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幽灵”测试状态

B-2“幽灵”测试状态

一、B-2“幽灵”试验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谢翌[1](2006)在《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和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关键,无论哪一层面的变革,最终都要经由学校和教师来实施。因而,了解学校文化变革和教师改变中的动力因素非常重要。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信念是学校文化中的深层指令,它像“幽灵”一样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实践,同时,又被学校文化所影响,因此,理解、控制和重建这一“幽灵”成了学校优质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国内外研究成果显示,以往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了教师的教学信念,而对于学校教育实践中其他对象的信念有所忽视。由于教师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课堂,他们的信念游走于学校的所有活动当中,并影响着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所以超越教师教学信念的研究,关注教师对于教育整体各个方面的信念,也就成为了教师信念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信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关于学校愿景的信念;关于学校教育活动(如课程、教学、德育、科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信念;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关于学生的信念;关于社会和家庭角色的信念;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信念,等等。为了了解新课程实施、学校变革和教师改变的成功条件和困难,本研究从教师教育信念入手,选取了一所普通中学N为个案,采用访谈、听课、学生自由作文、文件分析、问卷调查、临床情境诊断等质化的研究方法搜集资料,从多位教师重复较多的语言和实践中找出N中所运作的主要信念。通过比较这些信念,建构了N中教师信念的主要结构。然后将这些信念与新课程以及目前教育变革中的一些主要理念进行比较,藉此了解中学教师在实施学校变革和自我改变时需要转变和坚持哪些信念,会遭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信念的一般结构。研究发现,“考试成功至上”的信念是N中的“幽灵”,决定了其消极的学校文化。N中运行着两种对立的文化:停滞文化与进步文化,学校的矛盾表现为两种文化的冲突。这种文化冲突的根源还在于教师信念之间的冲突,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关于“管治为先,教学跟上”与“科研兴校,自主发展”的愿景之争;二是“分数和控制”与“自主发展”成了学校中不同教师群体所关注的重要目标;三是教师关于自我形象的定位:“权威-控制”与“亦师亦友”的角色信念的对立;四是关于学生的差异的信念:“差异即问题”与“差异即个性”和“科学对待差异”。因而学校所运作的信念体系总体上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存在着两种相冲突的信念体系,从而导致了冲突的学校愿景和学校文化;二是学校教育的真实目标被窄化为分数与纪律,从而忽视了具体个体及他们的具体需要。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学校要把“理解并控制学校教育中的幽灵”作为学校文化重建和教师教育的基点。在新课程实施和学校文化变革中,需要帮助教师反思他们固有的经验与教育信念,同时,调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教师的教育信念。学校同时应从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学校的改进和教师专业方面的发展,形成自主的教师专业文化。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从元情感和教师文化入手,重建教师信念;需要重建教师关于“科研、德育与教学”三者整合的学校愿景;重建关爱每一个具体个体的学校课程愿景;重建教师角色的信念,让每一个教师成为学校的领袖,建设领导者共同体;超越“学科教研”,走向“学校科研”;建构“田野—书斋”理论,形成大中小学协作共同体。总之,学校文化与教师信念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改变的条件。

余辉[2](1995)在《B-2“幽灵”试验近况》文中提出 由美国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研制的B-2“幽灵”隐形轰炸机一直是美国最有争议的发展计划之一。近来,美国国防部长再次表态要终止这项耗资巨大的计划,而美国空军则正在竭尽全力保住这个计划,希望争取到能实施每年2架的生产计划。

许剑峰[3](2016)在《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太阳花运动为个案,探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中所扮演角色,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藉此梳理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机理,思考信息时代媒体和社会历史宏观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本文采取“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以此为切入点,对研究问题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路径作出分析,并最终回到研究问题进一步讨论。本文使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层面综合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在分析时主要使用框架分析的方法进行“全样本”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论述。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中天新闻、TVBS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新闻e论坛和运动主办组织黑岛青脸书专页为新媒体的代表,分析它们对太阳花运动的内容呈现和报道框架,提炼“媒介镜像”层面的新旧媒体特点;之后从内容层面、行动层面对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做出分析,讨论这种互动与内容生产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新旧媒体内容呈现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提出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新旧媒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内在机理;最后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分析视角切入,分析太阳花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与文献的不断对话,梳理出导致运动发生和发展过程特殊呈现的宏观影响因素。本文最终得出了五点结论:第一,新旧媒体在对太阳花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报道框架和立场,社会运动“媒介镜像”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具有混合性与复杂性;第二,新旧媒体对社会运动的报道中,有着不同的内容生产逻辑;同时呈现出不对等的互动影响模式,新媒体处在弱势地位;第三,传统媒体深度作用于运动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建立“聚焦”、“造神”、“监督”、“促进权力集中”等方式影响运动结果;在此过程中,新媒体更多是作为运动现场的“组织”和“构建小众认同”的角色而存在;第四,社会运动重视传统媒体远超新媒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在各方面有意利用和迎合传统媒体的需求和逻辑;第五,宏观社会政治文化及其产生的历史因素,对社会运动有着巨大的催生作用,并影响和形塑了运动过程中的诸多呈现。在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社会运动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根本性的无解矛盾,导致二者间难以改变的相互依赖和不对等图景;同时,新媒体作为“参与式实践”在构建认同、凝聚小众文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角色;最后本文以社会运动为切口提出和讨论了信息时代下存在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本身的悖论;呼唤一种对新媒体技术更加中立的“辩证技术观”的回归。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问题的由来、研究意义,并结合文献提出了“社会运动”的定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仔细梳理了现有社会运动理论流派和发展,以及我国新媒体和社会运动研究概况,确立本研究的位置和理论储备;第三章是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对相关概念的廓清;第四章开始进入主体部分,对中天新闻、TVBS新闻、新闻e论坛和黑岛青脸书内容做了全样本分析,呈现出它们各自不同的报道框架和“运动镜像”;第五章是从中观层面对新旧媒体和运动之间互动的讨论,并结合运动发展过程特点分析出新旧媒体不同内容生产逻辑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与角色;第六章从变迁、结构、话语三个角度分析了运动发展的宏观背景因素,讨论其在运动产生和呈现面上的巨大影响;第七章是结语,一方面对上述经验分析做简单回顾,另一方面对社会运动与媒体,以及新旧媒体在当今时代下的特点做出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几点不足和未来研究可能。

杨裕华[4](2009)在《“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模型小鼠及其以药反证脑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模型小鼠及其补肾中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治疗后脑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以药反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同时还比较二方剂作用的基因变化。方法:对照组、造模组、金匮肾气丸组和右归丸组,各组雄性小鼠随机为10只、15只、10只和10只。四组均予正常喂养,对照组和造模组每天灌胃蒸馏水0.5mL/只,二治疗组每天分别灌胃金匮肾气丸混悬液0.5mL/只和右归丸混悬液0.5mL/只,造模组和二治疗组均采用雄雌鼠比例1:6同笼喂养和雄鼠每日游泳至无力下沉共4周,以诱导产生“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证。用36K mouse genome array鼠脑芯片检测正常对照组和肾阳虚模型组鼠脑基因,并以二者荧光信号相对强度比值≥2和≤0.5筛选差异显着基因,并进一步查阅北京博奥生物分子注释系统,进行基因功能归类。为进一步验证芯片所检测的差异基因,还应用Real-Time PCR对部分差异显着基因进行检测验证。结果:造模组诱导成功“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鼠模型,同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分别绘制了造模组/对照组与二治疗组/造模组基因表达谱的散点图。造模组/对照组共筛选出18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50个,下调基因36个。金匮肾气丸组/造模组筛选出29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14个,下调基因185个。右归丸组/造模组筛选出15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4个,下调基因91个。二治疗组/造模组基因均上调的基因24个,分别占各组上调基因的21.05%和37.50%,其主要是与神经传递/信号转导、转录/翻译、激素、细胞周期和代谢相关的基因;二治疗组均下调的有35个基因,分别占各组下调基因的18.92%和38.46%,其主要是与转录/翻译、神经传递/信号转导、炎症/免疫、代谢以及影响多巴胺生成的限速酶有关基因。造模组/对照组上调基因而治疗组/造模组基因下调的有23个基因,其主要是与炎症/免疫、神经传递/信号转导等相关基因;造模组/对照组下调基因而治疗组/造模组基因上调的基因有6个,其主要是与细胞周期/细胞结构、神经传递/信号转导、转录等有关基因。结论:造模组上调基因主要涉及与炎症/免疫、氧化应激等有关基因,使得炎症/免疫和氧化反应增强,创伤、损伤反应和凝血机制增强,这些都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所致,还有多巴胺神经介质分泌减少引起多巴胺能神经紊乱。下调基因主要与激素(特别是黑色素浓集素和性激素)、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神经传递、代谢(特别是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和精子发育、受精等)相关基因。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可使肾阳虚小鼠模型显着下调的激素、黑色素浓集素显着上调并促进细胞增殖,从而在基因水平上探讨了金匮肾气丸和右归丸的药物作用机理及其差别。

刘和平[5](2005)在《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文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七章。 第一章,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概述。本文从历史发展视角对欧盟并购控制立法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对2004年欧盟并购控制立法改革的动因给予详尽阐述,对改革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对欧盟并购控制立法面临的挑战予以归纳,对欧盟并购控制立法体系的演变进行勾勒,揭示欧盟并购控制法从无到有、从疏漏到缜密、从注重监管效率到尊重并购当事人权益的发展历程。如果说前三节主要从宏观上进行分析,第四节则转入微观解构层次,对欧盟并购的含义、构成要件、类型、除外规定进行深入阐释,并采取横向比较方法对欧盟并购概念的不足逐一指出。最后,对欧盟并购控制的特征——“一站式”(one-stop shop)、集中式的并购控制制度进行描述,并概述并购控制两大核心内容:有关竞争性分析的实体控制法和保障实体评估实现的程序控制法。 第二章,欧盟并购控制管辖权制度。管辖权理论(Jurisdiction Theory)既涉及国际法(对外)也涉及国内法(对内)。对外层面主要涉及欧盟并购控制法的域外适用。为保护欧共体市场有效竞争,欧盟并购控制法超越欧盟地域界线得到广泛适用,形成无限的域外管辖权。欧盟委员会及法院以客观属地管辖原则为基础,大肆推行“单一经济实体论”(Single economic entity)、效果原则(effects doctrine)及“履行地”(the Place of impiementation)标准三大理论,对主要经营行为地位于欧盟之外的并购行使管辖权,并招致国际冲突。文章对欧盟并购控制法域外管辖所引起的问题、判例及对策进行——分析。对内层面主要涉及一个并购案件究竟是由欧盟委员会审查还是由成员国管辖,即欧盟与25个成员国之间的管辖权如何实现最优分配。这是一般国家并购控制法所不具有的内容,成为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的特色,将对国际并购控制立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三章,欧盟并购控制法核心——实体标准。实体标准是整个并购控制法体系的核心。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欧盟新并购控制法确立了“严重损害有效竞争”实体标准。该标准是在滥用支配性地位标准和市场支配性地位标准基础上

陈正伟[6](2006)在《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文中提出在法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诉讼压力,与以往长期关注司法或诉讼对于纠纷解决的作用不同的是,ADR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已由作为诉讼附带性部分或补充变成为纠纷解决课题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的宗旨是通过对国外后现代法学在ADR领域中取得理论成果阐释,结合国外和国际间ADR的历史和现实发展的经验成果,一方面,从理论上论述ADR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结合我国ADR目前的实际状况,对ADR重构和发展提出自己的主张。目前,对于ADR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大多从现代法治的的视角出发,对ADR的重要性、内部机制完善等进行论述。本论文主要创新在于:第一次从后现代法学视角对ADR的理论和实务进行了阐释,特别是借鉴规范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关系紧密群体生成原因,陌生人之间通过声誉、信用、家庭、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种族等非法律规制因素形成新的扩大的“关系紧密的群体”,而在这一群体中是可以形成无需法律的秩序的研究,指出当前对于处在三个时代转型期的中国,公民社会(特别是社会组织)是个人与国家之间联系的纽带,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组织的建立,社会组织从独立到中立的转变是ADR机制的保障,信用制度的建立是ADR重构的社会基础。进而揭示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徐禄[7](2020)在《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帕特里克·苏佩斯是美国着名的逻辑学家、心理学家,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涉猎多个领域,如物理学、逻辑学、测量理论、概率论、语言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计算机教育技术等,并对一般性科学哲学问题作出探讨。本文依据内在逻辑对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进行实证性考察和系统性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核心问题:科学理论观、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概率形而上学以及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对其研究的基础性路径做出探析,即形式化方法和经验性实践相结合。第一章为科学理论的逻辑重建——苏佩斯的科学理论观。基于对逻辑经验主义科学理论“语法观”的重新审视,苏佩斯将现代集合论运用于科学结构问题的探讨,提出了集合论公理化的研究进路,认为元理论分析的基本单元不是陈述而是模型,进而将科学理论视为模型的集合,通过对集合论谓词下定义的方法实现科学理论的公理化。这种通过严格定义各项函项和关系并用谓词表达出来的形式化方法,不仅为科学结构的表征和不变性研究提供正确的分析路径,同时还避免了其在形式计算上的语义学缺失,它使科学理论在一阶逻辑范围内得以明确阐述成为可能,真正反映出经验科学理论的复杂特性。第二章为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苏佩斯的测量哲学。基于对经典测量理论两种研究进路,即注重经验数值的可表征性以及研究测量尺度类型及其转换的批判,苏佩斯将数值解释和经验解释予以整合,提出了表征性测量理论,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认识与数学表达的内在联结。他采用集合论公理化方法而非语言学进路,将测量定义为一种关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测量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表征问题”和“不变性问题”以及测量尺度的分类展开了研究。苏佩斯关于测量理论的研究完成了关系系统与数值系统之间的结合,既涉及到经验定性系统在数值表征所满足的条件,又涵盖了尺度类型和表征尺度变换等关系系统的数学性质,实现了经典测量理论的理论整合,促进了测量理论的发展。第三章为概率形而上学——苏佩斯的概率思想。基于新传统形而上学”的决定论、确定性、完整性以及科学知识统一性等信条的质疑和批判,苏佩斯建立了“概率形而上学”来处理认识论问题,所形成的广泛的概念框架得到科学和经验证据的支持。他分别从概率与随机性、概率与因果关系以及概率与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了“世界本质是概率”的基本命题,并进一步对“统计决策理论”做出探讨。在指出贝叶斯理性理论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公理化问题、不精确测量问题以及概念框架扩展问题后,苏佩斯并进一步阐述了理性决策理论的经验性方法。第四章为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苏佩斯的心灵(脑)哲学思想。以三个扩展性问题:脑认知活动的计算与表征、“先验知识”的心理机制以及基于理论选择的“习惯”问题为例,基于自然方式对非经验性问题的神经心理学基础展开研究。对于脑认知活动,苏佩斯采用现代成像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对刺激在大脑中的表征以及语言成分的不变性问题做出了探讨。针对“先验知识”心理学基础薄弱的问题,苏佩斯将其转换为经验性陈述的真值计算,再由真值计算转为概率估算,以对先验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给予回答。在“习惯”理论研究上,苏佩斯基于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发展对其加以重解和新探,强调了习惯至于理性选择的基础性意义,即在习惯的限制下可最大化我们的理性选择。第五章为形式化方法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的方法论体系。基于一个全新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观的语境中,对苏佩斯提出和使用的概念及其方法论相关性进行评估。苏佩斯的形式方法统一科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科学哲学更接近科学学科的严格标准,同时避免了新实证主义观点的僵化。对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强调了实验理论在科学中的显着作用,认为哲学家必须全面学习实验程序,才可将基础理论和相应的原始实验数据联系起来以构建正确的理论体系。结语部分对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进行整体性的评价。苏佩斯始终以“经验”为中心、坚持实用主义、概率主义和反还原主义,这些不同要素完美地融入苏佩斯的科学哲学研究之中。作为一位真正的多元主义哲学家,苏佩斯为我们深入理解科学打开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也为科学哲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

王修强[8](2016)在《基于博弈论的无人水面艇编队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人水面艇,也被称作水面机器人,或者叫水面无人艇,是一种可进行无人作业的水面舰艇。近年来,由于无人水面艇在军事和民用方面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从而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为了执行任务的效率和成功,常常需要多艘无人艇联合执行,所以这就牵扯到多无人水面艇编队系统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本文对当前无人水面艇艇编队的研究现状作了整体的概述,详细阐述了无人艇水面艇编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无人水面艇编队控制方法和关键技术。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基于图论的跟随领航者编队控制方法基础上,结合线性二次型微分博弈理论,实现无人艇编队的任务规划、路径跟踪和队形切换。其次,基于船舶建模理论,本文建立了常用的两种坐标系,船体坐标系和北东坐标系。然后,再针对无人水面艇的特点,结合船舶运动建模理论,在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无人水面艇动力学模型,环境干扰力模型以及推进器模型的研究,最终建立了水面三自由度的无人水面艇数学模型。并通过直航和回转实验,验证了无人艇建模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再者,本文研究了博弈控制的原理,重点介绍了纳什均衡和微分博弈,以及博弈和控制算法之间的联系。近年来,博弈论在数学和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它在动态系统方面的优势,博弈论在控制科学也得到了很多研究和发展,比如微分博弈、演化博弈、扩展式博弈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微分博弈理论,找到了一种适合多无人水面艇编队的线性二次型开环纳什均衡方法,从而在理论上为编队控制律的求解奠定了基础。最后,本文研究了编队控制的具体算法。首先在图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无人水面艇的编队模型,给出了微分博弈的编队价值函数。然后,本文采用线性二次型微分博弈的方法,找到了一个实现多无人水面艇编队的开环纳什均衡,并给出了控制律的证明过程。接着,为了实现状态反馈控制而采用滚动时域的控制方法,对原来的开环纳什均衡进行了改进。并且为了实现队形切换的连续性,增加了和时间有关的时变邻接矩阵,从而实现了在特定时间点进行队形转变。最后通过仿真得到了验证。

吴卫民[9](2005)在《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中、美戏剧交流的历史,开始很早。从19 世纪50 年代起,断断续续,曲曲折折,冷冷热热,一直持续到现在。一方面,其中自然状态下的交流、受社会经济原因干扰下的交流,意识形态冲突和政治需要影响下的交流,在中美戏剧交流过程中都发生过。因为这种情形,使中、美戏剧文化交流显现出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普遍特点;另一方面,中国和美国在戏剧交流中缔结的文化关系,其实又在一定情况下象征着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关系,这种关系的历史缔结与现实情形表征为文化关系,其实折射着世界政治经济的秩序结构和变化现状。这些,恰恰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本课题论文梳理史实的表层价值下面的深层意义之价值所在。既不就事论事地讨论历史事件,又不一般地去研究文化问题,本书是以文化生存、发展、繁荣和传播的逻辑来梳理考察中、美戏剧文化交流的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学意义的。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民族文化多元共存、个性互异的需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时候,这个话题尤其有意义。既有文化交流的现实指导意义,又有文化学研究的个案分析的理论意义。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启发,对今天民族国家保持正确的交流姿态、坚定的价值信守和鲜明的文化个性,都十分必要。在过去资本主义扩张、殖民时代的“西方中心主义”交流框架中,在当代帝国主义霸权、专横时代的“美国价值普适原则”的对话语境下,国际情况发生了诸多变化。尽管,摆脱帝国主义殖民强权的民族国家增多了,表面上联合国作为世界组织可以处理国际事务。但是,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关键是与国家利益连在一起的国际话语权与世界秩序规则的问题。谁发言?谁制订?谁掌控?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对东方的强势话语、强权政治与核心价值的自诩姿态与蛮横行为,没有更大的实质性的改变,美国在世界任何地区伸手都可以无视联合国宪章,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人们觉察较少而且尤其令人忧心地存在得十分普遍的事情是,历史上被殖民国家人民在长期的殖民政治、殖民教育、殖民文化、殖民经济的影响下,产生了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后殖民心态”——那就是民族的文化自卑与价值自弃,习惯性地接受西方文化对自己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改变甚至置换。这是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变殖民者文化侵略的“他虐”为被殖民者文化变节的“自虐”。这应该是我们时代讨论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共存性、民族个性应该首先认真探讨并明晰省思的问题。中、美戏剧交流过程中出现过的一些生动典型的细节,就提供了这种具有启悟思考意义的现成例子。旧中国的志士仁人提出,要建设“少年的中国”,要与有她相匹配的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文化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相关

韦敏[10](2015)在《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黄金大米事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金大米是可以合成β胡萝卜素的增益性转基因产品。其被研发者和推广者视为缓解困顿人群视力及免疫问题的优质产品。但其并非一个不需反思和质疑的生物技术产品,具体有几方面理由:a.对黄金大米进行的营养学意义上的效用辩护有选择地借用了循证公共卫生中的概念,并以健康理解中的中心化叙事方式为基础;b.围绕黄金大米的行动者修辞网络运用各种策略尤其是对特定身体的招募来试图进一步完成效用辩护;c.黄金大米推广中的生命政治意向和帝国想象一方面使中国受试儿童遭受了意义创伤,另一方面使其本身在效用设定中跨越了多个逻辑层级;d.以礼物名义的推广面临双重质询:在哲学意义上,黄金大米无法回应作为增益性基因产品的伦理质疑。在社会层面,它将带来生态、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变革力;e.黄金大米的科学传播中,传播主体身份混杂,言行不乏失序。传播者运用多种或隐或显的策略将黄金大米作为为转基因辩护的实体工具,传播活动因特殊的目的导向而偏离于常规的科学传播方式;f.如果将黄金大米置于更宏观的理论框架,在食品哲学的意义上,其代表着用还原的方式来理解食物的优质性。在农业制度意义上,它代表着食品帝国的指令性体系对地方农业和地方农民以科学名义进行的规训。这些方面共同展现出黄金大米作为经验性本体的特点。这类具有建构性本体所蕴含的风险更加具有内生性、发生性和制度性。相应的,对这类风险的评估和处理需要更高的认知成本、社会学想象力以及发展出超越传统体制的公共领域。以黄金大米为例,旨在说明:无论是对转基因还是对广义技科学的讨论,都应当摒弃优/劣、善/恶、接受/拒绝等简单的二元立场,而在科学性基础上予以适合度的评价,让科学成果实质性地服务于社会。

二、B-2“幽灵”试验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2“幽灵”试验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第2 章文献综述
        2.1 信念
        2.1.1 信念与部分相似概念
        2.1.2 信念的内涵与结构
        2.2 教师信念
        2.3 教师信念研究的基本历程
        2.4 教师信念与学校文化
    第3 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分析框架
        3.2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
        3.3 研究方法
        3.3.1 个案选取
        3.3.2 资料搜集
        3.3.3 研究资料分析
        3.3.4 研究的效度、信度与限制
        3.3.5 伦理问题
第二部分 研究发现:N 中学教师的故事
    第4 章 N 中学的学校文化
        4.1 从“车间”到“学校”
        4.2 “我们这类学校!”
        4.3 “厂校文化”
        4.4 合作的缺失:教师的最大感受
        4.5 尴尬的家校关系
        4.6 学校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第5 章教师关于学校愿景的信念
        5.1 我们在哪里?该往何处去?
        5.2 “以科研促发展”还是“抓‘管治’保稳定”?
        5.3 N 中能不能搞科研?
        5.4 “抓学生管治”?“创设自主发展的平台”?
    第6 章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信念
        6.1 课程:“应试教育的处方”?培养多种能力的载体?
        6.2 课程实施:忠实执行?适当调适?
        6.3 课外活动:自主发展的平台?无关紧要的活动?
        6.4 “非考试科目是次科!”
        6.5 “不是新课程不好,而是考试不这样考!”
        6.6 以考定教
        6.7 学习:个体生命的超越?知识的积累?
    第7 章 关于德育的信念
        7.1 学生有无自主教育的能力?
        7.2 德育内容:关注个体品德还是集体规范?
        7.3 德育方法:靠“管治”还是“自主”?
        7.4 “管好学生纪律是学校教育的前提!”
        7.5 “‘教学’与‘德育’可以分开实施!”
    第8 章关于科研的信念
        8.1 “我们不爱科研!”
        8.2 “科研是教师轻蔑的情人!”
        8.3 科研:“不得不搞”?“不能不搞,但不能真搞”?
        8.4 “科研不需要、也不可能人人都搞!”
    第9 章 关于学校管理的信念
        9.1 “校长身边的那个人”
        9.2 “常规管理是学校的生命!”
        9.3 权力与文化:孰重?孰轻?
        9.4 校长:学校纪律的维护者?学校文化的领导者?
        9.5 “N 中的教师还要当警察!”
        9.6 学校管理:包干?合作?
    第10 章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
        10.1 N 中复杂的教师关系
        10.2 “保证学生考好,才算对得住良心!”
        10.3 “教师需要具备管住学生的能力!”
        10.4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给模式”还是“给思维”?
        10.4.1 关注“技术”,还是关注“理论”?
        10.4.2 “经验-技术”重要,还是“理论-思维”重要?
        10.5 关于人际关系的信念
        10.5.1 “同行是冤家!”
        10.5.2 师生之间:“权威—遵从”还是“平等合作”?
        10.5.3 校长—教师关系:“老板—员工”还是“同侪伙伴”?
        10.6 教师角色:“权威-控制者”?“品德高尚的朋友”?
        10.6.1 学生“讨厌”的教师:权威-控制者
        10.6.2 学生喜欢的教师:品行高尚的朋友
    第11 章关于学生的信念
        11.1 “烂X 中学”?
        11.2 关于学生人性的信念
        11.2.1 “人性本恶!”
        11.2.2 “人性本贱”
        11.2.3 “学生个体不可信!”
        11.3 关于学生问题归因的信念
        11.4 差异:差距?个性化的表征?
        11.4.1 “学生是分类分等的!”
        11.4.2 “好班级=纪律好+学习好!”
        11.4.3 分班实验:“科学对待差异”?“有意制造差异”?
第三部分 研究者的声音:分析与建议
    第12 章 分析与讨论
        12.1 N 中教师信念的结构与特点
        12.1.1 N 中教师信念的主要内容
        12.1.2 N 中教师信念的基本特点
        12.2 N 中学校文化与教师信念之间的关系分析
        12.2.1 N 中的学校文化结构与性质
        12.2.3 学校文化与教师信念之间的关系分析
        12.3 N 中教师信念与新课程理念之比较
        12.4 “考试成功至上”:操纵N 中的“幽灵”
        12.4.1 “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好坏的首要标准!”
        12.4.2 “考试成功至上”的信念:左右着学校文化的运作
    第13 章 结论与建议
        13.1 教师信念的一般结构
        13.2 教师信念重建的基本方向与策略
        13.2.1 教师信念变革的影响因素与基本策略
        13.2.2 重建学校愿景
        13.2.3 重建教师关于学生个体的信念:关爱独特的具体个体
        13.2.4 重建学校课程愿景:建设具体个体的课程
        13.2.5 重建学校管理体制:由“科层”走向“赋权合作”
        13.2.6 教师角色信念的重建
        13.2.7 超越“科本教研”,走向“校本科研”
        13.2.8 超越技术与经验,倡导反思性教师专业发展
        13.2.9 建构“田野—书斋”理论,形成大中小学协作共同体
        13.2.10 学校文化的重建:教师信念改变的关键
余韵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3)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为什么选社会运动?
    二、为什么从媒介切入?
    三、什么是社会运动?
    四、为什么是太阳花?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一、社会运动研究
        (一) 集体行为论
        (二) 资源动员论
        (三) 政治过程论
        (四) 政治机会论
        (五) 框架建构论
        (六) 新社会运动论
        (七) 国家与社会运动
        (八) 抗争政治
    二、社会运动与媒体
        (一) 大众媒体与社会运动
        (二) 新媒体与社会运动
        (三) 新旧媒体关系
    三、国内相关研究
        (一) 新媒体研究
        (二) 国内社会运动和群体性事件研究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 分析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过程
        (六) 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章 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
    一、中天新闻的“检视”建构
        (一) 违法乱纪:霸占“立法院”
        (二) 政院事件:破坏者形象构建
        (三) 政院延续:警察VS学生的双面建构
        (四) 凯道游行:负面底色下的褒贬中立
        (五) 检视增加:漏洞百出的运动
        (六) 暴力因素:对“破坏”的关注与放大
        (七) 造神运动:学运领袖的神化与批判
        (八) 运动退场:对追责的强调
        (九) 服贸协议:多层次说理相挺
        (十) 对“中天”的小结
    二、TVBS:流动的框架
        (一) 318之夜:狼藉与混乱建构
        (二) 框架首转:从质疑到中立
        (三) 二次转变:对“占领政院”事件的报道
        (四) 逐渐三转:过渡时期的TVBS报道框架
        (五) 凯道游行:支持与切割的微妙操作
        (六) 框架四转:对立、退场与质疑
        (七) 运动退场:话题刺激性炒作
        (八) 五转与切割:退场之日与包围中正一
        (九) 对警察、服贸议题及花边新闻的特殊报道
        (十) 对TVBS的小结
    三、新闻e论坛:对运动空间的实时民粹化展演
        (一) 草根视角:媒体不报,我们来报
        (二) 政院之夜:突出警察暴力的实时播报
        (三) 凯道之前:支持立场的延续
        (四) 330凯道:跟随式直播
        (五) 退场前夕:双重标准下的正负建构
        (六) 退场之日:确认与升华运动价值
        (七) 抗争再起:连接运动框架的正面建构
        (八) 运动领袖:平凡化操作框架
        (九) 对“新闻e论坛”的小结
    四、黑岛青脸书:运动核心的跟随式“喉舌”框架
        (一) 运动初期:实时播报的动员框架
        (二) 政院事件:及时切割与声援利用
        (三) 凯道前夕:转守为攻
        (四) 激情消退:改变策略维持动能
        (五) 退场之时:对运动的极尽讴歌
        (六) 路过中正一:切割与声援
        (七) 运动领袖的“集权”建构和警察“暴力”建构
        (八) 对“黑岛青”的小结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动的“战场”:新旧媒体与运动的多面互动
    一、内容层面
        (一) 旧媒体上的新媒体
        (二) 新媒体上的旧媒体
    二、行动层面
        (一) 新旧媒体之间
        (二) 新旧媒体与运动之间
    三、“互动”对内容生产的影响
        (一) E论坛:徘徊于“游击”与“正轨”之间
        (二) 中天:内部高度一致下的组织保证
        (三) TVBS:收视率挂帅下的无奈
        (四) 黑岛青:随运动阶段变化的内容生产
        (五) 作为在场的“新媒体”
    四、对媒体与运动的最终讨论
        (一) 318夜晚:“没有组织,怎么冲?”
        (二) 政院事件:内外困境和控制不足下的悲喜剧
        (三) 退场转折:330凯道后的衰落
        (四) 传统媒体:聚焦、造神、监督和权力集中
        (五) 新媒体:根植于运动内部的建设性角色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迁、结构、话语下的太阳花
    一、财团化、贫穷化、少子化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二、国家性质与社会性质
        (一) 历史因素及其发展背景
        (二) 国家性质与社会运动
        (三) 社会性质与社会运动
        (四) “结构”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三、话语、意识形态与太阳花
        (一) 国族认同焦虑和“反中国因素”
        (二) 反黑箱服贸的民主诉求
        (三) 反自由贸易论述与“泛左”思想
        (四) 世代正义与青年参与
        (五) 对“话语”与框架建构论的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得出的几点结论
    二、结论基础上的几点讨论
        (一) 社会运动发展与媒体的矛盾与困境
        (二) 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中新媒体的“参与式实践”
        (三) 关于“媒体悖论”的讨论
        (四) 对辩证技术观的呼唤
    三、关于研究本身的几点讨论
        (一) 不同视角下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观感
        (二) 研究进场和资料获取
参考文献
致谢

(4)“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模型小鼠及其以药反证脑基因表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正文
    材料与方法
        1.1 模型制作
        1.1.1 造模材料
        1.1.2 造模方法
        1.2 脑组织总RNA 提取
        1.3 对样品RNA 进行荧光标记
        1.3.1 所用36K mouse genome array 芯片
        1.3.2 双链cDNA 合成
        1.3.3 体外转录合成cRNA
        1.3.4 随机引物反转录
        1.3.5 cDNA 用KLENOW 酶标记
        1.4 杂交与清洗
        1.5 芯片扫描
        1.6 芯片图像的采集与数据分析
        1.7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归类
        1.8 Realtime RT-PCR
        1.8.1 RNA 逆转录
        1.8.2 Real-Time PCR 反应
        1.9 聚类分析
    结果
        2.1 动物的一般表现
        2.2 鼠脑组织的RNA提取分析
        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3.1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布及其调控路径
        2.3.2 造模组/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
        2.3.3 金匮肾气丸组/造模组差异表达基因
        2.3.4 右归丸组/造模组差异表达基因
        2.3.5 金匮肾气丸组/造模组与右归丸组/造模组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
        2.3.6 “以药反证”差异表达基因
        2.3.7 Realtime RT-PCR 检测
        2.3.8 各组基因比值的聚类分析
    讨论
        3.1 肾阳虚证及其现代研究
        3.1.1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
        3.1.1.1 模拟传统中医病因学建模
        3.1.1.2 非自然因素病理建模
        3.1.2 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3.1.2.1 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分型
        3.1.2.2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诊断指标的研究
        3.1.3 肾阳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
        3.1.3.1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影响
        3.1.3.2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轴的影响
        3.1.3.3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3.1.3.4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的影响
        3.2 “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脑的差异基因表达
        3.3 金匮肾气丸对“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影响的脑差异基因表达
        3.4 右归丸对“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影响的脑差异基因表达
        3.5 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对肾阳虚小鼠模型影响的脑差异基因表达的比较
        3.6 金匮肾气丸和右归丸对肾阳虚小鼠模型“以药反证”差异表达基因图谱
        3.7 聚类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肾阳虚证及其“以药测证”的基因芯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写释义
    2. 图例
    3. 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在公开杂志发表文章目录
    4. 本文主要参考书及工具书目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5)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和动机
    二、选题的确定
    三、研究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的意义
    四、研究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的方法
第一章 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欧盟并购控制立法沿革及最新修改
        一、欧盟并购控制立法沿革
        二、2004年欧盟并购控制立法改革历史背景分析
        三、2004年欧盟并购立法改革主要内容
    第二节 欧盟并购控制立法面临的挑战
        一、司法型与行政型并购审查制度的艰难抉择
        二、委员会公平裁判员地位有待强化
        三、第81条、第82条与并购控制条例的接轨问题
    第三节 欧盟并购控制立法体系
    第四节 欧盟并购与并购控制
        一、欧盟并购定义及构成要件
        二、欧盟并购的类型
        三、欧盟并购的除外规定
        四、欧盟并购概念及除外规定的不足
        五、欧盟并购控制
第二章 欧盟并购控制管辖权制度
    第一节 国际法上管辖权基础以及欧盟并购控制法中的属地原则
        一、欧盟并购控制条例管辖权的国际法根据及内容
        二、欧盟并购控制条例中的管辖权
        三、欧盟并购条例域外管辖的理论基础
        四、欧盟并购控制条例的域外管辖依据
        五、欧盟并购域外管辖权存在的冲突
        六、对策—限制域外管辖范围
    第二节 欧盟并购判例法上的域外管辖权
        一、欧盟委员会判例中的域外管辖权
        二、欧洲法院有关并购判例中域外管辖权
    第三节 欧盟并购控制管辖权移送制度
        一、《绿皮书》所引起的管辖权移送制度改革之观点
        二、成员国与欧盟之间管辖权限划分标准—共同体规模
        三、并购申报前移送管辖
        四、并购申报后的移送管辖
        五、移送制度的便捷性与合理性
        六、管辖权移送的评价
第三章 欧盟并购控制制度核心—实体标准
    第一节 欧盟并购控制实体标准的历史沿革及内涵
        一、根据《欧共体条约》第86条确立的滥用市场支配性地位标准
        二、第4064/89号并购条例确立的支配性地位标准
        三、第139/2004号并购条例确立“严重妨碍有效竞争”标准
    第二节 严重妨碍有效竞争标准与支配性地位标准的比较
        一、不同点及优劣评析
        二、SIEC标准与 MD标准的相互联系
    第三节 SIEC标准与美国 SLC标准之趋同
        一、美国“实质性减少竞争”标准
        二、MD标准与 SLC标准孰优孰劣的大讨论及结果
    第四节 欧盟并购控制实体标准的重大发展
        一、单边效果的界定
        二、单边效果的认定
        三、欧美单边效果理论比较
        四、单边效果理论的实践
    第五节 欧盟并购实体立法的主要特点
        一、评判并购合法性标准多元化
        二、移植先进法律制度时注重本土化,并提高法律的预期性
        三、发布《横向并购评估指南》指导欧盟执法实践
        四、与美国的趋同化
第四章 欧盟并购控制的程序性制度
    第一节 各国及欧盟并购控制模式
        一、各国并购控制模式
        二、欧盟并购控制申报模式
    第二节 欧盟并购控制审查程序
        一、欧盟并购审查的两个阶段及审查时限
        二、正当程序
        三、做出最后决定
    第三节 并购申报的具体内容
        一、申报义务人
        二、申报要求
        三、申报格式及具体内容
    第四节 欧盟并购审查程序的调查手段及组织保障
        一、调查权限
        二、组织保障—欧盟委员会竞争总局内部监督制度的改革
    第五节 违反并购控制程序制度的法律后果
        一、违法实施并购的法律后果
        二、提供虚假信息或违反附加义务将遭受并购决定被撤销
        三、罚款
第五章 欧盟并购控制中的司法审查
    第一节 欧盟并购控制中司法审查制度的法律根据
    第二节 并购控制司法审查的管辖范围
        一、对欧盟委员会根据并购条例做出的决定提起无效之诉
        二、审查处罚决定
        三、审查欧盟委员会未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
        四、对当事人临时紧急措施的申请享有管辖权
        五、对欧盟委员会提起的损害赔偿之诉
    第三节 对欧盟委员会并购决定提请司法审查的主体
        一、直接的诉讼主体
        二、第三人参加诉讼
        三、对己生效判决提起第三人异议
    第四节 司法审查的法律后果
    第五节 欧盟并购控制司法审查的作用
        一、立法:通过判例法推进并购控制立法之完善
        二、司法:为当事人提供救济
        三、监督委员会的执法活动
    第六节 欧盟并购诉讼的近况及原因分析
        一、对欧盟委员会并购决定提起诉讼的近况
        二、并购控制中司法审查不断增多的原因
    第七节 欧盟并购控制司法审查的特点及缺陷
        一、欧盟并购控制特点—行政型并购控制制度
        二、欧盟行政型并购控制制度中司法审查的缺陷
    第八节 欧盟并购控制司法审查面临的挑战
        一、司法审查改革争论及建议
        二、尼斯条约带来的影响—司法审判庭
第六章 欧盟并购控制的国际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并购控制国际冲突的本质及协调的必然性
        一、竞争法(并购控制法)域外适用的必然性及特征
        二、竞争法(并购控制法)冲突与协调的必然性
        三、竞争法(并购控制法)冲突的本质及弊害
        四、竞争法(并购控制法)冲突带来的问题
        五、开展并购控制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第二节 欧盟并购控制国际冲突的原因
        一、竞争政策与一体化目标及产业政策的冲突
        二、并购理论上的创新及不同标准
        三、并购控制立法上的差异
        四、欧美审查的侧重点不一致
    第三节 欧盟并购控制的国际协调
        一、自我立法调整
        二、双边合作
        三、多边合作
        四、国际并购控制合作展望
    第四节 欧盟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竞争法上的国际合作
        一、欧洲经济区协定及其组织结构
        二、双重监管制度与“一站式”管辖原则
        三、欧盟委员会与 ESA在卡特尔及滥用支配地位案件上的管辖权分配
        四、欧盟与 EFTA在并购控制上的管辖权分配
第七章 我国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为借鉴
    第一节 我国并购法律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一、从公司法、证券法和企业法视野看我国并购法律体系
        二、规制并购反垄断性的立法制度
        三、我国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的不足
    第二节 建立和健全我国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一、解决市场经济中“马歇尔冲突”的必由之路
        二、规制外资并购之需要
        三、支持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需要
    第三节 欧盟并购控制立法的借鉴与启示
        一、立法模式及有关基本问题
        二、管辖权理论
        三、实体标准
        四、程序性制度
        五、司法审查
        六、国际协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ADR 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概述
    第一节 纠纷的概念、社会价值
    第二节 ADR 与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界定
    第三节 ADR 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ADR 与社会对纠纷解决方式的多样性需求
        一、利益和冲突的多元化
        二、社会主体关系的多元化
        三、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上的多元化
        四、纠纷解决手段的多样化
第二章 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 理论研究
    第一节 后现代法学的社会背景及主要思想
        一、现代与后现代
        二、现代法学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三、后现代法学的基本思想
        四、后现代法学评析
    第二节 法的发展、关系型契约与ADR
        一、法的发展与纠纷解决模式的变革
        二、关系性契约与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
        三、共同体主义与ADR
    第三节 “关系密切群体”之间纠纷解决与ADR
        一、非正式规范理论与“无需法律的秩序”
        二、纠纷特点对选择纠纷控制者的影响
        三、非正式规范解决纠纷的原因
        四、“关系紧密群体”之间纠纷解决与ADR
    第四节 现代“陌生人”之间的纠纷解决与ADR
        一、“陌生人”之间纠纷解决与ADR
        二、法院处理商事争议的局限性
第三章 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 实务研究
    第一节 日本的ADR ——传统型的调停
        一、调停制度的沿革、立法和社会背景
        二、调停的原理
        三、日本调停的利用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现代型ADR 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
        一、“好讼”与ADR 偏好的争论
        二、ADR 及其理念的发展
        三、ADR 的机构设置和发展
        四、诉讼程序与ADR 的衔接
        五、ADR 发展的特征及启示
    第三节 现代世界各国ADR 的发展
        一、英国ADR 的发展
        二、德国ADR 的发展
        三、澳大利亚ADR 的发展
    第四节 国际商事仲裁迅猛发展——ADR 国际合作加强
        一、二战以前国际商事仲裁的产生与发展
        二、二战以后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
    第五节 ADR 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自治与多元化程度
        二、与ADR 相关的制度设计
第四章 后现代法学视角下我国ADR 的重构
    第一节 对ADR 的质疑和回应
    第二节 诉讼与ADR 的局限性
        一、诉讼的局限性
        二、ADR 程序的局限性
    第三节 ADR 重构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的一般划分方法
        二、中国社会的前现代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现代问题
        四、中国社会的后现代问题
    第四节 ADR 的重构与和谐社会
        一、多元化、中立的社会组织与ADR 制度重构
        二、信用体系构建是ADR 重构的社会基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7)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四、应用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科学理论的逻辑重建—苏佩斯的科学理论观
    1.1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重审
        1.1.1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理论形式化
        1.1.2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理论困境
    1.2 科学理论公理化方法的选择
        1.2.1 理论公理化的合理性
        1.2.2 理论公理化的步骤
    1.3 科学理论集合论进路的确立
        1.3.1 集合论进路的优势
        1.3.2 集合论模型的建构
    1.4 科学理论的层级结构划分
        1.4.1 科学理论结构的层级性
        1.4.2 从数据模型到理论模型
    1.5 科学理论“集合论-语义观”的意义及发展
        1.5.1 “集合论-语义观”的意义
        1.5.2 “集合论-语义观”的发展
    1.6 小结
第二章 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苏佩斯的测量哲学
    2.1 经典测量理论的研究进路
        2.1.1 定性条件进路
        2.1.2 尺度形式进路
    2.2 测量的形式化定义
    2.3 测量理论的表征问题
        2.3.1 表征的含义
        2.3.2 同构的含义
        2.3.3 表征定理的形式化
    2.4 测量理论的不变性问题
        2.4.1 不变性的含义
        2.4.2 不变性定理
    2.5 测量尺度的分类
        2.5.1 尺度的定义
        2.5.2 尺度的类型
    2.6 小结
第三章 概率形而上学—苏佩斯的概率思想
    3.1 “概率形而上学”的内涵
    3.2 概率与随机性
    3.3 概率与因果关系
        3.3.1 赖欣巴哈的概率论解释
        3.3.2 表面原因
        3.3.3 虚假原因
    3.4 概率与不确定性
    3.5 概率与决策理论
        3.5.1 贝叶斯主义的决策理论
        3.5.2 贝叶斯主义的问题及其解决
        3.5.3 决策理论的经验方法
    3.6 小结
第四章 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苏佩斯的心灵(脑)哲学思想
    4.1 脑认知活动的计算与表征
        4.1.1 单词的脑电波识别
        4.1.2 句子的脑电波识别
        4.1.3 对象间语言脑电波表征的不变性
        4.1.4 视觉图像的脑电波表征
    4.2 “先验经验”的心理学基础
        4.2.1 拉姆齐等人的观点
        4.2.2 经验性陈述的真值计算
        4.2.3 从真值到概率估算
    4.3 基于理性选择的“习惯”理论
        4.3.1 习惯及其自动性特征
        4.3.2 习惯与思维的无意识本性
        4.3.3 理性选择的习惯基础
    4.4 小结
第五章 形式化方法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的方法论体系
    5.1 形式化方法的追求
        5.1.1 形式化的类型及其特征
        5.1.2 形式化与公理化
        5.1.3 形式化的中心性
        5.1.4 形式化方法的适用性及限制
    5.2 实验实践的贯彻
        5.2.1 实验实践存在的问题
        5.2.2 实验设计理论
        5.2.3 错误理论的处理
    5.3 小结
结语 苏佩斯—一位真正的多元主义哲学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基于博弈论的无人水面艇编队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人艇编队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无人艇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无人艇编队研究现状
    1.3 无人艇编队控制方法与关键技术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无人水面艇运动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坐标系的建立
        2.2.1 北东坐标系
        2.2.2 船体坐标系
    2.3 无人水面艇数学模型
        2.3.1 运动学模型
        2.3.2 刚体动力模型
        2.3.3 水动力与力矩模型
        2.3.4 环境干扰力模型
        2.3.5 推进器模型
        2.3.6 基于动力学的三自由度无人水面艇数学模型
    2.4 无人水面艇数学模型仿真
        2.4.1 无人水面艇直航实验仿真
        2.4.2 无人水面艇回转试验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微分博弈的多无人水面艇编队控制
    3.1 引言
    3.2 博弈控制原理
        3.2.1 博弈算法概述
        3.2.2 微分博弈与控制
        3.2.3 纳什均衡
    3.3 基于图论的多无人水面艇编队模型
        3.3.1 多无人水面艇模型
        3.3.2 编队图论
        3.3.3 编队策略和价值函数
    3.4 有限时域开环纳什微分博弈
        3.4.1 纳什微分博弈
        3.4.2 线性二次型开环纳什均衡
    3.5 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滚动时域的多无人水面艇编队控制仿真
    4.1 引言
    4.2 滚动时域纳什控制算法
    4.3 队形切换策略
    4.4 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一 中国与美国存在戏剧交流吗?
    二 现代中、美戏剧交流的基本状况
    三 对中、美戏剧交流不同阶段的总体评价
        1. 早期的中、美戏剧交流
        2. 中期的中、美戏剧交流
        3. 中断期的中、美戏剧交流
        4. 续接期的中、美戏剧交流
    四 中、美戏剧交流的现实处境
    五 隐喻的构成与寓言的涵义
    六 中、美现代戏剧交流的研究意义
    七 研究的立足点、思路和方法
        1. 研究重点与难点
        2. 研究的方法
        3. 研究的表述结构
第二章 流变中的“他者”——早期中 美戏剧交流
    一 “开发伙伴”:出现在美国西部的中国人
    二 “移民文化”:中国戏剧在美国的早期情况
    三 从新奇到厌恶:美国人眼睛里的早期中国戏剧
    四 雁声鸿爪:早期中、美戏剧交流寻踪
第三章 彼岸的蓝图:美国戏剧图式与中国话剧建设
    一 中国现代话剧建设的源头在日本吗?
    二 美国小剧场运动与中国话剧
    三 留美学生与中国戏剧教育
    四 “国剧”:留美学生的民族戏剧梦
第四章 中、美戏剧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梅兰芳访美演出
    一 作为中、美戏剧文化交流重要交汇点的梅兰芳
    二 交流愿望:梅兰芳访美演出的缘起
    三 舞台旋风:美国文化生活中的中国戏剧高潮
    四 文化影响:美国人眼睛里的梅兰芳
    五 创作新路:美国舞台上的中国风格
    六 自卑自弃:中国人心态中的梅兰芳
第五章 蜿蜒与互动:中、美戏剧交流启开新纪元
    一 交流的蜿蜒:再度高潮前后的基本情况
    二 受礼遇的“弟子”:《北京人》在纽约
    三 班门“还斧”:《推销员在北京》
第六章 启悟与同构: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辉映
    一 中国文化中的两度“尤金·奥尼尔热”
    二 从大海到沙场:《遥望》《天边外》
    三 从纽约到上海:旧中国水手生活的《安娣》
    四 从田庄到古宅:《榆树下的欲望》
    五 艰涩与晦暗:奥尼尔的中国幻想与东方情调
    六 套用与创造:洪深与奥尼尔
    七 体 用之间:曹禺与奥尼尔、西方
第七章 结论
    一 交流的困境:殖民语境、后殖民时代、国家意志与“交流”质量
    二 交流的收获:现实需求、民间互动与学术成果
    三 历史经验:文化得失与文化态度、价值立场
    四 现实策略:价值自守的文化共存,精神独立的兼容互补
后记

(10)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黄金大米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针对黄金大米的报道及黄金大米中国儿童试验一事的研究
        二、本研究基于的重要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第一章 作为经验性本体的黄金大米
    第一节 黄金大米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操作性定义
    第二节 循证公共卫生的作为与局限:黄金大米设计中的有与无
        一、循证公共卫生性质下的“寿命年”基准
        二、证据评价者角色的重叠
    第三节 作为规制性科学的黄金大米
        一、EPA饮用水氯仿标准VS黄金大米β胡萝卜素标准
        二、黄金大米经验意义上的规制性特征
    第四节 关于健康的中心化叙事
        一、病源模式下的简化和量化
        二、关于健康和医疗的中心化叙事
    第五节 经验性本体视野中的黄金大米
        一、经验性本体及作为经验性本体的黄金大米
        二、对经验性本体的伦理质询和风险空间
    第六节 风险社会视域中作为经验性本体的黄金大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黄金大米事件”中行动者的修辞网络
    第一节 事件回顾
    第二节 黄金大米及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
    第三节 修辞网络的构建
        一、研发者的修辞
        二、推广者的营销
        三、试验者的计谋
        四、被选择的身体
    第四节 黄金大米修辞中的经验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金大米事件”中生命政治意向之流布
    第一节 黄金大米“神话”的社会建构
        一、围绕黄金大米的安全性和效用建构
        二、被夸大的“营养危机”
    第二节 人体受试中的伦理失范和主体的工具化
        一、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的伦理形变
        二、黄金大米中国事件与“实验劳动力”
    第三节 负载于黄金大米的帝国想象
        一、从实验室到救助工具——自负式想象
        二、生命政治学中的黄金大米及生物技术
    第四节 生命政治语境下的风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金大米全球推广中的礼物现象学
    第一节 礼物之于技科学的哲学意涵
    第二节 黄金大米礼物性质的本体争议
        一、黄金大米的安全性
        二、黄金大米属于科学还是技术阵营
        三、有关增益性产品的伦理质疑
        四、黄金大米所指向的饥荒类型
    第三节 “礼物”在现实社会层级可能引发的变动
        一、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威胁
        二、转译网络造成礼物性质的变异
        三、专利和搭便车行为对种质和农民劳动的侵占
        四、规则的后续制定带来的负面效应
        五、黄金大米推广背后的小农立场与食品帝国之争
    第四节 礼物现象折射下的风险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金大米科学传播中的务实与务虚
    第一节 黄金大米交流会上的“专家”话语
        一、虚实之间的“专家”和公众话语
        二、网络直播和晚宴中的表征行为及其规范性质询
        三、再造声势——新一轮黄金大米品尝会
    第三节 在华中农业大学针对黄金大米的重磅辩护
        一、专家系统的话语
        二、官员的科普和针对第三人(The Third Person)的媒介建构
    第四节 卢大儒和崔永元的复旦激辩
        一、关于黄金大米的卢崔之争
        二、崔卢之争之于科学传播的启示
    第五节 黄金大米的欧洲和东南亚巡游
        一、欧洲游的举措
        二、亚洲巡游中的权威者游说
    余论 黄金大米中的科学传播转向与风险传播
第六章 重审黄金大米等转基因的视角——食品哲学和制度之争
    第一节 营养增强型转基因食品——一种食品哲学观
        一、转基因强化食品的哲学困境之一
        二、转基因强化食品的哲学困境之二
    第二节 农业自主与食品帝国
        一、小农阶级与食品帝国
        二、食品帝国与全球卫生治理
        三、新小农阶级的优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B-2“幽灵”试验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D]. 谢翌.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2]B-2“幽灵”试验近况[J]. 余辉. 国际航空, 1995(01)
  • [3]当新旧媒体相遇:太阳花运动的媒介镜像[D]. 许剑峰. 南京大学, 2016(05)
  • [4]“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模型小鼠及其以药反证脑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 杨裕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5]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研究[D]. 刘和平. 华东政法学院, 2005(04)
  • [6]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D]. 陈正伟. 吉林大学, 2006(10)
  • [7]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徐禄. 山西大学, 2020(10)
  • [8]基于博弈论的无人水面艇编队控制方法研究[D]. 王修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9]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学意义[D]. 吴卫民. 上海戏剧学院, 2005(03)
  • [10]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黄金大米事件研究[D]. 韦敏. 南京大学, 2015(05)

标签:;  ;  ;  

B-2“幽灵”测试状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