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异丙醇胺作为混凝土外加剂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谢雄敏,付希尧,谢翠玲,黄远新[1](2021)在《人造岗石废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采用三乙醇胺、三异丙醇胺、聚羧酸高效减水剂为助磨剂,利用人造岗石废渣制备超细碳酸钙粉,同时研究了球磨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并采用超细碳酸钙粉进行混凝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在相同磨制时间内,当TEA和TIPA掺量为0.03%、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掺量为0.1%时,磨出的碳酸粉体比表面积最大;(2)当磨制时间在3h时,超细碳酸钙粉掺加到水泥胶砂中流动度最大,3d、28d抗压强度也达到最大值;(3)随着超细碳酸钙粉用量提高,混凝土早期、后期强度均提高,替代量10%时混凝土强度、抗渗性能达到最大值;(4)SEM观察发现,磨制后人造石废渣超细碳酸钙粉更加圆润。
叶飞,何彪,田崇明,王思宇,王坚,宋桂锋[2](2021)在《三乙醇胺早强剂研究进展及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阐述了三乙醇胺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将目前研究中涉及到的三乙醇胺作用机理归纳为:催化作用、粘结-吸湿-分散作用、乳化作用以及增溶作用;对由三乙醇胺早强剂衍生得到的两类复合外加剂——TEA-无机复合外加剂和TEA-无机-减水剂复合外加剂的主要组成成分与功能特性进行归类整理,并简述其作用机理;通过对比两种复合外加剂的研究现状,提出复合外加剂的开发应以高效、高性能、高环保、高相容、低价格等作为出发点;最后,通过将TEA与速凝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EA具有与速凝剂相似的功能特性,TEA及其衍生的复合外加剂在隧道工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阿卜杜萨拉木·阿卜杜热合曼,王嘉晖,邓盛杰,熊哲,袁兵[3](2021)在《超早强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交通量和汽车荷载不断增加,许多混凝土路面、桥面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未达到设计年限就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路面的维修采用传统方法修复工期长,影响道路正常使用和人们交通出行。因此,制备出一种路面快速修复的超早强混凝土材料极为必要。本文主要从使用快硬早强特种水泥,使用早强剂和使用特殊养护三种方式,分别归纳和分析了三种方法对混凝土早强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超早强混凝土的研究前景,对超早强混凝土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冯恩娟,孟凡军,李新峰,王凯[4](2021)在《助磨剂对水泥需水量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影响水泥需水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熟料矿物组成、混合材的种类与用量、石膏种类、碱含量、水泥颗粒分布等。并通过直接掺加法研究了助磨剂对水泥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的需水量与助磨剂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因为使用助磨剂会改变水泥的颗粒级配、增加水泥混合材用量等,会间接影响水泥的需水量。
张丰,白银,蔡跃波[5](2021)在《低温条件下不同类型早强组分早强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发展缓慢,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在低温(5℃)条件下,分类研究了掺入常见早强组分对砂浆1,3,7,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并明确了早强组分的作用时间范围。结果表明:5℃养护条件下,不同早强组分对砂浆各龄期下强度提高幅度各不相同;适量无机盐类早强组分可使砂浆各龄期强度明显提高,其中NaSCN和LiNO3组分的低温早强效果优异,且后期28 d强度仍有较大幅度提高;晶核类早强组分强度提高作用时间主要在3 d后,掺入0.2%~0.5%纳米SiO2的砂浆3 d后强度提高显着,28 d强度提高幅度可近20%;多数有机类早强组分强度提高作用时间在3 d前,甚至1 d前,三异丙醇胺的作用时间则主要在3 d后,可使砂浆3 d后强度发展接近对比样在20℃养护条件下的强度发展。
鲍俊伟[6](2021)在《复合早强剂与水泥粒径对低温混凝土早期强度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由胶凝组分与填充组分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不断进步,对混凝土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与质量上,对混凝土功能性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我国存在大片高纬度与低温地区,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呈现出水化反应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大大降低了模板流转率,制约了混凝土的应用,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对经济与环境产生影响。改善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水化反应、提高水化速率、使混凝土在低温下可以尽快达拆模到所需求的强度,是混凝土研究中非常有价值的方向。针对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水化反应速率缓慢的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外加剂和胶凝材料两个方向进行研究。复合早强剂是现代混凝土中常见的外加剂,他具有成本低、用量少、效果明显等特点。不同类型的早强剂在混凝土的应用中具有不同的效果,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早强剂在低温环境下(5℃、10℃)进行试验,选用甲酸钙(C2H2O4Ca)、无水硫酸钠(Na2SO4)、三乙醇胺(C6H15O3N)、溴化钙(Ca Br2)、三异丙醇胺(C9H21NO3)等不同类型早强剂,分别在5℃和10℃的低温环境下以不同掺量掺入C40混凝土,单掺实验找出效果最佳的早强剂种类以及最优配合比,双掺实验找出复合早强剂的最优配合比;通过干缩实验、流动性实验、凝结时间实验以及强度试验研究早强剂对水泥砂浆宏观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混凝土不同龄期的水化产物种类;利用热重分析测定不同龄期混凝土水化产物占比;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龄期混凝土水化产物种类以及形貌;利用压汞法研究早强剂对混凝土孔隙发展的影响。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结果分析复合早强剂在混凝土中的早强效果以及作用机理,并将配置出的复合早强剂用于不同条件的常用混凝土当中,对其在低温环境下的作用效果进行探究和评价。胶凝材料是混凝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混凝土的工作性、耐久性以及强度等各个方面,根据研究发现胶凝材料的粒径分布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探究不同粒径分布的水泥颗粒与低温早强剂复合使用时,在低温环境下对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影响。选用不同粒径的水泥,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强度对比试验、X射线衍射技术、TG/DSC分析技术以及SEM分析研究水泥粒径分布对混凝土宏观性能以及微观水化产物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下掺入0.08%三乙醇胺和2%甲酸钠早强效果最好,且对体积稳定性、流动度、凝结时间方面都存在有利影响。甲酸钙和三乙醇胺双掺早强剂掺入的C40混凝土,在5℃模拟自然条件下对混凝土养护18 h、1d、3 d、7 d,其强度较对比组分别提高了700%,540%,11.4%和10%;在10℃模拟自然条件下养护18 h、1 d、3 d、7 d,其强度较对比组分别提高了991%,400%,19.6%和11%,各龄期混凝土强度均已接近常温标准养护强度。掺低温早强剂减小了水泥流动度和终凝初凝时间,并且对早期混凝土的孔隙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5~30μm的水泥与复合早强剂混合使用时提高了早期水化反应速率,使得混凝土早期强度更高。在低温环境下使用5~30μm水泥能在使用复合早强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1d时强度提高程度最明显,5℃环境下提高14%,10℃环境下提高14.8%。
刘唱[7](2021)在《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依托成都轨道交通地铁19号线工程,利用多种化学促强法,在管片既有生产配合比的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优化试验研究。在本研究中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原材料的优选;(2)外加剂的合理匹配(品种及掺量的匹配);(3)免蒸养管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内容及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及对比各原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机理,确定了各基础性原材料(水泥、矿物掺合料、砂、石子、水)的品种及技术指标,并筛选出了两种早强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PEC-AY、PEC-AB)及纳米水化硅酸钙晶核剂(n-C-S-H)、硫酸锂(LS)、硫氰酸钠(NS)、三乙醇胺(TEA)、硝酸铝(AN),作为本文所采用的化学外加剂。针对PEC-AY以及PEC-AB,开展了减水剂与混凝土拌合物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PEC-AY、PEC-AB两种减水剂与管片混凝土的相容性相当。(2)通过早强剂单掺试验,得到了不同类型“减水剂—单一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在两种养护温度下,对水泥胶砂性能(流动性、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各外加剂以及外加剂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研究表明,10℃、20℃养护温度下宜分别选用PEC-AB(1.0%)、n-C-S-H(6.0%)、NS(0.2%)、AN(0.3%)以及PEC-AY(1.0%)、LS(0.08%)、n-C-S-H(5.0%)、NS(0.3%)四组分外加剂体系进行早强剂复掺试验。(3)早强剂复掺试验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水泥胶砂早期抗压强度为主要评价标准,对“减水剂—复合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中各早强剂组分的复掺比例进行了优化,分别得到了适应于两种养护温度的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10℃:PEC-AB(1.0%)、n-C-S-H(6.0%)、NS(0.2%)、AN(0.35%);20℃:PEC-AY(1.0%)、n-C-S-H(5.5%)、LS(0.06%)、NS(0.30%)}。(4)在20℃养护条件下,利用等量取代法,适当增加粉煤灰掺量比例,通过研究不同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相关耐久性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免蒸养管片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最优配合比时,管片混凝土的坍落度、10 h脱模强度、28 d抗压强度、抗渗等级、电通量值分别为51 mm、21.4 MPa、63.7 MPa、P12、962 C,有关性能指标均满足管片混凝土的相应设计标准。
赵锋,陈琴[8](2021)在《链烷醇胺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文中系统研究了三乙醇胺、三异丙醇胺、二乙醇单异丙醇胺等链烷醇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链烷醇胺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三乙醇胺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促进效果良好,三异丙醇胺对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促进效果良好,二乙醇单异丙醇胺对混凝土的早期和后期强度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混凝土减胶剂首选的链烷醇类原料。
徐俊伟[9](2020)在《复合阻锈剂对钢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要求不断提高。而地处盐湖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常年受到恶劣环境的侵蚀,结构的实际使用寿命严重下降,其中造成结构使用寿命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氯盐侵蚀导致钢筋锈蚀,而在混凝土中添加阻锈剂可有效减缓钢筋锈蚀的发生。为此本文开展了以水泥砂浆替代混凝土保护层借助钢筋电极电位、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手段测试复合阻锈剂对砂浆中钢筋的阻锈效果,最后将复合阻锈剂应用到钢筋混凝土中分析其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阻锈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钢筋电极电位法研究分析了不同掺量醇胺类阻锈剂、亚硝酸钙试件中钢筋电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醇胺类阻锈剂掺量为0.8%时钢筋电极电位通电30min后保持700m V以上,很好地抑制了钢筋的锈蚀;亚硝酸钙掺量为0.5~2.0%范围内,钢筋电极电位通电30min后保持410m V以上,较好地抑制了钢筋的锈蚀,对钢筋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因此,适宜掺量的醇胺类阻锈剂、亚硝酸钙对抑制钢筋锈蚀的发生有很好的作用。(2)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分析了不同复配比例(醇胺类阻锈剂:亚硝酸钙)试件的电荷转移电阻。结果表明,当醇胺类:亚硝酸钙=1:1时,此比例复合阻锈剂对钢筋锈蚀的抑制效果最好;当掺入1.0%复合阻锈剂(1:1)时,该掺量复合阻锈剂减缓了钢筋锈蚀的发生,且相较于其它阻锈剂阻锈效果最优;保护层厚度的增大对延缓钢筋锈蚀的发生很有利。(3)采用干燥-饱水法、SEM/EDS、XRD分析了不同阻锈剂试件的孔隙率、Ca/Si、水化产物种类影响。分析表明,掺入不同阻锈剂对试件的孔隙率影响小;当掺入1.0%复合阻锈剂(1:1)时,C-S-H凝胶增多且Ca/Si变大同时有Friedel盐生成,说明1.0%复合阻锈剂(1:1)的掺入提高了混凝土对氯离子的固化能力。(4)研究复合阻锈剂(1:1)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复合阻锈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塌落度逐渐变小而含气量逐渐增大,主要由于随着复合阻锈剂掺量的增大促进了水泥的水化加速了水泥颗粒的分散同时复合阻锈剂的组分三乙醇胺、三异丙醇胺具有一定的引气作用。同时发现混凝土中添加1.0%复合阻锈剂其对应的塌落度满足施工要求且其抗压强度最大;借助MS-DP直流稳压稳流开关电源加速氯离子侵蚀试验说明,添加1.0%复合阻锈剂组对钢筋阻锈效果最好。
梁庆,周汉章[10](2020)在《复合型早强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强剂作为混凝土的常用的强度激发剂,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不同时期强度,采用三乙醇胺、三异丙醇胺两种有机早强剂与聚羧酸减水剂进行单掺和双掺复配,研究其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分散性能、强度的影响。
二、三异丙醇胺作为混凝土外加剂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异丙醇胺作为混凝土外加剂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人造岗石废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原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材料 |
1.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
2 结果及分析 |
2.1 掺合料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 |
2.2 不同掺量三乙醇胺和三异丙醇胺对人造石废渣助磨效果的影响 |
2.3 球磨时间对人造岗石废渣的球磨效果的影响 |
2.4 人造岗石掺合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 结语 |
(2)三乙醇胺早强剂研究进展及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TEA早强剂 |
2.1 作用机理 |
2.2 功能特性 |
2.2.1 促凝-缓凝特性 |
2.2.2 强度特性 |
3 复合外加剂 |
3.1 TEA-无机复合外加剂 |
3.2 TEA-无机-减水剂复合外加剂 |
3.2.1 组成成分 |
3.2.2 作用机理 |
4 TEA在隧道喷射混凝土中的应用展望 |
4.1 TEA与传统速凝剂对比 |
4.2 TEA与速凝剂的复合使用 |
4.3 TEA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
5 结论 |
(3)超早强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使用快硬早强特种水泥 |
2 使用早强剂 |
2.1 无机盐类早强剂 |
2.1.1 氯盐系列早强剂 |
2.1.2 硫酸盐系列早强剂 |
2.1.3 硝酸盐、亚硝酸盐系列早强剂 |
2.1.4 硅酸盐系列早强剂 |
2.1.5 碳酸盐、锂盐系列早强剂 |
2.1.6 其他无机盐系列早强剂 |
2.2 有机物类早强剂 |
2.2.1 三乙醇胺(TEA) |
2.2.2 甲酸钙 |
2.2.3 尿素 |
2.2.4 其他有机物类早强剂 |
2.3 复合类早强剂 |
3 使用特殊养护方式 |
3.1 蒸汽养护 |
3.2 微波养护 |
3.3 其它特殊养护 |
4 研究方向与展望 |
(4)助磨剂对水泥需水量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影响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原因分析 |
1.1 熟料矿物组成对需水量的影响 |
1.2 混合材对需水量的影响 |
1.3 石膏种类对需水量的影响 |
1.4 碱含量对需水量的影响 |
1.5 水泥颗粒粒度分布及形貌 |
2 助磨剂的使用对水泥需水量的影响 |
2.1 助磨剂物质本身对水泥需水量的影响 |
2.2 助磨剂大磨应用时需水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
2.3 助磨剂应用引起需水量变化后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 |
3 结论 |
(5)低温条件下不同类型早强组分早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1.1 原材料 |
(1) 水泥。 |
(2) 早强组分。 |
(3) 其他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 试件制备。 |
(2) 砂浆强度。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常见无机盐类早强组分 |
2.2 常见晶核类早强组分 |
2.3 常见有机类早强组分 |
3 结 论 |
(6)复合早强剂与水泥粒径对低温混凝土早期强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常温下具有早强需求的混凝土工程 |
1.1.2 低温施工的混凝土工程 |
1.2 混凝土早强剂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混凝土早强剂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混凝土早强剂的发展概况 |
1.3 早强剂的研究现状 |
1.3.1 早强剂的分类 |
1.3.2 早强剂存在的问题 |
1.4 水泥粒径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骨料 |
2.1.4 外加剂 |
2.1.5 其他 |
2.2 实验方法 |
2.2.1 混凝土强度试验 |
2.2.2 水泥砂浆实验 |
2.2.3 水泥水化实验 |
2.2.4 水泥水化产物及混凝土结构微观分析 |
第3章 低温早强剂制配实验 |
3.1 混凝土早强剂单掺实验 |
3.1.1 早强剂单掺实验方案 |
3.1.2 早强剂单掺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3 早强剂单掺实验小结 |
3.2 混凝土早强剂双掺实验 |
3.2.1 早强剂双掺实验方案 |
3.2.2 早强剂双掺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3 早强剂双掺实验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早强剂性能评价 |
4.1 复合早强剂对混凝土强度发展的影响 |
4.2 复合早强剂对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
4.3 复合早强剂对水泥净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
4.4 复合早强剂对砂浆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早强剂早强机理 |
5.1 复合早强剂机理 |
5.2 水泥水化产物XRD分析 |
5.3 水泥水化产物热重分析 |
5.4 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 |
5.5 混凝土结构孔隙分析 |
5.6 水泥水化热分析 |
5.7 水泥水化进程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粒径水泥对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影响 |
6.1 不同粒径水泥混凝土强度实验 |
6.2 不同粒径水泥水化产物分析 |
6.3 不同粒径水泥混凝土水化产物形貌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地铁发展概况 |
1.2 免蒸管片混凝土技术的提出 |
1.2.1 蒸汽养护对管片混凝土的影响 |
1.2.2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的技术特点 |
1.3 免蒸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早强剂促强法 |
1.3.2 超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促强法 |
1.3.3 复合水泥体系促强法 |
1.4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本文准备解决的问题 |
1.4.1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 |
1.4.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原材料性能对比及其品种的选择 |
2.1 水泥 |
2.1.1 水泥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
2.2 集料 |
2.2.1 细集料 |
2.2.2 粗集料 |
2.3 矿物掺合料 |
2.3.1 矿物掺合料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
2.4 减水剂 |
2.4.1 水泥与减水剂的相互作用 |
2.4.2 减水剂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
2.5 早强剂 |
2.5.1 纳米早强剂 |
2.5.2 硫酸锂 |
2.5.3 硫氰酸钠 |
2.5.4 三乙醇胺 |
2.5.5 硝酸铝 |
2.6 混凝土用水 |
2.7 本章小结 |
3 “减水剂—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对胶砂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3.1 减水剂与混凝土拌合物相容性试验 |
3.1.1 混凝土坍落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 |
3.2 “减水剂-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对胶砂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
3.2.2 养护温度及养护方式 |
3.2.3 早强剂单掺试验研究 |
3.2.4 早强剂复掺试验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经济性分析 |
4.1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盾构管片混凝土和易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
4.1.2 养护方式 |
4.1.3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管片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
4.1.4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管片混凝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研究 |
4.2.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
4.2.2 养护方式 |
4.2.3 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4 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
4.2.5 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最优配合比 |
4.3 经济性分析 |
4.3.1 蒸汽养护成本估算 |
4.3.2 胶凝材料及外加剂成本估算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链烷醇胺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试验 |
2.1 试验原料 |
2.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链烷醇胺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3.2 链烷醇胺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DEIPA的减胶作用 |
4 结论 |
(9)复合阻锈剂对钢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钢筋锈蚀的研究现状 |
1.2.1 钢筋锈蚀的机理 |
1.2.2 氯盐环境下对钢筋锈蚀的影响因素 |
1.2.3 阻锈剂对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作用 |
1.2.4 钢筋锈蚀的检测方法 |
1.3 混凝土对氯离子的物理吸附与化学结合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1 试验原材料 |
2.2 试验配合比及试验仪器 |
2.2.1 混凝土配合比 |
2.2.2 主要试验仪器 |
3 阻锈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3.1 试验方法 |
3.2 醇胺类阻锈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3.2.1 醇胺类阻锈剂对砂浆流动度、强度的影响 |
3.2.2 醇胺类阻锈剂对砂浆中钢筋电极电位的影响 |
3.3 无机阻锈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3.3.1 亚硝酸钙对砂浆流动度、强度的影响 |
3.3.2 亚硝酸钙对砂浆中钢筋电极电位的影响 |
3.4 复合阻锈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
3.4.1 不同复配比例阻锈剂对砂浆流动度、强度的影响 |
3.4.2 不同复配比例阻锈剂对砂浆中钢筋电极电位的影响 |
3.4.3 不同阻锈剂对砂浆流动度、强度的影响 |
3.4.4 不同阻锈剂对砂浆中钢筋电极电位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复合阻锈剂对砂浆中钢筋交流阻抗谱影响 |
4.1 试验方法 |
4.1.1 钢筋交流阻抗谱测试 |
4.1.2 钢筋表面微观形貌 |
4.2 复合阻锈剂对钢筋交流阻抗谱及阻锈作用 |
4.2.1 不同复掺比例阻锈剂对砂浆中钢筋交流阻抗谱影响 |
4.2.2 不同阻锈剂对砂浆中钢筋交流阻抗谱影响 |
4.2.3 保护层厚度对砂浆中钢筋交流阻抗谱影响 |
4.2.4 不同阻锈剂砂浆中钢筋表面形貌图 |
4.3 本章小结 |
5 不同阻锈剂对水泥基材料阻锈机理的研究 |
5.1 试验方法 |
5.1.1 干燥-饱水称重法 |
5.1.2 微观试验 |
5.2 阻锈机理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复合阻锈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6.1 试验方法 |
6.1.1 氯盐-干湿循环试验 |
6.1.2 通电加速氯离子侵蚀试验 |
6.1.3 混凝土和易性及含气量测定 |
6.2 50次氯盐-干湿循环条件下钢板片锈蚀结果分析 |
6.2.1 钢板片锈蚀宏观外貌 |
6.2.2 钢板片质量损失率 |
6.3 复合阻锈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强度的影响 |
6.3.1 复合阻锈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6.3.2 复合阻锈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6.4 复合阻锈剂对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复合型早强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关于早强剂 |
2 聚羧酸减水剂与早强剂复配试验 |
2.1 试验原材料的选择 |
2.2 减水剂与早强剂复配配方 |
2.3 混凝土试验配方及试验结果 |
3 试验数据综合分析 |
3.1 数据解读 |
3.2 综合分析 |
4 总结 |
四、三异丙醇胺作为混凝土外加剂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人造岗石废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及其性能研究[J]. 谢雄敏,付希尧,谢翠玲,黄远新. 西部交通科技, 2021(09)
- [2]三乙醇胺早强剂研究进展及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展望[J]. 叶飞,何彪,田崇明,王思宇,王坚,宋桂锋. 现代隧道技术, 2021(04)
- [3]超早强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A]. 阿卜杜萨拉木·阿卜杜热合曼,王嘉晖,邓盛杰,熊哲,袁兵. 第二十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4]助磨剂对水泥需水量影响分析[J]. 冯恩娟,孟凡军,李新峰,王凯. 水泥工程, 2021(03)
- [5]低温条件下不同类型早强组分早强性能研究[J]. 张丰,白银,蔡跃波. 人民长江, 2021(05)
- [6]复合早强剂与水泥粒径对低温混凝土早期强度影响研究[D]. 鲍俊伟.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7]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D]. 刘唱.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8]链烷醇胺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 赵锋,陈琴. 江西建材, 2021(03)
- [9]复合阻锈剂对钢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D]. 徐俊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10]复合型早强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复配试验研究[J]. 梁庆,周汉章. 江西建材, 2020(05)