华华.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解肌宁嗽口服液质量标准提升研究[J]. 袁珍珍,战伟,孔祥攀,刘静. 药学研究, 2019(09)
- [7]泻白温胆汤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D]. 于海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宣肺化痰、运脾和中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迁延期风痰留恋、脾虚失运型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庆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善散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作用分析——附100例临床观察[J]. 马士荣. 内蒙古中医药, 2017(12)
- [10]桑杏口服液药学研究[D]. 程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